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8日 星期六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十六) -電子書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十六)

目 錄

保證往生的關鍵  

如何去除我執  

平常心是道(淨土法門之三十七道品)

怎麼放下  

一定要受菩薩戒的原因  

自心是佛  

依教奉行的標準  

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  

為什麼要放下  

如何把佛號念好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

悟顯法師講述 

保證往生的關鍵

近代淨土宗的大德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開示到:「學淨土,一定要懂得它修行的方法以及次第。」那麼淨土宗的綱要,我們也要了解他講的:「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銷、真顯。」頭一句是因,後面這一句是果。修行淨土最重要的理要明,什麼理?理就是道理。淨土宗的道理你要能夠明白,知道眾生與佛同一體性,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這當中沒有任何間隔、沒有任何的塵勞,我們眾生的心本自清淨,本來就未曾受染汙,只是現在迷失本性而已,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這就是佛法最根本的道理。所以這個「理」是一切宗派的依止,因此叫「依法不依人」。法就是法性,四依法很重要,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理性,就是法性,所以理要明,這是第一個。

再來才談信、願、行,理明了以後,你信才信得深,才能做到「信深」,才能深信不疑,深信我們念佛絕對可以斷除煩惱,絕對可以了生脫死,絕對可以圓成佛道,為什麼呢?因為你前面已經懂得實相的道理,再來跟你講淨土,你就能夠信得深入,而且不會被動搖,不會被外道、被世間法所迷惑,所以這叫「信深」。

信深以後,你就會想要返本還源,所謂「復本心源,究竟清淨」,你就會「願切」,你就有這個切願想要修行,想要念佛,想要成佛,這就是第三步,你的願才發得出來,才切合於實際。世間人的願,你們的願望、生日的願望,那都是虛幻的。你小時候的願望,跟你長大的願望不一樣;那個願不切實際,甚至這些願望可能給你帶來痛苦,你會墮在八苦當中,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心裡動亂煩躁,被境所轉,這就是五陰熾盛苦,所以,世間人的願不切實際。

我們求生淨土的願,求無上佛果的願,就跟真如實際相應,相應以後,這個願是可以達到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這是因,現在你藉由佛法熏習的緣,因緣成熟了,功夫到家,那自然就成佛了。所以對於道理能明,能夠深信,你就能夠發起切願的心。有切願以後,你行才會專,才不會夾雜,才不會今天念念佛,明天又改去學其他的法門;甚至有的退轉了,跑去學其他的宗教;甚至有的不學了,每天渾渾噩噩地這樣過日子。有些人說他退休以後要用功,但是實際上,大部分退休的人都沒有辦法用功,因為他忙亂太久,一退下來,心無所依,所以就想要攀緣,看看有沒有孫子可以帶,有沒有其他的世間事可以做,沒有辦法做到真正的用功念佛,所以行不能專。我們推回去看,就是他對於實相之理不明,沒有發深信,沒有發起大乘的善信,也沒有大乘的願力,所以他的行不能專。

那麼「理明、信深、願切、行專」,這是修行淨土宗很重要的一個順序,特別是對於理一定要明,所以要聽經,要看經教,要看祖師大德的開示。你不要嫌煩、不要嫌多,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一個字一個字地念,念得一句,那就一句的功德,你就消得一分的業障,你就開啟一分的智慧,所以這個理一定要明,就是實相之理。那麼這個因做到了,建立好了,後面的「功純、業淨、妄銷、真顯。」這是果報。功夫純熟,你業障就消了,業就自然清淨;業清淨了,從前所有的迷惑,認為這個色身是我,認為有我所對的人、法,這塵沙煩惱,甚至根本無明,這些都是惑業。從惑發業,感召苦報,這惑、業、苦如惡叉聚,這一生同時三個都會出現,只要一起惑,馬上就感召業,感召苦。只要你功夫純熟,你底子也就是基本功練得好,在修行上,你後面的果報,自然就得到「功純、業淨、妄銷、真顯。」妄就是剛才講的惑業,惑業一銷,真性自然就顯現,這就是我們淨土宗講的因果,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淨土宗講的因果,不是世間善惡因果,當然涵蓋著世間的善惡,但是它比世間認知的這種善惡更為超脫、更為超然。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跟我們講的這一段開示,大家要能夠熟記,這是修淨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包括你的基礎,包括你用功的一個心態、行法都在裡面。所以今天提出來,讓聽過的人複習,讓沒聽過的人也能夠從這個根本開始學起。

我們常講,修行的根本就是從真心本性下手,從實相的道理先明白。近代的這些大德,甚至古代的這些大德都是這麼說的。其實修淨土也是一樣,所以淨土宗不是那種不講道理的,或是給這些不識字的人學的。它有它的大道理,只是這個道理深廣,沒有佛力加持,你聽不懂;沒有佛力加持,講的人也不會講。所以今天你有幸得聞淨土法門,你應當慶幸,應當生歡喜心,要發心來修行,發心來學佛,把這世間的萬緣全部都放下。世間是虛妄的,你不要執著,如夢幻泡影,一切都是假的,做得再好的夢,終歸是一場夢,並不是真實的。所以你要看破這個世間,你要放下這個世間。實際上並不是真有世間給你放下,只是你的妄心熄滅而已,所謂「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深入緣起,斷諸邪見。」就是這個道理。

如何去除我執

有些同修他會擔心,學佛他的我執、我慢怎麼來放下?想放下,又不知不覺地生起來。在大乘佛法裡面告訴我們,這個我啊,你認為的我是虛妄的,是和合而成的,並不是真的有我。所謂「證取方現我體」,有所取證,這個我就現前;有所取著,所以才有我。證取就是一個能證的,一個所取的,有能有所,所以才造成有「我」的存在。

眾生取相分別,見一切法認為實有,你在這當中隨妄見有我。佛教我們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就像作夢一樣不實,就像幻術所現的境界一樣,就像水中泡,就像熱時焰,就像阿羅漢的貪瞋癡一樣,阿羅漢沒有貪瞋癡。你直接把它觀空,心裡面不要執著,這個「我」自然就放下了,你的傲慢就不會生起來。這個傲慢就是認為你這個虛妄的我比人家強,比人家厲害,縱然知道自己技不如人,也覺得自己沒有人家講的這麼差,只是輸了一點點,這個就是「慢」。一般經典上講七種慢,《梵網經菩薩戒》裡面講十種慢。或認為自己有錢,或認為自己高門大姓,或認為自己對國家有貢獻,對人民有貢獻,或是對佛教有貢獻,種種的產生出來的傲慢,所以對於佛法,對於善法他不願意學習。

真正的謙虛,不是像世間人這種只是點頭微笑的謙虛,或是言詞上的謙虛。真正的謙虛,佛法講心要空,也就是不取著;心如果不空,你帶著貪瞋癡,這個謙虛是假的,你這個謙虛是有目的的,希望人家認為你有修,從中牟取名聞利養。佛法講的謙虛,是要你照了諸法空。像現在佛門裡面有一些人,一般人不能察覺,他是傲慢到了極處,他說聖賢是教出來的,他的意思是說他可以教出聖賢。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歷代祖師大德,從來沒有作如是言,為什麼呢?你看世尊成道,他說度眾生,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禪宗祖師講的,眾生怎麼得度呢?自悟自度,誠無一法與人,更無實法與人,無實際的佛法送給你修學,所以這是真正聖賢人講的話。

