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修問:「法師,什麼叫做『默擯』」?所謂「默擯」,「默」是沉默的「默」,「擯」是擯除的意思。 世尊在入滅前交代,如果遇到惡性的比丘,或是行為不良的學佛人,應該要怎麼樣對待。佛弟子生在末法,會遇到很多的特殊狀況,做為學佛人應該要怎樣使用佛陀教的方法?「默」對自己來說,就是不要起心動念,不要見人家的過失。這是在自修上,不要講人家的是非;還有,就是心不要隨它轉,自己的六根不要受他人不好的行為影響,這是「默」在自修上的意思。如果是為利益眾生,那就要「擯」。「擯」是念擯(ㄅㄧㄣˋ),擯就是擯除他,請他離開,或是你自己離開,不再跟他學。所以「擯」在使用起來就要很善巧。譬如說,有學佛的同修受到邪知邪見的汙染,你為了要幫助他,你就要使用「擯」,就是摒除他的邪見,要把正知正見告訴他,使他心中沒有這些邪念,或是錯誤的知見、錯誤的做法。 所以在末法,如果會使用「默擯」,真的可以幫助很多眾生。那如果不會使用,只知道「語默」,或是只知道「擯」,這兩個,你只會用一種,那是沒有辦法幫助眾生的。所以,「擯」主要是用在利益眾生分上。像從前在佛教的道場,就有這些規矩。如果是惡性重大的人,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只要他影響大眾,或是破壞學風、道風,常住就會請他離開道場。譬如說,這道場是修淨土宗的,你偏到裡面跟人家講「修淨土不好」;這是破壞道場的學風、道風。這道場管學風、道風的糾察,就會請這破壞大眾修行的人離開;或是有惡性重大的人,在道場喝酒、吃肉;或是偷常住錢財的出家人或是在家人,道場都會請他離開。以前道場也有一些出家人,是負責保安的工作,就會將你「亂棒打出」,就是用棍子把你轟出山門,再也不歡迎你。他不但將你趕出山門,同時通告其他附近的寺院,不要讓你掛單,不讓你再去別的道場,擾亂其他大眾的修學。以前的道場是這樣,現在也有,是由佛教會公布他的身分證字號,以及其餘的資料,讓大家知道他這個人行為不檢點,破壞佛門。這是在佛教裡護教的機制。 佛弟子見到有人毀謗三寶,障礙正法流通,或是有邪知邪見染汙佛門,都可以使用這些方法。你可以善言開導他,或是為佛教做澄清。像現在很多世間人,常常毀謗佛法,或是謗大乘,或是謗小乘,或是小乘謗大乘,或是外道謗佛法……等等,諸如此類的,或是其他的宗派互相毀謗。那你做為佛弟子,就要有正知正見,要勸他不要毀謗,要替三寶維護形象。這都是使用摒除的方法,是摒除眾生心中的邪見、邪念、邪思。所以這些方式你會用,就能夠幫助佛教,幫助眾生得聞正法。在從前禪宗很多公案,古德也都是使用這種方式。他自己有修證,但是看到人家毀謗正法,或是知見錯誤,他都是用「棒」或用「喝」來處理,這都是所謂「默擯」的方法,都能幫助眾生。 像世親菩薩有「鞭屍之德」,外道邪論與如意論師對辯,如意論師嚼舌自盡。後來世親菩薩為如意論師平反,世親菩薩把外道的屍體拖出來鞭屍。陳那比丘有「吼石之能」,陳那是賢劫千佛之一,陳那菩薩破外道邪論。「迦毗羅」外道立了外道論,陳那菩薩做「三支比量」破外道邪論。二者都是破斥外道。而在中國有法朗大師,用「三論宗」破小乘邪說,所以小乘沒能在中國落實生根。中國不是因為有儒家的關係,所以不用小乘,而是因為法朗大師造論破小乘,為大乘佛法在中國奠定穩固的基礎。一般人比較不知道法朗大師,或許有人看過吉藏大師的《無量壽經嘉祥疏》或是《中觀論疏》。吉藏大師就是跟法朗大師學習的,都是「三論宗」的祖師。祖師大德會破斥邪說。甚至,如果有人毀謗三寶,他也會為三寶做澄清,護持佛教。所以,佛弟子自己就要有智慧,要有觀察辨別的能力。見有人毀謗三寶,或是破壞正法、障礙正法,你都要用你所學到的正知正見護持正法,使正法久住。