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經簡單講過何謂「無解作師」,這裡再來詳細說明。
第十八、無解作師戒
「若佛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
這一戒是講:你是佛弟子,無論你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一樣,受了菩薩戒,就「應學十二部經誦戒」,所以學戒也要學經。經能開發般若智慧,不能只有戒而沒有慧。你對於「諸法實相」不了解,即使持戒也沒有用,所謂「住相布施生天福」,住相持戒也是生天福,等到福報享完還是堕落。所以佛告訴我們要學十二部經。這十二部就是指《大藏經》,應當依止大乘了義經典。
後面會講到,「日日六時持菩薩戒」,必須每天都不忘失,不可以只有誦戒的時候才想到菩薩戒,在平常時就要憶持不忘。所謂「半月半月誦」,這「半月」一個是黑月,一個是白月,代表在一切染、淨的境界當中,你都能夠不忘失,跟這裡剛好相應,所以說日日六時持菩薩戒。一般人只曉得十五的時候;或是黑月的時候;或是三十的時候要誦菩薩戒,實際上這都是只在事相上裝模作樣而已,不是真正如法。真正的如法是你學了戒,念念不忘、日日六時不忘,在古代是晝三時、夜三時,所以翻譯為「六時」,實際上在現在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意思。學菩薩戒還要「解其佛性之性」。世尊在菩薩戒跟我們說明,每一條戒都是攝歸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你如果不解光明金剛寶戒,不了解心性,那就稱為「無解」,既然無解,當然就不能作師,若還強要教別人,那就是無解作師。若不了解心性,你要怎麼受持?你怎麼學十二部經?根本沒辦法學,學的都只是文字。古德講:「通教不通宗,如蛇鑽竹筒」。「宗」就是佛法講的真心本性。如果你學佛只在文字上打轉,不了解心地,那就如蛇鑽竹筒:好像蛇鑽著竹節一樣,一個節、一個節地破。前面的經文懂了,後面的經文你又不懂了;這一條戒懂了,那一條戒又不懂了,這就是「如蛇鑽竹筒」。對於戒律也不知道怎麼開遮持犯,「開」是要開明本心,「遮」是要遮除過患,「持」是要持而不忘,「犯」是要犯而有悔。犯菩薩戒是可以懺悔的,但要知道該怎麼懺。要知道罪性本空,一念迴光立即就懺除了,這就是見好相。所以,若是不了解心性、不了解佛性之性,不知道我們真心本來清淨,從來不受染污。譬如太虛空能夠包容群相,而太虛空始終不壞;譬如大水隨眾生心能現種種不同的形狀,能夠潤澤眾生,不論好人、壞人、持戒人、犯戒人凡是飲水都能除飢渴,這就是心性。學佛人要是不了解心性,就沒有辦法持戒、沒有辦法學佛,念佛也沒有辦法明心見性。對心性不懂,你的煩惱會伏不住。學佛要知道這重點,就是對於心性要能夠了解。
下面講「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這狀況現在就很多了,他不了解經典的義趣,他也敢傳戒、說戒。所以你去戒場聽戒,或是標榜持戒律的道場,他還告訴你:菩薩戒跟五戒一樣、跟人天乘一樣。會這樣說的就是不解戒律,「不解一句一偈」。這裡為什麼講「一句一偈」呢?你要是不懂一句,那就每一句都不懂,它是這意思。佛法是貫通的,你不會只懂前面,後面不懂。如果你這一句不懂,後面全部都不懂。所以說「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小乘有制戒的因緣,說明什麼樣的狀況下佛制的戒。大乘的菩薩戒,就是眾生本具的佛性,這就是戒律的因緣。光明金剛寶戒即是眾生本來面目,一切的凡、聖戒都是以心為體,這就是制戒的因緣。
眾生為什麼本有,現在卻迷失了,就是因為「起念造作」,起無明不斷地相續、不斷地堅固,所以生出根身器界。根身器界再攬少分四大為「我」,就變成現在這色身了,
所以《楞嚴經》講的:「喪本受輪。」喪本就是迷失本心,然後受輪迴的苦報。因為你有這個色身你就開始有煩惱,六根對六塵產生情見、產生情解,所以生煩惱,生煩惱以後,他就要造作,造作就造業,造業就有報應,就在六道當中輪迴。歸其根本都是一念無明而來,這一念無明,就是迷失本性。再尋其根本,這念無明本空,不是真的有無明。所以佛為你講「光明金剛寶戒」、
為你講菩薩戒,開發眾生本有的佛性,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講《梵網經菩薩戒》的制戒因緣。因為眾生本具佛性,而無明沒有根本,現在只要透過般若智慧的熏修,無明必然受般若的轉變,所以眾生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見性。所以講:「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這就是頓超,受戒就入佛位。因為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心、佛、眾生沒有差別,這才是制戒因緣,是律宗的根本,這點非常地重要,你一定要懂。律宗若是離開戒體-光明金剛寶戒,那終究是邪教、是外道,因為這是佛法的根本,佛法就是講心性。