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舍利故事-3

三、風風雨雨阿育塔,九州大地示神蹟

有人也許會問,在中國,可有阿育王建的佛陀舍利塔?共有多少?各在何處?

應該說,阿育王建八萬四千塔時,中國正處於戰國後期,中華大地上到處閃晃著列國爭雄的刀光劍影,佛法尚未大量傳入,有關這方面的記載更為少見。據漢代史籍稱:“此九洲之地,並有遺塔,雲是阿育王所造。……至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焚燒典籍,育王諸塔由此見隱。 ”由這段史料,我們或可知道,至少在周秦時期,人們還是見到阿育王塔的,可惜,隨著秦始皇焚書坑儒,從古印度傳來的捨利寶剎“由此見隱”矣。

不過,自從東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有一丈六尺高的金身神人入明帝夢,經史官傅毅釋夢,此為西方大聖天竺佛陀,帝乃派蔡愔、泰景前往西域求佛經,歷經坎坷,在月氏遇來自天竺的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僧,以白馬馱經迎回洛陽,並於次年(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建白馬寺,佛法始在皇家支持下得以流傳,有些先前已隱而不見的阿育王塔,尤其是塔中最珍貴無比的佛陀舍利,似乎從地底下呼吸到了自由空氣的氣息,有的又以種種因緣重現或重建於世。據《魏書·釋老志》記載:“佛既謝世,香木焚屍。靈骨分碎,大小如粒,擊之不壞,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舍利'。……於後百年,有阿育王,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佈於世界,皆同日而就。今洛陽、彭城、姑臧、臨淄皆有阿育王寺,蓋承其遺跡焉。”《魏書》乃北齊魏收撰於天保二年至五年間(公元551-554年),由此可見,在六世紀中葉魏收撰史時,在世的阿育王寺塔尚有多所。

唐代前期釋道世(?-683)所編著的《法苑珠林》,積十年之功始成,廣收六百科目,博採四百典籍,堪稱是一部中國佛教的百科全書。在《法苑珠林·敬塔篇》裡,道世對阿育王塔在中國興衰隱現的情況作了仔細尋訪和考證,他認為,確切數字已不可得,不管是重現於世還是舊址重建的,較為世人所知者,約有以下十九座:

西晉會稽鄮縣塔

東晉金陵長干塔

石趙青州東城塔

姚秦河東蒲坂塔

週岐州岐山南塔

週瓜州城東古塔

週沙州城內大乘寺塔

週洛州故都西塔

週涼州姑臧故塔

週甘州蒯丹縣故塔

周晉州霍山南塔

齊代州城東古塔

隋益州福感寺塔

隋益州晉源縣塔

隋鄭州超化寺塔

隋懷州妙樂寺塔

隋并州淨明寺塔

隋并州榆杜縣塔

隋魏州臨黃縣塔

此外,還有一些古塔,如甘州郭中寺塔、河州靈巖寺、秦州麥積崖靈安寺、荊州長寧寺塔等,雖然名氣不大,知者不多,經他查證,也屬於阿育王造的捨利塔類。其中泰州靈安寺,歷史相當久遠,據說為周穆王時造,佛殿下的捨利,乃山神藏之;荊州長寧寺塔,入地一丈有石函五重,內盛佛陀真身舍利。

上述二十幾塔,道世編著《法苑珠林》時,少數尚存,大半已毀。從道世的時代至今,又有一千三百多年過去了,那時的阿育王塔能避開種種兵災火燹及千年日曬雨淋而存至今日者,恐更絕無僅有。即便是毀而再建者,能留存至今的怕也寥寥無幾​​。好在道世的傳世之作,以及其它的有關記載,還能使我們多少領略幾分當年那些古塔的原始風貌和靈瑞感應。