這是佛教我們用「默擯」的方式來維護佛教。會使用的話,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不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認為:「反正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就是一萬兩千年,修我的清淨心就好,不用刻意去維護,時間到佛法也就滅掉了」。這觀念是不對的。佛弟子看到有人毀謗正法,不能事不關己,要懂得護法、護教,這才是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自己在佛門裡得利益,感受到佛的慈悲力及佛教化的力量,你就會希望後面的人,或是你的子孫、其他的學人,都能夠聽聞正法,懂得護教,那代表你在佛門裡面,是有得到受益的。如果沒有,就要發心為正法久住;不能認為這是你們佛教的事情,跟自己不相干,要知道自己已經受三皈,是三寶弟子。甚至有的已經受了「菩薩戒」,有不謗三寶戒,這是大戒,非常重要。菩薩戒講:「聞惡人謗三寶,如三百鉾刺心」。寧以萬石弩自射身,也不敢起一念毀謗三寶的心,這都是佛教導菩薩及想要學佛、成道的弟子。如果犯了,那是菩薩「十波羅夷」罪,「波羅夷」翻作中文叫「斷頭」。「斷頭」意思是說:你這行為就不是菩薩,更不是「三寶弟子」了。所以,凡是佛弟子,要有智慧判斷。如果沒有智慧,就求佛菩薩加持,求龍天善神加持你,這都是為正法久住盡一份心力。
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世間意學佛的後果
《當來變經》是佛說將來佛教會變成什麼樣子。世尊在經典告訴我們,不遵守佛陀的教誨,就會令佛法毀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佛人的世間意沒放下。世間意在自己的意識當中常常蠢動,影響著自己的念頭,所以當遇到事情,就不是想到佛法,而都是用世間的見解、想法來決定事情。已經身為佛陀的弟子,為什麼世間意還是這麼重?就是因為熏習的力量太小,跟佛法不夠熟悉,仍然非常的生疏,所以遇到事情要解決,還是以世間的方法手段在應付,這樣是沒辦法真正解決心裡的煩惱。佛門的人有世間意,才導致佛教的衰敗及毀滅。
佛門每一宗的教學方法及修證目的,都是幫助本宗學人明心見性、大開圓解,出離輪迴,進而成就佛道。自古每宗的傳法者及接法者,都是明眼有成就的祖師,越到近代末法,不知如何修持本宗法門的人居多,更遑論有成就者。而真學佛的人就知道「佛法的傳承」是傳給真正有功夫、明心見性的人。出家不是在搞「子孫廟」,不是「法卷傳法」就可以了。「法卷傳法」只是形式,沒有實質,因為接法的人斷不了煩惱,不是真正的宗師,根本無法教導他本宗的學人出離三界。
現在還有更離譜誇張的所謂「傳承」,他也是打著佛教的招牌,卻是傳授世間的儒、釋、道。「釋」即指佛教,佛出世主要是教「出輪迴、成佛」之法,他偏取世間法這塊當佛法。像現在有一些單位,拿佛教的名義向你化緣,卻用十方的財物去做世間的事,他也說他是在遵守古大德的教誨,但是裡面全部都是在做世間事,你供養這種地方絕沒有功德,所以你就要注意,不要受騙上當,不然你以為自己在修福,實際上你是在幫助佛法毀滅,適得其反。
