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 2025年08月23日 農曆七月初一
【處暑】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二願:不墮惡趣願 3
悟顯法師 開示
法藏比丘說「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意思就是:我成佛的時候。「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這就不是凡情所能想像的,凡夫的思惟都在對待、能所、好與壞、是與非當中,所以都是可思議法。諸佛如來、菩薩住不思議境界,也就是說,這境界不是一般人可思可議的,「議」就是議論。也就是能宣說或是能說明的意思。佛住不可思議境界,所以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還有就是要「不思議」才能到的境界。因為你有思有議,就有言說,就生心動念,生心動念就迷失了本性,迷失了本性,就入不了菩薩的解脫境界,所以這話當中,有兩重的意思。一重是:不是凡夫可以思量的,另外一重是:要不思議才能到達。所以叫不思議境界,這「不思議」就是功德莊嚴,因為他的功德莊嚴不是一般人所能到達、所能想像的,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所以,教人深信淨土,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你學其他的大乘經還容易,但是教人深信淨土,卻沒有這麼簡單。通途的經教,是講:透過修行,能夠成佛,或是「百劫修相好」,這是講次第修,一般人可以接受。但是你要是講到帶惡業一念頓脫,「帶業頓超」的淨土法門,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帶惡業可以頓超,而且是直證阿鞞跋致,學一般經教的人不能接受,二乘人他也沒有辦法接受。所以有一句話讚歎:「莫訝一稱超十地。」阿鞞跋致是八地以上,「超十地」這個說法正不正確呢?也可以這麼說,他不會是在八地以下,這圓教八地以上,這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再來十地,或是十信、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這都是講五十一個位次。往生淨土,即使惡業凡夫也等同圓教八地菩薩,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他能徹見本性,能夠斷除俱生我執,這個功夫非常地高,比你現在看到那些表演神通的、說他能通鬼的這些人,那是高上百千萬億倍,這些人沒有辦法跟他相比,所以是不可思議。圓教八地菩薩,有得意生身自在,想要變化什麼身形都可以,而且同時變化不同的身形,應化不同的眾生,「應化」就是度化。應現變化的意思,所以叫應化。這都算是功德莊嚴。
西方淨土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沒有三惡道,地獄、餓鬼,禽獸,禽獸就是畜生,乃至蜎飛蠕動這些小蟲、小飛蟲,或是爬蟲,那邊都沒有,所以你要到極樂世界去,跟他說有蟑螂,他沒看過,因為極樂世界沒有蟑螂,你要跟他說有螞蟻,他也沒看過,極樂世界沒有這些東西,所以說「無有蜎飛蠕動之類」。
「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焰摩羅」就是管理地獄的判官。焰摩羅界這個地方距離我們南贍部洲,現在一般講「海平面」,去地五百由旬,那可以到達這個地方,叫做焰摩羅界,這是主管世間生死罪福種種業報的地方,也是掌管刑罰的地方,他會做一些審判訴訟的事情,是中國人講的「陰曹地府」,那你說他是不是中國講的閻羅王,這我們就不做這樣的一個比較,他所做的事情是相似,但正確稱呼是「焰摩王」。那焰摩羅界就是指去地五百由旬這個地方,是指地獄的眾生,所以「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這「焰摩羅界」算是地獄最低的,「三惡道」中是總說,這三惡道的眾生-地獄、餓鬼、畜生,「來生我國」,往生到淨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受我法化」,這個話很重要,你們受不受佛的法化?