眾生皆有佛性,只要透過熏習,一定能夠「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所以要能了解戒律的因緣,如果你不了解,詐言能解,你也敢開壇要傳戒的話,不但自欺:自己騙自己,「亦欺誑他人。」也騙別人,那這罪過就非常地重,非常地重,因為這是斷眾生法身慧命,而且不是只斷一個人,舉辦傳戒,一壇傳下來戒子有好幾百千人,傳下來的這些人再散播出去:他的親戚、他的朋友、他的同參會問他:「你去受戒,受了什麼?」那如果戒和尚胡說「菩薩戒就跟五戒一樣」,教你只要把人做好、存好心就是菩薩......。所以有些人,你勸他學佛,他就會說一些搪塞的話,告訴你什麼宗教都一樣,就是要存好心做好人,這些人就是受了無解作師而又傳戒之害,所以這些話令去受戒的人沒有發心受菩薩戒的因緣、沒有出離的因緣,使這些原本發好心受戒的人當下就變成魔子魔孫,也令其他外道以及未學佛者曲解佛法,不能學佛,因為他自己認為已經是個好人,又何必再學。
所以無解作師是非常地可怕、嚴重的事。如果你自己對於戒律不懂、對於心性不懂,人家問你:「什麼是菩薩戒?」你可以跟他講:「你可以看古德的註解」,或是把我們的光碟送給他,他就能夠了解什麼是菩薩戒,這樣做你就沒有任何過失。
「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是說:對於佛法根本就不懂,總是講一些世俗的因果、孝順父母、......這些世俗話,就想濫竽充數混到佛門裡面來,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如果你是出家人或者你有在傳戒,在平日生活上,人家問你:「什麼是佛法?」你不講佛法,卻講世間話,那你就是這裡說的無解作師。包括在講經的講座上也一樣,都是名菩薩惡作罪。或是你在講經時胡說八道:預言或轉述災難吉凶、作為通靈附身者的代言人、以自己的世間妄想情見揣測、貶抑佛菩薩祖師境界,或自己東拼西湊經典及祖師著作,詐言為自己所造的論,自比諸佛如來,自己把自己當作菩薩,叫人家要恭敬師長,卻暗指著自己,吹噓自己的修行境界,招攬信徒......,這些都是菩薩惡作罪。這些一定都會受很重的果報,都毀犯到前面的重戒,因為你斷眾生的法身慧命。你又把佛法解錯,那一定犯了謗三寶。因為你不了解心性,所講一定墮: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造成有:增益謗、損減謗、相違謗跟戲論謗,也就是毀謗三寶。因為「不知心性本自具足,一切法無不即心自性,認為是斷滅空,起斷滅見,這是損減謗」。「不知自性能起作用,作用的當下,當體即空,以為一切法是有的,作實有想,這是增益謗」。「在一切法當中,認為法是亦有亦無,這亦有亦無就是所謂的相違謗」。「認為一切法,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非有非無,不屬有也不屬無,這就是所謂的戲論謗」,所以你無解作師,一定會謗到三寶。你了解「光明金剛寶戒」,就不會犯戒了,縱然犯了也是習氣犯,你念頭一迴光反照,懺悔一下,馬上就清淨了,罪馬上就消掉,這就是「見好相」。懺罪不光只是在佛像前痛哭流涕、磕頭作揖看到光、看到佛罪才消。所以學佛的人、學戒的人、講經的人一定要知道,你對於心性之理不懂,你就千萬不要出來胡說八道,否則你自己一定會遭拔舌地獄的苦報。永嘉大師講:「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無解作師者的種性是邪知邪見,所以解一切法都解錯,總解成外道、解成二乘,他既不依經典、也不依古德。「不達如來圓頓制。」是說這種人不了解如來的圓頓之法,甚至演變到後來的「撥無因果」,所以最後這些人,都會受到三塗的苦報。
第十九、兩舌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見持戒比丘手捉香爐。行菩薩行。而鬥搆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犯輕垢罪。」
這裡說明「兩舌戒」。
比丘,是七眾之首。講比丘就包括在家、出家的七眾,包含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
「若佛子。以惡心故。」這是說佛弟子若看到在佛門裡面有修有行的持戒比丘(包括佛門七眾),「手捉香爐。」這是一個表法。
手捉持香爐,「香」表能信受,能夠奉行佛法,叫「手捉香爐。」所以你手捉香爐的時候,就要能信受佛法。像講經的請法儀式:請法的人,手上端著香案、香爐,到「說法和尚」面前頂禮三拜,請和尚升座。你手捉香爐在請法,就代表能信佛法,才會去請法。所以「手捉香爐」是一種表法。菩薩行是大乘的行法,不光只有持菩薩戒,還有起觀的、念咒的、念佛的、參禪的......,都算是行菩薩行。如果你嫉妒他比你有修、比你懂得多,你惡心鬥搆兩頭,讓人家毀謗他,甚至讓人家把他擯出佛門外,不能待在道場修行。這狀況末法很多,現在幾乎想修行的都待不了道場,因為整間道場都不如法,你如果不隨順跟著他們一起下地獄,那他只好請你到道場外面去清淨了,不過你離開了也很好。你也不要認為你不住道場,就代表沒有道。當然,有一些不住道場的,是遵守不了清規,確實也是沒有道,所以也不能說不住道場就代表他有道。有道、沒有道,要看他有沒有發心?看他有沒有真正在修行?
