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舍利故事-2



二.孔雀帝國阿育王,一夜建塔八萬四


據史料記載和文物考證,約在公元前270年,印度歷史上一個不同凡響的人物--阿育王,登上了孔雀帝國的王位,開始了他長達三十幾年的帝王生涯,古印度因著他而建成了一個疆域空前的大帝國,佛法因著他而有了第三次大集結並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而依據佛經裡的說法,釋迦牟尼在世時,已對未來阿育王的出世作過授記。 《雜阿含經》裡說,有一天早晨,釋迦牟尼在阿難陪伺下入王舍城乞食,遇兩童子正在沙土中嬉戲,一童子見有僧人行乞,便掇了一把細沙,放進釋迦佛的托缽裡說:“喏,這是麥麵,送給你。”釋迦佛點頭,微微一笑。在旁邊的阿難不解,問佛陀為什麼而笑?佛陀說:“阿難,你有所不知,這個小孩以麥麵供養佛,在我滅度後一百年,他將轉世於巴連邑統領一方,為轉輪王,姓孔雀,名阿育,以正法治化國家,還要廣布我的捨利,造八萬四千塔,安樂無量眾生。所以我笑。”佛陀還隨口對阿難誦出一首偈語:




於我滅度後,是人當作王。

孔雀姓名育,譬如頂生王。

於此閻浮提,獨王世所尊。




10.幼時阿育王,醜陋且狂躁




孔雀帝國始建於公元前324年。其時,在古代中國為戰國時期周顯王(姬扁)四十五年,亦為秦孝公之子惠文王更元初年;大約一百年後,惠文王之後的第五任接班人秦王政結束了群雄紛爭的戰國局面,建立起類似於孔雀王朝而范圍更為廣大的秦帝國。

印度孔雀王朝的締造者是阿育王的爺爺--旃陀羅笈多(又稱月護,公元前345-296年),當侵占印度的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去世、局勢出現混亂時,他以旁遮普為據地,率眾而起,把希臘人趕出了西北印度,接著又攻占了摩竭陀的首都王舍城,並在這裡建立起一個新的王朝。因他的家族屬於孔雀氏族,所以他開創的王朝被稱為孔雀王朝。到公元前317年,他統一了整個次大陸北部地區,他所創立的孔雀王朝又被稱為孔雀帝國。

旃陀羅笈多王於公元前296年去世後,他的兒子賓頭婆羅即位。

賓頭婆羅在位二十幾年,孔雀帝國的版圖在他治領下進一步擴大。據傳這位帝王手段殘暴,殺人無數,先後被他攻占的十六座都城,十六位君主都被他毫不留情地殺掉,他因之而得了個“殲滅者”的外號。

賓頭婆羅王有子八人及女數名,最小的兩個兒子,母親原為一婆羅門女,初入皇宮時遭皇后及眾妃排斥,令習剃頭業(在古印度此為賤業),後來才受到國王寵愛。該婆羅門女為賓頭婆羅王生二子,一子生於皇后去世第七日,是為除憂日,所以國王為他起了個名字叫“無憂”,以音譯之,為阿恕伽或阿輸迦,傳入漢地,譯之為阿育。又生一子,名為離憂,成年後出家為僧,證道之後大弘佛法。

幼時的阿育,相貌醜陋,皮膚像黃沙一樣粗澀不堪【按:有一種說法,阿育皮膚粗澀,即跟他的前世曾向佛祖施捨沙土有關】,性情十分狂躁,跟異母兄長不和,也不為父王所喜愛。長大後,雖精通技藝,勇猛過人,仲昆之間仍隔閡很深。

有一年,原先已臣服孔雀王朝的德叉尸羅國想擺脫賓頭婆羅王的統治,發起叛亂。賓頭婆羅王把他八個兒子叫來,問他們谁愿帶兵去平息叛亂?

德叉尸羅國一帶山勢險峻,民風剽悍,去那裡打仗,無異是個苦差事。幾個兄長推來推去,誰都不肯應這個卯,一個兄長對父王說:“無憂力大無窮,英勇善博,我看讓無憂去吧,最合適了。”他這麼一說,其他幾個兄長也眾口鼓掇父親。賓頭婆羅王想了想說:“那好吧,就派無憂去,不過你們弟兄幾個,要幫無憂多準備些武器裝備。”

一直到了阿育預定出發的這一天,幾個兄長也沒把說好要給他準備的武器裝備給送來,按有的史籍記載,“器杖資具悉不予之”【《阿育王經》 】、“唯予四兵,不予刀杖”【《阿育王傳》】,這還不是存心要看他的好戲哪!

