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十五) 電子書

 


電子書下載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 (十五)

目 錄

對境不迷的訣竅  

遇到病苦怎麼辦  

人死後去哪裡  

不偷盜戒  

如何自利利他  

百不管老太太的故事

三淨肉不能吃  

面對病苦的正確心態  

附佛外道的樣子  

如何面對障道因緣  

大慈大悲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

悟顯法師講述 

對境不迷的訣竅

《六祖壇經》裡面,六祖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因為這一段話非常地重要,沒有學佛的人總是用這句話增長習氣,把它曲解、把它錯會。不曉得這是祖師大德徹底悲心的顯現,希望眾生能夠當下頓脫、當下覺悟。而不是叫你在這個世間繼續貪戀,是要讓你在這個世間當中能覺悟、能夠回頭、能夠不再迷了。所以教你不離世間覺,沒有離開你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完全沒有離開,就從這當中回頭。

所以《楞嚴經》講,讓你生死輪迴的是你的六根,讓你圓成佛道的還是六根,只是你對境的時候,你是迷了,你是隨色相所轉、隨音聲所轉,認為色是實有的,認為音聲是實有的,乃至六塵你都作實,有因緣生、有自然生等等的邪見。在本無輪迴的當中妄見輪迴,所以佛說虛受輪轉、虛妄生死;這生死不是真的,輪迴根本沒有。為什麼說它根本沒有呢?你要會聽。從根上來說,徹底空寂,所以說為根本沒有。

眾生的輪迴一定可以出,為什麼?因為體上輪迴的性是空的,它是虛妄的,隨心所轉。一般的人總是在這個世間裡面貪著,在虛妄當中起種種計度分別、種種思量,貪著不捨。所以不會修行的人,他就用六祖講的這句話,來增長自己的習氣,說佛法在世間,沒有離開世間法。意思就是他還想要繼續搞生死輪迴,他以為把世間事情做好了,把自己擔心罣礙的事情做好了,就叫做佛法圓滿,這個是顛倒因果的說法。可是他嘴巴裡也很提倡因果,也很相信因果,但不知道自己非因計因,不知道把這個不了義法、把世間法當作實有的,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成佛,終究是輪迴。

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他示現什麼呢?示現出家。就是出離這些煩惱,就是出離生死,就是把身心世界─你家庭的、公司的、國家的這些罣礙統統都放下,這個才能出,而且釋迦牟尼佛是身心俱捨,他是心裡面徹底放下了身外之物,乃至這個色身,他也都放下,所以他得大成就。這是釋迦牟尼佛做給我們看,他是真正從世間覺悟的人。他看到這世間生老病死,輪迴不休,唯有修行才能夠解脫。所以活在當時候的時代,他選擇了出家這一條路,而且也用對了方法,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佛做給我們看的,大家一定要清楚,教你在這世間要覺悟。

後面六祖又講:「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你要離開你現前六根對六塵,你要求菩提;要離開煩惱,要找菩提,你也找不到。中峰國師說得好:「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就在一切虛妄煩惱當中直接見道,從這裡直接回頭,從這裡覺悟,所以叫你「不離世間覺」,要覺什麼呢?要覺悟這三際心空─過去、現在、未來這三際心。三際心不可得,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已經滅了;現在的現在已經發生了,發生的事情不要住著、不要愛慕、不要留戀、不要起種種的執著,這個現在心自然就滅;未來的未至,你不要去做種種打算、種種規劃,去打這個未來妄想。如是安住,這個就是「但向塵中了自心」,因為這世間不會超過這三際相─過去、現在、未來。無論過去什麼事、未來什麼事、現在什麼事,都不住不著,也無住處,也不住無住上,那這個就是得無生法忍。

所以修行並不難,你心裡面要轉,轉得過來,看到這個三際相空。三際要托空,因為它本空。你現在不明了它空,隨著它轉,所以教你要把它觀空,教你要放下。

淨土宗的學人其實很簡單,你知道這三際性空,你沒有辦法擋住你的煩惱又起來,你提起佛號,把念頭轉到佛號上來,這是一個方便,這是一個方法。這麼樣來用功,心不隨境轉,這就是教你在虛妄的六塵當中了見自心,知道這個心不生不滅;不落於過去、現在、未來,不落於三際相上,而能顯現三際之相,能辨過去、現在、未來,這個就是常住真心。你要能見到了,能如是修,必定可以見性。

我們修行,你要用對方法,什麼宗派都一樣,方法要正確,知見要正確,不可以貪戀世間、貪著世間。把祖師這一句這麼好的開示,你不會使用,因藥得病,所謂「病遇醫王爭得瘥」,你生了一場大病,碰到了醫王,碰到了高明的醫生,不光病沒好,還使病情加重,那就是你自己空過了。所以我們修行,你要懂得祖師大德的用心,教你佛法在世間,不要離開世間覺。叫你不要心外求法,要了卻自性。在這虛妄的當中能夠了見自心,叫「不離世間覺」,記住是要「覺」。如果你起一念貪著,墮在這三際相上,那就是在世間迷;在世間迷了,那是出不了三界,見不了性。這個觀念一定要清楚,大家不要錯解了。

六祖慧能大師,何等的人物,這麼好的開示,你不要把它錯用了、亂用了。這麼好的藥,你要能夠完全地領納、完全地接受,不要起一念世間心,錯解祖師意。所謂「邪人說正法,正法亦成邪。」世間人他看一乘了義,怎麼看都變成世間法,他沒有辦法覺悟。所以真正的佛法,你要向祖師大德學習,要把你的世間心放下,把你的世間意放下,那對於經典你才能了解。你自己願意放下還不夠,還要求佛加持你,消除你的業障,消除你無始劫來的罪業,毀謗正法的、輕慢正法的、破塔破寺的、破人梵行的這些罪業,你統統都要懺悔;碰到一乘了義之法,你才能夠直接的信受,而且不起邪見。

以上這些觀念、這些道理,希望大家能夠懂得。

遇到病苦怎麼辦

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有一些同修難免會有病痛,或是大病,或是小病,或是陳年的痼疾,就是俗話講的老毛病。你除了看醫生之外,在佛門其實也有方法可以提供讓你減輕,甚至消除你的業障。

生病不管是什麼病,離不開「業障」兩個字。在佛法裡面有一本經,叫《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藥師經》告訴我們,教我們學佛的人,你生病了,要持誦「藥師神咒」,或是稱念「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名號,就是稱「藥師佛」的名號。我們淨土宗的學人,可以以此作為助修。你稱佛的名號、稱念藥師咒,可以消除你宿世以來的這些惡業,或是冤親債主、或是四大不調;可以除掉你看醫生都沒有辦法看好的老毛病—陳年痼疾。

有一些人,他不稱佛號,不信藥師佛,卻跑去相信一些鬼神附身的、求神問卜的,甚至為此殺種種眾生。還有一些醫生很不道德,告訴你不要再吃素,吃素不營養;如果你心裡面沒有主宰,你就被他迷惑去了,就跑去吃葷的了。實際上,他講這個話是最不營養的,這個醫生沒有智慧,不懂因果,他講這個話是最不健康的。

在《藥師經》裡面告訴我們,你只要生病,你要放生,要吃素,要用種種的供具來供佛,然後持念「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名號,或是持念「藥師咒」;你最好每天作為助修,一天念它個一百零八遍,那你就不會碰到這些不良的醫生,它可以除九種橫死。第一種橫死,就是你碰到這些庸醫,給你錯誤的醫療,給你錯誤的醫療知識,把你害慘了。本來沒有這麼嚴重的,因為你沒有稱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沒有佛菩薩加持你,你身邊又都是冤親債主,你就會遇到不該遇到的醫生、遇到錯誤的醫生。相反地,你要是稱誦藥師佛,持念藥師咒,那就會遇到良好的醫藥,就會遇到正確的醫生,把你的業障、把你的病苦給消除。

不是說學佛,你念佛修行,生病就不用看醫生;看醫生也是一種消業,但是有一些人亂看一通,甚至為此殺生,為了自己的色身去惱害眾生,或是信邪倒見,相信外道,把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給斷掉了。所以我在這裡給大家講這一個治病的方法,就是《藥師經》上教我們的,你稱念「藥師佛」的名號,稱念「藥師神咒」,這個方法絕對有效,保證有效。而且你會得到正確的醫療,你的冤親債主甚至都會原諒你,都會皈依佛法,為什麼?藥師佛會度他。

如果你的壽命盡了,這是有時候難免的事情,壽命盡了,絕對不下三惡道。如果把稱念「藥師佛」名號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臨終有八大菩薩接引你往生,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可以往生淨土。所以功德殊勝,一點也不輸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這兩個一起修會不會衝突呢?不會衝突。就像你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是正修;你現在生病了,稱念「藥師佛」名號,這是助修。就像你每天要吃飯,你也在修行,也在吃飯,也要養色身,養色身就是助修—助道之法,這色身拿來修道。

