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七) 流通分 - 道源法師講



以下是第三大科流通分,這流通分亦分兩段:一、王宮,二、鷲山。



甲三、流通分

乙一、王宮流通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汝當受持,無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佛壽名。佛說此語時,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當何名此經,是謂佛已把經說完了,請問此經叫什麼名字?這個法們的最切要義,應當怎麼樣受持?「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應該取這麼個名。十六觀經,是觀西方依正二報,因為我們中國人,說話愛簡單,翻譯經典的人,只翻作觀無量壽佛經。當知佛給這個經取的名題,是應該這麼講:先觀極樂世界,再觀無量壽佛,再觀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應該這麼樣為此經題目。「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亦應該取這麼個經名,因為修十六觀想是淨除業障,迴向發願亦是淨除業障,乃至於稱念佛名,都是淨除業障,除卻了業障,就能生到阿彌陀佛座前,所以應該取這麼個名。「汝當受持,無令忘失。」你好好的受持,領納於心,持憶不忘--不要把它忘失了。「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你要注意,若能修此觀想念佛三昧,你現身就能見到無量壽佛,並及二大士--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能聞到西方三聖的佛名和二菩薩名,就能除無量劫的生死之罪,何況作觀想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假若能作觀想念佛者,當知此人便是人中最潔白又最清淨的芬陀利華--白蓮華。他是人中最清淨的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為他最勝的道友,作他的伴侶。「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他將來要成佛,沒有成佛之前,已經生到諸佛之家了。「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佛再督促阿難尊者道:你要好好受持這個話。「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佛壽名。」你若是受持我所說的經,即等於持那無量佛壽的名一樣。「佛說此語時,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此經先是佛在王宮,金口宣說,後來回到鷲山,又敕阿難尊者,復說一次,故有王宮流通和鷲山流通之分,以上是王宮流通。




乙二、鷲山流通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爾時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無量諸天、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耆闍崛山即是靈鷲山,簡稱鷲山。這個地方有個疑問,就是佛來的時候,為什麼沒有足步虛空,祇是在靈鷲山忽然隱沒,看不見了,而在王宮出現呢?那就是證明佛無來無去。這時候回去,佛怎麼足步虛空呢?這是叫靈鷲山的大眾注意,知道佛在王宮裡說了十六觀經,看吧!佛現在足步虛空飛回來了。這是增加靈山大眾的信心。「爾時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無量諸天、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這是記敘佛由王宮回到靈鷲山,敕令阿難尊者,為靈山大眾,重述此經,故曰廣為大眾,說如上事。無量諸天龍夜叉,這就包括天龍八部,道俗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上來十六觀經,開講完畢,其中觀想念佛,是上根利器的眾生;中根眾生,觀想不來,迴向念佛是中根;下根眾生只好依第十六觀,持名念佛。我們這志蓮精舍,去年五月間,講過阿彌陀經,那阿彌陀經就是持名念佛。我們生逢末法時代,善根淺薄,業障深重,雖然沒有造五逆大罪,恐怕亦是破齋犯戒的地方很多。但是一句阿彌陀佛總會念的,有信心,有願力,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定得生西方。信、願、行具足,是為往生淨土三資糧也。這裡第十六觀的持名念佛,應和阿彌陀經接起來,研究阿彌陀經,好好的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西方,即了脫生死,證了無生法忍,再回來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念佛法門,統攝五教,普被三根,為如來一代時教至廣至大,至簡至易之大法,千經讚頌,萬論宣稱,十方諸佛異口同音而勸信,古今高僧異代一心而弘揚,哲理之深,攝機之廣,八萬四千法門,以此為第一。良以其他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淨土法門,兼仗佛力橫超三界。此土濁重,自力修證,須十信方出苦輪;彼土境勝,念佛往生,但九品悉皆不退。嘗聞舍利弗尊者,於大通佛世發心,至今經塵點劫,尚居聲聞之位,可見此土自力修證之難;試看十六觀經,下品往生之眾生,生到彼國,經七七日蓮華乃開,華開之後,聞法生信,發心修行,經十小劫,得入初地,足徵念佛往生得果之易。況乎此土現在時屆末法,眾生根性障深慧淺,福薄垢重,慾憑自力修證,更是難上加難。世尊於大集經中昭示大眾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古德亦有言:「餘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若風帆行於順水。」佛經祖語,諄諄勸修淨土,吾人豈得辜負佛祖慈悲,而不見聞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歟!