你要是不受,那也沒有辦法,你如果心裡懷疑,那你只能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後面有說不受佛化,是講你不相信阿彌陀佛的智慧,你要用你自己的意思,用你的善惡對待心在那裡分別、計較、思量,……還有人說學淨土不行,這些人半信半疑的,也都是不受佛化,所以他這裡講:受我法化。受我法化以後,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且不復更墮惡趣,這個非常地殊勝。
前面是「國無惡道」這裡是「不墮惡趣」,你受佛的教化就不墮惡趣,你肯接受、肯轉變,每一個人都有習氣,就是有習氣才要學佛,你要是沒有習氣了,那就不用學佛了。
有一些同修他心懷下劣,什麼叫心懷下劣呢?就是他自己對自己很沒信心,覺得自己業障重沒資格學佛,沒資格來道場,其實,正是因為你業障重,才要來道場,才要來轉變,道場有規矩、道場有戒律,可以幫助你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可以轉凡成聖,可以把你的習氣調伏。你在家裡自己用功,你一個人,還是「我」最大,這個我相,想怎麼聽經,你就隨你的習氣去,你不是隨順佛陀的教誨。所以為什麼說要修行,修行要到如法的道場,「如法的」,這道場講的是大乘佛法,講的是一乘了義,這才是真正如法的道場,來這裡受佛教化,這道場依法不依人,奉行佛陀的四依法,這裡的法師,他不是教你只聽他的,或是只跟他笨笨地學,你要是跟他學,你是真的笨、真的沒有智慧,佛在經上教我們要跟佛學、跟祖師大德學,要依了義法不依不了義,要依法不依人,不可以依著個人的看法、個人的見解、個人的想法,或是你自己的想法,你覺得佛教應該是怎麼樣……,這些統統都是不可以的,不能依個人。所以你要受佛法化。
什麼叫受佛法化?你的見解要放下、成見要放下,你這一生不管你之前看了什麼、你的學歷是什麼、你工作職位是什麼,都要不生貢高想、不生下劣想。即使習氣再重你也不生下劣想,來受佛的教化,佛教你持戒,你就持戒;教你學大乘,你就學大乘;教你了脫生死,你就要了脫生死,這才是受佛的教化。
你不要用自己的意思,你用你自己的意思:覺得可以或覺得不可以,你所想的都是隨著你業習而判定,這些統統都是我執我見,這個不能成就。所以「受佛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到了道場學佛,你要確認你所學的佛法,能不能令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你學的佛法,不能令你成菩提、不能成就,那就沒有必要學。所以學佛是要成就什麼?是要成就佛道。學佛不是只告訴你學個做人!「做人」你們不用學,你們每一個現在都是人,都做得好好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一套大道理,都有自己的我執我見!學佛就是要把這人情世故的做人觀念給它放下。很多人很會做人,迎來送往啊,禮儀不缺。世間這一套他很會,耍太極拳、見風使舵的段數都非常高,推過來又推過去,世間人的眼睛都是在看人家的過失,看人家的錯誤,自己都沒錯,這就是世間人,所以你根本不用再學啦!
五戒十善是人天乘,佛門裡就有了。我們常講:你不能說大乘是建立在人天乘之上,乍聽之下好像把大乘說得很高,實際上是將大乘置之高閣、置而不理啊,我們學大乘要學以致用,大乘佛法既不是建立在人天,也不是建立在小乘上。大乘佛法就好像我們之前用過的比喻:你要蓋豪宅,豪宅的地基絕對不會跟一般平房的地基構造一樣,絕對不同。你今天要成佛,這是蓋豪宅,不是蓋世間一般的房子。所以,你要知道怎麼樣來學佛、怎麼樣能夠成就菩提,你要確定你在道場所學的法能成就。那要怎麼確定呢?必須用經典,經典才能夠作為我們的依止,你要是依個人所説,那是不對的,不要依人。你們不要出去說:「我依悟顯法師說」。我所說的法,都是依經典而說。