稱佛的名號如理如法,所以你要清楚,除了看醫生之外,你要稱誦「藥師神咒」,稱誦「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名號;你要諦信,你不要信外道,也不要信鬼神,你不要信一些庸醫蒙古大夫,你要搞清楚。甚至你不要因為生病,你就放棄了吃素,這在現在很嚴重!有很多醫生,好像發好心,實際上發好心會把你害死,你就是因為不吃素,就是因為殺生所以害病,這是最根本的原因,保證是根本原因。他還叫你去殺生,他還叫你吃肉,說吃肉比較健康,營養比較豐富,其實是冤親債主更多,你四大完全不調。

我們人是素食的動物,按照現在先進的醫學來說、科學來說,人是素食的動物,不能吃葷,而且現在的這些肉食當中,都有很多對人體有害的東西,吃了以後讓你的問題更嚴重,不光色身治不好,四大不調,還增長冤業,臨終必墮三塗。所以你學佛要有智慧,要懂得相信佛菩薩、相信經典。從經典裡面學習正知正見,學習正確的方法,能夠落實,能夠做到,在你生活上可以把它百分之百做到,這學佛對你才有幫助;不是學了好幾年了,有的學了幾十年了,到後來不吃素了、不念佛了,什麼原因呢?他說念佛、吃素還會有業障,還會生病。我們仔細觀察,他確實是業障起現行,而且業障重到讓他都沒有辦法學佛了,這就是他在初學的時候,正知正見沒有建立,對於佛菩薩的信心,對於經典他不相信。他平常沒有落實,平常沒有對治煩惱的能力,一旦年紀大了,頭昏眼花的時候,心意遲散的時候,控制不住的時候,他就開始顛倒了。所以平常就要用功,平常就要修行。

以上是我跟大家講的,你除了這世間的醫療以外,最有效的方法,甚至這個方法也超過世間的醫療,有很多人得了一些不治之症、癌症等等的,醫生跟他講,你生命要走到盡頭了,他回去持誦藥師神咒,他所有的病苦全部消滅。

現在還有一些,我要再做個補充,除了碰到庸醫,還有一些人他有學佛,他跑去看什麼呢?看三世因果,找一些通靈的來問問看:「我過去生到底造什麼業啊?再過去生又造什麼業啊?」求神問卜,然後對於佛法他就不能相信,他就相信鬼神了,諸如此類的,你都要能夠防範,都要能夠避免。

你縱然了解三世因果,你還是得修行。所以我教你,你直接持誦「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名號,直接持誦「藥師佛」的名號,直接受持「藥師咒」,業障自然就消除。你也不用去看三世因果,因為看了一樣沒有用,還是得消業。所以不要走冤枉路,以上希望你們能夠記取。

人死後去哪裡

今天跟大家講一講,基本佛法的一個正確概念,這個觀念我們一般比較少講。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上,人死以後不是沒了,不然就是以為人死以後還會繼續做人,這是錯誤的一個概念。

我們佛法講「諸法因緣生」,因緣是佛法的宗旨,佛法以因緣為宗。講到最簡單的、最基本的,不外乎這世間的因果,這因果轉變的現象;但是佛法講的因緣,講的是「緣起性空」,這是最高深的。一般通途就是講一些世間,或是民間信仰的因果,他就以為是佛法了,這也是不足的地方。

話說回來,世間人認為人死以後,他就什麼都沒有了,這在佛門稱之為「斷見」。什麼叫做「斷見」呢?就是斷滅見。其實人死了以後他有輪迴,這個是可以肯定的,你有神通,你有定力的,你都可以看得到;沒有神通的,你就相信聖言量,這聖言量就是佛經上說的,以現在的科學來說,也可以證明他是有輪迴的。所以人死以後,並不是像通途的人所想的一樣,像大多數人想的一樣,死了以後就斷滅了,什麼都沒有了。

此一類的人認為人死以後什麼都沒有,所以活在這個世界上,他極盡能力地去享樂,極盡能力地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甚至做出危害國家、危害社會、危害人民的事情,這都是因為他邪知邪見,沒有因果的概念。基本的人生觀他沒有,甚至他人生的觀念是錯誤的,我們可以這樣來看。

還有一類人認為人死以後還會做人,人往生以後還會做人,所謂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這一類人,一樣地跟我們剛才講的,同樣都是不相信因果的,也不相信有輪迴的。

實際上,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人死以後隨著他這一生所做的行業,「行業」就是他的行為產生出來的業力,所以稱之為「行業」。行為產生出來的業力,看哪一個比較強,就牽引他到那一個地方去受審。所以你看人往生以後,斷氣以後四十九天,他神識離體,會有中陰身。

什麼叫「中陰身」呢?它不屬於人道,它也不屬於鬼道,它也不屬於天道,就是還沒有達到它下一個要去投胎的地方,所以稱為「中陰」。人死以後有中陰身,這個中陰身七天有一個變化,這個變化就是隨著他的業力強弱。如果他來生的投胎要去做狗,他的七天當中,中陰身的形象,就是狗的樣子;其他的隨著他的受身,隨著他七天後要去投胎的業力不等,顯各各不同的形象。

所以在經典上講,一般人往生以後,在這四十九天當中,你要多為他廣修福慧,供養三寶,多印經、多布施、多放生,來消他這一生當中的業障,這樣子才能夠幫助到亡者。如果是一個修行人,你也一樣可以為他廣設福德,都可以幫他積功累德,同樣地能對他修行有所助益,把這功德迴向給亡者。

這是跟大家簡單講一下,人死以後到底是什麼樣子。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人往生之後,不是什麼都沒有,也不是人死以後就一定做人。人死以後隨著這一生的業力強弱,有受畜生形的、受餓鬼形的、受地獄形的,「形」是形貌、形色的意思,不是指刑罰,看他是造什麼樣的業,感得的報應就不同。

如果他所做的是善業─五戒、十善,五戒他是感得人身,十善是感得天生,再加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乃至禪定的淺深所生的天界各各不同,隨其業力的強弱來轉生受身。所以人往生以後,他不是斷滅的,也不是絕對再來做人,天上的人也是如此。我們看到的這些畜生、這些餓鬼,都是一樣。鬼道的眾生、地獄道的眾生,不是死了以後都還是待在那裡,只要他能回心轉意,只要他能夠修五戒十善,或是念佛、或是持咒,都能夠脫離惡道,轉生善道,甚至直接超脫惡道的身,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作佛。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你要有正確的一個基本概念,要能夠相信因果。人死了以後,如果你不修行,從我們上面這樣講下來,你就知道,就是輪迴而已;或是生天、或是下墜,下墜就是下三惡道,或是還是待在人道。來生隨著你的業力,去造種種的業,或善、或惡不等,還是在輪迴當中。

為什麼我們學佛要求出離?人生苦不苦,每一個人體會不一樣,但是輪迴就是恐怖,因為你做不了主,你沒有辦法從這當中脫離出來。所以佛才告訴我們,這就是人生最大的苦,最大的問題就是輪迴。你要出輪迴,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你要萬緣放下,你要老實念佛,這是幫助我們現代眾生最好的方式。所以為什麼才說要發出離心,才說要有道心、要有菩提心,雖然講這麼多心,無外乎就是要你覺悟而已。

以上跟大家說明,希望大家有正常的、正確的概念,你不要認為人死以後什麼都沒有,或是人死以後還來做人,那你就墮在斷見跟常見。你認為人死以後還做人,這個是常見;認為人會一直做人,以為是常,墮在常見。斷、常二見這兩種在佛門裡面都是邪知邪見,你們要能夠了解。

不偷盜戒

菩薩戒裡面有跟大家講到,不可以偷盜。這一條盜戒事相上含攝的相當地微細,一不小心你就會毀犯了這一條盜戒。

菩薩戒裡面教我們不可以偷盜,偷盜就是很重的罪障,在結罪上的輕重大家要知道。凡是物品以三寶物結最重的罪,你偷三寶物,特別是偷佛的東西,再來偷法寶,人家供養經典、供養經像這些你不可以偷,甚至連誤盜,你都不可以,不小心的,這你都要注意。

再來就是偷僧寶,出家人裡面當然按修證來看,如果是聖賢僧,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如果是凡夫僧,他的罪比聖賢僧稍微再輕一點,但是也不會太輕,依次你的父母師長等等,這就「人」上來說的,就眾生上來說。

盜戒的微細,大家一定要注意,因為在道場裡面,在你生活環境當中一不小心就犯盜。我這裡講一個故事,你就很清楚了:有一個小孩頑皮,他在學校偷了同學的筆帶回去,被他爸爸發現了,這個做父親的很生氣,罵了他一頓,他說你怎麼可以去偷人家的東西,你如果要筆,爸爸從公司抓一把回來給你,你就不用偷人家的了。這個故事,小孩犯盜了,他的父親也犯盜戒,兩者俱犯,甚至父親犯了還比小孩還嚴重!他這是偷公司的筆作為私用。所以你看你在公司、你在國家政府機關,這些東西你不可以私自帶回家裡用,或是做一些非公務的事情,這些都算是盜國家物,盜公司的物品。如果你偷國家的,你要還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果你偷一間公司的,你要還這間公司的股東、老闆;如果這間公司是跨國企業,股東就非常地多。所以你要知道這盜戒一不小心就會犯,要知道凡事不予取,不是屬於你的東西,不要貪,不要想佔便宜,不要存僥倖,不要為自己隨意地開緣。

