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永嘉大師證道歌】2

永嘉大師證道歌



證實相   無人法      剎那滅卻阿鼻業
若將妄語誑眾生 自招拔舌塵沙劫

恭錄自    禪   大乘定香精舍出版:

https://goo.gl/ZAKcct




莊嚴月曆 歡迎下載使用 【2019年3月】


2019年(佛曆3046年)



楞嚴經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悟顯法師法語

吃素就是最好的放生


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學佛行儀】─ 經商第十一


學佛行儀




法寶簡介
這是 蓮池大師在律藏選出的威儀門二十四章,方便學佛者易於記憶,簡單而易持,有些初學居士,發心雖猛, 但是行儀不知該如何表現。這本書正好教學佛人在不同環境、不同行業如何運用所學的佛法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經商第十一

居士經商,既無大勞,又極自由,正好依佛法行事。但不得賣假貨,不得二價值,不得二斗秤,不得瞞關稅,不得欺老小。不得營屠業,不得營酒業,不得營戲妓業,不得營雞魚等生物業。不得販賣男女奴僕,不得販賣刀網等傷生之具。

凡請幫工,須預先說明依佛行為,否則不僱。凡教商徒,恆以佛法開導,可藉免偷瞞欺哄。凡諸貨物,當記一顯明號碼,不得折扣。客如不受,任其去不得生忿恨。貨到無本,不得生貪圖。貨壞廉售,須明示,不得遮蔽。不放賬不負債,心地自然清淨。不蔽偽,不欺哄,性天亦極明顯。果能如此,雖經商亦不為貪。


👉閱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   https://goo.gl/z1qAHL





什麼是海印三昧?


海印三昧



什麼是海印三昧?
悟顯法師   開示:


《華嚴經》云。或現童男童女形。天龍及以阿修羅。乃至摩睺羅伽等。隨其所樂悉令見。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依此義故。名海印三昧也。

這一句經文,我常在講經的時候用到。《華嚴經》講「或現童男童女形」,是說它能現童男童女,能現天龍以及阿修羅,乃至摩睺羅伽等。

「摩睺羅伽」是大腹神,就是大蟒神。「隨其所樂悉令見。」這是說心性能現。「眾生形相各不同。」眾生有種種形、種種相。同一形的,就像人道,每個人長像又不同,但是都是真心所現的。

「行業音聲亦無量。」用的語言、每個人思想、造作都不同,「如是一切皆能現」這個就是「海印三昧威神力」。所以說「真性」現在確確實實就在作用,現在就是海印三昧。不用你去修。說實話,本來就如此,現在你看到、見到就是海印三昧。

但是你現在聽我講,你只是理解,沒有親證;其實剛才所說的,不用修,就是講它不是「修」所成的。因為一「修」就是造作,它是本來就具有,只要你妄想消除,所以說「不修而修,修而無修」,跟你講不用修,是講本來清淨;而修就是教你要方便除染。

淨土宗常講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為什麼?因為說「無念」,是講「本來清淨」,所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永嘉大師講:「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不無修證,但是真性確實無染。

所以這「海印三昧」它是自性的德用,本來就如此

你現在看到了法界種種的現象、種種的萬象,都是「一法之所印」,都是真性所顯現的,不是你刻意造作而得來的。但是你想要證到這樣的果位,你必須透過修行。

但是修呢,實際上無修,因為是眾生本具,這是講海印三昧。所以說:「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真性能夠顯現諸法的功能,是海印三昧也。......

精彩節錄自    妄盡還源觀今說    悟顯法師    講述  

完整閱讀: 進入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莊嚴月曆 歡迎下載使用 【2019年2月】

2019年(佛曆3046年)


觀無量壽佛經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悟顯法師法語

念佛是修行人的道糧


莊嚴月曆 歡迎下載使用 【2019年1月】





無量壽經
何不於強健時
努力修善 欲何待乎

悟顯法師法語

 學佛一定要聽經

2019年(佛曆3046年)


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悟顯法師 開示:

《六祖壇經》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慧能大師留給後世的偈頌。

我們修行,千方百計想要斷除煩惱,如同神秀大師所謂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這首偈子,認為有心有法、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這都是落在妄心妄識當中。六祖慧能大師跟我們開示的「菩提本無樹」,是說這個「身」不可得,心本自光明,沒有一絲毫的汙垢。「本來無一物」,從頭到尾沒有受絲毫的染著,何處有塵埃可除﹖這首偈子,是顯示眾生的佛性,本是清淨光明,不假修證。

我們自己修行就要曉得,眾生的心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樣,即使現在迷在煩惱裡,也確實沒有煩惱可除、沒有菩提可得,這個道理很重要。不然你修行就是在「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那你永遠都沒有辦法見性,因為你心有一物。

所以禪宗祖師告訴我們─「本來無一物」,就是要我們清楚、要我們明白,真心本性本自光明,沒有一物、沒有煩惱;你現在覺得有煩惱,那是你的錯覺,認為煩惱是實有的,所以抛不開、放不下。

其實,不光是你心裡面的妄想,甚至你不知不覺地對這身的執著─「身見」,都是不可得的,即使你明了這一點,都還不算是見性。所以六祖壇經中,後來五祖忍和尚看到慧能大師的這首偈,當然心裡面肯定這個人根器很利,可是還沒有開悟。五祖讓他繼續在廚房打雜,一段時間後再為他說法。同樣是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師這個時候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因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這是空到了極處,並沒有達到究竟。六祖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以後他才明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般若智慧、般若妙用全部顯現。「何期自性」就是講我們的自性,「能生萬法」,我們的真心本性,「不生不滅」,他到這裡是真正的見到、真正識得真心本性。

