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

九品往生的關鍵

 


九品往生的關鍵

悟顯法師   開示

今天念佛開示,我們利用這點時間跟大家講一下,有關於「三輩九品」,大家在學淨土當中,對於經典的認識,你們產生出的微細問題。

 

要知道淨土宗的修行,歷代祖師告訴我們,以信願行這三個作為最根本的資糧,「深信淨土。切願求生。老實念佛。」這三個缺一樣都不行,你少一個,都不能往生。你只有信願,你沒有念佛,你不能往生;你只有信願,你不持戒,你沒有其他的戒法、戒行,你這個行持也不算圓滿。淨宗講的正行是念佛念阿彌陀佛,其餘的,包括你持五戒、八戒等等的,這個是助行,包括你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持念大悲咒,持念往生神咒,這都算是助行。

 

了解了往生的關鍵,你就知道淨土宗怎麼來修行。所以蕅益大師講的:「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能不能往生,在於信願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功夫的淺深。」你往生品位高下,這是持名功夫淺深的問題,以這個功夫來論品位,這個道理就講得很清楚。

 

那麼,我們看到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說的:「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這個九品往生,在現代很多人對它產生了一種誤解,以為它是一種修行次第;實際上九品往生,是一個品類的總歸納,它已經是固定的,就是它歸納這個人在生前所做的行業,他修了什麼,或是他曾經造作過什麼,然後他往生到淨土,佛為我們說明他的品類。比如說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終迴心,念佛求生,他是屬於下品;中品的持戒、持齋,或是一日一夜,或是盡形壽,這是屬於中品;上品的能善解大乘,能夠深入大乘,諦信不疑,這是屬於上品。這個總在於他遇緣不同。所以你現在遇到了大乘佛法,你又能受菩薩戒,又能諦信不疑,這個必然是上品,這觀念很清楚。

 


為什麼要跟大家這樣分析?因為很多人,把它當作是一種修行的次第,這是有一些外道、邪師穿鑿附會,對於淨土不了解;或是現在有一些出家人,對於淨土不了解。為了要搞世間法,要推廣這些世俗事,《弟子規》等等的這些東西,把經文穿鑿附會,讓你以為三輩九品是修行的次第,實際上它是品類的歸納,它並不是修行次第。如果它是修行次第,你應該從下品下生開始修,你不能躐等。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沒有人修五逆十惡往生淨土。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中品往生者,雖然在世間行孝,但是重點還是回到信願之有無。這三輩九品之所以能往生,是在於信願有無,不是因為他在世間做了什麼事情。

 

就像一個世間人,二十四孝裡面的好了,這些人都很孝順,夠孝順,千古流傳的故事,這些人有沒有往生淨土?沒有;為什麼他們沒有往生呢?沒有信願。二乘人,持八戒,持聲聞戒,有沒有往生呢?也沒有啊,為什麼?沒有信願,倒過來看你就很清楚。相反地,下輩往生者張善和,臨終持名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阿闍世王,殺父、害母、出佛身血,五逆十惡全造了,具諸不善,臨終釋迦牟尼佛告訴他業性本空,本來是下品,翻為上品,悟無生忍,往生淨土,所以淨土法門是頓超的。


你們腦筋要清楚,觀念要清楚,得生與否是在信願有無,能不能往生在於信願;功夫的淺深在於你持名的深淺,你的品位高下在於你持名的淺深。如果能深達實相,即使你生前造作惡業,惡業也全然消除,沒有絲毫的殘餘,所以淨土的九品往生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要這樣告訴你?有很多人,在佛門裡面學佛法,碰到這些不是真實的善知識,給你傳這些世間法,人間的這些東西,人間佛教、《弟子規》等等的,這些東西讓很多人退了道心。你不要看人多,那個叫魔力攝持,百分之八十以上佛教徒不能接受,沒有人可以接受在佛法裡面夾雜世間法。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告訴我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又講他自己絕對不會以小乘法來幫助眾生,何況是人天乘。

 

如果佛以小乘法度眾生,佛則墮於慳貪之中,這件事情釋迦牟尼佛絕對不會做。所以這個三輩九品,你要搞清楚,特別是所謂的中輩往生,常常被拿來穿鑿附會。你要知道,淨業三福,講的是三福具足,如果你只有第一福,你不能成就;只有第二福,一樣不能成就,重點在於三福具足。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正因。講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如果你只做到第一福,你是一個世間人,未發菩提心;如果你做到第二福,你是一個二乘人,二乘人雖然懂得要出三界,懂得要持戒,但是很多時候不信淨土,所以要三福具足,第三福做到,你才算是深信淨土,深信大乘。所以在這個淨業三福上,大家的正知正見要有,世尊講三福具足,不能聽那些人穿鑿附會。清涼國師講的沒錯,勿穿鑿異端,他在坐化前,教導後世的這些學人,不要穿鑿異端,說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講一些沒根據的話,或是一些曲解經義的話。清涼國師告訴後世的這些學人:這些人天乘,不是佛法,它不能出離啊。