阿育冷笑一聲,帶著一支人數不多的隊伍,踏上了險惡叢生的征程。

幾個月過去了,有的兄長以為阿育一去不回,肯定把命丟在那裡了。誰也沒想到,阿育憑著他過人的機智勇武,平息了德叉尸羅國的動亂,凱旋歸來,聲威大振!

賓頭婆羅王喜出望外,就此對阿育另眼相看。他問阿育:“我的愛兒,你打了個大勝仗,想要什麼賞賜?儘管說吧。”

阿育說:“幾個哥哥老是要欺負我,我想離他們遠一點,請你把波吒厘佛城給我住吧。”波吒厘佛城是僅次於國都王舍城的大城市,人口眾多,物產豐富。

國王哈哈一笑:“好,你小子的胃口可真不小,你要波吒厘佛城,就給你波吒厘佛城!”於是阿育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塊實力雄厚的小天地。




11.人間活地獄,奇僧來拆除




公元前270年,賓頭婆羅王患重病突然去世,阿育依托波吒厘佛城實力和詭計多端的阿耨樓陀等人扶持下,登上孔雀王朝的御座。長兄修師摩對庶弟繼承王位不服,率兵來圍。阿耨樓陀此時已被阿育王任為宰相,他在東城門前做一機關木象,又做一阿育王塑像,讓塑像騎象身上,再於象前挖一無菸火坑,上面以偽裝物覆蓋。當修師摩到來時,阿耨樓陀假意指點他說:“王子,阿育正在東門,你若把他打敗,自然就該由你作王。”修師摩往東門奔去,墜入火坑,當即身亡。

阿育為王后,暴躁的脾氣更無所收斂。他覺得手下有些大臣對自己不恭敬,一下子就殺掉五百。他見皇宮花園中的無憂樹花被人折斷,以為是宮女藉此發洩對自己不滿,就下令將宮女活活燒死。

阿育王把帝國首都從王舍城搬到了波吒厘佛城。虎視天下,他的勃勃野心極度膨脹。他連年征伐,吞併鄰土,使疆域一再擴大。他率眾親征的羯陵伽之役,殺人十萬,血流成河,最終佔領了這個東海岸的軍事強國,掃平了通往南印度的必經之路。在阿育王統治時期,他建立起古印度史上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在當時世界上也樹立了顯赫的威名。

在帝國內部,他實行嚴酷的專制政策,凡事他一個人說了算,容不得任何不同意見。他聽信瞿竭盧那仙人的邪說,建造了一座四方圍牆高聳的“祭堂”,裡面種植各種花果,外面裝飾得更加漂亮,使路過的人都忍不住想進去看看。而實際上,那裡面是一所不折不扣的人間地獄,凡進去的人,都被加上種種莫須有的罪名,殘害致死。這所“祭堂”的看守,是他專門派大臣去全國各地明查暗訪找來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這人​​必須是國中最冷酷兇殘的惡人!被找來的這個惡人,名叫阇梨,又高又壯,渾身黑色,眼睛發青,頭髮發黃,普通人看他一眼,都會嚇得心驚肉跳,他來這所“祭堂”前,因父母不贊成,一氣之下就殺了父母。在數年時間裡,進入“祭堂”丟了性命的無辜民眾多達五千餘人。人們暗中把阿育王稱為“兇暴的無憂”。

有一天,有個外來的出家人誤入“祭堂”,阇梨一把抓住他,要按“祭堂”規矩把他殺死。出家人對劊子手說:“我是僧人,請你給我一個月時間,一個月後再叫我死吧。”劊子手冷笑一聲,答應讓他再活七天。

這個出家人名叫加行,是佛陀大弟子阿難的弟子耶舍羅漢的弟子。他在“祭堂”滿是血污、骨骸和內臟的禁室裡,死下一條心,修觀無常十六聖諦法,終於證得了羅漢果位。

七天后,劊子手把加行扔進滾燙的大油鍋,可是,不管大鐵鍋下的柴火燒得多旺,不管鍋子裡的油沸騰得多厲害,加行面帶微笑,如洗溫浴,絲毫不受傷害。

劊子手大為驚訝,他無法相信,卻不得不面對這一不可思議的現實。

國王聽說後,跑到“祭堂”裡去看這個油鍋炸不死的奇僧。

國王問僧人,為什麼滾燙的油鍋炸不死他?太不可思議了。

加行回答說,佛法不可思議而又真實不虛,是不可思議而又真實不虛的佛法保護了他。

加行問國王,為什麼要設立“祭堂”殺害那麼多無辜的人?

