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梵網經菩薩戒本》,看第四十六頁。我們之前講了《梵網經》十重戒,以及最根本的戒「無作戒體」。
達摩西來唯傳一法,千佛出世唯有一戒,這一戒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它又有很多的名稱,又叫真如、又叫佛性、又叫如來藏,所說的無外乎都是講我們的真性、本性,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都能成佛,所謂「各各不無,人人本具,不假修成」。真心本性不用你去修,本自具足,本來清淨。所以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只是你迷了,所以要透過受戒的儀式。只要你肯受、你肯轉變,那就是「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諸佛出世就只傳這一戒法,其餘的十重四十八輕、六重二十八輕等等的:比丘、比丘尼乃至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八關齋戒、五戒十善等,全部都是枝葉。所以學佛要掌握得到根本,修行要掌握得到根本,這是第一要務。
根本掌握得到,你就不會盲修瞎練,就不會人云亦云,今日求東,明日求西。所謂「求東求西」,就一下想要發願往生,一下又愛樂娑婆。心總是無法安定,沒辦法老實的修行,即使出了家也是迷惑顛倒,跟著人家成天地做法會,不是法會不能做,但是修行才是最為重要的。我從來沒有排斥作法會,但是重要的是:出家人要懂得要怎麼修。你掌握不到根本,雖然念佛,不知所念為何物;雖然持戒,只是裝模作樣而已。
所以之前跟大家講過,你如果不明了「無作戒體」,不明了「光明金剛寶戒」,即使你戒相持得再好,你也是假的,也是破戒。就好像你要製作金器,你只有要做金器的模具而沒有金子,沒有金子就成不了金器,雖有模具也沒有用。戒相就如同模具,戒體如同金子,沒有金子,模具刻得再好,也做不出金器來。
所以受戒,這一戒「光明金剛寶戒」,一定要懂,你要是不懂,那你即使持戒也如同外道。
瓔珞戒本說到「一切凡聖戒,皆以心為體」。凡聖戒包括出家戒、包括在家戒、包括五戒、十善,凡是談到戒法的,都是「以心為體」。此心顯現在戒上,名為「光明金剛寶戒」,「光明」是講它的智慧義,「金剛」是講它能斷之義,能壞一切物,而一切物不能損害它。所以常跟大家講,你受菩薩戒也沒有破戒這回事,「無作戒體」要怎麼破?它就是真如、就是佛性。所謂「真如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根本沒辦法破壞、沒辦法變異,縱然你在三界六道輪迴也沒有辦法變異,縱然你迷惑顛倒、你背大向小,真如佛性仍舊是不變、不壞。
所以大乘講「一闡提也有佛性」。小乘人不明真心本性,所以他沒有辦法度一闡提,甚至小乘的藏教佛也不能轉定業。
大乘知道業性本空,所以每一個人念佛,每個人修行,定業都能轉,不是只有佛能轉。像大目犍連尊者,他就沒辦法轉定業,他是藏教的果頭佛、大阿羅漢轉不了定業,所以被外道用大石頭砸死,甚至他不能救釋迦族,但是你如果遇到災難念觀世音菩薩,這些災難,一念稱名無不解脫,還有像中陰身救度法,救度已經亡故的眾生,立刻超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大乘講的轉定業。
像張善和他本來的定業是要下地獄,因為他念阿彌陀佛,地獄猛火一時化為清涼風。因為他念的是無量覺。無量覺是誰?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就跟《法華經》所說的一樣,「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阿彌陀佛即是實相,在十句佛號以內,所有的重罪全部銷亡,這就是轉定業最好的公案。
阿闍世王造五逆重罪,這是俗話講的:「在劫難逃」,原本逃不過,但是佛教他起觀,觀一切法無生、觀業性本空。所以他的罪,瞬間就懺除,證無生法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下就轉定業了。這就是大乘佛法的殊勝,是菩薩戒的殊勝,是心性的殊勝。所有一切經典,包括戒律都是「以心為體」,也就是以「光明金剛寶戒」為體。
所以要懂得這一戒,後面的戒就非常容易。如果你不懂,那不管你事相上做得再好,都是不圓通,都不算真正持戒。凡是自古以來有修有證的祖師,莫不闡明「光明金剛寶戒」,以此作為持戒的根本。《梵網經》從序分、正宗分到流通分這三分,每一分都闡明「光明金剛寶戒」,只是看經的人沒看懂,太粗心沒看出來,又喜歡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就有「我相」,你不肯虛心學習,所以佛力加持加不上,你若真心求哀懺悔,就可以看得出來。若還是看不出來,你可以看祖師大德的註解,但不要看今人的註解。今人的註解不堪入目,包括彙解也一樣。
有一位居士,在佛門很有名,他會集了很多祖師大德的註解,在他彙解的菩薩戒書籍裡面,但這個人沒有成就,最後是浮屍在黃埔江上。所以你直接去看祖師大德的,才是最圓滿,像法藏國師也就是賢首國師,像蕅益大師、智者大師、蓮池大師、寂光律師,這些都是古來有修有證的祖師大德,南嶽慧思禪師也是。南嶽慧思禪師受菩薩戒,是感四十二位菩薩直接為他灌頂受戒,這是真正受戒得「無作戒體」者,所以非常地殊勝。學佛一定要知道,不可以忘記此一戒,如果忘了,那就一切皆失,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由此可見「光明金剛寶戒」的重要,用此一戒能貫通十重四十八輕戒,能貫通一切的戒法;要是懂了這個,你自然就懂什麼叫「開、遮、持、犯」,「開」就是開明本心,「遮」除習染現前;「持」是持而不失,「犯」而有悔。
