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四一)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十七頁,經文第三行「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這個是我們上一次講到的,但是後面呢,還沒有講完,那麽法藏比丘聞佛所說,他都看到了,「皆悉睹見」,那麽見到這些諸佛國土以後,他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十方的諸佛剎土,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善惡。國土粗妙。」他都看清楚了,也想清楚了,所以呢,叫「思惟究竟」,想到最徹底,上一次講到的就是,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定會成佛,所以呢,他是要讓眾生能夠究竟離苦,得究竟樂,得到這個究竟樂,這世間的樂不能算究竟,總是啊有生有滅,你覺得很快樂的時候,你就要知道,它隨之而到的,馬上而來的,就是痛苦,它苦樂是相隨,如影隨形。所以娑婆以及三界六道當中的這些快樂,都是帶有苦的成分在裡面,帶有苦,或是帶有變易,變易的性質,它不會長久,它會更改,就像食物一樣,這個東西你很喜歡吃,可是你每天吃,三餐吃,吃上一個禮拜你就會生厭惡了,那麽這個食物你看起來很好吃,很可口,但是夏天的時候,你給它往桌上擺上一個下午,它就變質了。再者呢,這個東西本身沒有樂受,也沒有苦受,都是在於你的心所分別,心好著,取著境界,分別苦樂,所以都是自己的妄心在作祟,那麽這個世間的樂,它不是究竟,這是舉食物。那天人的禪定會退失,享天福的時候會迷惑,所以他們所受的樂都帶著苦報,享樂的時候一定造業,造業以後呢,等到他福享完了,他就生病了,或是呢,五衰相現了,天人不會生病,我剛說的是一般的人,天上的人他五衰相就現前了,所以就會墮落在三惡道當中。那麽人道的人也是,這一生樂享完了,福享完了,也造了很多業,造殺業,知見不正,這意業不善,邪知邪見,撥無因果,諸如此類的,他剛開始,他很順心,但是呢,到後來你看他生的重病,沒有人理他,沒錢看醫生,為什麼?這他福報將要享盡了,所以世間的樂是什麽?它會變易的。它會更改的,所以不是算—不能算是究竟之樂。那麽,西方淨土他教你的是什麽?離開你的見思煩惱,離開塵沙煩惱,打破根本無明,它把你煩惱的根斷掉,那麽,法性真常之樂就顯現,凡夫無知把苦當作樂,二乘無知把法性之樂,他體會不到當作苦,所以這凡夫二乘都是不究竟,自己有常住法身,我們凡夫迷失了,認色身為實我,二乘人泯滅色身,想要得個涅槃,他不知道幻化空身即法身,不知道不離當處常湛然,所以他要觀身不淨。明明法身常住,本自清淨,他見不到,他只見到這個色身,所以要觀它不淨,一切法當中,本來無我,但是凡夫以為有我,所以呢,在裡面呢逞這個我相,發揮這個我愛,所以教你觀無我,但是二乘的人他不了解法性真我,他卻在真我當中觀無我,所以他觀法無我,都是不了義,都是不能解脫,不是墮有就是墮空,種種受樂亦復如是,世間有苦樂憂喜捨,他不要苦樂憂喜捨—他不要苦樂憂喜,他要住於捨受當中,以為呢,這個是無受,這是有修行的凡夫啊。人呢,他就著在這苦樂憂喜捨當中。那二乘呢,他要捨掉這個受,他知道這個受會變易,不是真的受,所以他觀受是苦,掉到觀受是苦裡面,苦受。他不知道自性具正遍知,用而不著,能分別一切,不為分別所染。這是觀受,大乘法的觀受是苦啊。剛才講這是四念處,觀法無我,一般人不曉得,一切法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他認因緣為實有,所以呢,著在這個因緣相當中,這個一般人不曉得,甚至生出外道見,有自然的邪見,因緣跟自然,像說一些這個世界怎麼來的,他也不曉得,有一個東西來造,成就它的,自然生,沒有因果的,自然。那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迷失因緣者。惑為自然。」所以他認為這個世界它是自然生的。那凡夫呢,著在因緣,以為因緣呢可以長久,二乘呢它知道,因緣和合,虛妄有生。