觀無量壽佛經者,淨土諸經中最重要之寶典也。此經所言三種淨福,但能修第一種福,尚得生天上人間,大富大貴。能進修第二種福,解脫有分。若是三福齊修,決定成佛可期。又此經十六妙觀,只要第一觀修成,即不落惡道,第三觀成就,則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命終必生淨土無疑也。是故此經功德不可思議。往昔唐宋時代,佛法興盛之際,祖師大德如智者、善導、四明、靈芝等,皆口講筆疏,盡力弘揚,惜乎近年來宣講者稀,致濟世大法,束諸高閣,良堪浩嘆!一九七六年冬,我教授阿闍黎道源尊宿,運大悲心,行利生事,於臺北志蓮精舍宣講此十六觀經,適值我於中國內學院,亦正講授此經,以故每晚恭詣座下諦聽,蓋欲自行化他,匪特為廣蒐講經資料而已也。我講此經之參考書有十種,而以妙宗鈔、四帖疏、靈芝義疏三部為主,深入淺出,應機宣講。迄聽道老所講,耳目一新,覺得此老不但辯才無礙,而且見解高超,有時言前人之所未言,我於法喜充滿之餘,頓忘譾陋,不自量力,竊欲將道老所講,筆記成書,流通於世,普利有情。

我寫講經筆記,此是第一次,最初採用民國初年,諸大法師講經記錄之方式,以文言文,摘錄重點。寫了幾頁,自覺欠善,但因我素性惡繁好簡,故一時無法糾正過來。旋患病,每次提筆欲寫,輒頭昏眼花,只得輟筆。聽道老講經圓滿之後,我續大病半年,病中除念佛外,有時憶及往日言行,頗自知非,遂自慚自責,默默懺悔。此次大病,於我之畏繁急就諸惡習,棄除不少。病後收拾書桌,見客冬所寫之觀經講記,稍嫌簡略。始覺此番大病,實具深義。於是發心從頭寫起。此次紀錄,改採直記方式,長老如何說,我即如何記,他詳談我詳記,他略說我略記。祇是遇有用北方俗諺之時,大眾能懂者照錄,若眾人不懂者,以國語俗諺代之。惟口講可用語音之高低抑揚,以表達心情之喜怒哀樂;筆錄祇能以文字及標點符號來說明。自愧文筆苯拙,有時不能曲盡長老之言意,表現於紙上,令讀者對經義深入了解,至為慚疚。第一次之文稿,我送請長老核閱修改,冀減輕記者之責任,豈料長老將原稿一字不易寄回來,且附函謬獎,囑令爾後可將文稿逕寄菩提樹雜誌發表,毋須他老過目。話雖如此,文責負擔,甚感沉重。今年元月間,我因事去臺北,特恭詣長老座下叩安。當蒙面諭:「菩提樹發表之觀經講記,從頭至今,每期我都看過了,其他都很好,只有一處要改,即第二水觀,禪堂打香板,原文:打的響,可使旁人聽了,嚇一大跳,不敢昏沉。應改為:可使旁人聽了,提高警覺,免落昏沉。」在講記刊登將完之際,復奉長老函諭,略以菩提樹雜誌社擬將觀經講記發行單行本,囑製序文一篇,並飭將第九佛身觀中,頸項俗語叫頸膊子。改為:頸項俗話叫脖子。」經此一番面諭,一番函諭,得悉長老已對觀經講記全部慈閱印可,令我對文責之精神負擔,頓覺若釋。但願見聞者,同結淨土緣。

對此講記,我祇是草草記錄而已,承埔里觀音山香光精舍永慈法師校正錯訛及標點;至其謄稿工作,自始至終,皆由林法華居士幫忙。錄音膠帶,乃是蔡宏謀居士惠借。而大力促成此一善舉者,則為金慧芬居士也。一位法師,三位居士護持功德良鉅!在此一併致謝。

本書出版之時,適逢  道公阿闍黎八十壽辰在即,謹以此功德,祝頌  道公阿闍黎無量光壽,並願以此功德,迴向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同生西方,同圓種智。



一九七九年孟秋釋振教序於高雄縣阿蓮鄉三聚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