現代人學佛很方便,總說:「我是依哪一個法師說的」,問他為什麼,他也搞不清楚。所以佛法就錯亂、就敗壞。那你所用的法能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像有些道場,他不教你學菩薩戒,你要去受菩薩戒他反而還告訴你:「不用,你把五戒做好就能成佛了。」這就是壞人家受戒的道心,你不能被他損害,你也不能去壞人家的道心,人家發心受,你要告訴他:「要如法求戒,如法持戒。」因為他發心了嘛,你不能跟他說不用受菩薩戒,菩薩戒是成佛的根本、成佛的因。你來世想要得人身,你就修這五戒,想升天就修十善,想證阿羅漢,就修四念處,想要成佛,你要持菩薩戒,所以菩薩戒是非常地重要!有了菩薩戒保護你,你不會受到那些外道邪師的汙染,因為你受了戒,有「無作戒體」保護,你發願要學大乘、發願要學一乘了義,所以不會受到汙染。也絕對不要把菩薩戒講成人天乘,我也常聽到現在的人講菩薩戒、十重戒,他幾乎抓不到核心,所以他就拿五戒十善套到菩薩戒裡面去講,加以穿鑿附會,說相似法。乍看很相似,但是你看菩薩戒的「不殺戒」就分事跟理,我這是講方便的,要論究竟「事即是理,理即是事」。所以,你如果只重視事相上,那你理上迷昧。你要是只重理,又廢於事。所以要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菩薩戒每一條都是這麼看的。
從古到今,諸佛如來、祖師大德都勸人受菩薩戒。這個是真的。連祖師大德自己都受,他怎麼不勸人受?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他一輩子傳菩薩戒。這是在歷史公案上有記載的,他的戒子滿天下。你看,阿彌陀佛都提倡菩薩戒。所以,你不受,那跟佛心相違背。你要成佛,那是必定要受。所以這個法要用對。修淨土要專修,不要今天修了淨土,明天又想搞搞禪、又要學學密。雖不排斥禪、不排斥密,但是並不是叫你一個人去學這麼多種。你要是有能力,那當然可以。可是,如果以現代人來說,你就是要專學。「專學」跟我們講的「排斥」,那不能畫作等號。你自己用功,可以用一種方式,你要是覺得禪宗得力,你就用禪宗。有的學禪會兼一點密,也有會歸於淨土的,這個都可以。但是不要朝此暮彼。早上想學淨土,晚上就又想學密了。這都是沒有修行的根本,就叫做「雜修」,法門不雜,什麼雜呢?是你的心在雜。你的心動亂,如同猿猴一樣,沒有定性。所以,你會覺得說:我修修這個沒有得力,趕快又換別的。你沒有耐性,你只是圖一時的覺受而已。或一時的感受:這樣念有定下來、有見到光啊;或是參禪,有體會到一點點道理了。過兩天心又迷悶起來,你又放棄了,那這樣就不行。所以,我們常教大家,你學佛最重要,是要明了實相。實相一明白,這個理一通,就「一理通,萬理徹」。你所有的道理都貫通,你修行自然會修。從古到今的祖師就是這麼教。祖師大德先教你明理,「理」是什麼?就是一切眾生的真如自性。你不懂這個,你修其他的法門都是門外漢。所以要認真、要努力。現代人他不曉得這個道理,他以為他在事相上用功,其實那叫在門外打轉,進不了門。所以,學佛你要看祖師大德怎麼教,他教你先明理,你不能只在事相上用功。所以,經典上講:「於戒緩者。不名為緩。於乘緩者。乃名為緩。」在教乘上,你要是搞不懂,這個問題很嚴重。你即使事相上修行修得再好,你也不算是真正精進、真正用功。所以叫:「於戒緩者。不名為緩。」而「於乘緩者。乃名為緩。」「乘」就是教乘,也就是佛法的教理。以上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有些人說:學佛人只在道理上,不在事相上用功,學到後來即使通三藏十二部也是枉然。我告訴你:他講這話跟佛經講的不一樣;跟《般若經》講的不一樣。佛講般若二十二年,講的是佛法教乘的核心。「權實雙用」接引一切眾生。佛告訴你實話,你對於教乘不懂,你修得再好都是盲修瞎練。禪宗五祖弘忍禪師傳佛心印,他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講這話是至論。你不明白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你學什麼法都沒有用。不明白真如佛性,你學什麼法門都沒有用。五祖講的話就是佛說,因為他是傳佛的法脈。禪宗是如來的正傳,是傳心的,其他的宗派確實是方便。所以,佛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裡面告訴後世的學佛人,不管用什麼方法,都不可以與我傳給迦葉的真心、講的本性,以及迦葉所得的法有相違背。否則,就是外道說、波旬說,也就是印證了迦葉尊者所悟的本心是如來正傳。所以說:「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就是這個道理。我們雖然是講淨宗,但是也絕對不會把事實真相掩蓋。
