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善護三業





善護三業
 目 錄
悟顯法師 講述
經文: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取之心。
(法藏比丘)做的是真真實實的事情,絕對不虛假,絕對不欺騙,他和尚交代的事情,他一定照做,叫「如說修行供養」,這才叫恭敬。一般的人,只有表面恭敬。他表面恭敬就是看到你,跟你合個掌。可是你真正叫他用功,叫他要斷煩惱,他就不願意。
「奉事師長」:現在人就拿個紅包,來供養一下道場,他以為這就叫奉事師長。「奉事」不是讓你的老師感到舒服、痛快就好,不是這個意思。「奉事」是依教奉行,承事無違,落實你和尚教給你的正法,你老師教給你的正知正見。但如果你的和尚知見不正,《沙彌律儀》有講:「如師實不明。當別求良導。」可以別尋正知正見的和尚。
因為在末法,會有這些不如法狀況出現,你不是一昧地聽從。如果你遇到這些對於心性不明了,對於佛法不透徹的人,老叫你做一些世間法,你才初學,一點定慧都沒有,他叫你去紅塵裡面打滾,說這就叫行菩薩道。最後,你充其量就是個世間人,正好在紅塵裡面被汙染,像這種出家人就不能親近,更不能稱為善知識,這種在家人你也不能親近。
這種人現在佛門裡非常多,你好不容易出了家,他不教你修行,只教你去做法會,跟你講做法會可以冥陽兩利。為什麼呢?因為陰間的眾生拿到他要吃的,收到了錢,陽間也收到了錢,道場也有收入,兩邊都圖到利益,這就是現代所謂的「冥陽兩利」。
以前做法會真的是冥陽兩利,陰間的可以超度,超生天界、超生到人道;陽間的,做法會能夠從懺本裡起觀照,能夠反聞聞自性,這才真是冥陽兩利。佛門不是在搞法會,如果你的和尚是這種和尚,你可以不用跟他學,那如果你的和尚是在搞世間法:有教人家結婚的,有和尚喜歡搞政治的,還有和尚搞按摩、養生的,還有出家人搞回收的、養狗、貓的……都有,五花八門的搞世間法,這些都不是善知識。
人家供養你,不是讓你去養狗、養貓,是讓你修道的,是要你弘揚正法。世間的這些慈善,你要叫世間人做,不是出家人來做,出家不修道叫不務正業。還有的出家人發大願蓋大醫院,希望讓大家都可以住進去,這沒有慈悲心啊!
出家人就該做出家人的事情「修道」,為什麼他會跑去做那些世間事呢?因為他就是害怕人家講他:「出家人都沒有利益社會。」所以他就趕快去做一些世間人眼睛看得見的好事。讓人家認同他,說他有存在的價值,他不知道「真正修行」就是利益社會,斷「貪瞋癡」就是利益眾生,觀「眾生相空」就是度眾生,這是自利利他,因為你有正知正見,你真正的修行,眾生才能夠離苦得樂。世間人不懂佛法,誤會佛教,出家人不導正還跟著迎合,更加速佛教的衰敗,使認識佛教、了解要修行的人越來越少。
末法的這些出家人不務正業,「不務正業」四個字涵蓋的範圍非常地廣,你們在佛門看到的這些現象都是如此。利用佛門來點燈消災的、問事情的、求籤的……,做這些事情的人,也都覺得自己在度眾生,卻沒想到自己就是個大眾生!還有在搞附身的,告訴你身上的病是你哪幾世的冤親債主附上去的,你要做多少功課,要交多少錢……,其實最後目的還是叫你給錢,就在佛門搞這些附身的事情。
講這些是要讓你一眼就可以看穿哪些是邪見,自己在選擇善知識時要懂得。像有些居士毀謗祖師大德,這也很好辨別,一看就知道不對,還有一種最難辨別的,原則性正確,但是關鍵性錯誤。
他佛法名相都講對,也告訴你要修行出三界,但是他給你錯的方法,這種最難辨別。他教你要次第修,不能躐等!講這話聽起來好像都對,他教你要出三界,也教你要念佛,但他教你先把「人」做好,要先孝順,要你先看世間的書,他教你看有道德的書,讓你無法反駁,還說都是老祖宗的智慧。
出家人講「老祖宗」,不知道他講哪一個祖宗?出家人有自己的法脈!出家人不弘揚佛法,不弘揚所修的宗派,反而去拿世間人的書,說是老祖宗講的,離譜地說世間人的謬論是佛法智慧的基礎。才剛要學佛的世間人,不敢反對祖宗,所以呢,就受其荼毒。這些人拿著家訓、聖訓等等,儒家的、道教的、世間人的,還不是只有《弟子規》而已,《弟子規》只是其中一個,這些人不教人讀佛經、看祖師開示,反而把世間書塞給這些想學佛的人,真是斷人法身慧命!