16.會稽鄮縣塔,從地下踴出

說起會稽鄮縣塔,便不能不提東晉時的一位慧達和尚。

慧達和尚俗名劉薩訶,西河離石(在今山西省離石縣)人,年輕時打獵為生。三十一歲那年,忽患暴病昏死,家人均以為他已死亡,只因身體一直溫熱,故未入殮。七日後,劉薩訶居然甦醒過來。昏死之中,他遇到一個修行者,帶他到地獄裡去走了一遭,讓他看到世人因犯大惡業而在地獄受苦的種種慘酷景象。修行者向他宣說佛法,叫他還陽後定要出家,去丹陽、會稽、吳郡、成都一帶尋覓阿育王塔像,象當年阿育王那樣放下屠刀,懺悔先前打獵殺生的罪業,勤修善業,永往聖天。他醒來後,地獄景象猶歷歷在目,當下就出了家,法名慧達,認真學法修行,並按修行者所囑,四處尋覓阿育王塔像。

約在東晉廢帝太和年間(公元366-370年),慧達在江浙一帶到處遊歷尋找,有一年來到距東海四十里地的鄮縣(今浙江鄞縣),此處山澤秀麗,林木蔥鬱,花卉間發,景色奇佳,將他給吸引住了。半夜,忽聽山林中有鐘磬之聲傳出,循聲找至,鐘磬聲乃從地下發出,便插木為記。天明一看,果是當年阿育王時代的鄮塔舊址,因歲久荒蕪,只剩下塔基依稀可辯。

他在塔基旁打坐三日,虔心祈禱。忽然,塔基上方神光焰發,接著有一座小小的四方寶塔從地下踴出,塔高一尺四寸,方七寸半,顏色似青非青,質地似石非石,靈盤五層,窗開四面,中懸銅磬,每有鐘聲發出,清音悅耳。塔內座基上供著一顆舍利,色澤晶瑩,神光煥發。繞塔身上,精雕細刻著菩薩佛像,若注目細觀,可見佛菩薩百千形相,手足面目都極細備。刀斧神功能精細至此,真是非人智可及。

慧達得此小舍利塔後,在塔基上搭建了一座佛龕,把它供奉在裡面。令當地人驚奇的是,此龕建成後,群鳥無一再敢來此處棲息;漁夫若來此地河中打漁,肯定連一條小魚也逮不到。

劉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僧人曇摩密多將慧達立的佛龕加以開拓,建起一座寺塔。

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崇信佛法的武帝親撥款項,在鄮塔邊上建起殿堂樓閣,並賜號阿育王寺。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武帝詔命越州守臣蕭察重修阿育王寺塔,規模擴大,樓宇巍峨,舍利常現瑞相。

各地來禮拜阿育王寺的香客信眾常年不絕,在寺東北、東南各三里的山頭和山坡上,有人發現了佛的左右足跡,硬石之上,兩隻足跡清晰可見,無不嘆為稀有,但誰也說不上,那兩個足跡是什麼時候留在山石上的。

在寺北二里,有一潭深水,被稱為聖井,也屢現神瑞。那池水中有一條鰻鯉魚,極有靈性,人若到池水邊唸經朝拜,那魚便會應聲游上水面,擺尾答禮。當地人將這條魚稱作魚菩薩。隋朝末年,有惡賊經過,聽說此事後,動了歹意,來池邊佯作禮拜,當魚浮上水面時,猛然抽刀斫之,將魚尾砍斷。鰻鯉魚沉入水底,從此再也不現水面,若有人真心來此朝拜,它至多在水中攪起一點水花而已。後來,有個出家人來拜阿育王塔,獨居荒涼之地,乞食頗不易,有個患腳疾的老婆婆,不知打哪來的,天天來給這個出家人送飯食,送後就走。有人悄悄跟在這個老婆婆身後,想看看她住在何處,只見她走到池邊,一霎眼就不見了。不禁恍然大悟,這位老婆婆正是此水中魚菩薩的化現啊!