像有的居士,他到道場,不知輕重,他把自己買的東西供養道場,想說這是他的,他又把它拿回去,這就算盜常住三寶物,為什麼?因為他拿東西是來供養道場,就好像一滴水,你倒到大海裡面,你再把原來那一滴撈回來,那已經不是你原來的水,它就算大海水了。所以你拿東西到道場,供養道場,你一講供養道場,這個東西就算屬於道場的,你就不能再隨意地取回。道場的執事,你要平均分配,如果這個東西是要結緣的,你不可以想說哪一個人比較愛吃,哪一個人比較適合用,你去做這樣一個私心的分配,或哪一個人跟你比較好。現在有很多在家人不懂,在道場修福,沒想到福沒有修到,造了盜常住物的罪業,讓自己永遠墮落。他不曉得他在偷盜常住物,或是拿三寶物回去給自己做人情,送親戚、送朋友當禮物,這都是不可以的,你分配不均尚且不可,何況是你盜三寶物。

你到道場去,一花一草一木,縱然是落葉,你也不可以撿走。我自己就有碰過,有的居士到道場來,道場有菜園子,他想說他拿自己的菜跟道場換,這事情要經過道場主要執事的同意,如果這個執事不同意,你強行換取,也算盜三寶物。你不要想說我拿這東西來跟你換,這個一樣也是屬於偷盜的行為,所以自己就要清楚。

現在也有一些在家人,發好心成立一個精舍,一些念佛會的,一些單位,這些人很多不懂戒律,拿十方的錢放到自己口袋裡面去;或是他發心了這個道場,他請了人來幫道場做事情,這個人還順便要幫他家裡做事情。一般人不曉得啊!你捐出來的錢,你捐出來的地方做道場,這個地方是你捐的,在因果上就不算你的東西了;即使法律上是你的,因果上不是你的。你如果捐給道場的話,拿出來做,包括錢,包括財物等等的,或是你供養冰箱,供養這些生活器具等,已經屬於道場的,你就不可以再做私用,包括人、包括事、包括物等等的,你自己就要知道。現在這些人特別多,特別愚癡,不懂戒律,開了一間念佛會,開了一間道場,在這裡面造作惡業。所以我講出來,你們自己就要清楚,絕對要注意這些微細的盜戒,不是你出錢就代表這東西等於你的,道場不是公司;縱然是公司,你是股東,你是董事長,你也要知道這一間公司的股權,他的這些股東到底有多少,這是大家共有的,合資的,不是屬於你個人的公司;如果是你獨資的,自己開的,那你要怎麼決定,這個沒有問題。如果有其他的股東,同樣地大家來成立一家公司,這裡面的東西就算公司的財物,就不屬於你個人的財物,也許在法律上你有管理的權利,但是你不能據為己有,否則統統都是犯盜,何況是道場。

道場是修道的地方,不是公司,你捐出來的地方,捐出來的錢就屬道場物,這裡的住眾,這裡的執事,任何人不得據為己有,你只是擔任道場的住持、監院、首座等等的這些職務,你只是為眾生來服務,為這個道場的住眾,為這個道場的四眾同修來服務,不屬於你的東西,所以你也不可以私用。

有些人想說他自己是住持,很偉大,可以決定道場的事情,完全按著自己的習氣走,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他不按戒律,那麼這個地方沒有道啊!那是魔道場啊!那不是佛道。所以講到「盜戒」,只是給大家略說一二而已,其餘微細的事情,你自己要去觀察,要去學習,要去看祖師大德的著作,不可以任意而為。你想說你來道場修福,那要真正能夠修到福,不要修到禍,修到罪業,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因為現在有很多人,他也不是故意的,但不是故意的並不代表沒有罪業;有的是故意的,他沒有智慧,他不信因果,他不守佛門的戒律,他以為他自己是老同修、老居士,就想往地獄去,他就可以胡作非為了!甚至有的道場,他供養的燈,人家要換燈還要經過他的同意,這一樣是竊據常住物,竊盜三寶物。為什麼?你供養出來了,這就是三寶物,如果你還把它當你自己的,表示什麼?你不是真正布施,不是真正供養。那你有沒有功德呢?也沒有功德,還有罪報,所以這當中的罪業非常地可怕。

佛在《觀佛三昧經》講:偷盜常住物的罪過,勝過殺八萬四千父母。殺一個父母尚且墮無間地獄,不管殺父還是殺母,什麼理由都一樣,就是下地獄;何況你殺八萬四千,你偷盜常住物這個罪報,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比你殺八萬四千父母還重,所以常住的東西一定要清楚。在家人很多不懂,開了一間道場,放那個功德箱,不知因果,不知輕重,拿去做這些世間事,印這些世間書,你的罪過勝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為什麼?你跟人家說我這個有功德,結果你拿了這些十方的錢、要供佛的錢、要印法寶的錢、你把它轉作他用,這是盜三寶物。

人家印法寶供養法寶,要印送經書流通,你給他拿去做《弟子規》,拿去做世間書、俗事,拿去提倡世間法,你是濫用十方的信施,你這一生再孝順父母都沒有辦法救你的罪業,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說你盜三寶物啊!勝過殺八萬四千父母,這罪非常地重!沒有人可以救你。所以剛才講的,凡是偷盜,以盜三寶物的罪最重,你從這裡來看就清楚了。人家要印法寶的,你給人家拿去做世間法,你以為你在提倡佛法,提倡道德,提倡文化,你不知道你這當中背了很重的罪,非常地重,這佛都沒有辦法救你。所以本來發好心,開了一個廟子,要讓大家來共修,有功德,結果自己比誰都先墮落,這一點不可不慎。

以上有關於大乘菩薩的戒律,你們一定要去看祖師大德的著作,可以看賢首國師的,也就是唐朝法藏國師的,他的《梵網經菩薩戒疏》,裡面講得非常清楚。

如何自利利他

今天來跟大家講一講,放生比較寬廣的意思。

一般在佛門裡面想到放生,以現在佛教都當一個活動來舉辦。這活動當中,要是大型的,幾十台遊覽車,大家聚集在一起,幾十輛卡車,一次到海邊去,或是到放生的一個地點,辦一個這樣的活動,這就是現在大家認知的放生。

實際上,放生不是只有辦活動而已,所謂「放者,放下;生者,就是起作用。」放下你的貪、瞋、癡,自然就生不貪、不瞋、不癡。所以平常生活的時候,你就可以放生,這放生就是修行。

譬如說一件事情你很生氣,看電視看到後來越看越氣,假戲真做了,要破口大罵,這時候就把你裡面的瞋恨心,你要造惡口的這一念心把它放下,自然就生出了功德;當你要起瞋恨的時候,把瞋恨放下就生慈悲心,這就是放生。

所以放生的意義,不光只是放救動物而已,令其得以生存,甚至你在生活上都是,到處都可以放生。從你自身的修行上開始做起,把你的煩惱放下,生出智慧;把無明放下,生出般若,都是放生的意義。不要想說佛門講放生,就變成是一個活動。當然放生的活動非常地好,現代人就會關注到,你要注意生態等等的,這我們是贊同的。因為所謂放生,你要把這個動物放掉,要讓牠可以生存,這也是符合佛教的戒律,不是亂放一通;亂放一通牠不能活,那你只做到「放」,沒做到「生」。你雖然把牠放了,牠可以免了下湯鍋、免了下油鍋,但是牠並沒有得到良好的一個生存環境,所以最後還是死掉了。

當然放生還是有它的功德,因為你給牠念了「大悲咒」,你給牠授了三皈依,萬一在正常的一個放救下,不小心死亡了,也能夠乘著「大悲神咒」的力量永不墮惡道,這是一般世間人,或是沒有學佛的人不懂的,他不知道我們佛門在放生還誦「大悲神咒」,就是讓這些畜生可以脫離惡道,所以佛門的放生有它的功德。

你平常在家的時候,看到這些昆蟲、螞蟻,你放牠們一條生路,也是放生;不要愛打蚊子,喜歡殺蟑螂、螞蟻等等的。你平常屋子裡的整潔,就要讓它乾淨;你的屋子不可以髒亂,你的房間不可以髒亂,你的個人衛生必須得注意,這都是放生的行為。

所以,放生不能只是舉辦一個團體的聚會或是一種活動,而是要你在平常生活當中,就要常行放救。你走路的時候,不要東看西看,要攝心,收攝回來注意你的腳步;在走路的時候,你要看到你的前方有沒有這些昆蟲,有沒有這些動物,這些蜎飛蠕動之類的,這都是慈悲放生的行為。你要是沒看到,心裡散亂,你一腳把牠踩死,那這就變成殺生了,雖然不是故意的,但是有過失。