還有的,他告訴你:「心量要大,要你包容錯誤、邪知邪見」;他告訴你:「什麼都可以學,佛法不離世間法。」這是現代學佛最難辨別的,因為講這話的人也披著袈裟,也做著世間好事,這就是《大智度論》所謂「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末法最不好辨別的就是這一種,像:毀謗祖師的、搞附身的……,這些都還容易辨別。像那種在他講經當中、知見當中九十九分正確,就關鍵這一分錯誤,你聽他講經,名相也查得完全正確,卻在修行關鑰之處、入手處用錯,在裡面給你摻毒藥;那你就不能成就了,這最難辨別。所以要看祖師大德的開示,因為祖師都是過來人,他們不會走錯。
所以「恭敬三寶。奉事師長。」是這樣奉事的。不是這個人知見不正確你還去隨順、奉事他,這不叫奉事師長,也不叫恭敬三寶。所以不是看出家人來了,就對他點頭、合掌,這只是表面上恭敬,重點是心地上要能落實佛法,要能依教奉行。「依教」不是依這出家人講的話,他講的話不能稱為「教」,要依佛陀的「教」:四依法。如果他總教你「依一個人、依一個老師」。那就要知道他是別有用心。佛法講依教奉行的「教」是指佛法經教,依這個「教」才叫做「依教奉行」。不是他告訴你「你去做什麼,你該怎麼做。」不是!他講的東西,你要看看跟佛經上講的一不一樣?跟祖師大德講的一不一樣?要非常地嚴謹,非常地小心!這樣才能稱為對於佛法「無有虛偽諂曲之心」,這才是真實用功。
當然,法藏比丘的福報非常大,他的和尚是世間自在王如來,是教他這樣學。
我們生在末法,學大乘要依「一實相印」,依「四依法」。若是學小乘就依「三法印」。這樣學不會走錯,不會墮落,煩惱絕對可以解決,而且這一生絕對成就。如果用「世間法」,是沒有辦法免除生死大難的,所以「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要建立在「如法」的基礎上。如果他教的事情不如法,你不能做。你做了,你有過失。他教你,他有過失,你做了,你有過失。
你有正知正見,這樣佛法才會興盛。現代都是以人為師,不是以戒為師。都是依人不依法,今人所謂「以戒為師」的定義,是他認為這和尚講得自己聽得還順耳,跟自己習氣差不多,就以他作為和尚、作為老師。這是以人為師,不是以戒為師。佛教的是以戒為師,這才是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不是一昧的諂曲、諂媚。這是在末法時候特別要注意的。
要是在佛陀時代,你遇到釋迦牟尼佛,佛跟你講怎麼做,那你就怎麼做。在末法,佛不在世,你就要依經典。所以要會學,才能成就佛道。
現在有一些人,他不是要成道,他只是想要出名,就看哪一位法師有名,他就趕快去他旁邊,跟他合個掌、照張相,這叫攀緣!我不喜歡攀緣,攀緣成不了道。你要的是名利,我不要名利;你要的是世間人的恭敬,我不在乎!前面已經說得非常清楚「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該怎麼做了。
經文: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這是講法藏比丘的行為。沒有虛偽諂曲之心,行為自然就莊嚴。所以「莊嚴」不光只是衣服穿得好。心行端正,故名莊嚴。所以叫莊嚴眾行,「眾行」就不是只有一行,是所有的行為,舉手投足,揚眉瞬目,都與自性相應,故名「莊嚴眾行。」
所作之法、所行之事,絕不心外取法、心外求法,是名「軌範具足。」這才是真正的軌範。所謂「法者,軌生物解。」什麼叫軌生物解呢?「軌」是軌道、軌則。就是你能「奉行此法,能生物之解」。「物」就是眾生。能生眾生之解,叫軌生物解。