反觀末法這些出家人,跟著這些在家人說出這種傲慢的話、顛狂的話,講這種話是不知羞恥,雖不說自己是聖賢,認定自己可以教聖賢,所以這個是什麼?傲慢,認為法是實有的;心不空,認世間為實有。所以就來搞一些聖賢教育,打著傳統文化的招牌,在佛門裡面大肆提倡,他告訴你,他可以教出聖賢來。自己不當聖賢,但是他可以教出聖賢,這就是佛門的「賊住」,敗壞佛教,心不空。

所以我們講謙虛,講要去我執,要離我相。佛教我們要照了諸法空,「照了諸法空。名曰度眾生。」你才真正能夠令眾生得度。有人問憨山大師,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話是什麼意思?憨山大師講,地獄相空才叫成佛,如果地獄相不空,絕對成不了佛;他觀眾生相空,所以他真正成就了。眾生相不是只有人道眾生、有情眾生,所謂眾生,三種世間─器世間、有情世間、智正覺世間。所謂的「器世間」就是指物質環境,這些都是眾生相,觀眾生相空,這是真正謙虛,真正的心裡沒有一物。他也不會想說,我能度多少眾生,我能幫助多少眾生,自己很偉大,很有實力,很有本事,很有學。所以學佛法你要有正知正見,看到這些邪師外道,看到自己的邪見,你馬上就能覺察,你就不會被他拉著走,不會被他迷惑顚倒。

我們佛門講的度眾生,確實如同六祖和尚講的「自性自度,自悟自度。」所以釋迦牟尼佛如是說,歷代的祖師大德也如是說,這些真正都是聖賢人。跟世間人,跟現在佛門這些傲慢的漢子不一樣啊,他認為他可以教出聖賢來,他認為他自己很有本事可以度很多人,這都是心不空,認法為實有。念佛,我們可想而知必然沒有功夫,打坐沒有得定,學教沒有開悟。你要是真的學教開悟的,像清涼國師、像永嘉玄覺大師,玄覺大師是天台宗的子孫;歷代的這些高僧大德,都是從經教開悟的,從禪宗開悟的,從各各方法開悟的,他絕對不做這些世間的思想,世間人這種傲慢的思惟。

謙虛的人有過必改,不會拿著佛法,拿著一些冠冕堂皇的用詞來掩飾自己的過失,講得很好聽,但是目的是希望這個虛妄的我不要被人家罵,不要讓自己醜態百出,所以不斷地掩飾,不斷地粉飾,甚至透過做善事,透過做好事,來粉飾自己的罪行,這個就叫做「偽善」。學佛你不要裝模作樣,你要很認真地、老老實實地面對自己的煩惱習氣,面對自己的過失。當有問題的時候,你要把它轉過來,要知道這個我是虛妄的、是假的,因緣和合而成的;要知道我們這一念心當體即空,六塵緣影心而已,不是真的,你各還前塵。所謂「各還前塵」,就是你眼對色產生出感覺,還於色,把色拿掉;耳聞聲,把聲拿掉;意緣法,把法拿掉,那哪一念心是你?所以這個我是假的,你怎麼會在音聲上、在境界上起煩惱?你要起煩惱的時候,你就按照我們剛才講的,祖師大德教的,佛菩薩教的,就作如是觀,這個我執自然就銷落,常常這樣觀,自然就謙虛了。觀到深入了,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同一體性,無我、無人,沒有自、沒有他,這就是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的修行非常地迅速,就像一把利劍一樣,所有的煩惱來,它能夠立即斬斷,所以稱之為「金剛王寶劍」,《楞嚴經》講「金剛王寶劍」。菩薩戒講「光明金剛寶戒」,能壞一切煩惱,能斷一切煩惱,而不為一切煩惱所傷。所以昨天講過,修行要先明心,「無作戒體」你要先懂得,這是持戒的根本,修行的根本。懂了以後你就會修,懂了以後你就知道,我這一念心當體即空,且不管它是緣影妄心,還是真如自性,都是當體即空。在這當中你再起煩惱有個我,那這個我必然是假的,必然是虛妄的,這樣子你就能夠心真的空了,你在學東西,你在記東西,你在應緣接物、處事就非常自在。記東西會記得特別快,所以為什麽修行人記憶力非常好,越是煩惱輕的記憶力越好,他跟世間人不一樣。世間人是年紀越大腦筋越昏,記的東西越少,甚至忘記了,到了年紀大了,得了老人癡呆症。修行人不是,他是倒過來,越修,年紀越大記憶力越好,心越清淨,這是真正有在修的,他心不迷悶、不糊塗。所以修行要掌握根本,以上講的是教你怎麼來破除我執,怎麼來消除我慢。根本的我消除了,我慢自然就斷掉了,你就沒有什麼好炫耀的,沒有什麼過人之處。

平常心是道(淨土法門之三十七道品)

達摩大師講過,修行人只怕一念有,即被魔攝。這一念有,我們講淺一點來說,就是有世間心,你有世間心那就是著相。學佛不光世間法不可以執著,佛法也不可以執著,那為什麼會執著佛法?就是在於修行上起種種知見,凡聖之心未泯,所以稱為執著佛法。凡聖之心不消,就是「一念有心」,這就是講得比較深的;初學剛開始,我們要先把世間心給放下,實際上世間心跟你學佛的心還是一樣,同一個心,並沒有兩個心。所以為什麼祖師很直接地告訴我們,就怕你一念有心生起,要是執著一念有,那就被魔境所攝,佛道、魔道俱錯,因此我們學佛要真的做到世法不著,出世法亦不著。

《金剛經》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第一個法就是指世間法,第二個法就是指出世間法,所以道理可明,非常地容易。那麼一旦捨掉了,說實話也無法可捨,也沒有地方給你安住。所以為什麼見性開悟的人說,真正見性,這自性朗然現前,跟你在迷的時候未曾有絲毫隔閡。所以唐朝的文人李翱見藥山惟儼禪師,向他問「道」,惟儼禪師回答:「雲在青天水在瓶。」當然他是用手指著他桌上的水瓶,再指著天上的雲,這就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道。

佛法它不搞怪,不搞神通,不搞鬼神,只教你一念清淨而已,實際上連這個清淨也不作清淨想,也不作染汙想,這才做到真正的清淨,真正的空寂,但空寂當中有大用。所以你日用平常當中,應緣接物心不取相,這個身就叫化身;心離煩惱,這個身就叫報身;心能如實見道,這個身就叫法身,所以叫做「幻化空身即法身」。不是離開肉身,別有處所可尋法身,別有一處來見道,別有一處來悟道。大乘佛法不是二乘,也不是人天乘,教你當處見道,這是禪。

現在很多講禪的都在講外道禪,體會在這個身心裡面;現在很多出家人講的禪都是外道禪,在這身體啊,感受啊等等的。二乘禪呢,他把它化空,什麼都沒有,什麼都空,連第六意識他也不起作用了,但是他只伏住了所謂的「分別我執」。所以二乘人斷的是「分別我執」,你不要聽他講他斷我執,他是斷「分別我執」。「俱生我執」他沒辦法斷,因為俱生我執是第七識,第七意識念念執著第八意識的相分為我,這是「俱生我執」。這二乘人他不知道有第七意識,所以他沒有辦法斷,所以為什麼他習氣還是會現前。