講開、遮、持、犯,「開」,不是以你的人情在開緣,而是要能開明你的佛性、開明本心。「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優波離尊者是律宗的第一祖師,優波離尊者的兩個比丘徒弟犯了淫殺,這是犯了非常重的戒,跑去找優波離尊者懺罪,按照律宗的方式來懺,越懺罪越重、心越迷悶;維摩詰居士知道後,為其開示,這兩個人直接證無生法忍。持戒要是只持事相,就如同螢光。所以經上說優波離尊者的戒如同「螢光」:螢火蟲的光。「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所以優波離尊者自嘆不如。
這就是開明本心,遮除過患,令眾生能夠「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這就是持戒。不是只持戒相,持戒相沒有用,不明戒體,只持戒相沒有用,所以經上說:「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永明大師講:「無所持而具戒」。什麼叫無所持?心裡不執著,則無所持,不貪染則無所持,不犯戒則無所持,自然就具戒了。這是大乘戒律,不是凡夫、小乘戒,而是如來出世的本懷,所謂「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就是要宣說這「光明金剛寶戒」,所以這一戒非常地重要,卻很多人不知道。
我問了很多去受戒回來的同修,有沒有聽過什麼叫「無作戒體」?他說:「有一點印象」。那有沒有聽過:「光明金剛寶戒」?他說:「沒聽過」!再問:「你們受戒沒有教」?他說:「只教戒相」,甚至說菩薩戒的戒相跟五戒的都一樣。這就是「背大向小」,就是在毀謗大乘、毀謗三寶,墮於四種謗當中,出家人在戒壇上毀謗三寶。我告訴他要去看祖師大德的註解,現在人寫的不能依止。你依止,你不會得戒,連傳戒的都沒得戒,因為根本是「無解作師」,要怎麼傳戒?他對於經典、對於戒律,何者是根、何者是本,都不懂,全茫茫然也,那要怎麼傳戒!只會教人家排班、分班、穿搭海青...,這樣我們請個鐘點工都可以傳戒了。
今天你稱他一聲和尚,他就要傳「無作戒體」,就要讓你明白什麼叫「無作戒體」,如果你自己聽不懂的,算你的業障。要是他沒有能力告訴你,沒辦法跟你講清楚、講明白,告訴你:「只要戒相上做好就好」,那這個人不是善知識,而是妖魔鬼怪再來。再者,還有那些教你可以吃肉的、煮葷腥的,自以為方便、隨緣的,都非善知識。後面戒律就會講「受菩薩戒者不可以吃肉」,裡面含著不能「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不可以教人吃,自己也不能吃。不要看它這經文沒講,它是輔助十重戒的,不可以自己作,當然不能教他作。所以教你吃肉的這些出家人,根本是羅剎戒師,妖魔鬼怪。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講得一清二楚,吃肉者是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所以有讀過《楞嚴經》的人就知道,就看得一清二楚,佛門的獅子蟲,自然就現前了。
我們講戒律講話就是直直的,絕對不虛偽客氣,我們是講戒,不是上台講人情,也不是上台講禮貌,戒律怎麼說,我就怎麼說。
如今在佛門持戒的人沒有成就,
戒律沒有辦法弘揚,導致整個僧相敗壞。所謂「僧相」就是出家人的形象。如今出家人的形象敗壞、佛門的形象敗壞,就是因為得不到根本,沒有慧解力。所以去受戒要選擇如法的戒場,聽我們講菩薩戒的人非常多,所以想要傳戒的人自己就要好好學戒,學戒不是只有看表面,不要做個「不學無知」的出家人,不要做「羅剎戒師」,要知道講這話是在保護你,希望你不要墮落,因為無解作師的果報,是非常嚴重的。把佛門的戒法傳錯、傳偏了,那你的過失就非常地重,因為你是在滅佛法,滅佛法的人即使受千刀萬剮,下油鍋都沒有辦法除掉你這一生的罪業。你這生做再多的好事,也抵消不了你的罪業,因為這是千佛的大戒,眾生出世間的根本,一切如來依此成就。所以學戒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光明金剛寶戒」,也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在這幾天當中,都會不斷地做說明。
經文第二行:
「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
上面已經講過十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翻作中文叫「別解脫」,就是有別於外道、二乘的解脫戒。所以不屬於人天乘、不屬於聲聞乘,這是菩薩乘的戒律,所以叫「別解脫戒」、叫「波羅提木叉」,與外道、二乘有別。所以你就知道,現在講戒的戒師連這名相都不懂,還要怎麼講?無知把菩薩戒變成五戒、變成十善。以為只要把人做好,就能成菩薩,那根本叫癡心妄想,因果不相符!所以我們一定要依著經典來看、來學習。
第一、不敬師友戒
「佛言。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黎。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不要看到四十八「輕」就以為很輕,四十八輕戒是相對於前面的「重」戒來說個「輕」,對於不清淨者、有犯者說「垢」,所以叫輕垢罪。輕垢罪又有另外一個名稱叫「惡作罪」或叫「失意罪」,也叫「突吉羅罪」。「失意」就是你犯這些會令你忘失菩提心,很多人以為四十八輕戒是比較輕的罪、是比較無關緊要的。這樣就是輕視戒法、輕視戒律。這四十八輕戒裡所有的都是要防範你去犯到前面的十重戒,乃至迷失本性,毀壞「無作戒體」。