那麼你們覺得這個詞用得難,這是玄奘大師他翻譯的,他的學問非常地豐富,用這四個字來定義。什麼叫法?「軌生物解」就是依此教誡修行,眾生能夠明心見性、能夠開解,對於世間法、對於佛法他能開解。所以軌生物解,稱之為「法」;那麼「軌範具足」,亦復如是,不是講在世間人當個模範生,當然也有這個意思,但是,不夠圓滿。所作所為,心不取一法,心不著一法,不染一塵這叫軌範具足。不心外求法,這才是軌範。合於天真之性德,合於天真的性德,合於佛性,不超出此理才叫做軌範具足,才叫做莊嚴眾行。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所以他看一切法「觀法如化。三昧常寂。」觀一切法,如幻如化,這句話很好用,你在迷惑的時候,起大煩惱的時候,你兒子、你女兒、你小孩、妳先生、你太太惹你生氣的時候,觀法如化;你高興的時候,升官發財了,賺了大錢了,觀法如化,一切法如幻如化,緣生性空。「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不要想說,「我現在賺了這個錢,什麼時候別離?」你不用這樣想,等一下你只要醒過來,哎呀!看錯數字了。這因緣就別離了,沒有賺這麼多啊!沒有加這麼多薪啊!是自己多心了,多加了一個零,這因緣就別離了;或是別的事情一來,這現前歡喜的心就別離了,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不知眾生就是在這個生滅當中,不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所以不能三昧常寂。生滅當中是不生不滅,所以你觀法如化,你就能三昧常寂,見到諸法的本性「正受」,三昧翻作中文叫正受,三昧常寂。所以佛觀一切法如幻如化,在這如幻如化當中,他薦得不生不滅。所以我們這樣跟你講你才清楚,不然一般只有講觀法如化,什麼都是假的,假在哪裡?不知道!在佛堂裡面看是假的,出去拿到鈔票就變真的!所以,這就是眾生。你要在逆、順境界當中兩頭勘驗。「觀法如化」生滅的當下是如來藏性,誰不生滅?你看這一念心,現在這一念歡喜,下一念歡喜心沒有了,悲傷的心起來了,在這當中,何者不變?能夠見到,就是三昧常寂。所以不管你歡喜、不管你憂愁、喜怒哀樂,不管你生老病死,這八苦,生滅去來,生住異滅都只是相生相滅,並無實際生滅。能執持,能讓這些現象產生的,就是你的真心本性,就是真如實際,見到它,它本自不生不滅,所以叫「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才達到圓滿,不然你只「觀法如化」,如幻如化是大乘的空宗而已,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性宗,所謂「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其如幻如化。」這只知道一切法空而已,還沒見性,所以要三昧常寂。見到了寂滅,不生不滅之體,能安住,這三昧就正受。能夠見到、能夠安住,祖師講:「守本真心。我所心滅。妄念不生。」那就真正三昧常寂。所以,幻化當下,你空觀的當下,就是假觀、就是中觀,所以叫「一心三觀」。若對境界叫「一境三諦理」;若就心上叫「一心三觀」;就境界上叫「一境三諦」。從止入手的話叫「一心三止」,這天台宗講的。所以這一句話確實涵蓋了一切的法門。真的,《華嚴經》講:「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這一句當中,具無量之義,所以你不能只看幻化,看它空。幻化,它是有即非有,就像雲一樣、像彩虹一樣,你看到有彩虹,可是你實際上去碰,它沒有;你看到天空有雲,但是這雲不是實有的,若實有的話,飛機就會撞上去,撞上去,飛機就會墜機。所以,雲也不是實有,它只是空氣的凝聚而已,叫有即非有,煩惱亦復如是,只是無明積聚而已,並無實體。所以叫幻化,幻化不是空,你要清楚,幻化它不是空,就像3D投影一樣,它是幻化的境界,但是它有差別的業用在裡面。你知道了自性的作用,還要見到它的體;相用上生滅去來,你不隨其生滅。你怎麼能不隨呢?見到它不生不滅。所以你現前的貪、瞋、癡、慢、疑,全部轉化為戒、定、慧,轉化為大機大用。貪、瞋、癡、慢、疑可以轉化成大機大用,可以利益眾生,可以斷除自性當中本無的煩惱,所以法藏比丘是這麼修行。