禪宗確實是高妙,後面的人無法直下悟本心,所以「藉教悟宗」;藉由淨土修行來帶業往生,然後,再來聽佛講經,再來開悟。這就是接引的方便。這個方便值得讚歎,因為真的可以達到究竟。但是,還有很多所謂的方便不能達到究竟;你看,像釋迦牟尼佛開二乘法,二乘,它就沒有辦法達到究竟。它雖方便,它讓人家可以感受得到自己身心的變化,能夠知道「無常、流動、和合、四大假合……」,這都是方便。還入了一個叫「涅槃寂靜」的境界,把你的六識心全部都消滅了。這個「消滅」不是真滅,只是讓它不起作用了。它看似很方便,但它住止「化城」,不是真正到了「寶所」。不是真正找到了自性身中的寶珠,無價寶珠,這「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這個無價的寶珠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二乘雖然方便,但是達不到究竟。
所以,為什麼《法華經》破斥二乘,開權顯實;開示你:這「權」也就是「二乘」,它是不究竟的,只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目的在於令你直悟本心。所以,他說「火宅之喻」,告訴你趕快出離,出離以後,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因為大富長者,富可敵國。所以,佛法是以佛心為中心。《楞伽經》講的:「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但是,「無門為法門 」一般人進不來。尤其在末法,眾生特別執著,你叫他離相,他做不到。他連自己在著相,他都不曉得。就像你們在念佛堂,你自己睡著,你都不覺得自己睡著了。我坐在那裡,遠遠看過去就知道你在打瞌睡、你在昏沉。提醒你,你還跟我說:「沒有,我沒有在睡。」所以你看,這就是沒有正法眼,只有睡眼惺忪。他自己在打瞌睡,著在昏沉當中、掉在昏沉蓋裡面,他自己都不曉得。他還覺得自己「念得很好,我都有在念佛。」其實都已經昏沉到頭都拼命點。
末法的眾生沒有辦法離相,叫他頓脫也沒有辦法,甚至沒有信心,他沒有見到釋迦牟尼佛,甚至有人說,他方沒有諸佛,他不敢相信,種種的業障。所以教你拜懺,然後,我們提倡念佛法門,讓你念佛,消除你的重業,能夠帶業往生;在這當中,如果你根器好,可以學教乘,可以直悟本心。所以禪宗祖師,真真實實是上根利智,但是他們自己開悟了以後,確實也不捨大悲,教化眾生。你看像智者大師,他得的一旋陀羅尼,那在當時候是無人能及,只有他師父可以為他印證。他辯才無礙,他師父說這個世界上,你講什麼法都沒有障礙。他讀《法華經》得一旋陀羅尼,他也是勸人求生淨土,他的弟子章安灌頂大師也是求生淨土;像禪宗永明延壽大師在法眼宗的天台德韶國師會下開悟,也就是在天台山國清寺開悟,開悟以後,他也是教人修學淨土,自己是日行一百零八堂佛事,接引眾生,他自己沒有問題;寒山、拾得也勸人家念佛;中峰國師他自己成就了,也勸人家念佛;還有近代的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我講虛雲老和尚,大家就沒話說了,他是真正的大德,也勸人家念佛。參禪不離念佛,為什麼?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去參究。這是實話,所以他教你念佛,給你保個險,這個險保得很大,因為不是他來保你,而是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托住你,讓你不墮惡道。所以你就知道,佛菩薩的用心是大慈大悲,他就是看到你確實不行。叫你直接明心見性,告訴你:你就是佛。你們大家都聽到了,你就開始打妄想:「為什麼是、為什麼不是」;「我有什麼……、我又有什麼……」,你這些念頭馬上就生出來了,你不能頓脫、不能頓捨。