當然,「無作戒體」本不可壞,因你迷失了,才勉強名為「壞」。所以這四十八輕不是跟你說你犯了這罪過很輕,而是「惡作」。所以當看到「犯輕垢罪」,就要解成是「犯惡作罪」,名為「菩薩惡作罪」。「惡作」是說你這行為是錯誤的,是惡的。你不敬師友,乃至後面的「軍陣合會」、「燒山林曠野」、破壞三寶、毀謗出家人......等等,這些都是惡作,過失非常地重。所以這不是屬於輕的戒律。不懂的人就會覺得犯了沒前面十重戒嚴重,那就錯解了。輕是對重說輕,也就是有四十八條惡作罪,裡面有很多都牽涉到只要你犯了惡作,你就會毀犯到前面的殺生、偷盜、妄語、邪淫乃至酤酒,甚至瞋心,失慈悲心就是瞋心,乃至毀謗三寶,背大向小就算是毀謗三寶。
所以這四十八輕是遠護,為什麼叫「遠護」?就是防止你犯到十重戒,乃至防止你退失菩提心,所以一樣的重要。永明大師說過:如截瓊枝,而寸寸是寶;如析栴檀,而片片皆香。大師用栴檀來比喻,「栴檀」就是沉香木,將沉香木一片一片切下來,每一片都是香的;瓊枝就是珊瑚,「如截瓊枝」,是說你把珊瑚切成一段一段,寸寸都是寶。又有古德講:「如人食蜜。中邊皆甜。」無論是重戒、無論是這四十八輕戒,都非常地重要,都與「無作戒體」息息相關。
為什麼特別強調「無作戒體」?因為太多人不懂了。實際上,這戒相不會離開戒體,但是你不明戒體只有戒相,那是沒有辦法持得好、持得圓滿。所以一定要懂得,這梵網戒是性戒,不是一般的遮戒。一般的遮戒是你有受,做了才算有犯,或是佛在世的時候,弟子犯了以後才制。憨山大師告訴我們:菩薩戒是性戒,其餘的戒都是遮戒,用來防非止惡。像比丘戒、比丘尼戒,就是遮戒。所以不要以為你不受菩薩戒,你就沒有過失,做了還是一樣有過失,這點一定要知道。
第一條:「佛言。若佛子。」
佛子是指有學佛的,無論你是國王,「欲受國王位時」,你要登基做國王,或是「受轉輪王位時」,或是百官要受位的時候,應先受菩薩戒,那現在沒有國王,包括現在稱為總統、稱為主席。
或稱為總理都一樣,或是要任各部會的首長,你是學佛人,你如果要接這職位的時候,你都一定得受菩薩戒,這是佛規定的。「應先受菩薩戒」。為什麼呢?它這裡所說的不光只是一般我們看到的這些達官顯貴,包括你做官,甚至包括你經商,受執行長位時、受副執行長位時,都是一樣的。你有受菩薩戒,你的商品在製作時就不會是黑心產品,就不會損害眾生。為什麼?因為菩薩以慈悲心為本。不是只有做一點善事,這菩薩戒教你的要利用你的職位,利用你的財富來利益眾生、來推廣佛法、來破除外道。
所以釋迦牟尼佛規定,不管你做什麼樣的職位,或是做官,都應當先受菩薩戒。如果你能受持,「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這裡的「鬼神」是指八部鬼神,不是指一般的外面附身的那種鬼神。現在佛門很流行鬼神附身,又是這個鬼,又是哪個城隍、哪個王爺來附身,來請作三時繫念,還一作就作幾百場,作到出家人都迷惑顛倒,在家人也跟著迷惑顛倒。這只是舉三時繫念作例子,還有很多各種的法會。不要聽到人家讚歎你兩句,說哪一個鬼、哪一個神,說你多有修、你是佛再來,很希望你來作法會,一聽到這話就迷惑顛倒了。這就是「出家難過恭敬關」,無論什麼年紀都一樣,尤其是有一些年紀大的,習氣特別重,所以出家人自己就要清楚。還有在家人也是一樣,要小心、要注意的。「一切鬼神」這是指天龍八部。「救護王身百官之身」,這裡是說:你真正受菩薩戒,願意利益眾生,你跟這些八部鬼神發的願是一樣的,他們也發願要護持正法,你跟他們算是同見同行,所以他們也會尊敬你、守護你,因為他們也持菩薩戒,也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這一戒就是教要敬師敬友,所以天龍八部一樣會守這條戒律,也會守護你。相反地,如果你跟他唱反調,你喜歡破壞佛教,你喜歡背大向小,你喜歡世間的名聞利養,也許你現在還看不到報應,但是你要清楚,凡事都有因果。等到你往生以後,這些鬼神一定會找你算帳。
這條講到:「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他會保護你的國家,他會保護你的國土,他會保護你的官位、保護你的企業......,為什麼?因為你這是利益眾生的企業,所以龍天善神擁護。這裡講的「鬼神」要注意,可不是一般來求超度的鬼,他們自己三餐尚且有問題,需要求你超度,需要你請他們吃飯,他們怎麼有能力去保護你?所以戒本中所指的一定是這些摩睺羅伽王、緊那羅王、金翅鳥王,這些大福報的鬼神,他才有辦法去護持你;護持你的家庭、護持你的企業、護持你的事業,因為你利用你這個位子在利益眾生,所以應當受菩薩戒。受了之後,「諸佛歡喜。」所以諸佛歡喜人家受菩薩戒。可是現在佛門裡面的假和尚不喜歡人家受戒,一旦你要去受戒,他就會告訴你:「菩薩戒很恐怖,受了沒有守好,將來就墮地獄,你還是不要受」。他勸你不要受,他還騙你:「你只要把五戒做好就好了,都一樣啊」!他就會這樣勸你。所以,遇到這種人,你自己就要注意了。要知道:諸佛如來是歡喜眾生受戒的,你能勸眾生去受戒,諸佛歡喜。相反地,人家要受戒,你障礙他,還用出家的身分勸他不要受戒,那你就造罪業了。人家發心要受,你勸他不要受,叫他不可以受,那就不行了。人人都可以受戒、都可以得戒,除非你有七遮罪,那又另當別論。這點後面會跟你解釋清楚。
下面講:「既得戒已。」得無作戒體、得菩薩戒,能夠「生孝順心恭敬心」,這裡講的「能夠孝順。」不是回家孝順父母。所謂「孝順至道之法」是要你對於「至道之法」生孝順心,如此之「孝」方名為「戒」,這種「孝」才是「戒」。什麼叫做「至道之法」?也就是一乘佛法。此法能夠讓你至於無上菩提之道,所以叫「孝順至道之法」。「孝」者順也,就是叫你順於光明金剛寶戒、順於菩薩戒,這個「孝」才是真正的戒律。
