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7日 星期三

你的心在哪裡? 楞嚴經 十番顯見 九顯見性非見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二】  

 (精彩節錄)


你的心在哪裡?


楞嚴經 十番顯見 九顯見性非見


悟顯法師 開示 


下面要講破見精以示始覺。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前面講「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阿難他就懷疑了,他說:妙覺性不屬因緣,為什麼世尊常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這是一般講的「因緣和合」所以產生眼識或是能夠看得到。一個人他要見得到,一定要有光明、一定要有空間、一定要有心、一定要有肉眼,這四個因緣具足。佛在這裡告訴阿難,世間「因緣」並不是如來所要說的第一義,跟前面要表達的真如自性,是完全不能混為一談的,因為自性不屬因緣、不屬自然。

下面就會解釋。以下「破見精以示始覺。」就是要破除見精,因為前面層層分破,到這裡「見精」已經顯露出來,「見精」仍舊不是真如。如同天空上的第二月一樣,終究不是真月。

所以接著要顯示始覺。

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

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

這一段要講:不管見明、見暗都能見,見性都不失。所以佛就分析給我們聽,他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一般講「為什麼有見?」為什麼能看到?因空。因明。因心。因眼。但是實際上,見性它不管是明相現前時,還是暗相現前時,它都能見,都能見明,都能見暗。

佛說:世間人說「我能見」,什麼叫「見」?什麼叫「不見」?世人因為日月燈光所以稱為「有見」。如果沒有這三種光明則不能見,這是世間人的認知。

世尊在這裡分析給我們聽,佛說:如果沒有光明的時候,名為不見的話,那應也不見暗。如果沒有光明的時候,見性消失了,那你應該也看不到黑暗。如果你看得到黑暗,只是沒有光明而已,那就不可以說見性消失。

阿難。若在暗時,說是不見,其實應名為「不見明」,因為你在黑暗的時候沒有光明。所以是沒有見到光明,今在明時不見暗相。稱為不見。

如果這兩個明暗二相都叫「不見」的話,這二相自相陵奪、互相變化的時候,一下明一下暗,一下明一下暗,難道你這見性在這當中是一下有、一下無、一下生、一下滅嗎?

「如是則知二俱名見」,所以明暗你都能見,見性不會消失。

所以一般人會認為:我見到暗的時候沒見到明,我就什麼都看不到,一般人看不見的定義是這樣子的。但是實際上,你只是在黑暗中不見物而已,並不是你的見性在這當中消失,所以為什麼世尊講諸因緣相「因空。因明。因心。因眼。」而有見,非第一義。因為它要顯示的是什麼?顯示的是真如自性。佛在這裡就為我們講出來,這就非常清楚了。

這裡說的「破見精顯始覺。一往辯見以來,借見精先破緣塵分別之見,再破見分以顯見精,以見相二分本是同一體性,元依識精所現,故物與見混而難分,或認見是物、或執物是見,而起種種外道妄見。」所以世尊就從物,來為我們說明其中的是非,今天已經逐個破掉見精,已顯唯一真精更無別物,超出是非之外。到這裡阿難對於一切自然、因緣的懷疑都解決,放下了。這一段「泯見分而歸識精」也!

但此「見精」仍舊是迷妄,正是無明,名為「識蘊」,如同第二月,如果這個不破,是沒有辦法契合「本覺真心」,所以這一段是「破見精以顯始覺之智。」

到此將破「識精」,世尊猶以見與不見叫我們來觀察。前面是對「所緣的境界」來分辨,這裡乃是「離緣」來分辨,就是叫你離開所緣的境界來辨別。意顯這個「見精」不因境有,不藉因緣所生,唯一精真,切近真心;這妄識一破則五蘊頓空。所以名為「始覺之智」。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