阿育王回答說,瞿竭盧那仙人告訴他,只要“祭堂”能殺死一萬個人作祭祀,他就可以永久獲得解脫。

加行說,你別相信這外道的胡言亂語,你濫殺無辜,罪業深重,死後將在無始的輪迴裡墜落到三惡道裡去。他隨即以神通讓國王親眼見到了地獄裡的種種恐怖景象。阿育王心靈感受極大震撼顫秫。

國王問,如何才能真正得到解脫?

加行告訴國王,只有懺悔罪業,敬供三寶,才是求解脫唯一行之有效的正途。

阿育王當即狠下決心,定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可當他想走出“祭堂”的時候,凶悍成性的劊子手攔住了他--這正是他當初授予阇梨的特權:殺死每一個進入祭堂者,不讓一個人活著出來。

阿育王問:“你今天想殺我是不是?”

阇梨說:“是。”

阿育王問:“是誰先到這裡來的?是你還是我?”

阇梨說:“是我。”

阿育王說:“既然這樣,你應該先死。”就令人處死了阇梨,並隨​​即拆除了這座人間地獄。




12.放下屠刀後,達摩大法行




自此以後,這位專制殘忍的帝王洗心革面,虔供三寶,跟過去徹徹底底換了個人。

他頒布了一系列倡導公正、寬容、非暴力的昭書、諭令,實行了被現代史學家稱之為“達摩(大法)政策”的新政。為了讓國民都知道他的新政,他命石匠把他制定的“達摩(大法)”,刻在街衢、寺院、聚居區等人煙稠密處的岩壁和石柱上。為保證“達摩(大法)的”貫徹實行,他常派出達摩大臣到各地明查暗訪。他本人也身體力行,如停止軍事征伐,禁止狩獵、鬥獸、宰殺牲畜,廢除肉食,興辦慈善事業和公共福利事業等等。

近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在印度陸陸續續發現的“達摩(大法)”岩刻敕令和石柱銘文敕令共有二十幾種。在一道保存較完整的銘文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放下屠刀後的阿育王對他當年發動戰爭大肆殺戮的內疚與悔恨之心:




在天帝所寵愛的國王登基的第九年,他佔領了羯陵伽。十五萬人在那裡被放逐,十萬人在那裡遭殺戮,還有更多的人死亡。這以後,羯陵伽被佔領了。這位神的寵兒非常熱切地實踐達摩、渴望達摩、教授達摩,征服羯陵伽使這神的寵兒感到後悔。因為當一個獨立的國家被征服時,屠殺、死亡和人民的放逐使他感到及其悲傷,心情沉重。更使他感到悲哀的是,住在那裡的居民,不管是婆羅門、沙門及其它教派,或是居家之主,那些尊崇父母、尊長、老師的人,那些對朋友、熟人、同事、親屬、奴隸和傭人行為端正友好的人,都遭受暴力、屠殺,與親人別離。即使那些倖免的,那些沒有失去親人的,也為他們的朋友、熟人、同事和親屬的痛苦而難過。所有的人都受苦,使得這位神的寵兒心情沉重。除了希臘人之外,任何地區都有婆羅門和沙門的宗教體系,任何地區的人民都支持這個或那個宗教。如今如果有人再遭受同樣的命運,哪怕人數只有羯陵伽戰役中遭到殺戮、致命、放逐人數的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這位天帝的寵兒都認為是極其痛心……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來自佛經中的成語,在阿育王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在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下,當年淨飯王的一位王子創立的佛教在孔雀帝國得到蓬蓬勃勃發展,全國新建了許多寺院和靈塔,僧侶受到全社會極大尊敬。阿育王為了表示對佛教三寶的敬養,曾先後三次把整個國家布施給佛教事業,然後再以珍寶贖回。唐代高僧玄奘法師(600-664)在《大唐西域記》裡有關於這一史實的記載:“無憂王信根貞固,三以贍部洲施佛、法、僧,三以諸珍寶重自酬贖。”




13.一千比丘眾,佛典三次結




自釋迦牟尼去世之初,已證羅漢的五百弟子在大迦葉帶領下,曾歷時七月,在耆奢倔山的畢缽羅窟,舉行了佛教經律的第一次結集,得以將佛法的基本內容以書面形式完整地記載下來傳諸後世。這次結集,因地點在摩竭陀國王舍城,又稱王舍城結集。過了百年,以長老耶舍為首的七百比丘,在毘舍離國的波利迦園舉行了佛教律藏的第二次結集,就小乘三藏取得了共識,這次結集,又稱毘舍離城結集。