所以不要看到「孝順」兩個字,就想到回家孝順,那就不叫菩薩,因為你的心裡生起執著來了,菩薩是要利益一切眾生。當然,不希望你學佛修行的世間人會告訴你:「你家裡面的人你都照顧不好了,怎麼照顧眾生?」這時候如果你心裡沒有正知正見,很容易被人一句話就給轉了。能成為家人是有四種緣而成的,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是來報恩的、還債的,都會讓你心生貪著;若是討債的、報怨的,就會讓你生瞋恨,無論怎麼演變,總是墮在貪瞋癡當中。達摩大師講:貪瞋癡三毒,名為三大阿僧祇劫。眾生不能成佛就是被這三毒所繫縛。一毒代表一大阿僧祇劫,三毒繫縛你三大阿僧祇劫,都無法成就!所以要知道,沒有正知正見,你很容易就被世間人給轉了。世間的事情沒有圓滿的時候,學佛應當勇猛精進。世間這些萬事都可以送給別人,都無關緊要。之前跟同修講過:你不要以為你現前的先生是你的先生,你現前的老婆是你的老婆,你現前的財富是你的財富。這些在你斷氣了以後,你的老婆可能是別人的老婆,你的先生可能是別人的先生,甚至是你仇人的先生、你仇人的老婆。還有更離譜的,
現在你的先生就是別人的先生,你老婆就是別人的老婆了,你也不知道。所以要放下這世間,有人替你養老婆、養先生,很好啊,那正好你可以專心來學佛,你不要再執著了。你不要再去看什麼幸福人生講座,拿著救世界當做藉口,試圖
挽救你的婚姻,這事即使超人來都沒有辦法轉變,佛菩薩來也沒有辦法,而且佛菩薩來一定勸你放下,勸你不要在意。世間這些財富也不是你的,經典說:財為五家共有。且不說你遭難失財,單單你家出了一個敗家子,就能把你的錢財全部敗掉,所以這錢財不是你的。即使現在也不是你的,你要是真的了解什麼是錢,你就知道「錢」根本是虛妄的,每一個國家的匯率每分每秒都在變動。所以它不是真的有實際價值,而是生滅變異。
所以要懂得放下。不要聽到講「孝順」,就只想到家庭、事業……等等,世間意全部冒出來,這是不對的。大家要學維摩詰居士示有眷屬。常樂遠離。雖示現有這個家庭,但是心裡絕不貪著,常樂遠離。佛在《四十二章經》講:「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你的老婆、你的小孩、你的先生,都是來繫縛你的。他們沒有一念想要出離。如果你是女眾,這一句經文你就要這樣子受持:「牢獄有散釋之期。丈夫無遠離之念。」要反過來受持。對男眾來說是妻子,妻子無遠離之念。對女眾來說是丈夫,丈夫無有遠離之念。你要看得破,你要放得下。《八大人覺經》云:「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 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唯慧是業的「慧」就是指般若智慧。所以,不要起種種的情見。
「見上座。和尚。阿闍黎。」當見到你的上座,教你的親教師、你的軌範師、你的依止師,乃至於佛門裡面的這些大德、法師、同學,一起學大乘的,是同見。同依一個戒師修學大乘的、同依一個和尚學大乘的名為同學。同見於大乘佛法、同行於大乘佛法者,這些就是指你的同參道友。說同學、同見、同行,實際上講的都是一樣的。
「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見到他們要恭敬,不可以當作沒看到。恭敬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學習別人的好處,學習他們身上的德行,所以名為「問訊」。一般的問訊就是指到佛門來打個毗盧印,問完之後就大眼瞪小眼,那不叫問訊。在佛門裡面的問訊,除了打招呼以外,還要肯學習,要虛心、要謙下;這都是問訊的意思。不要在道場鬥爭、鬥亂。自己講話要謹言慎行,要想到這話要是講出去,人家會不會誤會、會不會對別人有所損害、對道場有所損害?想清楚了再講,不要恣意而為、而言。不要帶世間的習氣,不要有世俗心,不要講世俗話......,這都包含在問訊的意思中。這才叫「起承迎禮拜問訊」 。「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如果不但不問訊,連樣子也不裝,或是只有裝樣子,假裝很謙虛、很客氣,心裡面都是憍心、慢心、癡心、瞋心。認為自己很行,認為自己是老修,認為自己是老參,認為自己在這個道場很久了,認為自己在佛門裡面很有貢獻了、很有地位了,這都是憍心、慢心、癡心、瞋心,看到有的人你跟他緣不好你生瞋心,看到有德的人你不學反生毀謗、生癡心,統統都是犯戒的行為。所以若是「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這是教你要「如法供養」,就是如法依教修行供養。此外對於有德行的人,他生活所需,你也必須一一如法供養。甚至「以自賣身國城男女」,如果是國王,他可以把國家王位讓給別人,去學習佛法,賣身、賣國城男女。乃至你是大戶長者,你可以捨家業、七寶百物,統統都拿來供養大德法師、大德和尚。這是指受菩薩戒的人應做的。「若不爾者。犯輕垢罪。」也就是:應該身口意三業皈依佛門、皈依戒法。這就是「恭敬師友」。你真能這樣做,一切天龍善神都護持你。
在唐朝唐玄宗時,那時候安祿山造反,唐朝正忙平叛,國力特別衰。突厥趁唐朝國力衰弱的時候,突厥王聯合西域諸國領兵二十萬攻打長安,趁機而入,侵犯長安城。這時候長安的兵力非常地稀少。唐玄宗他很聰明,他派人趕快去東都洛陽(長安是西邊的都城),趕快去東都洛陽請不空三藏大師來作法。不空三藏大師念了《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派了五百天兵天將守護長安城。所以只要你真正持戒,鬼神都護持你、護持這個國家。這是唐朝的真實公案。再早一點的年代還有:在武則天的時候,契丹作亂,武則天派兵討伐,並請法藏國師,也就是賢首國師幫忙,在長安設十一面觀音像,依法持咒。沒幾天,前方就傳來捷報了,說賊兵聽到天鼓聲,見到觀音從空降,甚至天兵天將變出金老鼠到敵方的兵器庫,把弓的絃都咬斷,使得敵人不攻自破,全部潰不成軍,於是退去。這就是感應。
