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四禪有哪九天│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九 (4)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九】   (精彩節錄)


悟顯法師 講述


四禪有哪九天│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九 (4)......


再看四禪。四禪分為九天,「凡夫天」一樣分為三層,還有一個是「外道天」,後面還有「五不還天」,五不還天一般人只知道是聖人所居,但是他見不到。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捨。粗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這四禪有九天,本地就是三天,在「廣果天」當中別開「無想外道天」,還有「五不還天」,這五不還天就是三果聖人所居,所以有九天分為三種。

凡夫天有三,「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等前面三個是凡夫所感的實報天,也就是凡夫的天報。

在《俱舍論》講:第四禪離八災患,「八災患」就是:尋、伺、苦、樂、憂、喜,還有出、入息,這八患,這是他離的「內患」,還有:不為三災所動,這是「外患」。這裡叫做「不動地」,因為它不為「三災」所動,也不為「八患」所惱,它相對於前面來說它是不動。這裡經文講的「不逼身心。苦因已盡。」這「不逼」就是已經離開前位之苦,就是離開「尋、伺、憂、喜」,「尋伺」就是尋求伺察,前一層天還有比較粗重的尋伺,到這裡已經離開了尋、伺、憂、喜等苦因,所以說「不逼身心。」沒有逼迫,但是這個「樂」非常住,第三禪雖徹意地之樂,但是這個樂必然有壞,所以不屬於常住。樂會變壞,於是它就有「苦」生,所以叫「久必壞生」。

什麼叫「苦樂二心。俱時頓捨。」就是從前面一直到這天之前都是「厭下苦、粗、障,欣上淨、妙、離」,一樣是厭苦欣樂。

到此天就「苦樂俱捨」。這裡他厭苦欣樂的心就捨掉了。所以叫「粗重相滅。」也就是「苦樂二心。俱時頓捨。粗重相滅。」他得四禪天的禪定,欣上妙定,所以叫「淨福性生。」因為離開了四禪以下的染著,所以叫「淨福」。這是解釋經文。這一類名為「福生天。」

應該說這樣的一個功夫可以生到「福生天。」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這「福愛天」就是四禪第二天。

它是捨諸苦樂等法,唯一捨心與定心圓融,所以叫「捨心圓融。」在「捨心」當中決定認可,不為異緣引轉,所以叫「勝解清淨。」他是天道的勝解清淨。捨心既然圓融,那麼就無有遮限,所以叫「福無遮」,他感得的淨福就沒有障礙,所以叫「福無遮」。因為他有勝解力,於圓融定中能夠愛樂隨順,沒有障礙,受用無窮,所以叫「得妙隨順。窮未來際。」這一層就稱為「福愛天。」

那麼有一個問題,他說:有漏禪的壽命有限,為什麼說窮未來際?一般人都會有這個問題。這裡講:他是從他得定,所以壽命報得長遠,常常以「劫」來計算,來講窮未來際,不是真的無盡未來。只是比一般人長很多,所以叫做「窮未來際。」

第三個:廣果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歧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這是四禪第三天。

就是在「福愛天」中有分兩種「歧路。」所以叫「從是天中。有二歧路。」一個就是「廣果」,一個就是到「無想」,就是迂曲到「無想天」。「若於先心。無量淨光。」就是從他修行以來,不帶異計,他直修根本四禪,他沒有修其他的,他是修四禪,離開了前面染著,所以叫「無量淨光。」熏禪福德,增盛圓明,所以叫「福德圓明。」因為他有禪定所以他有福,熏習的禪定,所以得福報。「福德圓明。」以四無量心,熏禪福德,有定力,又有四無量心,所以增盛圓明,離下地染,這樣「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這是廣德所感,所以名為廣果。這是正修四禪。

那還有一類是外道,再看「無想外道天」,也就是「無想天」。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這是第四禪第四天無想天,是從「福愛天」分出來,算是外道天。

他修四禪帶「異計」,就是他不是真正的正修四禪天,他帶異計,所以感得此天的果報,由前欣厭不已,不是厭下欣上,厭下苦粗障,欣上淨妙離,所以叫做欣厭不已,故云:「精研捨心。相續不斷。」精研此捨心,「精」就是精進,「研」就是窮研。前面是「雙厭苦樂。」在這裡繼續地深入,繼續用功,所以說「相續不斷」。到「福愛天」他能遍窮捨道,所以叫做「圓窮。」就是苦樂雙捨,捨到他們認為的究竟。那麼捨心既亡,則身心亦泯,所以叫做「俱滅。」他把什麼都不想,就當作是涅槃。