 

你們都聽了《法華經》,都發心學大乘了,這觀念要懂。還有一點,你腦筋要清楚,我叫你不要學這些世間法,佛教你不要學這些世間法,並不等於佛教就是不孝順,因為實在有人太愚癡了,一聽經,聽不到重點,都是墮在愛見分別當中,墮在小團體當中。所以學佛,道心要有,能不能往生的關鍵,是在信願;你的功夫的高下,你的品位的高下,是你持名功夫的淺深。所以,以此信願行來看這三輩九品,這個道理就非常清楚了。

 

如果你只做持五戒、持八戒或一日一夜,這些都是小乘的事相戒,那你未發大乘心,也沒想求生淨土,你持戒頂多得生天的福報,不會往生淨土,重點是他沒有發心求生。所以淨土宗不是小乘,在於你有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你所持的這個菩薩戒,就等於八戒,等於聲聞戒,而且超勝,我說的等於,是等於把它持好了,持圓滿了。為什麼?菩薩戒超越一切戒,為一切戒的根基,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梵網菩薩戒經》裡面告訴我們的,菩薩戒是一切戒的根本,是一切眾生的佛性種子,本源自性清淨。所以不是凡夫、一般人,你沒有發心所能測度。


你要知道,這九品往生,特別著重的是具足信願而持名,它不是修行的次第;你要知道如果是修行次第,那你要先造五逆十惡,從下品開始造,就像世俗人修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一直到非想非非想,世間的「禪定」它是修學的次第;淨土宗講的是頓超,講的是五逆十惡,也可以頓超。你在世行孝,如果有心求生,願意放下你的世間心,放下世間的貪愛,也能往生。重點是你的貪愛能夠放下,世間心能夠放下,這個就信願具足,不然你的信願不算具足。

 

學淨土的同修,很多在微細的道理上,沒搞清楚,沒搞清楚你就產生疑惑,只要有人穿鑿附會,你的疑惑就會發動,「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你對淨土懷疑,你會失去淨土法門對你最大的利益,這個《無量壽經》上講的。所以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對於《無量壽經》,你要真正去了解,有不懂的地方,要把它弄懂;弄不懂,去拜懺,去念佛,好好念,認真念,業障消了,心通了,自然就懂,求佛力加持,還有看祖師大德的,像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這兩部都是淨土宗的大作。《觀經》可以看善導大師的《四帖疏》,如果對天台宗有興趣的,《妙宗鈔》、《圓中鈔》,《彌陀經》還有《通贊疏》,《普賢行願品》有《別行疏鈔》等等的,這些都是淨土的經典以及著述,都是祖師大德、高僧大德的教化,讓淨土的學人可以了解西方極樂世界,了解往生的理論與事實還有方法,對我們有莫大的助益。

 

所以這三輩九品,你一定要知道,它是往生的一個歸類。這些人在生前所做的事情,佛給他做一個歸類,它不是修行的一個次第,所以你要清楚。不然人家跟你講,哎呀!你沒有根喔,你看《觀經》裡面不是有講九品嗎?九品有沒有講要孝順父母啊?有啊。那你現在要先學世間法,用世間法來作為基礎。結果你去學,世間心就起來了,愛欲心就放不下了,你的法身慧命就被斷掉了。


佛在經典上講,在戒經上講,不要去接觸這些東西,接觸這些世間法,一定讓你斷佛種性,你就不會學佛了。釋迦牟尼佛很肯定的,你接觸世間法,你就不會學佛,非常肯定。因為你本身裡面有業習種子,現在再給你這些世間的緣,你這裡面的業習,肯定發動。一旦發動,眾生沒有定慧,你降伏不住煩惱,你的心裡面的罣礙、煩惱,全部都會現前,然後你就會給自己一個很好的理由,哪一個法師教我要先把世間事做好、人做好,你就退道心了,你就退失菩提心,甚至退菩薩戒。

 

所以,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這菩薩就是你發心要學大乘的,學淨土法門的,所以稱你為菩薩。至少你是想學,知道淨土的名字,名字位,名字位的行人,觀行位的行人,所以給你稱為菩薩。你如果沒把這個道理搞懂,對你來說,莫大損害。

 

我們今天把這微細之處,給你做個分析,這是一般常常搞錯的,常常被人家穿鑿附會的地方,你聽我們這樣講,你就會漸漸清楚。聽一遍不懂,聽十遍;聽十遍不懂,聽一百遍、一千遍,把它弄懂,腦筋要轉過來。因為這一點,很多老修學幾十年,都沒搞懂,那個也是有業障,善根不夠。像我的胎教是念阿彌陀佛的,沒有問題,一聽,馬上就清楚了;經典我們一看,原來祖師是這個意思,我們就不會被迷惑了,我們自己懂了,希望大家也能了解,不要受騙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