你看像大迦葉,大迦葉他是大阿羅漢,他在入定的時候,聽到天女彈奏,他也不知不覺地跳起舞來,受到境界的影響,為什麼呢?這就是他裡面粗的煩惱雖斷,但是習氣猶存。就像酒瓶一樣,裡面的酒都已經沒了,但是酒的味道還在,所以稱為「習氣」,這個就是二乘人。他雖然證至極果,二乘的極果就是大阿羅漢,還是沒有大乘來得殊勝。大乘佛法講一念頓超,我們淨土宗也講一念頓超,所以你看,即使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你只要一念念佛,這一念念佛,那就不著有、不著無了。為什麼叫不著有、不著無呢?這裡面有妙義,解釋給你聽。

前面講了,只怕一念有,即被魔攝。那念佛這一念有不有啊?不可說其有,不可說其無。你念佛,心就自然離染,離開世間法,就不染於世間。念佛緣念佛境,就不是二乘,佛境界非有非無而能有無。所以,念佛一聲,自然就能做到達摩大師講的「真淨妙心」,你自然就離開這一念有心、著相的心、取著的心,所以為什麼能功超累劫。這個很重要,一般人沒有辦法知道,但事實就是如此。你不要認為念佛就著在有上,不是的。它這一念能夠幫助你抽拔出來,你不會墮在世間,不會墮在二乘,也不會墮在次第法上,直接往生淨土,圓證阿鞞跋致,所以你就知道淨土宗的殊勝。

有些人覺得修淨土沒有次第,說要加個五戒十善等等的,我告訴你,你念佛,它這個頓超當中就有次第,為什麼?很簡單,譬如大鵬金翅鳥,大鵬金翅鳥相信大家都知道,是畜生類當中福報最大的。大鵬金翅鳥一躍可以九萬里,但是不離方寸。牠振翅一飛可以飛九萬里,這九萬里雖然很快速到達,但是當中的方寸卻是不離的,所以叫不離方寸;還是有一公分、兩公分、三公分,只是牠過的這個速度非常快。就像你坐高鐵一樣,雖然很快到達,但是該經過的縣市都還是有經過。淨土宗就是如此,所以念佛當然就包含次第,但是次第不能包含念佛。五戒裡面沒有講到,你持五戒不能代表佛的功德,因為那是人天的功德。你修十善,那是天上的功德。你持聲聞戒,聲聞的功德。持菩薩戒,菩薩的功德。我們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總持陀羅尼全收法界,為什麼稱為至圓至頓,圓就全收,頓就頓超,以果覺全體授與眾生做因地心,乃諸佛所行的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這個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所以稱《無量壽經》為十五的月亮,是真正的《華嚴經》,真正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你念阿彌陀佛,心自然就離開了殺盜淫妄酒;自然心裡面、行為上、口業上就不造惡業了,那五戒十善就具足了。念佛的時候,你不著身、受、心、法,就是「四念處」;這四念處講身受心法,當體即空,這是大乘。身受心法你都不執著,緣念佛境,身受心法,當體即空,即四念處,四念處你就圓滿了。念佛之時善與不善俱不相干,那你四正勤就做到了。那四神足呢?念佛的時候,於一切境界當中,心不動亂,定慧均等,就是「四正勤」。念佛的時候,對於大乘佛法信心不二,即是「五根五力」。念佛的時候,本自具足,覺心不起,即「七覺支」。念佛的時候,邪正不干,即「八正道」。所以在這當中,涵蓋著次第,涵蓋著六度,涵蓋著普賢十願,你就知道念佛法門有多殊勝。

你不要聽人家胡說八道,這個道理你要深思之,要深深地去體會,要老實念佛,你才能知道,這不是看書來的。所以一法具足一切法,一念普攝一切眾,攝入無礙,交攝無礙,這個是念佛法門。稱一佛名就具足華嚴的十玄門,具足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這一心當中全部具足。世間人不懂,著於善惡的境界上,著於二乘法上,著於次第法上,甚至學禪他還是起一念有心,念佛不能老實,這都是學道的障礙。

希望大家對於佛法、對於大乘要能夠真正地了解,特別是學淨土宗的,你對於淨土要了解,不要被人家幾句話,信心就動搖了,你就害怕了。哎呀!念佛是沒基礎啊!要不要先學二乘,先學小乘啊。小乘還沒基礎,先學個人天吧。實際上會被這種話動搖的人,根本對於佛法沒有信心,在淨土宗裡面講,這叫不定聚之人。

不定聚的人不能往生,這《無量壽經》後面我們就會講到,所以要做個正定聚人,不可以做邪定聚人。「邪定聚」是什麼?就像小乘的毀謗大乘,因為他不相信有他方佛。從前的小乘他不相信,像法華會上五千大眾退席,這是比較有素養一點的,他不信他就退席了。現在的人比較沒有修養,比較沒有德行,開口就罵,還要找很多錯誤的這些數據來證明,實際上他也證明不了什麼,都只是活在自己的妄想境界裡面,看到大乘佛法殊勝,他沒辦法學,他就毀謗大乘。就好像有某部分的人,有一些人賺不到錢,他就說別人手上的鈔票是假鈔。存這種心態在毀謗大乘,這都是喪心病狂,無可救藥。希望大家對於淨土要能了解,對於大乘佛法你要有信心,你就會得到真實的利益。

怎麼放下

我這裡常常接到一些學佛上的問題,無外乎就是問怎麼放下?這個問題對於我們學佛人來說非常地重要,很多人想放,可是放不下,我們今天利用這個時間來做個回答。

放下,你要知道你執著在哪裡?如果你不知道你執著在哪裡,你沒有辦法放。所以你必須要去觀察這一念執著的心,它到底存在或是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存在哪裡?如果不存在,為什麼又會有執著的心?所以歸根結底來說,你想要放,你要看到你是怎麼執的?又何處可執?有何法可執?

實際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一念你想要放下的心,就已經執著了。很多人想我要怎麼來放下?實際上只要你不要抓著,自然就放了。我們用經教這樣子來回答,讓你能夠反觀是誰讓你執著了?又有什麼東西可以執著?這四大本空,五陰非有,這一念執著的心,那它又在哪裡呢?你去審觀,你諦審諦觀,仔細地觀察,根本沒有住著在一處。縱然現前,那只是你的錯覺而已,並不是真的有一念執心可執,有一物可執。你看我們為什麼對於世間有這個執著的概念,有執著的感受?對於家庭、對於家親眷屬因為有法可對。我們從法上來做分析,一切法四大所成,因緣和合,因緣和合所以當體即空;所緣的境界既然空寂,能緣之心又如何安住?所以你這一念執著的感覺,當體即空,當下頓消,這是祖師大德教人家放下的方法。

因為你現在有執著的感受,必然有一個能攀緣的心,能所要相合;「所」就是你所攀緣的境界,從所攀緣的境界上來看,它本來就是空的,那你能攀緣的心當然也不復存在,何況是攀緣以後產生出來這執著的感覺。這是告訴你怎麼放下,當你起執著的時候,當你放不下的時候,你就這麼觀,你就這樣用功,那你這一念妄想自然就消除了。很多人想放下,他不會放下,不知道自己這一念執著心怎麼來的?實際上根本沒有。所以我們今天給你分析出來,只要你起一念我想要放下的心,實際上這個心已經開始罣礙了。

張拙秀才講的「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你的真心本性本來是光明寂照,遍周沙界;凡聖含靈,沒有凡聖,沒有凡也沒有聖這些差別,同是自心所現,凡聖含靈共我家。可是眾生就是不了達,所以起諸妄念,因此現有山河大地。如果一念不生,全體顯現。起念,六根才動被雲遮;起念以後你又想要斷除煩惱,那就更增長煩惱。你不知煩惱本空,不知五陰非有,以為有真如可得,有真如可以安住,想要有個無煩惱處可以居止,可以有落腳處,那就是「趣向真如亦是邪」。只要你在隨順世緣當中,心不罣礙,識了自心本自清淨,這些煩惱本來就沒有,那生死涅槃等空花,生死跟涅槃本來就是一如的,有生死才有涅槃,有涅槃就有生死。