我們學佛,一開始對於這個世間就要放下,要先知道「煩惱本空。六塵非有。」這是修學佛法很重要的一個觀念,不要認煩惱為實有;你認煩惱為實有,有心要來除斷,認為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得,那你雖然讀大乘經,但還是二乘人,因為你沒有認清煩惱的事實真相,煩惱的真相是本空!就像之前講的,你到一個地方,迷路了,這個「迷」從哪兒來?你反觀得知,確實「無所從來」。

一旦覺悟了以後,你識得路了,那之前這一念迷,它又去哪裡?它「無所從去」。真是既無來處,也無去處。所以你才知道,我們的真心本性從來沒有迷惑過,是在妄而不妄,雖然處在虛妄的迷情當中,但是從來沒有迷過。我們從這迷路的例子,就能夠知道,煩惱是非有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真心本性確實無有一物。但是它具足作用,所以能「而生其心」。這「生心」不是動念,而是起智慧、起作用,就是「任運隨緣」。你接觸一切人事物、上天、下地,都沒有障礙,這是自性的作用,這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不是只教你在一般的善法上,或是在「能、所對待」上著眼。

即使是淨土宗,也都是叫你把能、所放下,念佛要念到「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完全脫落。這完全脫落就是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就是能所脫落,是一樣的意思。因為沒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就自然成片,連這「一片」的妄想也沒有。所以即使是淨土宗,乍看之下,好像有「能、所對待」,實際上是用佛號來消弭能、所,這個方式稱之為「妙法」,是非常的殊勝。因為眾生很執著,執著有相,所以佛教你執持名號,執到後來,你的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完全打成一片,那就是「親見本性法身如來」。

所以要知道,修學淨土也不離禪宗修學淨土一樣要持戒,不離律宗修學淨土一樣要明白經教,所以不離教下這句阿彌陀佛是總持陀羅尼,念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神咒,所以不離密咒。這下你才曉得淨宗法門的殊勝。學佛不是只做些人天的小善行,心裡念念著相,害怕自己佛號要是沒念好,將來要下地獄,所以學那了凡先生,現在趕快做一些好事,把之前的壞事稍微彌補一下,搞一些數學的加減乘除,那不是學佛。

學佛要有大丈夫的志向,所謂「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你打定主意:「我就是要出三界」,管他以前造過什麼惡業。佛號念下去,一切都不管了,所謂「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你如果不是用這種心態念佛,就是沒有信心,你念佛就會間斷,沒有信心,接下來就是退轉了。你認這世間為實有,把這世間當作真的,想說:「我沒有往生淨土,那至少我還有做一點善事、還有念一點佛,還不至於墮三惡道」,你的志向還是在人天,還是出不了三界。

念佛的人,不但念佛迴向求生淨土,修一切善法都迴向淨土,絕不希求人天福報,更不是想來世得人身,來世就是要往生淨土,得人身沒有意義,來世就是要成佛。也就是說,我們這一生結束以後,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念佛往生淨土。

只有這條路沒有別的,所以我不建議你們去看地獄變相圖,你極樂世界都記不起來了,你還看地獄!看地獄,心想地獄,再帶著你無始劫來的業習-貪瞋癡,那你心就變現地獄,所謂「強者先牽」。貪瞋癡感召的是地獄相,你在世的時候把地獄看得這麼熟,都功夫成片了,那你臨終,地獄相自然就現前。

你應該看《觀無量壽佛經》,佛教你十六觀門,觀的是極樂世界,發的是出離心。也就是我們依止的道理,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要是想著:「我可能還會輪迴、我可能沒有成就」,你是對佛菩薩沒有信心,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信心。你還是認世間為實有,心裡面還是有物,自己心裡面還是著、還是執,你沒有做到本來無一物,那當然很難有功夫。

你看《觀經》,佛雖然講「淨業三福」,這三福是要合著一起看,不可以斷章取義,如果你只做到了第一條,還是不能往生。因為那是人天福,你會生天或得人身。第二條你做到了,那是二乘福,也不能往生。

《往生論》裡面講的:「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你帶的是小乘的心,不能往生淨土,所以要三條合在一起看,第三條是大乘福,修學大乘,依《無量壽經》所說的「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講經說法是依經典,不是依自己的意思。

《觀經》的三福,這三件事你要看清楚,釋迦牟尼佛講:「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也就是說,你只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事,你的業不算清淨。這三事之所以稱為淨業,是因為有出離心。

修學三福,目的是要讓你學十六觀門,是指向十六觀門;你學《弟子規》,那是指向世間,那跟出離三界六道輪迴是背道而馳。你學世間法、學《弟子規》,你心裡面是有一物,不光有一物,你還有父母、兄弟、妻子、兒女......好幾物,你等於是個世間人;你好不容易把它放下,為什麼又要回去執著呢?

所以告訴你「菩提本無樹」,也無菩提可得,既然無菩提可得,那怎麼會有世間可得?這個道理你要清楚。不要認世間為實有,以為自己死以後,可能會如何……。你要跟自己講「我就是發願求生淨土,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只有作佛這一條路。三界我一點都沒有興趣,完全不認識,心裡面只有西方淨土。」

那你決定成就。你在這裡做到「應無所住。」後面,你往生到了淨土,就知道「而生其心。」
所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見到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你自然就明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具足。自性能生萬法。你就能見到西方淨土不生不滅,這就是我們真心本性顯現。

所以為什麼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成就很快,因為它是諸佛如來心願所現的境界,佛果地上的境界,當然是不生不滅。這一點大家要清楚,希望你們不要認煩惱為實有,不要認世間為實有,要知道六祖慧能大師講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所以你就不要「到處惹塵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