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有個敏法師聽說阿育王寺種種祥瑞,帶了他的眾弟子來此禮拜,同時跟寺裡的僧眾談經論道,在寺里呆了一個月。一天夜裡,敏法師的弟子見夜色中影影綽綽,似有西域模樣的僧侶百餘人繞塔行走,頗感神異,白天便問寺僧,寺僧笑答:“在我們這兒,這是常有之事,不足為奇,很久以來,每逢佛教四大吉日或舉辦齋食,夜里便常可看見胡僧來此繞塔或頌經贊唄……”

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會稽一個名叫張太玄的居士來阿育王寺禮佛,是夜掛褡,跟一個法號智悅的和尚住在一起,半夜,聽到屋裡有念誦金剛般若聲,了了分明,兩人靜聽不語,直至一部金剛經全部誦完,張居士與智悅和尚一起起床尋視,毫無踪影,始知這是神明顯現。

今浙江寧波鄞縣的阿育王寺塔,屢經興衰毀建,其最初發祥地即由此而來。在該寺的捨利閣上,今日還珍藏著一顆綠豆般大小的捨利子,色白,略黃,據說即為當年慧達由鄮山地下祈出之物。

17.金陵長干塔,舍利夜放光

東晉時,京都金陵(在今南京)的長干寺,屢有瑞兆。

約在咸和(公元326-335年)中期,丹陽縣令高悝得到一尊縣民從河裡撈上來的金像,製作十分精巧,前鐫有梵文,說明這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高悝想把這尊金像獻給晉成帝,可是馱像的牛走到長干巷,不管趕牛的人怎麼驅使,也不肯往皇宮方向走,不再趕它,結果它自己跑到長干寺裡去了。於是這尊金像就供在長干寺裡。

過了幾年,有個臨海縣的漁夫張系世,在海口發現一尊浮在水上不沉的銅製蓮花底座,大為驚駭,就呈送官府,官府又送進京城,皇帝說:“長干寺裡不是有尊河裡撈上來的金像麽,把底座送長干寺裡去吧,看看能不能配得上。”結果,把蓮花底座擱在金像下面,絲紋密合,契然相應!後來,有五個西域僧侶找到高悝說:“多年前我們有一尊從西域帶來的阿育王像,來到鄴地,適逢戰亂,就藏在河邊。現戰亂已停,我們就來尋找這尊金像,最近得夢,菩薩告訴我們說這尊像已被丹陽高悝所得,所以我們千里迢迢找到這裡,希望能讓我們禮拜一下。”高悝就把他們帶到長干寺。五個僧人見到阿育王像,涕淚漣漣,歔欷不止,而金像居然大放光芒,將殿堂照得恍若白晝。

簡文帝有感於長干寺的種種瑞相,敕令在長干寺裡建了一座三層寶塔,專門供奉阿育王金像。

大約也在這一時期,廣東沿海漁民發現海上常有神光閃爍,而且越來越亮,就報告了駐紮廣州的東南鎮守陶侃,陶侃前往詳察,發現是一尊漂浮在海上的阿育王像放光,就著人將像迎請上岸,派人送給了武昌的寒溪寺。有一段時候,寒溪寺的寺主僧珍離寺去夏口(在武昌北部)小住,夜夢寺院著火,唯置放阿育王像的屋上有神龍圍護。僧珍急急趕回,發現寺院果然著了一場大火,屋宇盡毀,只有供奉阿育王像的屋子安然無恙。後陶侃奉旨調鎮,考慮到阿育王像屢現威靈,想把他迎請到新的鎮地去,可是幾個民工居然抬不動那尊並不算大的像,動用了幾十人才勉強抬起,等搬到船上,將船也壓沉了!眾人嚇得趕緊把阿育王像又抬回去。陶侃是個力拔千鈞的武將,當時有一首民謠流傳於荊楚之間:“陶惟劍雄,像以神標。雲翔泥宿,邈何遙遙。可以誠致,難以力招。”不久,淨土始祖慧遠大師(334-416)在廬山創建東林寺,想把阿育王像請過去,那尊像竟然輕飄飄地自動飛至廬山東林寺!陶侃不得不佩服慧遠大師神感及民謠證驗。阿育王像的神威在荊楚一帶流傳愈盛。