虛妄生,虛妄滅。這東西虛妄滅除了,所以呢他觀法當中沒有可以主宰的,他不見性,不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凡夫呢觀法無我,但是這個凡夫是著在法上;二乘是觀法無我,但是他雖觀無我了,不知道從心想生,萬法唯心,所以這個大乘講的四念處,跟一般的凡夫、權小,那個是大不相同,大乘的殊勝,所以你就知道什麼才是究竟的,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天天跟你講一乘了義,沒有人會教你學二乘,所以說二乘種不生,到那裡的人聽的就是大乘,所以你現在不聽大乘,你要聽二乘,你去,那這個你會不習慣,甚至不能去,為什麼?二乘種不生,你沒發大乘心,那你們就有疑惑了,那為什麼下下品能生呢、為什麼中品能生呢?這中品的,有的是持戒的,持五戒的,有的也不持戒,只做世間善事的,這是他所,善導大師講的:他所遇的緣不同,並不是他修這個,專修這個,他遇的緣不同,所以念佛,往生了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如果著於世間、著於人天,想說我靠這個善法就能帶業往生,你沒有發出離心,你沒有老實念佛,一樣不能往生,做的再善也不能往生,所以往生與否在於信願之有無。怎麼顯示出信願呢?就是你要老實念佛,你不念佛,顯現不出信願,你的那個信是假的,這個願是虛的,假信又虛願,那絕對不能往生,所以說信願行就是「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如伊字三點,我們這個三個點叫做伊,少一點就不成字,不成伊字,所以伊字三點,所以要知道,要發究竟的,這些三輩九品能往生的,全部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作為正因,絕對不是用一般的這些,所謂的人天善法、或是五戒、或是這個八戒作為正因,你要搞清楚。這就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講的:定善跟散善。什麼叫定善?就是持名念佛,這定善,一定要做的,往生的正因。散善是什麼?助修或是緣不同,有人緣好,他又能念佛又能持大乘戒律,他也肯持、肯學;有些人緣不好,但是他願意念佛發願往生,那可以,絕對不是捨棄了菩提心、捨棄了佛號,你想說我來做一個善人,臨終來迴向,那一樣不能往生。所以你看黃錫勳醫師他的案子,他的公案,就是非常好的例子,他這個人一輩子做善事,臨終的時候,他自己得了癌症,他是醫師他知道,癌症會受什麼樣的痛苦,但是呢阿彌陀佛來幫助他,雖然幫助他,他不是叫他做好事,他說你要發願求生,他對極樂世界不瞭解,一步一步帶他,所以即使是佛菩薩來教,也都是教你發願求生,這個很現代往生的一個事實、往生的一個例子、公案。所以呢,你要搞清楚,怎麼樣才是究竟的,怎麼樣才能夠真正的往生,那世間的這些不究竟法要捨棄掉,你世間的,統統都是不究竟,所以為什麼勸說要學、要持大乘菩薩戒,菩薩戒重點跟你們講實話,不是在於戒相,在於你的發心,所以叫心地戒。心地戒,在於你發心,發心受戒得這個無作戒體,你能夠從這裡防非止惡,這是能持;所防的呢?才是戒相,防止你殺生、防止你偷盜、防止你邪淫這所防的。但是遇到緣的時候,因為你懂得經教,懂得怎麼持,你發心修行,你會變化-會開、遮、持、犯,在末法現代學這個菩薩戒的,都是撞到戒相裡面去了,整天呢在那裡玩戒律,在事相上打轉,那個都不能見性,持到後來呢叫做著相,越持越著相,越著相他就越退回小乘,所以他們會覺得小乘很重要不可捨,為什麼?因為只有相而已,小乘只講相,大乘講心,大乘是心跟相都論,但是特別著重於心,尤其是你的發心,你心念轉,戒就持好了,心念轉過來,戒就持了;心念不轉呢,戒沒有辦法持,相上持的再好,你的心沒有轉,你是裝模作樣,做個樣子,樣子很如法,那叫像法,像法到後來就變末法了,就變枝末了,只學枝末那就變成末法,雖然有那個形式、有那個儀式,有那個羯磨那個樣子,但是呢這個不究竟,所以持戒一樣講的是明心見性,若不明心,這個東西都是枉然,縱然你六度萬行、十度萬行,或是這個普賢的無盡願行,你要是不明心見性也都是枉然,這個沒有用,為什麼?