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6日 星期六

修行要發堅固心和長遠心 ─ 虛雲老和尚慈悲語錄(5)

 



虛雲老和尚慈悲語錄(5)

修行要發堅固心和長遠心

上海玉佛寺禪七開示1953222-38日)

虛雲老和尚

初七第五日開示(226)


修行一法,易則容易,難則實難。易者,只要你放得下,信得實,發堅固心和長遠心,就可成功,難者,就是你我怕吃苦,要圖安樂,不知世間上的一切有為法,尚且要經過一番學習,才能成功,何況我們要學聖賢,要成佛作祖,豈能馬馬虎虎就可成功。

 

所以第一要有堅固心,因為修行辦道的人,總是免不了魔障。魔障就是昨天講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塵勞業境,這些業境就是你我的生死怨家。故每每許多講經法師,也在這些境界中站不住腳,這就是道心不堅固的原因。

 

次之要發長遠心,我們人生在世,造業無邊,一旦要來修行,想了生脫死,豈能把習氣一時放得下呢?古來的祖師,如長慶禪師坐破蒲團七個,趙州八十歲還在外面行腳,四十年看一「無」字,不雜用心,後來大徹大悟,燕王和趙王非常崇拜他,以種種供養,至清朝雍正皇帝,閱其語錄高超,封為古佛,這都是一生苦行而成功的。

 

你我現在把習氣毛病通身放下,澄清一念,就與佛祖同等。如《楞嚴經》云:「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你我的習氣煩惱,猶如泥滓,故要用話頭。話頭如清礬,能使濁水澄清(即是煩惱降伏)。

 

如果用功的人到了身心一如,靜境現前的時候,就要注意,不要裹腳不前。須知這是初步功夫,煩惱無明尚未斷除。這是從煩惱心行到清淨,猶如濁水澄成了清水,雖然如此,水底泥滓尚未去了,故還要加功前進。


古人說:「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見未為真;若能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如不前進,則是認化城為家,煩惱仍有生起的機會,如此則做一自了漢也很為難。故要去泥存水,方為永斷根本無明,如此才是成佛了。到了無明永斷的時候,可以任你在十方世界現身說法,如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任你淫房酒肆,牛馬騾胎,天堂地獄,都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了。否則,一念之差,就是六道輪迴。

 

昔者秦檜曾在地藏菩薩前做過香燈,只因他長遠心不發,無明煩惱未能斷了,故被瞋心所害,這是一例。假如你信心堅固,長遠心不退,則不怕你是怎樣的一個平常人,也可以即身成佛。

 

昔日漳州有一貧苦的人在寺出家,心想修行,苦不知如何為是,無處問津,每日只做苦工。一日遇著一位行腳僧到那裡掛單,看他每日忙忙碌碌的,問他日常作何功課?

 

他說:「我一天就是做些苦事,請問修行方法。」

 

僧曰:「參念佛是誰。」

 

如是他就照這位客師所教,一天在工作之中把這「誰」字蘊在心裡照顧。後隱於石岩中修行,草衣木食。這時候他家裡還有母親和姐姐,聞知他在島岩中修行艱苦,其母乃教其姐拿一匹布和一些食物送給他。其姐姐送至島岩中,見他坐在岩中,動也不動。去叫他,他也不應。其姐姐氣不過,把這些東西放在岩中回家去了。但是他也不睬也不瞧,老是坐在洞中修行。過了一十三年,他的姐姐再去看他,見那匹布仍在那兒未動。

 

後來有一逃難的人到了那裡,腹中饑餓,見了這位和尚衣服破爛的住在岩中,乃近前問他,向他化乞。他便到石岩邊拾些石子,置於釜中,煮了一刻,拿來供食,猶如洋薯,其人飽餐而去。去之時,他與之言曰:「請勿與外人言。」

 

又過了些時,他想我在此修行這許多年了,也要結結緣吧。如是走到廈門,在一大路旁,搭一茅蓬,做施茶工作。這時是萬曆年間,皇帝的母親皇太后死了,要請高僧做佛事。先想在京中請僧,因此時京中無大德高僧,皇太后乃托夢於萬曆皇帝,謂福建漳州有高僧。皇帝乃派人至福建漳州,迎請許多僧人進京做佛事。


這些僧人都把行裝整理進京,恰在路邊經過,其僧問曰:「諸位師傅今日這樣歡喜到那裡去啊?」

 

眾曰:「我們現在奉旨進京,替皇帝做佛事超薦太后去。」

 