再說東晉寧康(公元373-375年)年間,前文所敘的那位由獵戶而出家的慧達來到京都,登上城頭,環顧城內,見簡文帝建於長干寺的三層寶塔獨有異色,就晨夕往拜。一天夜裡,忽見塔下有光洩出,當即請人開掘,從一丈深的地下挖出三塊石碑,正中的石碑下面,埋著一個堅固的鐵盒,鐵盒裡有一精製銀函,銀函裡又有一更精緻的金函,金函裡放著三顆舍利子、一根指甲及一鬏螺狀頭髮,在夜色中熠熠放光。慧達大喜過望,繼幾年前在鄮山從地下祈出一尊阿育王小舍利塔後,現在又在京都掘出金銀函所盛佛陀舍利及指甲和頭髮,看來自己昏死中所遇的那個修行者說得不錯,自己跟阿育王確有一段特殊因緣啊!虔誠禮拜畢,他發心在舊塔之西建了一座新塔,安放佛陀舍利指甲等物。

東晉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孝武帝覺得十幾年前民間所建長干寺西塔太低,命加為三層,這下,跟文帝所建之長干寺東塔不相上下了。

隋煬帝(公元605-617年在位)時,為鎮守淮海,在洛陽敕建日嚴寺塔,因該寺塔未安舍利,聽人說金陵長干寺塔下的捨利極有靈驗,便叫人挖出,拿來京都,埋於日嚴寺塔下。

隋滅唐興,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日嚴寺被廢,僧眾散去,其舍利塔無人看護。當時配住在西市南長壽坊崇義寺的十來個僧人,便去日嚴寺,將塔下的大石函掘出,埋到崇義寺佛堂西南的寶塔下面。該石函內置銅函,銅函內貯當初取自長干寺的捨利三粒、指爪一枚、頭髮數十根,並雜寶、琉璃古瓶等物。

18.歧州扶風塔,三十年一開

歧州(在今陝西省)扶風縣鳳泉鄉有一座古寺,週魏以前,曾被稱作阿育王寺,後又稱為歧陽重真寺,規模不算小,常住僧侶多達五百人。魏貢帝二年(公元555年)時,出身皇族的歧州牧拓拔育專門來過此寺拜佛。周武王(公元558-578年在位)於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頒布滅佛令後,此寺僧人被強迫還俗,寺塔佛像嚴重被毀,只剩下兩間空空蕩蕩的大殿。隋開皇初,寺院修復,被改為成實寺。唐代初年,寺院失火,全部建築被燒個精光,只剩下一片焦黑的灰燼。

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歧州刺史張亮來扶風禮拜這座歷史上很有名氣的阿育王寺,只見雜草叢生,一片荒蕪,心裡十分感慨,便給皇上打了個報告,要求在阿育王寺原址重建寺廟塔宇。唐太宗自幼崇信佛教,對刺史的奏摺,很快下詔批准。刺史迅速組織施工,當開挖地基,挖到一丈深時,掘出兩塊週魏時立的古碑,上面除載明阿育王寺塔的由來,還說明該寺塔基下有一石室,內貯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自立塔以來,三十年一開閉,靈驗無比。張亮知道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非等閒之物,不敢輕舉妄動,又給皇帝上了奏摺,請求皇上准許開啟石室。皇帝也想親眼見見釋迦佛舍利,下詔批准。打開石室,再層層打開石槨和金銀銅棺,果然見到佛陀真身舍利,晶瑩剔透,眩人眼目。消息傳出,每天有數万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瞻仰。各人眼中看到的捨利,顏色、形狀各不相同,有人所見為白色,象白玉般映徹內外;有人所見為綠色、赤色或五彩色;還有人見到佛、菩薩、聖僧等形象;有個失明多年的盲人,拄著盲杖來瞻仰佛陀舍利,因為看不見,拼命睜目,忽然雙目復明!也有一人,站到舍利跟前,睜大眼睛,卻什麼都沒看到,心裡懊惱無比。回去後,有念佛的友人教他在佛像前深刻反省懺悔以往所犯殺生等惡行,再去地宮,果然也能看見了。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九月,以慧辯破解咒術聞名的智琮和尚,應召入朝時,對唐高宗說起,歧州歧陽之南有個阿育王塔,因年代久遠,應好加看護才是。高宗說:“你說的,莫非就是前世童子以沙施佛的那個阿育王麼?若真是那樣,那就是他造的八萬四千塔中的一個呀!”智宗說:“詳細情況,我也不太清楚,只要把塔中舍利請出,看看可有瑞兆,就悉知了。”高宗說:“好呀,能將舍利請出來,對我大唐是個大善因,那就請你代朕去一趟吧,七天為期,務求圓滿。”高宗派朝廷使官王長信陪智琮跑一趟,並撥錢五千貫、絹五千疋,作為給阿育王寺塔的供養。