直指人心他沒有辦法,就連達摩祖師他說「禪宗不立文字」,都還傳這四卷經。四卷經是什麼?《楞伽經》,給後人印心用的。禪宗不是真的沒有文字,他度慧可大師,傳這《楞伽經》,還是用了些手段-「將心來,與汝安。」慧可大師「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覓心了不可得,頓脫身心世界」,他功夫到家了,就「與汝安心竟。」這直指人心,還是用了些手段。真正直指人心的方式,這講座就不用講了,上台,撫尺一拍,一部《般若經》講完了,就可以下座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做這樣的示現,無法可說啊!凡夫沒辦法說,如來無法可說,所以真的是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但是一般的眾生,你真的入不了。所以教你念佛帶業往生淨土。
「帶業」是什麼呢?很多人聽到可以帶業,心想:太好了,習氣就不改啦。結果越錯越離譜,錯到現在,變成說他是依善導大師的:只要有信心就能往生了,不必用功精進,也不用看經教,也不用懂教理,只要「有信心」,信得過阿彌陀佛,就能往生了。說這話的人,那你看善導大師他怎麼做,大師三十年沒有睡覺,你不要說三十年沒睡覺,你看你,三天不睡覺來用功,你受不受得了?現在的人要是三天打麻將不睡覺可以,要他用功三天沒有人願意,你要是上網路玩網路遊戲,三天不睡覺很正常,現代人他就是這樣業障啊。所以善導大師一輩子都在用功,發願以後,認真努力精進,他絕對沒有一絲毫懈怠,要是你真的依善導大師,那你應該學不倒單,不要睡,每天念佛,善導大師他不是像你們,念到睡著為止,他是念到昏倒為止,「非力竭不休」,他是這麼用功精進的,你說你要學善導和尚,你還差得遠呢。所以今人越錯越離譜,以為可以帶業往生,就跟人家講不用修行了。你不修行,你絕對出離不了三界,連修學念佛法門你都還要投機取巧,那你是濫用佛的慈悲心。濫用人的慈悲心就已經獲大罪了,濫用佛的慈悲,投機取巧,更是要不得,所以念佛要老實念。
說「帶業」,不是說你可以保持你的習氣,到道場來可以不守規矩、可以講話、可以講是非、可以散亂、眼睛可以亂看。或是你來道場聽經的目的,就是來聽完後說:「法師你講得很對、很有道理、很好」,拍個手,走了。回去後依然故我,一切還是一樣,一樣的業障,一樣的凡夫的行為習氣,那樣學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就。你縱然去學《弟子規》你也不能成就,為什麼?你那個世間心不死,學《弟子規》世間心又再加重。所以你們要能夠知道,學佛是要學成佛,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且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個帶業的凡夫,「不復更墮惡趣。」這是十方法界裡面沒有的事情。像現在大家都帶業,只是帶的輕重不同而已,但是都帶業。所以你要努力地修行、要認真修行,才能把業消掉。雖然這裡他說可以帶業,但是不是教你一分都不改,毫無悔意,那不行,你恣意而為這就不能成就。所以你看到這裡他講「帶業」,你不要心生投機取巧,不要想說:我可以帶業。業這麼重,你帶得動嗎?把你綁在娑婆,你去得了極樂世界?你去不了的。
這帶業的眾生,一品煩惱都沒斷,往生到極樂世界,「不復更墮惡趣。」這裡面有幾重的意思。假設你現在是一個業障很重的人,雖然你有業,因為你發願求生,不會馬上墮三惡道,你能念佛往生到淨土。所以,你看有的人造很重的殺業,像張善和,他念佛求生淨土,他本來是應該要下地獄的,可是因為念佛發願,這個願心急切、用功猛利,所以往生淨土。他往生淨土以後,他不會再墮三惡道。還有一種是來教化的時候,他示現在這裡,他也不墮三惡道。所以你往生淨土以後,你到三惡道去,除了自在受報以外,還有就是教化眾生。所以念佛的人,他沒有中陰身,直接就頓超,這是頓超的法門。