二乘不了涅槃即生死,不了生死即涅槃,所以想要斷除生死,求證於涅槃;凡夫不知道有涅槃,所以貪著於生死,兩個都是迷惑。不知道生死涅槃如同月亮一樣,常半而常滿,月亮滿月跟半月是同時的,同一體性,所以生死涅槃等空花。貪瞋癡就是戒定慧,無明真如無異佛性,這叫如來隨順覺性,所以《圓覺經》講的,教你「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要加以了知,不取相、不分別,於無了知亦不辯真實。」修行,教看破放下,要這樣看破。

「看破放下」不是口號,不是一個標語,它是可以做得到的,只是大乘的方法非常巧妙,一般人乍聽之下難以理解,你要會用。就像我們剛才講的,分析你這一念執著心在哪裡?你對什麼執著?對人執著,人屬四大;人就算有心,他對你很好,很關心你;這一念心六塵緣影,六根攀緣六塵也不可得,無論從能緣的妄心與所缘的妄境都不可得,那麼這一念執著的覺受又從何來,那你當下就頓脫了。所以說只要你不要抓著,自然就放下了,淨土宗很簡單的,提起佛號來。不過末世這些淨土學人沒有經教的基礎,越念佛還越執著,越念佛煩惱還起得越大,所以為什麼我們說你要聽經,你要學習經教。

如果你沒有因緣,那當然沒辦法,實際上因緣是成就在於你自己,你想學,你就算不認識字,佛菩薩會加持你,你自然就看得懂,你自然就通達。像南嶽慧思禪師一樣,他十幾歲的時候想要學《法華經》,可是他怎麼看都看不懂,求佛菩薩加持,感得普賢菩薩摩頂,給他灌頂加持,灌頂加持以後,一讀《法華經》,所有從前不懂的地方一次貫通,這個就是不可思議的威神力,普賢行願威神力。所以只要你肯學,你肯上進,你不願意再三界輪迴,你真正想要從佛法當中得利益、得解脫,你要發至誠心勇猛精進,學習經教,學習佛法,自然煩惱就能夠斷除。你對經教了解了,你再提起佛號來,那真的是一馬平川,沒有任何的障礙,為什麼?因為你心裡面已經知道煩惱本空,再提起佛號來,這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這當中沒有任何迷悟的差別,沒有聖凡的差別,十萬億程確實就在眼前,西方淨土就是我們本來的故鄉。這個就是放下,這就是禪宗講的大休歇處,真正徹底清淨,心淨則佛土淨,清淨的國土自然就顯現了。

所以很多同修講他想放下,放不下怎麼辦?經教熏習不夠,對於緣起性空的道理不了解,對於真如本性不認識,所以縱然念佛念得再多,越念還煩惱越多,怎麼來的呢?這個根不懂。那當然也有利根的,念佛念得好的,他一切不管。可是你們在這個世間很少有人可以一切不管,今天這個事,明天那個事,都是在打斷你用功修行,都是在打斷你學佛,而且再加上你無始劫以來的業力、習氣種子,業習種子不斷地翻攪,遇緣起現行,緣滅了種子也滅了;再遇到別的緣,種子又起現行,就是在這裡輪轉。所以你如果不藉般若的力量,你沒有辦法真正放下,縱然放,你只是暫時壓住而已。我們淨土宗不跟你講石頭壓草,石頭壓草是外道法,而是從根本修,徹徹底底把你的貪瞋癡給除掉。石頭壓草,那就是古人講的「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從般若上下手,你就能夠真正放下。

實際上這種看破放下的功夫,跟你念佛一點妨礙都沒有,完全沒有妨礙。一個是用心之法,你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知道煩惱是什麼樣子,知道什麼是般若。跟你念佛,跟你修行,跟你持咒沒有任何妨礙,你要這樣觀也可以,你要直接念佛也可以,這個是絕對沒有妨礙。只有心裡面分大、分小、分頓、分漸、分權、分實的這些不了達之人,才會認為我是念佛的,你們那個叫教觀,你那個叫禪觀,這分別都是自心生顛倒想。實際上佛,釋迦牟尼佛就是要我們學般若,有般若以後你再來運用,那就叫六波羅蜜,就是六波羅蜜。

今天跟你講怎麼放下,你就要知道哪裡執著?是誰在執著?有什麼東西可執?這一念心提起來,覺照的心提起來,自然就放下了,你再也不會這麼執著。煩惱消除了,你提起佛號,念佛一支香坐下來,根本不會打任何妄想。今天回答大家這個問題,希望大家仔細地觀察,仔細地思惟,知道這個世間的真相,你就能夠放下。不曉得的,你就告訴他,勸他學習佛法,不要學外道,不要學二乘,二乘是析空觀。我們剛剛講的這是體空,當體即空,是頓超之法,淨土宗亦復如是,希望大家能善思惟。

一定要受菩薩戒的原因

有一些初學的同修,聽到要受菩薩戒,他會覺得害怕,甚至有些學了一段時間的同修,聽到要受菩薩戒也會害怕,他不害怕當凡夫輪迴,反而害怕當菩薩出輪迴,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佛在《梵網經》上告訴我們,菩薩戒是一切眾生本具。憨山大師給我們開示過,他說菩薩戒是性戒,其他你看到的像比丘戒、比丘尼戒、五戒、八戒,你們常受的八關齋戒,這些都是遮戒。受了戒如果有犯戒,那他有犯戒的罪報,這些都是遮戒;唯有梵網菩薩戒是性戒,稱性的,也就是眾生本具的,不管你受不受,只要你犯了都是迷失本性,都有果報,都有過失。所以我們大眾學了佛,就要去受菩薩戒,一定要發心來作佛、作菩薩,為什麼呢?因為菩薩戒不是一般的五戒,它是成佛的正因,你要是不受,那你成不了佛,沒辦法成佛。

有些人想說持個五戒、修個十善,這樣頂多得個人天果報。永嘉大師說的「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你的住相布施、住相持戒,都只是生天而已,所以五戒十善是人天乘,那個不是成佛的根。成佛的根在菩薩戒,這都是祖師大德為我們開示,佛在經上為我們開示。那為什麼有些人害怕?就覺得犯戒果報很嚴重、很恐怖;實際上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講,你受戒即使不小心犯戒了,只要你肯懺悔,如法地懺悔,自然這個罪業就消掉了。縱然沒有懺,沒有完全懺悔清淨,你即使受業報,業報也非常輕微,這是對通途大眾說的。

講到最真實處,菩薩戒是一切眾生本具,一受永受,不可破壞。《起信論》上說的,所謂「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所以菩薩戒能不能破呢?你沒有辦法破戒。這個說法有沒有經典作證明呢?有,在《地持菩薩戒經》裡面佛就告訴我們,雖然犯戒,不名為犯,為什麼?戒是眾生心性,眾生本具,所以菩薩戒沒有所謂犯戒、破戒之事,因為不可破。那再合會《起信論》,你就能理解了,為什麼?諸法從本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所以你就知道,這個戒是眾生本具,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叫「真如」;在菩薩戒上看到叫「光明金剛寶戒」;它也叫真心,也叫本性,也叫如來藏,也叫第一義,名字不同,說的都是一樣的東西。從戒律下手,我們稱為「金剛光明寶戒」,這一戒是眾生本具,你要成佛就必須得受。如果不受,你是外道,為什麼呢?你即使受了比丘戒,比丘戒是聲聞戒,是二乘外道,因為你沒受菩薩戒。唯有受了菩薩戒,你才算是真正入了佛門。