善護三業。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不說二法,不打妄語。好,我們菩薩戒有跟你講,什麼叫不打妄語?講一乘法就不打妄語,講二乘、講世間,這是虛妄語,為什麼?生滅相!眾生是分段生死,二乘是變易生死,有生死就有生滅。生滅、生死都是虛妄的,在這當中取相、作解……種種言說,都是妄語。所謂「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這些都是妄語,所以叫「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所以,如來無量劫來,不說虛誑語,並不是他不會打方便妄語,而是他所說的,是為令眾生見性。佛善說譬喻,譬喻就是一種妄語。要是以小乘來看、以著相來看,原本沒有這東西,你把它比喻出來、說出來,像撒謊一樣,但是它是令眾生開悟的,那就不算妄語。
要是以小乘來看,釋迦牟尼佛已經是在打妄語,他明明是要說一乘,為什麼說了二乘。佛在《法華經》上面講得很清楚,佛不是打妄語,是因為眾生沒有辦法接受大乘,所以方便引導他來學大乘。佛沒有騙眾生的心念,只是希望眾生能夠學大乘而已,是給外道做個方便而已。大家都知道佛不妄語,但是你要用事相上來看、用人天乘來看,那釋迦牟尼佛打的妄語可多著。
所以,你要是用世間法來看佛,那釋迦牟尼佛也很不孝,以世間人來看,他的生母,在他一出生下來七天就死了,所以外道就毀謗釋迦牟尼佛,說佛剋死他媽媽。世間人的眼光就是這麼短淺,他不知道佛母已生到忉利天,他看不到。
所謂「不譏他過」,是不說不了義法,因為不了義法一說就有過,有過可譏,有四句百非。這些不是空談,是講真話。如果只解釋成「不要講是非」,你們也都做得到。法藏比丘已經這個境界,不會再講是非了。當然你可以受持,不要講人家是非,不看人家過。可是更重要的,是所說之法、心裡所想之法,要做到「離四句。絕百非。」這才是「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幻化空身即法身,無身心相,所以不失律儀,這叫善護身業。凡夫肉身與法身,無二無別。
《無量義經》說:「如是等相三十二。眾生身相相亦然。」眾生身跟法身一樣。永嘉大師講:「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你要是能見到這道理,就叫善護身業,不失律儀,是不失法身律儀。要是以世間人、以二乘的戒律來看,那「虛空神」就沒有辦法持戒了。
《楞嚴經》講:「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持戒、犯戒只能約束這色身而已,那「虛空神」沒有身體,像「舜若多神」沒有身體,那他豈不是就沒有辦法持戒了?所以,這裡的「身」不是指這個色身或是欲界天、色界天的身,而是講常住法身。
所以該怎麼「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呢?若你起一念身相、我相,認為這個肉身是我,認為法是實有的,就是失了身的律儀,所以你要殺生吃肉來滋養自己色身,那也是失了身的律儀。
如果你不明了,法身離過絕非,想要用持戒來證法身,墮入有修有證、有取有捨,就失了法身的律儀。
若不知法身本自清淨,是失了法身的律儀;不知報身本來莊嚴,所有的萬行,但是自心清淨所現,你還要起念造作,就是失了報身律儀;化身隨機應用,力用無方,你如果不明白全是自性起的作用,在這力用上起染著,這是失了化身的律儀。不光失了三身律儀,也失了三解脫、失了三德秘藏……一切皆失。法藏比丘是這樣修行的,他可不是一般凡夫之輩,他不講是非、不會講人家過失,他沒有是非可以講。修行要怎麼護持身的律儀?就從這裡下手。