所以真正持菩薩戒、受持佛法,它可以保護你的國家、保護你的事業、保護你的企業,甚至保護你的人身。前面兩個例子:武則天請賢首國師,賢首國師是得道的高僧,不空三藏大師也是得道的高僧。唐朝都非常地護持佛法,這都有歷史記載,這些大臣、皇帝,都受菩薩戒。唐德宗禮清涼國師為菩薩戒教授和尚;皇家都拜這些國師作菩薩戒的戒師,受菩薩戒。所以不論你是在什麼樣的職位,不論是在什麼樣的工作環境,都要去受。受了以後要恭敬師友,要全心全意皈依三寶,奉持佛法、護持佛法,用你的能力、用你的財力、用你的人脈護持佛教,推廣大乘、推廣了義之法,破除邪魔外道。
現在有很多附佛外道,說要學《弟子規》、學世間法……等等的,這些都是附佛外道。穿著出家人的袈裟在破壞佛教。還有一些是小乘原始外道,他們也說自己是學原始佛法。這些外道統統都要掃出佛門去,不可以讓他待在佛門,這些都是妖魔鬼怪來破壞正法的。你有學菩薩戒,你就有這個發心,你肯發心,你就有這力量、智慧、辯才,你就有這麼大的福報可以護持佛教。
這部分是講第一條戒,恭敬師友、恭敬三寶。
第二條、飲酒戒
「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輕垢」就是惡作,犯了,就名為「菩薩惡作罪」。這是講不可以喝酒,包括這世間一切令眾生迷惑的,都不可以與人。教人飲酒,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什麼叫五百世無手呢?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講:五百世無手者就是「畜生」,因為畜生只有腳沒有手;意思就是墮畜生道。不管你是用酒去迷惑人、你用色去迷惑人、你用文字去迷惑人、你用音聲去迷惑人,都是「與人飲酒」。你得的就會是愚癡果報,因為令眾生生迷惑,你自己也迷惑,所以墮畜生,五百世無手。所以不得自飲、不得教人飲,不可以令眾生愚癡、令眾生起不正見。學佛人要知道,佛有制定不得飲酒。現在的人學過一點點戒律,也聽過一些開緣,他就想:我生病,喝一點。實際上,他是貪心在喝酒,不是真的有病,或是藉故說自己有病而來飲酒。明明這病不用酒就可以治,他就說他要喝。或是請問醫生他這個病要不要喝酒。有一些人是很喜歡喝、嗜酒,把酒當開水喝的都有。有的人在工作的時候,你跟他說:「你的水我可不可以喝一下,一喝結果是酒,因為他很愛喝酒。喝酒能生無量的過失,能夠讓你破戒犯齋,所以佛制定不准喝酒,不准喝酒。開緣的事情就不講了,你們自己去看祖師教怎麼開緣。
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犯了這一戒就名為「菩薩惡作罪」。菩薩不吃肉,所以,想要成佛,就不能吃肉,吃了,就是菩薩惡作罪。你一旦吃肉一天當中你要殺多少眾生,你一輩子要殺多少眾生。你度牠們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殺牠們,怎麼可以吃牠們的肉?還說你要超度牠們。
有一些人很愚癡,他說:「佛門要是禁止人家吃肉,那很多人都不能學」。他不懂,誰說不能學?佛教幾千年來都是不吃肉,釋迦牟尼佛度了多少眾生,連蜎飛蠕動都能得度,佛教不是只有度人。釋迦牟尼佛請人家吃肉,怎麼請?割自己的肉給眾生。所以如果你要用肉來度眾生,可以,你先割自己的肉去餵食,餵你的家親眷屬、餵你的父母,這樣就可以。如果你殺別人的生命,取別人身上的肉,無論是自己或家人朋友⋯吃,這都不對,這失了慈悲心。釋迦牟尼佛割肉餵鷹、捨身飼虎,都是用自己的肉。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裡,那兔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牠捨自己的身供養仙人,這仙人是彌勒菩薩。佛菩薩都是捨自己生命去供養眾生,絕對不會殺別人的生命要來弘揚佛法。若這麼做,那你就是佛門的恐怖分子。以殺生來弘法,絕對沒有這種事情。因為佛說:吃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所以一切肉不得食。」為什麼不得食?因為你沒有慈悲心,「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既然沒有慈悲心,人家看到你就害怕,那你要怎麼度眾生?「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所以佛說不能吃肉。佛說食肉得無量罪,有人問:「有這麼嚴重嗎?」有。菩薩戒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在《梵網經》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眾生,生生世世無不是你的父母,
