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學佛的重點是悟心 │念佛開示15-10






學佛的重點是悟心

悟顯法師講述

那一天我看了一個課程表,我看到現在佛教裡面的課程有些紊亂,竟然還有教《論語》的。我要先講不是這一本書不好,而是安排這課程的人有問題。

為什麼說他有問題,我們從沙彌戒來看,沙彌戒教你安心學戒、安心學道,不看這些外道俗典。《論語》就是俗典,那何況是菩薩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這個都是出家戒,大乘的菩薩戒。

學佛人要有正知正見,你安排課程,這是關係到大眾的慧命;如果自己心地不明,不明心性,你沒有資格來住持道場,你沒有資格來安排教化大眾的課程,這是講最嚴格的。

我們不要這麼嚴來說好了,你對於教理要能夠有解悟,對於佛教的義趣要能解悟,你才有資格來做這個事情,對於佛法修學的理論、方法、目標,你要清楚。不要「口雖說空,行在有中」,什麼叫「口雖說空」?嘴巴說要出三界,也出家了,但是學佛不從佛教開始學,卻從外道這些俗典開始學,從這些世間法開始學,這就是「行在有中」。「口說極樂邦。心戀娑婆界。」現在有很多這種不如法的道場,都是如此,那你就要小心,他有可能是附佛外道。如果你去了這種地方,你的法身慧命會讓它給斷掉。

我們要知道學佛,佛法在於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不在文字。你看六祖慧能大師不認識字,他能明心見性。反觀學儒學得好的,你看朱熹,毀謗大乘、毀謗佛教,和韓愈都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儒學家,他也沒學佛,誰說把這些世間書看好了、看懂了、看通了,就能夠明白佛法,那是完全不相干的事情。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在家人、出家人都要有正知正見,怎麼學,明心最重要。明心不生,見性不滅,知道這念心不生不滅,那就見到根本了。念佛也是如此,能念之心本來是佛,這明心不生,你本來即是;所念之佛,原非心外,見性不滅,你就見到佛性不生不滅。

修行這麼修,往這個方向走,往這個目標去。為什麼古代他要學《論語》?因為古代的教育體系是學儒,教你讀書識字,你沒有走這個教育體系,你不認識字。現在的教育體系那不一樣了。你如果想要讀書識字,你要學習中華文化,那這個是另外的課程。佛教不要夾雜這些東西,你不要癡心妄想,以為我《論語》學會了,我世間法會了,我佛法就會了,這個不知道哪來的邪說。釋迦牟尼佛也沒學《論語》,我們看文殊師利菩薩—七佛之師,也沒有學過《論語》,沒有學過孔孟學說,都是學大乘。

你看玄奘大師,他為什麼能出家,能夠成為一代高僧?他是學佛,他不是學世間法。他們都是看了這些世間書以後,看到了佛法,才知道原來世間這些書糟粕而已。所以學佛你要學對,方法要用對,不然就像煮沙,想要讓沙煮成飯,那是做不到;傍鏊求餅,什麼叫「傍鏊求餅」?鏊—就是古代做餅的平底鍋,靠著這個鏊,你就以為這個鏊它會生出餅來,就跟緣木求魚的意思是一樣的,傍鏊求餅—用錯方法。

所以佛法,我們講的,你對於佛經怎麼看得懂。很多人他都覺得先讀讀《論語》、讀讀《古文觀止》,他就能看得懂佛經,我告訴你,佛法不在文字。近代淨土宗高僧,妙蓮老和尚講得對,這個老和尚不容易,般舟三昧最起碼十次以上,一期九十天他沒有在睡覺。他講:「怎麼看得懂佛經?」他說:「這佛經本來就是眾生本具的智慧。」就講到根本上了。但你現在為什麼看不懂,因為你有業障。所以你去好好念個佛、拜個懺、求佛力加持,業障消了,經就看懂了。講這個話是真修行人,真修道人講的話,跟祖師大德講的完全一樣。

你看不懂經典,那是你有業障,業障沒有消,你看像韓愈、朱熹這一類人,看了佛經還是謗佛,世間法他都會了,還是謗佛,最後統統都墮三惡道。那你現在學他的東西,將來豈不是要謗佛嗎?不是把你往三惡道推嗎?所以這些為什麼我們講,附佛外道躲在佛門裡面,教你去看這些不良的書籍、教你心外求法、教你心不在道上。所以你看你想學經典,你要懂得怎麼去用正確的方式。