佛門佛法以「心性」為根本,這個心性即是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沒有眾生有絲毫缺陷的,即使是「一闡提」,就是你們看到經典講的沒善根的、斷善根的,他都有佛性,這是小乘法裡面所沒有的,所以我們學佛要清楚。甚至在有的次第教裡面,講女眾不能即身成佛,但是你看在大乘《法華經》上龍女吐珠,即身成佛,這龍的寶珠是龍最愛樂的,他能放捨,所以到他方國土示現作佛,非常容易,我們稱之為「成佛的法華」,這個是大乘佛法。

所以你們聽到要受菩薩戒應當歡喜,不要害怕,不要想說哎呀!我受了戒,我的習氣想發揮的時候怎麼辦?實際上你真正受了菩薩戒,你聽了菩薩戒,你也不會想要發揮你的習氣了,這就是受戒的功德,所以受菩薩戒有無比殊勝的功德。

在淨土宗,受菩薩戒者往生淨土是上品上生。你只有學五戒、學人天乘,如果你世間意起來了,像現在很多講一些世間法的、幸福人生的講座,這些他也說他持五戒,他也說他有十善,裡面統統都是世間意,你要是以為這樣能夠成就,以為這樣是在持五戒,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樣持不能往生,甚至會墮落,所以學佛就是要學大乘。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學佛就是學了義之法,大乘是了義,了義中最了義的,無外乎你能夠受持「光明金剛寶戒」,能夠老實地念佛、老實地修行。對於所謂聞法、所謂聞經心不害怕,能夠信受、能夠不毀謗,那你這一生真正是個有福之人,你這一生要成佛絕對是有希望的,絕對能成。

再者,這個菩薩戒一受永受,永遠不退轉,盡未來際。你世間的五戒十善做得再好,這一生而已,來生隔陰之迷馬上就忘記了。受菩薩戒你不會忘記,生生世世得遇佛法,常生尊貴家。你學菩薩戒,即使沒作菩薩,佛在菩薩戒末後給我們講人天善報,一定生人天,生人天不是一般的人,生尊貴家,而且可以聽聞正法。你要學一般的這些戒法,那沒有辦法。那現世受菩薩戒呢?諸佛如來日夜擁護,臨終心不顛倒,正念分明,所以利益之大,不是譬喻言說所可以形容的。

所以你聽到了,你就要發心去受,受了以後要持,不要再煮葷的了,不要再起這些世間意了,那才是真正的受戒。一般人都會怕,我受菩薩戒了,我家裡的人煮葷的,想吃葷的怎麼辦?那你就叫他自己去買,你告訴他我受戒了,我要持戒,我希望能修慈悲心不殺眾生,希望你能成就,你也跟我一樣,不要殺害眾生,不要吃眾生肉,全家一起作菩薩,一起作佛,何樂而不為。你要好言相勸,不能隨順、不能人情,受了,要有智慧。沒受,你煮葷的有沒有過失?一樣有過失,而且你沒受,你沒有「無作戒體」保護你,這些冤親債主都來找你;你沒有受,你沒有諸佛如來擁護;你沒有受戒,就沒有受戒的功德,而犯戒有嚴重的罪報。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你受戒,即使犯了,罪報很輕,一下就消掉了。但是你沒有受戒,沒有受菩薩戒,那罪報非常地重,因為你根本沒有發心,你也沒有懺悔無始的罪業,現在還繼續造。《地藏經》講的,譬如一個人從遠方而來,相信你們都很清楚,走百里路走千里路,已經非常累了,你還叫他揹著千斤萬斤這麼重的東西繼續行走,沒受戒的人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應當發心。

你要知道菩薩戒的殊勝,知道大乘梵網戒的殊勝,特別是梵網戒,梵網戒是佛門一乘的經典,你一輩子能看一次都不容易,能看都已經不容易了,何況能受。趁你有生之年,趁你現在還有體力,趕緊發心,不要等到你要命終了,才想到有這麼一件遺憾的事情,這一生沒有受戒,沒有資糧,隨業流轉,這是天大的遺憾!所以你要知道受戒的殊勝,並且能夠發心去受戒,還要知道你受戒,自然有「無作戒體」保護你,你的善根不會斷掉,你學佛的菩提路上,不會遇到邪知邪見。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的保證,希望大家能依教奉行。

自心是佛

我們在菩薩戒裡面跟大家說過,「達摩西來唯傳一法。千佛出世唯有一戒。」這一戒就是「光明金剛寶戒」,所以與達摩所傳之一法完全相同,即是直指眾生自心是佛,更無餘佛,也不假外求。所以你看《梵網經》前面一開始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他就對與會的大眾說,我今來此閻浮提菩提樹下,為凡夫癡暗之人,就是為我們這些眾生,誦盧舍那佛心地中常所誦一戒,此戒則名為「光明金剛寶戒」,就是要讓凡夫癡暗之人能明心見性。所以憨山大師告訴我們,菩薩戒是性戒,其他的戒都是遮戒。就是講菩薩戒所說的是眾生本具,其餘的因事而制,遮除過患,或是迴避譏嫌而已。

我們學佛、學戒要明了這個「光明金剛寶戒」,光明金剛寶戒這是最重要的。後面又告訴我們,此戒非色非心,非因果法,不屬色,不屬色法,也不是你現前在那裡打妄想的那個妄心。非色非心,不是心境相對,不屬因果,不是你造作修因而能證果得道。所以說非色非心,非因果法,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非色非心,這是講的「遮詮」;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是「表詮」,不落斷滅。此非色非心,非因果法,非有非無的,就是眾生的真如本性,即是眾生本覺之理性,所以叫當當常有因,當當常住法身,這個就是常住法身。眾生不明了此理,所以後面跟你講比丘兩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條戒,跟你講這些戒相,但是後人聞此戒相,轉增迷惑,越來越迷惑,反而只執戒相,不明心地,枉費了諸佛如來苦口婆心,來此菩提道樹之下示現。

我們常說你要是明了心地,對於一切法無所持、無所著,那就具足菩薩戒。或有所執,執戒相、執世間法,那就不是真正具戒之人,不是真正得戒之人,不得戒者名為破戒,不是真佛。所以說「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名破戒者。」只有佛一個人圓滿,為什麼?明了「光明金剛寶戒」,其餘皆名破戒者;又說「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叫你求生淨土,也是直指人心而已,不是真的有寶所可居,有寶所可緣,這是諸佛如來一片苦心,後世的眾生你要能夠懂啊,要能開明心地。

佛說我不管說什麼法,說二乘、說三乘,目的是要你了達一乘;不管說什麼戒,說人、說五戒、說十善、說比丘戒、比丘尼戒,說菩薩有十重戒、四十八輕戒、六重二十八輕戒,目的就是要你了達「光明金剛寶戒」。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上直指人心,因此這部經堪稱一乘的經典,與《法華》、《華嚴》都是同部類的經典,都屬於一乘了義的大法。所以你們發心去受戒,要知道唯受持一戒,這一戒要是能明白,十重四十八輕一時具足,所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此一戒能生萬法,你看《梵網經》講的是諸佛本源,是一切眾生的本源,本源自性清淨,所以講得這麼明白。

