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六) 正宗分 - 道源法師講

....續


正宗分



丙七、華座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十六妙觀中,從一至六觀,是觀依報;從第七觀至十三觀,這七個觀,是觀正報。此第七觀是觀正報的第一個觀,觀的是蓮華座,蓮華座是依報,為什麼把它分到正報裡面來?因為這個蓮華座,不是一般世間法的依報,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通於聖凡,通於聖就是佛菩薩,通於凡就是帶業往生的凡夫,此蓮華座是佛的最親近之依報,屬於佛獨有的,不與凡夫相共,所以判為正報。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以下將開示觀想正報之法,佛故再度告訴阿難及韋提希夫人:你們要諦聽諦聽!詳詳細細的聽!實實在在的聽!聽了之後,還要善思善念。佛此語雖是對當機者說,以現在來講,就是告訴諸位聽眾,你要留心聽到,聽了還要善思善念。「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眾生就是苦惱境界,韋提希親身領略到這種苦惱,所以求佛給她說個除苦惱法,佛對韋提希夫人講,亦就是為大眾講,為未來眾生講除苦惱之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此話是告訴阿難尊者,同時亦對韋提希夫人,怎麼知道呢?他用「汝等」兩字,要他們聽了去為大眾講。此大眾包括當時的大眾,因為阿難尊者,回到耆闍崛山去講,亦包括未來的一切眾生。我們聽經,聽到那裡,學到那裡,你們諸位聽懂之後,就得去講給大家聽聽。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釋尊宣說此語之時,阿彌陀佛現了相,住立在空中,兩邊還有「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我們現在或塑或畫的西方三聖立像,就是以這個經文作根據,可是那個時候的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站立在空中的相,「光明熾盛,不可具見。」阿難尊者是個小乘,韋提希夫人雖發大心,仍是凡夫,以故他們的眼睛還不能完全看得清楚,因為光明太大之故也。「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閻浮檀金譯華語為最勝金,百千種的閻浮檀金,和彌陀佛身的金色,還比不來,因為佛身的金色太好了。我們每天做晚課時,唱讚佛偈云:「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就是由這個地方來的。「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時就是當西方三聖住立空中現相之時,韋提希夫人看見了無量壽佛,當然亦看見了兩位菩薩,當時就接足作禮。古時印度最恭敬的禮拜,就是接足禮。什麼叫接足禮?人體最尊最貴的莫過於頭頂,而最卑最下的莫過於兩足,以最尊最貴的頭頂,來接拜佛的兩足,這就叫接足禮。釋迦佛應身住世時,我們可以行接足禮,今阿彌陀佛示現空中,怎麼行接足禮呢?就是作觀想,拜下去的時候,將兩手反過來,觀想接到佛的雙足,亦名接足禮。所以我們現在拜佛像的時候,把兩手反過來,就是這個道理。「白佛言:世尊!」這時韋提希夫人,禮過無量壽佛之後,仰白釋迦牟尼佛,說道:「世尊!」稱釋迦佛一聲。「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我現在因佛力的加被,得見到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二菩薩,可是「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呢?韋提希發了菩提心,發了菩提心的人,觀念不一樣,她得了利益,就想到眾生,尤其是想到未來世的眾生。她想到未來世的眾生,去佛遙遠,沒有佛力加被,有什麼方法能見到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我們聽經,要聽到那裡,就學到那裡,學大乘佛法,以發菩提心為本,菩提心是個什麼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只要發了心,就可做得到。菩薩發了菩提心,得到了好處,就念到眾生,有如母親念兒女之心一樣,母親對兒女的慈悲,是無間斷的,只要得到點好吃的東西,就想到她的兒女,得到什麼利益,亦會想到她的兒女,你把那個母親慈愛兒女的心,擴大起來,就叫菩提心了。可是母親愛兒女的心,只叫慈心,不能叫菩提心,因為她只慈愛自己的兒女,不能慈愛別人的兒女,所以她是個凡夫,不是菩薩;菩薩看到一切眾生,有如自己的獨生子般慈悲愛護,沒有分別,這叫菩薩發心,亦叫菩提心。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各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毘楞伽寶,以為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交飾。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

這段經文,是佛答覆韋提希夫人的問題,未來眾生怎樣能見到西方三聖?欲想見到西方三聖,必須作觀想,修觀想亦不容易便能觀成,博地凡夫,欲觀佛像,須先觀蓮華座,蓮華座觀成功,再觀佛像和菩薩像。「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彼佛即是阿彌陀佛,你若是想觀想彼阿彌陀佛,當起觀想之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前面令先觀想依報,今則於前面觀想成功的七寶地上,觀想有個蓮華座,此蓮華座,就是佛的座位。「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此葉字當作花瓣的瓣字解,不是荷葉之葉。一一葉上,作百寶色,就是每一片一片蓮華瓣上,作百寶之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是脈絡,此謂蓮華瓣上,有八萬四千條脈絡,圖案美觀,有如天宮之圖畫。「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蓮華瓣的脈絡上有八萬四千光明,要把他一個一個的觀想,觀想得很清爽,了了分明,皆令得見。那麼這蓮華葉有多大呢?「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那個蓮華大得很,華葉小的就有二百五十由旬,大的更大了。「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個小的蓮華葉,就縱廣二百五十由旬,那麼一座蓮華有多少葉呢?有八萬四千個蓮華瓣。平常我們簡單說千葉蓮華,實際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各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在那每一個蓮華葉上,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莊嚴。「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就是這百億摩尼珠,每一顆一顆珠,都放千種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那個光明,像一個寶蓋,都是七寶合成的。「遍覆地上」,就是那個蓮華座的寶珠之光明像個寶蓋樣,罩著地上。「釋迦毘楞伽寶,以為其臺;」釋迦毘楞伽寶,中國話譯為能勝寶,謂此寶最尊最貴,能勝一切寶。臺是蓮華當中的蓮臺,因為佛要坐到上面,成了個座位,故名蓮華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交飾。」此蓮華當中的蓮華臺,有種種莊嚴,有八萬四千金剛甄叔迦寶。甄叔迦寶,此地叫赤色寶;梵摩尼珠,梵是清淨,此為白色如意珠;妙真珠網,以為校飾,就是這個蓮華臺,有八萬四千赤色寶,和白色的如意寶珠,還有妙真珠製成的網,以為莊嚴。「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這個蓮華臺的上面,自然而有四根柱子,這四個柱子叫幢,就是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有那麼高,那麼大。「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夜摩天此譯善時,以彼天光明無晝夜之別,故曰善時,是欲界第三層天。這個善時天的特別莊嚴,就是寶幢莊嚴。阿彌陀佛的蓮華臺上,有四根寶幢,寶幢上掛的寶幔,就像夜摩天的寶幔那麼樣。「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這是指寶幔上的莊嚴。「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每一個寶珠都放光,放出八萬四千之多。「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異者不同也,雖然都是金色,但金光的顏色各各不同,有八萬四千種。「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這寶幔上的寶珠,放出來的金色光,遍滿極樂世界妙寶國土,處處變化,各作奇異之相。有些什麼樣的奇異之相呢?「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這些光明,或者變個金剛臺出來,有的變成個真珠網,或者變作種種的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變這麼多的莊嚴具幹什麼呢?是利益極樂世界的眾生的。極樂世界帶業往生的凡夫,因為本是凡夫,各有所好,你喜歡看金剛臺的,他就變個金剛臺;你喜歡看雜華雲的,他就變化雜華雲;隨意變現,就是隨西方極樂世界眾生之意而變現。變現作甚?變現是施作佛事,令你發道心的。「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這叫做蓮華座的觀想,順著前面的次第,這是第七個觀想。

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像。

佛把第七觀,說了觀想方法之後,再告訴當機者:那裡來的這麼莊嚴的蓮華座?「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它是本著法藏比丘的願力所成就的。法藏比丘是誰?是阿彌陀佛因位作比丘時之德號,阿彌陀佛是果位的佛號。他最初亦是個凡夫,他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出家,號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發了四十八個大願;依著這四十八個大願,經無量劫,修行無量功德,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成就這個蓮華座的莊嚴。這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不可思議。佛坐的蓮華座的莊嚴,更是稀有。這是那兒來的呢?它不是神話,佛法和外道不同,佛法講因講果,有如是因,得如是果。西方極樂世界有這麼莊嚴,是法藏比丘發了願,經無量阿僧祇劫修諸功德把它成就的。現在就說佛的蓮華座這麼莊嚴,是那兒來的這麼莊嚴呢?亦是法藏比丘最初發四十八大願,無量數劫修行功德成就的。佛法和外道不同,外道在那裡說神話,都是些無因之果,他說了半天神話,若問他的莊嚴從那裡來的,它沒有因。佛教見了果,一定要推因,有因才有果。「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若是眾生想欲觀念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應當先觀想這個蓮華座。「作此想時,不得雜觀。」這個蓮華座的莊嚴很精細,應專觀這個蓮華座,不得再作其他的觀想,這叫做專心繫念。「皆應一一觀之」照著前面經上所說的觀想,一個一個的作觀。「一一葉」,一片一片的蓮華瓣,「一一珠」一顆一顆的寶珠,「一一光」一個一個的光明,「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皆當觀想成功,了了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像。」等於照鏡子,見到自己的臉,看得那麼清楚。我們聽經聽到這裡,會覺得這個不容易觀成功,因為這些莊嚴太多了,太詳細了。可是,你要知道前面觀想了六個,觀想成功,才觀想這第七個觀想。並且要知道釋迦佛說法,他是有次第的,第一個觀想,祇觀想一個落日,裡面沒有其他莊嚴,倘若是祇觀想個落日,像懸著的鼓那麼樣,都觀不起來,那怎麼能夠觀第二個第三個莊嚴。所以能夠把落日觀觀成功,本應叫你把他變成地,但是很不容易,故以方便把它變成水,水再變成冰,冰再變成琉璃。須到修完六個觀想,將西方極樂世界依報種種莊嚴都觀成功,再觀這個蓮華座是很容易的,不是一下手就叫你觀蓮華座。下面再講到把這蓮座觀,觀想成功,得個什麼利益?

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把蓮華座觀想成功,當時就可滅除五萬億劫的生死之罪,將來報謝命終,必定當生極樂世界,能得到這樣大的利益。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若是觀想蓮華座,見到很莊嚴的蓮華現前,要與這個經相合,這就叫做正觀;倘若蓮華裡面的莊嚴,和這個經文不合,那就叫邪觀。