前面講的二乘雖然方便,但是不究竟,這淨土法門又方便又究竟,可以往生淨土直證「阿鞞跋致」。這個話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佛不妄語,一般世間人若能三世不妄語,舌頭可以舔到鼻尖。佛三大阿僧祇劫不妄語,舌可「覆面」,就是舌頭薄寬長可以把臉蓋起來。在《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他展現出他多生多劫以來不妄語,所以《阿彌陀經》上說「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釋迦牟尼佛以舌覆大千,表示佛絕對不妄語。而且他是長劫以來不妄語,所以他出廣長舌相。這「廣長舌相」是佛的相好,他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不可思議。他是要證明給世間人看,我沒有欺騙你,不光我不欺騙,十方的諸佛都不欺騙。
因為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阿彌陀經》的時候做了簡化,所以羅什大師翻的版本是六方,玄奘大師翻的版本是十方。十方諸佛在十方教化眾生,宣說淨土法門,都是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語,教大家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這一部《阿彌陀經》就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就是稱讚無量壽。稱讚無量壽不可思議功德,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所以《阿彌陀經》又稱作《稱讚佛淨土攝受經》,所以就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是《阿彌陀經》的全名。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功德,所以就印證了他第一願講的「具足不可思議功德莊嚴」,跟《阿彌陀經》剛好可以互相印證。所以《阿彌陀經》講的也是極樂世界,是小本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大本的《阿彌陀經》,是詳細說明。所以淨土法門,你要真正能相信,要真正能夠接受。其中最難令人相信的就是「帶業往生」,尤其是講業障重的,或是有犯世間法律的,譬如像一些殺人的、重罪的。到臨終,他悔改了,念佛一樣帶業往生。不可思議啊!即使下了地獄,你有這個善根念佛求生淨土,那麼一樣帶業往生,而且不會再墮惡趣。甚至有的用「中陰身救度法」,也可以帶業往生。所以這個「不復更墮惡趣」好幾重意思,但是就是告訴我們在臨終的時候不會墮惡道。即使有墮惡道的緣現前,因為你念佛,惡境消滅直生淨土。往生淨土的人,沒有中陰身。所以,我們要懂得這法門它的殊勝、它的難得。
你修其他的法門,那就不保證。所以,永明延壽大師講:「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我們人在世,這一生造的業,強者先牽。你的業習哪一個比較重,它就牽引你往生到哪一道。古德講:「重處偏墜」。就像「秤」一樣,哪邊比較重,它就往哪邊先下沉,像蹺蹺板也是,「重處偏墜」一樣的意思。其他的法門,確實沒有淨土這樣的殊勝。「不復更墮惡趣」有這幾重意思,就是不會下三惡道,還有,往生淨土後再來也不墮惡道,所以這個是非常殊勝、非常難得的法門。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這一願要是完成了,法藏比丘說:我就作佛。「若不完成,那就不取無上正覺」,所以他能發願。那現在他的願都已經圓滿了,所以這證明他是圓滿佛,他是真正的如來。所以你仔細體會他這個願。你看這部經,你都要求佛力加持。為什麼?