持菩薩戒是通三世,這些被你吃的眾生,你現在殺牠,你是殺過去生的父母,你吃過去生父母肉,甚至牠過去生是你的小孩,你還恣情食啖。所以佛說「吃肉得無量罪」,因為你是殺過去生的父母,殺未來的諸佛,這些眾生都有佛性,只是現在迷惑而已;你殺牠,牠是未來佛,牠過去是你的家親眷屬,是你的父母。現在有些出家人告訴人家可以吃肉、煮肉,還有一些學小乘的人,還說他們的經典裡面沒有教人一定要吃素。現在這裡就教你,你好好學。教他人吃肉,得無量罪,修行絕對不會成就,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如果你吃肉,你修得縱然有一些感應、一些神通,你仍是大羅剎,絕對不會有成就。《清淨明誨章》講:「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意思是說,好像有禪定、好像有慧解、好像有一點神通,這種人「皆大羅剎」,都是妖魔鬼怪,「報終必沉生死苦海」,所以佛制定不可以吃肉。你吃葷腥,修行絕對不會有成就,《楞伽經》講,因為你吃肉,念佛不會成就,你念佛想要得三昧也得不到;你參禪打坐,想要明心見性也沒辦法,因為一切三昧不得成就。《楞伽經》講,在末法有很多修小乘的人,他毀謗釋迦牟尼佛,說佛也吃肉,說:你看佛如果不吃肉,那在印度怎麼活。印度是素食的國家,吃素的比吃肉的更多,比台灣都多。你到西藏、到青海去,他們本來就都吃素,他們主要是畜牧業農業,大家知道什麼叫畜牧業?畜牧業不是屠宰業,屠宰業才有可能吃肉,他們是畜牧業,他要的是羊奶,要的是牛奶,這些家禽、家畜都是他家的財產,就像母雞,會下蛋的母雞,他把母雞殺掉了,後面生計就出問題了,所以大多數都是畜牧業。西藏他們喝酥油茶,吃青稞餅,去過的就曉得,那裡產青稞,吃青稞做的食品,所以他們主要是素食,不是肉食。佛陀是素食,釋迦牟尼佛吃素,那時候是農業時代,就像台灣早年,哪有錢吃肉?所以那些搞錯的人就像中國古代的晉惠帝,大臣跟晉惠帝說:皇上,外面的百姓都沒有菜可以吃。他竟然回答:沒有菜,他不會吃肉嗎?晉惠帝很昏庸。在佛門講佛陀吃肉的人,就如同晉惠帝一樣,以為沒東西吃就有肉吃,真是非常地愚癡。那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貪瞋癡,為了自己的嗜欲,才毀謗釋迦牟尼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第八品,斷食肉品,就告訴佛弟子絕對不能吃肉,一定要吃素,沒有任何理由,現在不可以吃,未來也不可以吃。即使眾生牠自己死的也不能吃,更何況是殺生。二乘戒律不圓滿,他認為自己死的可以吃,實際上佛制戒,是不能吃的,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要先嚴守。所以你要是不懂,去吃肉,那就得無量罪。
第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蕖。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五辛:大蒜,包括茖蔥,茖蔥就是小蒜─紅蔥頭,慈蔥就是一般講的青蔥,就是蔥的意思;蘭蔥,就是韭菜;興蕖,一般認定是洋蔥,在新疆印度那一帶還有興蕖,它是一種調味料,或叫「阿魏」還有一些食品改良,農業改良,同種但是不一樣的東西,也都要避免。現在有些菜,同樣是這個種類,但是它是不同的樣子來呈現,知道了就要避免。不是只有這五樣不行,包括同種的也要避免。現在佛門裡有人說芫荽不能吃,芫荽就是香菜,或叫胡荽菜,這個疑惑幫你們解除一下。在印光大師給康寄遙居士的開示裡說到,胡荽也就是芫荽,也就是香菜,在佛教是可以吃的。為什麼現在有人說不能吃?那是學道教的人,他要煉丹、他想要成仙,所以他不吃那東西,也不曉得後世是誰錯解,還到佛門裡來提倡,所以吃香菜不會有問題。說的人所看的經,有可能是道教偽造的經典。因為在元朝蒙哥皇帝那時候,丘處機、李志常那一群人,從佛經裡面竊取佛教內容,偽造了很多道教的經典。所以蒙哥皇帝請了當時住持少林寺,曹洞宗的大和尚福裕禪師,又請了「八思巴大師」(密宗花教的大師),蒙古文就是他發明的─八思巴文,以及當時後的儒士,一共幾千個人。
蒙哥皇帝讓道教與佛教兩邊來做對辯,一講到歷史就知道,那些假經(從佛經抄來)都是他們假造的,所以做了一本辯偽錄(又作辨偽錄)五卷(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以揀異外道,一直傳到後世。當初蒙哥皇帝下令把道教所造假經的版全部都毀掉,但是還有一些散佚出去,留傳到民間,到現代印刷術發達了,結果這些民間流傳的偽經反而變成孤本,變成稀世珍寶了,又被印刷出來了。那個說芫荽不能吃的人可能是看到這些假經。這一段歷史很少人知道,透過這個史實也可以讓大家知道,為什麼有些道教經跟佛教的經典那麼相似。
「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你若故意吃這些五辛,你有罪過。但如果是拿來入藥,一定要是你生病的時候,一般像青蔥的蔥白部分,它可以入藥去寒,可以治感冒,至於怎麼入藥?要請醫師來做說明,我們是講佛法,不講醫學。這條戒當你用在入藥、做藥的時候,
是有開緣的,但不是你愛吃而刻意開緣。因為學佛的人身心要清淨,你吃五辛,身體會有臭味,人家不喜歡靠近你,會覺得學佛人怎麼身上有這世俗氣,所以佛說這五種食不能吃。在《楞嚴經》裡面講:「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煮熟著吃,淫欲心容易生起,吃生的,瞋心容易生起,都會障礙你修道,所以這五辛不可以吃。若故吃者,犯輕垢罪。又名為菩薩惡作罪。
第五個,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同一眾住說戒。而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犯輕垢罪。」