在佛門裡,想要真正能修到福報、修到無漏的功德,那你要弘揚大乘,要印送大乘經典,幫助大乘佛法流通,這是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講的,佛說,印世間的典籍、做世間的事,它的功德就好像螢火蟲的光,忽明忽暗。印送大乘經典,護持佛陀的正法,你的功德就如同日光,能遍照一切,沒有人可以跟你相比!現在一些有大福報的人,他非常有權、有勢,他的財富可敵國,他有這麼大的福報,都是過去生在佛門裡面護持大乘佛法,印送大乘經典修來的。因為大乘可以讓眾生見性,裡面所說的都是眾生本具的心性,教導眾生最快速出離的方法,是最巧妙的,而且契合每位眾生的根器。所以如果你能夠流通正法,這福報確實不是一般人可以相比的。想要讓正法可以久住,我們身為佛陀的弟子,就必須要有「正法眼藏」,所謂「正法眼藏」就是「正知正見」,或叫做「擇法眼」,知道什麼法當學,什麼法不當學。不要把不了義法當作是寶,所謂「不了義」就是不能幫助你出離三界,不能幫你除斷煩惱的,這些統統稱之為不了義法。「法」不光是指經典,還包括做法、想法、說法統統都是。不光只是知見、做法、想法,只要是與清淨心相違背的,全都要放下、要捨棄,不要再念念地執著、念念地希求,因為這些不能幫助我們出三界。
那要如何覺察自己的心念,跟經典相不相應呢?在現代必須要透過念佛,確實沒有第二個方法可以令眾生成就。所以一定要老實、認真的念這佛號,千萬不要懈怠偷懶。要有定課,每天的功課不要間斷,精舍最近印了一種功課表,大家可以請回去,自己訂功課,禮佛、念佛、讀經……,天天督促自己用功,用功圓滿,在佛前做迴向,願生西方。最好不要求世間法,這世間是要趕緊放下的,不要再執著了。眾生就是這樣,一旦求到、順意了,心又貪著了;如果不順意,對佛法又退心,所以何必呢!不對這世間起希求想,你這用功才是真正的發心,才是真正的修行。
《佛說當來變經》這部經典,對末法的大眾起莫大的警惕,也給予我們最深的省思,要反省自己的行為,反省自己的觀念,看看自己是在毀滅正法,還是在助佛轉法輪。你要是真正聽懂《佛說當來變經》,你所行要是跟那些惡行相違背的話,就可以把末法時期變為正法時期,但是如果像佛說的一樣,繼續造業、用世間意來行佛法,那你就是把正法變成末法、變成滅法的人。這全在你的知見正不正確,而不在於釋迦牟尼佛那一邊。
隨境流轉
人人過去生所造的業大小不一,所修的福也多少不同,受用自然有差別,但比起古代的窮人,現在這時代每個人的物質生活,都還算過得不錯,相較要好得多。
佛在經上說:「富貴學道難」。在這種大環境下,富貴並不一定是指非常有錢的人,當然它有這意思。還可以說,現代人生活都過得衣食無缺,這也算是一種富貴。可是,當要你放下的時候,你卻捨不得,或是天天貪著在安逸的環境裡,給自己增添了許多煩惱習氣,而不願意放下。一看到真正肯用功的人,肯修行的人,反而不願讚歎他,不發隨喜心,更不願意學習。甚至還毀謗說:釋迦牟尼佛教的佛法,在現代有現代人修學的方法,不用過得這麼苦,這就不是學佛人該有的觀念。
真正學佛的人,是不會感覺到苦跟樂。因為沒有世間心、沒有世間意,當然不會覺得修行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反而是中、下根的人,既沒有智慧,也沒有福報,看到人家修行用功,還不願精進,不願意努力,反而說風涼話,這種人都有嚴重的果報。大家在現前這種環境裡面,每個人都有家庭、有工作,佛法講,你的家庭跟你的工作,就是你的業。這些業纏縛著你,你心裡不曉得要捨離、放下,你還覺得過得很幸福、很美滿。甚至來佛門,只是為了要求得家庭比現在更幸福、更美滿。這是貪心沒有放下!現在有些所謂的「道場」,也說它有道可求、可修,其實它只是在迎合、隨順你的煩惱習氣,講一些空洞無意義的世間話來鼓勵你,讓你更貪、更執著、更放不下。一般人看不出來,也聽不懂話中的意思,偏偏你又很愛去,這些都是障道因緣。讓你迷惑在心滿意足的生活環境裡面,迷惑在你認為歡喜的境界裡面,這種就是佛在《楞嚴經》上講的「五十陰魔。」就是妖魔鬼怪,它會順著你的貪愛、習氣,讓你眼前好像得到了一點利益滿足。