所以阿難,你現在知道了:見明之時,見不是明,它能見明。見暗之時,見不是暗,它能見暗。見空、見塞都是同樣的道理。

前面佛問阿難:世間人說「我能見」。那什麼叫做「見」?什麼叫「不見」?阿難回答說:因明暗而有見。世尊破除他這種世俗的錯誤觀念。佛說:若見因明暗而有,那明去的時候見暗,那暗去的時候見明。這明暗自有去來,所以說「自相陵奪」,而汝見性在這當中非暫無也,不可能消失。因為明的時候能見,暗的時候也能見。即使有變化,也是見性不滅。所以你這見聞嗅嚐覺知也都是一樣的,嗅,香塵來的時候能嗅,香消散的時候,你也能嗅到,嗅到什麼?無味。舌,有味無味,這舌性都是常在的。耳朵,有聲無聲。眼,見明、見暗、見空、見塞,它都是不變化的。身,離合覺觸。意,了知的能力,不管你是在想一件事情或是不想,它這能力都沒有消失。所以這「見聞嗅嚐覺知」,你說佛性在哪裡?祖師講: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舌談論、在足運奔。知道的人稱為佛性,不見性的人那就叫做精魂,也就叫神識。

這是前境離而見精獨顯,但這見精還是無明,所以下面要再把它破除。

四義成就,就是「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四義成就。

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這一段就把見精給破了,顯示始覺智。

前面講的明暗塞空,就是這四義成就。你在這當中,見明、見暗、見空、見塞,這「見」都是常在的,不可能消失。到這裡就應該知道「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此「見」猶離於妄想顛倒的見精,惟顯始覺之智,所以說「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到這裡就知道,真見不屬因緣自然和合。

看解釋,他說: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這個是正破識精。因為「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者。」什麼意思呢?真見照了妄見的時候,所以叫見見之時。那真見不是妄見,所以叫見非是見。真見猶離於妄見,妄見不及真見。所以叫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所以應該講「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句話是破見精。道理非常清楚,就是把見精給破掉,始覺智顯發出來。這樣的解釋方式,也算是非常獨特的一個解釋方式。直接把「真見」說為「始覺之智」,真性就顯露出來。妄見、見分、相分、見精都屬於虛妄,那何況是緣影妄心。所以佛一層一層地帶我們,這叫什麼?就叫「銷歸自性,回歸本來。」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前面講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個解釋,就是「真見照了妄見之時,真見非是妄見。真見離開了妄見,妄見不及真見。」所以叫「見不能及」,顯示真性,也就是始覺之智,不屬因緣自然及和合相。但是一般的聲聞狹劣無識,還是用生滅六識作為修行的染淨根本,所以不能通達清淨實相,他不能見性,就是這個道理。連聲聞都狹劣無識,何況是凡夫。

這就是離妄的真見,也就是告訴我們:離妄的真見乃清淨實相真心也。這是一般的人包括聲聞,還有凡夫,皆狹劣不能通達。

此即名為「始覺之智」。始覺有功,本覺方顯,這裡是正示奢摩他路;所以佛說「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從這裡就開發出始覺之智。

這一段這樣解釋相當好,從初啟請「妙奢摩他」到這裡,通破五蘊身心以顯「人空」,所以結指觀名,正屬我執,名為「但空」;但是法執猶存。下破二種世界以破法執。

二種世界「同分妄見跟別業妄見」。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這裡破二種世界本空,以明「法空」。這裡阿難又告訴世尊:前面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是說前面說見性非因非緣亦非自然,不屬於和合,就已經聽不懂了。現在又聽聞「見見非見」。所謂「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那就更聽不懂了,所以說「重增迷悶。」

希望世尊大慈大悲施大慧目,為我們開示「覺心明淨。」到底真如自性是怎麼回事?

「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這個是阿難又在啟請世尊。

「今破法執之初。」阿難聽聞前面所說因緣、自然,但還是沒有辦法明白和合與不和合。前面說五蘊不屬因緣、自然,但破假名而實法尚存,未達本空,所以心沒有開。他前面只是破除五蘊之假名而已,今聞「見五蘊之見。亦非見」,所以重增迷悶,正是二乘我執雖空,法執未忘,猶妄見有身心世界,所以「覺心未淨,重請開示」也!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這時世尊哀愍大眾,要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什麼叫「陀羅尼」?「陀羅尼」翻作中文叫「總持」。

前面結勸「無得疲怠妙菩提路。」這是開示「人空」,沒有顯「法空」,所以猶屬「但空」,法執未忘;這裡將示圓融空觀之體,舉一即三,言三即一,所以叫「諸三摩提」。什麼叫「三摩提」?就是「舉一即三,舉三即一」,這才叫做三摩提。

今天法執一破,而「空如來藏」頓顯。「空如來藏」乃圓融之空體,總會萬有,融歸一心,所以叫「總持三昧。」又叫「大陀羅尼諸三摩提」,三摩提是三昧的意思。

此所以為諸三摩提妙修行路,意顯真空乃「即假之空」,非但空也!