丙八、佛菩薩像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此第八個觀,觀想一佛二菩薩;因為佛的報身,還觀想不來,先觀想三個蓮華座上,坐著一佛二菩薩像,這是觀想佛菩薩之前的一個方便。剛才觀的西方三聖是立像,這個是坐像,因為它是個像,故名佛菩薩像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見此事已,就是把前面第七觀蓮華座觀,觀想成功了,見到蓮座功德莊嚴,其次應當再觀想佛像。為什麼要觀想佛?由於「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什麼要叫我們觀想佛像,這段經文,是最要的解答。尤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兩句,是這十六觀經的經心。我們一定要把這段經文的道理,了解清楚明白,便知道釋尊叫我們觀想佛,是要寄託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像作觀想,觀想成功了,就見到自己心內的佛。以這樣的方便工夫,先寄託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身上來觀想,結果成功了,是自己的心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的界字作性字解,法界身即法性身,亦即諸佛的法身。法身是理體,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心想中。故此句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之入字,就是遍的意思,遍入到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三十二相是指應身佛的相,而不是報身佛。我們這娑婆世界的釋迦佛,就是應身佛,他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三十二相的第一個相,是肉髻頂相,第二個相是白毫相,到最下面,兩腳底是平滿之相,足心上有個千輻輪相。這三十二相,若是一一解說,須兩三天的時間,這裡不能一一解說,欲想細知三十二相的,可自己去查閱佛學大辭典便知道。此經說佛的法身,本來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或有人會懷疑,佛身既是遍入一切眾生心中,我的心中為什麼沒有現出佛像來?須知道,你必須觀想。此處說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即謂觀想佛時的眾生心,就變成佛的心。因為觀想佛像,先觀個應身佛,應身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為什麼這麼一觀,就成功了呢?因為諸佛的法身,本來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的,可是你得觀想,若不觀想,現不出佛來,你一觀想,就現出佛像來,就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段經文,是感應道交的經文。佛是應眾生的,無時不應,但是你得感,會作觀想,就是能感的心,有感就有應,若不感,便沒有應。佛的法身理體,本來遍於一切眾生心,而你一點亦看不見!你一定要有感念的心,感念的心就是我要求見佛。怎麼見呢?作觀想。有了感念的心,一觀想,就觀想成功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的莊嚴,都看見了,這就是有感有應,叫做感應道交。譬喻洪鐘在架,有叩則鳴。大殿裡掛著的洪鐘,無時不在應眾生,但是你得去叩擊,有叩則鳴,若不叩擊,它則不鳴。佛本是應眾生的,但是要有感才應,叫做感應道交。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就是你心裡作觀想,觀想佛像,即是你觀想的心在造一尊佛出來。「十方三世佛,一切唯心造。」而阿彌陀佛亦是由心造出來的。怎麼樣造呢?作觀想--是心作佛。觀想就是修行,修作一尊佛出來。把佛修作出來了,是心就是佛;如前面所說,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你那個心就變成佛的心,你那個心就變成佛了,這個佛就是自己的本性佛現出來了。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兩句經文,叫做性修不二。是心是佛,就是我們的本性,具足佛性,性者理也,故叫做理具;是心作佛,作者造也,是按事相上修觀想,造作一尊佛出來,就叫心作;這修出來的佛,和我們本性所具的佛,沒有兩個樣,叫做性修不二;性具的佛,和修造出來的佛,沒有兩樣。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這叫做依性起修,全修在性--性就是理體,又叫做本性,合稱本體自性,就是真如法界的理體,人人本具有這個性;這個性明白了,依著這個性來起修,來作觀想,這叫依性起修。全修在性,即是依著自性來起修--作觀想,觀想成就,佛境現前,它亦不出自性之外,這叫全修在性。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兩句經文,非常重要,是十六觀經的經心,等於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個字一樣,那是金剛經的經心。可是這兩句和那兩句重要性雖然相同,而用功下手的方法不一樣。金剛經是從空門下手,這十六觀經是從有門下手。金剛經從空門下手之方法,第一句應無所住,一切不住,住、就是執著,不要執著,不但凡夫的六塵境界不要住,連佛法都不能住,這叫應無所住 -- 一切都不應該住。一切都不住,這個時候真空境界現前了。在真空境界現前之時,「而生其心」。就在這一切真空之中,現出個心出來,這就叫做有,但是從真空心上現出來的心,這個有叫做妙有,就是由真空而現出妙有。這十六觀經是從有門入手,它先叫你作個相,作誰的相?作佛的相,先要是心作個佛出來。必須注意,這是叫你作佛的相,而不是作眾生的相,作佛的相是因為佛的相不可思議,叫做妙有之相。是心作佛,作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把阿彌陀佛的像作成功了,這時候心作的佛,忽然之間和自己的本性佛相合,便恍然大悟,啊!我的心就是佛,這叫自性彌陀現前。自性彌陀就是真空理體,所以妙有即是真空。只是下手不同,叫做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前面六個觀想,都是作的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國土的觀想,維摩經說:「心淨國土淨」,你一看這個話說的很妙,嘿!對,心淨即是國土淨,說什麼囉哩八嗦這個觀那個觀想呢!其實本經叫你觀想,一點也不囉嗦。心淨國土淨,那只是個原則,非下手的方便。我要問你,你的心淨了沒有?若是你的心沒有淨,淨土不現前,你坐在娑婆世界,還是個穢濁國土,你叫它淨它不淨,你的心願意不願意淨?當然願意淨。願意淨,得有個方便法門,前面作種種觀想,就是淨心的方法。你的心不淨,由此叫他淨,見了西方極樂世界,土亦淨了。或問,是心是佛者,即是說我的心就是佛,我們學大乘佛法,就要先了解這個理,是心就是佛,何必作觀想?應知是心是佛,這是道理,事實上你還是個大凡夫,你的心還是個凡夫心,不是佛的心。你欲將凡夫心變成佛的心,得有個方法,而「是心是佛」,作觀想,就是將凡夫心變成佛的心之方法,你能是心作個佛,你那是心是佛才能夠現出來。若不然,你的心還是個凡夫心,根本不是佛的心。是心作佛就是運用觀想的力量,把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都觀想成功,作成個佛出來。我們這個心有此力量,佛說:「十方三世佛,一切唯心造。」是教我們造佛,可見此心有這個力量,但是若不懂佛法,不修佛的觀想,你觀想的全是凡夫的境界,你觀想凡夫境界,那就是心觀想凡夫,是心是凡夫,永遠是個凡夫,不會變成佛。古時候有個會畫馬的大藝術家,叫做趙子昂,畫馬畫得很有名,因為他畫馬出了名,所以亦就特別用心畫。有一次,他想畫個八駿(馬)圖,在一幅圖畫裡面,要畫八匹不同形態的駿馬,他將走的、站的、跳的、吃草的......各種形態都畫了,最後要畫一匹在地上打滾的馬,這匹馬很難畫,因為這種姿勢很難看到,若不了解馬打滾的動作,畫出來就不像,為了求真,他曾經叫人牽著馬在他身邊打轉,轉著轉著,那馬就在地上打滾,但是牠的動作太快了,倒地一滾就起來了,看不清楚,當他提起畫筆之時,那印象又覺得模糊。於是他就自己睡到床上,幻想自己就是匹馬,正在地上打滾,頭部如何用勁,四個蹄子怎麼樣的彎曲著力,以及怎樣轉身等等......想著想著,身心已是出神入化,這時候,他太太來請他吃飯,開門一看,只見一匹馬睡在床上,大吃一驚,失聲叫道:「哎呀!不得了!」趙子昂被她吵醒,問明原因,這才知道他剛才在床上揣摩馬打滾的動作出了神,自己變成了馬。他本是信仰佛法的,平時亦曾讀過佛經,略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而今切身領略到是心作馬,是心是馬的經驗,因此決心從今以後,不再畫馬,改畫佛像。這時趙子昂年紀四十歲,所以現在各地畫展,看不到趙子昂四十歲以後畫的馬。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段經文很要緊,有了這段經文,淨土宗才能在中國建立得起來,不會被別的宗派消滅。我們中國佛教的三論宗,唯識宗和禪宗,都是破相破得很利害。淨土宗單要著相,他們沒有把淨土宗消滅掉,是什麼道理?淨土宗著相是著的妙有之相。觀想為什麼要觀想阿彌陀佛?這是寄託,寄託於他佛身上作觀想,到觀想成功之時,就見到我自己的自性彌陀。這個道理,任何宗派都不能把它推翻,所以淨土宗才能在中國立得住足。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依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原理,去修佛像觀,觀想成功,結果就得到了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叫做正遍知--正知和遍知。這正遍知的智慧,甚深甚廣,猶如大海,所以叫做正遍知海。你若是修佛像觀,就可得到佛的這種大智慧,怎麼得到的呢?「從心想生」,因為觀想佛,觀想成功,你的心變成佛的心,佛的智慧通通現出來了。「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這本是一尊佛陀,分稱三種尊號。多陀阿伽度是梵語,譯作華言為如來;阿羅訶亦梵語,譯中文為應供;三藐三佛陀譯中文為正遍知;這個稱呼,就是佛的十種德號之前面三個德號,合起來就是佛。這即是要我們一心繫念諦觀彼佛阿彌陀佛如來、應供、正遍知。因為修佛觀,觀想成功了,你的心變成佛的心,得到了佛的大智慧。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這就是佛陀知道我們凡夫眾生,心想羸劣,一旦叫你觀想報身佛或應身佛,都觀想不起來,所以先教觀想佛像。就像我們這個世界木頭雕的佛像,作彼蓮華座上,先觀佛的像,這就是個方便。「閉目開目,見一寶像。」閉著眼睛想,和開著眼睛看,都能見到一尊七寶莊嚴的佛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金色的佛像,坐在那個蓮華座上,那個蓮華座,就是指前面第七觀的蓮華座。「見像坐已,心眼得開。」觀想佛像,觀成功了,就得到天眼通,當下就得利益。心眼得開,就是眼上得到通了,打從心裡面通上去的,故叫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怎麼知道見像坐已,心眼得開,是得到天眼通呢?前面說,你是個凡夫,沒有得到天眼,不能遠觀,見不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時候見到了,了了分明的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莊嚴。「寶地」七寶的地,「寶池」七寶蓮池,還有「寶樹行列」,還有「諸天寶幔,彌覆其上。」蓋著寶樹的上面,還有「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這就是因為心眼開了,得到天眼通,對阿彌陀佛國土的依正莊嚴,都看得很清楚,好像看自己的手掌那麼清楚。

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

「見此事已」,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像觀想成功了。「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再想到佛的左邊有一個大蓮華,和佛的蓮華一樣。「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再想作一個大蓮華,在佛的右邊。這是再觀想出來兩個蓮華座。「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觀想左邊蓮華座上,坐一尊觀音菩薩的像,亦是金色,和前面佛像的金色一樣。「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再想到一尊大勢至菩薩像,坐在右邊蓮華座上。「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就是將西方三聖的坐像,都觀想成功了,再觀想到佛菩薩的像都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佛菩薩像放出來的光明,呈金黃色,這雖然是像放的光明,但是這種光明就不可思議!它照到七寶行樹,每一顆樹下,都有三朵蓮華,這些蓮華上面,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這西方三聖坐蓮座的妙像,遍滿彼國。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鴈、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麤想見極樂世界。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鴈鴛鴦,皆說妙法。」這是得到天耳通的利益。此想成時,就是觀想極樂世界,遍滿西方三聖像之時,這個時候你得到利益--得到了天耳通;以前都祇看見像,聽不到聲音,這個時候聽到了,聽到極樂世界水流的法音,光明的法音,乃至寶樹的法音,都聽到了;還有鳧鴈鴛鴦,皆說妙法,鳧、鴈、鴛鴦三者,都是鳥類,牠們都在那裡演說妙法,行者都可聽見。「出定入定,恆聞妙法。」這個時候,行者早已入了定--入了念佛三昧。既是入了定,就有出定的時候,入了定可以聽見,出了定仍然可以聽見,因為你已得到天耳通了,故云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行者出了定,要將定中所聞得的法音,好好記著,不要捨棄。要和佛經上所說的一樣,若定中所聞,與經不合;出定所聞,與定中聞者不合,即非像觀禪定,故云妄想。「若與合者,名為麤想見極樂世界。」這個佛像觀,是佛真身觀的前方便,以像望真,故說此觀所見,名為粗,以顯後面第九佛真身觀之所見,名為妙觀也。

是為像想,名第八觀。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作這個佛菩薩像觀,觀想成就,即可得到滅除無量億劫生死重罪的利益。修行這個觀想成功了,後面修佛真身觀就決定可望成功。修像觀不能得念佛三昧,而修佛身觀成就了,即可證念佛三昧,故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也。

丙九、佛身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閰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上面第八個觀想,是觀想佛的像,現在這第九觀,是觀佛的真身。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此想成已,就是第八觀觀想佛像成功了,其次應當再觀無量壽佛的身相光明。這是觀佛真身的相好光明。這兩句經文,是結上啟下之詞。

「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閰浮檀金色。」夜摩天是梵語,譯成華文為善分天,是欲界第三重天。閰浮檀金譯中文名為勝金,就是最好的金,最好的金我們人間亦有,但是夜摩天上的金更加好。讚佛偈中云阿彌陀佛身金色即是說像夜摩天上那種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這是觀阿彌陀佛的真身,他的身量有六十萬億那由他高。那由他譯成中文亦名為億,即是阿彌陀佛的身量,有六十萬億恆河沙由旬高。關於這點有智者大師著的疏,及四明尊者作鈔,叫妙宗鈔,本精舍曹居士夫婦將該疏鈔複印流通,有很多人已請去看了。智者大師的疏說,這個地方恆河沙三字是譯人謬誤,佛身高應是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但是到後面第十觀說觀音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如此說來,觀音菩薩反比佛身高出二十萬億那由他由旬,可是智者大師沒有再加解說了,而妙宗鈔作者四明尊者解釋是八十萬億為十八萬億之誤。有人難問道:我們娑婆世界釋迦佛身長丈六,人身高八尺,今謂極樂世界佛身六十,菩薩十八,菩薩何太卑耶?四明尊者又解釋說:淨土勝應身,不可用穢土劣應身為比例。他並且引法華經妙音菩薩身量四萬二千由旬,而他們的佛高六百八十萬由旬,以此來證實其言可信。按道源的意思,我們現在沒有梵文本子,不能查對那個地方錯了,那個地方不錯;那個地方顛倒,那個地方不顛倒,我們只要知道佛菩薩的身,有無量高大就好了,因為我們現在根本觀想不出來那麼高大的像。下面第十三觀,釋迦佛自己說道,這種大身,不是凡夫的心所能觀想得出來的。所以第十三觀,佛叫我們觀丈六金身。觀丈六金身,我們凡夫的心,還可以觀想出來。這種六十萬億那由他,八十萬億那由他高之身,凡夫的心觀不出來。那麼佛身究竟有多高?就是有無量之高。我們但等到自己親證法身之時,獲得無生法忍--別教初地菩薩以上,圓教初住以上,那時你自然會親眼看見,用不著我們現在去校量他。我們現在沒有梵文本子,不知道它究竟是怎麼錯的。這是因為本精舍已經印了妙宗鈔給大家看,所以我才講一講,若沒有印妙宗鈔流通,我講到這裡,把它消過去就好了,根本用不著辯論。因為愈辯論愈生疑,究竟是多麼高?生了疑反而不信了,這只是佛的真身有無量之高就好了。「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的身量高大,是故面孔大,二眉中間的白毫相亦大,宛向右邊旋轉,像個寶珠,可是這個寶珠大啦,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那佛的白毫相大,眼睛亦大了,「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佛的眼睛究竟有多大?不止一個海大,有四個大海水合起來那麼大。佛的眼睛珠,青白分明,這若是我們中國人,眼睛珠應該是黑白分明。要知道佛的眼睛珠,白眼睛珠是對的,黑眼睛珠不是黑的,是一種紺青色,就是帶點紅、帶點綠、帶點黑,那麼樣的紺色。我們每天唱讚佛偈「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就依著這個地方讚演的。「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阿彌陀佛的身上,各個毛孔,都放光明出來,每一個毛孔出的光明,都如同須彌山那麼高大。「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圓光即是項光,項就是頸項,俗話叫脖子。我們平常可看到塑像的頭部後面,有個圓圓的光,畫的佛像亦有個圓圓的光,那就是頸項上放的光,叫做圓光。這是因為佛的面孔大,頸項大,所以圓光亦大,它有多麼大呢?等於百億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大。「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在佛的圓光之中,有百萬億恆河沙化佛之多。「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在那百萬億恆河沙化佛之中,每一尊化佛,都帶了很多的菩薩作侍者。我們唱的讚佛偈中有「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之句,就是依著這個地方作的。「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我們這世界的應身佛釋迦世尊,一丈六尺高,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好。而阿彌陀佛他有八萬四千種大人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佛放那麼多的光幹什麼?要攝取念佛的眾生呀!只要你發心念佛,發願求生西方,那個佛光就照到你,攝取不捨,一定要把你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前面說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每一個好有八萬四千光明。再前面說佛的圓光中,有百萬億恆河沙化佛,說是那麼說,還沒有完全具說,因為聖境莊嚴微妙,不可具說。你只要憶想,依此作觀就對了。你觀想成功,得到天眼,自然會看見。

「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見此事者,謂作觀想,觀想一尊阿彌陀佛,觀想成功,見到佛的真身了,當下即可見到十方一切諸佛。諸佛法身同體,一即一切,故觀一佛能見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得名念佛三昧。