如同佛在經典上講的「刀頭舐蜜」,就是一把非常鋒利的刀,上面沾了蜂蜜,無知的小孩看到蜂蜜,一貪嘴,就用舌頭去舔這把刀,蜂蜜是吃到了,舌頭被割斷掉了。這就像人人現前的生活,你貪著的優渥環境,你要從心裡面徹底放下。不用再追求,三界虛妄,追求這些沒有好處,絕不要當真。《法華經》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眾生如同經上比喻的小孩,不曉得自己家裡著火,還在裡面玩耍,不曉得要趕緊跳出火宅,還認為在裡面很安全,可以天長地久地玩下去。這些認知都是「邪知邪見」。學佛的人要把這種錯誤的觀念除掉,去除了錯誤的思想、見解,這樣學佛才能夠成就。這件事情,不用做給出家法師看,也不用做給同參道友看,而是要面對自己的問題。
你心裡面貪著,喜歡這些物欲,為了得到這種錯覺而攀緣不捨,造作種種的善、惡業,全都是迷惑顛倒。或許有人懷疑,「造作善業」也不行嗎?像有的人希望家庭幸福美滿,才來佛門裡面發心,他雖是做善業,可是這「善」不清淨,因為他帶的是世間汙染心,一旦所求的沒有得到滿足,他馬上就退心,調頭離開,不願學了。這就是帶著世間意念來佛門裡做好事,雖在行善法,護持三寶,但觀念卻是錯誤的。不能存著有所求、有所貪取的觀念。這是世間心沒有捨掉,那你所做的只是世間有漏的福報。你來生的福報會很大,這一生所要的也許能得得到,也許不一定得得到。但是,三界你是絕對出不去,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面,那佛法所要給你的真實利益,你就沒有得到了。
佛教是教眾生「轉煩惱,成菩提」。不管你用什麼名目修善,心裡面都要放下;不管你是什麼緣,來到佛門裡,都要知道佛教的宗旨,學佛在於要「明心見性」。學淨土法門,不是往生極樂世界,就算開悟了。開悟跟往生淨土,沒什麼太大關係,這點要清楚,有些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他往生時不一定有開悟。學佛法最重要的觀念是要「深達實相」!《維摩詰經》講:「深入緣起。斷諸邪見。」能知道一切法「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就不會再貪愛了,也不會再執著了,即使得到也不會生歡喜,失去了,心裡也不難過,因為知道不生不滅,根本沒有得也沒有失。一切法不生,不生所以不滅,「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從去。」既沒有生滅,就沒有來去,更沒有同異,當然也就沒有得失了。你抓得到這根本,當然你能夠照破世間萬法,那就叫「開般若智慧」。而不是學了佛,從前種種世間意,全部生起來,很會跟人家應對往來,搞世間人情、攀緣附會叫做開智慧,這種絕不是。那只是攀緣,是迷惑顛倒,是心不安定,沒有真正的功夫,所以「世智辯聰」生起來,這叫做「邪慧」。它不能斷除你的煩惱,反而令你增長煩惱。在這樣的環境裡,道心很容易退失。每位同修都要能警覺,不能夠放逸、懈怠。尤其是六根攀緣六塵時,很容易就迷惑顛倒,一不小心,你就會掉到你自心變現的「虛妄境界」裡去,也就是《楞嚴經》所說的「自心取自心」,自己貪取自心所現的相。你一旦貪著,就很難回頭,很難出得來。無量劫來,好不容易有一點善根,卻因為一念的迷惑,就全部毀掉。又再加上現在有些法師,講經不講佛法,專講世間典籍,存心要毀滅正法。那就是佛在經上講的「世智辯聰」,現出家相卻不講大乘經典,反而教你去學外道,學儒家的典籍,學道教的典籍,這是附佛外道。偏偏你沒有智慧、因緣不好、福報也不夠,受他的迷惑,真去學外道法,心中生起了世間意,將這一生的善根,全部都報銷掉了,實在可惜。腳跟不穩就是這麼可怕!
