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打破昏沉




     有些同修在念佛時,常常陷入昏沉。「昏沉」就是睡覺。邊念佛邊睡覺,邊睡覺又邊念佛。這樣念不會有功夫。
為什麼念佛會想睡覺?
自己要看看是什麼原因。是身體很累?還是今天做了什麼事情?那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工作量,換成是在別的地方,自己還昏不昏沉?假設說是因為今天工作很多,到了念佛時間來念佛,所以才昏沉打瞌睡。那如果是在同一時間,做不同的事情,譬如說:是在看電影,自己還會不會睡著?應該不會。
若是在跟同事吃晚餐、聊天、講閒話,自己還會不會想睡覺?雖然工作很累,但自己還是沒睡著。
所以很明顯地就是自己心在散亂。心是昏昧的,不是正覺。
所以在念佛時才會想昏沉,提不起精神來。
因為平常攀緣習慣了,所以一有雜亂的境界可以攀緣,精神馬上就能提起來。但是在念佛的清淨境界裡面,你卻沒辦法安住。不但提不起精神,反而覺得很煩亂,覺得很約束。
這就是功夫不夠,絕不能了脫生死。
     念佛不是圖身體舒服,或氣脈很通暢,這都不是主要目的。只要念佛念到心通,氣脈自然通。身心就感覺舒暢,晚上也睡得少,也吃得不多。這是業障消的現象,也就是自己心越來越清淨了。但這個境界不是刻意求的,有的人認為自己吃齋,或是六齋、十齋、或是乾脆就持午,這樣子心就會清淨。其實這只是助緣。但是心若真正清淨,自然就吃得少、睡得少。只要稍微睡一下精神就恢復了,因為自己的心沒有散亂、沒有在打妄想。
來到精舍念佛的這個小時,一定要要求自己絕對不要睡覺。因為這樣睡習慣了,佛號就念得不得利益。因為念的佛號不純、不正,反而念佛沒有辦法成就。因為你不是真正用心在道上、在念佛上。其實,只要肯真正用心,那佛號絕對可以念得好,絕對可以除掉昏沉蓋。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用恭敬心、用至誠心,至誠專念,如同阿彌陀佛就在面前,看著自己念佛,那就絕對不敢打瞌睡了。或是想像著護法善神在旁邊督促,一打瞌睡馬上就粉身碎骨,那這睡意就消掉了。對治昏沉的方法很多,可是大家都太愛惜自己,覺得不能讓身體受委屈,不能讓自己受傷害,所以就任由它昏沉。昏沉絕對不行幫助大家出三界。昏沉久了就會墮三惡道。所以佛門有首偈頌:「聞鐘臥不起,護榻善神瞋。現世減福慧,死後墮蛇身 」以前的叢林寺院叫起床是先打板,然後擂鼓,再來是敲鐘。如果聽聞到叫起床的打板聲甚至鐘聲,那已經快要做早課。若還躺著賴床不起身,寺院道場的床榻有護榻善神會生氣。底下講「現世減福慧」是說現前你的福報、智慧必然減損。因為你耽誤上殿做課的時間,這是損自己的福報。該清醒時,心還在昏沉,那是絕對沒有智慧,福慧當然減少。「來世墮蛇身」,你來世必墮蛇身。喜歡躺,就會墮落到畜生道去,永遠都趴著,都躺在那裡。這就是果報!
聽了這首偈頌,心裡不要想:「好險,我沒出家、也沒住道場」,告訴你,一樣有問題,而且你的福報還不夠,還沒有護榻善神可以督促你起床,那必然福慧大減。那你們要怎麼受持這條?「聞鐘臥不起」,這鐘不是寺院的鐘,而是鬧鐘。家裡鬧鐘響了,不要再躺在那裡,心裡面要作如是觀,要想到護榻善神會瞋恨。肯對治昏沉蓋,那就真正有護法善神會護持你、提醒你。不是說學佛不能睡,而是睡得過多是不好的。睡眠在唯識宗講它是不定法,不定是善或是惡,要是睡得剛剛好,精神體力充沛,可以進道。如果睡太多,它就屬於惡法,是會障道的。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就有講到樂於睡眠的二十種過失。一者、懈怠懶惰。二者、身體沉重。三者、顏色憔悴。四者、增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體生瘡皰。八者、不勤修習。九者、增長愚癡。十者、智慧羸劣。十一者、皮膚闇濁。十二者、非人不敬。十三者、為行愚鈍。十四者、煩惱纏縛。十五者、隨眠覆心。十六者、不樂善法。十七者、白法減損。十八者、行下劣行。十九者、憎嫌精進。二十者、為人輕賤。這些都是樂於睡眠的二十種壞處。知道睡眠是不定法,所以用功的時候要能提起精神來,絕對不可以睡,這樣用功就是提起正念。不但來道場訓練這一支香不睡,回去做早課也不睡。想睡的時候,如果當時是坐著念,那就站起來念。有人在家裡做課是坐著的。像佛門早、晚課都是站著,因為怕你睡著,所以很少是坐念的。早上起來精神不好,還讓你坐著念,那根本就是讓你坐著睡,不是坐著念了。學佛人要用方法來對治自己的昏沉。以前我們如果想睡覺,就用鼻子吸水,把水吸進鼻子裡面,再從嘴巴吐出。用水嗆自己,嗆到自然就不會想睡覺。如果一念佛馬上就睡著,該用功時卻昏沉,這昏沉是業障,不是真的很累。所以修行要肯捨得這色身,把自己的昏沉蓋給除掉。絕不能任著它去。如果放著由它去,那你用功的時間不但少,而且品質也下降,這對於成佛沒有幫助。表示自己心還是在迷惑顛倒、在昏昧當中。這業障不除,想要往生淨土那大有困難。所以,要發勇猛心、發精進心。至少大家要有一些正面的方法,讓自己精神一下。
能不能成佛是在於眾生份上,在於自己能不能修行,願不願意對治煩惱習氣。像祖師大德開示的《信心銘》所講的「繫念乖真,昏沉不好」。「繫念」是說你心裡面不停地在打妄想,「乖真」是說這與真如本性不相應。昏沉真不是一件好事情!