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作是觀者,即作念佛三昧觀者,名觀一切佛身。本來是觀一尊阿彌陀佛,但實際見到了阿彌陀佛的身相,即見十方一切諸佛。所以這個名字,叫做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本來是觀佛的身相,以觀見佛身故,亦見佛心--佛的心是無形無相之法,而佛的身亦是無相,因為佛是色心不二的,色相就是身相,五蘊法的色蘊屬於身,受想行識四蘊屬於心,凡夫才有身相和心相。觀自在菩薩他就照見了五蘊皆空。所以親證法身的菩薩,不但心相沒有,身相亦沒有,那麼眾生怎麼看到的呢?為攝度眾生,你和佛菩薩有緣就可看見觀世音菩薩,亦看見阿彌陀佛,這個地方是看見十方諸佛。十方諸佛本來沒有身相,因為你在觀念佛的身相,故能見到佛的身相,既已看見佛的身相,就看見了佛的心。在佛那邊,色心不二,在修觀眾生邊說,他的觀相增加了,先觀無量壽佛,由見無量壽佛故,復見到十方諸佛,這個功夫就增加了,以見到十方諸佛故,觀想功夫又增加了,所以見到佛的心。佛的心是怎麼樣的呢?「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慈大悲就是佛的心。「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怎麼樣叫做大慈悲?他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就叫做大慈大悲。我們知道了佛的心是慈悲心,我亦就要學佛發心,我們亦發慈悲心。發慈分為三種:第一、眾生緣慈悲,凡夫學佛發的慈悲心,叫眾生緣慈悲;慈悲兩個字怎麼講?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與一切眾生樂名慈,拔一切眾生苦就叫悲。眾生是凡夫,我們發慈悲心的人亦是凡夫,我們的眾生相沒有空,所以叫做眾生緣慈悲。但眾生緣慈悲是怎麼發起的呢?先觀眾生苦,一切眾生都在受苦,不過眾生在迷,他不知道,起顛倒心,反以苦為樂,如此觀察,慈悲心就發起來了。觀眾生苦,發慈悲心,這個心就叫菩提心。但是這種發心不親切,我們凡夫著相,是無始劫來著慣了的,這個時候,你得進一步觀想,觀想這一切眾生,都是我的父母親屬,觀想老者如父母,少者如兒女,與我年齡差不多者如兄弟姊妹,如是觀想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家親眷屬,那麼我的父母有苦,我怎能不給他拔苦?我的父母沒有樂,我能不給他快樂嗎?兄弟姊妹兒女等,都如此想。所以能把一切眾生觀想作自己的父母眷屬,你再慈能與樂,悲能拔苦,這樣就親切了。這種觀想,是假設的觀想,他本不是我的父母眷屬,我硬要觀想他是我的父母眷屬。其實,你若是懂得佛法,知道一切眾生都在六道輪轉生死的道理,那麼這假設的觀想,並不假設,真真實實,一切眾生都是我的父母眷屬。且舉父母為例;今生我有父母,我對父母應該慈悲,與樂拔苦,前生亦有父母,再推上去,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都有父母,亦有兄弟姊妹及兒女等。所以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亦做過一切眾生的父母兄弟姊妹,不過我們是凡夫,一轉生大家都不知道不認識了。若欲知道過去生中之事,必須有宿命通,就拿今天我們在這講堂裡,大概說,我們都有緣,怎麼有緣?前生前世結了緣,結的什麼緣?我們沒有宿命通,不知結的什麼緣,只能大概說,我們都有緣。若是有了宿命通,就知道我們前生前世,結的世間法的緣,你是我的父母,我是他的父母,你給我做過兄弟姊妹,他給我做過兒女,都知道得清清楚楚。結了佛法的緣,你是我的師父,他給我做過徒弟,這亦都看得很清楚。我們現在沒有宿命通,依著佛經推論,大家都有緣,推論的不是假的,真實是這樣的。現在作慈悲觀,把一切眾生都觀想作自己的家親眷屬,這樣你的慈悲心就親切了。這眾生緣慈悲,我們現在一發心,就可以做得到。第二、法緣慈悲,這是菩薩的慈悲;法就是證得法空之理,證得法空之理的菩薩,我亦空了,法亦空了,那有個眾生?這是在菩薩本身的立場上說,我法皆空,沒有眾生相。但是一切眾生未證得故不空,他們還是在那裡受苦,得不到樂。菩薩雖然知道法空,還要依著法空之理,來緣於眾生,與樂拔苦,救度一切眾生,但是他已不著眾生相了,這就是菩薩的慈悲,叫法緣慈悲。第三、無緣慈悲,這是佛的慈悲;佛已究竟證得實相理體,生相無明都斷了,絕對沒有緣慮心了。但眾生沒有證得實相理體,他們還在那裡受苦。剛才講法緣慈悲,亦是這個道理。所以佛還是要度那些沒有證實相理體的眾生,要與樂拔苦,雖然與樂拔苦,那是任運自然起的妙用。佛的心中並沒有緣慮眾生,他任運自然,與樂拔苦,這叫無緣慈悲,是佛的慈悲。前面講修三種福,第一種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為什麼佛教你不許殺生?因為你發了慈悲心,發了慈悲心的人,觀想一切眾生,都是我的父母兄弟兒女,與樂拔苦,還恐來不及,我怎麼可以殺害他的生命?自然而然就不肯去殺,殺了就違背慈悲心。這段經文,就是說我們修觀想的人,觀想無量壽佛,觀想成功了,見到十方一切諸佛;見到十方一切諸佛的身相,就見到佛的心;佛的心是個什麼心?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個什麼心,以無緣慈,攝諸眾生的心。

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

「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捨身就是這個身體,應該活到八十歲或一百二十歲,壽報盡了,這個身體必須捨掉,捨掉之後第二生,就叫他世。他世生諸佛前,即是隨你的願,你愛生那一個佛國都可以。得無生忍,是說你見到十方一切佛,通通能證到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意思,前面已解釋過了,這就是說:你本是個凡夫,修此觀想,捨身他世,無論生到那一尊佛的面前,都能證到無生法忍,證到無生法忍,別教是初地菩薩,圓教是初住菩薩。「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這段經文,講到心量廣大,能觀到十方一切諸佛,觀到十方一切諸佛的身,亦觀到諸佛的心,捨身他世,能夠生到諸佛之前,得無生忍。這是作觀想的功德,不可思議,但是下手的觀法,還是先觀無量壽佛。「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有智慧的人,應當知道怎樣下手作觀,應當繫心即是專心繫念,先觀想一尊佛--無量壽佛,而且要諦觀--詳詳細細的觀,實實在在的觀,把這一尊無量壽佛的像觀成功。有人說:十方世界都有諸佛的清淨國土,為什麼要生西方極樂淨土?既然十方諸佛,都可以觀想出來,為什麼要觀想無量壽佛?這個話說的不錯,但是你對下手的次第,沒有明白,你得先觀想西方極樂世界,觀想成功了,才能夠見到十方淨土;應先觀想無量壽佛,觀想成功了,才能見到十方諸佛。因為我們凡夫心是個散亂心,若不把它統一起來,專觀到一個世界觀想一尊佛,決定永遠觀不成功。觀十方諸佛,說的很大,結果一尊佛你亦觀不成功,為什麼?因為觀想十方,正與我們凡夫的散亂心相合。凡夫心本來就是東想西想,現在觀佛的像,東想西想怎麼行呢?所以應當把凡夫的散亂心,制心一處,才無事不辦。我要觀無量壽佛觀成功,就一定要觀成功,觀成功之時,才能見到十方諸佛。所以說過見到十方諸佛得了利益之後,還是回過頭來說:若是有智慧的人,應當專心繫念諦觀無量壽佛。

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

上說不要一下手就觀十方諸佛,應先觀一尊無量壽佛;可是觀無量壽佛,而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有八萬四千好,又怎麼觀呢?這有個要門,就是「從一相好入」,先從一個相好入手,亦就是從這一個相好入觀。從那一個相好?「但觀眉間白毫」,先觀阿彌陀佛二眉中間的白毫相,觀的「極令明了」,要觀得非常的清楚。「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若是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好,我一下子都觀,你若一下子都觀,便一個亦觀不成功。你應當先觀一個白毫相,只要把白毫相觀成功,八萬四千相通通都現出來了。這就是佛大慈大悲,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我們下手的次第。

「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你把佛的一個白毫相觀成功了,無量壽佛的八萬四千相都觀成功;能把一尊無量壽佛像觀成功了,十方無量諸佛都通通見到。「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現前授記者,現前授你成佛之記,就像我們的本師釋迦佛,往昔遇見燃燈佛授成佛之記。我們本是個凡夫,能把這觀想觀成功,十方諸佛都見到,證得無生法忍;那十方諸佛,每一尊佛都給你授成佛之記,說道:你這個眾生,現在有成佛的資格了,你在某一劫,某一世界成佛。佛叫什麼名號,都給你說出來,就像燃燈佛給我們的釋迦佛授記那個樣子。

是為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遍觀一切諸佛的色身相,名叫第九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與經相合的觀法,就叫正觀;與經不相合的,就叫邪觀。

丙十、觀音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你觀想無量壽佛,觀想得了分明之後,「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這句經文兩個觀字,上面那個觀字是能觀,下面那個觀字是所觀,即所觀的觀世音菩薩。這幾句話是結前標後之詞,以下才是正示觀法。

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閰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

此觀音菩薩有多高?「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長即是身高,觀音菩薩有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那麼高。「身紫金色」,我們平常所看到的金是黃金,而菩薩身的金作紫顏色,叫紫磨金身。「頂有肉髻,項有圓光。」觀音菩薩的頭和項,都和佛的大相一樣,詳細說,比佛差一點兒。觀音菩薩的頭上亦有肉髻。項者、頸項,觀音菩薩的頸項亦有圓光。前天講無量壽佛時,「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我說那圓光是頸項的圓光,這個地方有明文,觀音菩薩的圓光有多大呢?「面各百千由旬」。每一個方面,都有百千由旬那麼大。「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前面說阿彌陀佛的圓光之中的化佛,說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數化佛。這個化佛不多,有五百尊化佛,「如釋迦牟尼」。觀音菩薩有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高的菩薩身,他的圓光,各方面都有百千由旬那麼大,所以化佛,每一尊都有一丈六尺高,就像我們的釋迦佛那麼大。「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每一尊化佛,都有五百化菩薩,還有無量諸天,諸天就是天上的眾生,以為侍者,給化佛作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舉身光中,這是說的身光,和前面說的項光,有點不同,應當知道。我們這佛堂右邊供奉地藏菩薩聖像,大家可以看看,上面那個圓圓的光圈,就是項光;下面那個光,就是身光;舉身光中,就是通身的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就是在菩薩的通身大光明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都能夠看見。為什麼現的眾生相?因為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他不捨棄五道眾生,所以五道的眾生,都在他的身光之中攝取著。「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毗楞伽摩尼寶就是釋迦毗楞伽,前面曾說,這裡把釋迦兩字略掉,叫做能勝寶珠。拿這種寶珠,做個帽子,這個帽子稱它為天冠,是讚美之意,因為這是毗楞伽摩尼寶所製,有如天人所戴的帽子一樣,所以稱為天冠。但是菩薩的天冠,超過了天人的帽子,為了欲令我們容易了解,故叫天冠,不過這個天冠,是最勝摩尼寶的。「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這個天冠的中間,有一尊站立的佛像,這尊化佛,身高二十五由旬,這個帽子,就等於一葉蓮華瓣大小,以前面蓮華座觀所說,華葉小者縱廣二十五由旬為證。那個帽子上,立著一尊二十五由旬高的化佛,相不相稱呢?因為觀世音菩薩身量有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高,所以帽子二十五由旬高,並不算高。觀音菩薩帽子上有一立化佛,這尊化佛是誰呢?是阿彌陀佛,大家把他記著:為什麼他把阿彌陀佛的像塑在帽子當中,頂在頭上?因為感念佛恩深重,他在阿彌陀佛座下得的道,感念佛恩難報,所以造一尊阿彌陀佛的像在帽子上,盡未來際,頂戴恭敬,報佛的恩德。「觀世音菩薩,面如閰浮檀金色。」這是講觀世音菩薩面上的顏色,就像閰浮檀金--最勝金那種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阿彌陀佛是白毫相,而觀音菩薩的毫相,備七寶色,備是完全,即完全具足七寶之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就那個備七寶色的毫相中,流出了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化佛很多,有無量無數。「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每一尊化佛,都有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化菩薩就是變化出來的菩薩。「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這些化佛化菩薩,都是變現自在,遍滿了十方世界。他們幹什麼呢?救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臂如紅蓮華色」這是觀觀音菩薩的手臂之色。手臂就是北方的土話叫做胳膊,菩薩的手臂,像個紅蓮華的顏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菩薩的莊嚴,是瓔珞珠,瓔珞珠每粒都放光明,還是微妙不可思議的光明。「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諸莊嚴事者,例如長旛寶蓋等,統統都在瓔珞光明中現出來。「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這是觀觀音菩薩的手相,為什麼看觀音菩薩的手?因為觀音菩薩常常救眾生的苦難,都是用手,所以現千手之相。他的手掌之相,作五百億雜蓮華色,就是各種顏色都有。「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手十指端,即十個手指頭,每一個手指頭,都有八萬四千畫,畫就是手指頭的紋,猶如印文,就好像印章的文,這是形容他的指紋莊嚴美麗。「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就是那十個指頭尖上有八萬四千色,每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眾生。細說觀音菩薩的手掌和手指頭這麼好,幹什麼呢?「以此寶手,接引眾生。」有這麼一個寶手,是用來接引眾生,救度眾生的。「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佛有三十二相,最後一個相,叫千輻輪相,長在足心上,像個車輪子樣,中間有一千個輻;輻是什麼?今以腳踏車的車輪來說明,那個車輪裡面縱橫交錯的鐵條,就叫做輻,一個車輪裡面,有一千條的輻,就叫千輻輪相,菩薩足下有千輻輪相,舉足時便可看到。「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有了千輻輪相,他一舉足,一下足,足底下就有五百億光明臺,接到他的足,那是自然化現的。「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他舉足一落下來,就有天華,這種天華,是金剛摩尼寶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

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名第十觀。

「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其餘的身相,就像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如佛無異者,如同無量壽佛一樣。在一樣之中,有一點不一樣,「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就是頭上的肉髻相差了一點,肉髻相又叫無見頂相,這不是兩個相,肉髻是個像,無見頂是隨形好,佛的頭上有一個肉髻,像一個頭髮挽的髮髻,但是那不是頭髮,而是肉的,叫做肉髻相,紅紅的,你看塑造的佛像,頭上有個圓圓的、紅紅的、高出來的,那就叫肉髻相。這肉髻相在佛頭頂上,又叫無見頂相,因為你欲想看那肉髻最上面的頂,是無法看見的,所以叫無見頂相。觀音菩薩頭上亦有肉髻相,亦有無見頂相,但是和無量壽佛比所不及,就是差一點。「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前面觀的那個是假像,這是真實的色身相。「名第十觀」,這是第十個妙觀。

佛告阿難:若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

「佛告阿難:若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作是觀。」若欲觀想觀音菩薩者,當按照這個經文所說之法來作觀想。「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你若是觀想觀音菩薩的話,什麼災難,皆可消除,不會遇到一切禍患,所有業障,都給你淨除掉了,過去無數劫所造的生死重罪,亦都給你除掉。「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觀世音菩薩福報極大,只要聞得觀音菩薩的名,就可獲得無量的福,何況諦觀他的像!諦觀觀音菩薩的像,我們在座的那一位用這種功的,我不知道;但是聞觀音菩薩名,我們在座的大家諒必都聞到。我們聞到了,都能得到無量福。你若是信心堅定的,聽到那裡,信到那裡,你若是還有懷疑,說我老早聽到過觀音菩薩的名,我還沒有得到多大的福呀!這就是你的疑心太重,你得了福,你不知道。你若是聞到觀音菩薩的名,你就應該持觀音菩薩的名號,那你一定可以免災免難,不遇諸禍。災難禍患,是和福報相對的,你應該遭災遭難,到時候你就躲過去了,不遇災禍,那就是你獲得無量福。同時你獲得無量福,而你不知道,所謂人在福中不知福。舉例說:我們到這裡來聽講經,這就是得了出世間的福報,你若是不聞到觀音菩薩的名,不會來聽經,你聞到觀音菩薩名是善根,聽經亦是善根,所以說你得到福了,已經得到,你還不知道。