由於阿育王崇信佛教,沙門在社會上地位崇高,不少外道之人披上僧侶衣衫以謀衣食,有的還打著佛法旗號散佈似是而非的外道邪說蠱惑人心。同時,在佛教界內部,上座部與大眾部之間也發生了不休的爭執。為了保持佛法的純潔和僧界的團結,阿育王在他即位第十七年(即佛陀去世二百三十五年),下旨召集一千比丘,一起聚集在波吒厘佛城的雞園寺,重新進行經律論三藏的結集。雞園寺亦為阿育王所造,樓宇重重,規模宏大,住在裡面的僧人都由朝廷給予四時供養,唐代玄奘法師九百年後遊歷此地時,見該寺院毀壞已久,但遺址還存在。這次結集,應阿育王的迎請,由德高望重的目犍連帝須擔任主持人。在雞園寺裡,僧眾仿前兩次結集之法,一一誦出正宗法藏,駁斥了外道的異端邪說。

這次結集,歷時九月才完成。完成之日,空中彩虹奪目,大地發生震動,萬眾為之歡呼,全國沉浸在喜悅之中。後世將這次結集稱為第三次結集或波吒厘佛城結集。此次結集之​​後,在印度一度比較猖獗的外道邪見遭到重大挫敗。

為擴大影響,阿育王還派人去次大陸各地、希臘化國家、錫蘭、黃金地(今緬甸、蘇門答臘等地)宣傳“達摩”和第三次結集,使正信佛法得到更廣泛的宏揚。從阿薩姆到興都庫什山,從邁索爾到西馬拉雅山南麓,阿育王被帝國的萬千民眾敬稱為“法王阿育”。




14.藥師佛相助,建塔八萬四




從“兇暴的無憂”,到“法王阿育”,這是何等巨大的反差!此時,作為一個帝王,阿育王依然要日理朝政,不辱當朝皇帝的職責;而作為一個虔信的佛教徒,他退朝之後便每每把自己鎖進密室,精進修行。他聽說東印度雞胤精舍的阿羅漢耶舍度婆奢德行高深,便親自上門,拜他為師,把他恭恭敬敬請到波吒厘佛城裡來,為他在城裡建了精舍,常向他請教修行方面的問題。有一次,帝國派往國外的商船在返國途中,所載寶物被海浪沉入海中,阿育王去精舍詢之師父,耶舍度婆奢指示國王,此為得罪龍王所致,只要你供養天空、地神、佛陀和僧伽,可將眾龍降服。阿育王遂依耶舍度婆奢所授之法,供養六萬阿羅漢等三寶,比以往更精進地念經誦咒不止,三個月後,眾龍果然親自將寶物送到門上。

耶舍度婆奢有一次告訴國王,他在定中得悉佛陀在世時為阿育王所作授記,當年分成八份的佛陀舍利,現在已到廣布天下、利樂無量眾生之時。耶舍度婆奢所說,正合阿育王之意。此事亦不難辦到,因當年各自為政的八個國家,如今都已被囊括在孔雀帝國大一統的版圖內。阿育王便將各國的佛陀舍利塔依次拆毀,取出貯於寶瓶中的佛陀舍利。他十分驚喜地看到,二百年來佛陀舍利增長了好多倍,有的捨利塔里,不僅寶瓶裡面舍利已經長滿,連瓶外也堆滿五彩奪目的捨利子。

當阿育王拆掉了七座舍利塔,準備拆最後一座時,塔旁水池裡的龍變成一個婆羅門,來到他乘騎的象前叩頭說:“大王,您對佛充滿情感,廣建福田,我大膽地請您屈駕降臨我家作客。”阿育王問:“你家在哪裡?是遠是近?”婆羅門說:“我是這水池裡的龍王,日日看護供養佛陀舍利塔,因大王來此,特來謁見。”阿育王便​​隨婆羅門一同進入龍宮,看到了種種人世間沒有的珍奇寶物。龍王請求阿育王保留這座舍利塔,不要拆毀,他願以龍宮珍寶相贈。阿育王想想七塔已拆,聚集的佛陀舍利已經夠多,便答應了龍王的請求。

阿育王回到皇宮後,誥書天下,廣建靈塔,並派出使者,攜佛陀舍利,分送給各地新建的靈塔,一時間,不僅在印度建新塔成千上萬,在東南亞各國包括中國都建塔無數。

據傳,阿育王廣建佛陀舍利塔,得到本尊藥師佛鼎力相助。他依耶舍度婆奢之說,拆當年七國所建佛陀舍利塔,將佛陀舍利聚攏來後,摒一切雜務,除一切雜念,勤念本尊藥師佛心咒:“班堪則呀,班堪則呀……”,誦滿十萬遍後,十二藥叉明王於一剎那間將佛陀舍利送往世界各地,建塔八萬四千座,供各地人民瞻仰供養。