所以「而鬥搆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是名菩薩惡作罪。
對於奉行佛法,真正有在修行的人,一旦你毀謗他,你故意兩舌、互相鬥亂,犯這一戒你就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是七逆罪,後面會跟你說到:犯七逆罪者不得受戒。「無惡不造者,是名輕垢罪」。也就是「菩薩惡作罪」。
第二十條、不行放救戒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條戒「不行放救戒」。現在佛門裡,有的人反對放生。你看他有沒有受菩薩戒?如果他有受,他的罪很重。因為人家要放生,而你阻止他,那等於是讚歎殺、隨喜殺。前面講過,包括「見作隨喜」,「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你不能阻止別人殺生,你反而還讚歎別人殺生,那就是犯了前面的殺生重罪。
一般人不曉得,以為只是阻擋了放生。實際上就是增長殺業,以因果來看,阻擋放生的人,他的果報,絕對是不得好死。不要拿環保作藉口來阻止放生。真相是:殺生最不環保。這些人不懂,殺生同時還帶著殺業;當然放生的人也應當注意,如果因為你放生而破壞了生態環境,那也不算真正的放生,一樣是犯戒,犯了「不行放救戒」,因為放下去不會活。
所以不能阻止別人放生,因為你阻止別人放生,就是隨順另外一方殺生。有些人看到人家在放生,他就說風涼話,說:「放了還不是死!」我們以前舉過一個比喻:要是今天有一位年紀很大的老人,被人家綁架了,你去警察局報警,那警察問你說:「肉票是多大年紀?」你跟他講:「八十幾了。」如果警察回應你:「八十幾?那反正今天死跟明天死一樣,不用救了」,那這個警察就凟職了。如果你是這被綁架的人,你聽到這種話作何感想?所以人家在放生,你在旁邊說風涼話,這眾生會瞋恨你,你就無形當中跟他結下惡緣。如果因為你這一句話,而他不得存活,那就等於是你殺的,所以一點一滴都牽涉到因果。所以一定要放生,不然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不放生就一定殺生,意思是一樣的。見到眾生有苦難,你一定要放生、要救命。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當如是存心,「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這些眾生是你過去生的父母、過去生的六親着屬。這符合經典所說,菩薩戒是通三世的。這段文就把你的情執給打掉了,叫你把情愛給放下,因為一切眾生都是你過去的父母,所以你不只要孝順這一生的父母。人人都應當度一切眾生學佛,因為經文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生生世世都跟這些眾生有緣,都從他受生。所以說「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要這樣存心。如果「而殺而食者。」你殺牠、你吃牠,即是殺自己的父母,這就犯了五逆罪。雖然不是殺現世的父母,但牠是過去生的父母。所以你是殺了過去的父母、殺過去的師長,雖然現生不算犯七逆罪,但是你殺了過去的父母、師長,你也會有罪報。
所以說殺生吃肉的人,將來都會墮三惡道。現在在淨土宗裡有派「本願山」的,他們說「念佛一樣可以吃肉,說阿彌陀佛沒有明文說吃肉的人不接」。說這種話的人,你就試看看佛會不會來接?因為你吃肉,臨終時惡業障住,去不了。像張善和一生殺生吃肉,臨終的時候是地獄相現,而不是佛。他是因為念了佛,地獄相才滅除,現出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相。你要懂因果,殺生造業一定是下地獄。所以張善和臨終是先見地獄相,要不是有人教他念阿彌陀佛,他一定下地獄。所以不可以殺生、不可以吃眾生肉,你吃了,就等於是殺你過去的父母、吃你過去父母的肉,這是大不孝、大逆不道。
下面講:「亦殺我故身。」這也是殺你過去的身,為什麼呢?因為「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你這個色身是地水火風合成的,包括過去生的身也是地水火風所成,其他眾生身也是地水火風合成的。所以說,你吃牠的肉,亦殺你先身,等於是自己殺自己、自己吃自己。從這裡知道,你要生起慈悲心,「故常行放生。」不光這一生要放生,盡未來際絕對不殺生。就像一切智光明仙人一樣,看到兔王捨身供養,他也發心-絕對不吃肉,而且成佛的時候,一定制一條重戒-不食肉戒。所以你現在受了菩薩戒,你就要發心至盡未來際,你不要想:我只是來聽戒,沒有去戒場受。你現在聽到,就是受了,如果你聽了不接受,你不做,那你聽也沒有用。你來聽戒就是來受菩薩戒,來接受釋迦牟尼佛為你傳授菩薩戒,我們依《梵網經》釋迦牟尼佛說的,等於是釋迦牟尼佛在為大眾傳戒。所以你要發心生生世世受持,後面講「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每一生、每一世都要吃素,不光吃素還要教人放生,所以你要發這樣的心,盡未來際都如此。在戒場就會問:汝等能發心否?你們要回答:能發心。
「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看到世間人要殺生的時候,要方便救護眾生,「解其苦難。」像是:為牠受三皈,讓牠遠離苦難。或為牠念大悲咒、為牠超度。「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所以要講菩薩戒,菩薩戒就是大乘法。佛弟子都應該要學習大乘、要講演大乘。不光要讚歎大乘,還要能講演大乘,還要能夠流通大乘佛法。這是佛所教導的,要我們常教化眾生,並且為其講說菩薩戒,勸眾生受菩薩戒。每個人都能受菩薩戒,沒有先後次第的問題,只要你發心就能受。還沒受菩薩戒的,趕快去受。要教化眾生受持菩薩戒,自己受了也要勸別人受。絕對不能阻礙別人受戒,不能阻礙救度眾生。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現在一般家裡要是有亡者,都是請人做超度,但是實際上,釋迦牟尼佛是說要請法師講經。講經才是真正的法會,請法師講經的福最大,因為它利益人天。請講,要講什麼呢?要講菩薩戒、講大乘經律。因為菩薩戒經律,菩薩就是菩薩乘、菩薩藏,菩薩藏的戒經律,就是大乘。所以要講誦大乘戒經律,或是讀誦大乘經典都可以,最好是講經。如果你請不到講菩薩戒的法師,怎麼辦呢?我們有光碟、有網路,你都可以把它播放出來,這樣能夠「福資亡者。」能夠令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名為「菩薩惡作」。因為你沒有慈悲心,沒有救護眾生的心,沒有令眾生聽聞大乘佛法,這都是菩薩惡作罪。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如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相。」