「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這是修觀的下手次第,先觀觀音菩薩的肉髻頂相,再次觀想他的天冠帽子之相。「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其餘眾相,指毫光、面相、身光、光明等,亦次第觀之,就是循著頭面頸項的次第觀下去,直至足下千輻輪相,悉令明了,如觀自己手掌中的事物一樣明了。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這四句經文,結示邪正,如上所釋,不用再說。

丙十一、勢至觀

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前面觀想觀世音菩薩,觀想成功,次第再觀大勢至菩薩。此大勢至菩薩的身量和前面觀世音菩薩的身量大小一樣。「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此菩薩的圓光,每一方面有一百二十五由旬大小,照呢?能照得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舉身光明,就是他通身的身光,能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有人說:他的光明,照十方國,我怎麼沒有看見?因為你和大勢至菩薩沒有結得緣,若是有緣的眾生,自然能夠看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大勢至菩薩另外有個德號,叫做無邊光菩薩。因為你只要看到此菩薩一個毛孔的光,就能看見十方無量諸佛的淨妙光明,以是之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這再解釋他大勢至德號的意義,這尊菩薩為什麼號為大勢至呢?因為這尊菩薩,他放的光,叫智慧光,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三途苦。三途就是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眾生見了大勢至菩薩的光明,就能脫離三途之苦,得到無上之勢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勢者勢力,至是至極,即是說此菩薩有大勢力,而且他的大勢力,至高至極。

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華;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這是講大勢至菩薩頭上的帽子的莊嚴。「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在此菩薩的帽子上面,有五百個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每個寶臺之中,都能看見十方諸佛清淨微妙的國土。廣長之相,就是多麼寬,多麼廣,多麼長的淨土之相,都可以看見。「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華。」缽頭摩是梵語,譯成中文為赤(紅)蓮華。肉髻本來是紅的,而此菩薩的肉髻,亦是紅紅的,就像紅蓮華的顏色,赤就是紅。「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大勢至菩薩頭頂的肉髻上,有一寶瓶,和觀音菩薩的頭上不一樣。觀世音菩薩他那個帽子中間,有一尊立著的化佛像,而大勢至菩薩頭上的肉髻頂上,頂著一個寶瓶。盛諸光明,這盛字唸作成,裝也,他那瓶子裡面,裝著光明。他裝光明有什麼用?普現佛事,即種種的佛事,都能在那光明中顯現出來。例如念佛拜佛,或者講經說法,或是打齋供眾,凡是三寶的事,都叫做佛事,都能在那寶瓶的光明裡面現出來。大勢至菩薩另外一個德號,叫做無邊光菩薩,他的身光,能照見十方世界,而且他身上每一個毛孔的光,都能照見十方世界,他又何必在頭上,頂一個瓶子,瓶子中裝光明現佛事呢?這有一個大原因在裡面。那瓶子裡面,最出不是盛著光明,是盛他父母的遺骨。他聽見阿彌陀佛說:父母的恩最重,當兒女的欲想報答父母恩,很難報答,必須自己修行辦道,把父母度脫三界,這樣才能報答父母恩。大勢至菩薩最初發心修道之時,他的父母早已棄世,若是父母在世,他還可以勸導父母信佛、修行,使父母了脫三界,可是他的父母已經棄世了,他想起來,這是最大的遺憾,他要怎樣才能報父母恩呢?於是將他父母的遺骨,用瓶子盛起來,頂在自己的頭上,來修行辦道,將自己修行辦道的功德,時時迴向父母,祈求三寶加被他的父母能夠得道,超出三界。那時候大勢至菩薩初發心出家,還是個凡夫,他父母的遺骨,亦是凡夫的骨頭,因為大勢至菩薩勇猛精進辦道之故,他自己轉凡成聖,成了大菩薩。他每天修行辦道,每天給他父母迴向,因此那瓶子裡面,他父母的遺骨,亦起了變化,本來他頭頂上的瓶子,是個凡夫用的瓶子,這時候,變成一個寶瓶,他那父母的遺骨,是凡夫的骨頭,這時候變了,變成一片光明--骨頭化了,化成光明。大勢至證了菩薩果,能運用種種神通變化,利益眾生,他父母的遺骨,變成了光明,亦能夠神通變化,普現佛事,利益眾生。他那頭上瓶子裡的光明,就是打從這樣來的。

再講到觀音菩薩的天冠上,有一立化佛。那立化佛,就是阿彌陀佛。因為觀音菩薩受了阿彌陀佛的教化,證得了無生法忍以後,感念佛恩難報,他轉凡成聖,作了大菩薩,有種種神通變化,想到我的這些功德、智慧、神通......等等,打從那兒來的?都是阿彌陀佛給我的,真是佛恩難報,於是他就發了個願,在他的帽子上,造一尊阿彌陀佛像,盡未來際,頂戴奉行,以報師長之恩。這是觀音菩薩的帽子上造一尊阿彌陀佛像的原因,那是為報師長之恩。現在阿彌陀佛已成了佛,觀世音、大勢至兩位,亦已成了等覺菩薩,而且觀音菩薩成為西方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等於我們娑婆世界的彌勒菩薩。那邊阿彌陀佛緣盡入滅之後,再成佛的就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涅槃以後,再成佛的就是大勢至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等覺菩薩無量數,補處菩薩亦無量數,要說地位最尊最貴的,還是觀世音、大勢至這兩尊大菩薩。這兩尊大菩薩,我們觀想他們種種的莊嚴,種種的光明,不是我們凡夫的心力可以觀想得到的,但是可以做得到的,我們都沒有用心,沒有留意。前面釋迦世尊和我們講到欲想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修十六種觀想,在修十六妙觀之前,必須修三種福。這三種福的第一種福,就是凡夫的福,凡夫福怎樣修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修這四句,即是修凡夫福。它沒有什麼高明,凡夫都可以做得到,但是我們儘管聽經,聽過了不去腳踏實地的做,就那個凡夫的福,亦沒有用上。那大勢至菩薩頭上頂著個瓶子會放光,神通妙用,推他的原因,他就是聽佛的開示,孝養父母。觀音菩薩頭上頂一尊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那亦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若是推他的原因,就是奉事師長。你若是懂得他的因,來觀他的這個果,就會覺得這是有如是因,得如是果,沒有什麼稀奇;不然,就會覺得有點像外道講神話一樣。佛法的高深道理,叫做妙法,妙者不可思議--不可心思,不可言議。不可心思就是我們的心,怎麼思想,都思想不到;不可言議,即用言說來議論,怎麼議論都議論不到。但是欲學妙法,必須足踏實地,老老實實的去做,學佛法要得利益,就必須老實,尤其是淨土法門,念起佛來,要老實念佛,你若是愈想取巧,愈不會成功。老老實實的修,老實修行怎麼下手法?就是聽佛的話,佛叫我們怎樣修,我們就怎麼修。

我們佛弟子,無論出家在家,第一就是先有信仰心,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一切跟著本師學,佛怎樣教我們,我們就怎樣學,佛教我們孝養父母,你就孝養父母,教我們奉事師長,你就奉事師長,這樣就得了。但是我們聽過了經,沒有依著佛說的去做,所以轉凡成聖就轉不來,總是在那裡當凡夫。怎麼說總是在當凡夫?須知你不是今生當凡夫,前生前世,亦是凡夫,再前生前世,還是凡夫。我們老早就聞到佛法,聞佛法不是今生才聞到,這就是我們有善根,若是沒有善根,今生不會聞到佛法。生逢這個時代,是什麼時代?是個非常時代,不但在佛法說,是個末法時代,在世法說,亦是個世界大亂邪說橫行的時代。我們在這種時代,還能夠聞到佛法,決定是前生前世聞過佛法,甚至於多生多世聞過佛法。那麼,你的善根深厚了,善根深厚怎麼到現世還在當凡夫呢?這就是聞雖然聞到了,但是沒有照聞著的去做,去修行。例如:聽到佛經說:「孝養父母」,感到這是對,應該!不錯!「奉事師長」,對!應該!不錯!你雖然聽了,亦知道說的很對,而你沒有照著那話去做;沒有照佛的話去修行,所以到現在還沒有轉凡成聖。佛教導我們,教你孝養父母,你沒有老老實實的去孝養父母,教我們奉事師長,你亦沒有老老實實的去奉事師長。那麼,教我們老老實實念佛,你聽的時候覺得很對,結果亦沒有老老實實念佛。所以不但現在當凡夫,將來要生西方亦不能生得去。生西方要什麼人才能生得去?要老實人才能生西方,不是聰明人所能生去,聰明人世智辯聰,屬八難之一,他吃虧就吃虧在他太聰明了,這念佛法門,非要老實不行,佛叫你念佛,你就念佛,決定得生西方,沒有錯誤。這是講到修觀想,要將西方三聖的真身都把他觀想出來。先提示不可思議的境界,叫我們觀想,下面給我們補充,我們凡夫的心裡觀想得到的。但是佛菩薩他怎麼有那個不可思議的身相?他那都是從凡夫時候,足踏實地的修出來的,老老實實修出來的。你就看看觀音菩薩他欲報師長恩,他已成了等覺菩薩,還要把佛像頂到他頭上,一天到晚的頂著;大勢至菩薩他欲報父母恩,把父母的遺骨頂在頭上;都是這麼老實修行。講觀想講到不可思議,故順帶講到菩薩的因行--他們初發心的行門,講一講,這是我們大家學得到,大家可以做得到的。

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有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畟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

「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其餘的身相,如觀世音,這如字當作同字解,如同觀世音,等無有異,沒有兩樣,就除了頭上,一是頂著化佛,一位頂著寶瓶,就這點不同,其他都一樣。「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這再講到大勢至菩薩他的德號,為什麼叫大勢至?因為他的威德勢力,到了至極,他走路的時候,不但一個世界動,十方世界都一切震動。震動就是地震,菩薩走路的時候,怎麼叫眾生遭災?你是個凡夫,而且是業障深重,才會想到這裡去,你想一想,大勢至菩薩他會叫地震嗎?他能叫眾生遭災嗎?決不會的。那麼,地震又是怎麼回事呢?請看下文:

「當地動處,有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每正當地震之處,有五百億寶華,那一個一個的寶華,非常莊嚴,而且高大顯明,像西方極樂世界。他為什麼要這樣?他發願要把十方世界,變成清淨國土,這是他的願力,所以有這個感應。「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他不但走路,十方世界震動,他坐在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亦動搖。怎麼知道是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這裡說是七寶國土,不但西方極樂一個世界動搖,動搖到下方,動搖十方無量數的世界。「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剎就是世界,我們這世界的下方還有下方,到最下方有個佛世界,叫金光佛剎;我們的上方世界亦還有上方,最上方的佛世界,就叫光明王佛剎。由最下方到最上方,「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從下方到上方,世界無數,分身的西方三聖亦無數。究竟有多少?將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每一粒微塵算一尊分身的無量壽佛,和一尊觀音菩薩一尊大勢至菩薩;那麼有無量數的微塵,就有無量數的西方三聖。這都是變化出來,皆悉雲集在極樂世界。「畟塞空中」畟塞就是充滿。這兩個字,現在大家都很少用,故對它生疏了。就如我們坐公共汽車,常聽到說:「人好多呵,塞滿了!」就是這個塞。有說:「哎呀!畟的不得了!」就是這個畟。在這裡,它是形容詞,形容那無量無數的分身西方三聖,雲集在極樂世界,充滿了虛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通通坐的蓮華座,坐在那裡幹什麼?演說妙法,度苦惱眾生。前面第八觀作聖像觀之時,已經講到那七寶行樹,一一樹下,各有一佛二菩薩,遍滿彼國。那裡講的西方三聖之化身,已經很多了,為什麼這裡又講到大勢至菩薩由他坐下來的震動,化西方三聖無量數的分身,雲集極樂世界,這是幹什麼?這是應這一類眾生的根機,有這一類的眾生,應該見這種境界,聽這種法,他才得利益;這是各應一類眾生,他是應機示現,觀機逗教,有這類機,才現這個相,有這個機,才說這個法。

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大勢至。

「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色身相是他真正的色身,簡別不是像觀。「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這是將勢至觀觀想成功,所得到的利益。阿僧祇譯中文為無量數。你若是能將大勢至菩薩色身相觀觀想成功,得個什麼利益呢?當下就可得到消除無量數個無量數的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其次,若將勢至觀觀想成功,不受輪迴,不受入胎出胎之苦,當生就得神足通。念佛的人,要到往生極樂世界,才得神足通,遊於十方諸佛世界。作勢至觀觀想成功,就在娑婆世界,就得神足通,就能常遊諸佛淨妙國土。「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大勢至。」這是將前面第十觀觀音接起來,叫做具足觀他們的色身相。

丙十二、普往生觀

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

這第十二觀叫做普往生觀,普字作總字講,作一個總觀想,觀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前面從第一到第十一觀,將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正報莊嚴,統統觀想成功,這第十二個觀想,觀想著自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叫做普往生觀。

「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見此事時,是個什麼時候呢?就是將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和正報莊嚴觀想成功--西方三聖的真實色身相觀想成功,指的是這個時候。這個時候,你就觀想你自己要生西方,你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作就是修觀想,修什麼觀想呢?作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觀想。於蓮華中,結跏趺坐,跏趺坐就是將兩個腿子盤起來,我們平常叫做盤雙盤。若是消文,那麼跏者交加,趺即腳背,把兩個腳背交加,放在兩個大腿上,這樣的坐姿,就叫跏趺坐。此處是叫行者修觀想,觀想你的面前有一個大蓮華現出來,你自己坐到蓮華裡面去,兩個腿子盤起來,這就叫於蓮華中,結跏趺坐。再想到你坐在裡面,這個蓮華合起來,合起來又怎麼樣?合起來之後,這個蓮華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你自己觀想著這蓮華開了,作蓮華開想;蓮華開的時候,就看見有光明,有五百色的光明來照身想;西方極樂世界,遍界都是光明,這時觀想有五百色的光明,來照自己的身體。眼目開想者,作光明照身想時,眼睛還是閉著的,但覺得眼前很亮,這時候眼目可以睜開,就叫眼目開想。眼睛一開,見佛菩薩滿虛空中,覺得驚奇高興。哎呀!真是極樂世界!滿虛空都是佛,都是菩薩,這就是前面講的,化佛化菩薩畟塞空中。這個時候,不但看見還再聽見「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先是眼睛看見的不可思議的境界,看見佛菩薩充滿虛空。現在再聽到那流水的聲音亦說法,鳥叫的聲音亦說法,乃至風吹樹林的聲音亦說法,還有諸佛都在說法,這就是有情、無情統統皆演妙法,所說的妙法,統與十二部經相合。「十二部經」一詞,有很多人解錯了。有人問道:「十二部經,我們只知道淨土宗有淨土三經,除了這三經外,還有九部是什麼經?」又有人問:「我們看到過淨土五經,除了五種之外,還有七部是什麼經?」這都是解釋錯了,所謂十二部經者,不是一部部的經書。部是部份、種類之義,總指一切經典,可分做十二個部份,或說十二個部門,所以十二部經,又譯作十二分教。教者,經教也,十二部經據智度論說:第一叫長行,這是一種散文體裁的經文。第二重頌,頌是偈頌,它是一種不須押韻的詩體,前面有長行,後面又有偈頌的,就叫重頌;例如普門品的「世尊妙相具...............」是也。第三孤起頌,前面沒有長行文,單獨的偈頌,就叫孤起頌。這長行、重頌、孤起頌三者,是指佛經經文結構的體裁。第四因緣,即佛經中的因緣法。第五本事,為諸大弟子前生前世的事。第六本生,是佛說他自己過去生中的公案。第七未曾有,是凡夫境界所沒有的事,如神通、變化等。第八譬喻,佛陀說法,遇到不易了解的佛法,常用譬喻來說明。第九論議,高深難解的佛法,由佛弟子出來問,佛來答,一問一答,辯明佛理,如金剛經的須菩提與釋迦世尊,一問一答,就叫論議。第十無問自說,高深的真理,無人能問,沒有人問,佛自己說,這叫無問自說,如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以舍利弗作當機者,可是舍利弗一句話亦沒有問,是佛叫舍利弗的名,對他說的。第十一方廣,這是大乘方正廣大的道理。第十二授記,如法華經佛為諸大弟子授成佛之記,就叫授記。綜合起來,十二個部類,故名十二部經。在別個地方講,它包括一切大小乘經,在這裡它單指大乘經。