所以每位同修都要清楚知道,不要貪著這世間的一切。看到有人能修苦行,能夠發心用功,都要隨喜讚歎,要能發願跟著這麼做。即使自己現在沒有因緣,沒辦法做到,也要生隨喜的心。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每位學佛人都發心要了生死,但是卻不曉得什麼叫「生死」,生死又是從哪來的。佛在《楞嚴經》講:「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是告訴大家,現在看到的妄相,看到的所有現象,都是生滅的。生,是從心所生;滅,是從心相滅,但不是真有東西生滅,所以說「隨處滅盡」。「隨處」就是指真心本性。一切現象、差別,都是真心本性所顯現的。所以相生、相滅,念頭生、念頭滅,都是自己的真心,所以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無論是生是滅,都是真如佛性。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方法。
如果學佛人能夠在這裡體會,就不再落於知見當中、落在名相當中。更不會一聽到講「生滅」,就用小乘的「析空觀」,分析這四大是假合、是因緣和合而有,這都正是落在虛妄相想裡,這種觀法就是浮塵幻化相。《楞嚴經》中直接告訴你「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生滅的當下,它的本性就是真心。大乘跟小乘不一樣,大乘叫「體空觀」,一眼看破生滅的當下,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再「以心照境。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這是《楞嚴經》裡講到的。我們通常都說要了生死,但這生死還是從真如本性來的。佛在《圓覺經》上比喻:「譬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你現在眼睛生病了,看到虛空有花出現,也就是現代人講的「眼花撩亂」,現前的生滅現象,也是依虛空而有。妄想是從真心顯現的,但是真心不是妄想。如果真心是妄想,那真心就會生、會滅。
大乘講:真心不生不滅。學大乘是先讓你從生滅當中跳脫出來。你曉得妄想的當下是「當體即空」,生是心相生,滅是心相滅,那當你在念佛的時候,就能照破煩惱,這是從根本修,這才是學佛的根本。
我們看有些古大德教人學佛,是從儒家學起,因為那時候全中國的基礎教育系統就是學儒,想要讀書識字,想看懂文章,就必須讀《論語》、《四書》。現在不用,現代有國民教育,只要你從小學一直念到高中,很自然地你對於中文就能夠認識瞭解。古德去註解這些儒家的典籍、道家的典籍,目的是為了接引廣大不學佛的人來學佛,因為從前的教育體系就是學儒、學道,看的是《四書》、《五經》,所以才有古德註解這些典籍,像憨山大師的《老子道德經註》、蕅益大師的《四書蕅益解》……等等,裡面所說的都是接引沒學佛只學儒、道的人過來學佛,而不是要學佛人退回去學世間法、學儒家或學道家。後人誤解祖師的用心,以為學佛要先學世間法,實際上不是,這一點大家要搞清楚。當你懂了之後,就知道學佛要從哪裡下手。你要先認得這妄想的本心是空的,這才是根基,而不是去學世間法。
古今教育體系不同,現代人學佛,你直接學佛、直接讀經,就能開悟,因為世間的典籍都是生滅法,都是《楞嚴經》上講的:「浮塵諸幻化相。」都是有生、有滅,所以虛妄。因為虛妄所以稱之為浮塵。所起的作用也不是真實的,所以不能幫助你達到究竟,所以稱為幻化相。無論是儒家講的境界、道家講的境界,甚至小乘的偏真涅槃,都是幻化相,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不是真實的。如有人教你依世間法起修,那正應了佛在《楞嚴經》上講:「是波旬所說」。《楞嚴經》是照妖鏡,你依《楞嚴經》、依大乘修學,不會有錯。
