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6日 星期一

【驚蟄】 深信大乘 不謗因果

 



【驚蟄】 202336日  農曆二月十五


普能嵩禪師淨土詩

驚蟄聞雷萬物和。專心念佛意云何。
根塵掃盡彌陀現。業識拽空也是他。
人法雙忘名極樂。凡情不起妄無多。
聲聲佛號真如理。入聖超凡一剎那。


【驚蟄】 深信大乘 不謗因果

夫大乘圓頓。識智俱亡。云何却述緣生。反論因果。

答。經云。深信大乘。不謗因果。又云。深入緣起。斷諸邪見。夫唯識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識變故。諸法得生。以識為因。正果相者。由種識故。生諸分別法體之果。及異熟等分位之果。所以上至諸佛。下及眾生。皆因果所收。何得撥無。墮諸邪網。只為一切外道。不達緣生。唯執自然。撥無因果。二乘眇目。但證偏空。滅智灰身。遠離因果。世間業繫。無聞。凡夫。五欲火燒。執著因果。盡成狂解。不體圓常。皆背法界緣起之門。悉昧般若無生之旨。今所論因果者。唯以實相為因。還用實相為果。但了平等一心故。終不作前後同時之見。若能如是信入一心。皆成圓因妙果。如賢劫定意經云。指長吉祥。見者悅然。無不吉利。此者皆是一心之報。又云。其演光明。無所不照。多所安隱。是一心報。又云。威光巍巍。無見頂相。是一心報。華手經偈云。汝等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而能得大報。又偈云。是心不在緣。亦不離眾緣。非有亦非無。而能起大果。顯揚論頌云。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滅。後變異可得。念念滅應知。論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纔生。離滅。因緣。自然滅壞。又復後時變異可得。當知諸。行皆剎那滅。云何應知諸行是心果耶。頌曰。心熏習增上。定轉變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種聖教。論曰。由道理及聖教。證知諸行是心果性。道理者。謂善不善法。熏習於心。由習氣增上力故。故行得生。又脫定障心清淨者。一切諸行。隨心轉變。由彼意解自在力故。種種轉變。又由定心自在力故。隨其所欲。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聖教者。謂三種聖言。如經中偈云。心將引世間。心力所防護。隨心生起已。自在皆隨轉。又說。是故苾蒭。應善專精。如正道理。觀察於心。乃至廣說。又說。苾芻當知。言城主者。即是一切有取識蘊。是名聖教。是知福隨心至。患逐心生。如響應聲。似影隨質。如阿那律。供辟支佛之一食。甘露而常盈空器。金人而用盡還生。阿那律者。此翻無貧。賢愚經云。弗沙佛末世時飢饉。有辟支佛利吒行乞。空鉢無獲。有一貧人。見而悲悼。白言。勝士。能受稗不。即以所噉奉之。食已。作十八變。後更採稗。有兔跳抱其背。變為死人。無伴得脫。待暗還家。委地即成金人。拔指隨生。用脚還出。惡人惡王欲來奪之。但見死屍。而其金寶。九十劫果報充足。故號無貧。其生已後。家業豐溢。日夜增益。父母欲試之。蓋空器皿往送。發看。百味具足。而其門下。日日常有一萬二千人。六千取債。六千還直。出家已後。隨所至處。人見歡喜。欲有所須。如己家無異。又如金色王。施辟支佛一飯。後滿閻浮提。於七日內。唯雨七寶。一切人民。貧窮永斷。當知此七寶。不從。餘處來。皆從彼王供養心中出。因起自心中。果不生異處。如阿那律金人。自作自受。所以福者。見為金寶。惡人觀是死屍。故知轉變從心。前塵無定。又如未開空器。甘露本無。隨福所生。百味具足。善惡之境。皆是自心。故唯識論云。境隨業識轉。是故說唯心。則無有一法不歸宗鏡。已上是世間因果。次論諸佛因果者。如華嚴論云。顯佛果有三種不同。一亡言絕行。獨明法身無作果。二從行積修。行滿功成多劫始成果。三創發心時。十住初位體用隨緣所成果。初。亡言絕行。所明法身無作果者。即涅槃無行等經。是隱身不現。萬事休息。又云。羅剎為雪山童子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是無作果。不具行故。二從行積修。行滿多劫方明果者。即權教之中。說。從行修成。三僧祇劫行滿所成佛果是也。此以不了無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壓而以空觀。折伏現行煩惱。忻別淨門。三從凡十信初心。創證隨緣運用所成果者。