請看經文!你自己作觀想:坐著蓮華,生到西方,蓮華開了,看見光明,看見諸佛菩薩,耳朵亦聽到,聽到有情、無情都在說法,聽到的法,要與十二部經相合,那才是妙法;若不相合,那就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那叫魔境。這裡面還有個問題,怎麼知道那與十二部經相合不相合?這就是前面令修三種福,其第三福說:「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行者依教奉行,讀過了大乘經典,知道大乘十二部經是個什麼法,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聽到那個法音,就都曉得,都和以前所讀誦的大乘經講的一樣。現在試問你:前面說你欲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要修十六種觀想,你必須修那三種福,其第三福就是大乘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聽懂了沒有?聽懂了。那末菩提心發了沒有?沒有發。深信因果,是不是深信不疑呢?這還有問題,讀誦大乘嘛,更談不上,既沒有讀,亦沒有誦。勸進行者,你連一個人亦沒有勸,你只是聽了,聽到固然好,種了善根,但實際你沒有照聽著的道理去做,沒有做則福沒有培;沒有福,怎麼能生西方呢?

「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這個地方要注意!所謂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者,是指剛才你所看到的境界,是怎麼見到的呢?那是入了定看到的。入定就是入的念佛三昧,前面講你今作觀想,已經得了念佛三昧的工夫,才能作自己往生的觀想。平常說:念佛法門是仗他力的法門--仗佛力接引往生西方。請看十六觀經你就知道,光仗佛的力量不行,還要靠自己的力量,你自己不念佛,不把你接去,尤以十六觀經第十二觀,完全靠自力,你看這段經文,有說佛來接引嗎?下面到三輩九品往生觀,才說有佛菩薩來接,這第十二觀,佛不來接,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我要往什麼地方生,就往什麼地方生。為什麼?一切法都是唯心造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我都能造成功,我還能把我自己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完全靠自己,自己怎麼修就怎麼去,心力不可思議,這是強調心的力量,完全靠自己。心怎麼會呢?現在得到了念佛三昧,若是沒有得到念佛三昧,欲想生,生不去,因為欲作觀想觀不來,必須自己能夠入定,在定中觀想自己往生西方去,出定之時,憶持不失,那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一直憶念不忘,不令它失去。

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

此處點出結名普往生觀的道理,那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你親自去看到了,前面所見到的,是你作觀想觀出來的,這是親自到那裡去了一趟,正報無量壽佛,依報各種莊嚴,親自到極樂世界去遊觀了,等於我們聽到美國好玩,就坐飛機去了一趟再回來,親自見到了。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這是說明觀想成功,所能得到的利益。有西方極樂世界化身的西方三聖,常常到你這個地方來,那就是說你永遠不會退心,亦永遠不會退失行門,因為你入定可以到西方去,出定又能憶持不失,又有三寶常常加被你,得種種力,那就是生西方已決定的了。

丙十三、雜明佛菩薩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這第十三觀,叫雜明佛菩薩觀,雜明就是甄別分明,各尊佛菩薩的各種不同神力自在。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這第十三觀,是教我們觀想佛像的下手方法。你若是發了至誠懇切的心,我一定要生西方,但是依照前面所講的觀想方法,怎麼觀都觀不來,你不要灰心,釋迦牟尼佛老早就知道我們會觀不來;那末有什麼方便呢?有!你先觀一尊應化身佛,應化身佛就像我們的釋迦牟尼佛一樣,他的身量一丈六尺高,你觀阿彌陀佛像,亦觀個一丈六尺高的像,在水池上。水池本來應當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華池,現在你就觀想有一個水池,池水上面有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阿彌陀佛像,這就可以了。如前面所說阿彌陀佛的身量高大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凡夫的心量觀不到,前面佛真身觀說佛的身量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高,智者大師說那恆河沙三字是多餘的,就說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高,還是觀不來,那不是凡夫心力所及的,一丈六尺只比普通人高一倍,這是凡夫心力夠得上。前面第九觀和第十觀,對佛菩薩的色身相,說了個身量數字,說佛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高,智者大師說那恆河沙三字是翻譯人翻錯了,不要恆河沙三字,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才對。可是觀音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比佛高了二十萬億那由他由旬,於是有說八十萬億是十八萬億之誤--寫顛倒了。可是十八萬億又太低了。所以這樣分別解釋起來,愈解愈亂,把初學的人,他本來沒有疑心的,因此反而生了疑心,究竟是多少高呢?我就依著這個經文講,這不是我們凡夫心力所及,你就順著經解下去,叫我們知道有最高最大、無量無邊最勝身的佛菩薩就對了,只要你將來得了念佛三昧,自然會看見他們有多少高,現在不是我們的境界。既然不是我們的凡夫心力所及,佛在前面第九、第十觀中,分別說佛菩薩身長數量幹什麼呢?那個不說不行的,因為如果前面不說清楚,你觀丈六金身佛,會誤以為見到真佛了,得少為足;說了便知道這丈六金身,是方便法門,你觀到丈六金身了,就容易入念佛三昧,既入了念佛三昧,就能親自看見報佛之身,到此你就知道,所以一定要說,說了是叫你知道佛菩薩的高大身。至於初學觀想,還是打從小的佛身觀想起,等於說三種慈悲之時,例須說:佛是無緣慈悲,菩薩是法緣慈悲,我們凡夫是眾生緣慈悲。那末,只說眾生緣慈悲就好了,我們沒有證得法空,法緣慈悲用不著;我們又沒有成佛,根本毋須無緣慈悲。可是這不說不行,若是不說,你會誤以為你的眾生緣慈悲,就算圓滿了,證到了究竟圓滿果。一定要知道,上面還有境界,還有法緣慈悲,無緣慈悲,說時要說得究竟圓滿,至於做就要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做。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這是拂除我們的疑惑,世尊恐怕我們以為觀想一丈六尺高的佛,不是佛的真身,這沒有功效,生西方生不去。所以加以解釋說:然彼如來,彼如來就是阿彌陀如來,有宿願力故,宿願力就是彌陀因地作法藏比丘時,發四十八大願,有那一個眾生,憶想到我阿彌陀佛的,必得成就,沒有不成功的。「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這是以淺況深。單觀想佛像,就能得無量福,何況能夠觀想佛的具足身相呢!「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阿彌陀佛他有大神通,他有如意身的神通,叫做身如意通。因此能於十方國土,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或者給你現個大身相,充滿虛空,或者現個丈六高的小身佛相,或者現個八尺高的小身佛相。可是有一個原則「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即無論現大身或現小身,所現出來的佛身,都是金色的。這個地方,有個丈六有個八尺,都是對的。本第十三觀,開頭叫我們觀個丈六佛像,你能觀得來那很好,你若觀不來,可以觀個八尺高的。八尺高是釋迦佛住世時的普通人身長度,現在的人比較矮,你若是觀八尺高亦觀不來,即觀現在的人身高就可以,在這經上有方便文的。若是再觀想不來,那末你就去觀雕刻的佛像,或是紙畫的佛像。我們現今在志蓮精舍,這裡供有西方三聖像,你可去觀想。這西方三聖只有三尺多高,你去觀想之時,開著眼睛觀,閉著眼睛想,等到你閉著眼睛想,能把這西方三聖想出來,這就進了步了;進了步,就能夠把它放大。這三聖像只有三尺高,你就能觀到八尺高,就能觀到一丈六尺高,這都是方便。「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至於佛的圓光和圓光中的化佛,以及坐的寶蓮華,都依據上面所說那麼樣子,毋須再講了。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觀想,名第十三觀。

前面觀想一丈六尺高的佛,那麼觀想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就是八尺高,和眾生一樣高(佛住世時的眾生身高八尺)。「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的身相一樣,但是首相不一樣。觀世音的帽子上有一尊化佛,大勢至菩薩的肉髻上頂著一個寶瓶,你但觀他們的首相,就知道那一尊是觀世音菩薩,那一尊是大勢至菩薩。「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這兩尊菩薩,他們受了阿彌陀佛的法恩,他們欲報阿彌陀佛的恩,所以常常給阿彌陀佛當侍者。助、幫助贊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眾生,是為雜觀想,名字叫做第十三觀。

丙十四、上品生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在開講經文之前,有一個問題先行作答,有一位居士來問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或許有別的人會想問,所以在此公開答覆。那位居士問的是:這十六妙觀的第一觀是落日觀,觀想那快欲落山的太陽。第二觀是水觀,觀水結冰,再叫它變成琉璃。他說,我們觀到第三觀以後,每次修觀時,是不是還要從頭觀起--先觀個日,再觀個水,再觀結冰......?要知道我們要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先觀想依報,依報就是世界,觀世界先觀想地,地就是琉璃地,因為我們眾生的心粗,一下子觀想琉璃地觀想不來,何況凡夫沒有看見過琉璃地像什麼樣子,佛有大智慧,權巧方便,告訴我們方便觀想--第一先觀想落日;第二觀有三個次第:先觀想水,再觀想水結為冰,再觀想冰變成琉璃,到能夠觀想出琉璃地時,那就是真實的觀想,前面的日觀、水觀、冰觀等三觀就不要了。那三觀是假設的方便觀,因為我們眾生的心粗,一下子觀想琉璃地觀不來,才觀落日、觀水、觀冰,在琉璃地觀想現前之時,那前面的落日觀、水觀、冰觀通通不要了。到觀想正報的時候,先觀蓮華座,蓮華座觀成功,再觀想一尊佛的像坐在上面,這亦是個方便,是個假設的觀想,因為我們所觀想的佛像是人工造的,泥塑的或木雕的佛像。這種佛像,我們看見過,觀想容易成功。到佛像觀想成功後,再觀想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都坐在蓮華座上。等到你把假想的佛菩薩像觀想成功,再觀真身的佛相,真身的菩薩相。你把真身的西方三聖觀成功時,那個假像的佛菩薩像觀亦不用觀了。這是正報亦有假設的觀想和真實的觀想。等到觀想到第十二個觀想時,佛菩薩的觀想都修成功,到第十三個觀想,叫雜明佛菩薩觀,就觀想一尊丈六金身,或者是八尺的金身,那就是因為你觀想那種真身佛相觀不來,所以還是先觀想小的佛像。由於有丈六、八尺的經文,於是我就說:你對丈六或八尺的佛相還觀想不來,可再觀想小一點的。現在我們志蓮精舍供的西方三聖像,二、三尺高,你去觀。你們家庭裡面的佛像,比這更小,亦沒有關係,你就把你家庭的佛像去作觀想。怎麼樣觀呢?你就對著你家裡佛堂所供的佛像,先開著眼睛觀,觀過了再閉著眼睛想,等到你閉著眼睛能把佛的相貌想得出來之時,你就離開佛相去打坐。坐時,閉著眼睛觀,觀出來了再開著眼睛觀,可是這個時候你的前面沒有佛像,你還能看見佛相,這就是你的觀想工夫進了步了,進了步後你再把那佛像放大,放高八尺或放高一丈六。至於那是真實的觀想,那是假像的觀想,你去看善導大師的四帖疏,那裡面講的很清楚。

現在講到第十四觀,這十四觀講的是上品眾生往生西方;上品善根又再分上中下,名為上三品,第十五觀,講的中三品,十六觀講的下三品,總名叫九品往生觀。這十六個觀想,前面講過十三個觀了,大家要記著,前面那十三個觀,叫做觀想念佛,要求證入念佛三昧,是要入定觀的。現在這十四、十五、十六等三個觀,不求證念佛三昧;不是不求,而是求不來了。十四觀上三品,和十五觀中三品,用的什麼功呢?他不是修念佛三昧,而是用的迴向發願的功,作其他的功德,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二乘小果,把它迴轉過來,對向著西方,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用迴向發願的功。第十六觀下三品,用的是稱名念佛的工夫;稱名即是持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經講到此,大家對全經大義就可瞭解了,你一瞭解就知道後面這三個觀--九品往生,都是我們做得到的。就是前面的觀想念佛,求一個念佛三昧,想入個定、入不來,我們的根器不夠。雖然根器不夠,佛亦不捨棄我們,因為佛是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的,所以佛再開方便,開出來九品往生的方便,這都是我們當下用得到的。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告訴這兩個當機者。「上品上生者,」上品往生的眾生,再分成上、中、下,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雖說都是上品的根機還不一樣,須再分上中下。現在先講上品上生。「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假若有這種眾生,願生彼國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經上講的三種資糧:信、願、行。這十六觀經上亦是處處講信、願、行,願生彼國就是發願,為什麼一定要加個信字?因為要有了信才會發願,他若是沒有信心,他絕對不會發願的。所以若有眾生,有信有願,願生彼國,他就應該發三種心,這三種心只要發起來,一迴向就往生。如何叫即便往生?即便往生者,當下就往生也。