這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在滅罪品當中,釋迦牟尼佛會廣明戒相。
第二十一、瞋打報仇戒
「佛言。佛子。不得以瞋報瞋。以打報打。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殺生報生。不順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日日起三業口罪無量。況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薩無慈心報仇。乃至六親中故報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一條是「瞋打報仇戒」,凡是父母六親被殺,不可以去報仇。在以前,如果國王被殺,跟著他的隨從、奴僕,照世間法來看,他要為國王報仇,才算是盡忠職守。而世間人,如果父母被殺,世俗人常講: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若是世俗人,他會去報仇,但是受了菩薩戒的人不可以。要知道,每個人有每個人各自的業報,每個人有每個人過去生造作的罪業。所以要知道,他是在受他的果報,你不得報仇。這是因為前面講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這一生的父母被殺了,你幫他報了仇,你也殺你過去生的父母,你還是犯五逆罪,所以叫「殺生報生。不順孝道。」佛法講孝道通三世。因為其他的眾生,過去生是你的父母,所以你不可以殺牠,「殺生報生。不順孝道。」
所以學菩薩戒,就要懂得不可以報仇。那現在雖不殺,報復可不可以?他陷害我,我也陷害他,他陷害我一分,我陷害他十分。這也不行,所以佛制瞋打報仇戒。佛講的是最重的,即使你父母被殺了,乃至父母被陷害,你也不得報復,因為這不順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佣人在古代是稱奴婢。家裡如果有請幫佣的,你要好心善待,不可以打他、駡他,沒事找他麻煩,剋扣他的工錢,你受了戒應當要注意這點,否則不慈悲,乃至「日日起三業口罪無量。」或是你打拍駡辱,一定身口意造業。你身是打人;口是駡辱;意一定起瞋恨。前面講的瞋心,起瞋心就破重戒了。為什麼?因為起瞋必然無慈,沒有慈悲心,會傷害眾生。所以犯「輕戒」有時候連帶犯了前面的十重戒,你還不只犯一條,一次犯兩條的都有。所以講要明了「光明金剛寶戒」,其實十重戒也都是輔助你不要迷失「無作戒體」,四十八戒輔助十重戒,十重戒輔助你不要迷失本性。所謂「遠護」就是防止你將來可能犯戒,叫遠護十重戒;十重戒也是遠護,遠護你迷失光明金剛寶戒。都是防止的意思,防止你迷失,防止你將來犯戒。
經文說:「況故作七逆之罪。」為什麼講「七逆」?因為你要報仇的對象,可能是你過去的父母、師長乃至和尚,或是他是聖人示現的,七逆罪裡面包括有佛、菩薩、聖人,這到後面會再作解釋。你可能殺到你過去的父母,乃至過去的阿闍黎、過去的和尚、師僧乃至聖人,所以不可以去報仇。「而出家菩薩無慈心」,如果受菩薩戒不但沒有慈悲心,「乃至六親中故報者。犯輕垢罪。」就像密勒日巴大師還沒有學佛以前,他家遭人迫害,他去學黑教,用邪術把全村子的人殺光,包括他的親戚,都把他們殺掉,那就是殺生、是瞋心不受悔,所以一定要注意。如果菩薩沒有慈悲心,反而故意報仇,乃至六親中故報者,是菩薩惡作罪。也同時破前面的兩條重戒,同修們不可不慎,有時候你只是一句話就害到人了。
第二十二條、憍慢不請法戒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聰明有智。或恃高貴年宿。或恃大姓高門。大解大福。饒財七寶。以此憍慢。而不諮受先學法師經律。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下賤。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
「憍慢不請法戒」,這是現在佛門,包括古代佛門裡面常常有的事情。以前有種姓制度,現在沒有,雖然現在沒有,這裡也講了十種慢。佛講:「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不光是指出家人,常講出家人是七眾之首,說出家是個代表,當然包括在家。講出家就涵蓋在家人。若是初始出家,對於佛法都不懂,還自恃「聰明」,這是聰明慢;「有智」是指有世間智慧、辯才,也就是世智辯聰,這是世智慢;或是「高貴」:出身高貴─高貴慢;「年宿」:自以為年紀大有德,倚老賣老─耆年慢;或是「大姓」:有些姓氏是有著特殊身分地位的,因有特別姓氏而起慢心─大姓慢;「高門」─有些門戶是屬於皇親國戚......等特殊身分,高門慢;「大解」:天賦智慧過人─解慢;「大福」是福報很大而生慢心─福慢;「饒財」─則是財富很多而生慢心;「七寶」─則是擁有七寶而有慢心。統合來說,或是你認為你自己很有錢,或是你認為你自己學歷很高,或是你認為你社會經驗很夠.....,你到佛門來學佛,你覺得你自己很有社會經驗,你對於世間法都很通透,很圓融,都涵蓋在這十種慢裡面。