我們講的放生,大家要知道,不是只有一種活動的形式,就在你舉手投足當中,這就是放生,都是慈悲心的展現,同時又能增長戒定慧。所以,你看你走路的時候,你收攝你的身心,不要亂看,不跟人家攀緣,你自己就可以注意到;除了不踩死這些畜生類,你自己的六根都收攝、都調伏了,同時勤修戒定慧,不光自利而且還利他。所以為什麼大乘菩薩在修行,自利跟利他是一樣的,就是如此,就是這麼修,這才叫放生,才叫修行。

你把散亂放下了,你生起來的就是戒定慧,而且這戒定慧是你本性具足的。放到無可放,知道自性本自具足一切萬法,所謂「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這就是生,生起了無作妙德,這都是放生。

所以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這都是用「放生」二字可以涵蓋;放者空寂,生者作用。這空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所以你看《般若經》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就是從放生你可以體會到,所以不能只想到放生是一種活動。

放生,你要運用在你的修行上,運用在你的生活上,不光慈悲愛護眾生,而且從這裡修本性具足的戒定慧,這放生才真正做到自利利他,你就得到放生的果報,什麼果報呢?無量壽。所謂放生得壽命,你救護眾生,你得無畏。你在放生的當中,除了放救眾生,這是外的;你自己心裡面生慈悲心,消除煩惱了,也是施無畏,也是得無所畏懼、得安穩樂,所以自利跟利他是一如的。

希望你們能夠這樣去做,修行要這樣修,不能只在事相上,在事相上那就是著相了,以為辦活動那個叫放生,實際上不是。不光只是辦活動叫放生,那叫放生的活動,包括你調伏你的煩惱,都是放生。所以為什麼說放生得長壽,在這個色身上你得長壽,在你的法身上得無量壽,因為你煩惱斷盡了,壽命自然無量,功德自然無量,這就是《華嚴經》講的:「諸藏純雜具德門。」修一行的時候,一切行皆入一行當中,而且一行等同都是一切行,當你修放生行的時候,一切行具是放生。這是《華嚴經》普賢菩薩修行的方式,大菩薩就是這麼修。凡夫他只在事相上,不了解義趣,只在身外做放救之行,不懂得身心俱捨,名為放生。雖然有功,但是不能夠圓滿,不能夠圓滿成佛。所以修行為什麼慢?不會用心,不知道真如佛性。你要會用了,確實與不會用的人日劫相倍。

為什麼叫「日劫相倍」?這話很文言,就是你修一天,超過人家修一劫,就是在於你會用心、你會修行,你不是只有在事相上做功夫。所以修行要怎麼修?從這裡你就可以知道佛法無邊,佛法真的確實非常地廣大,就是我們不了解,就是我們太著相了,所以非常地愚癡。實際上,一切功德只在目前,就看你轉不轉得過來。希望你們能夠如是用心、如是放生。

百不管老太太的故事

在清朝的時候,有一位老太太,她住在杭州。有一天老太太到了一間道場,名叫「孝慈庵」。她知道這世間很苦,就向裡面的道源老和尚請教:「有什麼方法是可以一生脫離苦難?」這個老和尚就慈悲跟她開示:「唯有淨土一法,妳只要老實念佛,一心持名,持之以恆,一定可以脫離苦海。」又跟她開示:「妳要能夠念佛不難,能夠持之以恆,這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這個老太太就很高興,回去就把家務交給媳婦,自己闢了一間佛堂開始清修,一切的家事就讓她的媳婦幫她打理,她就放下。

過了一年,她又回到庵裡面跟老和尚說:「按照師父的開示,我自認為持之以恆,每天這麼念佛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怎麼覺得還是沒有辦法達到一心?」這個老和尚也很厲害,就告訴她:妳雖然每天念佛,但是心裡放不下對於兒女、對於眷屬的牽掛;妳雖然事情放下,但是心裡的牽掛並沒有放下。這個老太太覺性也很高,她就馬上迴光返照,反省了一下,果然自己確實有這個問題。回去她就遵照這位老和尚跟她開示的,一切不管。所以後人不知道她的名字,為什麼我剛剛講到現在都沒有跟大家講名字,就是因為沒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叫「百不管」。

這個「百不管」的公案在我們淨土宗裡面相當有名。她回去用功的時候,只要心裡面對於家庭、兒女起一念貪愛心,她就告訴自己:「百不管」。她的媳婦拿事情要問她,有家事要問她,她也回答:「百不管」。所以久而久之,人家就稱她 「百不管」。這麼用功,一年下來,你不要看她的時間,你要看她的用心,就這樣萬緣放下。一年後又回到孝慈庵,她感謝這位道源老和尚,她說:「您跟我開示的,真的是沒有欺騙弟子,弟子按照您的話做,萬緣放下,我確實得到解脫了,我再過幾天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她是去跟老和尚道別,果然在嘉慶初年的時候,她就坐化往生,無疾而終。當然我說坐化,不是坐著,就是無疾而終,自知時至。

從這個公案來看,你就知道,只有在事相上放下是不夠的,要心地上也要放下。如果你只是把世間的俗事拋開,可是你心裡面還是罣礙,罣礙你的兒子、罣礙你的女兒、罣礙你的家庭,這不能得一心不亂。何況現在有出家人說,你要把家庭先照顧好,這絕對不會得一心不亂;還叫你去學世間法,只會讓你更汙染,對於這世間更罣礙而已,你想往生淨土那是不可能的,從這個公案你就知道。

還有一點就是,當這個老和尚在跟她開示的時候,老太太的覺照能力很好;一般要是你到道場來,出家法師跟你開示:「你世間要放下,你不要那麼執著。」不會學的人,馬上就回覆這些法師:「我沒有,我全部都放下。」這就是覺照能力不夠,現在的人覺照能力不夠。這個老太太,人家一跟她講,她反省確實有這個問題,她知道她的問題在哪裡,就把它放下,而且就對治它。所以當她的世間意念起來的時候,她就跟自己講:「百不管」。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在意,久而久之她世間的意念就銷落了,世間的習氣就不會再起了,所以用功是這樣用功。

我也碰過很多的學佛人,我們跟他講,他馬上回:「我都沒有,我都放下。」他覺得他自己做得很好,對這世間都沒罣礙;實際上我們是看出他的問題,但是他自己沒有辦法覺察得到,這也是一種不善學。所以當人家在提醒你的時候,你要迴光返照一下,你要稍微反省一下。現在叫做「反省」;佛門叫做「覺照」,看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問題,不是一口就把人家給回絕掉了。

所以我們修行,你要按照我剛才講的,你對於世間要放下,對於親情、你世間在意的事情要放下,一切不管,你才能得到一心。不然你三心二意,今天想著先生、明天想著太太、想著兒子、想著女兒等等的,你的心都是雜亂,都是亂七八糟的,沒有辦法得到一心不亂,念佛不會成就。雖然每天持之以恆,早課也有做,晚課也有做,平常念佛也不中斷,但是心裡面對於這個世間,你就是沒有辦法看得開,沒有辦法放下。一聽到人家說要搞世間事,要把家庭照顧好,你的這個執著就更深了,你就沒有一念想出離的念頭生起來。所以這都是我們現在的人修行的問題,不光古代人有,現代人也有,而且現在的人特別重,他煩心的事情更多,晚上很多人都要吃安眠藥睡覺。其實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就是最好的安眠藥。你萬緣放下,心裡只有佛,哪有睡不著的事情。所謂「心頭無事一床寬,眼裡有塵三界窄。」心裡面沒有任何牽掛,這是最自在的。你要是有一法、有一物在心裡面放不下,你生活就很痛苦。

我們看了這一位老菩薩的公案,我們自己就要能夠檢點,就要反省,要學她,學她什麼呢?學她萬緣放下。把攀緣的心放下、把世間的事放下,你才能夠有成就。因為我也常碰到有同修來跟我請假,請假的不是理由,都是要搞世間事的。我要怎麼來做世間事,所以必須得請假不做課。這個不做課,你就開始墮落,你就開始懈怠。所以看了這位老菩薩給我們的示現,我們自己就要警惕。

這是我們淨土宗一個相當有名的公案—百不管。希望大家能夠做到,世間心起來的時候,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萬緣放下。

三淨肉不能吃

佛教釋迦牟尼佛是提倡素食的,作為佛弟子就應當遵守佛陀這慈悲的教導;這樣你在菩提道上才能夠一帆風順,沒有障礙。佛在經上有講,他為了接引一些殺心重的、喜歡吃肉的人,佛為教導他,佛出了一道數學題目,讓這些人自己思考一下、反觀一下。而世尊也預言,這一道題目在末法時,會被很多小乘人或是一些外道人、不學佛的人,對他所出的這道題作曲解。甚至毀謗釋迦牟尼佛,說釋迦牟尼佛讓弟子可以食肉。有關於這些毀謗,佛在《楞伽經》第八品〈斷食肉品〉中,已經跟我們澄清了。