「何等為三」?佛自己問,自己答:「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這三種心合起來,就叫菩提心。記著!這上三品的人,都是大乘善根的人,都是發了菩提心的人。這裡雖然沒有文說發菩提心,就是把它分成三種心了。菩提是梵語,譯成中國話為覺悟的覺,和佛道的道,就是求佛的覺道之心。這求佛的覺道,一定要下化眾生,這不是求二乘的覺道可比擬的。所以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上三品的眾生,統統都是發菩提心的眾生。到下面中三品和下三品的眾生,現在沒有發,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去了,到了西方還是要發的。那就太急太忙了,你不如現在發,現在發的都是上三品往生。發菩提心最要緊,因為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的心。成佛是怎麼成的?成佛是先發了菩提心,而修行成就的。一者至誠心,至者真摯,誠是誠實,合起來說,就是真實心。什麼真實心?菩提真實心。我們大乘佛弟子,一定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不是用嘴說說就算發了,而是要從心裡真實發出來,必須在佛前燒香頂禮,頂禮以後,至極虔誠,對佛發願,而作是言:「我弟子某某從今天起,發菩提心,我從今天起,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真正發了菩提心了。雖然發了菩提心,你要自己檢討,你是不是真實發了?這發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不是馬馬虎虎發了個心,就算發了,必須發的至真,發的誠實,那就決定上品上生。去年我在這裡講過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所說的要發三種心,和這十六觀經的三種心相合的。大乘起信論上第一要發直心,第二發深心,第三發大悲心。直心的意義,大乘起信論自己有解釋,直是正直,不彎不曲。正直心要怎麼樣才叫正直心?正念真如,能念到真如妙性,這個心就直了。若以配合此經的至誠心說,至誠心就是正直心,念佛要念到什麼境界,才算至誠心?須念到真如妙性上,才算至誠心。第二深心,深心即是前面三種福中第三大乘福,深信因果之心,信因果要信到自己的最深地方,什麼地方?信到自己的真如妙性上。一定要信到真如妙性上的信心才深,因為信因果要信成佛的因,要信成佛的果。成佛的因,是個什麼因?成佛的因就是真如妙性。要相信我自己有個真如妙性,那就是成佛之因,將來一定可以證到成佛之果。這就是甚深甚深的一個信因果之心。這深心在起信論上亦叫深心,他有個解釋:深心者,樂習一切諸善行--歡喜好樂修習一切諸善行。即是見到善事就做,大善事亦做,小善事亦做,叫做眾善奉行。因為多多的修善,這個心就變成深廣之心。前面講到種福,其第三大乘福中,須深信因果。怎麼樣能求到大乘福?須深信因果,但是你必須實際去做求福的行門。你既然相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最淺的道理,講到最深的道理,修行成佛,還是需要福。是故必須樂習一切諸善行,若是不修善行,不培大乘福報,自己成佛不了,度眾生亦度不了。為什麼?沒有福報,所以一定要廣培一切福報。打那裡去培福呢?見善事就做,這叫做深廣之心。第三迴向發願心,迴者迴轉,向是趨向,把所做的功德,迴轉過來,趨向西方。趨向西方,即是發願往生。若是不知道迴向發願的道理,光知道樂習一切諸善行,見善事就做,那麼你做的這些功德,都變成福德。變成什麼福呢?變成人天福報,來生來世轉人,成個大富大貴的人;來生來世升天,升到天上享天福。這都是有漏的享福,把福報都給倒了。你今生今世好不容易修來的福,沒有生到西方。既沒有生到西方,應該有如是因,得如是果,你修的善因,一定得善果。可是你沒有出三界,你的善果,在那裡報?在人天道報,福報享盡,就沒有了。這叫有漏--給漏失了。所以佛開示我們,不要求人天福報,就是這個道理。你好不容易修到點福報,被它漏的沒有了。有漏無漏,這是佛經上的專門名詞,漏是譬喻,有漏落和漏失二義。怎麼叫漏失?等於做菜的鍋,本來做了一鍋的好湯,因為這個鍋有漏洞,遂把菜湯都漏失了。漏落的意義,就好比房子有個洞,天下雨時會漏水,這就叫漏落。修行人沒有迴向發願,把功德迴向到西方,那麼你修行的功德,就都成了人天福報,來生來世享人間福,大富大貴;享天上福,受五欲妙樂,這好是好,但是只第二生好,第三生決定不如意。為什麼?他把福報一享受即漏失了,等於做了一鍋好湯,因為鍋子有漏給漏失了。漏失了福報,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可大啦!他要漏落。因為六道輪迴,有四惡道,人天福報享受完了,就要落下去,落到四惡道去(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他是一定要墮落下去的。若是將所修的功德,都迴向到西方,就變成無漏功德,它不會再漏失,亦不會再漏落了。所以你無論做了什麼功德,都要迴向到西方,例如我們講經講完了,要唸個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我講經有講經的功德,你們聽經有聽經的功德,我們把這個講經和聽經的功德,故說願以此功德。通通迴向到西方淨土去,故說莊嚴佛淨土--莊嚴阿彌陀佛的淨土。那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莊嚴出來的,我們要生西方,我們亦得給它莊嚴莊嚴。我們拿什麼莊嚴呢?我們拿現在所修的功德,莊嚴佛淨土。將來要享清福,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那是無漏的福。這迴向發願心,和大乘起信論比配起來,就是起信論的大悲心,大悲心是欲拔一切眾生苦的心。這十六觀經名之為迴向發願心,迴向發願,是願生西方,願生西方為大乘的行門,不是求小乘的偏空涅槃。我們求生西方幹什麼?要生到西方親近阿彌陀佛,見佛聞法,證到無生法忍,有了智慧,有了神通,有了辯才,那時候還要回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這叫乘願再來。所以本經的迴向發願心,就配合那個大悲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具是完全具有之義,這三種心,不是三個人發的,而是一個人,一個人一定要發這三種心,第一至誠心,第二深心,第三迴向發願心,這三種心合起來,就叫做菩提心。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你欲上求佛道,就要發至誠真實心;你欲上求佛道,一定要發深信因果的心,發樂習一切諸善行的心;你欲上求佛道,一定要發願迴向,要發起大悲心,拔一切眾生苦。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分開說有這三種心。合起來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兩個心。再合起來,就是發菩提心。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更復有三種的眾生,應當往生西方,「何等為三,」是那三種?「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前面三種心,是一齊發的,叫做具發。發心就是立志發願,既發了願,就得修行,以大願立大行。行是行門,就是修行的工夫,你得用功修行,若是沒有修行,縱然發了再大的願,盡是些空願。所以說:以願立行,以行填願。這下面的三種眾生,都是修的行門,就是足踏實地做的工夫。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這個行門,包括前面三種福的第一第二兩種福,慈心不殺者即前面第一種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在這裡只單說一句慈心不殺,因為你欲想生西方,必須先修行門,行門第一種就是慈心不殺。因為你發了菩提心,而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我要救護一切眾生,與一切眾生樂,拔一切眾生苦。眾生沒有樂,我要給他樂,這叫慈;眾生有苦,我給他拔苦,這叫悲。眾生的苦,我尚且欲給他拔除,我還能殺他嗎?你殺害眾生,還能叫做慈心嗎?對於這一點,為什麼自從前面三種淨福以來,一再的多費解釋呢?因為大家對殺生戒,還不大認識,學佛都是冤枉學了。你天天聽經,若是不願意學佛,根本不會來,學佛是件辛苦的事,你看看,你們大家都忙,下午下班,趕忙回家,回家吃晚飯,臺灣天氣熱,還得洗澡,時間多麼緊張!因為要來聽經,急急忙忙的趕車,有的要轉車,有的還要轉兩道車或三道車,趕得來聽經,聽了經你不真實的立個行門,什麼行門?不要殺生。這個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前面立的至誠心,我真實要做,你如果真實要做,就慈心不殺,這是可以做得到的事。

「具諸戒行」修行的行字,在這裡唸作ㄏㄣˋ音,即持戒的行門,行門就是工夫。具諸戒行,分在家弟子的戒行和出家弟子的戒行,前面已經講過了。在家弟子,先受五戒,再受加行戒,即八關齋戒。八關齋戒以五戒為根本,再加上三戒一齋。就是第六、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第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第八、不坐臥高廣大床。以上是八條戒,再加一個非時不食,這叫齋,合稱八關齋戒。五戒的第一戒就是戒殺生,因為殺生,斷了眾生的生命,這是個最大的惡業。眾生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生命沒有兩條,這唯一無二最寶貴的生命,你給他斷了,所以你這個惡業最重,一定要落地獄,地獄罪受完了,你若是殺的畜生,得到畜生道受報,還他的命債。叫做「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你看那羊,人殺牠,牠沒有抵抗力,這叫弱肉強食,只講勢力,不講道理。羊的力量弱,我們人的力量強,我就應該殺牠,應該吃牠的肉。那應該兩字,不是道理上的應該。因為牠抵抗不了你呀!你若是走到深山裡遇見老虎,你殺不了老虎,老虎把你殺了,那是什麼道理呢?亦是弱肉強食,人的力量弱,老虎的力量強,所以人給老虎吃了。可是老虎殺了人,來生來世亦要還命債。我們人吃羊,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來生來世,你得一報還一報,還牠的命債。

第一不殺戒的這條戒律,是不許殺人,殺人不通懺悔,殺畜生可以求懺悔。國家的法律,只不許殺人,不禁止殺畜生,所以國家的法律沒有佛的戒律那麼完善。第二不偷盜,偷盜他人財物,國法亦是犯法的。第三不邪婬,在家戒和出家戒,這條不一樣,出家戒這條要全斷婬欲,在家戒不邪婬,就是正式的夫妻,正婬不戒。除了正式夫妻以外,不得干犯其他的一切男女,若是正式夫妻以外,與其他男女犯了婬欲,就叫邪婬。這在國家的法律來說,亦是犯法的,你干犯其他男女,妨害他人的家庭,是故國家法律不許。第四不妄語,佛教說妄語,分大妄語和小妄語,大妄語就是以凡濫聖,以凡夫濫稱聖人,叫做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沒有得到聖人法,自己說得到了;沒有證得聖人果,自己說已證到了。這都是大妄語,大家都要注意警惕!修行人沒有事了,好和人家聊聊天,總是說:我用功得個什麼感應,拜佛得個什麼感應,打坐見了個什麼境界,亂說一起,說著,說著,就犯了大妄語。你見的境界,得的感應,都是超出凡夫的境界,超出凡夫的境界,就是聖人的境界,你沒有得,在那裡亂說,未得謂得;你沒有證得聖人果,你說你證得聖人果,未證謂證;這都叫大妄語,是不通懺悔的。小妄語的意義,即是心口相違,口裡所說的話,和心意相違,你心裡想的這個樣子,口裡說的又是一個樣子,口與心相違,就叫小妄語。這小妄語在佛教可以通懺悔。但是小妄語騙財,在國法亦是犯法的,而且騙財又夾著犯盜戒,絕不可作。第五不飲酒,飲酒這是國家不禁止的,可是這世界上,有的國家是禁酒的。像我們臺灣,喝酒是不犯法律,但是佛教徒禁止的。

記著,五戒裡頭,沒有吃素這條戒,可是我們中國佛教的四眾弟子,都主張吃素,由於我們中國是大乘佛教,出家弟子要加受菩薩戒。菩薩戒裡頭,尤其是梵網經菩薩戒本,有云:「一切眾生肉不得食」之語,所以要吃長素。若單受五戒,便是小乘戒,不必吃素,但是要戒殺,不許自己動手去殺畜生來吃。若想吃肉,應到菜市場去買肉來吃,那叫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而殺。在家居士受了五戒,再受加行戒,即八關齋戒。那八關齋戒的意義,前天講三種淨福時,已詳細解釋過,今不重述。「具諸戒行」者,包括出家戒,就是男的初出家受沙彌戒,女的出家受沙彌尼戒,再進一步,男的受比丘戒,女的受比丘尼戒。這比丘、比丘尼戒,叫具足戒。在我們中國,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再加持菩薩戒,這就是要吃長素的戒。雖說出家在家都要吃長素,可是在家吃長素,因為環境關係,全家人只你一個人吃長素,大家都不吃,這是很難能可貴的!當然,最好是出家,出家就是個吃素的環境,一進寺院山門,非吃素不可,再想吃葷亦不可以了。此處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句,就包括前面三福的第一第二的兩種福。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這就是前面三福的第三種福,那個大乘福上說: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地方就說: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方等兩個字,就是大乘經典內所說的都是方正平等之理,所以大乘經典又稱方等經典。對本曰讀,背本曰誦,你若是能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就是已發了菩提心了。前面第三種福說: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才讀誦大乘,才勸進行者。所以這就是前面的第三種福。