你有這十種慢的任何一種,所損害的就是你自己。如果覺得自己僧臘很高,或覺得自己是出家人,比自己晚出家的,或在家人都不可以對我不敬、沒禮貌。其實那要看他自己是什麼表現,如果他自己表現連個世俗人都不如,也難怪人家對他生不起恭敬心。你要是看到外面有這種出家人,你不用管他有無戒牒,只要他不按照佛門的規矩走,他就是假和尚,自己沒有道心,還破壞出家人的形象,破壞佛陀的形象,偷竊佛的行儀,裨販如來,這些人你都不要把他當出家人,不用供養。遠離他,或請他離開,這樣佛門才會清淨。現在佛門這些秩序,國家不管,佛弟子自己要管。像馬來西亞有一些居士就做得很如法,他們看到假和尚,當場叫他把僧服脫掉,這是對的,很如法,不要讓他待在佛門行騙。所以佛門秩序,居士要協助維護,才叫護法。你知道佛法好,就要護法,你護法,假和尚不敢來佛門行騙,不敢破壞佛教,其他的人才能聽聞到正法,所以要有正知正見。出家人也要護法,要如法,要有基本的威儀,不要讓人家輕視佛教,包括用餐的禮儀、走路的禮儀、入殿堂的禮儀、進道場的禮儀......,這些都是基本的要會,不可以貢高我慢,不可以為自己很聰明、很高貴,是貴族,或是大姓,或是自己世間學歷很高,或是你出家很久,出家僧臘很高,或是你是比丘,你就欺負比丘尼,或是欺負後來學習的,佛制定不可以欺負後學,這都是貢高我慢,要詳細了解可以去看溈山警策,這本書有益於現代的學人。
還有的出家的人他懂佛法,是真正有修行的,你看到他有德,你起貢高我慢,毀謗他,甚至你不向他請法,都是犯戒的。所以「先學」不是只講先出家,或是先學佛,而是對於佛法先了解,李商隱有一首詩,讚歎悟達國師,他講:「十四沙彌解講經,似師年紀只攜瓶,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在古代,像清涼國師九歲出家,十歲解通三藏,十一歲就能升座,你們想想你們這個年紀在這世間幹什麼,清涼國師十一歲就能講般若、涅槃、法華、淨名、圓覺、等十四部經。以及起信、寶性、瑜伽、唯識、俱舍、中、百、因明等九部經論,大乘經典他都能講,有些學了幾十年的人,也沒有他厲害,應當向這種真正能解的、能行的人,去請教、去學習。
像玄奘大師十四歲就能發心出家,出家沒多久,對佛法就能夠了解了。所以祖師大德都是從小就學佛,從年輕就修行,他對佛法真正能懂,你遇到這種人,不可以因為他年紀輕,你就起貢高心,不可以我慢,要放下我執、我相,主動去向他請法。所以你不要著文字相,看到「先學」就以為是先進來佛門學的,執著是先來這裡報到的,或幾點幾分受的戒,或幾點幾分登壇的,大乘佛法不是這樣看;小乘法它在戒臘上有分,但是也是重視有得道的人,所以忉利天王請文殊菩薩供齋,請文殊菩薩說法,文殊菩薩跟大迦葉尊者一起到忉利天宮去受供養,文殊菩薩跟大迦葉尊者二人同在,大迦葉尊者讓座給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在家人。按理來說文殊菩薩應先讓座於迦葉尊者,因為迦葉尊者是出家人,僧臘最高。但是大迦葉尊者做得更好,他說在佛法裡面不是講年紀,像文殊你是聰明有德,又能廣解經律,大迦葉也自嘆不如,所以說應請文殊菩薩升座,大迦葉也謙虛,這就真的叫「僧讚僧」,文殊菩薩也如法,大迦葉尊者也如法。所以同修們要知道。你不可以觀法師種性,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下賤,只要這位法師能解經律,能解大乘,甚至他「諸根不具」,有些時候出了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業報,只要他確實能夠解經,像道安法師─彌天釋道安,他的長相就其貌不揚,每個人都看輕他,但是他確實能解經律,「經開三分」就是他為我們判出來的,被後人稱為「彌天高判」,他一天就能背《辯意經》,幾個人能做到的?道安大師真正能解經律,但是一般人不了解,總覺得他又黑又矮;像六祖到北方去學法,人家說他是獦獠,「獦獠」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下賤種性。還罵他:「你這獦獠」,意思是「你這下賤人你也要學佛?」都還輕視他。大家沒想到嶺南居然出了一位大祖師,即使他得法,還有人要追殺他。在當時候就有這個問題,到現在那就更多了,幾乎只要講正法的都會被追殺。
所以大眾應當要擁護佛法,還有很多出家人是如法的,是真正想要修行的,其實佛門沒有敗壞到你們想像的那種程度,只是那些不如法的獅子蟲動作特別明顯、聲音特別大,讓你感覺好像佛門都只剩商業化、企業化了,都只剩世俗化了。因為他們是透過「衛星電視台」,透過「網路」向大眾散播邪見,所以你感覺好像你所接觸到的都是邪見,實際上不是。還是有如法的道場,那就要看你的福報夠不夠?能不能有因緣遇得到?有的法師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性,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也就是菩薩惡作罪。
第二十三、憍慢僻說戒
「若佛子。佛滅度後。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輕心惡心慢心。不一一好答問者。犯輕垢罪。」
這是第二十三條。佛滅度後,你發心要受菩薩戒,如果沒有人可以傳授你,你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但是要「見好相」,所謂或見佛、或放光,或佛菩薩直接跟你說戒,這樣就得戒了。古來有些祖師大德是這樣得戒的,因為以前交通不發達,有些祖師大德是住在偏僻的地方,沒有講大乘菩薩戒的法師,也找不到真正的大德法師,那就可以佛像前自誓受戒,但是「要見好相」,這是重點。「見好相」是在醒著的時候見到,不是在睡覺時,睡覺作夢的那不算。當然也有一些特別的:他在睡覺作夢,夢見佛菩薩為他講菩薩戒,在曇無讖大師的時候,就有出家人是如此,他們很誠心的祈求戒法,晚上就夢見彌勒菩薩為他說菩薩戒,所說的菩薩戒跟曇無讖大師帶來的《地持菩薩戒》一模一樣,因為《地持菩薩戒》就是《瑜伽菩薩戒本》的同本異譯。那些夢中得佛菩薩教授菩薩戒的人,所背誦出來的內容,跟曇無讖大師帶來的本子完全一樣,所以能確定是得戒了,因此也有一些是例外的。按照規定講是要要在醒著的時候得見好相,才算得戒。但因緣特殊時,是有例外,可以拿這個公案來做參考。
「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你要懺悔二七是十四天,三七是二十一天,乃至一年,一定要得好相。得好相「已」是「之後」,才在佛菩薩形像面前自誓受戒。「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如果沒見好相,即使在佛像前發誓,你縱然把菩薩戒的儀範拿來從頭到尾做一遍,也不會得戒。
