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二十五圓通─跋陀婆羅觀觸塵圓通 (5) │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7)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   (精彩節錄)


二十五圓通─跋陀婆羅塵圓通 (5)


悟顯法師 講述


跋陀婆羅。并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第五觸塵。

這是從觸塵而入道,「跋陀婆羅」翻作中文叫做「賢護」。忽悟水因「既不洗塵」:這個就是境空。「亦不洗體」:這就是根空。根境皆空,根塵既空,而中間的妄識,根本就沒有辦法發,所以說「了無所有」。這就是脫根塵而入空性。

佛稱威音王佛,為什麼叫「威音王佛」?《法華經》上講:「神智無量。將導一切。」《法華要解》上說:以大音聲,普遍世界,為大法王,說法無畏也。所以叫威音王佛。《法華經》,有二萬億威音王佛,相繼出世,跋陀婆羅是在第一尊佛的像法當中,與「常不輕菩薩」是同時。跋陀婆羅初為傲慢的大眾,常常輕慢誹謗「常不輕菩薩」,後來見到「常不輕菩薩」的神力,於是就懺悔,又能夠信受「常不輕菩薩」,所以得聞佛遺傳的教法,發心出家。《法華經》上說:「爾時常不輕菩薩者。即我身是。」「爾時四眾常輕菩薩者。今此會中。跋陀婆羅菩薩等是。」所以這是講他在威音王佛的時候,就跟常不輕菩薩是有因緣的。

這是從觸塵來悟入,他悟得水因「既不洗塵」,這是「境界空」,「亦不洗體」這是「根空」。根塵既空,中間安然得無所有,所以脫根塵而入空性。

解釋一下「於浴僧時。隨例入室。」這是佛制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還有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半月僧眾用浴一次,按例入於浴室,正在洗澡的時候,以水觸身,覺有冷暖澀滑之觸,由是窮究此水,到底是洗塵而現觸覺,還是因為洗身體而現觸覺,如果是洗塵而現觸覺,塵本無知,如何能成觸?所以說「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那觸是從哪來?到底是洗塵而來?還是洗體而來?如果說是洗體而來,這四大假合之體,本屬無情,如何覺觸?所以忽悟水因。水為導悟之因,既不洗塵,又不洗體,到此根塵頓銷,能所雙亡。連洗澡都可以明心見性。「中間安然。得無所有。」根塵既銷,這中間發的妄識自然就銷掉了,欲覓觸塵之相,了不可得。

所以相盡性顯,觀行成就。這是講「於浴僧時,隨例入室」這一段。

「宿習」就是指他過去觀行熏習成種,在八識當中,歷劫不忘。跋陀婆羅之前在威音王佛像法中出家,因瞋恨輕賤常不輕菩薩,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還能夠宿習無忘,守護善根,乃至今時,從佛出家。

這就是講過去他聽聞大乘佛法,就像「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一樣,大乘佛法一入你的阿賴耶識,歷劫都不忘,哪怕是經二百億劫,不值佛,不聞法,甚至千劫墮在大苦惱的阿鼻地獄當中,他的善根還是在,所以為什麼說流通大乘佛法有無邊的功德,因為在時間上即使經歷再長,善根都不會磨滅掉。乃至過了這麼久,威音王佛以後又遇到釋迦牟尼佛,威音王佛是非常久遠以前的佛,他受了這麼大的苦報,到現在遇佛又從佛出家,顯示真性不會因為時間而銷滅,真如之法也不會因為時間久遠而善根磨滅,所以能「宿習無忘」。

什麼叫「妙觸宣明」?「妙觸」是對「妄觸」而言。「妄觸」有能觸之根與所觸之塵,能夠發生覺知,名為觸。今天既不因洗塵而顯現,也不是因為洗體而顯現,所以「妄觸銷亡」,轉為「妙觸宣明」,微妙的「觸塵」既不屬有也不屬空,唯ㄧ如來藏性,隨心應量,循業發現而已。

「宣明」就是發現,循業發現。

「成佛子住。」什麼叫「佛子住」?就是證菩薩位,位居等覺,是真佛子。這位跋陀婆羅也出現在《無量壽經》裡,經文講的「又賢護等十六正士。」這「賢護」就是跋陀婆羅,他是等覺菩薩。這是講觸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