曰:「我可同去否?」

 

曰:「你這樣的苦惱,怎能同去呢!」

 

曰:「我不能念經,可以替你們挑行李,到京城看看也是好的。」

 

如是就和這些僧人挑行李進京去了。這時皇帝知道他們要到了,乃教人將《金剛經》一部,埋於門檻下,這些僧人都不知道,一一的都進宮去了,惟有這位苦惱和尚行到那裡,雙膝跪下,合掌不入。那裡看門的叫的叫,扯的扯,要他進去,他也不入,乃告知皇帝。


此時皇帝心中有數,知是聖僧到了。遂親來問曰:「何以不入?」


曰:「地下有金剛,故不敢進來!」


曰:「何不倒身而入!」其僧聞之,便兩手撲地,兩腳朝天,打一個筋斗而入。

 

皇帝深敬之,延於內庭款待,問以建壇修法事。


曰:「明朝五更開壇,壇建一台,只須幡引一幅,香燭供果一席就得。」


皇帝此時心中不悅,以為不夠隆重,猶恐其僧無甚道德,乃叫兩個御女為之沐浴。沐浴畢,其下體了然不動。御女乃告知皇帝,帝聞之益加敬悅,知其確為聖僧,乃依其所示建壇。

 

次早升座說法,登臺打一問訊,持幢至靈前曰:「我本不來,你偏要愛,一念無生,超升天界。」


法事畢,對帝曰:「恭喜太后解脫矣!」帝甚疑惑,以為如此了事,恐功德未能做到」。正在疑中,太后在室中曰:「請皇上禮謝眾僧,我已得超升矣!」

 

帝驚喜再拜而謝,於內庭設齋供養。此時其僧見帝穿著花褲,目不轉瞬,帝曰:「大德歡喜這褲否?」遂即脫下贈之。僧曰:「謝恩。」帝便封為龍褲國師。

 

齋畢,帝領至御花園遊覽,內有一寶塔,僧見塔甚喜,徘徊瞻仰,帝曰:「國師愛此塔乎?」


曰:「此塔甚好!」


曰:「可以將此塔敬送於師。」正要人搬送漳州修建,師曰:「不須搬送,我拿去就是。」言說之間,即將此塔置於袖中騰空即去,帝甚驚悅,歎未曾有。

 

諸位,請看這是什麼一回事呢?只因他出家以來,不雜用心,一向道心堅固。他的姐姐去看他也不理,衣衫破爛也不管,一匹布放了十三年也不要。你我反躬自問,是否能這樣的用功?莫說一天到晚,自己的姐姐來了不理做不到,就是在止靜後,看見監香行香,或旁人有點動靜,也要瞅他一眼。這樣的用功,話頭怎樣會熟呢。諸位只要去泥存水,水清自然月現,好好提起話頭參看!

 


不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 虛雲老和尚慈悲語錄(4)

 



虛雲老和尚慈悲語錄(4)

不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上海玉佛寺禪七開示1953222-38日)

虛雲老和尚

初七第四日開示(225)


七天的辰光已去了四天,諸位都很用功。有的作些詩偈,到我那裡來問,這也很難得。但是你們這樣的用功,把前兩天說的都忘卻了。昨晚說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我們現在是參話頭,話頭就是我們應走的路頭。我們的目的是要成佛了生死,要了生死,就要借這句話頭作為金剛王寶劍,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一情不留,一法不立,哪裡還有這許多妄想來作詩作偈,見空見光明等境界。若這樣用功,我不知你們的話頭到哪裡去了。老參師傅不在說,初發心的人要留心啊。

 

我因為怕你們不會用功,所以前兩天就將打七的緣起,及宗門下這一法的價值和用功的法子,一一講過了。我們用功的法子,就是單舉一句話頭,晝夜六時,如流水一般,不要令它間斷,要靈明不昧,了了常知,一切凡情聖解,一刀兩斷。

 

古云:

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戰一場。

不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這是黃檗禪師說的,前後四句,有二種意義。前兩句比喻,說我們用功的人,把守這句話頭,猶如守禁城一樣,任何人不得出入,這是保守得非常嚴密的。因為你我每人都有一個心王,這個心王即是第八識。八識外面還有七識、六識、前五識等。前面那五識,就是那眼、耳、鼻、舌、身五賊,六識即是意賊,第七識即是末那,它(末那)一天到晚,就是貪著第八識見分為我,引起第六識,率領前五識,貪愛色、聲、香、味、觸等塵境,纏惑不斷,把八識心王困得死死的,轉不過身來。所以我們今天要借這句話頭(金剛王寶劍),把那些劫賊殺掉,使八識轉過來成為大圓鏡智,七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