所以佛訶責阿難強記多聞,但是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開,這是指阿難不悟「本非因緣非自然」的這個道理。也就是未達「即假之空」,所以重為開示。

空跟假實際上是一如的,「假」就是講因緣和合。「空」就是講它的本體。「因緣和合」,是一般講的假有,是虛妄有生,它跟空性是一如的,所以叫「色即是空」,《心經》講的「色即是空」,就是即假,假即是空。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把真如自性給顯示出來。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這裡講這世間的眾生有二顛倒,在這裡虛妄分別,所以當處發生,當業輪轉。哪兩種?「同分妄見」跟「別業妄見」。

他這裡是先講別業妄見,第二個是同分妄見。

「別業」就是指眾生正報五蘊身心,各人別業所感。「同分」是眾生的依報世界,大家同業所感。這二妄本來不有,那為什麼會有?因為真如自性一念妄動而有無明,變真心為阿賴耶識,在這當中又不斷虛妄分別,於是有「見、相」二分,「見」為妄心,「相」為妄境,心境對待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實是二妄之咎。

這裡講「同分妄見」跟「別業妄見」,所謂「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是說「能見的妄見與所見的妄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實際上是這樣子。故真心如好眼,妄心如眼眚,「目有赤眚」,後面會講什麼叫「眚」?如同在燈光上見到重疊的圓影,這五蘊身心就像燈上之圓影。

這裡他先作一個譬喻,後面會說。

四大山河如空中之狂華,若了目眚則二妄本空矣!

所謂十方世界的眾生都猶如虛空華,就像目有赤眚一樣。妄見不是真的,所以若了目眚則二妄本空。什麼叫「目眚」?就是眼睛生病了,所以叫「目眚」。你現在見到山河大地身心,都只是無明妄想顛倒顯現出來的,所以這裡比喻為目眚,就是眼睛生病了,妄見燈光上有五色圓影。這燈光上的五色圓影就代表我們五蘊身心。妄心就代表眼眚,是生病之眼。四大山河如空中的狂華。「表法」要先記起來,後面比較好懂。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

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這裡先解釋「別業妄見」。

什麼叫「別業妄見」?就如同世間人目有赤眚,也就是眼睛有病。「眚」就是一種眼病,晚上看燈光的時候,燈上面有圓影五色重疊。佛說:於意云何。這夜燈所現的五色圓光,是燈顯現的?還是你的見顯現?阿難,如果是燈顯現的話,那眼睛沒有病的人應該能看得到。可是今天是眼睛有病的人才能見到,眼睛沒病的人就沒看到。所以說「非眚人何不同見。」

「而此圓影唯眚之觀。」這個圓影只有眼睛有病的人才看得到。「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如果你見的能力有問題,見已經變成五色圓影,那這個眚人看見五色圓影,又是怎麼回事呢?「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若是見顯現的,「見」已經變成了五色圓影,誰來見圓影呢?再看下面。

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几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

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佛說:阿難,這圓影是離燈別有,還是離見別有?如果這個圓影是離於燈而別有,那你看看旁邊的屏風、寶帳、桌子這些傢具,有沒有圓影出現。

若是「離見別有」,離開了「見」另外存在,那眼睛應該看不到,所以說「應非眼矚。」那麼既然眼睛看不到,怎麼說只有眼睛有病的人看得到圓影,故云:「云何眚人目見圓影。」

而今天為什麼會看得到圓影?就是各人的別業妄見,所以見到燈光上有五色圓影,這燈光上的五色圓影,比喻作五蘊幻妄之身心,妄心就像眼生病一樣。所以「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為什麼你會看得到這個燈上的五色圓影?就是因為你眼睛有病,所以在這燈光上面顯現有五色圓影。這就叫「色實在燈。見病為影。」