這一道數學題目就是講佛門多年來誤傳的所謂「三淨肉」。佛對這些好樂肉食的眾生,告訴他說:「你去找一種肉,如果你找得到符合這三個條件的,我們就稱之為淨肉,那你就可以吃。」問題是世間上沒有一塊肉是符合三淨肉條件的,所以三淨肉是不可以吃的。因為肉本身就穢汙不淨,哪有什麼三淨肉。當你看到肉,你就已經見殺;你看到肉,你就已經聞殺了;因為你如果不願意吃,那他何必殺呢。所以沒有一塊肉是符合「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三個條件的,當我們看到這些葷腥的時候,必然知道這肉一定是從眾生身上取下來的,因為你要取眾生的肉必然要斷牠的命。所以佛在菩薩戒裡告訴我們,如果你吃肉就犯了兩條重戒,都是菩薩波羅夷罪,也就是菩薩斷頭罪。你犯兩條,第一、你犯殺生,因為你吃肉,你一定殺生。第二、你吃肉,你一定犯盗戒,你偷取眾生牠身上的肉,牠不會願意給你,所以你犯了這兩條戒。佛制三淨肉,目的是要教這些人能夠反省,能夠不要再吃這些葷腥。但是後人,尤其是修學小乘法的,常常有人引這些小乘經、小乘戒律在毀謗釋迦牟尼佛,說佛告訴弟子這些肉可以吃。

實際上,學佛修行要依了義的經典,《楞伽經》是了義經典、《涅槃經》是了義經典。《楞伽經》上釋迦牟尼佛講:不光三淨肉不可以吃,乃至於動物牠自己死的都不可以吃。所以學佛的同修要有正知正見,學佛是要依四依法,依了義法,不依不了義法。小乘的經典以及戒律是不了義經,你學佛要是依了不了義法,對你修行沒有好處,你還會多病跟短命。所以吃肉對於眾生是沒有好處的,對於修行有絕對的障礙。佛在《楞伽經》講,你如果吃肉,無論你修行什麼樣的三昧、什麼樣的法門,都不會有任何成就,絕對不會成佛。我們是學佛人,是佛陀的弟子,就要聽從佛陀的教誨。這是佛在《楞伽經》當中告訴我們,他禁止他的弟子吃肉,他說:我是個具大慈悲心的人,平等視眾生猶如一子,「一子」就是獨子的意思。就像你疼愛你的小孩,而且你這小孩就是獨生子。佛對一切眾生都是這樣,想要救度他都來不及了,怎麼會教你去吃眾生的肉呢!佛不是只度人,很多人只站在人道的立場來看,以為佛教只有在人間;佛教是盡虛空遍法界!釋迦牟尼佛連畜生道的眾生也要度,他怎麼會叫你去殺生吃肉。釋迦牟尼佛連對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都一律慈悲,還交代後世的弟子,中午要出食、晚上要變食。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佛門裡面有變食真言、有普供養真言。所以道場晚上都放蒙山,為什麼?就是希望這些鬼神也都吃素,不要讓他們吃肉。原本曠野鬼神他們吃的是人,鬼子母他是吃小孩,大鵬金翅鳥是吃龍。釋迦牟尼佛都告訴他們:不要再殺生,不要再互相食啖;我讓我的弟子變食來供養你,你們都吃素。所以不光是人不可以去吃畜生,而畜生,佛也希望牠不要吃人。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心是遍法界虛空界,所以稱為「釋迦牟尼」─最極慈悲。

所以佛是告訴我們三淨肉是不可以吃的。在《楞伽經》上釋迦牟尼佛就講得很清楚,尤其是在他滅度以後,也就是現在,有很多聲聞人,也就是學二乘的人,或是引二乘經典以及小乘戒律的人,他們引不了義論、不了義經在謗佛,引用這些經典在破壞佛教清淨慈悲的形象,這些人將來一定會受到很重的果報。因為毀謗釋迦牟尼佛這罪報不輕!小乘人本身就沒有發菩提心、慈悲心利益眾生,所以當然不會想到要吃素。同修們要把學佛以來這些錯誤的觀念轉過來。這些錯誤的觀念來自哪裡呢?說老實話,還是來自於戒場。是從戒場傳出來的錯誤觀念,導致很多人不願意吃素,甚至有人錯認為吃素是梁武帝說的。實際上梁武帝他也只是佛陀的弟子而已,是他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上這樣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上這樣說,才恍然大悟原來釋迦牟尼佛吃素,他就想到:「我是佛陀的弟子,又是皇帝的身分,所以我應當遵守佛陀的教誡,也應當素食,還要把佛陀的教誨告訴大家,讓佛教恢復原來的樣子。」當時有很多持小乘戒的人,都很不願意吃素,所以他召開了一個無遮大會來說明,不吃素的那些人才心服口服改吃素。所以佛教幾千年來都是素食的,絕對不吃所謂的三淨肉,因為沒有肉是符合三淨條件的。《楞伽經》講「肉」是眾生的精血所成,本身就汙穢不淨,怎麼會有肉是三淨的!而且,教你觀照─觀身不淨。不光觀自身不淨,他身亦不淨,眾生身皆是不淨的,九孔常流不淨物,怎麼會有「淨肉」呢?

所以大家的觀念要清楚,知見要正確。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不光是教弟子不可以吃這些畜生的肉,甚至教比丘們走路都不可以踏生草。再者,吃素食也都是不得已的。阿羅漢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十四天吃一餐,就是要儘量愛護這些物命。所以曉得佛是最慈悲的人,絕對不讓自己的弟子吃眾生肉。不光佛教禁止吃肉,佛說連外道、不學佛的、邪知邪見的人都還素食。這是講佛當時候的六師外道,他們也都是素食,何況是世尊是具大悲心者,那佛教當然是素食。佛都還教你,你縱然吃素,也不要多吃、不要貪欲,吃這一缽飯要作「如食子肉想」。佛都還叫你在吃飯時,就像你在吃著自己孩子的肉一樣,那你就自然貪心不起。所以佛又怎麼會教你去貪食眾生的血肉呢。

所以今天要跟大家說明、要讓大家清楚,希望每位同修把這正確的觀念弘揚出去,那你有莫大的功德,你是阻止這些外道、惡人、邪見人毀謗釋迦牟尼佛。所有受菩薩戒的佛弟子都有義務,要維護釋迦牟尼佛聲譽清白。因為菩薩大戒,是佛親自傳給你的;菩薩戒有講,如果見三寶被毀謗,那你應當為三寶說明、為三寶澄清。

所以世尊是提倡素食的,絕對不會教你吃眾生肉。《楞嚴經》上說,在佛陀時代,當時佛弟子托缽托到的肉,都是釋迦牟尼佛神力化現的。可是現在佛滅度了,不再化現。佛在《涅槃經》、在《楞伽經》就已經告訴佛弟子不可以吃肉,現在你再吃的話,這些肉就是有命根的,那你就屬於犯殺生,你就破戒了,你退失了菩薩心、退失了慈悲心。佛法以慈悲為本,「慈悲為本」是怎麼表現的呢?第一就是叫你吃素。所以你進寺院道場,先看到的是彌勒菩薩像。彌勒菩薩代表慈悲,「彌勒」翻作中文叫慈氏,他的全名叫「彌勒阿逸多」,「阿逸多」翻作中文叫作「無能勝」。也就是「慈無能勝」。意思是:慈悲到了極處。也就是告訴你:進佛門首先就是要吃素,沒有商量處、沒有別的理由,這叫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的「方便」不是你自己圖方便、圖一時口快、口腹之欲;而是要方便救護一切眾生,這才叫方便為門。不是自己方便,有葷腥的就吃葷腥,還把自己殺生的行為解釋成「很隨緣、很自在」,學著濟公「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但是濟公後面的那兩句偈一般人都忘記了:「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是說你如果學濟公吃肉、喝酒,那你就是妖魔鬼怪。這是道濟禪師說的。所以你看到佛寺中天王殿裡彌勒菩薩的表法,你就知道要跟彌勒菩薩一樣,方便慈悲救護一切眾生。所以吃素是佛教入門的基礎,素食是你學佛行持上的最初轉變。即使你明心見性也一樣,你明了心性,一切眾生同一體性,你怎麼還會忍心吃牠!吃牠就是吃自己,所以也是以慈悲為本。修持素食一行即攝一切諸行,說素食行是根本,一切行莫不攝歸素食之行。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華嚴十玄門裡的純雜具德門。當你在修學佛法的時候、落實佛教的時候,你是以吃素為先,再來談其他的,像:修法、修三昧、得陀羅尼等等的,才再來談修證,這些都是後話。所以學佛最先要做的就是吃素。