我國晉代高僧法顯(335-422),於後秦弘始年間去印度求法,曾到過阿育王當年的都城波吒厘佛城,那時離阿育王時代已有六百多年,他還親眼見到當年阿育王所建的大塔。法顯回國後在其所著《佛國記》中,記下了他看到的景象:“阿育王壞七塔,作八萬四千塔。最初所作大塔,在城南三里餘。此塔前有佛腳印。起精舍,戶北向塔。塔南有一石柱,圍丈四五,高三丈餘,上有銘題,雲:'阿育王以閻浮提布施四方僧,還以錢贖,如是三返。'”又過了兩百幾十年,唐代玄奘法師西行遊歷印度各地時,到這兒也來過,只見該塔已傾斜陷落,他回國後,在《大唐西域記》中對此記載說:“地獄南不遠有窣堵波,基址傾陷,惟餘覆缽之勢,寶為廁飾,石作欄檻,即八萬四千之一也。”但玄奘法師行至薩他泥濕伐羅國(在今印度北部旁遮普邦內)所見的阿育王塔,倒還完好無損,《大唐西域記》裡記載說:“城西北四五里,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磚皆黃赤色,甚光淨,中有如來舍利一升,光明時照,神蹟多端。”玄奘法師回國時,還帶回了一百五十粒獲贈的佛陀肉身舍利。




15.半個庵摩勒,最後施天下




阿育王共有十一個兒子,立三波提為太子繼承皇位。

晚年阿育王臥病在床,自知不久人世,對三寶的施捨之心更為強烈,一次又一次將皇宮中的金銀珍寶施捨給寺院僧侶。

眾臣對太子三波提說​​:“看來大王將要命終了,不能讓大王再這樣施捨下去,不然國庫要空竭了,今後你靠什麼來治理國家?”太子答應不再讓父王把宮中的東西拿出去。

阿育王見大臣不肯再替自己向寺僧施捨宮中財寶,就把自己吃飯用的金器送給了雞園寺。太子見狀,叫伺者換用銀器給阿育王送飯。阿育王吃完飯,將銀器也送給了寺院。太子又令人換銅器。結果阿育王將銅器也施捨掉了。太子得知後,令伺者再換瓦器。

阿育王心裡很難過,令伺者把眾臣叫到跟前,手裡拿著吃剩半隻的庵摩勒果,眼中噙淚,問大家:“你們說說,誰是天下的主子?”眾臣齊聲回答:“當然是您大王啦。”

阿育王搖了搖頭,說出一首偈語:




汝等護我心,何假虛妄語,

我今坐王位,不覆得自在。

庵摩勒半果,今在於我手,

此即是我物,於是得自在。

嗚呼尊富貴,可厭可棄捨,

先領​​閻浮提,今一旦貧至,

如恒河馳流,一逝而不返。

富貴亦復然,逝者不覆還。




群臣沒什麼話好說,皆沉默不語。

阿育王將手中的半只水果交給伺者,對他說:“你把這半只庵摩勒果拿到雞園寺去,代我禮拜諸比丘僧,對他們說,就說是我阿育王說的,我曾統領閻浮提,閻浮提是我所有,可我現在再也沒有任何財寶可供布施,只有這半只庵摩勒果是我的,我把它布施給你們,這是我今生最後的布施了,希望你們接受,並讓我最後得到供養僧侶的福報。”

伺者受命來到雞園寺,走到上座跟前,奉上半只庵摩勒果,五體投地,長跪合掌,將阿育王要他說的話轉述了一遍。

上座手捧半只庵摩勒果,對眾僧說:“阿育王從前期望周濟天下,如今重病在身,奸臣弄權,他已沒法支配自己的珍寶,只好以這半個庵摩勒果作最後的布施,每個人都應分到。”他叫人將庵摩勒果磨成粉末,煮一大鍋石榴羹,把庵摩勒果粉末倒入攪勻,這樣每個僧人都吃到了。庵摩勒果中的果核,則收集在一起,建塔供奉。

伺者回去禀告阿育王說,按照他的吩咐,每個僧人都已吃到了他送去的那半只庵摩勒果。

阿育王又問身邊幾個還沒離開的大臣:“誰是閻浮提的王?”大臣齊聲回答:“當然是您大王。”

聽此回答,阿育王由臥而坐起,眼望虛空,合掌作禮,心念口言:“我今再次以此閻浮提布施三寶,隨意用之。”

言訖,命終。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