 

但是最要緊的就是把第六識和第七識先轉過來,因為它有領導作用。它的力量,就是善能分別計量。現在你們作詩作偈,見空見光,就是這兩個識在起作用。我們今天要借這句話頭,使分別識成妙觀察智,計量人我之心為平等性智,這就叫做轉識成智,轉凡成聖。要使一向貪著色、聲、香、味、觸、法的賊不能侵犯,故曰如守禁城。

 

後面的兩句,不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比喻,即是我們三界眾生沉淪於生死海中,被五欲所纏,被塵勞所惑,不得解脫,故拿梅花來作比喻。因為梅花是在雪天開放的。大凡世間萬物都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冬天的氣候寒冷,一切昆蟲草木都已凍死或收藏,塵土在雪中也冷靜清涼,不能起飛了。這些昆蟲草木塵土灰濁的東西,好比我們心頭上的妄想分別無明嫉妒等三毒煩惱,我們把這些東西去掉了,則心王自然自在,也就是如梅花在雪天裡開花吐香了,但是你要知道,這梅花是在冰天雪地裡而能開放,並不是在春光明媚或惠風和暢的氣候而有的。你我要想心花開放,也不是在喜怒哀樂和人我是非當中而能顯現的。因為我們這八種心若一糊塗,就成無記性,若一造惡,就成惡性;若一造善,就成善性。無記有夢中無記和空亡無記。夢中無記,就是在夢中昏迷時,惟有夢中一幻境,日常所作一無所知,這就是獨頭意識的境界,也就是獨頭無記。空亡無記者,如我們現在坐香,靜中把這話頭亡失了,空空洞洞的,糊糊塗塗的,什麼也沒有,只貪清淨境界,這是我們用功最要不得的禪病,這就是空亡無記。

 

我們只要二六時中把一句話頭,靈明不昧,了了常知的,行也如是,坐也如是,故前人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寒山祖師曰:「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你我大家都是有緣,故此把這些用功的話再與你們說一番,希望努力精進,不要雜用心。

 

我再來說一公案:昔日雞足山悉檀寺的開山祖師,出家後參禮諸方、辦道用功,非常精進。一日寄宿旅店,聞隔壁打豆腐店的女子唱歌曰:「張豆腐,李豆腐,枕上思量千條路,明朝仍舊打豆腐。」這時這位祖師正在打坐,聽了她這一唱,即開悟了。可見得前人的用功,並不是一定要禪堂中才能用功,才能悟道的。修行用功,貴在一心,各位切莫分心散亂,空過光陰,否則,明朝仍舊賣豆腐了。

 


破迷開悟 說偈讚佛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三】   (精彩節錄)


破迷開悟 說偈讚佛


悟顯法師 講述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讚佛。


這是講阿難以及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這開示非常微妙,也是佛法的精髓,《楞嚴經》實在講得太好了,從這裡開大智慧。「蒙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因為一向認為這身是實有的,是因緣和合而生,從來不知道六根、六塵、六識包括七大本如來藏。「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大眾是從如來微妙開示,自知心遍十方。一向以為虛空為大,今天悟妙心廣大,含裹十虛,如觀十方空如同手持葉物。從前一向以為種種物相是有障礙的,不達是唯心所現,從此了知一切物皆是妙明真心,此心周遍含裹十方,周遍含容十方法界。

一向眾生認父母所生之身以為實有而生愛戀,今則反觀此身如十方虛空中之一微塵,如湛然的大海當中起一浮漚而已,「浮漚」就是海中的一個水泡,起滅無從,了不可得。

一向迷失真性,妄執生滅妄想顛倒為心,今則了悟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他知道身心蕩然得無罣礙,知道心含裹十方。一向認為虛空為大,今天了悟自心,原來自心含裹十方,觀十方空如同手中所持葉物。一向我們都認為世間一切物相地水火風都是有障礙的,今天知道「本如來藏」,原來就是菩提妙明元心,心精含裹十虛。一向認為父母所生之身為實有,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如微塵,若存若無了不可得,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

從此知道不隨生滅妄想心,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合掌禮佛,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讚佛。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妙湛」就是以法身為諸法之體,三德具足,故曰:總持。所謂「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所以叫做「不動」。用這一句《華嚴經》的經文來解釋什麼叫「不動」,非常地圓滿。舉一體而具足三身,故為聖中之尊。