心術不正,你心術不正,表現出來的戒相是假的,所以要會持,持什麼?持心,心要求道、心要見性,那這些呢戒相是所防止的,甚至有戒相沒有說到的,但是呢能夠斷除你煩惱的,你都要去做,所以叫攝善法戒,律儀上沒有說到的,但是呢你威儀有缺,攝律儀戒,就像菩薩戒,菩薩戒裡面沒有規定不能抽菸,那你說能不能抽?那抽菸沒有威儀、沒有律儀,攝律儀戒,那不能抽菸。有一些人像小乘的,他在小乘律上,它就沒有講不能抽菸,所以你去小乘的國家你會看到出家人抽菸,你問他,他告訴你,這個戒律裡面沒有講不能抽菸,所以他就抽了;那我們反問一下,有說可以抽嗎?有說可以抽?沒有啊,也沒有說可以抽,那是什麼原因?就是你自己威儀不好,所以在於用心。小乘它講相,來學大乘他還是著相,你不要看他翻的這個《梵網菩薩戒》,講的還是著相,還是小乘,小乘戒-有相教,有相的、著相。那大乘就不一樣了,戒律沒有講的,他也會做,他也會做的好好的,所以從這個剛才講的這個抽菸的例子,你就知道,大乘是事相上也做的好,心地上也做的好,事相上也不違背,心地上也不違背,但是以心為本。這心是什麼心,不是你現在在打妄想的這個心,這個心在打妄想啊,不是你的感覺、你的覺受,是佛性、是法性。所以說這個佛在經上講:這「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這眾生都有心,眾生心跟佛性完全一樣,「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所以你能攝受,能受佛戒,你就入諸佛的位置,「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所以這個大乘菩薩戒,大乘的戒,講求的是心,這心是真如本性,你不能跟真心本性相違背,真心不著相,真心沒有持犯,真心不慳貪,這是真如佛性。你如果在相上,在那裡打轉,在那相上做解,你搞到後來,真的是古德講的:「如蛇鑽竹筒」,這裡通了,那裡又不通,為什麼?因為戒本,很多種戒本都不一樣,菩薩戒的、梵網戒本、纓珞戒本、地持戒本跟瑜伽戒本,有好幾種,每一種的內容,都有一點出入,講得比較圓滿的,梵網菩薩戒,這個纓珞菩薩戒,其他的不是不圓,是它的方向,所對的機,有點不同,所以針對那一類的人說,但是呢若就根本實義來說,都有兼攝,能夠廣融,但是初學沒有辦法這樣學。所以為什麼我們教大家學經教、看經,我不教你依哪一部經,每一個人你的緣不同,有的喜歡《金剛經》,你叫他讀《無量壽經》,他很痛苦;有的人他學的是《心經》,你叫他讀《金剛經》,他千百個不願意。每一個人不一樣,但是重點要抓到,講的就是真心本性,佛經對的眾生不同的根器,講的就是諸法實相,沒有任何的差別。有的人喜歡廣分別,就是看這個很詳細的註解,很詳細的說明,那介紹你看六百卷《大般若經》,它裡面就很詳細的解釋般若;有的喜歡比較簡單的講《心經》,有的嫌《心經》也囉嗦的,講參究的,眾生的喜好不同,有的人信心不夠,不相信自己是佛,所以這個教他念佛法門,教他禮懺這種方法,這個是隨機攝化,並沒有分高下,目的相同。所以怎麼樣才是究竟的,你要清楚,學佛,學經教,不要學到後來,互相批評,只學一本,那一本就是你執著的那一本,這個著要放下,或是呢沒有目的的學多本,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學什麼,那也不行,那叫散亂,所以不是一跟多的問題,是你沒有抓到重點,念佛亦復如是。你念佛,你修行,念阿彌陀佛能得力,做主修,其他的經咒做為助修,消除你其他的業障,這從古到今都是這麼教的,所以你看這《禪門日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這個最後還加善女天咒,晚上還放蒙山,蒙山的咒,那也不少,統統都是能夠利益眾生。所以從古大德制訂的這些早課晚課,這些懺儀,你就曉得,修行要怎麼修,有正修,有助修,你要正修,能斷煩惱,那你就用正修,如果不夠,加一些其他的方法,經咒做為助修,就像禪宗有一些祖師大德,話頭參了不能開悟,他們有方法,你以為禪宗只參話頭,持咒─持楞嚴咒,有的持咒心,有的持這個五會的楞嚴神咒,消除他宿世以來的惡業,那麼參禪才開悟的。