從前經典傳過來沒有註解,什麼原因?為什麼這些祖師看得懂呢?就是修行。修行以後業障消了,佛經的義趣就看懂了。為什麼?這就是你本性的般若智慧,所以佛所說的,就是我們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不在文字。祖師言,沒文字啊,你縱然文字通了,只是知解而已,知解喚作眾生,這不是真正成道。般若—《心經》講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心要無所求,無所著,這才叫菩薩。不是在名相上、在枝葉上在那裡作解,那個叫文字學人。得了叫什麼?文字般若,那是知解宗徒做的事情,不是學佛人做的事情。

所以佛弟子,你自己就要有正知正見。怎麼來修?你不要心外求法,以為世間法會了,你佛法就會了。應該要倒過來看,佛法會了,世間法自然就會了,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

你看釋迦牟尼佛,他通達心性,一切法他都通。現代的人,現在的這些咬文嚼字,他在文字上好像很能解,古德講:「如蛇鑽竹筒。」猶如蛇去鑽竹子,這一個竹節好像過了,下一個竹節又給堵住了,就好像一部經,前面這一品好像看懂了,後面他又通不了了,所以學佛要抓到重點。

你要知道儒家不能作為學佛的基礎,孔子也沒有成佛啊,如果說學儒就可以作為佛教的基礎,那古代這些人都學儒,都應當成佛,都法爾會學佛。為什麼?因為他本來就是往佛教這上面走的,就像你學小乘法,慢慢地你會接觸到大乘,你會回心轉意,迴小向大,這個還是在一個路子上;那世間法就好像一個往東走,一個往西走,兩不相干啊,一東一西不會碰在一起,所以我們要知道。

你聽我這樣講,你不要想說,好,不認識字,學很笨,像學鍋漏匠,鍋漏匠不是刻意要不認識字、學笨,這不是佛法。佛法講般若,般若就是本性具足的智慧,這個是般若。你不要想說學了這個不認識字,不要看經,這樣就有智慧了。你看六祖也只看一部《金剛經》,他是從這裡悟心,重點在悟心,不在於一部、多部。

你看永明延壽大師,永明延壽大師是國師,著《宗鏡錄》一百卷;清涼國師著《華嚴經疏鈔》八十卷,這些都是懂得經教的國師,各各都見性,通宗通教。

你不要想說六祖不認識字,你就學他,也不要認識字,也不讀經、也不看經。禪宗不立文字,看經是一種執著,很多人曲解看經是一種執著,結果他執著去哪了?他執著在世間法上。看看今天自己的投資到底有沒有賺錢,他就執著在世間法上;看看新聞有沒有什麼新鮮事,這個都是迷惑顛倒的現象。

所以我們看到了這些祖師大德的表現,你就要知道,佛法重點在於哪裡?在悟心、在明心見性,不在文字、不在文字上作解,這個要清楚。那更不可以從這些世間書上去找依止處,那個不是真正能夠讓你依止的。所謂《華嚴經》說的:「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論語》、儒家這些東西都是世間所言說,一切都是分別。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告訴我們:「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沒有一法能夠讓你契入心性的。《華嚴》是根本法輪,《法華》是經中之王,一前一後,相互照映,攝末歸本,這個是依於根本修。

《華嚴經》是眾生的依止,所以要學一乘,要學大乘,這是了義。大乘就是從心性,這個心不在你的心外,不在別處,就是直指你眾生現在這一念心,這個心就是佛心,不用向外尋求,念佛也只是方便隨緣而已。實際上眾生的心本自清淨,沒有一絲毫的染汙。念佛就像拿布擦灰塵一樣,鏡子的光本來就如是照耀,心性之光本來就常照而常明,從來沒有黑暗過,這個大家都要知道,修學每一個宗派都要清楚。

以上說明,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要知道佛法在明心見性,學佛絕對不可以用這些世間法,用儒家、用《古文觀止》這些東西。在家人如果要了解中華文化,你另外再去學,不要混到佛門裡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