實際上這五色圓影是有問題的,你這眼睛也是生病的,所以叫「影見俱眚」。這妄見也是不對的,見分跟相分都是虛妄的。

「然見眚者非病。」但是,知道這眼睛有病的這個「見性」沒病。就是前面講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所以這裡用這個譬喻,再解釋一遍「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所以叫「影見俱眚。」「相」是妄相,「眚見」是妄見,但是「能見眚者」,原來的這個「見」不屬於眚,也不屬於妄想。這裡講「見眚非病」,所以「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在那裡想:這圓影是從燈上出來、從見上出來的,其實這些都是戲論。

所以世間人講的相待、對待,實際上都是戲論。這個就是用大乘的實相破世間人認為的戲論。「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在這當中有「是燈是見。非燈非見。」都是墮在是非當中。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你在那裡分別,這第二月到底它是不是天空的月亮?還是只是影像?這都是虛妄分別。所以說「非體非影。」為什麼?「第二之觀。捏所成故。」眼睛本來沒問題,是你自己去捏目才造成的。所以說「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你去找這「捏」在哪裡。「離見非見。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天就是虛妄妄見,妄見有山河大地、妄見有五色圓影,你在這裡找是燈是見,還分別非燈非見。這是不對的。

看解釋:

別業,就是眾生正報各各五蘊之身心。這是要顯五蘊本空,元依「見妄」而有,就像目有赤眚夜見燈光五色圓影。

無病之眼與燈光,這是總喻真心,這個「眚」比喻妄見,「影」比喻作五蘊。所以「即燈而離燈」乃為我們分別本無所有。豈可以是非而論之哉?不可以在這裡起是非顛倒之見。

「色實在燈」:喻妄不離真也!「見病為影」:比喻因迷有妄。「影見俱眚」:喻心境俱迷也!覺迷迷滅,故「見眚非病。」

所以這樣帶入經文來看就很清楚。又喻如第二月,就知道了,無有是非二相,所以這「眚妄」就如同第二月一樣。這個「眚妄」就是講「目有赤眚」,見到燈光上有五色圓影,所以叫「眚妄」。足知了無是非之相矣!

茍知二月是捏目所成,則知影見乃目眚之咎,五色圓影跟這個妄見,乃是目眚之咎。你看到五色圓影就是因為你眼睛生病,所以說影見乃目眚之咎。不用在這裡多生是非。了此則知五蘊本空,關於因緣自然的懷疑就可以解決。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於三十四十五十。

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睹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適珮玦。彗孛飛流。負耳虹蜺。種種惡相。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前面講的是「別業妄見」,就是五色圓影。

這裡講的是「同分妄見」,什麼是「同分妄見」?就像閻浮提,這大海水當中,除了大海水以外,中間還有平陸有三千個洲,正中大洲,比較大的東西括量,裡面的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以至於三十四十五十。

佛告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在一個小洲當中只有兩個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其中一國的人造惡業,感得這些惡的境界。「則彼小洲當土眾生。睹諸一切不祥境界。」那麼在這小洲當中造惡的這一國,他們會看到不祥的境界。或見到兩個太陽,或看見兩個月亮,「其中乃至暈適珮玦。彗孛飛流。負耳虹蜺。」這些下面會解釋,「但此國見。」只有造惡的這國家才會見得到,另外一個國家是見不到的。這就是同分,「同分」就是同在一處,但是只有造惡的這一國他看到了,不造惡那個國家的人民沒看到,所以叫「同分妄見。」

所謂「同分」者:乃十方眾生同感依報之世界。欲顯世界不有,元依妄見所生,所以這裡講「同分妄見」。以南閻浮提大小多國災祥不一乃明之!但一國人同感惡緣,則一國人同見不祥,這個國家的人造惡,現這惡相,所以一國人同見不祥。彼無惡者本不見聞;沒有造惡的另外一國,雖然同在一個洲上,但是不見不聞。所以,是知穢土眾生乃惡業之所感,而淨土中人本不見聞!所謂大火燒時,我此土安穩;以本不見有穢惡也!

