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十住 │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八 (4)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八】   (精彩節錄)


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十住

悟顯法師 講述


下面要講「十住」,以中道妙觀「攝假入真」,以顯本覺出纏,證「空如來藏」。

接著看十住位。

十住是以「中道妙觀」攝假入真,以顯本覺出纏,然後證「空如來藏」。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暉。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這是十住位。

前面十信位滿足了以後,繼續觀行深入,開發本覺常住真心,就是前面講的「盡聞不住。」盡聞不住以「無住」為住,所以叫做「十住位」。《華嚴經》上說:每一位從觀行上有「入、住、出」三相,所以依前起後,依前位而後發起勝進,然後進入後位。經文講:「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就是以「三漸次」到「乾慧地」為真方便,這叫做「入」,就像《華嚴經》講的「入」;發此十種信心,十種信心就是前面講的「十信」,這個叫「住」;但這十種信心,因為還有經歷次第地這樣修行,到十信滿心,寂照雙流,融成一味,使十心涉入,沒有次第相,圓成一心,這個叫「發心住」,這個叫「出」。所以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每一位有「入、住、出」三相。所以是以十信觀行勝進功圓,總成「初住」這一位。所謂「始覺有功,本覺乃顯」,叫做「心精發暉。」以此心初顯,所以叫「發心住。」真心本性顯露出來了。無始無明須漸次窮研深入,所謂「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從此向後四十四心由是而立也!

這個是第一個「發心住」,就是發妙明心,發常住真心,這「發」就是開發出來,但是無明習氣還是沒斷盡,所以要次第窮研。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這是第二住。

就是以「中道觀」圓照自心,所以叫「心中發明。」所觀的理境了然現於觀智心中,如如智照如如理,智跟理相合,所以說「如淨琉璃。內現精金。」就像琉璃裡面有純金一樣,即以前微妙的觀智遊履此心,淨治無明,就是把無明給除掉,所以叫「以前妙心。履以成地。」以微妙觀智遊履此心就是契入此常住真心,就是以智入理,能夠淨治無明,所以叫「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叫做「治(音:持)地住」。「治」這個字念「持」,就是講他有淨治的功能,也有保持不失的意思。「淨治」就是他把無明給除掉了。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這是第三住。

因為第二住「以智照理」,「理」就隨之而現,所以叫「心地涉知。」理現前,境智歷然,所以叫「俱得明了。」境智如如。智照既然明了,則理亦大現於前,所以說盡十方際成一真境,叫做「遊履十方。」

理智冥符,不落空,不落有,理智一如,所以空不能留,有不能礙,所以叫「遊履十方。得無留礙。」

心心無間,就是沒有間斷,也就是保持不失了,所以叫「修行住。」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這是第四個。

由修行位中以「中道妙智」觀「中道妙理」,心境不異,所以「行與佛同。」剛開始以智來熏真如,真如漸顯,也返熏於智,智既然能照於真如,所以叫做「受佛氣分。」念念證真,既然智得所如,智要照真如之體,既然照到了,真如又返熏於智,就叫「智得所如」,所以這個就是「受佛氣分。」既然受佛氣分則念念證真,所以「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這當然不是真指中陰身,這是舉一個譬喻。「如中陰身。自求父母。」中陰身跟他有緣的父母會互相吸引,就像這裡「智」跟「如」相合,念念證真,是取這樣的意思。始、本暗合,就是始覺跟本覺暗合,所以叫「陰信冥通。」

「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就是「始覺」暗合於「本覺」,融會藏性,所以叫「入如來種。」就是契入藏性,融會於藏性之中。以本覺種子令彼觀智新熏發生,所以叫做「生貴住。」這本覺的種子,一個是始覺,一個是本覺,始覺觀智跟本覺暗合,本覺又能令觀智繼續增強,你的智慧越來越高,當然這個「高」跟「大」就不只是一般形容而已,所以這個叫「生貴住。」為什麼?因為特別尊重般若,所以以「貴」為名,「貴」就是講貴重的意思,叫做生貴。這個「生」上面講過,就有點像中陰身自求父母一樣;受佛氣分,念念證真,始本暗合,融會於藏性當中,又能夠發起本具的般若智慧,又能夠增強他的觀智。所以叫「生貴住。」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這個是五、六、七、八這四位。