「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這一句話很重要,重點是幫你傳戒的和尚他自己有沒有得戒?如果他跟你講:菩薩戒就是五戒。你一聽就知道,像這種戒師根本沒得戒!那你就佛前懺悔,得好相方能受戒。也有人是去參加菩薩戒,在菩薩戒壇上見好相,這種也可以。即使得戒和尚本身沒有得戒,他不怕因果,敢無解作師,可是你的因緣就是如此,你在戒場那邊懺也一樣可以,重點是「得見好相」,一樣得戒,所以不是死的。正常來說,傳戒的法師一定是得戒的,但現在都只是靠名氣,看哪一位名氣大,就叫他出來傳,或是在佛門時間久,僧臘比較高,叫他出來傳,或是他的場地比較大,叫他出來傳,.......越來越離譜了。聽過我們講經的人,你一聽那些來為你講戒的人、傳戒的人所說的,你就明白這些人根本沒有得戒,他們連「光明金剛寶戒」是什麼都不懂,那就是「無解作師」,你去找他求戒,根本不會得戒。受戒的重點是傳戒的人有得戒,因為你在有得戒的法師那裡求戒,他是師師相授,有傳承,所以不須見好相,只要在那裡求戒就可以得戒。
什麼叫「得戒」?能知道菩薩戒到底是在講什麼,知道眾生有本具的佛性-光明金剛寶戒,透過觀法來領納,得無作戒體,這就叫得戒了。「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重點是要見好相。「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意思是如果有一些出家人自以為自己很懂,能解大乘經律,「與國王百官以為善友」是說:又攀緣豪門、權貴,或是攀緣現在有名氣的法師。而新學菩薩來請問,若大乘經的意思、若大乘戒的意思乃至戒律的因緣,你卻是輕心、惡心、慢心,不一一好答問者,不願意好好正確回答,這就是菩薩惡作。所以,出家人要是真的有得戒,你就有傳戒的義務,你有續佛慧命的義務,所以應當一一好答問,要接受他們的問答,因為這是恭敬心來求;如果不是恭敬心,而是輕心、慢心來求戒,那你可以不答,不答並沒有過失,不為他受都沒有過失,因為他沒有真想學。
第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若佛子。有佛經律大乘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捨七寶。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阿毘曇。雜論。一切書記。是斷佛性。障道因緣。非行菩薩道。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這一戒其實平常我們就已經講過很多。
你學佛,不好好學大乘經教,大乘經教裡有講大乘法,這是教,大乘正見是讓你能夠行持的,大乘的正性就是理法,佛性之性,大乘的正法身就是果法,賢首國師講:「教行理果」。一切經教都可以以「教行理果」四個字來作解釋,那你不能勤學修習,「勤學」就是能解義,「修習」就是老實念佛,老實地參禪,老實地用功,勤學修習,所以,大乘法不光只是要能解,還要行,要念佛,要斷煩惱。「而捨七寶」是要把這世俗的七寶,七寶也就是比喻最貴重的。最貴重的都能捨,以外的當然能捨,現在人應捨的是房子、你的股票,你的股份,......要能捨,「捨」不是把它都賣掉,而是你能夠心裡不要貪著這些東西。你不要聽我講「能捨」,就去全部賣掉,然後才來找我,這個我沒有辦法。所以要會聽經,大乘教你能捨,講的是心裡要捨。你要是有多餘的,不要講「有多餘的」,慳貪的人永遠不會有多餘的,因為每一樣他都要。如果你有錢,你有財,你有勢,你要拿來護持佛教、護持大乘正法。佛法教你要能捨,「捨」就是你自己生活上夠用,其餘的你要拿來護持正法,甚至自己生活過得差點也沒有關係,無所謂啊!反正,人就是晝食三餐,夜眠六尺,意思就是人一天就是吃三餐,晚上就是睡一張床,修行人就是這樣,其他的都拿來護持佛法,推廣佛教,推廣大乘佛法,這是戒經所教,要能捨七寶。你如果不肯學也不肯捨,反而去學邪見,「邪見」有很多:世間的邪見─世間法,乃至二乘外道,這二乘可以跟外道合在一起念,二乘外道,二乘就是外道。在大乘經裡面講二乘即使是阿羅漢,他都算外道,《楞伽經》也這樣說,《楞嚴經》也這樣說,在楞嚴經講的五十陰魔部分,阿羅漢最後還被識陰給鎖住,他出不去,所以阿羅漢不算是真正的大菩薩,沒有真正得無餘涅槃者。乃至「二乘。外道。俗典」,就像現在混濫在佛門的《弟子規》、《感應篇》、《論語》......《群書治要》,以及《朱子治家格言》等等很多掛著「善法假面具」的世間俗典,都是佛明白指出不可以學的。身為佛弟子,心裡放不下世間貪瞋癡,你不好好學大乘佛法,你反去學這些增長你貪欲的俗典,還誆騙不懂佛法的人,說這是學佛的基礎。大家看經文後面,佛是怎麼說的?佛說你這樣做是「斷佛種性」。所謂斷佛種性就是「破戒」,就是「斷善根」,你去學,你就是阿顛迦,「阿顛迦」就是說你愚癡到了極處,根本沒有善根,是無善根之人,也就是現在一般人人罵的「智障、白癡」一樣。釋迦牟尼佛在教訓人是很不客氣的!經典傳來中國翻譯後都還是經修飾過的,所以只講「斷佛種性」。何況你還去學阿毘曇,「阿毘曇」就是小乘,都是毀謗大乘的這些論,乃至雜論。「小乘外道俗典」是包括小乘以及外道的俗典,一切「書記」,指世間學術,「書」就是詩詞歌賦,「記」就是算術,學這些世間法,是斷佛種性。所以你看是哪一些出家人在教大家學這些世間法?你就知道他是在斷眾生的慧命。這都是世尊在戒經上明白講出的,而且那些邪師人特別不喜歡勸人受菩薩戒,因為他知道,你一看到這條戒,他妖魔鬼怪的樣子就現前了。眾生累劫來好不容易接觸到大乘佛法,他卻故意把你的善根給斷掉,故意引你去看《弟子規》……。已經在佛門裡面,你還不好好學佛,你還以為那些世間法可以做為佛教的基礎.........。有這種觀念的人,佛說你是斷佛種性,你沒有善根。那既然這些世間書不能作為學佛的善根,而這些末法出家人獅子蟲還說這是可以作為基礎,就是公然與佛相抗,他穿著佛教的衣服,用著佛的福報,他還敢忘恩負義地抗拒法王的旨意,真是地獄無門硬要闖進去,實在是自取誅滅。佛才是真正的法王,現在很多神棍不知道哪邊冒出來的?說他自己也是法王,誰又曾為他印證過,皆不可信。佛是真正的法王,佛禁止你看,說你看了會斷善根,那你們就不能看,因為你沒有佛的智慧。佛也從來不用這些世間東西接眾,佛還用大乘佛法把這些東西都破掉,這些俗典都是佛所捨棄的,所以絕對不能學,不光會斷善根,絕對是障道因緣。
有些人覺得:學這些《了凡四訓》、《弟子規》哪有什麼不好?