以上所說是提供給大家做為警惕,一定要記住。不然念佛念到後來墮三惡道,連怎麼墮落三惡道都搞不清楚。心想:「奇怪,我念佛怎麼會下三惡道呢?」就因為自己邊念邊昏沉,沒警覺。大家常從資訊中看到有些動物有善根,牠看到佛像也會作揖,甚至會念佛。雖在三惡道裡,福報也很大,因為它過去生在佛門裡有種善根,都有結好緣。但是在用功的時候牠懈怠昏沉,不願意精進。所以雖然修行,還摻雜著其他的業報在裡面,雖墮在畜生道中,這一生看到佛像、出家人還會特別高興。但牠畢竟有牠的果報存在。所以每位同修自己要注意、要檢點,絕對不能讓自己想睡就睡,想昏沉就昏沉。一旦鬆懈,心就開始放逸懶散,貪著睡眠的感覺。一貪著就落於覺受,而修行落於覺受中就不能成就。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中論》 觀邪見品第二十七 (三十一偈)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我於過去世。為有為是無?世間常等見。皆依過去世。
我於未來世。為作為不作?有邊等諸見。皆依未來世。

過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過去世中我。不作今世我。
若謂我即是。而身有異相。若當離於身。何處別有我?

離有無身我。是事為已成。若謂身即我。若都無有我。
但身不為我。身相生滅故。云何當以受。而作於受者?

若離身有我。是事則不然。無受而有我。而實不可得。
今我不離受。亦不即是受。非無受非無。此即決定義。

過去我不作。是事則不然。過去世中我。異今亦不然。
若謂有異者。離彼應有今。我住過去世。而今我自生。

如是則斷滅。失於業果報。彼作而此受。有如是等過。
先無而今有。此中亦有過。我則是作法。亦為是無因。

如過去世中。有我無我見。若共若不共。是事皆不然。
我於未來世。為作為不作?如是之見者。皆同過去世。

若天即是人。則墮於常邊。天則為無生。常法不生故。
若天異於人。是即為無常。若天異人者。是則無相續。

若半天半人。則墮於二邊。常及於無常。是事則不然。
若常及無常。是二俱成者。如是則應成。非常非無常。

法若定有來。及定有去者。生死則無始。而實無此事。
今若無有常。云何有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

若世間有邊。云何有後世?若世間無邊。云何有後世?
五陰常相續。猶如燈火炎。以是故世間。不應邊無邊。

若先五陰壞。不因是五陰。更生後五陰。世間則有邊。
若先陰不壞。亦不因是陰。而生後五陰。世間則無邊。

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如是則生死。非有邊無邊。
若世半有邊。世間半無邊。世則亦有邊。亦無邊不然。

彼受五陰者。云何一分破?一分而不破。是事則不然。
受亦復如是。云何一分破?一分而不破。是事亦不然。

若亦有無邊。是二得成者。非有非無邊。是則亦應成。
一切法空故。世間常等見。何處於何時。誰起是諸見?


瞿曇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

《中論》 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 (九偈)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眾生癡所覆。為後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隨行墮六趣。
以諸行因緣。識受六道身。以有識著故。增長於名色。

名色增長故。因而生六入。情塵識和合。而生於六觸。
因於六觸故。即生於三受。以因三受故。而生於渴愛。

因愛有四取。因取故有有。若取者不取。則解脫無有。
從有而有生。從生有老死。從老死故有。憂悲諸苦惱。

如是等諸事。皆從生而有。但以是因緣。而集大苦陰。
是謂為生死。諸行之根本。無明者所造。智者所不為。

以是事滅故。是事則不生。但是苦陰聚。如是而正滅。

《中論》 觀涅槃品第二十五 (二十四偈)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若一切法空。無生無滅者。何斷何所滅。而稱為涅槃?
若諸法不空。則無生無滅。何斷何所滅。而稱為涅槃?