這是講當你遇到有破戒的,或是不小心犯戒的,你要善言勸勉他;如果你看到那些犯八戒、五戒、十戒的。沙彌十戒乃至毀犯禁戒,這禁戒就是指比丘、比丘尼戒,或是七逆罪,或是八難,乃至一切不如法的事,無論在家、出家、有受戒、沒受戒。只要有犯戒的,你都要勸他懺悔,不應再造。如果你不教他懺悔,反而認為勸他改過就是說人家過失,心想:「我修自己的口業就好」。佛說這種行為不是菩薩。你應該善言勸導犯戒的人。你如果放縱他,反而跟那些犯戒之人一起同住、「同僧利養」一起分享錢財名聲...等等,或是你並沒有分到錢財、沒享有恭敬、名聲,但你與他共住,或是同進同出,讓人以為你認同他錯誤的行為,這也都是跟他同流合汙!如果還共布薩,「共布薩」布薩的意思很多,這裡只是略舉,就是「集眾說戒、誦戒」,都是布薩的意思。但現在就是指一同誦戒;同一眾住說戒,包括跟不如法、犯戒者講說戒律,都不行。他都已經不願意學了,你還跟他講,或是跟他一起犯戒,戒律上說你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是菩薩惡作。這一條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包庇他的罪過,你不教他懺悔。像有一些不如法的人或團體,你不敢叫他懺罪,或是他勢力很強大,你沒有辦法教他,那當然就沒有過失;但如果你只是人情,認為:沒關係,今天他犯戒,我不講,明天我犯戒,他也不講,大家都不要講,都「不要說別人過失」,還可以顯得自己有修。佛說這種行為是毀犯他所制定的戒律,你不舉其罪,那你就是在跟他同流合汙。當然這當中有一些你沒辦法講的,那就隨緣。什麼叫「沒辦法講」?你的智慧力不夠,你看不懂經,辯才不夠,已經講了,但講不過他,他還是執迷不悟,那就不算犯。詳細的狀況可以去看法藏國師的《梵網經菩薩戒疏》,裡面都有說明。
第六條,不供給請法戒
「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第六條是教我們:當見到大乘法師,乃至你的「同學」,也就是跟你一起學佛、學大乘佛法的,「同見同行」就是:見地相同、行持相同。為什麼強調「學大乘」呢?因為你是修學大乘,你不會去學小乘法,所以你不會有小乘的同學。若你有小乘的同學,那表示你背大向小,就是犯戒,所以它講「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都要「迎來送去」,就是要去接駕、頂禮。在現代就是去接機,或是去火車站等候……等等,都要迎來送去,包括他要離開時,都要做到這樣的禮儀。還要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初時,中時,後時,要供給他用餐、供給他住宿,這「三時」就是「早、中、晚」;日食三兩金,當然他們沒有這麼會吃,意思是說你可以發心做到這樣,竭盡至誠供養,這都是修我們自己的福慧,修自己的德行。「百味飲食。床座醫藥」,只要法師有需要,「一切所須。盡給與之」,都應當滿足。這是指對於真正具有正知正見的大乘法師,要這樣做,至於邪知邪見的就不要親近,這點一定要清楚。重點在於要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早上要請法,中午要請法,晚上也要請法,三時都要請法師說法。為什麼說「三時」?不是只有這三個時段。因為法師說法不是只有講台上才說,你要觀察他的舉手投足,他的德行,他的存心,你要懂得學習,所以名為三時說法,從早到晚,你要待在旁邊好好地學習,仔細的觀察,而不是只有做請法的儀式,那就太著相了,學的人要懂得。
「不生瞋心患惱之心」,有時候你會看到一些過失,有時候你會覺得很煩,會覺很累,但是都不要生起這些心,要真正能夠降伏這些煩惱,把它降伏掉,要「為法滅身」,所謂「滅身」就是把這身軀給忘記;要「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這是教導大乘的學人,對於佛法,對於法師,對於大德居士,都應當恭敬供養,向其請法跟他學習,不生任何瞋心乃至患惱之心,就是教你要善學,要懂得供養三寶,要懂得親近三寶,因為這些人是福田,你要修福,
要往這些大乘的大德、大居士身上去學習、修持;實際上,你們家就有這些「大德」,就是佛教大乘經典,你每天都讀、每天都看、每天都熏習,就是日日三時禮拜,日日三時說法,每天都是三時說法,而且是佛親自跟你說法;你供養經典、你如教奉行,就是做到這一條「供養法師,供養同見同學」,你同佛知見。所以這條不光只是講一個人,或是一個出家人,或是一個有德行的在家人。你們家的大乘經典,祖師大德的開示,這些都是你應當日日三時供養,而且它也不會日食你三兩金,只要你肯請回去、你肯學習,就一定能夠得到利益,這條戒你就持好了。你就跟他同學同見同行,而且你供佛,你供養經典,你依教修行,這福報、智慧不可思議。
所以學戒要會學,不是只有對人。當然對於真正的大德和尚,恭敬供養禮拜也是應該的,但是,如果沒遇到,其實你家裡就有,佛講的大乘經典、佛的形象、菩薩的形象,都是真正的大乘法師,所以也不必外求。
第七條,懈怠不聽法戒
「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法毘尼經律。大宅舍中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者。犯輕垢罪。」
這條是教你:學法要以法為重。學佛最重要的是-不管多遠你都要來隨喜,當然,隨喜要隨喜正法,你不要去隨喜邪法。有人說他也學禪,那禪很妙,只要跟著他一起坐在那裡打妄想,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那個是邪法,那些去學的人無外乎都是帶著貪瞋癡的欲求,真正的佛菩薩也不會跟他們相應。
這裡是講學習大乘正法。「一切處有講法毘尼經律」,講法毘尼經律,就是講戒的、講經的、教你律儀的,無論是在「大宅舍中講法處」,新學菩薩都要去聽,這裡的「菩薩」是指要學法、學戒的人。所謂「新學菩薩」是包括要學戒的菩薩,要學佛的菩薩,你不要以為他只是在勸「新學」,心想:「我已學了三十年,不用去了。」不是喔!凡是沒有修證的,或是,即使你證初果,但你未證二果,所以你還是新學;你證圓教初住,沒有證二住,你也還是新學;你證了初地,還沒有證二地,你還是新學,......。所以要這樣看,不能看年紀,要看證量。所以,說實話,大家都是新學!即使是等覺菩薩他們也常不離講席、常不離開佛的身邊,都是「常隨佛學」。