釋迦牟尼佛禁止眾生吃肉(包括三淨肉在內),也包括自己死亡的眾生,牠身上的肉一概不准吃。希望大家能夠把這正確的觀念發揚出去,讓大家都知道。你把這正確的觀念弘揚給大家,你自己得的果報是「身體健康」。尤其是身體病得很嚴重的人,或是自己不想生病的、不想短命的,你們都要把這些正確觀念給推廣出去,越多人知道越好,這樣你就得「無畏」的果報,也就是沒有生病、沒有苦惱;因為你施予眾生無畏,當然你自己得無所畏懼、沒有熱惱的果。希望大家能夠建立這些正確的概念。

面對病苦的正確心態

作為一個學佛人,在佛教裡面修行,有時候難免會有一些病痛,有時候來得強烈,有時候感受輕微。祖師大德開示,你在這個時候應當怎麼來用功。善導大師講,你只要生病,就做求生淨土的想念。為什麼祖師這樣教呢?因為你能常作如是觀,對於世間你就不會執著了。

現在有一些學佛的同修,只要生病了,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跟道場請假,或是就不來共修,或是不為眾生服務了。這種想法、這種思惟是錯誤的,因為你的這種錯誤的思想、錯誤的做法比生病還嚴重。生病用藥石可以治療,可是你捨道,捨棄你的道業,捨棄你的發心,這不是醫藥可治。

修行要有道心,不可以一點點病苦來,你就要告假,那萬一今天是生死來呢!生死現前的時候,你要怎麼告假?你要怎麼來請假?生死不會放過你的。所以當病苦的時候,你就要作如是觀,當作生死現前,當作你要臨終,把這些世間事情、家親眷屬全部拋到腦後去,一心一意執持名號,不管病好或是惡化,隨緣消業。

隨緣消業的意思就是你可以去看醫生,你可以做治療,但是心要安住在道上;因為很多同修沒有這樣的觀念,這學佛人的基本觀念,他沒有建立起來。所以碰到這樣的境界的時候,往往退轉,往往被病魔給干擾,在病中不是念佛,是念病。天天就想著我的身體這裡不舒服,那裡又不痛快,沒有在念佛,心沒有安住在佛號上、沒有安住在道上,所以他會被境界給干擾,被病苦給打敗,道心不能堅固。

這一點我今天要講出來,讓大家有這樣的警惕,也要有這樣的正知正見。不要等到真正你遇到問題了,你才來措手不及;在你還沒生病以前,你就要常常作如是想念、如是觀照、如是思惟。

學佛人要有道心,要發願、要發誓求生淨土;不管碰到什麼樣的境緣,不管碰到什麼樣的境界,絕對不退心,絕對不受動搖,你修行這一生才可以算是沒有空過。所以今天跟大家說的,你一定要記住,一定要有這樣的正知正見,不可以以世間的事情作為第一,不可以以生病作為第一。

世間的事情,夏蓮居老居士說的:「世間萬事甘讓人先。信願持名決不落後。」學佛人要有正知正見,一切以修行為主,一切以道場為先。世間事可以稍微緩一緩,先不做或是找人代替你做,因為有很多人不修行,很愛做世間事,你找這些人去做,讓他來護持你,讓他來幫助你修行,你要會善用。不是一有世間事、一有世間的病苦,你第一個想到的是道場的功課或是你的修行先放在一邊,這個是絕對地錯誤。

學佛人就是以道場為優先,以道業為優先,其他的都是次之。兄弟姐妹、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全部都是次要的,都要放下,這個才叫修行。當然講這些話不順人情,但是也正是因為不順人情才超情離見,你才能夠成就無上佛道。

你看釋迦牟尼佛以修行為先,甚至在雪山苦行的時候,只吃一粒芝麻,常常做這些苦行,連這個身體他都願意放下。所以他今天有這樣的一個成就,不是偶然的,不是僥倖的。所謂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天生的彌陀,你要看他們怎麼發心、怎麼用功,這個很重要。

世間的家親眷屬、父母師長,這些恩愛感情,全部都要放下;這個身體生病了,也把它放下,全心全意專注在佛號上,專注在你的功課上。縱然你不能拜佛,你心裡面可以念佛;不能讀經,你可以持咒,不可以有絲毫地廢捨。廢捨就是廢棄、捨卻,你的功課、你的用功還是要不中斷。有一些人業障起來了,會講一些滑頭話,什麼叫滑頭話?就是講一些敷衍的話,我也有在念啊,我功課也有做,但是心就是沒有道,心不在焉。所以修行要問自己,你有沒有道心,有沒有決定力,有沒有毅力、有沒有恆心,境界現在來了,你要怎麼來度過。你是就像一般的凡夫一樣退轉?還是像諸佛如來一樣前進?就像玄奘大師一樣,「寧可向西一步而死,絕不退後一步而生。」這種道心、這種道氣,這是每一個學佛人,每一個修行人都要有的。

把你的色身放下,把你對色身的執著放下,對色身的感受放下;對身外你的家親眷屬,你的這些世間的俗事,統統把它放下,不要掛在心上,不要有絲毫地貪著,那修行一定可以成就。不管你碰到什麼樣的境界,順你的,發財了,兒女慈孝了,你也不會貪戀;逆你的,虧損了,兒女不孝了,你的先生、你的太太背叛你了,那也無所謂,人家幫你養,你也就自在了。所以心裡面沒有罣礙,《心經》講:「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才能遠離顛倒夢想,而後證得究竟涅槃,全在自己的這一念心,看你有沒有道。有道心,什麼境界你都可以轉得過來;沒有道心,你就是心隨境轉,變成生死凡夫,流浪三界的眾生而已。

希望大家有這樣的正知正見,凡事以修行為主,以道場為主,這是學佛人的正知正見,正確的概念。

附佛外道的樣子

在我們佛門裡面,有一個名詞叫做「附佛外道」,什麼叫「附佛外道」?就這四個字顧名思義,第一個就是依附在佛教,也就是打著佛教的招牌。這些人也許是在家人的形象,也許是出家人的形象,但是心遊理外,對於心性不明白,對於實相不能理解,所以稱之為「外道」;或是對於實相曲解,或解得不圓,都可以稱之為「外道」。

這一類的人,一般的大眾最難辨別,所以為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說明。在現在的附佛外道當中,那些顯神通的、說自己是佛再來的,還有毀謗祖師的,這些大家都很好辨認,一眼就可以看穿,這不是真正厲害的,都只是小魔、小妖而已。真正的大妖,就是我們剛才講的,他穿著袈裟,然後搞著世間法,他不謗佛,嘴巴也推崇佛法,但是你要修行的時候,他就告訴你,「你沒有根,你要先學世間法,佛法要先學小乘,小乘的基礎是在人天,人天就是淨業三福。」

淨業三福不是人天乘,你要搞清楚,《觀無量壽佛經》是圓教大乘了義,不是人天乘。這些你最難辨別,他的目的就是要你的名利,要你的恭敬,希望你供養他、希望你擁護他,擁護他的這些世間理想、世間理念,所以這就是現在「附佛外道」的行為。

還有的把佛教商業化、企業化,為什麼把佛教商業化、企業化?他就是要名聞利養,講通俗一點,就是要錢啊!要人家恭敬,這些都是披著袈裟的「附佛外道」。他告訴你佛教只有在人間而已,就是對於佛法曲解,對於我們大乘講的淨業三福,再加以曲解,這些你們就要注意了。因為他不是希望你出三界,他不是希望你明心見性,他只是從中牟取利益而已,所以你就要清楚。

還有一種,在佛門裡面辦佛化婚禮的,租借婚禮場地給在家人的,這一些都是附佛外道。所以你要學佛,你要看清楚,你要看懂,不能只看表面。你只看表面,他好像對佛很恭敬,對祖師很推崇,但是他的行為,古人講要看相,相就是什麼?他的行為,不是只有臉相而已。他是什麼行為?是出家人,就要有出家人的行為;要修道,要符合佛陀的教誡,要懂得大乘實相,大乘了義。那麼以上幾種提供給大家參考。

還有一種,他在做什麼呢?傳戒。辦一些戒律的課程,胡說八道的,把大乘戒變成小乘戒,把大乘戒變成人天乘戒,這就是真正的外道。他化作傳戒的樣子,在佛門裡面破壞佛教,使大眾墮愛見坑,失菩提路;他教你殺生吃肉,教你受戒以後還可以煮葷食,還告訴你吃葷的可以讓一家和樂,還是利益眾生,恆順眾生,這些都是附佛外道。嘴巴勸你要受戒,但是他的行為處處教你破戒,毀壞一乘佛戒,破壞眾生本具的善根。這一些你們要注意,你們要小心,真正的外道就是不講實相、不講大乘。所講大乘,縱然他也提倡要明心見性,要講大乘佛法,但是說得不圓,講得不圓滿,處處著相;或是說了以後告訴你,這個道理很奧妙,你要契入的話,你要先學人天,把這入門的方式說錯了,這我們都統稱為「附佛外道」。