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
涅槃不名有。有則老死相。終無有有法。離於老死相。

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為。終無有一法。而是無為者。
若涅槃是有。云何名無受?無有不從受。而名為有法。

有尚非涅槃。何況於無耶?涅槃無有有。何處當有無?
若無是涅槃。云何名不受?未曾有不受。而名為無法。

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
如佛經中說。斷有斷非有。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無。

若謂於有無。合為涅槃者。有無即解脫。是事則不然。
若謂於有無。合為涅槃者。涅槃非無受。是二從受生。

有無共合成。云何名涅槃?涅槃名無為。有無是有為。
有無二事共。云何是涅槃?是二不同處。如明暗不俱。

若非有非無。名之為涅槃。此非有非無。以何而分別?
分別非有無。如是名涅槃。若有無成者。非有非無成。

如來滅度後。不言有與無。亦不言有無。非有及非無。
如來現在時。不言有與無。亦不言有無。非有及非無。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
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

滅後有無等。有邊等常等。諸見依涅槃。未來過去世。
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亦邊亦無邊。非有非無邊。

何者為一異?何有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
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

《中論》 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四十偈)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
以無四諦故。見苦與斷集。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

以是事無故。則無四道果。無有四果故。得向者亦無。
若無八賢聖。則無有僧寶。以無四諦故。亦無有法寶。

以無法僧寶。亦無有佛寶。如是說空者。是則破三寶。
空法壞因果。亦壞於罪福。亦復悉毀壞。一切世俗法。

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及知於空義。是故自生惱。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

汝謂我著空。而為我生過。汝今所說過。於空則無有。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汝今自有過。而以迴向我。如人乘馬者。自忘於所乘。
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即為見諸法。無因亦無緣。

即為破因果。作作者作法。亦復壞一切。萬物之生滅。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

苦不從緣生。云何當有苦?無常是苦義。定性無無常。
若苦有定性。何故從集生?是故無有集。以破空義故。

若苦有定性。則不應有滅。汝著定性故。即破於滅諦。
若苦有定性。則無有修道。若道可修習。即無有定性。

若無有苦諦。及無集滅諦。所可滅苦道。竟為何所至?
若苦定有性。先來所不見。於今云何見?其性不異故。

如見苦不然。斷集及證滅。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是四道果性。先來不可得。諸法性若定。今云何可得?

若無有四果。則無得向者。以無八聖故。則無有僧寶。
無四聖諦故。亦無有法寶。無法寶僧寶。云何有佛寶?

汝說則不因。菩提而有佛。亦復不因佛。而有於菩提。
雖復勤精進。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應得成佛。

若諸法不空。無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汝於罪福中。不生果報者。是則離罪福。而有諸果報。

若謂從罪福。而生果報者。果從罪福生。云何言不空?
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則破於世俗。諸餘所有法。

若破於空義。即應無所作。無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若有決定性。世間種種相。則不生不滅。常住而不壞。

若無有空者。未得不應得。亦無斷煩惱。亦無苦盡事。
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

《中論》 觀顛倒品第二十三 (二十四偈)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從憶想分別。生於貪恚癡。淨不淨顛倒。皆從眾緣生。
若因淨不淨。顛倒生三毒。三毒即無性。故煩惱無實。

我法有以無。是事終不成。無我諸煩惱。有無亦不成。
誰有此煩惱?是即為不成。若離是而有。煩惱則無屬。

如身見五種。求之不可得。煩惱於垢心。五求亦不得。
淨不淨顛倒。是則無自性。云何因此二。而生諸煩惱?

色聲香味觸。及法為六種。如是之六種。是三毒根本。
色聲香味觸。及法體六種。皆空如炎夢。如乾闥婆城。

如是六種中。何有淨不淨?猶如幻化人。亦如鏡中像。
不因於淨相。則無有不淨。因淨有不淨。是故無不淨。

不因於不淨。則亦無有淨。因不淨有淨。是故無有淨。
若無有淨者。何由而有貪?若無有不淨。何由而有恚?

於無常著常。是則名顛倒。空中無有常。何處有常倒?
若於無常中。著無常非倒。空中無無常。何有非顛倒?

可著著者著。及所用著法。是皆寂滅相。云何而有著?
若無有著法。言邪是顛倒。言正不顛倒。誰有如是事?

有倒不生倒。無倒不生倒。倒者不生倒。不倒亦不生。
若於顛倒時。亦不生顛倒。汝可自觀察。誰生於顛倒?

諸顛倒不生。云何有此義?無有顛倒故。何有顛倒者?
若常我樂淨。而是實有者。是常我樂淨。則非是顛倒。

若常我樂淨。而實無有者。無常苦不淨。是則亦應無。
如是顛倒滅。無明則亦滅。以無明滅故。諸行等亦滅。

若煩惱性實。而有所屬者。云何當可斷?誰能斷其性?
若煩惱虛妄。無性無屬者。云何當可斷?誰能斷無性?


《中論》 觀如來品第二十二 (十六偈)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
陰合有如來。則無有自性。若無有自性。云何因他有?

法若因他生。是即為非有。若法非我者。云何是如來?
若無有自性。云何有他性?離自性他性。何名為如來?

若不因五陰。先有如來者。以今受陰故。則說為如來。
今實不受陰。更無如來法。若以不受無。今當云何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