後面的人執戒相,不明無作戒體、不明心性,所以導致佛法衰敗,導致修行只得人天果報。本來是無上佛果,為什麼持戒會只有人天?就是因為什麼是「無作戒體」他搞不清楚,佛法的宗旨在那裡,他茫然無知。拿經典給他看、拿書給他看,他看不懂,為什麼?帶著我執我見在看,這個就是受戒有「戒障」,你以為戒障是讓你生個病,讓你感冒啊,或是讓你受點傷,這叫戒障;這些還不算戒障,真正的戒障是讓你根本不懂什麼叫戒律,不懂什麼叫無作戒體,這個就是戒障。所以你參加,只是參加個儀式,目的要清楚,什麼是無作戒體,什麼是眾生的真如佛性,不然你的戒障永遠沒有消掉,戒障若消了,你才真正得戒。

如果戒障沒有消,縱然你十重四十八輕所有的戒律,都持得看起來好像很圓滿,那也是裝模作樣而已。就像你要製作金器,只有模子,這個模具雕得再好,做工再好,請了一級的工匠來雕造,可是真正要製作金器的時候,發現沒有金子,一樣的意思;就像你是大富長者的兒女,你要繼成家業,卻發現沒有銀行保險庫的密碼,同樣的道理。所以縱然給你豪宅你也進不去,你沒有鑰匙。現在的戒律亦復如是,所以現在的眾生要明白,學佛的人要明白什麼是「光明金剛寶戒」,這一戒太重要了。你要是不懂,修行很難成就,頂多得個人天果報。所以為什麼永嘉大師講:住相持戒、住相布施,住相修六度,得的是什麼?生天而已。生天的果報,猶如仰箭射虛空,等到福報享盡了,勢力盡,箭還墜,遭得來生不如意。那麼這些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三世怨?就是因為不解實相,不了心地。所以說「爭似無為實相門」,你要真正能夠懂得什麼是真如實相,你就能「一超直入如來地」。

「但得本,不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這是祖師真誠的開示,把如來的頂法授與眾生。那麼我們要受戒,我們要學法,對於心地,一定要明了「光明金剛寶戒」這戒律。這個心性,在戒律叫「光明金剛寶戒」;在經教叫「真如」;在唯識叫「如來藏」;在《法華經》上叫「法位」,是法住法位,或叫法住,都是一樣的意思;在佛身叫「法身」;在智慧叫「般若」。無論說其體、說其用、說其相,講的都是同一樁事情。就像金子一樣,以金作器,則器器皆金;以心現森羅萬象,則森羅萬象無不即心,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學佛,這一乘的戒你要知道,「光明金剛寶戒」這個最重要,如果你不了解什麼叫「光明金剛寶戒」,十重四十八輕你只著重戒相的話,我告訴你,你就是佛門的獅子蟲。佛在《梵網經》講不畜貓狸豬狗,我們佛門不能畜養這些貓狸豬狗,世間的這些畜生會互相殘殺,佛門要是養著這些貓狸豬狗,養著這些不懂佛經的人,不懂佛戒律的人,只知裝模作樣的人,那會斷眾生的法身慧命。

所以為什麼佛制戒,不得畜貓貍豬狗,因為這些人、這些動物會傷害眾生,特別是斷人法身慧命。人家這一生學佛的緣,你把他斷掉了;這一生能夠開悟見性的緣,你把他斷掉了,那真的是為過非輕啊!為害至甚啊!害眾生不能成佛啊!我們學佛要依祖師的,祖師有很多開示,開示重點在哪裡?要能明心見性。你看經教,六祖永明延壽大師講:「祖意據宗。教文破著。」看經教要破除你對於法的執著,對於經教的執著,要能夠依據心性,所以叫「祖意據宗」,宗者是心性;「教文破著」,這些經教文字是來破除你的執著,不是讓你在名相上尋枝摘葉,所以大家要懂得怎麼學,怎麼學佛、怎麼學戒。

依教奉行的標準

我們常常會聽到「依教奉行」這句話。依教奉行大家直接的認知,一般是對於自己的和尚,或是對於善知識的教導,來做奉行佛法的事情。奉行佛法這個是如法的,但是重點在於「依教」,這個「教」不光只是他對你的教導,更重要的是這個教導要依佛經典,這個才叫「依教奉行」。

經教有十二分教,就像你們在經典上看到的,未曾有、本生、本事、祇夜、伽陀等等的,一共有十二個大類,佛經總說不出這十二類,所以稱為「十二分教」,也就是一部大藏經。所以凡是教導你依教奉行,你就要想到他所說的話,是不是跟佛經上講的相應。再者,經典要依了義經典,不依不了義經典,了義經典你要依它的義趣,不能依它的語言、文字。有些人解經死在句下,只依文字,那這個不行,你要能夠不依文字,要能夠依義趣。你還要再做到一點,要依智不依識,智就是般若,文字所說的無外乎就是般若智慧,講的就是無生之理,講經說法依此而說,大眾聽經聞法依此而學,所以叫做「依教奉行」。

如果這個人,無論他是在家或是出家,或是學了很久,或是初學,他所說的法與四依法不相應,與經教不相應,那不能依。不管他再有名氣,或是能言善道,或是能顯神通,能飛天能遁地,乃至能夠知道你的事情,統統都不可以依,因為他所說的不是「教」,不是佛教、不是經教。所以教你「依教奉行」,你要知道這個教是什麼?那你對於佛經要去了解,要去深入經藏,你要讀經,要聽經才能知道什麼是教。很多人在這四個字上,被這些邪師外道束縛住了,總是不能放下自己心中的見解、自己心中的妄想,人家就拿著這四個字,教你要依教奉行,教你要尊師重道。但是在佛門裡面,教你「依教奉行」是講經教,講佛經。「尊師」是以本師釋迦牟尼佛;「重道」是菩提道,不是世間道、不是人道、不是聲聞道,也不是天道,而是菩薩道。你要知道即使菩薩道都還不圓滿,我們學的是佛道、成佛之道,所以叫「尊師重道」。不是人天、凡小─凡夫小乘,這不是真正的至道之法。佛教我們要孝順至道之法,要懂得尊師重道,「師」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道」就是成佛之道、菩提之道,這叫尊師重道。

如果這個人教你的是依著經典,依著一實相印,那麼你如教奉行,這個叫尊師重道,這個叫依教修行。而不是只是你心中的欲望,只是你心中的偶像,那這個就叫「依人不依法」,這是外道,這個不是佛教。所以同修們一定要很清楚,因為這些外道邪師,總會拿著世間的這些人情,講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教你要尊重他,教你要恭敬他、要供養他、要跟他學,實際上他所說的並不是佛法。所以我們自己發心要成佛,要了生脫死,你可以依經典。經典看不懂,可以依祖師大德,這些祖師大德很多都是坐脫立亡,都是有大成就,而且他的見地、他的知見非常地純正,絕對不墮空,也不住有。不墮空不著二乘,不住有不落生死,生死者凡夫也。不墮凡夫,不墮二乘,這是不墮空有,住大涅槃,這是祖師大德他的境界。你依祖師大德教導你的,你會有大成就,只要你肯學、肯發心,你想把業障消掉,一定能夠成就。