關於智琮這趟扶風之行的情況,《法苑珠林》裡有十分生動的描述,文字也挺通俗易懂,錄載於下:

琮與王長信等十月五日從京旦發,六日逼夜方到。琮即入塔內,專精苦到,行道久之,未驗。至十日三更,乃臂上安炭火燒香,懍厲專注,曾無異想。忽聞塔內像下,振裂之聲,尋聲往觀,乃見瑞光流溢,霏霏上湧,塔內三像足下,各放光明,赤白綠色,旋繞而上,至於衡角,合成帳蓋。

琮大喜,踴躍欲召僧看,乃觀塔內,側塞僧徒,合掌而立,謂是同寺。須臾既久,光蓋漸歇,舟舟而下,去地三尺不見。群僧方知聖隱。

敕使王長信等同觀瑞相,流輝遍滿。赫奕爛漫,若有旋轉,久方沒盡。及旦看之,獲舍利一枚,殊大於粒,光明鮮潔,更細尋視,又獲七粒。總置盤內,一枚獨轉繞,餘七粒各放光明,炫耀人目。琮等以所感瑞,具狀上聞。

敕使常侍王君德等送絹三千疋,令造朕等身阿育王像,餘者修補故塔。仍以像在塔內,可即開發,出佛舍利,以流福慧。

又,敕僧智琮初開舍利,二十餘人同共下鑑,及獲舍利,諸人並見,唯一後不見,其人懊惱,自拔頭髮,苦心邀請,乃置舍利於掌,雖覺其重,不見如初。由是諸人恐不見骨,不敢睹光。

寺東雲龍坊人,敕使未至前數日,望寺塔上,有赤色光,週照遠近。或見如虹,直上至天,或見光照寺城,丹赤如晝。旦,俱以聞,寺僧嘆訝曰:“舍利不久應開,此瑞如貞觀不異。”

其舍利形狀如上指初骨,長可二寸,內孔正方,外楞亦爾,下平上漸,內外光淨,以指內孔,恰得受指。便得勝載,以示大眾。至於光相變化,不可常準。於時京邑內外道俗,連接二百里間,往來相續,皆稱佛德一代光華。京師慈恩寺僧惠滿在塔行道,忽見綺井覆海下一雙眼睛,光明殊大,通召道俗同視,亦皆懾然喪膽,更不敢重視。

次年(即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春三月,皇帝降旨,將舍利迎請到東都的內宮供養一段時候。其時正好有西域來的僧侶奉送佛陀頂骨給大唐,其頂骨高五寸,闊四寸,顏色黃紫。皇帝覺得這一因緣好極了,特將七個京師名僧召進內宮,為迎奉佛陀舍利和頂骨舉行佛事。皇后娘娘不惜將自己就寢的衣帳捐舍出來,折價千疋,為捨利打造了極為精緻的金棺銀榔。舍利在內宮供奉了兩年,至龍朔二年(公元662年)佛涅槃日(二月十五日),始送回扶風阿育王塔石室密奉。