即華嚴經是也。十信終心。即以方便三昧。達無明十二有支。成理智大悲。即具文殊普賢。體用法界法門。又如化佛所施因果教行。定經三僧祇中。所有功德。總是修生。百劫修相好業。燃燈得光明。不殺得長壽。布施得資財。忍辱得端正。一一因果屬對。相似具足。仍對治種種法門。始得見性成佛。如華嚴經。即不然。一念頓證法界法門。身心性相。本唯法體。施為運用。動寂皆平。任無作智。即是佛也。為一切佛法。應如是無長無短。始終畢竟法皆如是。於一真法界。任法施為。悉皆具足恒沙德用。即因即果。以此普門法界。理智諸障自無。無別對治。別修別斷。不見變化。變與不變。無異性相故。普觀一切。無非法門。無非解脫。但為自心強生繫著。為多事故。沈潛苦流故。勞聖說。種種差別。於所說處。復生繫著。以此義故。聖說不同。或漸或圓。應諸根器。如此經教頓示。圓乘人所應堪受。設不堪受者。當須樂修。究竟流歸。畢居此海。是故餘教。先因後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時。為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為不可得中。因果同時無有障礙也。可得因果。即有前後。有所得者。皆是無常。非究竟說也。若先因後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壞也。緣生之法。不相續故。即斷滅故。自他不成故。如數一錢。不數後錢。無後二者。一亦不成。為剎那不相續。剎那因果壞。多劫不相續。多劫因果壞。待數後錢時。前一始成。因果亦爾。要待一時。中無間者。因果始成。若爾者。如數兩錢同數。無前無後。誰為一二。如竪二指。誰為因果。如二指等。隨心數處為因。後數為果。若是有前有後。即有中間者。還有剎那間斷。有間斷者。不成因果。若同時者。如竪二指。無先無後。誰為因果。亦皆不成。如此華嚴經因果同時者。俱無如是前後因果。及同時情量繫著。妄想有無。俱不俱。常無常等。繫著因果。但了法體非所施設。非因果繫。名為因果。非情所立。同時前後之妄想也。如是者。何異楞伽漸教之說。此則不然。乃至楞伽中。唯論破相。但救顯理。無繫著。故不論緣起。如緣起法界者。法界不成不破。但知了法如是故。是故楞伽經云。先示相似物。後當與真實。又云。得相者是識。不得相者智。如此經中。無有假法。諸法總真。純真無假。更無相似。存真存假。經云。眾生界即佛界也。如文殊。以理會行。普賢以行會理。二人體用相徹。以成一真法界。前後相收。品品之中。互相該括。前後相徹。文義更收。一法門中。具多法也。是故經偈云。於多法中為一法。於一法中為眾多。然此心是法界之都。無法不攝。非但凡聖因果。乃至逆順善惡同歸。若一一悟是自心。則事事無非正理。如經云。提婆達多。不可思議。所修行業。皆同如來。六群比丘。實非弊惡。所行之法。皆同佛行。有修善者。地獄受果。惡行之人。天上受報。如不達斯文。則逆順分岐。焉能美惡同化。然初章之內。已述正宗。若上上機人。則一聞千悟。斯皆宿習見解生知。若是中下之根。須憑開導。因他助發。方悟圓成。為此因緣。微細纂集。所以云。若有一微塵處未了。此猶有無明在。以不了處為障翳故。何況自身根門之內。日用之中。有無量應急法門。全未明一。如生盲人。每日喫一百味飯。雖然得喫。品饌何分。若言無分。又每日得喫。若言有分。設問總不知。若欲為未了之人。憑何剖析。只成自誑。反墮無知。自眼未開。焉治他目。是以善財首見文殊。已。明根本智。入聖智流中。然後遍參道友。為求差別智道。習菩薩行門。遇無厭足國王。如幻法門。見勝熱婆羅門。無盡輪解脫。尚乃迷宗失旨。對境茫然。故知佛法玄微。非淺智所及。何乃將蚊子足。擬窮滄溟之底。用蜘蛛絲。欲懸妙高之中。益抱慚顏。須申懺悔。是以般若海闊。入之者方悟無邊。法性山高。昇之者乃知彌峻。伏自大雄應世。諸聖發揚。至像法初。則有馬鳴龍樹等五百論師。大弘至教。及像法中。復有護法陳那等十大菩薩。廣解深經。辯空有之宗。立唯識之理。悉是賢劫千佛。十剎能仁。同酬本願之懷。共助無緣之化。何乃持螢光而干日馭。捧布鼓而近雷門。不揆寡聞。退慚劣解。牛跡豈將大海齊量。腐草焉與靈椿等榮。今此持論。為成法器。深心好樂大乘之者。如大寶積經云。佛言。若有求大利益。善男子善女人。信我教者。後滓濁世。極覆藏時。善人難得。時聞如是等甚深法已。應為如理者說。不為不如理者。為信者說。非不信者。我今亦為如理者說。非不如理者。為信者說。非不信者。又識者愛者。貴若珠珍。不識不愛。賤同泥土。仰惟參玄之士。願稟佛言。深囑。慕道之賢。同遵祖意。

節錄自  宗鏡錄卷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