所以佛教講的依教修行、依教奉行,是教你依著佛經,不是依個人的見解、個人的看法,那些都屬於偏見、見取見,甚至是邪見,都是不正見,不能具一切功德,都不是「正定聚」,都是所謂的不定聚或是邪定聚。你修行要依「正定聚」而住,依正法而住,依正知正見而住。依正法而修就能幫你聚一切功德,聚就是所謂的將功德聚合在一起,名為「正定聚」,所以依教修行很重要。尊師重道要重的是菩提道,重的是成佛道;尊師這個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十方法界一切諸佛如來,這是師,這才是佛教最根本的,所以我們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教我們在這個世間,你會遇到有這個善知識,有那個善知識,但是最根本的依止是本師。不管什麼善知識,有種種方便,所說的一定要與佛所說的相應,所以稱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在提醒我們何者是你的老師,何者是你真正的和尚。

所以受戒的時候,得戒和尚是誰?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是真正的得戒和尚,要有這種正知正見才算如法,你學佛才不會走偏、不會迷信、不會盲從。希望大家能夠建立這樣正確的觀念,不要受這些邪見的汙染,受這些世俗言語的束縛。你要知道佛教同樣講尊師重道,同樣講依教修行,但是它的定義,我們今天已經很詳細地跟你說明,尊師是本師,重道是菩提,這道是菩提,依教是依十二分教、依大藏經,不是依個人的言語行為或是他的愛好,這個一定要清楚。

因為現在末法,迷信的人太多,藉由宗教貪圖利養的人更多,講的一些仁義道德,實際上他不是要你行仁義,他是要你捐錢給他。仁義道德只是他獲利的工具而已,他不是真的要教你成佛,因為他那裡根本沒有成佛的方法,所以總是講一些世間話,拿一些世間書給你看;講一些人道,講一些世俗法,做一些世俗人情的事情,都是增長情欲,增長愛見分別。所以你要有慧眼,能夠洞明、能夠徹見,一眼就要覷破,要把他看穿,你就不會受這些汙染,這個就是真正有護法神護持你。

護法神,你不要想說在你身邊跟了幾個拿著寶劍的,拿著鐵鎚的、大槌的、大刀的,那個叫護法神,不是的。是你有「正知正見」,這就是你的護法善神。不要向心外求法,自己心中有正見,這個就是護法善神。所以要知道你向心外求,你就好鬼神去了,好神通去了,那還是不能解脫,不能有正知正見。佛教我們不從外求,佛法講的「經」是內學,稱為「內典」,內典就是要你明心見性,不向外求,希望大家能夠建立這個正確的觀念。

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

我們在菩薩戒講座裡面,有跟大家談到,持戒最究竟的修持方式,就是永明延壽大師講的「無所持而具戒。」現在一般的人,對於字面上可能會有不理解的地方,依文解義,那就三世佛冤。看到「無所持」,他就以為不要持戒、不要修行,就可以成佛了,就是具戒了。就會用《六祖壇經》講的「心平何勞持戒」,但是重點是你心平了嗎?所以看經研教不能依文解義。教我們「無所持」,無所持是什麼?無所著啊,持者,著也。著在戒相上,不叫持戒;偏於理上,也不叫持戒,要理事圓融這才叫持戒。

教我們「無所持」,在世間不起殺心,不持於殺,即名不殺;不持於盜,即名不盜;不持於愛染,就是即名不淫。所以教我們的「無所持」正是持戒,正是具戒之時。所以為什麼我們講,你心要無染著,要不攀緣、不打妄想、不起妄念、不著相、不住有為、不住無為,這才真的叫做「持菩薩戒」。從此你能了達本性清淨光明,無有絲毫染著,不從心外而得,那就稱之為「具戒」。

通途的人他不能了解,所以只在戒相上,不了解戒性,所謂戒性就是性戒的意思,性戒就是「光明金剛寶戒」,你能了達,才能真正做到於一切法而無所著,那才算是祖師教我們的真正的持戒用功。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所有的法門都名為持戒,念佛法門亦復如是。所以教你持戒念佛,念佛持戒;持戒參禪,參禪持戒,學教念咒亦復如是。

要知道這個戒之體,即是眾生的真如佛性,所謂「無作戒體」就是實相戒體,不從心外而得,不因造作而得,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現在跟你講,雖然你了達本自具足,但是總是對境生心,在自己妄想的境界當中打轉,被境界轉,被妄念轉,所以雖然是你本具,可是你不明。為什麼我們講的,所有的法門,你都要明心見性才是究竟。持戒亦復如是,持到究竟就無所持。跟你講布施,則無所捨,沒有心外法,哪有能捨所捨。教你精進,真正精進不起身心相,所謂「修進了無所起,習忍達無所傷。」念念法法都是銷歸自性,教你見性不著相,所以稱為「大圓滿覺」。

什麼叫「大圓滿覺」?就是你見相不著相,知道相由心生,這心不是別人的心,就是你的常住真心。世間人講相由心生,他沒找到根本,他以為是自己現前的這個妄心在那裡生相,實際上能現一切相的,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所謂「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實際上心跟識,一個是體,一個是作用,體跟用完全相同。就像冰,它的本質是濕潤的,它的相用在圓則圓,在方則方;在圓杯的時候它是圓相,在方杯的時候呈現的是方相,但是它的性是濕潤的。眾生業識妄起,則有海嘯,則有種種的波浪。如果眾生心平不取相、不分別,那麼海天一映,海跟天是完全打成一片。所以我們學佛還是那句老話,要得到根本,你要找到根本,心是一切法的根本,萬法唯心。你要了解什麼是真心本性,你就不會依著文字作解,甚至曲解經典,曲解文字的意思。所以希望這一句話,祖師開示的好話,你要能正確地使用,不要聽到「無所持」,就以為不要持戒了,不要修行了。你就以為起貪瞋癡就是佛性的作用,按照理來說沒有錯,貪瞋癡也是佛性的作用,但是它作用感現的境界就是三惡道,因為三惡道也是佛性的作用啊。

你要是起戒定慧,顯現的就是實報莊嚴土,所安住的就是常寂光土。因為戒定慧能斷三毒,能去貪瞋癡,貪瞋癡去掉了,真心本性朗然顯現。所以對於經典,對於祖師大德的開示,你要能夠深解義趣,如果你不能解,那是宿世業力所致,你要多禮佛求懺悔;懺悔過去生毀謗正法、障礙正法、破塔、破僧種種的這些惡業,那麼這些惡業經由你懺悔,逐漸消除以後,你對於經典才能夠明了,對於佛法才能夠通達,你就不會依文解義。

為什麼要放下

我們在講經裡面常常勸大家要放下,不要執著世間。很多人也許心裡面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特別是初學的,想說日子過得好好的,家庭幸福美滿,沒事何必放下?為什麼要放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或是你心裡有這樣的一個執著,那就表示你對這個世間沒看破,所以轉不過來,正要放下的時候,心裡面就有妄念出現。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就好像虛空的華一樣,畢竟虛妄。這個世間我們用二乘析空觀來看,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又有哪一樣是常恆存在?縱然受樂,樂是壞苦,苦是苦苦;有禪定境界,你縱然在禪定當中,也有行苦所在。苦苦、壞苦、行苦,所以一切法都苦,畢竟無有真實的快樂,為什麼你不看清楚呢?這個是小乘裡面告訴我們的。

那麼大乘告訴你,一切諸佛世界猶如虛空華,猶如夢幻泡影,就像你在作夢,夢中的境界再好再壞,都只是夢幻泡影而已,不是真的實有境界可得,乃至有能得的心。沒有所得的境,也沒有能得的心,所以告訴你如夢幻泡影,就像夢幻一樣,就像水中的氣泡一樣。