這個都古來祖師大德的方法,念佛也是一樣,念佛你煩惱伏不住,伏不住,持其他的,持這個大悲咒,這個都很好的助修,大悲咒消你的宿業,持楞嚴咒……這些經咒都能幫助你,目的是什麼?要能夠明心見性。你不要放著目的地,不去達到,整天在那裡執著,哪一個藥比較好?哪一個藥比較好?等到你分別好了,你也壽命到了,你也該死了,該要命盡了。所以不是一句佛號,或是一條咒,而是呢,這個能不能消除你的煩惱,你如果不能消除煩惱,你還執著,說我一定要吃這個不能治病的藥,因為我對誰有信心,我對哪一個醫生有信心,那你這叫自找苦吃,這個藥本身不適合你,那你還要拚命吃,那就是你個人的問題了。所以一藥不足以治多病,就是這樣的意思。一種修學法門,不足以能夠把眾生的這個毛病都除掉,但是呢隨個人的緣,有正修有助修,所以這裡講的「思惟究竟。便一其心」,修行心要專一,心要一,攝受國土也是一樣,一其心,這個心,「一」最簡單的講法,就是什麼?專一,專一。我們不講說,你心清淨了真心現了,就講專一,你心能專,不散亂,在做世間法,做佛法,你都能夠得利益,如果你心散亂,一下想想這個,一下想想那個,那不能得利益,念佛也是一樣,所以要一其心。那心為什麼會變多呢?因為啊,還是歸根結底講,就像樹的根,樹的根是扎在地上,但是呢,你起了無明,生了這個業習種子,就長成花、草、大樹,本來地是平的,沒有這些煩惱愁林,但是呢,你心,你不明心的關係,不見性,所以就變成如此。所以這裡法藏比丘講的,他一其心,「便一其心。選擇所欲」,這個用心的選,「選擇所欲」,不是個人欲望,現代人都選擇個人的欲望、欲求,他是選擇,看怎麼樣能夠幫助眾生,得大成就,得大菩提,所以呢最後「結得大願」,得到了他這個後面要講的四十八願,也可以說是極樂世界,他知道要怎麼建立了,有一個方向,「結得大願」。下面講:「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這個他在心裡面,醞釀多久?醞釀有五劫之久,五劫。我們之前講過,這個世間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然後再從十歲,每隔一百年加一歲,一直加到八萬四千歲,這麼一增一減是一個小劫!那麼這個,二十個小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一個大劫,那麼這樣子算是一劫,那麼這裡乘以五,就滿足五劫,滿足五劫,所以他在這裡醞釀了五劫,也就是什麼?他在畫圖,思惟,構思,想像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他看過這些國土,那麼「精勤求索」,非常專精,專精思惟,「恭慎保持」,不敢有一念暫忘,不敢有一念忘失掉,「恭慎保持」。那麼就是這樣修行,他是這樣子思惟,就像你要蓋房子,你要先畫圖,房子要長什麼樣子?這門長什麼樣子?裡面的房間、廳堂長什麼樣子?要先構思,那麼現在蓋房子容易,但是你要建立一個西方極樂世界,那就不是一天兩天的思惟了,他是經歷五劫的規劃,他把它規劃好,所以呢不敢有一念忘失,就這麼精進的修行。那麼下面講的:「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那麼這裡是講的,對於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莊嚴之事,怎麼樣能令眾生成就?怎麼樣是殊勝莊嚴?他都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想好了,經歷五劫以後想好了,不忘失了。那麼總結以後啊,下面說的:「所攝佛國。超過於彼。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這裡講的,所攝佛國,超過於彼,他所攝受的國土超過十方諸佛剎土,這個願很大,因為其他的諸佛剎土,這些諸佛如來住世都有壽命,唯獨西方極樂世界,它是無量壽啊,那裡的眾生修行,也有壽命,這個其他諸佛剎土的眾生修行,也有壽命,那麼西方淨土也是無量壽,極樂世界的大眾都是無量壽,所以跟其他諸佛剎土不一樣啊,那裡的教學設施,你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嚐到的,身體感觸到的,那麼這個是外面的五塵境界,心裡面所想的,這是五根攀緣五塵,留下來的,法塵,心裡所想的,統統都是跟成佛有關係的。