「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六念的前三念,是念三寶--念佛、念法、念僧,這就是說,你要發心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了之後,不要忘記,常常在念,這叫念佛、念法、念僧。第四念戒,這就是合乎前面的具諸戒行,在家人受了三皈依,而三皈依亦是戒,叫三皈戒,其餘還有五戒、八戒。出家的人,有沙彌戒、比丘戒。這是說,在家出家的人,都要各念自己所受過的戒。第五念施,施者布施。第六念天,這念天按事相說,要求生上二界--色界、無色界。若是往深處講,這念天是念第一義天,大乘第一義的道理,叫第一義天。把修行六念行門的功德,統統迴向發願,願生彼國--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裡三種眾生,不是一種眾生,是各修一種,或者根機大,可兼修兩種,若是根機更大的,三種通通修。至於迴向發願,願生彼國,這是個總結,無論是修一種,修二種,或者修三種,所有的功德,統統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這是上品上生的人,上等的根機,他若是具足這個功德,只要他發願往生,或者一天一夜報盡命終了就生,或者七天亦必乘願往生,生到彼國。修淨土的行人,命終往生,臨死之時,必有瑞相,瑞相就是吉祥之相。我們佛教徒,死了往生西方的不知多少,都是示現瑞相,這是一個憑據。往生不往生,但看臨終有沒有瑞相。「生彼國時」,就是報終命盡往生西方的時候,因為「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還有「無數化佛,」還有「百千比丘,」還有「聲聞大眾,」還有「無量諸天」的天人,帶著「七寶宮殿,」統統來接你。「觀世音菩薩手執金剛臺」--金剛寶的蓮華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就是修行迴向發願生西方的人,這叫行者。到了這個行者面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阿彌陀佛放光照到你身上。「與諸菩薩,授手迎接。」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授手就是伸著手。那阿彌陀佛老是伸著一隻手幹什麼?那就是接引眾生的。「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無數菩薩,都讚歎你,勸勉你,嘉獎你,教你精進。來接引行者的大眾之中,有比丘,有聲聞大眾,這是個疑點。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小乘人,比丘是因位的小乘,聲聞大眾是最高果位的阿羅漢,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的,怎麼來了這些人呢?要知道,這些都是先修小乘行門,後來迴小向大,發心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順他的修行習慣,叫他先證小果。所以這都是迴小向大的比丘,與迴小向大的聲聞。「行者見已,歡喜踴躍。」這個迴向發願,求生西方的行者,看見諸佛菩薩來接他了,大生歡喜,故名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自見其身,坐到金剛臺上去了。「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那個時間很短,就生到極樂世界了。前面說西方世界去此不遠,十萬億佛剎土,彈指之頃就到了。「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生彼國已,當時就見到佛的真色身,眾相就是一切相好,悉皆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諸菩薩眾,色相亦都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聽見光明亦說法,七寶行樹亦說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前面講,你若是得到念佛三昧,就在娑婆世界,就證得到無生法忍。這個是念佛三昧已得到的,上品上生,生到那裡花開見佛,聞佛說法,就證得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一證了無生法忍,就得到神通妙用。經須臾間,就是很短的時間,歷是經歷,在很短的時間,就能歷事十方諸佛。「於諸佛前,次第受記。」你既見到諸佛,因為你已證到無生法忍,所以見到的每一尊佛,都給你受成佛之記。「還至本國」,就是奉事諸佛受記以後,回本國西方極樂世界。「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陀羅尼是梵語,譯成中國話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我們在娑婆世界學法,發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願在娑婆世界很不容易滿,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滿了這個願,無量法門都學會了。「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嘆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這說不必不是完全不要,而是不一定之意。就是說:上品中生的行者,對於受持讀誦大乘經典的工夫,不是完全一定的做。那麼,他做的什麼工夫?「善解義趣,」他會講經說法,而且講解得很好。「於第一義,心不驚動。」他對第一義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第一義就是我空、法空、空空,到了成佛的時候,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種第一義諦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他對因果,信得很深,決不會毀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行此行者這句,上面那個行字,讀作修行的ㄒㄧㄥˊ字音,下面那個行字,讀作行門的ㄏㄥˋ字音,此謂修行上品中生行門,將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的行者,他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拿著紫金臺,來到他身前。前面上品上生是金剛臺,這上品中生是紫金臺,蓮華臺差了一級。「讚言:法子!」佛為法王,大乘弟子為法王之子,故稱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你修行大乘法門,了解第一義諦,所以我今天來迎接你。「與千化佛,一時授手。」來接引的化佛有一千尊,統統同時授手來接引他。「行者自見坐紫金臺」上,於是「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前面說一彈指頃,這裡說一念,都是指很短的時間,便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華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這個如字,作等字講,他坐的紫金臺,和大寶蓮華相等。「經宿則開。」經過一夜就開。這裡和上品上生時間相差了一夜,上品上生生到西方蓮華就開,這個要經過一夜才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這個行者,無論你是出家弟子或在家弟子,只要你是上品中生,生到那裡都變成菩薩相,和佛的身體一樣,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他的足下,只要一抬足,足下就有七寶蓮華托著。「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佛菩薩都放光照著你。「目即開明」你的眼睛自然開了,自然明亮。「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宿習就是過去的薰習,你過去讀誦大乘經典,善解第一義諦,所以到了西方,盡聞眾聲,都說的大乘甚深第一義諦妙法。於是「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嘆世尊。」下了紫金臺,禮佛拜佛,合起掌來讚嘆阿彌陀佛。「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這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中生者,所得到的利益。他經過了七日的時間,應時即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成中文為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菩提果,在這裡是菩薩的行門,就是得了不退轉,即阿彌陀經上說的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有三:一者,位不退,入聖流,不退凡夫位。二者,行不退,習大乘,不退二乘行。三者,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這不退轉,在阿彌陀經說為阿  跋致。「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因為這時已得了神足通,所以能飛行到十方世界,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因為他沒有證得念佛三昧,所以還得去修學。「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這比上品上生得忍的時間,差了一小劫。證得無生法忍了,才蒙諸佛現前,受成佛之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亦信者,顯非深信,但不是不信,就叫做亦信因果。他對大乘經典,決不毀謗。「但發無上道心。」他就是發了菩提心。無上道心,就是菩提心,梵語菩提翻成中國話叫做道,所以道心就是菩提心。這上品下生者,亦得要發菩提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他即以此功德,迴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這比上品中生者的蓮臺,又差了一級,前面是紫金蓮華臺,這裡是金蓮華臺。化佛亦少了一半,上品中生一千尊化佛,這裡五百化佛,來迎此人。這五百化佛,一時授手,都伸手接引他,同時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你能發無上道心,這是很難得的,所以我今來迎接你。「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見此事時,行者見到佛菩薩與化佛來迎接他,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這金蓮華就合起來,華合起來了,就隨著彌陀世尊之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生到七寶池中,華開的時間,比上品中生,又遲了一點,前面是一夜,這裡一日一夜。「七日之中,乃得見佛。」蓮華開了以後,他見不到佛相,須七日之中,乃得見佛。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他生在佛國,怎麼不見佛呢?因為他只發了大乘心,沒有修大乘行,他是以發大乘心的功德,迴向願求生到西方去的,他而今是在這七日之中,精進用功,所以才看到佛的。有這個道理,有這經文,我們就知道我們為什麼沒有見到佛?我們第一沒有發菩提心,第二沒有行菩薩道,第三種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的業障深重。若是發了菩提心,行了菩薩道者,雖然是帶業往生去,有佛力的加被,當下就可見到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前面第九觀說: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這個行者,雖看見了佛身,只是見個大相而已,對於佛身的八萬四千相,和種種隨形好,都不能明了看見。這是由於上品下生的行者,是習種性位,雖在娑婆世界發菩提心,迴向往生,但未能稱性修行,轉塵勞成相好,故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必須於三七日中,稱性起修,進入性種性位,盡斷塵沙惑,才對佛陀的八萬四千相,和種種隨形好,一一分明得見。這時候耳根亦增勝了,「聞眾音聲,皆演妙法。」因為見佛聞法之故,道行大進,便能「遊歷十方,供養諸佛。」這即是彌陀經說的:常以清旦,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歡喜地即初地。依地持云:從種性至初地須一大阿僧祇劫,而極樂世界,只要三小劫,便可證得。實由於娑婆修行,供佛聞法少;極樂世界,一個清旦,即可供養十萬億佛,聞甚深法。供佛聞法多,福慧雙修之功德大,所以證果的時間速。「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這是總結觀想之名。

丙十五、中品生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嘆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本經十六個觀想,上來已講了十四個觀想,今當第十五個觀想,講的是中品生觀,這中品往生亦有上中下三種的分段,昨天已經料簡過一次。這十六觀的前面十三觀,通通是觀想念佛,而十四、十五、十六等最後三觀,不修觀想念佛了,另有念佛方法,就是十四觀上品生觀,和十五中品生觀,用的是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工夫,無論是做什麼功德,只要將功德迴向求生極樂,都可以往生。最後一個觀想,就是第十六觀下品生觀,用的是持名念佛的工夫。這三輩九品往生的眾生,即是十四、十五、十六三觀,第十四上三品的眾生,都是大乘根機,發了菩提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中三品是小乘的根性,受持戒律,遇到善知識開示念佛法門,修行念佛,迴向西方的。下三品的眾生,都是些作惡業的凡夫,遇到善知識開示他念佛求生西方,這些都要把它記清楚。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這中品眾生,亦分上中下,今先講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五戒、八戒,乃至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這都是小乘聲聞的戒律。先講在家弟子受持五戒,這五戒前天已講過了,八戒齋,就是八關戒齋,昨天亦已經詳細講過了。「修行諸戒」這就包括出家戒的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在內。「不造五逆,」後面下品下生,講到造了五逆,亦可以生西方,這個是中品上生的人,他不造五逆罪,五逆是個重罪,在無量壽經上,不許這種人往生的。這十六觀經許他往生,但是到了下品下生才講。這個地方是講中品上生的人,他不造五逆。五逆者,一、弒父,二、弒母,三、弒聖人,弒者殺也,以下殺上就叫弒。把自己的父親殺了,把自己的母親殺了,這是兩個逆。殺聖人,或者是殺小乘聖人阿羅漢,或者殺大乘聖人菩薩,這是第三個逆。四、破僧,破僧就是破和合僧,破轉法輪僧,把大眾僧的團體破壞,使僧不團結,這是第四個逆罪。第五個逆罪,就是惡心出佛身血,如佛住世時,提婆達多起心害佛,他在佛托缽經過的地方,預先安置千鈞大石在山上,等到佛經過那裡時,他從上面推石下來,欲殺害佛,幸而當大石滾下將欲到佛前時,被護法金剛,用降魔杵擋住,所以沒有害到佛。因為大石的下滾來勢太凶,遭金剛杵一擋,石被衝破,有一小碎石,射到佛的足上,負傷出血,這就叫出佛身血。這個罪案一定,那提婆達多就墮活地獄了。這出佛身血的罪,佛在世時有,釋迦佛涅槃之後,有沒有呢?按戒律上說,佛圓寂後,以惡心破壞佛像,亦等於出佛身血,惟無心誤壞佛像者,不犯。這裡說中品上生的眾生,他持戒持得清淨,不造五逆大罪;不但不造五逆之罪,而且「無眾過患」。其他的罪惡亦沒有造,在家出家都持戒持得很清淨。「以此善根,」以不造五逆罪,無諸過患,及持戒清淨等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剛才講過,上三品眾生,用的工夫,是迴向發願,現在這中三品眾生,還是迴向發願,以他持戒的工夫,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這或是出家弟子,或是在家弟子,他持戒清淨,發願欲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他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他了。「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這個地方要注意,阿彌陀佛來接這個人時,只是阿彌陀佛來了,菩薩沒有來,來的是比丘眷屬。昨天講上三品往生時,阿彌陀佛來了,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無量的菩薩,亦有比丘,亦有聲聞都來了。我解釋了一個理由,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小乘人,那裡來的比丘?那兒來的聲聞呢?這就是他在娑婆世界,本來是個修小乘行門的人,迴小向大生到西方,他還是順他過去修行用功的習慣,先證小乘果。那只是一種理由,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會有小乘人,怎麼會有阿羅漢。還有一種理由,昨天沒有講,今天才講出來。這個地方怎麼沒有一個菩薩呢?就是這些在家弟子、出家弟子持的戒都是小乘戒,他不認得菩薩僧。佛法僧的僧寶,有大乘僧寶,有小乘僧寶,大乘僧寶就是菩薩,菩薩僧寶小乘界的人他不認識。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都是僧寶,因為大乘菩薩僧,頭戴花冠,身佩瓔珞,有如天人一般莊嚴。在小乘人看來不像出家人,他認識的出家人,都是比丘相。這就是應機示現,西方極樂世界,根本沒有小乘比丘,為接引修小乘戒的眾生,那些菩薩們,都隱起他的相好,示現比丘相,這就叫應機示現,來接引小乘根性的眾生。阿彌陀佛到這個臨命終人之前,先給他說法,「演說苦、空、無常、無我。」前面講過,這苦、空、無常、無我四法,三乘共學,大乘菩薩以它為基礎,再修六度萬行。小乘人不修六度萬行,就修這苦、空、無常、無我之法。但是這個地方的在家、出家弟子,都是持戒的人,聞法很少,連這小乘的苦、空、無常、無我之法亦少聞。所以阿彌陀佛先給他說小乘法:一切都是苦的,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眾生根本沒有個我。說這個道理給他聽。「讚嘆出家,得離眾苦。」讚嘆這個持小乘戒,迴向願求生於西方的出家眾生說,你真了不得呀!你能出家,遠離一切眾苦。這中品上生包括四眾弟子:那修行諸戒的是出家弟子,那受持五戒、八戒齋的是在家弟子,他沒有出家,受持八關齋戒,是臨時的加行,就是在家持的出家戒,所以他到臨命終時,亦就出家了。阿彌陀佛讚嘆他出家的功德,出家有什麼好呢?出家得離眾苦。阿彌陀佛讚嘆他完了,亦給他說法,這個「行者見已,心大歡喜。」既親自見到阿彌陀佛了,又聽見阿彌陀佛親自為他說法,佛還讚嘆他了不得,於是心裡生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他這心裡一生大歡喜,便自己看見自己坐在蓮華臺上,於是就長跪合掌為佛作禮,頂禮阿彌陀佛,快得來還沒抬起頭來,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蓮華尋開的尋字,作即字講,蓮華即時就開了。當華敷時的敷字,同開字一樣解釋。當蓮華開敷的時候,就聽見有說法的聲音,讚嘆四諦,讚嘆苦、集、滅、道四諦法門。為什麼不說大乘法呢?因他是小乘根性,為對機說法,所以說的四諦法,他聽到了「應時即得阿羅漢道。」當下就得到了阿羅漢果。小乘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四果阿羅漢是小乘最高的果位,他當下就得到了。這個地方的經文,要注意了解:中品上生的人,他生到西方,蓮華尋開,和上品上生的人一樣,比那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的人,還來得快。上品中生要經過一夜才開,上品下生要一日一夜蓮華才開,這中品上生怎麼超過了上品呢?這就是持戒的功德,他持戒還持得清淨,他不造五逆大罪,又沒有犯戒破戒,一切過患都沒有,而是以持清淨戒的功德感得的,和那上品上生一樣,生到西方,蓮華就開。但是有個不一樣,他是小乘根性,蓮華開雖是很快,他聽的法音,是聽的小乘法,是四諦法,不是那最高的大乘法。他聞法就證果,應時即得阿羅漢果。證了果就得神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三明者,就是明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間的事。第一、宿命明,能明白知道過去的事;第二、漏盡明,知道現在,現在的一切他都知道;第三、天眼明,能知未來之事;這就叫做三明。六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又叫身如意通),六、漏盡通。須知道,三明在六通中都有了,為什麼要特別提出三明來呢?就是證得六通不見得有三明。例如宿命通知道過去,但是詳細因緣不知道,若是證得宿命明,那就詳細因緣通通知道得清清楚楚。漏盡通知道現在,但知道得不詳細,若是漏盡明,他就能夠知道得詳細。天眼通它可以觀未來,亦是觀得不詳細,若是天眼明,他就能觀得詳詳細細。明與通的分別,就是祇知道大概,而不知道詳細因緣的,就叫做通,詳細因緣都知道的那就是明。具八解脫就是具足八種解脫,這是小乘聖人修的八種禪定。八禪定的最後一個定,叫做滅盡定,這是超出三界,了脫生死的一個定。他在沒有得到滅盡定以前,要利用上二界的四禪八定,作一種前面的工夫,上二界就是色界、無色界。色界有四禪定,無色界四空定。聲聞乘人的修行用功,亦是要先修初禪定,再修二禪定,但是他不利用三禪定,證得三禪定之後,就趕快升四禪,利用四禪。再上面的四個空定,他還是有用的。算起來,四禪八定,他有七個,證得第七個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時他就入滅盡定。這就是他的八解脫。入了滅盡定,就證得阿羅漢果。這個地方,須知道,四禪八定,這八個定,小乘聖人為什麼只利用七個呢?這是三禪定,他不能利用。經過是要經過的,證了二禪,應升三禪嘛!證到三禪他就趕快加工升四禪。因為他聽釋迦佛說過,三界以內,三禪天最樂,再沒有樂過三禪天的。若是證得三禪,一執著,就留著不能上進了。釋迦佛他經歷過,特別警告小乘人,這個地方要注意。所以要了生死的小乘人,他都知道這個道理,他證得三禪,就趕快升四禪,他不利用三禪定。這八個定,他只用七個,再加上超出三界的滅盡定,他就解脫了。是故阿羅漢為具八解脫。這就是在家弟子受五戒,受八關齋戒,出家弟子,受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持戒清淨,發願迴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順他的根性,先給他說苦、空、無常、無我,讚嘆他出家,得離眾苦。於是他一生歡喜心,就把他接到西方去。生到西方,就聽見說苦、集、滅、道四諦法,他一聽到就證得四果阿羅漢,當時就得了神通,即三明六通;當時又得了滅盡定,即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這就是小乘根性的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嘆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這是在家弟子,一日一夜持八戒齋,即是受持八關齋戒,當了一天一夜的出家人。「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這是真正出了家,持了一天一夜的沙彌、沙彌尼戒,這裡說持沙彌戒,應包括沙彌尼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具足戒就是比丘、比丘尼戒。「威儀無缺」就是不但不犯戒律,而且行住坐臥四威儀都不犯。「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所謂功德,就是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戒香熏修」因為他雖然只持了一日一夜,可是持得乾淨,清淨戒行有一種戒香來薰修他。「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他到臨命終時,看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這裡沒有說隨從來的眷屬是些什麼人,只說了個諸眷屬,就還是那些比丘眾。「放金色光」照到那個行者身上。「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這行者就是持了一日一夜清淨戒,迴向願求生西方的這個人,叫做行者。「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這個行者,他聽見空中有人說話,善男子!這句話包括善女人。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這就是讚嘆他,你持一天一夜的清淨戒,你這個善根了不得。怎麼樣了不得?你隨順了三世諸佛的教導。無論那一尊佛出世都要度眾生,要度眾生得有個法門;戒定慧三無漏學,就是度眾生的最好法門。第一得持戒,若不持戒,就是不隨順諸佛的教導。你持戒持了一天一夜,持得很清淨,這亦是隨順諸佛的教導,三世諸佛都這樣講。這是讚嘆他持戒的功德,讚嘆之後,便說:所以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行者自見坐在蓮華上面,蓮華就合起來了。「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敷就是開,經過七天,蓮華才開。「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嘆世尊。」蓮華開了以後,行者的眼睛亦睜開來了,就合著掌讚嘆阿彌陀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須陀洹是小乘的初果,這是梵語,若是譯成中國話,叫做預流果,就是預入聖人之流了。本來是個凡夫生去的,這個時候,已經轉成小乘初果聖人。「經半劫已,成阿羅漢。」經過半劫的時間,成四果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這是人世間的孝子孝女。「行世仁慈」做些社會上的慈善事業,這就是社會上的慈善家。但是他沒有聞到佛法,只是個世間的善人,他有善根,而是前生前世種了善根。「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這就證明他有善根,他若是沒有善根,臨命終時,怎麼會遇到善知識?那善知識,就給他「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給他說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樣怎麼樣的快樂,又說西方極樂世界的那尊阿彌陀佛,他的因地叫做法藏比丘,那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發了四十八願,把這些都講給他聽。我們做課誦時,唱誦佛偈「四十八願度眾生」,就是根據這一句。「聞此事已,尋即命終。」這個社會上的孝子善人,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給他開示念佛法門,他一聽到,就命終了。「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壯士就是會武藝的人,他的手臂一屈一伸,比尋常人來得快。這即是說很短的時間,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這裡經文上有個疑問,這中品下生的人,怎麼阿彌陀佛沒有來接他呢?這是一定有來接的。怎麼知道呢?因為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佛都是來接的,不過隨從眷屬只是比丘來接,菩薩沒有來。再一個理由,怎麼知道中品下生佛有來接呢?因為下三品還要遣化佛化菩薩來接,所以這個地方一定有佛來接,不接他自己不會去的。若是自己會生去的,那就是前面修觀想念佛的行人,他自己觀想成功,蓮華開了,自己坐到蓮華裡面去,蓮華再合起來,即生西方。自己有這種工夫可以去,那是修觀想念佛三昧的人,三昧修成功才可以去,不來迎亦可以去,其他的眾生,都得要佛來接。那麼,這個地方沒有佛來接引,乃是經文略掉了。依著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佛還是來接的。「經七日已」他生到西方極樂去了,經過七天以後,蓮華才開。這個地方沒有說坐蓮華來,亦沒有說蓮華開,這都是經文略掉了。「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蓮華開了以後,他的根性比中品上生和中品中生還差,他沒有看見阿彌陀佛,只遇到觀世音和大勢至,給他說法。「聞法歡喜,得須陀洹。」聞法即生歡喜心,證得須陀洹初果。「過一小劫,成阿羅漢。」經過了一個小劫,成阿羅漢,這得果的時間,比中品中生又多了半劫。「是名中品下生者。」