為什麼佛教我們要放下?其實說到底也無物可放,因為如夢幻泡影,既然無物可放,又有何物可執呢!這就是佛教我們要放下的原因,因為本來虛妄。你執為實有,所以在你心裡面,你現在這個妄想心當中,就產生了一種虛妄的覺受,有我、有人、有法,有種種的境界,而這個虛妄的覺受,不但迷惑你,你不斷被自己欺騙,所以為了自己的覺受造貪瞋癡,受三塗輪迴的苦報,乃至生天得禪定,這些都是輪迴,都是虛妄相想而已。

《楞嚴經》講的「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唯識經論裡面說的「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你現在看到的境界,就是你的識心變現的,沒有其他,沒有另外一個來變現這個娑婆世界,變現三塗。但是能變的這一念心,歸其根本與佛無二,究極相用,當體即空,你何必執夢幻空華以為實有。所以為什麼在《信心銘》裡面,祖師大德告訴我們說:「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華。何勞把捉。」這一切法如夢幻空華,所以你不用去在意,不用去執著,你要放下,你要真正能放,你要觀察得到。

有一些人他的慧解力很強,你跟他講,他一下懂了,可是境界來了,他放不下,為什麼?沒有定力。我們淨土宗講的,念佛念得不夠,念得太少,所以境界來的時候,你轉不過來,你被境界轉。雖然知道境界是虛妄的,可是你沒有辦法跳脫出來,沒有辦法了知這個境界即心自性,所以被境界所轉,放不下。就像阿難一樣,阿難尊者非常的多聞,什麼都聽,對於佛的經典他都能記憶,但是遭了摩登伽女的先梵天咒,差一點破戒。回來見到世尊,他跟世尊講,他說自己在受摩登伽難的時候,心雖明了,力不自由。心地雖然明白,但是做不得主,這個就是念佛太少,用功太少,所以釋迦牟尼佛開示:「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你修行,你學佛不好好用功,你只是多聞而已,那沒有用。所以你就曉得,為什麼有人知道道理,可是放不下,他轉不過來,甚至在轉的時候他會問,為什麼要放下?這就是被習氣給蒙蔽了,你的正法眼完全消失,被習氣給遮住了,所以看不開來。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告訴你為什麼要放下,這個世間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猶如電光火石,猶如早晨的朝露,雖然好像有,但是馬上就消失了。如同作夢,夢中好像有這個境界,好像有這些人事,但是你醒來的時候,並無一法可得。所以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既然當體虛妄,無物可放,你又有何物可執。所以在無所放當中,給你講放下,給你講解脫,這個就是大乘。

我們告訴你要放下,不是真的有物可放,而是你在無物當中執有一物,所以教你放下,這就是要放下的原因。眾生就是可憐這一點,本來沒有六道輪迴,就是自心取著自心相;本來沒有虛幻之法,因為你取相,心性因為你這一念妄取,所以它就顯現諸相讓你來攀緣。當然眾生一攀,就迷在境界裡面,所謂「一迷為心,這一念迷心一起,決定惑為色身之內,所以你就不知這個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都是妙明真心中物。」所以不能解脫啊!

以上我們講的,是告訴你為什麼要放下,因為你本來清淨,本來是佛;現在暫時迷惑顛倒,所以教你學佛,教你聽聞經典,教你念佛,教你持咒,把虛妄的煩惱給斷除,把錯誤的知見給轉過來,那你就真正復本心源,究竟清淨。

如何把佛號念好

我剛才看你們念佛,發現你們念佛的時候太用力,這樣越念會越喘,越喘就越累,越累你就越不想念,所以是方法錯誤,這個很明顯地可以看得出來。念佛,我們講過很多用功的心態,你的發心、你的存心,方法你也要懂得如何使用,你看書上的,它不會講得這麼仔細。

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這念佛的方式,以及要注意的事情。像你們聽到地鐘在敲擊的時候,剛開始是念六字,念六字它是緩緩地念,一段時間後,六字轉四字,轉成四字以後,也是緩和地念,只是比六字快了一點,變成四字以後,慢慢地加速,一直到最快的追頂念佛。

那麼在念的時候,你的呼吸不要急、不要躁,不要去搶著念下一句,不要有這個心態,你有這樣的一個心態在念佛,你很急,那麼就會浮躁,雖然念佛,但是心是浮躁的。當然我不是要你靠調呼吸、靠調息來安定你的身,因為我也觀察了一段時間,看你們念佛,有一些同修不會念,念的時候會氣喘如牛,所以會覺得很累,那就是我剛才講的,你的方法是錯誤的。

你念的時候緩緩地念,祖師講的「字正音圓,聲和韻穩」。聲音不要過大,要能夠與大眾的聲音相合,念佛的音調要穩,什麼叫穩?不要忽快忽慢,不要先快後慢;咬字的時候,字正音圓,「阿彌陀佛」這四個字要念清楚,發音要正確,叫音圓,所以叫「字正音圓」。心裡「懇切綿密」,綿綿密密地這樣用功不中斷,「沉著安閑」,越念你的心越清淨,越安定,心裡沒有任何的煩惱,這叫「沉著安閑」。「聲合乎心,心應乎聲,心聲相依,妄念自清。」你心跟聲相互依靠,心裡想佛,口裡念佛,腦筋就不打妄想了,這妄念自然就斷除。

相反地,如果像你們剛才這樣念,越念越喘、越念越急、越念越躁,這樣念佛不會得利益。念佛也不是一定大聲就好,聲音大固然能破昏沉,但是如果你念到聲嘶力竭,反而有害無益。你越念佛,音聲是越順,氣越順,不會念到後來氣喘如牛,眉頭是皺的。我看有的人念到後來,眉頭鎖得緊緊的,這個就錯誤了。越念佛心越安,臉相越像佛,你的心是清淨的,是安定的,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阿彌陀佛的十二個名號裡面,有一個名號叫「安穩光」,越念越安穩,越念越歡喜,越念智慧越開,那你的方法要用正確。

我們強調的是你的用心,但是我發現這些方法,在細節上很多人忽略了,這是入道的一個方便,不是究竟的。你不要認為在方法上著眼,就一定能夠明心見性,你反而是著相。方法就像一把鑰匙,你不能把鑰匙當作是豪宅,但是沒有鑰匙你也進不了,所以使用念佛的方式要會用,心態要正確,方法也要正確。因為末法這些學淨土宗的,總是在方法枝葉上打轉,或是念佛使用三三四的方式,或盡一口氣十念,或是心裡面在那裡分別,這個地鐘有沒有敲錯,悅眾有沒有敲錯,敲錯了就不攝心,這些統統都不是你該擔心的。

教你會聽,教你念佛,不是教你去看別人的過失,也不是自己執著在這個儀式上。你要念得順、念得好,我告訴你,你不光阿彌陀佛念得好,楞嚴咒你都念得好,什麼經咒來你都得利益;或是快念,或是慢念,或是只念大悲咒一句,楞嚴咒一句,你一樣得力,所以不是在方法上計較。

但是剛開始的時候,你可以使用一些我們告訴你的方式,讓你念得和順,心能夠安定,這個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在這個上面做功夫,在這上面著眼,那就是我們常講的,你就著相了。念佛修行是要你離相,不是讓你著相,你著在方法上,那就是著相,不能成道。最重要的是心要有佛,那麼在調身體上,調你的氣息上,可以使用這些方式,希望大家能夠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