下面解釋一下什麼叫「暈適珮玦」,惡氣環繞月亮叫做「暈」,黑氣遮蓋月亮叫「適」,白氣在旁邊叫「珮」,半環叫「玦」。這些都是月的災象,在我們中國歷史記載,月暈有七重,漢高祖劉邦那時候在平城受匈奴圍困之難,那個時候月亮就出現了這所謂災難的現象。有些人會說這叫迷信,那實際上不是的。這是經過歷史的統計,只要出現這樣的一個天象,就會有一些大事情發生。在長期的一個觀察統計下來都還滿準確的,所以古人就以此作為參考。

什麼叫「珮玦」?珮玦就是太陽旁邊或者早晨、晚上這個雲彩有玉佩的形態,或者半圓形的形態包起來,這叫「珮玦」。

「彗孛飛流。」「彗孛」就是彗星,「飛流」就是流星。「負耳」就是太陽、月亮旁邊的雲彩,叫負耳。產生了的雲彩,「虹蜺」就是彩虹,早上出現叫虹,晚上出現叫蜺。所以叫「負耳虹蜺」。這些都是一些或大或小的災象。以上是「別業妄見」跟「同分妄見」,這樣應該大概知道了。

下面要把這兩個事情進退合明,就是相互比對一下,才能夠把要講的,作一個比較完整的說明。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

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似前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這就是阿難他前面聽「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他還是沒搞清楚,所以世尊在這裡再作解釋。

什麼叫「進退合明」?這裡是「進」別業以例同分,後面是「退」同分以例別業;就是把別業妄見跟同分妄見相互作一個比對,用這樣子來說。什麼叫「進別業以例同分」,就是把「別業妄見」跟「同分妄見」互相比對來看。

他說即彼眾生別業妄見五蘊身心,就像燈光所現的圓影當中。影雖然似有,但是畢竟是目眚所成,「目眚」就是眼睛生病了,非是燈本有。若知是眚者,則無見病,見者本來無病,以此例汝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就是以此來比例可知,這包括見到山河國土及諸眾生,都是無始無明的見病所成。「見與見緣」,好像有這能見的跟所見的境界,但本非實有。眚是妄見。元是我覺明一念不覺之無明,所以叫「元我覺明見所緣眚。」故妄見有所緣之眚耳!

下面講「覺見即眚。」是則若覺、若見皆即是眚也!所以叫「覺見即眚」。而「本覺明心。覺緣非眚。」本覺明心覺了諸緣者則非之眚矣!所以叫「本覺明心。覺緣非眚」。然覺其所覺是眚,這個所覺即是能緣所緣,所以說「覺所覺眚」。覺其所覺者,這所覺是眚。這眚就是眼病。能覺悟所覺的,這所覺是眚。什麼是能覺悟的,能覺悟的就是真覺,真覺不墮於眚中。所以叫「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所以這個叫「此實見見。」就是我們前面講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的道理是一樣的道理。這裡講的經文有點複雜。但是實際上是你仔細去看是可以看得懂。所以「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原是我一念無明所產生出來的顛倒妄見。所以這一段「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

所以他說「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這裡就講的更清楚、更明白了,所以說本覺真心覺了諸緣者非是眚矣!然覺其所覺者是眚,所覺是眚。這個能覺的就是真覺。真覺不會墮於妄見當中。所以說「覺非眚中。此實見見。」

阿難前面說的,今聞「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他還沒聽懂,重增迷悶。「佛以覺所覺眚,覺非眚中,以釋見見之疑,以此證成,則上見乃真覺,下見為目眚;眚乃是妄見,妄見正指無明識精也!此如來自釋,明文昭然,不必異解。且識精乃見之精者,以真智而觀猶是眚妄」,所以這個識精還是妄想、還是顛倒,所以「云何覺聞知見而可及哉?」所以經文說:「云何復名覺聞知見」。

前面經文,所謂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也!這是合會起來看的。我們剛才前面經文看到的「此實見見」到這裡是一段,「云何復名覺聞知見」,覺聞知見它就屬於識精,它跟真心對比之下,還是屬於虛妄,所以說是故汝今見我及汝,無論是自、無論是他,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就像燈光中五色圓影一樣,見產生的毛病,看到這個虛妄的幻相。能見眚者。就是所謂非見眚者,不墮於眚中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其性不墮於眼病當中,「故不名見。」所以它不屬於妄見。

把這兩件事情合會起來看,這就叫「進退合明。」用前面講的燈光中見到五色圓影來比例,就像我們看到的山河國土、大地眾生一樣。就像眼睛有病的人,見到燈光上面有五色圓影。見有毛病的人,就是能緣的妄見,這五色圓影就是所緣的境界。所以,因為眾生有能緣的妄見,所以見到有山河國土大地一切眾生,一總是虛妄的。