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這中輩往生的三品中,前二品--中品上生、中品中生,全是持戒,不過上中品之持戒,少有不同而已。中品下生為世間善人,這三種人,通通都是不作惡,須記住這個大要。

丙十六、下品生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聞佛名、法名,及聞僧名,聞三寶名,即得往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下品亦分三種,先講下品上生,或有眾生,作眾惡業。是說下品往生的眾生,都是凡夫,而且是些作惡業的凡夫。這裡下品上生的人,尚且作眾惡業,等而下之的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的人,就可想而知了。「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這個愚癡的人,他雖然不誹謗大乘方等經典,只是沒有造誹謗大乘經典的罪而已,可是其他的惡業,造得很多,所以說他多造惡業。他造了惡業,還沒有慚愧心,不知道羞恥。

「命欲終時,遇善知識。」他今生作了一生的惡業,還不知道慚愧,但是他前生前世曾經修行過,所以他有善根,若不然怎麼在臨命終時,會遇到善知識?那善知識給他「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因為他快要命終了,給他詳細一部經一部經的講,沒有這個時間,所以祇說經的首題名字。例如說:你要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妙法,佛說過淨土三經,就是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和無量壽經。只講了這些大乘經的題目給他聽。「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他到臨命終的這個時候,聽得善知識為他講諸經的名題之故,就除卻千劫極重惡業。他今生造了一輩子的惡業,都給他消了,他那前生前世,再前生前世,千劫以來所作的極重惡業,亦都通通消了。「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智者就是那個善知識,給他說了大乘經的題目,還再教他修行,平常時他連合掌都沒有合過,這個時候,智者才教他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教他念佛的名號。注意這個稱字,前面所講的是觀想念佛,迴向發願念佛,沒有持名念佛,到了這下三品才講持名念佛。稱就是用口稱唸阿彌陀佛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那叫持名。念是從心,稱是從口。「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因為到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教他稱唸佛名之故,唸一句佛的名號,除卻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前面說聽得佛經的題目,除卻千劫極重惡業,千劫很長,比較這五十億劫卻很短了。叫他稱一聲佛的名,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我們若是有信心,聽到什麼地方,就信到什麼地方;若是心裡有疑,說我們不但聽了經的題目,而且一部一部的經,聽過好幾部了;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但念一句,而且念了幾千幾萬幾十萬句,那裡來的這麼多業,消不完呢?我們現在還是個凡夫,要知道,我們自從無始劫來,就當凡夫,從無始劫來,就造惡業;那惡業是個無形無相之法,假若有形有相,盡虛空都容納不下;雖說消了很多,乃是讚嘆佛經題目的功德不可思議,念佛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實實在在,我們的業障還沒有消完。「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彼佛即阿彌陀佛。因為西方三聖,他感應不來,但是他念了佛,求生西方,所以遣變化的西方三聖來。他雖在臨命終時發心念佛,亦是個行者,所以還得讚歎他「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因為你口稱佛名,諸罪消滅了,所以我現在來迎接你。

「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化佛說過那話之後,這行者即見他自己所住的房子,光明充滿,見了就生歡喜心,就立即死了。他的神識,就「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生到七寶蓮池,因為他造的惡業太多,念佛的時間很短,所以要經過七七四十九天,蓮華才開。

「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華開之時,那阿彌陀佛,他還是看不見,只看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照著他。「為說甚深十二部經。」前面說他活著的時候,只聽到十二部經的題目,這個時候才給他說十二部經裡面甚深的道理。「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講的大乘經典最深之理,他聽見就生了信心,了解那個甚深的大乘道理,當時就發了發無上道心。無上道心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講經講到此,我們得注意,欲想成佛,非發無上道心不可,要發應在這個地方發,若是在這個地方不發,到了西方還得發,可是到了西方才發,就太遲了。在娑婆世界發了菩提心,迴向西方,無論功行多少,往生總是在上三品,所以大家要注意:那個下品上生的行者,生到西方去,發了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他要在西方經過十個小劫之久,才具足百法明門,得入初地。初地就是歡喜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這下品中生的眾生,和中品的眾生,完全相反,在家弟子,受了五戒八戒,他們受了戒,不好好的持,犯了戒,出家弟子,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受了戒,不好好的持戒,亦犯了戒,這就叫做愚癡人。「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五戒裡面有盜戒,具足戒裡面亦有盜戒,這裡單獨提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來,是因為這兩個罪最重。僧祇物就是十方常住物,十方常住物,屬十方的出家人所共有,若是偷了十方常住的財物,那個盜戒罪犯的最重。現前僧物是現前的出家人用的,不通於十方人。例如今天打齋供眾,供的是現前的僧眾,不通於十方。或者有人買些水果、毛巾、牙膏等物來供眾,這都是分送給現前的僧眾,分了就算。如果有人偷了此等財物,罪過最重。「不淨說法」即是說法的法師,說法說得不乾淨,貪名貪利。說法本是好事,但是他存了貪名貪利的心來說法,這種說法就給他自己的名利心染污了。「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總指上面那些犯戒破齋,偷僧祇物的,盜現前僧物的,還有不淨說法的人,沒有慚愧心,造了一生的惡業,以諸惡業而自莊嚴,人家菩薩莊嚴身體,是頭戴花冠,身佩瓔珞,他卻造些惡業莊嚴其身。「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他造了惡業,因果報應,自應當墮地獄。

「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他平常不生慚愧,犯了戒,不怕墮地獄,到這臨命終時,地獄火現前,把他燒得哇哇叫。可是這因為受了五戒八戒而犯戒的在家弟子,和受了具足戒而犯戒的出家弟子,他有他的善根,於是「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善知識為他開示道:地獄相現前了,你看見猛火熾盛,你這口氣一斷,就要墮落到地獄裡去,你趕快念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有十種智慧力,有大威大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那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光,他有無量的智慧神通之力。「亦讚戒、定、慧、解脫知見。」亦讚歎三無漏學,要持戒修定開智慧,還讚歎解脫、解脫知見。解脫者解脫煩惱的意思,具足知道己實解脫的知見,謂之解脫知見;合起來叫五分法身,是說法身具足這五種功德。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又叫五分法身相。「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個時候「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變了,地獄猛火變成了清涼風,這清涼風「吹諸天華,」虛空之中,落天華下來。「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就是來迎接這個人。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可是這個蓮華不開,要「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蓮華開了,他看不見阿彌陀佛,祇看見「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以梵音聲,安慰彼人。」兩位菩薩以清淨的法音,來安慰這個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個人惡透了,作不善業,五逆大罪,他都造了,十種惡業全犯了,具諸一切不善業。一切淨土經論,最容易得往生的,就是這十六觀經。由此可見佛是大慈大悲,不捨棄一切眾生,縱然造了五逆大罪,他還是要攝受你,祇有這十六觀經有這句經文,造了五逆大罪的人,還是可以生西方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這種人他應當墮落到三惡道去,經過多少劫,受無窮的苦,才得出來。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像這樣的愚人,亦有他的善根,那是他前生前世的善根,今生造了五逆十惡的大罪,在這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了。善知識給他「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注意這個念字,念是修觀想、觀念。「彼人苦逼,不遑念佛。」遑字解作有空閒的時候。他這個人,為苦所逼迫,到這時教他觀想念佛,他為苦所逼,觀想不來,故說不遑念佛,亦就是來不及修觀想念佛了。「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善友即善知識,這個地方,對念字的意義,說得很明白,他道:你若是觀念不來,就稱名--稱無量壽佛的名。「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個臨命終人,經善知識開示他,教他觀想念佛,他觀想不來,於是再教他口稱佛名,口稱佛名即十念法,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十念,一口氣算一念,再換一口氣,再念一口氣,這樣名為一念,如此念十口氣,便叫十念,不是念十聲。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就是至誠懇切,一口氣接一口氣的念,念個十念,中間不要間斷。因為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故,念念之中,就是每一念每一念都能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這人命終之時,便見金蓮華,現在他前面,像個太陽。「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華之中,可是這個時間很長,滿十二大劫,蓮華才開。蓮華開後,看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實相就是大乘實相妙理。「除滅罪法」即教他作實相懺悔,若能觀想實相,一切的罪業都消滅了。「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發菩提之心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下生者,總合起下三品來,名下輩生想,依次序算來,這叫第十六觀。

此經說下品下生的人,五逆十惡,無惡不造,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教他用十念法,念佛念了十念,就生西方了。這就叫我們一定要相信,我可以生西方。因為我們的惡,不會惡到這個樣子,我們念佛,亦不止念十念,所以你就可以相信,一定能夠往生西方。

以上正宗分第二科辨妙觀講完,再講正宗分的第三科彰利益。

乙三、彰利益

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這段經文,判為正宗分第三科彰利益,即彰顯佛說這卷十六觀經的利益,故名彰利益。
「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說是語時,是指上文佛說觀無量壽佛法門,將十六種觀行說完之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在會同聞,五百侍女者,因為韋提希夫人,本是皇后,今為國太夫人,所以她帶了五百個侍女,亦同時在聞法。「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前面韋提希夫人見到的是釋迦佛放光,因光見到十方世界;以及阿彌陀佛放光,乃見到西方三聖,那都是他力,到這時才是她因聞佛說十六妙觀,依法修觀,這時以自己的觀想力看到了極樂世界的廣長之相,看見了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二大菩薩。於是「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從所未有的,而今有了,所以心裡生大歡喜,便豁然大徹大悟,逮無生忍,即是一下子就得到了無生法忍。這是指的韋提希夫人所得的利益。

「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五百侍女,都發大菩提心,願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世尊當時就給他們授記:你們和韋提希夫人,通通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們生到西方,會得到諸佛現前的念佛三昧。

「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隨從佛來的護法諸天,無量無邊,聞佛所說這十六觀經,又見韋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蒙佛授記,因此都發無上道心。

以上第二大科正宗分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