所以其他諸佛剎土沒有,又再加上,你有種種的神通道力,能夠向十方的諸佛學習,向十方諸佛學習,所以你成就非常的快,所以叫超過於彼。你在娑婆世界,你要見到釋迦牟尼佛,你都還不認識,甚至有人懷疑釋迦牟尼佛真的有這麼厲害嗎?真的有像書上講的這麼神奇嗎?你都還要懷疑,何況說你沒有見到,見到了,你還要懷疑,沒見到那更懷疑,懷疑呢又造成你見不到,所以愈轉愈劣,所以拿娑婆世界來跟西方淨土比,一比馬上就知道了,這裡的眾生壽命,在佛陀時代八十歲一百歲,到現在七十幾歲,甚至壽命短,我們講的是一個平均數,平均數,這是依照佛經上講的平均數。那麼在這當中,也有人三十幾歲,也有人四十幾歲,也有人五十幾歲,個個業報差別不同,但是你往生淨土,壽命無量,每一個人都是無量壽,你不用擔心壽命不夠,修學沒有辦法成就,你不用擔心善知識的問題,那裡呢你的同學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你不會,你問一下他,你功課不會,叫他幫你寫,他會教你,這是文殊普賢我們認識的,還有別的不認識的,他不會欺負你,不會看你是新來的,學長欺負學弟,不會,他會耐心的給你說法,他說法不是嘴巴說,做給你看,也都是現場展示教學,甚至帶你去修行,他都做得到。那現在的不是,帶你去被揍,被修理,看新生就修理,欺負新生。所以跟這個娑婆世界差的非常多,那這是講的同儕;你的老師呢,是十方的諸佛,你都有能力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一念之間全部到達,比現在的這個宅配還要快,比現在的飛機還要快,而且他是不離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同時分身去參訪十方的諸佛,而且你都可以供養他,他都接受你供養。你在這裡你要供一尊佛,那都很困難,甚至你還懷疑,對於佛教你懷疑,是不是要騙我錢。釋迦牟尼佛是不是生活過的太好了,想要體驗這個貧苦的生活,才跑來出家。你對佛都還懷疑,你怎麼供養他。到極樂世界完全沒有娑婆世界這些問題,你看得到,你可以供養他。供養他,他給你說法,獲無量的智慧,百千陀羅尼門,一聽就開悟了,一聽就證果了,所以往生淨土成就之快速,不可思議啊!在這裡,今天這個法師講那樣,明天那個法師講那樣,現在的法師,我們看到的,講的似是而非,要嘛宗旨講錯,修行方法講對;修行方法講對,宗旨又講錯,兩個都講對的,教你入手處又錯,問題特別多;甚至方法都對,入手處也對,沒那個環境給你修,不讓你修行,告訴你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一結下去,你就變成凡夫。你就不是修行人了,所以這是在娑婆世界的問題,除了眾生根器不好、緣不好,善知識不夠。像現在禪宗幾乎沒有什麼善知識,我們看禪宗五個宗派,五家的家風,現在都看不到了、都滅絕了;臨濟宗的八棒四喝,沒看到啊,現在臨濟宗要是拿八棒四喝來,它開不了一個禮拜就關門了,他告你傷害啊、告你侮辱,大眾就侮辱你啊!所以沒有辦法開啊!那禪宗這家店,快要倒閉關門了,所以唯識宗變成了唯識,我這個唯識是很開玩笑的,掉到意識心裡面去,整天呢就像永嘉大師講的:「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海底算沙,他想算大海裡有多少沙,整天就是搞學術,講的那個東西都跳不出遍計所執,不了遍計性空,他不知道怎麼修,天台變成教科書,話柄,有幾個修觀的,修的也是次第三觀,空、假、中三個全部撞到一起,人家是圓融,他空不能入假、假不能入空;中呢,又在空假之外,但中佛性。華嚴宗那也不必談了,《法界觀門》一個都沒有;《妄盡還源觀》講成《弟子規》,天大的笑話;密宗搞神通、搞輪迴轉世,無上的密法變成有相密;淨土宗變成超度的、自了漢。每個都想求帶業往生,沒有人能夠往生;往生呢,是鬼神來印證的,這個世間沒有善知識啊!我們看得很清楚。所以往生淨土,諸佛如來不會給你講錯法,祖師大德都在那裡,你的同學不會汙染你,沒有人會叫你去工作賺錢、沒有人會叫你去讀書,因為到那裡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成佛。