意業呢?意不起對待、不起二法。知道自性清淨性、本自無染,故名「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楞嚴經》講的「首楞嚴大定」、「一切事究竟堅固」,這個都是「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本來「意」是作用,叫「妙觀察智」,它能夠分別一切法,隨順分別而不分別。但是若你在分別當中取法,那就染著;刻意要不取法、不分別法,也是染著。所以大乘佛法是教你「用而不著」,同樣分別但是不著。而不是把意根滅掉,意根滅掉那是二乘。蕅益大師說交光大師講的「捨識用根」就不行,他要把意根給滅掉。「捨識用根」是違背《楞嚴經》,因為識性也能成就。彌勒菩薩就是從意識當中成就。佛在《楞嚴經》上說「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這二十五種法門,每一個都可以圓通,所以不能認為把「識」捨掉用「根」來修,講這話就不圓通。
蕅益大師是真正的圓人,給我們指出來。所以講善護意業,若取法,這意業是染著;你不取法、不分別,也是染著。經典教我們怎麼做「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叫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善護身、口、意三業就是真實的法身功德,真實智慧是要這樣善護,而不是只做世間的五戒十善,那阿彌陀佛連個天人都不如。
經中講他在世間自在王如來會下,「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世間自在王如來會上,有天、有人、有大菩薩,他都超越,在學地當中是排名第一,不是一般那種愛講是非,容易失律儀、容易起惡念的,他不是那種人,所以他是這樣善護的。
這善護三業,與性德相應。所以善護口業,不說二乘法、不說不了義法,要說一乘。善護身業,知道法身清淨、知道眾生幻化身即法身,善護身業,不失法身律儀、不失三身的律儀。善護意業,知道於一切法不生二解,不起對待想,這是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善護三業要這樣護,標準更高、更嚴。佛法不是空談,若你認為講這些佛法是空談,那你自己要小心,因為你在謗法,你會下拔舌地獄!你自己做不到,並不代表人家根器跟你一樣差,佛這麼教,我們就這麼說、這麼做。
外面通途來解這段,都是解成世間善,而以上所說的,是涵蓋著世出世間一切清淨法,合於性德之理,所以,依經典講、依心性說,那就沒有過失。
學佛要受戒,就要受「光明金剛寶戒」,學佛要明白心性,在這當中,才知道怎麼修。看了經典,你才能明白,不會被文字轉,而是轉經。很多人看經,是被經轉,看到善,就只講成世間善,變成五戒十善,變成不了義,還以為阿彌陀佛會講是非,所以才要他「不譏他過」、要他不說是非。
前面講「勸諭策進」,所以他看到眾生懈怠,他還是會罵,還是教化他,都是和顏愛語。所以「不譏」是講,如果你說世間法、說二乘法、說不了義法,那就有四句百非、就有落處、就有可譏之處,就是要你不要講二乘法、不了義法,更不要講世間話,一講就墮四句百非門「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就與自性相背,他人亦可譏,你亦譏他人,所以不譏他過,就是所說的話不要講世俗無益之語,不要講是非,說法要說一乘法,令眾生得利益的話,不要落於四句百非的窠臼。以上是講「善護三業」怎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