「心慮灰凝。」就是講他在無想天的果報,「灰凝」多久?就是「五百大劫」。五百大劫他心都不想,灰凝就是「想心不行」,他不打妄想,他的禪定非常厲害,可以五百大劫想心不行。所以經文上講:「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下面就告訴你:都是虛妄的。因為這一層天他不了不生滅心,我以欣厭疲勞,以生滅為因,所以他只是暫見六識,但見六識暫時不動而已,就像石頭壓草,暫時而已,他不知微細生滅,他就以為是涅槃,所以叫「不能發明不生滅性。」他是以生滅為因,所以不能發明不生滅性,這是經文。

「初半劫滅。」就是講它的一個境界,按照《俱舍論》引《婆沙論》說的:這一天經於半劫始入無想異熟,這無想異熟就是無想天的果報,所以名為「初半劫滅。」到他無常的時候,他就變異,他定功伏不住了,這就是他變異,到無常時,他異熟的心就開始動,心就開始動,所以初半劫是滅,後半劫心就生了,就開始動念,所以叫「後半劫生。」他的定功就開始衰減下來,衰減下來就開始退了,所以叫「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前面是心滅,後半劫心生。這是在《俱舍論》裡面引《婆沙論》說的,這一類就稱為「無想天。」這是總結。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四禪天它離開了八災患,就是「憂、喜、苦、樂、尋、伺、出、入息」,這八法它妨礙禪定,所以是八災患,水、火、風三災算是外災,八災患它算內災,一個內、一個外。四禪天它離開了八災患所以超過前面,前面包括三禪,因為它有這風災、火災、水災,「火災」燒初禪天以下,「水災」淹二禪以下,「風災」吹壞三禪,到第四禪它就沒有,他不受這三災的影響,他也離開了八災患,所以叫做「不動地。」這第四禪天它有一種是報得的,就是在劫壞的時候,這裡的地獄以及包括三禪天以下的世界都壞掉,眾生沒有地方去,「法爾生四禪」,他直接報得生四禪天,不過那是很久以後的事情。它這一天叫做「不動地。」因為它還是有壽命的劫數,禪定還是會退轉,所以他不是真的不動。在《俱舍論》裡面講到,它說:彼器非常,情俱生滅。凡夫修定味著受生,也就是貪著在禪定當中,名為「有所得」,所以叫做「有所得心。」他定慧均等,能捨苦樂,所以「功用純熟。」前面三天是實報凡夫天,這裡是第四禪的外道天,所以「名為四禪。」後面就是四禪天裡面的「五不還天」,也就是凡聖同居土。在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起碼有三個:一個是南閻浮提,南贍部洲,還有一個是兜率內院,還有一個是五不還天,所以這是第三個。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這裡講五不還天。

五不還天乃是三果聖人所居,不同凡外,所以特別在這裡說明,也叫「五淨居」,也叫「五不還」。這裡講「下界」,下界就是二乘斷三界九地思惑,九九八十一品,成阿羅漢;今天阿那含他是三果人,已斷三禪已下四地各九品惑。種子跟現行都消滅,名為「滅盡。」所以叫「九品習氣。俱時滅盡。」離「欲界」繫縛,叫「亡苦」。離下面的三禪,叫「亡樂」。所以叫「苦樂雙亡」。他不會再隨著生滅相續,下無卜居。「卜居」這個「卜」就是選擇的意思,他沒有居在一般的三禪天以下,他在第四禪。這四禪天的禪定,名為「捨念清淨」,所以經文講:「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就是於四禪眾同分,「眾同分」就是他跟四禪天這些有情大眾是同在四禪天的。他是同樣在四禪天裡面居住的,所以叫「捨心同分中安立居處」,「捨心同分」就是指四禪,他在這裡安定居住,可是一般的四禪天眾只是知道,但看不到他。住此斷七十二品思惑,以求證阿羅漢果。因為他已經斷三禪天已下四地九品惑。他還有七十二品思惑還沒斷,是還沒有證,所以他安住在這「五不還天」求證阿羅漢果。一般講「眾同分」裡面就是眾生同分,也叫「有情同分」,還有一個叫做「法同分」;人畜等有情相同,叫做「有情同分」,蘊界之法相同,名為「法同分」。這裡用同分,就是講它的境界同樣都是安住在四禪,跟這裡的有情眾生同分。

註解裡面講到:這「安立居處」確實是在四禪的同分境界裡面,但是他的功夫不一樣,所以有別業。《俱舍論》講,他雜修靜慮有五品不同,所以生在這五不還天。什麼叫「雜修」?就是剛開始起無漏觀,之後又起有漏觀,後來又起無漏觀,因為有漏無漏,互相間雜而修,所以叫做「雜修靜慮」。所謂「靜慮」就是禪定;定慧均等,叫做「靜慮」。五品裡面有分下、中、上、上勝、上極,這是他的五品,所以才有「五不還天」。這裡為什麼叫做「淨居」?就是三果聖人在下界當中,九品思惑,俱時滅盡;思惑有八十一品,滅了九品,名為「淨」,所以叫做「淨居天」。