那邊黃金是拿來鋪地的,你走路的時候,有寶樓跟在後面,那個寶樓不是像我們現在用木頭、磚瓦建造的,用七寶打造的寶樓,顏色會變,樓會放光,光中能現國土,這裡沒有一棟樓可以這樣,過年放個煙火就已經不可思議了,你要它現國土,你也是癡心妄想,樹能現佛剎、樹能說法,我們這裡的樹,不要倒下來壓到你就好了,招牌掉下來、樹掉下來、石頭掉下來,極樂世界沒有石頭,所以殊勝莊嚴不是這個地方,甚至是他方國土也沒有辦法相比。所以他講:「超過於彼。」那麼「既攝受已。」到世間自在王如來所,這個前往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頂禮佛的雙足,就是以頭去禮如來的足,那麼「稽首禮足。」以後「遶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在佛前站著,住有站著,白言世尊,下面講的:「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這個是他跟世間自在王如來講的:他已經知道西方極樂世界,要怎麼來成就、怎麼來成立了,「莊嚴佛土。」他已經知道了,怎麼成就了,要修什麼行才能成就。下面講:「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那麼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訴他,他說:非常好,善哉,現在正是時候,就是你現在說正是時候。西方淨土,尤其是淨土法門,它是大乘,它不是權小;所以你不要用小乘法在那裡修學,學淨土就是大乘,心量就是不一樣、福報就是不一樣,不是世間的這個小乘的這些螢光所能相比,這阿彌陀佛的圓光,《觀經》講:如百億日月,甚至更勝於百億日月,不是像這個螢火蟲的光,那螢光,那螢光要比杲日,那做不到,怎麼能比,所以大乘佛法的福報不一樣,你修學大乘你的福、你的功德都超越二乘、超越凡小,所以說「今正是時。」他希望他能講出來,你應當完全的說明,「汝應具說。」完全的說,「令眾歡喜。」讓這個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諸佛同讚歎。「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這是讓未來想修學的,甚至現在未成的,「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能夠修學淨土法門、能夠往生淨土,那麼也成就了你的大願,你這個想要幫助眾生的願,所以你看它這個後面這個四十八願,徹頭徹尾的就是要利益眾生,沒有一絲毫的私心,一絲毫的假仁假義,所以你往生到淨土殊勝,往生到淨土剛才講的:十方諸佛如來,都是你的大善知識。現代有人他想掌控信徒,掌控信徒他就說你要跟一個老師學,實際上我告訴你:這個老師是誰?不是他。是釋迦牟尼佛。你跟一個老師學?可以,跟釋迦牟尼佛,他不在了,有他的法在,這是真身舍利,依法不依人,這一個老師可以;不是用人情的、用這個世間意的,你想說你跟一個老師,那這叫依人不依法,他只是不敢說跟他,實際上就教你依人不依法,還告訴你依人不依法會成就,那就跟佛經相違背了,所以不是跟一個老師,你看到西方淨土,為什麼能供佛,表示你老師不是只有一個,但是呢這個老師講的就是真如實相,所以不是跟一個,跟一個你就著一個,這眾生的心,就像個猴子一樣,猴子心按捺不住,今天這個時候攀著這個藤,等一下又盪到另外一個藤,又換了一個藤蔓,就在這煩惱叢林裡面盪來盪去,都有所住、有所著,所以叫心猿意馬,你那個意識,就跟野馬一樣亂蹦亂跳的,沒有一絲毫停止。所以不是跟哪一個老師學,也許你剛接觸的緣是這一個,但是他如果是真正的善知識,什麼是善知識呢?我們在開示的時候有講到,善知識的標準,教你遠離四病無作止任滅,這是釋迦牟尼佛教你,怎麼辨別善知識?心遠二乘者,二乘尚且不學,何況人天,什麼是善知識?釋迦牟尼佛都講清楚了,教你學大乘,講的是真如實相,真如實相講的,他自己有修有證,那這個不落在作止任滅當中,這是真正善知識啊。你剛開始如果能遇到,算你福報很大,如果沒有遇到,你依佛經典。