「應持經律卷」,以前講經沒有課本,你自己要帶課本,而且這課本你要熟悉,一般都是背起來。像這本《梵網經》就是羅什大師默誦出來的,以前人聽經是先背過經、先讀過經,所以經典他自己都有,都會帶在身上。現在都是道場印好提供給你們,當然要聽講以前還是要先讀,先熟悉經文。「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應前往聽法而且諮問,就是把自己對於修行不了解的地方,對於佛法不了解的地方,向和尚請問、詢問的意思。「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不管在哪裡,或在山林間、在樹下,只要有講經的,你都應當來聽,「悉至聽受」像現在是在冷氣房中,這個說法、聽法的環境是相當好,都應該要來。你不要想:有網路,在家裡上網聽就好。網路是給在遠方、在國外的,沒辦法來,不得已而用的,或是距離實在太遠,來不了。如果你有這個因緣,一定要來聽經。從這條戒知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希望我們都聽現場講經,不是透過網路。「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者。犯輕垢罪。」這就是菩薩惡作罪。
因為你要學佛,正知正見很重要,沒有正知正見就沒有辦法學佛。你學佛也就是盲修瞎練、人云亦云而已,很難有成就。大乘法裡講的因果不同於世俗的善惡因果。你不要以為學佛只有講世俗的因果而已,大乘的因果你一定要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以什麼為緣?大乘法以「不生滅」為本修因,以「般若」為緣,以「無上菩提」為果。你該怎麼修?修的時候有哪些狀況?都要向這些大善知識請法、詢問。現在沒有這些大善知識,怎麼辦呢?我們常講,古來祖師大德都是有修有證,所以你平常要是能做到之前講的:「天天看古德的註解、天天讀經」,這一條相對你就做到「聽受諮問」,那你就不會受外面邪知邪見,還有自己心中的邪知邪見給迷惑。很多人不光受外面的影響,還有自己心裡面也有邪見,也有貪瞋癡,所以現在外面附佛外道的單位人很多,那都是心裡面帶很重的貪瞋癡,他想要神通,他想要錢,他想要事業發達,她想要先生聽他的話,挽回婚姻,....都是心裡面貪瞋癡,求東求西心裡愛欲放不下。所以人家只要一說迷惑的言語,自己又有這些貪染心,他就被迷了。所以你天天都要看經典,都要看祖師大德的開示,還有,道場早課要誦《楞嚴咒》,《楞嚴咒》能夠安定道場,你自己在家裡都要誦《楞嚴咒》,聽說現在有些道場早晚課是讀《弟子規》的,真是亂搞一通,李毓秀這個人根本不是佛教徒,講的東西也不是佛法,怎麼能夠把他編來教三歲小孩的書取代佛門的「大佛頂陀羅尼」,為什麼稱大佛頂陀羅尼?這咒是不可思議的咒語,《五會楞嚴神咒》,稱為咒中之王,祖師大德把它編入佛門早課一定有他的用意。因為十方如來都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這都是《楞嚴咒》的功德。要是道場以及家宅不安,掛上《楞嚴咒》就安定。要是有瘟疫,你誦念《楞嚴咒》,瘟疫自然統統都消除,又有這些金剛藏王菩薩日夜擁護,一切惡鬼惡神「不得其便」,意思是:他沒有辦法傷害你。這些金剛藏王菩薩是大菩薩再來示現,久修菩提不取涅槃,就是要護持末法的修行人,讓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不遭歧路,不會走錯路,不會著魔,不會受這些外道的蠱惑。
你把《楞嚴咒》取消了,楞嚴經上說這個道場一定受妖魔鬼怪擾亂,所以你自以為很聰明,實際上你根本沒體會到佛的用心,你不是出家人,誦這《楞嚴咒》有莫大的功德;你不誦《楞嚴咒》,還要學附佛外道把佛門早課改成念《弟子規》。聽說現在有一些道場的出家人,他們的早晚課真的是念《弟子規》,想想:在寺院道場敲著木魚,誦這些世俗典籍,這都是犯到後面講的:破戒、毀謗三寶、退菩薩心,犯這戒比殺生罪都還嚴重,而且斷大眾法身慧命,是名「犯殺」;令眾生妄取世間法,是名「犯盜」,讓眾生在世法當中攀緣邪淫,名為「菩薩犯淫」,心不在菩提道上名為「非道行淫」;弟子規裡面所說沒有任何一條是諸法實相,是名「大妄語」;所說之法不能開人般若智慧,是名「酤酒」;讀弟子規,不能令眾生生大乘善信,犯說四眾過罪,讀弟子規不能令眾生破除我相斷除身見,名為「自讚毀他」,讀弟子規者捨大乘經律,不施大乘法藥療濟眾生,名為「慳惜」,眾生讀了斷佛種姓名為「加毀」,就犯了「慳惜加毀罪」,因為佛說讀外道典籍以及世間書會斷你學佛的善根。第二十四條「不習學佛戒」裡面會說到,乃至增長我相,令眾生對境起貪瞋愛憎,是名「瞋心不悔」。「不悔」者就是對境不願意放下也。弟子規裡面所說的都墮在四謗:「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除此之外,學習群書治以及一切外道雜論、俗典亦復如是,故名為「毀謗三寶」。你學《弟子規》,學世間的典籍就已經不對了,還拿來當作佛門早課,絕對破十重戒。所以說要在佛門提倡讀《弟子規》的都是邪師,所說的論調都是邪論!你不要被他給迷惑了。所以同修們要有正知正見,不要去看這些東西。
佛在《觀經》上沒有說學《弟子規》會上品上生,搞不好連中下品都沒有,因為你起世間意。附佛外道會告訴你:「學佛就是要孝順」。我告訴你:不學佛也應當孝順。不用拿孝順來搪塞學佛以及持戒,而且學佛人一定孝順,而且是孝順生生世世父母。所以,要學佛就不用再看這些會令人在世間繼續輪迴的書。多念佛、多拜懺、求出離,這是出家人該做的,這是學佛人主要的課題,千萬不要夾雜。希望大家能夠具有正知正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