自唐高宗之後,又先後有武則天、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僖宗等當朝皇帝迎奉扶風塔釋迦佛真身舍利。至中宗時,將扶風塔改名為“大聖真身寶塔”,將扶風寺改名為“聖朝無憂王寺”,皇帝李顯並親筆題賜。大約到了唐憲宗時,扶風寺塔被稱為法門寺塔。唐武宗廢佛之時,寺塔被毀,佛陀真身舍利一度隱去,人皆不知所去,至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佛陀真身舍利被九隴山得道高僧益貢章禪師在塔下以法力請出。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正月,新登帝位年僅十一歲的的唐僖宗,令將八個月前由其父懿宗迎奉來的佛陀真身舍利送回原塔,並下詔置入塔​​下石室封存,等三十年以後再開啟。

唐僖宗只活了二十六歲就去世,自然不可能再由他來開啟法門寺石室,他身後的法門寺亦幾經興廢。而石室經他這一封,就一直封了一千一百多年,直到公元1987年,始被挖開,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乃重現於世,成為轟動現代社會的一件大新聞。

19.益州福感寺,神靈長佑護

在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帶)郭下縣城西地區,有座古塔,相傳是很久很久以前,鬼神奉阿育王之命所建,塔里供奉著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其塔基乃是從萬里之外搬來的整塊巨石,渾然一體,凌空而至,非人力所能為也。當地人都稱這座古塔的基石為大石,稱塔為大石塔。

隋朝初,大石塔塔身已毀壞,唯塔基猶在,鎮守蜀地的官員聽到有關大石塔的傳說,令人將塔基掘開,想看看裡面有些什麼東西。可是,掘塔的人仔細察看,從塔基上找不到任何一條縫隙,無從下手,原來這是一塊整石。用鐵鎬刨,用鋼錐鑿,其石堅硬如鐵,根本啃它不動。這時,天空突然電閃雷鳴,暴雨如注,掘塔者見天公發怒,不敢再搗鼓,匆匆撤走。回去後,他們將好不容易鑿下的一小塊黑色碎片,請行家看看,是什麼石料,行家鑑定後說,這哪裡是什麼石頭,是真正的翳玉,乃世上稀有之物啊!

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起)以嚴於戒律聞名於世的詵法師,來蜀地遊歷,見到塔身已毀的大石塔,感應強烈,便發了個大願,要修復古塔。經他四處募化,信眾竭力相助,果在塔基上建起一座九層木塔,後又漸次蓋起殿堂僧房。據道世說,他撰著《法苑珠林》時,此郭下塔寺還存於世。此塔十分靈驗,益州若久旱無雨,官家請僧人於此塔下祈雨,多能如願,因此這所寺院又被人稱為福感寺。

有竊賊以為福感寺裡定有許多寶物,夜半入塔行竊,因找不到什麼值錢的東西,就將塔頂銅鈴摘了下來,往下剛走三級階梯,忽被一股神奇的力量吸起在空中,同時塔內斗拱突然張開,將他緊緊夾在樑木之間,動彈不得,他痛得大聲呼叫,寺僧趕來,幾個人用大木撐起斗拱,才將他弄下來。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有個名叫王顏子的綠林大盜,入塔偷盜,忽被兩根木柱夾在中間,他拼命掙扎,木柱越夾越緊,令他呼吸越來越困難,這時,有個西域裝束的僧人出現在他面前說:“小賊,快呼救吧,不然你就沒活命了。”言畢不見。大盜​​顧不得臉面了,大聲呼喊,寺僧聞聲而至,將他救了出來。

最令郭下人驚嘆的,是發生在唐太宗貞觀初年(公元627年起)的一樁奇事。那年蜀地發生地震,郭下一帶大地震動也很厲害,民眾怕房屋倒塌,皆從家裡跑出來,很多人跑到大塔跟前,求神靈保佑。九層木塔因孤峰直聳,地震時搖擺幅度很大,像要傾倒的樣子,這時,忽來四個力神,個個有木塔那麼高,每神皆以背部抵住塔的一面,隨著塔身的晃動,小心翼翼地乍倚乍傾,不讓塔倒下。地震過後,力神隱而不見,僧俗登塔檢視,塔身內外絲毫無損。