三論宗的祖師告訴我們,吉藏大師也是千部疏主,是個大論師,他告訴我們:「心遊道外」,就稱為外道。你心不安住在實相上、安住在心性上,那就是攀緣心,心外求法。達摩祖師講,如果不明心地,都是波旬子孫。這是達摩祖師在他的著作裡面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要知道,佛法修行以離相為宗;道者,以寂滅為體。什麼叫寂滅為體?你心不貪著這個色身,不貪著這個世間,這個才寂滅,不要想說我從世間法來入手。

有人問永明延壽大師,為什麼不傳五戒?不教人十善?永明大師回答他說:「以五戒十善教人,就好像拿毒藥給人家吃。雖然好像能夠得一期之飽,得人天的果報,但是不免生死毒發,還是墮落。」所以佛在經上說的「寧可生虎狼野干之心。終不起聲聞辟支佛意。」絕對不起一念小乘。你看永明延壽大師,一輩子傳菩薩戒,他是誰呢?他是阿彌陀佛再來。佛來給我們示現,教我們學大乘,而且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中告訴我們: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沒有二乘。這二乘根本不是佛要表達的,它只是一個接引的方便,目的是要你學大乘。這不是沒有根據的,我們依據《法華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又講:「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所以釋迦牟尼佛小乘法尚且不用,何況用人天乘。小乘也不會建立在人天乘的基礎上,佛教也不是只有度人。

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經,相信大家都讀過《地藏經》、《華嚴經》等等的經典,有菩薩、有梵天、有龍神、還有與會的比丘眾、清淨海眾、優婆塞、優婆夷等等。所以佛說法不是只有對於人間的。佛所說的法,什麼叫經典?貫、攝、常、法,通於過去、現在、未來,通於十法界,超越時空之法,不是只有在人天而已。

你要知道,所謂現在的「附佛外道」,他的伎倆不一定毀謗祖師,不一定顯神通,甚至他沒有神通,可是滿口胡說,滿口世間意,他就穿著這個袈裟。現在這個袈裟很便宜,一套幾百塊錢就有,任何人到佛具店去買都可以;不像以前,以前你要出家,要考試,要經過國家的認可,高僧大德的鑑定,那才能夠有一張度牒,才能夠出家,現在不一樣。

所以為什麼佛說末法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就可以明白了,這個邪師不會教你不孝父母,不會教你造惡,但是他不教你明心見性,不教你出三界,不教你出六道輪迴;縱然教也教錯,講得不圓滿,墮於我們講的四種病當中─作、止、任、滅當中,處處都是著相。

以上這些附佛外道,你們要清楚,搞這些佛教婚禮的;講這些佛法只有在人間,在人天乘當中的;不然就說學佛要先學世間法,這些都是附佛外道,目的就是要從佛法當中,我們用通俗化講:混一碗飯吃,他沒有照顧眾生的慧命。

以上這是現在,乃至將來附佛外道的樣子,提供給大家參考;大眾要能夠記住,能夠善於識別,這樣子你就不會被迷惑了。

如何面對障道因緣

古大德說:「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就是在告誡學佛人,告誡這些後學的子孫,對於這個世間你要放下,要觀空,念佛亦復如是。

我們淨土宗教你念佛,就是把你對於世間的情見、愛欲、執著等等的這些妄想,全部用一句佛號來轉化,所謂「攝萬念於一念當中」,最後連這一念也化掉,那就心、佛打成一片,得到了一心不亂。所以古德說的,希望後面的學佛人要空諸所有。這世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看得開、要放得下;你的家人、朋友的這些眼神、眼光,你也要把它放下。

學佛難免會有一些障礙,這些障礙我們要懺悔自己過去生的業障,過去生障礙別人學佛,嘲笑別人修行,這一生自己想修行,就被人家障礙。所以開心地來受報,不要起煩惱。但是受報的時候不能退道心,不能真正受影響,不然你的這些冤親債主會造很重的業。就像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他的媽媽障礙他出家,幸好釋迦牟尼佛具正知正見,沒有讓她障礙成功。所以他母親的惡報減輕,只是五百世墮畜生道而已;如果她真的障礙成功,那就不只這些果報。

我們學佛要懂得善巧方便來迴避這些障道因緣,甚至有時候要堅強起來,不可以放任這些因緣來干擾你。干擾你吃素、干擾你用功,要適時拒絕;告訴他你是學佛人,你要學習佛法、要修行;你有學戒律,不方便吃葷的等等的這些,你都可以直接告訴這些世間人。有一些善根不錯的,他反過來還會護持你,甚至看到你這麼用功,他也想修行;看到你從煩惱當中解脫了,他也想從煩惱當中解脫,這就是自利利他,你在度化眾生。

度化眾生,自己要先不退,不要被眾生度走了,你才有能力化他。所以自己世間的情見、世間的意念、想法要放下,道心要能夠堅固,慎勿實諸所無。其實這兩句話,歸根結底都是相同的。「實諸所無」,什麼叫「實諸所無」呢?世間本來是幻化的,本來是空的;可是你誤認以為是實有,誤認一期的因緣果報以為是實有,所以妄見有家親眷屬、情愛之相,這妄見不是真的。

你在這個世間生活,要知道緣起性空,只是因緣假合而已,你就演演戲,心裡不要掛著,不要當真;「慎勿實諸所無」,不要把虛妄的當作是真實的,把夢幻泡影當作是真的。你能如是用心,你就能夠從六道輪迴當中解脫出來。所以古德告訴我們要「空諸所有,不要實諸所無」,更不可以口雖說空,行在有中。嘴巴說要出三界,有的人還出了家,但是世間心總是放不下、世間事總是放不下,所以在道場辦了那些都是搞世間法的,以為這樣可以接眾,實際上都是自己世間心沒有死掉,偷心不死,這就是口雖說空,也現出家相,但是做的是世間事,弄的這些世間法,這就是現在為什麼佛教衰敗的原因。

這一首偈頌是古大德對我們猶如甘露灌頂的開示,大家一定要能夠謹記,能夠憶持不忘。對於娑婆世界,你要能夠看得開,不要被境界轉。任何的障礙不退心,任何的境界不為所動。有任何的煩惱,一句佛號直接念下去,不必管它,煩惱自然消除;你念下去之後業障消了,智慧自然就打開。這個智慧不是世智辯聰,是般若離相的智慧;念佛可以開發般若智慧,你對於境界你就不黏著了,你就不著相了。不著相,你在這個世間就自在了。

淨土宗講「現實」,現在就得受用,命終之後蒙佛接引,如壯士屈伸臂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以後,花開見佛,直接證入無生法忍,永不退轉、永不輪迴,直至一生補處,圓滿無上菩提,所以你這一生過得是幸福的、是美滿的。

這些人要障你的道,都會告訴你,你不盡責任,你很自私,只顧著自己要修行;實際上講這話的人才是自私的人,因為修行人不是自私的。自私的人只有自己的愛欲、只有自己在意的事情、只有自己的家親眷屬是最重要的,這就是自私的現象,甚至自私到最後只有自己的感受,沒有眾生。修行人修行不是為自己,你看早上要很早起來,晚上要做晚課,甚至還有慧命香,自己平常要念念提起正念、要觀照、念佛,絕不放逸,這怎麼會是自私的行為。所以世間人邪知邪見,你不要受其蠱惑;修行人絕對是大公無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不是壞的他也包容,而是善惡他能揀別,因為他有智慧。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修行人不為自己,不是自私的,所以你不要被世間人幾句話給迷惑住。只有世間愛欲重的人、情欲重的人,這是自私的。縱然他好像有出來做一點公益,好像有幫助一些眾生,愛護這些動物,可是他嘴裡吃著葷食,心裡想的是看我能不能從這些好事當中獲得福報,讓我更有錢、讓我更有名、讓我的家人更好,子孫公侯萬代,千秋萬世;他心裡想的是這些,這是帶著欲望,帶著自私自利的心在修福,這就是世間人自私的現象。雖然好像做很多好事,但是未必是真正無私的心。

反觀修行人對治煩惱習氣,從自己業障深重處痛切下手,在自己最難轉圜之處,努力去轉,難行能行,而後用這一分功德利益大眾,普勸一切眾生同成菩提,同入佛道,永脫輪迴。不求世間轉輪王位、天王位,乃至摩醯首羅天王位,不著世間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這就是大公無私的現象,修行人的樣子。