因為蕅益大師講「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你不要講得簡單:「法師,我都相信」。等到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了,你就會不相信了,你就會懷疑了。甚至你現在將要死了,你想想看,你要上哪裡去?你不是說你相信嗎?你心裡害不害怕?你會不會徬徨?會不會不知所措?那就能夠證明,你到底相不相信淨土,你相不相信阿彌陀佛這本願功德的加持,這點很重要啊。你對於世間:你放不下、不想放、捨不掉、難分難捨,那正是對佛的信願不足,可以肯定你沒有深信切願。所以,學佛要在哪裡勘驗?要在境界上勘驗。你們要會修行,不要自己去找境界過來勘驗,那叫攀緣。是要你檢點你的心念,在從前過往面對的境界上,自己貪不貪?著不著?不是叫你現在去找境界過來磨練,我目前沒有看到有人有這樣的程度的。你們都沒那個功夫程度,誰有那個程度?道濟禪師─濟公活佛有那個功夫程度。你們沒有人明心見性,都要保持用功,修行要保任。明心見性以後都還要保任,對治煩惱,叫煩惱不起現行。你不要想說:明心見性以後你就解脫了,那還很早呢!你還有無始劫來的習氣要除。道濟禪師是明心見性的,他是在除他的習氣。習氣除得差不多了,他要破除他的分別、我法二執,所以他才去接觸境緣,才去裝瘋賣傻、飲酒吃肉。那他是有功夫的,他能夠「隨」,他能夠「任」。你還沒有這個功夫,還沒這個境界,所以你要「保」。我來看你們目前連「保」的資格都還不夠,因為沒有人見性。見性以後才「保」,「保」穩之後,才「任」,沒有見性你不能「任」。你一「任」,那就是在「隨業」。所以為什麼講要持戒,要用戒律規矩來約束,就是因為你也沒有見性。見性都還要再保持,就是五祖忍和尚所講:「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
逢緣不動,不隨境遷,意思是不被境界拉著跑,這才是見性以後初步的功夫而已。道濟禪師是有功夫,所以他才敢飲酒吃肉,到處做世間事,而且他見性後,修行斷了煩惱,他有發神通。你們不要發了神經,以為發了神通,說有誰來跟你講話,其實你是在自說自話,是精神錯亂。有些人不懂,他以為當時候大家對戒律很執著,所以道濟禪師要度持戒精嚴的人,告訴你,當時候的人沒有對戒律很執著,持戒精嚴的人也不是這樣度的,道濟禪師不會去毀壞人家的戒行,祖師大德不壞人家戒行,他只會告訴你怎麼樣更增進。就像窺基大師見道宣律師時,他也沒有說他持戒是不對,他只說「你的心態上哪邊要增益」。
道宣律師持戒持得好,有天人送飯來。他想說自己真的有點什麽了,要度窺基大師。結果,當天天人沒有送飯來,隔天他問天人:「你怎麼不送飯來?我要度人!」他說:「昨天大菩薩上山,滿天護法神,我進不來!」他才知道窺基大師是大菩薩。所以兩個人睡在一起,睡一個晚上,道宣律師右臥如弓,如理如法,那這個窺基大師,睡個大字形,晚上一直打呼,隔天起來,道宣律師就罵他:「你一個出家人睡覺這麼沒有威儀、沒有規矩,睡大字形,晚上還打呼,這麼不像樣。」他說:「你說我啊,我還要說你呢,昨天晚上睡覺,半夜有一隻跳蚤跳到你身上,你不歡喜,就把牠往地上一彈,害牠斷了一隻腳,吵得我晚上都睡不著。……」窺基大師他有功夫啊!他不是毀人的戒行,不是說持戒的人是執著,而是告訴他,他還能增進。所以道濟禪師他也不是要度當時候持戒的人。說要破人持戒的執著?持戒怎麼會執著,戒是佛制的,執著是這個人心執,不是戒有執著。你腦筋觀念要清楚,你不能說持戒守戒的人叫執著,那釋迦牟尼佛最執著,戒還他定的,是他教你的,難道佛教你執著啊?那你是謗佛。佛法有五種人說,但是「戒」只有佛能制,《戒經》只有佛說。
我們看經典中,有佛說、有佛弟子說、有仙人說,有諸天說、有寄位的鬼神說,我要特別講「寄位」,不然你們會去聽外面那些鬼神附身講的話,其實那些都是鬼話連篇。經典裡面能講法不出這五大類,即使能說法的鬼神,也都是大菩薩來示現,稱為寄位,所講的必須是有佛來印可。這樣講你們就清楚了。而不是說現在這五種人都能講法,那就亂講了。隨便來個附身的,說他是什麽鬼道的王爺,或什麽古代的歷史人物,他也要來講講話,說些似是而非的法,這樣就不對了。