下一句是讚歎首楞嚴王,「首楞嚴王」就是讚歎這個法。因為阿難最初祈請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佛應允說有大佛頂,「應允」就是佛願意為他講,說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所以這裡是讚歎「首楞嚴王世希有。」

從前一向破妄顯真,以極一心之源,通顯大定之空體,圓融三諦,總合真空,已悟此定體。已悟首楞嚴王的根本,讚歎此法為世間所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這就講得非常清楚了,前面所破除者都是佛喝斥的,都是執此顛倒妄想誤為真實,這裡佛都將其破掉了,所以說「銷我億劫顛倒想。」今皆了悟,「顛倒想」已經消除,「億劫顛倒想」就是「惑為因緣及自然性」。因為無明,故惑為因緣及自然性。佛在此經全部給你破掉,這是開大智慧。《楞嚴經》開什麼智慧?它破除眾生億劫的顛倒想,這「億劫顛倒想」就是「惑為因緣跟自然」。因為不了本如來藏,所以惑為因緣及自然,皆是識心分別妄想計度。落在語言名字相上面,都不是真實之義,唯有無生無滅才是真的。以前但認幻妄身心,今悟此五蘊本如來藏,是頓獲法身,所以說「不歷僧祇獲法身。」正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肯綮」就是骨頭跟筋肉結合的部位叫肯綮。是說不用這樣次第連貫而修,乃是頓悟、頓修、頓證,所以說「不歷僧祇獲法身。」為什麼講是頓悟、頓修、頓證,就是了知法身本有,不隨生滅,這基本上是講到頓悟、頓修、頓證。

「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大多數的人都是頓悟漸修,只是你這個法身是本有的,不是新得的。因為二乘人有修有得,認為:我要修,我才能證得法身、證得涅槃。實際上佛告訴你,這個法身是你本有的,你只是恢復本來而已,所以說不歷僧祇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願今得果成寶王。」這是上求佛道。「還度如是恆沙眾。」這是下化眾生。

因為小乘人一向沒有成佛之心,所以今天自信自己就有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能夠上求佛道,所以「上求佛道」之心有了,「還度如是恆沙眾」這是下化眾生。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小乘一向不肯利益眾生,今悟無心外之眾生,所以「願度恆沙之眾」。

還把這個深心,這「深心」就是大願心,「奉塵剎」就是遍一切處,這就叫「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這是請佛加被以成大願。

五濁惡世難入而今誓入,所以說「五濁惡世誓先入。」全部仰仗如來加被遠諸魔事,並請佛證明,誓願度盡眾生,方成佛道,這個願就是「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因為眾生即佛,所以有一眾生不成佛,自己一樣不得涅槃。「泥洹」就是涅槃,就是圓寂,也是圓滿成佛的意思。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這一段就相當重要了。

這是阿難雖悟法身,初見道而已,「初見道」就是剛開始。猶有無明微細結惑深密難斷,非己智可知,必仗如來的雄猛慈悲之力才能破除,請佛審諦一一破除,所以說「希更審除微細惑。」請佛為他講解。此惑一盡則成佛不遠,所以叫做「早登」。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令我速證菩提,於十方界示現作佛。後面再堅固自己這個願。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這是誓願不退堅固的道心。

「舜若多」翻作中文叫虛空,「爍迦羅」翻作中文叫堅固,意謂虛空無形可使銷亡,所謂日可冷,月可熱,虛空可以銷亡,我此願力堅固永無退轉,非此大定之力,是沒有辦法產生這個大願。

所以他這個願從首楞嚴大定而發,他了解首楞嚴,故能發此大願,這是阿難以及大眾合掌說偈讚佛。

這是解釋「空如來藏」到此圓滿。


識大本如來藏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三】   (精彩節錄)


七大本如來藏 ─  識大本如來藏

悟顯法師 講述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

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虛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

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

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一開始佛說:「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識性以下對六種根塵,就是指前六識,「性」即是了別之性,此性無有根源。因於六種根塵為緣,虛妄顯現,乃為影塵,塵有則有,塵無則無,所以說「無源」。因為根攀緣色塵,虛妄發識,所以說「識性無源」,它如同交蘆一樣,「交蘆」是兩根蘆葦相交在一起,中間的支點是虛妄的。根攀緣色塵產生了妄識,識性實際上是沒有實體,沒有根源,是因為六種根塵相交而妄出。