下面看「五不還天」第一個「無煩天」。

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這是按「雜修靜慮」有分五個品類,這是最初的,也就是下品。

前面「苦樂兩亡」而「欣厭尚存」,對待之心沒有完全泯除,而今對待已滅,所以叫「鬥心不交。」

「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因為有對待,意識就還在妄動,一旦無對待,那就無煩。你覺識煩動就還有煩惱,還不是真的清淨,這裡無對待,所以名為「無煩天。」這是第一個。

那麼「鬥心」就是厭苦欣樂二心,這苦樂未滅的時候,交戰於胸中,互為勝負,所以叫做「鬥心」。如今鬥心已經息了,「鬥心不交」這一類就叫做「無煩天。」

第二個:無熱天。

機栝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這是屬於中品。

「機」就是發動之機,也就是念頭,「栝」就是概括的意思。唯一捨心叫做「獨行」,所以叫「機栝獨行。」微煩叫做「熱」。也就是他唯一捨念,或放或收,更無餘念夾雜,所以叫「機栝獨行。」

所謂「研交無地。」若有一念,那就不可以說是「無」,今更雜修靜慮,研究此一念,了不可得。所以不唯不交,「交」就是動念的意思,即使,你想要夾雜也沒有辦法,所以叫做「研交無地。」這裡講的「定障既寂,心得清涼」,所以叫「無熱天。」

他這裡雜修靜慮,窮研這一念了不可得。不唯不交,即欲交亦無地。這「交」是什麼?就是對境,你對境,縱然你想起心、你想要動念,你也沒有辦法。這裡他的功夫叫「研交無地。」是說他的心念是比之前還清淨。你可以發現它的形容都是後後勝於前前,後面的諸地勝於之前。研究此一念,了不可得,所以叫「研交無地。」「交」就是他動念去攀緣。因為「研交無地。」的關係,所以心得清涼,「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第三個:善見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沉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這屬於上品。

善見天的定慧圓明,所以叫「妙見圓澄。」定慧之障銷除了,所以叫「更無塵象一切沉垢」。捨心圓明,所以叫「善見」。這就是善見天的境界,它定慧圓明,所以於雜修靜慮裡面它是屬於上品,靜慮就是所謂定慧均等,在這裡他是定慧圓明,所以十方世界他都能夠觀照得到,所以叫「妙見圓澄。」它這「十方」也不是真的十方,大概就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因為阿羅漢的禪定沒有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包括神通也是一樣,但已經很大了。

下面看第四個:善現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這是屬於上勝品。

定慧功成,所以叫「精見現前。」陶鎔習氣不為習氣所障礙,所以叫「陶鑄無礙。」

那麼「精見現前。」就是「精妙之見」已經現前,這句話是指前一天見體清淨,見用周遍,此天更增修靜慮,也就是雜修靜慮。所以說「陶鑄無礙。」,陶鎔習氣不為習氣所障礙。前面是「精見現前。」這裡是更為深入,「陶鑄無礙」,所以叫做「善現天。」

前面是圓明,這裡是定慧功成,它的境界又比前一天還要來得殊勝。所以它在五品當中是屬上勝品。

第五個:色究竟天。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這屬於上極品。

窮究至極,所以叫「究竟」。眾色極微,「眾色」是一切色相,它的極微之處,所以叫做「群幾。」就是群動之微細之處。

經文:窮色性性,「色性性」就是色之體。「色」以什麼為體?「色」以空為體,窮至色邊際即入虛空,所以叫「入無邊際。」故說「究竟群幾。窮色性性。」這「群幾」就是講眾色之微,「究盡」去研究色性的邊際,即入於虛空,「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這是色究竟天的境界。

這個是五不還天。再看經文,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這是總結四禪天名。

梵語「那含」,翻作中文叫「不還」,所以叫「五不還天」。是聖人所居,由無漏定力殊勝所感得的五不還天。這是四禪的天王及有漏凡夫所不能見到的。就像在深山曠野的道場聖地,有的是阿羅漢所住持,像悟達國師遇到迦諾迦尊者,悟達國師跟他有緣,他可以見得到,但是世間一般人是沒有辦法看到的。還有,像法照大師在衡州雲峰寺用功,一日於缽中見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這個也是凡聖同居土,在山西的五台山,文殊菩薩的道場,就是大聖竹林寺。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是十八天。獨行無交。」這十八天超越欲染,一味定心,所以叫「獨行無交。」它是超越了欲界,是有禪定的。因為還有色的障礙,所以叫「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悟定居士 校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