當地有一大戶,家財萬貫,產業累累,以往生活豪侈,從不相信什麼佛道顯靈之類,那天親眼見到力神護塔的情景後,大為驚駭,對佛法頓然生起精猛信心。他見塔頂上的露盤,體形比較短小,跟整個塔身相比似不太相稱,就捐黃金三百兩,另造一個。等新的鎏金露盤造好,換上去時,有彩雲繞著塔頂升騰激湧,既而香霧飄渺,繹繹不絕,流澤整個郭下城邑,空氣中的香氣持續七日方散。

在塔西南,有三個小水池,深淺莫測,據說有三條龍住在裡面。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三龍不知為何事大斗,攪得雷霆振擊、水火交飛,許久才平靜下來。當地有人拾得龍身上掉下的鱗毛,長三尺多,顏色黃赤,世間少有。

20.鄭州超化寺,泥淖立寶剎

鄭州(在今河南省)西南百里,有個超化寺,寺東南角不遠處有幢寶塔,傳說為阿育王建,屹然聳立在一大片沼澤地上,極為奇特。

這一大片沼澤地,常年淤濘不堪,人畜皆難涉足。沼澤之西南,有泉數口,終年噴湧不斷,汩汩流溢於​​低凹處,遂成一潭淖澤。沼澤中間,以一層層炭沙和石灰,堆積成不知有多深多厚的一塊地基,地基之上,舖有堅實的石基,石基由細腰狀的大方石塊緊密拚成,四周用生鐵加固。寶塔就建在石基之上。

因年代久遠,有一塊大方石有所鬆動,寺院請來工匠維護塔基,先將此塊方石掘起,發現下面墊著一團團石灰,至少百團,抽出一團,長達三丈!工匠大驚失色,喃喃道:“我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有這樣打地基的,若非有神力相助,怎麼可能在沼澤地上打下這樣的地基啊!”

塔南的泉眼,雖終年湧沸鼓怒,卻不出一點水聲,凡見者莫不稱奇。幽州(在今河北省)有個俗名李嚴的僧人,仙風道骨,相貌奇偉,隋朝時常應煬帝之邀入四道場作法事,後穿上了俗衣,仍獨住深山老林,每年七月必來一次超化寺塔作供養。道世在《法苑珠林》裡寫到的這位奇人,當時年已一百零五歲。該老者對泉眼噴水無聲也頗奇怪,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請了個善潛水的黑膚人,從泉眼裡游進去,看看裡面是咋回事。黑膚人出來後說,那水洞很大很大,裡面石柱林立,無邊無際,水里有座寶塔,高約三尺,四面清水將塔團團圍住,卻在塔前凝然而住,使塔體外部形成了一個真空……老者和寺僧都猜想,這座奇妙的水中小塔,就像沼澤地上的大塔一樣,除為阿育王所立,還有誰有那樣大的能耐啊!

21.懷州妙樂寺,五級白浮圖

懷州(在今河南省)東部有個武陟縣,縣西七里,有個妙樂寺,寺中有一塔,塔高五級,上圓下方,邊長十五步。

其塔由白色石條砌成,石長五尺,闊三寸,一條條鱗次櫛比地編砌在一起,縫隙極細極密,見者無不驚訝:若非鬼斧神功,凡間焉有人匠能造出此等浮圖?

相傳此塔古時候從地下湧出,乃是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中的一個,塔下有大水,為塔所鎮。唐代有個懷州任上的刺史,不信佛道,聽到這種傳說後,以為是僧人故弄懸虛而杜撰出來的故事,他想要殺殺僧人威風,就令人沿塔基邊沿挖掘下去,看看塔下到底有些什麼!結果,工役越挖越深,越挖越深,挖至數人之深了,塔基猶不見底,工役心中越來越惶恐不安,扔掉鎬鍬,不敢再挖。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