所以你要知道,道濟禪師他是在修自己,他有了功夫以後,「保」到一個程度,他要「任」,任運隨緣,他破除自己的分別我、法二執,到處隨緣,跟人家融和,這叫「和光同塵」。你們不要學和光同塵,你們沒有這本事,去了就完蛋,都還沒度到人,自己習氣就完全顯現出來,自己就不修行了,甚至「出師未捷身先死」。
你以為自己在發好心,想:我要度眾生,我也跟眾生吃肉,我也跟眾生喝酒,……喝了,沒度到人,人家沒醉你就先醉,先顛倒了,這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所以沒那個本事,你不要逞強,不要去學道濟禪師,要學「老老實實」的用功修行,你不要學人家吃肉喝酒。道濟禪師講:「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你們要是亂學他,你就著魔。道濟禪師也叫你們不要學他吃肉喝酒,不要學他做這些世間事。他有功夫,是真正不起心、不動念,他是在對治他另外的習氣。就像慧可大師一樣,他傳法給三祖以後,他也是該喝酒的去喝酒,該上聲色場所,他也是去了,人家說:「你一個和尚,你怎麼不持戒?」他回應:「你把你的戒持好,你不要管到我這裡來,我在修行,你們看不懂。」這是慧可大師。你要是學他,你會變成一個大凡夫。
這裡講:「不復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這是發大誓願,一定要成就,一定要作佛。現代的人發願,都是三分鐘菩提心,露水道心,不是真正的發願,一旦有了境緣:到道場被罵了、被念了幾句了,他就不學了。還講:「你法師有什麽了不起啊,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我到別的地方去」。老實跟你說,你到別的地方去,習氣還是一樣,問題還是一樣,毛病還是存在。所以,不是你離開道場,你不在這裡,你不學,就代表你成就了。所以你要清楚,你那是「我慢心」在顯現,你是傲慢,你不是真證可以不學。但如果你所在的那個地方不如法,像:有的道場說出家人不方便要錢,就改叫居士去做些不如法事。或是非人家所願的事,像:去化緣,暗示人家要給錢。那種地方你就不用再親近。還有一些地方,做種種的不如法的事情,像有的地方在印偽經,印假的《大藏經》,這種和尚就不值得你親近。現在什麼樣的都有。所以古德講:破壞佛教的罪人是誰?是出家人。和尚正是佛教的罪人,那種罪人和尚你就不要親近,還有的和尚講「學戒沒有用,要學世間法」;還邪說「把世間法做好了就能作佛」……,這講法比比皆是,我不是在講哪一個道場或哪一個人。你去看看,現在這種說法太多了,出家人他自己心裡沒有佛法,所以嘴裡講不出佛法,就拿一些孝道啊、親情啊、人情啊、感情啊,來充作佛教的慈悲、佛教的愛。其實佛教沒有在跟你講「愛」,釋迦牟尼佛講的是慈悲。佛教不講世間的愛,愛是什麽呢?愛是輪迴的根。「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你不要自己思想偏邪、邪心,就把釋迦牟尼佛、把歷代祖師大德都講得好像都是世間人。釋迦牟尼佛要是照你世間的那條路走,他不會「棄國捐王」,他今天成不了佛。法藏比丘他也是棄國捐王,出家。諸佛如來都是出家相,沒有一尊佛例外,而且都是國王出家、王子出家,有的祖師大德也都是。金喬覺他是新羅國的王子,地藏菩薩的化身,他也是棄位出家。鳩摩羅什大師,本身也是貴族,都為我們做示範。他們是放下國家王位、放下尊貴身分出家。古來祖師大德他們不是像電視上演的:家裡沒錢,或受了感情創傷,想不開,才跑來出家的,他們不是喔,他們確實像法藏比丘一樣,修菩薩道高才勇哲,都是高明之輩。還有:安世高大師,他是安息國的王子,他也出家。像達摩祖師也是印度的王子,他也出家,都有大成就。所以不是像你們想的那樣子,你們電視不要看太多,人家拿來給我看,我看有的電視劇,演出家人在誦經,還每個人發一個木魚,那樣不能誦經啊,那叫吵鬧。所以你們要懂,不要讓電視把你帶壞,不要從電視劇學佛門的規矩,有些都不專業。我們講的這一段「不得是願。不取正覺。」你要能夠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