所以,你不要把這個世間當作是實有的,不管他們怎麼說、怎麼看,你自己有正知正見。有正知正見,你就能夠不為所動,在佛號上、在念佛上、修行上你就念得牢靠;你讀經就讀得穩當,你就會從經典得到利益,得到法喜。如果你被他障礙,受他影響,你每天雖然念,心裡很苦啊!雖然念佛,煩惱沒有辦法解脫。要知道這是現在很多學佛人轉不過來的地方,因為這些世間人就是用人情在套你,綁住你、束縛你。《華嚴經》說的:「女人能張愛欲網。羅捕一切諸愚夫。」相反地,男人也能張愛欲網,一樣是羅捕一切諸凡夫,不是只有講女眾,是說張愛欲網的就稱為女,是名字上稱為女。你要看是女人張愛欲,還是男人張愛欲,重點是張愛欲網,你不要被他網到了,不要被他捕獲了,那你就在三界裡面任人宰割,痛苦不堪。所以龐蘊居士講的,勸導大眾一定要「空諸所有」,不要「實諸所無」,對世間要放下,不要口雖說空,行在有中;用世間法,用儒家要來作為學佛的基礎,這就是口雖說空,行在有中,自欺欺人。

現在很多出家人都自欺欺人,自己騙自己,以為拿著世間法,就能成道。你看釋迦牟尼佛對於這個世間都通達,可是他知道這解決不了生死。釋迦牟尼佛十二歲通達世間法,印度的典籍他都會,即使是百歲的這些長老與他相互對辯,也沒有辦法贏得了他的學識;但是他知道這些東西都是糟粕而已,都是要放下的。

反觀歷代祖師,都是棄儒從佛,知道佛法真正殊勝。所以不要口雖說空,行在有中,把這虛妄當作是實有,用這些生滅法要來證不生不滅,這是無有是處;用生滅心尚且證不到,何況用心外之法、心所緣之法。這儒家、這世間種種的都是心外之法,你心外求法,都是外道,因為本性當中沒有這些善惡、對待、能所、業因果報等,這都是當體即空,有即非有,你要能夠了解。

聽了我這樣講,你不要撥無因果,要懂得「有即非有」,因果的相不失,業緣相不失,但是正在運作的當下如幻如化。所以不要實諸所無,就是這個道理,也不要口雖說空,行在有中,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希望大家能夠善思念之,能夠把自己錯誤的觀念轉過來。

大慈大悲

我們佛門講的「大慈大悲」,意思是講到佛教的根本上面去。「大」就是沒有界線,沒有「能所」,沒有條件;「慈」就是能夠予樂,給予眾生安穩快樂;「悲」就是能夠拔苦,眾生哪邊有苦,能夠把他的苦給斷掉,不光解決他眼前的苦,也解決他將來的苦,這才叫做「大慈大悲」。

這「慈悲」應用得非常地廣,在佛門要求你,要入佛門,你要先吃素,這是佛陀教導的;一定是吃素,才能顯現眾生本具的慈悲心,這在「菩薩戒」裡面盧舍那佛也多次宣說。

一般凡夫覺得的慈悲是:隨順自身的欲望、欲求。來道場、到佛門裡面來,看能不能捐點錢、燒個香、拜拜佛、拜拜懺等等的,做一些佛事祈求平安,祈求自己的願望能夠滿足,而說願望其實就是欲望。但是佛菩薩有慧眼,他知道你現在所想要的,你現在所希求的,對你不一定好,所以他不會給你。如果給了你,增長你的貪瞋癡,增長你的習氣,反而害到別人,這就不是慈悲的一個表現。所以說「慈悲」裡面還含有「智慧」,悲智雙運,有悲有智。

我們修行就要知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凡是好的藥,能治你病的藥,不一定順你的口,你吃起來不一定快樂;凡是能夠讓你道業增進的話,聽起來不是好聽話,甚至在佛門裡面,臨濟宗有八棒四喝等等的這些教學手段,這都是大慈大悲的展現。

所以慈悲在佛門的應用上並不侷限在感情上,個人的愛欲上,或個人的喜好上,或是單方面的認知上;它是全面性的,普遍十方,這才稱之為「大慈大悲」。不能只看眼前,就像你到道場來,我們勸你修行,這修行對於一般人來說,覺得很苦。修行不光要打坐、要念佛,要對治散亂、對治昏沉、對治貪瞋癡。這對不修行的人來說,覺得很苦啊!他覺得我到佛門來,我只要求佛菩薩保佑讓我的貪瞋癡能夠順一點,讓我的願望能夠滿足,就以為這樣就是有在信佛、有在拜佛了。殊不知隨順你的欲望,隨順你的世間意,這不是慈悲的展現。

反倒是你看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八千返。他知道娑婆世界的眾生業障很重,愛欲心很重,貪瞋癡很重,好樂五欲六塵,好樂名聞利養,甚至覺得沒有五欲六塵,沒有名聞利養的滋潤就活不下去了。所以佛看到眾生,生在這五濁惡世當中,不光外面的世界染濁,自己的心垢也非常重,他還是來這裡善巧方便廣說三乘,目的是要攝歸一乘。即使是要往生、要入涅槃了,都還是告訴你:我雖然入涅槃,不是真實滅,不是真的有生有滅。譬如良醫,一個很厲害的醫生,自己的小孩得了重病,但是如果這個良醫不說他要入滅的話,這個小孩一天都不肯吃藥,他對眾生就是存著這個心態,這在《法華經》上都有講到。

釋迦牟尼佛的行為,就是大慈大悲的展現,教你持戒,教你修行,教你放下五欲六塵。所以真正的慈悲,一般人很難感受到,反而反過來毀謗世尊,說世尊不通人情,說佛教不通人情;要知道人情會讓你的道心都退失掉,會讓你的道業完全消失。這「情」就是愛欲啊,你要出三界,你帶有「情」,就落在愛見坑當中。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真正是慈悲的展現,用種種善巧方便、譬喻、言辭、放光現瑞,乃至跟他方諸佛互動式教學;現在人講互動式教學,跟十方諸佛互動式教學,目的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要你肯修行,妄想本空、五陰非有,一定可以成佛,一定可以解脫。

佛門的慈悲就是如此,就像我們講的淨土宗,淨土宗的大慈大悲不是讓你病好,不是讓你身體好,他是讓你往生淨土。一旦往生淨土,清虛之身、無寂之體,永不聞三塗惡惱苦難之名,連名稱尚且沒有,怎麼會有實際的現象。這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大慈大悲,十方的諸佛亦復如是,普勸眾生往生淨土,目的就是要眾生快速出輪迴。

普賢菩薩講:我此普賢殊勝行。因為菩薩六度萬行,不管菩薩什麼樣的行持,最後一定會歸普賢,不離「普賢行」,也就是以普賢行總攝一切諸行,總攝一切波羅蜜、陀羅尼、三昧門。所以他講:「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就是希望眾生能夠脫離三界六道輪迴,脫離自心變現出來的幻妄境界,這是徹底悲心的顯現;又教你念佛,把如來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作因地心,這就是非思量處。確實如同蕅益大師說的,此乃諸佛所行的境界,是心性之極致,悲心之極致。

這就是佛門講的「大慈大悲」。不是只有在一期,這一期就是這一生給你一點溫飽,給你一點人天法、善法,給你一點愛的感覺、溫暖的感覺。那溫暖會涼掉,那愛欲一旦不順你的意,轉過來就變恨了。你看有些人,他很愛一個人,但發現這個人背叛他,恨不得把他殺掉,甚至有的就把他殺掉了。所以這世間人的愛,世間的這種欲,不是真正慈悲的展現。

佛法講的慈悲建立在般若智慧,所以叫「悲智雙運」。這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沒有障礙、沒有能所、沒有對待,普遍救度一切眾生,令眾生即身成佛。所以你看淨土宗橫出三界,畜生身念佛,畜生身往生極樂世界;人身念佛,人道直接超脫、直接往生淨土;不管你是什麼身,不管你帶著什麼樣的業習,一往生淨土直證阿鞞跋致,圓滿無上菩提。所以為什麼祖師讚歎《無量壽經》是十五的月亮,這就是大慈大悲的展現。

到極樂世界去,學的是明心見性的法門,學的是真真實實的佛法。極樂世界不會給你辦佛教婚禮,不會給你搞佛教商業化。所以你不要想說:有一些出家人慈悲、接眾,這樣也能來學啊。他接進來的這些人不是要學佛,是看能不能學一些變質的佛法,好滿足自己的欲望;托名為慈悲,托名為度眾,托名就是假借度眾之名,假借慈悲之名而行破壞佛法的事實。就像在助念的時候,你就可以感受到慈悲,什麼叫慈悲?慈悲就是送現前的這個亡者趕快往生極樂世界,不要再搞輪迴了。所以要做好一切萬全的準備,家親眷屬你要跟他開導,你要放得下。所以佛門的慈悲,在臨終的時候,那是最能感受得到的,尤其是參加助念的同修。

佛教講的大慈大悲,就是建立在悲智雙運。「智」就是般若,建立在沒有能所,沒有對待,令眾生能「明心見性」上,這才是真正的慈悲。希望大家能夠體會,能夠仔細觀察,你才能夠感受到佛菩薩都在照顧你,佛菩薩都在保佑你,沒有一絲毫間斷。確實如同《普賢行願品》講的:「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菩薩、諸佛如來在照顧眾生,就是這樣照顧。

以上就是要跟大家說的「大慈大悲」,希望大家能善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