佛告訴你,學了一定障道,你覺得沒有什麼不好,那是你以世間心在看,你沒有慧眼、沒有這個功夫,佛有慧眼,佛有擇法眼,佛能知眾生根欲,他看到你們學這些東西一定障道,所以禁止你學。戒律只有佛能制,沒有任何人可以更改,絕對不可違背,違背的話就是斷善根,是障道因緣,修行絕對不會成就。我們敢說你學《弟子規》、學那些東西,道業必然不會成就,因為是佛說的:「障道因緣」,不光是障菩提道,還障世俗的道,因為你在世間做這些事情,你就落在世間業中,就隨你的世俗因果,這一生該怎樣受報就怎樣去受報,不會順暢。相反地,你好好念佛,你可以消業障,你在世間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一切如意,因為你念佛,你學的是大乘法,你修的是大乘禪觀,自然就會事事如意。
下面講,「非行菩薩道」,你一旦學這些,你就不是菩薩,出家人就破菩薩戒了,釋迦牟尼佛直接印證那些學二乘、弟子規、群書治要......的人破戒,你看清楚,我們完全依經來說。你去看哪一些出家人破戒了?居然還有出家人道場早晚課是讀《弟子規》的,不然還有早課是《弟子規》跟經典一起讀的,都是亂七八糟。這些都是印度話講的「蔑戾車」,是下賤中最下賤的,所以佛弟子一定要如法。「若故作者。是名菩薩惡作罪。」如果你不聽勸,你執迷不悟,你硬要看、要學,佛說你絕不會成道。斷佛種性的人怎麼能成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些東西都是障道因緣,佛弟子一定要信佛所說。
第二十五條-不善知眾戒:「若佛子。佛滅度後。為說法主。為僧坊主。教化主。坐禪主。行來主。應生慈心。善和鬥諍。善守三寶物。莫無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亂眾鬥諍恣心用三寶物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五條是「不善知眾戒」。佛滅度後,如果你是說法主-也就是出家的講經法師,或是僧坊主-也就是管理道場的執事,像:監院等等,或是教化主-教化人告訴大眾要修福求願,教化主比較像照客,照顧客人,有的人來道場寺院是要做超度,有的是要供僧的,要教化他,勸勉他。坐禪主-也就是禪堂的堂主,行來主-行來主就是知客,前面教化主比較像照客,這些都是佛門的執事。「應生慈心善和鬥諍」,你做道場的執事,不要兩舌,不要鬥亂兩頭,講話一定要注意,講話前你要先思考一下,想一想,這話講出去會不會鬥亂兩頭,不可恣意而說,最好少說。做執事會接觸到道場的三寶物,一定要小心使用,所謂「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一定要善守三寶物,就好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莫無度用」是不可恣意的浪費,「如己有者」,不可以認為這些東西是自己的,很多人在道場住久、執事做久了,明明是常住的東西,他卻覺得是他的,他可以決定。還有些在家人也會這樣,比如說像「座位」,固定坐同一個位置,久了就認為是自己的。我們道場的座位是不讓你固定坐的,除了當維那是要固定坐那位置以外,因為他是要服務大眾,他固定的位置離法器比較近,其他人的座位都沒有固定,必須輪著坐。因為有一些人,無論是在家、出家,他坐久了、習慣了,他就認為這個位置是他的,他來道場他一定要坐那裡,一定得這樣子,沒有給他坐,他不來,他心裡就認為這是他的,這個就不對了。像有的人執事當久了,他認為這些東西都是他的、他管的,他可以決定。其實不是,在佛門要按照戒律來看,如果是供眾的,那每一個人都有一份,這沒有問題,不可以因為自己跟哪一個人交情比較好,你就多給他一份,這都不可以。如果是屬於內部結緣的,那就不對外,你也不可以拿去外面給你自己做人情。所以說「莫無度用如己有,而反亂眾鬥諍恣心用三寶物者,名菩薩惡作罪」,你恣心而用、無度而用,就犯到犯偷盜三寶物的重戒。
所以你看,從我們講四十八輕戒到現在,都一直告訴你,一旦犯四十八輕就會連帶犯到前面的重戒。有一些人在外面聽講戒,都會聽到他們跟你亂講:四十八輕戒犯了比較沒有關係。這種人不安好心,你聽我們講戒,就清楚地告訴你,要是犯了這四十八輕戒,也同時會犯到前面的十重戒了。那種人無解作師,他當然是真的不懂,才胡說八道。有時候想:真的很奇怪,明明都有古德的註解,他為什麼不看?他要是真的虛心來看這註解,依註解講也好,或真不懂,那你照念,都沒有過失,頂多是講得不好,但你不會講錯,沒有過失。所以要謙虛、要肯學習,謙虛不是只有禮拜,不是只有點點頭,真的有過失,真的不懂的,一定要改、要學,向祖師大德學習,這點很重要,不可以自以為是。
第二十六條、獨受利養戒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後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國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處。及大會中。先住僧應迎來送去。飲食供養。房舍,臥具。繩床。木床。事事給與。若無物。應賣自身及男女身。應割自身肉賣。供給所須悉以與之。若有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而先住僧獨受請。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無量罪。畜生無異。非沙門。非釋種姓。犯輕垢罪。」