「汝今遍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你用你眼睛看這會中的聖眾,「但如鏡中。無別分析。」這就是什麼呢?要阿難看楞嚴法會聖眾,單舉眼根對色塵,包括用耳朵聽音聲,用鼻去嗅香。舉眼根,是包括耳、鼻、舌、身其他的五根。你用目循歷,就是用目去觀察,去巡視。按照圓瑛法師說的:這是根塵相對之時,一念未起,取現量境,但如鏡中的現像,沒有妍、媸、美、惡差別的分析。所以說「但如鏡中。無別分析。」這是說明眼根見物之時用第一念不分別,「但如鏡中。無別分析。」這是現量境。

如果按照蕅益大師所解釋:如果只是親緣文殊舍利等相。不帶名言的話。那就是眼識功能。如果起文殊舍利等名言。就是同時意識功能。又眼識所緣文殊舍利等相。但是托文殊舍利本質之境。變起眼識家自相分境而為所緣。不是緣彼文殊舍利實體。以文殊舍利之實體。乃阿難第八識之相分。是彼見大之所緣緣也。

再來,「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這是揀明識之相。即眼識及隨眼識同時而起之明了意識,此二者有不同。按照圓瑛法師所說,眼對色塵,初起第一念,不涉名言,是眼識名隨念分別;如果起第二念,計執名字,即是隨眼家俱起之同時意識,名計度分別。分別名相,緣境之後,將外境攝入,交內之獨頭意識。 

所以最初你一眼看過去的時候是現量,再來你就開始標指:這個是舍利弗、目犍連,這就是動念,產生了分別,這就是簡明「識」能識別、能了別的作用,就是隨眼識同時而起的明了意識,對於塵相它能揀別。所以起初第一念時不涉名言,即是剛開始的第一念是不隨名言。之後就在境中次第標指:這個是富樓那,這個目犍連,這個是須菩提,這個是文殊等等的,就產生了「了別」,就變成了,「計度分別」,這叫隨眼家跟眼根同時而起的「同時意識」,前面名為隨念分別,它不涉名言,即是眼識隨念分別,就是識家看是第一念,它是隨念分別,不涉名言。起第二念,計名字就隨眼家,就是隨眼根,同時起了同時意識,名為計度分別。分別名相,攀緣境界後,將外境攝入,交於內之獨頭意識,獨頭意識就是第六意識。因為前面的五識它算是同時意識,同時意識它能夠隨著眼根、耳根、鼻根……等根產生計度分別。

「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虛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這裡佛就問:這識是生於見根?還是生於相?還是生於虛空?還是無所因突然而出?識從哪來?見合於相產生識,這個當中還有虛空,所以把虛空也涵蓋進來。「無所因突然而出。」還是無因就會生識。

再回到第一個。

「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若識是從見根而出的話,這「見」不屬於明暗色空,這四種元素它都沒有,那見性尚無,你尚且沒見到明暗色空你怎麼發識?怎麼產生意識?你連第一念都沒有了,你怎麼產生後面的計度分別?因為見根不屬明暗色空,耳朵也是一樣,鼻根也是一樣。所以這裡它舉一個見根,你就要想到後面的,包括六根都是一樣的,意根也是,沒有前五塵,你也無法產生意識。

見根尚且不屬明暗色空,既然攀緣不到明暗色空,你怎麼發識?沒有相可攀緣,就沒有計度分別,沒有謝落的影子,意根沒有東西可以緣,意識沒有辦法發起。

「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如果你這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而生,既不見明,也不見暗。為什麼?因為你一定是先有眼根攀緣色塵,才能分別到底是明還是暗,對不對?可是你說這識直接就生於相中,那到底是什麼相?「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你明暗尚且都看不到,你怎麼分別到底是色還是空?因為識是了別的,尚且沒見到相,怎麼從相來發識呢?所以說不從相而生。

這一段看的人要仔細思惟清楚,剛才前面講的為什麼那麼重要?因為給你「現量」講出來,給你「計度分別」講出來,你在相上就要能夠了別。因為眼根攀緣色塵產生識,那眼根不屬色空,不屬明暗,為什麼你會知道相它有明暗色空,必然要有眼根攀緣,眼根如果不攀緣,你尚且看不到明暗,既看不到,你怎麼分別到底是色是空。所以你說意識是從相上而來,那是錯的。所以說「彼相尚無。識從何發。」