有的出家人,想掌控信徒,叫你聽他的話,叫你跟著他,跟著他就對了,他不敢講,講得委婉一點,跟一個老師學,你看釋迦牟尼佛,他講經的時候,你看講《法華經》,過去佛也來,未來佛也來,講這個《維摩詰經》亦復如是,講《無量壽經》十方諸佛都來,你要是只跟阿彌陀佛學,只跟釋迦牟尼佛學,你看到十方諸佛,你不認得啊,你不屑一顧啊,為什麼?因為你執著,我只要跟釋迦牟尼佛,實際上佛有沒有這個執著呢?他沒有這個執著,所以我是破除你們的毛病啊。你不要想說,我跟哪一個和尚,哪一個老師學,這想法不對,跟佛學跟經典學,你不要被他掌控了,你給他他講這個話,他掌控你啊,佛法不掌控人,所以這種心機,這種世間的這種心態,我們要了解,他要你聽他的,他講什麼你都不敢違背,再跟你講師道,再跟你講孝道,全部講世間法,那你心裡就不敢違背啊,他跟你說,這是菩薩道,你就只好對啊,這個是菩薩道,反正老師的老師是聖人嘛!老師當然就是聖人啊,這南懷瑾居士講的,世間人就是這麼認為,所以他用的這個世間法,來束縛你,讓你不敢去看佛經,甚至有的叫你不要受菩薩戒,他告訴你,哎呀祖師都教人先學五戒,他只講到這裡,教人先學五戒,後學菩薩戒,可以,並不是代表學五戒就好啊,講話用話術,用這個說話的技巧,讓你不能學大乘,為什麼呢?因為學了大乘,他在提倡世間法,就一清二楚啦。大乘佛法裡面,菩薩戒裡面有規定,重戒啊,不可以說相似法,說相似法就是拿世間法來佛門裡面混濫佛門。他叫你要先學大乘,不能學二乘,乃至人天小善,這大乘菩薩戒規定的。為什麼他叫你不要受?他要搞世間法嘛!他告訴你五戒就好了,五戒就是世間法啊!他不讓你出三界啊!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末法時期,這個魔王的子孫,都化身在佛門裡面,披著袈裟毁壞正法,這種人特別的多,不然就告訴你,世間法要做好,這個執著的對象要照顧好,愛欲心要照顧好,這樣才是做佛的基礎,他當然不會講愛欲心,他只說家庭,家庭就是你的愛欲心嘛!你沒有愛欲怎麼成家啊,你把這個家照顧好,就是你愛欲心鞏固啦,一樣嘛,名詞換一下而已,意思是一樣的!所以愛不重,不生娑婆,你把家裡照顧好了,你把愛欲鞏固了,你這個愛欲的心放不下了,捨不掉了,剛好就待在娑婆裡面,魔王最高興了,六欲天的波旬,他唯一最不喜歡人做的事就是什麼?出三界,你只要不出三界,一切好說,都好談,你把家庭照顧好,他好高興,你把五戒做好,他也很高興,你修十善他也很歡喜,所以呢在末法,他就化身成出家人,講五戒、講十善,講一些帶世間意的啊,讓你呢放不下,然後再告訴你,菩薩戒不能學哦,學了哦只要動了念頭,就下地獄哦,講這個話來嚇你,讓你不敢學,然後呢再曲解祖師大德的意思,說只要受這個五戒就好,祖師大德,我告訴你每一個都受菩薩戒,印光大師也受菩薩戒,沒有祖師是不受菩薩戒的,不受菩薩戒的,那不是祖師啊。小乘的羅漢不算,我們中國的祖師,都是受大乘菩薩戒,所以你要成佛的,菩薩戒是根,他不讓你學,把你給除掉,讓你呢永遠都出不了三界,永遠都出不了輪迴,所以你要看清楚,這個波旬的技倆,魔王的技倆,他怎麼拐騙眾生的,你不要被他騙了。那我們說菩薩戒,是不是不學五戒呢?你又搞錯啦,你去看菩薩戒,菩薩戒包括五戒,五戒不含菩薩戒,所以我講菩薩戒就包含講了五戒了,所以為什麼說不用受五戒,可以直接受菩薩戒,因為菩薩戒就具足了啊,一開始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五戒是不飲酒,菩薩戒是不沽酒,不沽酒是什麼?買酒,尚且不買,怎麼能喝,所以它包含的更嚴格,不可以沽酒自己喝,也不可以沽酒沽給別人喝,所以你要知道菩薩戒呢,教你學大乘,講得比五戒還嚴,你會學得更好,做得更圓滿。所以你說把五戒做好了,就能學菩薩戒,你五戒不圓滿啊,所以要搞清礎。在末法,就是有這種惡知識,你會遇到,你會聽到,他會教你跟一個老師學,跟著他學,有的比較放肆的,他就說,你要跟著他學,他什麼都不會,他也敢叫你跟著他,跟著他學,那他就講世間法,只要你不聽他的話,你不順他的意,你想依佛經走正路,他就說你不孝,你不尊師,就拿世間的這個孝親尊師來增長一切惡,為什麼?不看《華嚴經》嘛!