這是講「獨受利養戒」,「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僧坊」就是出家人住的地方。指先入住在道場裡面的這些出家人,「後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坊舍宅。」有後來掛單的,這僧坊舍宅可能是在城邑或是國王的皇宮當中,有一些皇家寺院在國王舍宅中,「乃至」:或是,「夏坐安居處及大會中」,結夏打坐安居的地方。先入住的人應該迎來送去,要好好的為這些後來的人安排,離開時也要送他一程,免得他迷路。乃至飲食、供養,房舍、臥具、繩床。「繩床」是以前有些人是練不倒單的,是掛在繩子上睡覺的,所以有繩床。木床,就是一般的床,.......事事給與。如果你沒有,或是你沒有錢,你甚至可以做到「割自身肉賣」,「男女身」是指受菩薩戒的你,你是在家男居士,或是女居士,你可以自賣身,乃至割肉去賣,供給所須悉以與之。不過現在應該不用做到割肉,因為也沒有人敢吃。「若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如果在家人到道場,說要供養出家人,「客僧」是指外來掛單的。他也應當一起受供養,有他一份利養。「僧坊主」就是前面講的,負責這方面執事的人。「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為什麼講「次第」?就是要按出家的僧臘受請。「先住僧者獨受請」,「先」就是之前來住的,或是你自己的徒弟才有供養,而其他的外來客僧卻沒有,這是不對的,「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無量罪」,現在有一些道場,搞得像子孫廟,只有他的徒弟才有受供,其他來掛單的人卻沒有受供,這是不對的。你們去別人的道場,你要供養就是整個僧團都要供養,你不能只想供養哪一位法師或是哪一位法師他的徒弟,這是不可以的。如果有這種狀況發生,那這執事的僧坊主得無量罪,佛說他是畜生無異,也就是說他一定會墮畜生道。佛說這個人「非沙門」,這種人不是出家人、不是修道人,不是我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所以叫「非釋種性」。這人犯了輕垢罪,也就是菩薩惡作罪。
所以這一點大家要懂得,尤其出家人要特別要注意,在家人也一樣,如果你擔任這道場的執事,這東西是要送出去給大眾的,每一個人都要有,那你取出來供眾時,就必須每一個人都要有,不可以因為我跟誰比較好,我只給他或多給他,這樣不行,不然你也是得無量罪,跟畜生無異。若是出家人如此,都會墮畜生,在家人大概是直接下地獄去了。
第二十七、受別請戒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而此利養屬十方僧。而別受請。即取十方僧物入己。八福田中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輕垢罪。」
「若佛子」就是指出家人。不得受於別請,供養入己。所以在家人不可以看你跟哪一位法師比較好,你就特別邀他到某處去受你供養,這是在佛門中搞你的小團體,這樣是不可以的。為什麼佛要制這條戒?就是怕你在佛門裡面,搞小團體,鬥亂僧眾,分化僧團,這裡是特別對於出家人說「不可以受別請」,後面是對在家人說「不得別請僧」,其實這兩條戒是可以合起來看。而此利養屬十方僧,「利養」包括財、物,乃至於供養一餐,或是供養房地產、錢、古董、字畫....無論價值多或少,甚至一般人覺得不值錢的東西,只要是供養,都是屬於整個僧團的,屬於十方僧物。你私下受別請,等於是取十方僧物「入己」:私自收起來、放在自己的口袋裡面,這等於盜十方僧物,也就是等於前面講的「盜十方三寶物」,這是非常重的罪,犯這個罪,嚴重過殺八萬四千父母。乃至於八福田中,「諸佛聖人一一師僧」,包括佛聖人、或你和尚的東西,你都不要認為你跟你和尚很熟,就可以把他的東西偷來用,或跟你父母很熟,把他們東西偷來用,或偷他的錢、車子.......,一樣都是不可以。所以,有些小朋友就要注意了,偷爸媽的錢、偷長輩的錢都不可以,乃至「病人物」,看到有人生病了、病危,,在彌留的過程當中,就把他的田產、家財,透過欺詐、偽造文書,就變更到自己的名下,這就是「偷病人物為己用」,也包括喝醉時包括意識不清楚,或是對事情不清楚的狀況下,你騙他偷他的財物都是犯了偷盜戒。如果你這樣做,是菩薩惡作罪。
這裡講出家人不可以受別請,除非是去說法,教化眾生,這狀況例外,國王召見、國家召見你,這又例外,因為這是國家要召見你,是為公不是為私,這個都例外,或是你能教化一方,為眾生廣修福田,那你可以離開僧團,受別請,這個是例外的事情。在一般正常狀況來說,是不可以的。對於這一戒,你要能掌握它的原則:就是不可以在道場鬥亂僧眾,搞小團體,這點很重要。
第二十八、別請僧戒
「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應入僧坊問知事人。今欲請僧求願。知事報言。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前面跟大家講過,無論是出家人、在家人等,到道場來,「請僧修福求願」,要供養出家人修福,想要求得自己的願望。「應入僧坊問知事人」,「知事人」是負責此事的人。應該看看哪位是負責這件事情的,並說明自己「今欲請僧求願」。知事的人應當報言:負責這件事情的人應當要告訴發心者,應次第請,如此即得十方賢聖僧,你等於同時供養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大阿羅漢菩薩僧,雖然供養羅漢菩薩的福報很大,但佛說不如以平等心依次供養。這裡重點是在「大乘」、在「平等心」,要求眾生平等心,僧次一凡夫僧。所以居士到道場來,不要去攀緣哪一個法師,這個很重要。在家人不要攀緣,出家人也不要去攀緣,不要受別請,要做到不可以別請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過去的七佛沒有別請法,你如果別請,這就是不順孝道,也就是不順於佛陀制定的戒律。若故別請僧者,是名菩薩惡作罪,因為你這樣做是在破壞僧團的和合,也是妨礙出家人修道。像現在很多在家人喜歡去道場,一下要供養這位法師或要供養那位法師,在道場拉交情、攀緣說世間話,這都是妨礙出家人修道,自己都應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