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迴向文的意思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迴向

悟顯法師  開示:
迴向文的意思

「迴向」是我們每天都會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每天做的功德迴向給我們的冤親債主、累劫的父母、師長、六親眷屬乃至迴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同生西方、同成佛道。

迴向文第一句:願以此功德」,願將我修行的功德,或是讀經的功德,或是念佛、拜懺,乃至今天所做的一切善行。這是「願以此功德」的意思。

下一句是「莊嚴佛淨土」,從這裡就開始迴向,希望迴向國土莊嚴,什麼叫國土莊嚴?簡單講,就是希望這個環境更美好,心要是清淨,國土就清淨,心要是汙染,國土就汙染,像這個世間的眾生心染濁,每天社會上所造作的,所表現的都是染汙的。像這些新聞最好不要看,看了只會讓心愈來愈壞,愈來愈汙染,所以不要看社會新聞,不要看滿是社會黑暗面的報紙,這樣是莊嚴佛淨土,心清淨國土才會莊嚴。

我們對上要做到「上報四重恩」,四重恩就是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國家恩,剛開始學佛會覺得報父母恩很重要,尤其現在的人比較沒有孝順心,學了佛以後會開始重視父母養育的恩德,這是第一個父母恩。

再來他會想到教世間學問的老師、出世間法的和尚,這是師長恩。

再來就是擴大至一國的人民,國家的軍隊,國家的政府,他們讓我們有安定的生活,所以要迴向給國家,希望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這是國家恩。

再來是迴向給一切眾生,我們今天吃的穿的用的,雖然是用錢買的,要是沒有這些眾生製造,我們有錢也沒有用,一樣沒有飯吃,這是上報四重恩。

學佛深入以後,就會感覺情執放下,就會知道一切眾生是自己,沒有父母、師長、國家的界限,一切眾生都是老師,一切眾生對我都有恩,所以應該要拓開心量,這是學佛學到比較老修的程度,希望大家要往這裡邁進。

對下,要做到「下濟三塗苦」,我們講的三塗,是地獄的眾生血塗、火塗、刀塗,這是三塗苦,要迴向給這些三惡道的眾生,希望他們永離癡闇,永離這些惡道,永離痛苦。

接下來是利益眾生,若有見聞者」,希望看到聽到的,無論是人、畜生、蚊子、螞蟻,或是我們看不到的非人、鬼、天人,若看到我在用功,或者聽聞我讀經的都能發菩提心,能發覺悟的心,「菩提」翻作中文是覺悟,我迴向很多人都能發覺悟的心。

盡此一報身」,這個業報身不論善報,惡報,都算是業報,希望大家在這一生業報報盡時,都能夠永脫輪迴往生淨土,那裡才是最好的去處。

最後一句結歸,「同生極樂國」。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生於末法,你修其他的法門,不可能有成就;黃念祖老居士也這麼說,只有修淨土才可以,這講的是大多數人,不過我們不要自以為是那些少數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擇了淨土法門,我們當學生的就乖乖聽,老實念,不要好高騖遠,不要談玄說妙,不是說玄妙不可說,而是若只說卻入不了境界,說就沒有意義了。

談玄說妙可以幫助眾生,自己也可以熏習,但是更重要是要契入玄妙的境界。《無量壽經》就講到無生無念,遠非凡夫之所及,所以還是回過頭來依止佛號,念熟了,你的妄念除掉了,佛念也空了,能所雙忘時,這就是無住,真心本性現前,就是生心時,不著世間、出世間法,這就是無住,真心本性顯現就生心。這是大概講一下迴向偈。

將我們念佛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剛剛解釋的迴向偈是一般大眾都在用的,也很圓滿。

還有一個迴向偈:

誦經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迴向偈一般都是迴向求生淨土的,因為只有到達淨土才會究竟,所以普賢菩薩講的:所有一切菩薩要成佛,都要修普賢行,普賢行就是結歸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到極樂世界圓滿成佛,這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的,這是最真實沒有虛假。

那念到「願以此功德」,要想到我有沒有功德,功是功行,德是德行,我們面對境界的時候還會不會起心動念,若起心動念是凡夫,不起心動念是二乘,起念也不對,不起念也不對,統統都不對,壓念不起也不對。說不起心動念是不要有世間念,不是沒有正念,念是講「正念」,正確的觀念。

正確的觀念就是心空無住,知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正念,了達諸法不生不滅是正念。要是壓住念頭,如石頭壓草,表面上好像沒有念,就像水流一樣,看起來平靜,實際上它流動非常地快,只是看不出它波動,但它卻是在急流。真正的急流,看起來是很平靜。石頭壓草的境界,根並沒有除掉。

那「願以此功德」,什麼叫功德?功就是功夫、功行,德就是德行。在平常生活當中,要怎麼樣積功累德?現在很多人做善事喜歡人家知道,這樣好不好呢?如果這個人是有影響力,有起模範的作用,不為自己的名利,那這是無量功德。

如果只是為了顯示我多有錢,多有能力,我能幫助多少眾生,希望眾生看到我無不感恩戴德,那這就沒有功德,根本就落在意識心裡面,落在我相裡面。

所以做一件事情,包括念佛也是一樣,要三輪體空,無能念之心,無所念之佛,沒有自他,也不執著念佛清淨的境界,一切都不著,念就是老實念,不要看看念得有沒有見佛?有沒有什麼瑞相出現?不要去求這個,求這個心就亂了。今天念得不錯,明天心又亂,就開始煩惱了,想要找回昨天清淨、輕安的感覺,落在覺受上,這樣沒有功德,只有一點小福報,比說世間話好些。

我們念的「願以此功德」,要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功德。開始當然做不到剛講的境界,沒有關係,只要專心念就好,至誠心念佛,誠心誠意地讀經、拜懺,這樣就有功德,心愈誠愈專,將來自然就功夫成片,會有功效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