「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啊,所以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是故多障礙啊,不能了自心,不了於自心呢,你怎麼能夠知道什麼是佛道,「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你不了心性、不了大乘,跟你講世間法,講了你馬上變世間人,再用世間法來約束你,讓你不能學大乘佛法,告訴你學了菩薩戒,學大乘這個不行,那這個是錯誤的,所以我們有必要來導正大家這個錯誤的觀念,那你觀念正確了,你就能夠修行,所以修行是依什麼?依法不依人,不是依哪一個和尚,哪一個老師,是依佛陀的法,這個才對,你不能說悟顯法師,你講的有道理,我依你,你的觀念錯誤,你要依佛法,這依佛法就不會人情,你就不會搞錯,你成就菩提,真的就像釋迦牟尼佛講的:「永無魔事。」不會走歪路,不會走偏,這當中啊,沒有這個妖魔鬼怪來障礙你,那麼你所安住的這個,就叫正法時期,正法。像法就是只有形象,末法是連形象都沒有了,大乘也不要了,佛法也不要了。用這個世間因果啊,善法啊,來混到佛門裡面來,所以佛教跟其他宗教呢,不能比啊,其他宗教不能跟佛教相比啊,你要清楚啊,因為他講的是人天善法,那人天善法要不要做呢?要做,要做,但是是菩薩心在做,所以學佛基礎一直講的:明心,菩薩心在做,你就不會變成凡夫,所以這個是我們學佛要知道怎麼修學,怎麼親近善知識,不然呢,你把這個惡知識當善知識,那再加上這個世間孝道啊、師道啊,你也不敢改學他法,那就算是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所以要能清楚辨別,要依經典,要依祖師的,不要依人,人靠不住,誰都靠不住,法可以作為你的依靠,所以要依法,法裡面要依了義,了義當中要依智,講的是般若智慧,不是告訴你這個生滅,像有的啊,也是佛法,但是他講的是生滅八識,那就是你要依了就依識不依智,生滅八識是講的通教的佛法,要講的是別教,學的是別教的,學的是圓教的,別教雖然講不生不滅八識,但是呢,沒有講到圓頓,所以要學圓教,所以要依智不依識,這祖師大德都有教,但是呢,你們不看,現在人喜歡簡單,一講玄義,大家就跑光光,不肯學,所以最後不會的是你們,不是講經的人,也不是佛不會,也不能怪祖師大德沒有教,不然呢,你就看到這個佛經太難了,講這麼多,今天我要告訴你,你這個五重玄義學好了,你能夠賺幾千億,什麼時候學好了,什麼時候賺大錢,你一點都不會覺得困難,哎呀!這麼一點點那很容易啊,所以是心的問題啊。眾生呢愛財,所以孔子講「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色就是財的意思,你要跟他講,要修福,修功德,他用利益,用這個世間的利益,我出多少錢,能收回多少利,他是用這樣子來算計的,所以這個就是末法眾生的悲哀,善知識不夠,法門傳久了,法久成弊,這個弊端又多,現在講,很多禪宗的都是啊,就是在辦活動,辦了一些什麼禪啊,這裡也禪,那裡也禪,愛吃的叫嘴禪,愛喝茶的叫茶禪……等等的。沒有看到禪宗五家的家風啊,都沒有,這五家不知道上哪裡去了,他就說我直指,直指又指錯,不曉得指到哪邊去了。所以這個是善知識不夠,那麼所以這邊世間自在王佛要要求法藏比丘說出來,「令眾歡喜」,所以你們聽了呢,也要歡喜,世間沒有善知識,所以趕快發願,求生淨土,求生淨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會再退墮成凡夫,你再來這裡度眾生,不會變成眾生,那個是大菩薩,真正的,真實的功德,你都受用得到,而且呢絕對不虛假,所以「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夠得到成佛的利益,能於淨土法門「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能夠成就四十八願,能夠成就這些眾生啊,這眾生將來都是佛啊,是佛就有度生的大願,又能利益更多的眾生,所以他希望法藏比丘把它說出來。那麼這個第五品我們就講到這裡。今天的時間到了。後面下一次再接著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