再來,「若生於空。非相非見。」如果說這識是生於虛空,虛空既不屬相,也不屬色,就是講的「非相」。它不屬見,它也不是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沒有見,就無法辨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沒有明暗,滅除了你所對的境緣,所以叫「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從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既不屬見,也不屬相,所以說「處此二非」。有這虛空就等同於沒有,見沒有辦法從虛空而生。如果你把虛空當作一物,有這虛空又非同於一物,如何能生識?虛空是空空蕩蕩的,它是色空相對的。為什麼講虛空它非相,因為色相是有一個實體,虛空它是空空蕩蕩的,二者是相對待的,所以說「非相非見」,虛空不屬「相」也不屬「見」,這相是指色相。所以你要會唯識的名詞,包括我們佛教的名相你都要會用。你要是認為「相」是涵蓋色空的,那你這裡就會解得有點亂,這「相」就代表它是色的意思,色跟空相對的,所以空不屬於色,空也不屬於見,所以說「非相非見」。

非見則無辨,非相則滅緣,所以除此二非,「空則同無。」空又不屬一物,所以說「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縱然產生識,你要怎麼分別?它不屬於相,不屬於色法,因為它是空法,它是空,縱然有識,你要了別什麼?空色是相待,從空而出也是一樣的。從明而出,無法見暗,從空而出,無法見色,縱發汝識,欲何分別,道理是一樣的。前面已經講不從見,也不從相,也不從虛空。這「見」就是講眼根。這裡講得其實算詳細。

還有一個「無因而出」,下面說「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如果無因就會了別的話,你會不會把太陽看成月亮?當然是不可能。佛又說:「汝更細詳。微細詳審。」你要仔細地去思惟清楚。「見托汝睛。相推前境。」你有眼根,相屬於前境,就是眼根攀緣的,「可狀成有。」有一個形狀形貌,叫做相,「不相成無。」沒有相狀那就叫虛空,「如是識緣。因何所出。」這個識到底從何而來?「識動見澄。」什麼叫「識動」?識是分別,所以它屬於動,「見」是無分別的,它屬於澄,「澄」就是不動的,澄清不動,「非和非合。」一個動一個不動,無法和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聞聽覺知這五根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你也不能說這個意識是無因而出,若說無因而出,那你日中會別識明月。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這個識心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不屬因緣、不屬自然,所以應該知道包括了別見聞覺知,俱是本如來藏圓滿湛然,無有來處,無有去處,所以叫「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總合起來看,因為前面四科,這裡是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不屬生滅。

「阿難。汝心粗浮。」包括講我們的心粗浮,都是隨著見聞覺知產生了虛妄相想,所以不能悟了見聞覺知本來藏,所以他說「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不能從這裡開悟。佛說:「汝應觀此六處識心。」六處識心就是講的六識「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到底是同是異呢?是空是有?這個就又回到前面見大的地方,你去看你就知道,你說這識跟境界是一?還是跟境界是異?跟色是一?還是跟色是異?還是非異?是同?還是非同?是跟眼根同?還是跟色相同?同於色相則不屬眼根,同於眼根則不同於色相。如果相異,你又沒有辦法了知。所以到底是同還是異?是空還是有?實際上,不可說是同,不可說是異,不可說是空,不可說是有,這幾處俱非。才知道本如來藏當體無生,所以佛說:「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這「性識明知。覺明真識。」按照藕益大師講,他說「識與本覺。皆性皆真。」「明知覺明。」即下文所謂的「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就是指真如之理。識與知皆性皆真。「妙覺湛然。遍周法界。」本來就周遍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所以說十法界唯心所現,你不能說這心從何處而來,因為有來就有去,有生就有滅,所以說「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心包太虛,沒有方所,無生無滅,無去無來。但是「循業發現。」所以有九界的妄識與佛界的真識的差別,「九界妄識」就是八識,眾生在那裡流轉;佛界就叫菴摩羅識,也就是白淨識,皆是循業而發現。無論是九界的妄識還是佛界的真識,實際上識性沒有所謂真妄的差別,所以叫「性識明知」,性中本來就具有真明真知,覺明也實際上就是真識,所以「妙覺湛然。周遍法界。」但是「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世間人誤以為識是因緣所成,或以為是無因而出,這兩個「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上面是不生不滅會妄歸真以顯真空藏性。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學佛行儀】居庵第四【圖文版】8

 