這就叫以此二事進退合明。上面是「進別業以例同分」,接下來要講「退同分以例別業」。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

這是「退同分以例別業」,因為「同分妄見」他講的範圍比較大,所以說往後退,縮小來看。前面那個「別業妄見」是個人,比較小,所以說往前「進」把它放大來看。

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現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直接看解釋,他說:當知一真界中「生、佛」本無,汝今見有佛及眾生者,都是妄見,非見眚者。彼妙見真精,性非眚者,遠離諸妄,故不名見。合而觀之,則世界本空可知矣!

這裡退同分以例別業,即此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別業妄見一人,以一病目人所見這個圓影,乃眚妄所成,例彼一國所見不祥,同是惡業之所起,而此國見,俱是無始見妄之所生;這個就是退同分以例別業。把這「同分妄見」比作「別業妄見」一個人,把一個國比作一個人,一病目人所見的圓影是眚妄所成,例彼一國所見不祥也是惡業所起,都是妄見。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而此國見俱是無始見妄之所生;就是你見到的惡相仍舊是見妄所生。

以此一國例閻浮提來看,這閻浮提,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謂因無明迷此無漏妙心,而妄見為見聞覺知虛妄病緣,所以根境和合而妄生妄死。所以叫「和合妄生。和合妄死。」由是觀之,這五蘊身心、外面及虛空山河大地,當下銷亡了無寄矣!

故知例破二種世界顯示「諸法皆空」,以顯「法空」也!所以這是「退同分以例別業」。

所以你要解《楞嚴經》,對於經文要很熟,不然我這樣子講下來,一下前,一下後,你聽起來會很吃力的。所以我就這一段經文再直接講一次:

這個叫一病目人,同彼一個國家,這個病目的人見到圓影,五色圓影是眚妄所生,此眾「同分」就是一個國家所見不祥的這個境界,也是他這一國的眾生自己感的惡業,同見業中瘴惡所起,都是無始見妄所生。從這樣來看,一病目人同彼一國,以這一國來例閻浮提所有三千洲中,所有一切眾生,包括娑婆世界以及十方諸有漏國的一切眾生。都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於虛妄之見中「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所謂「根境和合」而妄生妄死,都是迷此常住真心,迷此無漏妙心,而妄有這些虛妄知見、虛妄病緣。這一段就是這樣的意思。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如果能夠遠離諸和合緣以及不和合,就能夠滅除生死之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就是離開了和合與不和,和合與不和是相待法,那就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

這裡講的「二執」既破,則始覺有功,本覺乃顯,總結本覺離緣以示「真如出纏」,就是出了纏縛。所以叫「以示真如出纏。」

從前面的徵心辯見以來,前面的七處徵心,包括這裡的十番顯見,多方開示破妄顯真,到此二執既破,乃顯本覺真心,然而此猶是「破和合識」以顯本覺,未極一心之源;下面更破「始本和合」這個妄計,方能「會歸藏性」。

所以重重的破除再破除,不斷地破除,藏性才顯示出來,所以前面的經文,佛叫阿難於「萬象當中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阿難說他自己沒有辦法,菩薩也沒有辦法,但是佛有辦法。所以你看佛這樣子從七處徵心,一直到十番顯見,佛就是在萬象當中,一層一層給你破掉。真的是為我們「析出精明淨妙見元」,就這樣把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給顯示出來,這個是事實。顯示自心非是一物,為我們顯示眾生本有的常住真心。

這跟前面阿難他講見是一物、心是一物,佛叫他指示出來。不要說阿難,乃至菩薩、佛也都知道心不是一物,但沒有辦法指陳,所以前面的經文才講到說,你若真的認為「見」是一物、「心」是一物,那你可以標示出來。

因為原來就不是一物,所以阿難沒有辦法標示,如來也沒有辦法標示,但是如來有大智慧,能夠為我們披剝萬象,就從眾生所迷的妄見妄覺當中,這樣一分一分地為我們開顯出來,所以這部經被稱為開智慧的《楞嚴》。開什麼智慧?開本覺的般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