從住胎之相以明觀智的功德,你要講說「功力」也可以,因為他觀智越來越強,以始覺觀照含育本覺,所以叫「親奉覺胤。」「胤」就是子孫相承,子孫相互繼承的意思。你能夠繼承於本覺,也就是與如來同一血脈的意思。所以說這裡都用胎相來形容,前面是講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那既然已經入胎了,則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所以說觀行已成,就是「如胎已成。」所以叫做「方便具足住。」這「方便」就是觀智,意思是講如果不是觀智,那本覺是沒有辦法顯現的;由方便而具足本覺,所以叫「方便具足住。」這是第五住。

再來是「理智不二,心境一如」,所以說「容貌如佛。心相亦同。」這容貌跟佛一樣,心相亦同,所以叫做「正心住。」因為理智不二,心境一如。

所以從初發心一直到後面十地,包括整個五十四個位次,乾慧地算一個,再來信、住、行、向、地這五十個,中間從「登地」來說的話,他在「十迴向」到「地前」有一個「四加行」,所以有五十四位,再加第一個「乾慧地」就是五十五位,《楞嚴經》是這樣算的。

再看,「理智冥合,理隨智增」,就是理隨於智而增長,要說「增長」就是因為無明銷落了,實際上理體本來不增不減,這只是一個形容。因為有進無退,所以名為「不退住。」這「理智冥合,理隨於智增」,就像「身心合成。」有點像入胎以後,身心漸合成,所以六根會日益增長。這是形容理智不退,理隨智而增長,有進無退,名為「不退住。」這是第七住。

再來,本覺圓滿,一念頓證,所以說「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具體而微,什麼叫「具體而微」?就是「猶如胎滿,初生六根」,像小孩子胎剛形成有六根的時候,「四體雖具」就是四肢雖然具足,但是還非常地微小,所以叫「具體而微」。所以叫「童真住。」還像個小孩一樣。

這裡講的「十身」就是「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法身、智身、虛空身、業報身、眾生身、國土身」這十身。

當然,「十身」有好幾種,我是講比較常看到的。前面是胎相已成,後面是出胎了。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這是第九位跟第十位。

前面還在胎中,這裡就出胎了,從出胎之相以明觀智,一樣是始覺有功,本覺乃顯,所以叫「形成出胎。」名為「法王子住。」就如同法王子一樣;就像大王的小孩一樣。

下面講「始本合一」,名為「究竟覺」,因為《華嚴經》上說「位位成佛」,如同王子長成堪紹覺位,就是繼承覺位,所以名為「灌頂住。」為什麼叫「灌頂」?因為輪王授太子位的時候,會取四大海水灌這王子的頭頂,名為「受職」,因為這是轉輪聖王的真子,就像你證入了這「灌頂住」,就是如來的真子,所以稱為「灌頂」。

這邊有一個問題:到這裡就「灌頂位」了,那後面的十地菩薩怎麼辦?因為十地菩薩他是真正的「受職位」,所以他這裡有特別講:「灌頂」是指一般的粟散王,「粟散王」就是一個小王而已,所以叫「剎利王」,「剎利」就是粟散的意思。剎利講的是一般的粟散王、小王,跟金、銀、銅、鐵四大輪王是不一樣的。後面十地菩薩到法雲地的時候「受職位」,他是猶如轉輪聖王的太子,而這裡是指一般的粟散王。

因為菩薩受職,就是以諸佛智水來灌其頂,所以名為受大智職的菩薩,也就是法雲地,才堪稱受職位,能夠教化一切眾生。今天這「灌頂住」就是舉剎利王的世子長成,世子就是承繼他王位,「陳列灌頂,表以成人之道」,就是長大了給他灌頂,然後讓他準備將來繼承王位,這是一般的粟散王。跟《華嚴經》上講的十地的灌頂,雖然都叫灌頂,但是有不一樣,他是取轉輪聖王的太子,這裡是一般剎利王,那這樣說就很清楚了。其實即使他沒有講是粟散王,你也應該知道十住跟十地是絕不一樣的。

這是第十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