學佛行儀


居庵第四


若佛菩薩聖誕,當聚眾演說佛法,送佛書。不得收幼稚徒眷。無極大事,不得託人向豪貴家化緣,及求誦經懺等。不得停學塾。不得停閒人、歹人,除養病者。其養病者,須時與說佛法因緣。不得琴棋歌唱。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戒殺放生文圖說 ─ 放生昌後 (35)

 





蓮池大師  戒殺放生文圖說



放生昌後

梁敬叔先生勸戒錄上記載:齋青太守的祖先退庵先生,居家樂於行善,常以醫藥濟人,生平戒殺放生,每當祭祀或宴客,所用肉類都是市場買來的現成淨肉。

有一天,朋友送退庵先生兩籃活蟹,一對霜螯,又肥又大,旁觀者都很羨慕想嘗鮮味。這時,退庵坐在水閣中,將兩籃蟹倒入河中放生。在座有位湖州客,稱讚他說:「先生的作風,類似我家鄉張封翁,就是張蘭渚侍郎的父親,張家戒殺放生,已有數代了,張侍郎兄弟,都登科甲,承受顯貴官位,先生能如此,不久諸子弟,必將如張氏一般貴顯。」

經過一年,齋青果然以二甲第一人,入翰林院,經殿試後,派任高州太守。

按張蘭渚侍郎鎮撫福建時,家父(勸戒錄作者梁敬叔自稱),曾在他幕府任事,起初不知他戒殺,居住一滿月,餐廳內不見殺生,偶逢宴客,必蒸板鴨肉請客,詢問才知張侍郎全家戒殺,只吃不為己殺的淨肉,府內部屬受其數化,也都奉行不敢違逆。

張侍郎自己生活清儉,每逢初一、十五出署巡察暗訪,只買油條大餅充饑而已。


根大本如來藏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三】   (精彩節錄)


七大本如來藏 ─  根大本如來藏

悟顯法師 講述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

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此見為復與明暗相。并太虛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

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云何見明見暗。

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云何成。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

離明離暗及與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虛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明暗相背。云何或同。離三元無。云何或異。分空分見本無邊畔。云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云何非異。

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審觀。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若見聞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并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阿難。汝性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見大」也叫做「根大」,這個見大就是指八識的見分,也叫做見精。為什麼說它無知呢?因為這個「見」原是妙明之智光,本無對待,因迷本妙明,所以變成了妄見,也因為對色空之妄境遂形了別;因為迷惑自性,「妄見」它去攀緣色空的妄境,生起了虛妄的了別,但實際上是本無所知。所以佛從明暗、虛空、一異來破除。

佛說:阿難,此「見覺無知。」也就是說這個「見」本是無知,因為與色空相待而顯現。「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就像你在祇陀林,白天是明亮的,夜晚是黑暗的,包括「中宵」,也就是半夜的時候。天上有月亮,「白月則光。」就是十五的時候,是白月;「黑月便暗。」黑月就是天上沒有月亮的時候,天上是暗的。「則明暗等。因見分析。」有明有暗,是因為你有見,所以才能夠分析得出來。

「此見為復與明暗相。并太虛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這見是跟明暗及虛空是一體的嗎?還是非一體?

「或同非同。或異非異。」是同?還是不同?是異?還是非異?後面就會仔細分別說明。

佛說:「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這是先講明暗虛空是一體,「則明與暗。二體相亡。」什麼叫明與暗二體相亡?就是後面講的:「暗時無明。明時無暗。」就是黑暗的時候,不是明亮的,明亮的時候,不是黑暗的,所以說二體相亡。「若與暗一。」如果這見與黑暗是一體的。「明則見亡。」當明相現前的時候,這見就沒了。一樣都是用對待的方式破。那麼「必一於明。暗時當滅。」若這見跟明是一體,那當暗相現前的時候,因為是「一於明」,一於明就是見跟明是一體,那黑暗現前的時候,見即消滅,「滅則云何見明見暗。」見既然消滅了,那就沒有辦法見明見暗,因為明暗是會變化的,「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云何成。」明跟暗是有變化,見是沒有隨著明暗而生滅變化的,所以說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體不成。這裡講「一云何成。」前面是說見跟明暗是一體的,既然明暗是生滅的,見是沒有生滅的,那兩者是沒有辦法融成一體,所以認為是一體的,這是不對的。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如果這見精與明暗不屬於一體,一般人就會認為它非一體了,那你這裡仔細分析,你離開明暗及與虛空,這個見到底是什麼樣子?離開明暗及與虛空,這見其實原來同於龜毛兔角。什麼叫「龜毛兔角」?就是沒有。因為龜不會長毛,兔也沒有長角。明暗虛空這三個都不同,見是沒有辦法建立。