精舍提倡「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後根本的「依智不依識。」「智」就是般若智慧。「識」就是眾生的情識,就是虛妄相想,即是常講的妄想。妄想就稱之為「識」,所以一旦你用情識在學佛法,所證得的是生滅、是輪迴,不會是解脫。現在很多地方是帶著世間心在教人學佛,也說自己的地方是道場,這是三惡道,是輪迴的場所。精舍所教的,是依佛菩薩、依古德,是真正成佛的道場、修學佛法的道場,不是修學世間法。學世間法的人也說他有道,那道是輪迴之道,不是成佛之道。掛著佛教招牌,裡面夾雜著世間法,說得好聽他是方便接眾,但這方便絕不能達到真實,不能達到究竟的目的,那種方便我們就不能使用,否則就應了那句「方便出下流」。就好像教小孩,給他一些輕鬆的活動,目的是讓他放鬆,讓他能夠休息一下,之後能夠專心學習,可是如果不斷的讓小孩放鬆,放到後來就變放逸、放肆,那你用的方便法、就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釋迦牟尼佛教學佛的弟子要依《沙彌律儀》學佛法。初學要依《學佛行儀》,要以戒為師,從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是三無漏學,這樣學佛,就不會再來輪迴。那你依世間的學問、標準做,你充其量是個好人,卻不能出離三界。
有很多人認為,自己學淨土,只要做到世間的好人,就能夠往生淨土,實際上這想法完全錯誤,《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不在五戒十善,如果五戒十善做好了,就能往生淨土的話,那忉利天王、四王天的這些天眾早就往生淨土了,為什麼還會有天人?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具足「信、願、行」,所以修學淨土的標準在於具足「信、願、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才稱為善,不是指五戒十善。如果五戒十善要做好才能往生,那麼《觀經》下品下生就成為妄語,「下品下生者。若有眾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像近幾年看到有的死刑犯,懺悔往生了,這些人都是具諸不善,十惡不赦的人,所謂的大壞蛋,他們都能往生,原因在於他有「信、願、行」,不在於他的行為善不善。他行為不善,是因為他生前無知,這一生無知,後來懺悔,發菩提心念佛求生,所以他能夠往生,出離三界。所以重點是在於「出離心」,不在於善法,這點要清楚。對於佛法,尤其是淨土法門,絕不能用你的世間意作理解。那五戒十善能不能幫助往生呢?也能,它能夠使我們的蓮品增上,是有好處的。但是往生成就的關鍵點是在於「信、願、行」、在於「出離心」,不在於世間的善法,或是事相上的善行,這一點修學淨土法門的同修絕對要清楚。佛法講的是內學、講的是心法,不要被外面似是而非的說法所混淆。
大家都曉得要了生死,那就必須知道生死的根本在哪裡?怎麼來的?這才是學佛的基礎,這在《楞嚴經》上、大乘方等經典、大乘般若經典裡都講得非常多,如果你看不懂,你要懺悔你的業障,因為過去生沒有法布施,或是人家在印經的時候、印送經典的時候,你障礙人家或是說風涼話,或是給予制度上的障礙,那你要去佛前生大懺悔心,那自然你對於大乘就能夠安心、能夠深入,能看得懂,所以是要先懺悔業障。就好像一個碗,要盛無上甘露,碗要先洗乾淨。一切眾生都是法器,只是這法器帶著過去生所造的業,有點髒了,你先用懺悔之水把它洗乾淨,業障消了,佛法這無上甘露自然能夠潤澤到你心田裡去。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九轉豆包
材料 :
生豆包 約10片
九層塔 1包
調味料 :
醬油膏 1大匙
胡椒鹽 適量
昆布粉 適量
香油 1大匙
作法 :
一. 九層塔洗淨將嫩葉摘下, 豆包攤開,撒胡椒鹽, 昆布粉,放九層塔嫩葉,每個捲成約直徑2~3公分大小.
二. 平底鍋入油,將豆包捲煎至金黃色,盛盤淋醬油膏及香油.
炒洋菇甜豆
材料 :
甜豆 1斤
洋菇 1盒
薑絲 少許
調味料 :
醬油膏 少許
鹽 適量
白胡椒粉 少許
素高湯粉 少許
香油 適量
作法 :
一 .甜豆去筋洗淨,洋菇洗淨切對半.
二 .炒鍋放適量油爆香薑絲,放入甜豆,洋菇翻炒,加調味料,少量水約炒數分鐘起鍋.
滷香菇素肉塊
材料 :
花菇 約12朵
素火腿塊 1碗
嫰薑片 少許
調味料 :
肉骨茶滷包 1包
素蠔油 1大匙
糖 1茶匙
醬油 1大匙
昆布粉 少許
香油 少許
作法 :
一. 花菇洗淨泡水5分鐘,去蒂,切對半.
二. 油鍋爆香薑片,放入花菇, 素火腿塊,將所有調味料放入,加兩碗水,大火煮滾後
轉中小火滷,待花菇入味後即可關火淋香油盛盤.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