如果說是「非一體」的話,那見就元同龜毛兔角。

下面講,明暗是相背,不是相同,所以說「云何或同。」

「離三元無。」離開明、暗、虛空,離開這三個,見也就沒有了,所以你也不可以說它是相異,所以說「云何或異。」但離這三樣也沒有作用了。你要分開空、分開見,是沒有辦法分的,你找明暗跟見的邊畔在哪裡?你找不到,所以說「分空分見本無邊畔。云何非同。」這空見沒有辦法分。

「見暗見明性非遷改。云何非異。」見到暗見到明,其性並沒有改變,明暗會變,而其性不改,所以你不可以說「非異」,難言非異,「非異」就是不屬異,「不屬異」就是同的意思。前面講非同,「非同」就是異。所以說「云何非同」,「非同」就當異來說;「云何非異」,就當「云何是同」來說。這個要會看。所以見暗見明性不遷改,所以說云何非異,非異就是同,因為它性不遷改,它能夠相合,還是能見明見暗。

那這個就結束了。因為之前作的一個問答:此見與明與暗並太虛空,是同一體的,還是非一體的,是同或不同,是異或非異,這樣就回答完了。

「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審觀。」就是要我們仔細地觀照。「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明是從太陽而來,暗是黑月而來,通暢是屬於虛空,壅塞的歸於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這個見精從哪來?「見覺空頑。」什麼叫見覺空頑?見是屬於有知覺的,所以叫「見覺」,「空頑」就是指虛空是冥頑無知的,就是顯示見跟虛空是不一樣的。「非和非合。」有知的見跟無知的頑空是沒有辦法和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又不能說這見精無從自有,所以也不能說它和合或不和合,與明暗是同是異,是一體,非一體,可是你又不能說它無因而有,如果說它無因而有,那就會突然生見,到處生見。所以說不應見精無從自出,你也不能認為它無因自出。

歸根結底此見大不屬因緣,不屬自然。這裡一般人他會錯認為「又不離因緣」,那你就在迴圈裡面繞,那你就沒有辦法了知無生。「無生」連因緣也破除、自然也破除。所以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這個道理。

「若見聞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并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這是總結。包括涵蓋前面的六大,地水火風空見總合起來叫六大,前面五大是相分,這個見大是見分,包括後面的識大,涵蓋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其實「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佛說:「阿難。汝性沉淪。」你的心迷惑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你應該像我剛教你的這樣觀照。佛說:「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性見覺明就是「性之與見」都是覺體,即是覺體本明,本覺之精即是妙明真見,所以叫「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性具之見」即是覺體之本明,「本覺之精」即是妙明真見,這叫「性見覺明。覺精明見」。「如一見根。見周法界。」這一見根,包括聽、嗅、嘗觸、覺觸、覺知,一個「聽跟嗅覺」,這是一個,合在一起講。「嘗、觸」,你能嘗味道也有觸覺,因為你的舌頭也是有觸覺,「覺觸」就是身觸,「覺知」就是意根,都是「妙德瑩然。周遍法界。」所以佛舉一見根涵蓋見聞嗅嘗覺知,這是「見分」,前面的「地水火風空」這是相分。「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皆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而且遍滿法界。「圓滿十虛」不是固定哪一個方所,遍滿十方,循業發現。隨九界的業,現九法界的見。隨佛界的業,現佛法界的見。所以說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一般人不了無生,就以為是因緣或是自然。其實「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我們剛才講的把因緣破掉了,但一般人他們到後面會以為不屬自然。不屬自然他又跳回去,以為那就是因緣,這個不對,這表示他前面沒有搞懂。實際上不屬因緣生,也不屬自然生,所以他這裡講,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所以佛把因緣與自然這兩個都破掉。後面到第四卷的時候,阿難就會問:云何如來今天因緣自然二俱排擯。就表示佛破你因緣的觀念,又破這種無因而有,自然而出的邪見,這兩個,佛都破掉。前面告訴我們不屬因緣,但是又非無因而出,就是也不屬自然,這兩個都破除以後,你才能夠知道原來當體無生,圓滿十虛,寧有方所。阿難後面聽懂了,他就讚佛,講「妙湛總持不動尊」這首偈,是這樣子的。

這裡是見分,前面地水火風空是相分,後面就是講「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