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9日 星期六

你的心在哪裡? 楞嚴經 十番顯見 四顯見性無減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二】  

 (精彩節錄)


你的心在哪裡?


楞嚴經 十番顯見 四顯見性無減


悟顯法師 開示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


這是藉由世尊舉手、垂手來顯示我們的常住真心沒有所謂正、倒的問題。只是名字上稱為正、稱為倒。

這時候阿難從座而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他說:世尊如果我的見聞必然不生不滅的話,為什麼世尊說我們迷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這個時候如來就垂金色臂,「輪手下指。」手指指著地下,告訴阿難說:「汝今見我母陀羅手」你看到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

阿難說:「世間眾生以此為倒」,世間人手指向下面,就是手倒著的。阿難說:「而我不知誰正誰倒。」我不曉得在這當中怎樣算是正、怎樣算是倒。

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輪手下指是倒的,「即世間人將何為正。」那怎麼樣叫做正的呢?阿難說如來把手往上指於空,這就叫做正。

所以世間人認為的正倒,手指地板是倒的,指空則名為正。

這段意思是這樣子的。



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其實這一段就是藉由手的正倒,顯示佛與眾生沒有差別。只是名字上稱為佛、稱為眾生,實際上佛性並沒有任何差別。所以說「汝身與諸佛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比類發明」就是你去比較。如來的身叫做「正遍知」,眾生的身叫「性顛倒」,你去看「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如來的身叫正遍知,眾生的身叫性顛倒,其實只是名字上講「顛倒」,實際上哪裡有顛倒之相。所以說「名字何處號為顛倒。」

這就是顯示永嘉大師講的「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既不知顛倒所在,也不知無二無別。

所以前面講的,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就是世間人很容易知道。手上指於空名為正,下指於地名為倒,這樣世間人容易知道。可是如果拿這個譬喻來看眾生身跟佛身,那一般人會覺得,這個眾生身是顛倒的,佛身是正覺的。所以佛就教我們觀察:你看這個佛身跟眾生身,名字上說顛倒,那到底哪邊顛倒?差在哪裡呢?這裡它秘密的意思就是:顯示眾生的幻妄身心,當體即是常住真心;眾生的這虛妄色身當體即是如來清淨法身。可是一般大眾沒有辦法知道。

我們看解釋,他說:

阿難聞佛開示觀河之見,生滅中有不生滅,則前面見拳之見,即此見性,信知真性不曾遺失。云何世尊獨許波斯匿王而說我等遺失真性?

原來沒有顛倒,那為什麼說我現在是顛倒行事?所以這裡佛輪手上指下指,講這顛倒其實但是名字而已,也是要顯示這層道理。其實這個時候阿難還沒見性,還是認妄為真。不知道顛倒所在,所以世尊垂手示之。且天然垂手一般人以為是倒,猶是身境本自真常而返生厭離,此二乘、外道之顛倒也!豎臂是倒,反以為正,一般人是這樣子的,這是憨山大師的解釋。豎臂明明是手臂倒過來的,但世間人反以為正,這就是認「生滅無常」而妄計為「常」,這就是凡夫顛倒。

「然我唯是一隻手臂,指空、指地而已,沒有正倒。」所以這是用舉手垂手,首尾相換而妄生分別來做例子,這世間一類之人如此瞻視!

一般我們會認為手指地,這個手是垂下來的,這是倒的,手上指空是正的,世間人認為是手指地是倒的,上指於空是正的,把正倒搞錯了;所以把生滅當作是真常的,把真常的當作是生滅的。這是以手指指地,來顯示這世間人迷惑顛倒所在,也就是講認妄為真。

這段經文其實我在看,它就是所謂的眾生身心「幻化空身即是法身」。那這裡憨山大師他是按照經文內容去講的。所以如來法身與汝等色身其實皆是同一身也!如果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眾生身叫性顛倒,以如來法身安然自在,汝等之身妄計斷常,以此為顛倒!」世尊意要阿難悟色身即是法身,所以憨山大師也要把它講出來。於是就問阿難,「隨汝諦觀汝身、佛身何處名為顛倒?」這個是叫他從色身直接去悟法身。但是阿難及大眾一向迷執,乍聽之下不知道該怎麼起觀,不知道身心顛倒所在。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色法,有十一個。心法,就是四蘊,所謂受想行識,或是講八識。諸緣就是根塵。心所使就是五十一心所法。諸所緣法就是根身器界一切萬法,皆唯心所現。以此而觀,足知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都是真如自性所變現的。

如何但認幻妄身心而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為什麼遺失本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於悟中認迷。這是倒裝句,悟中認迷,實際上悟中沒有迷。

覺迷迷滅,覺不生迷,所以「認悟中迷」這裡解釋講的,他說以本來不迷,因為悟中怎麼可能有迷?但是認妄為真,就是所謂的悟中之迷。這個就是身心顛倒所在。

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前面講: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所以於悟中認迷。既然起一念無明,那就「晦昧為空。空晦暗中。」

我們直接看解釋:真如法界當中,一念妄動而成不覺之無明,這無明就蓋覆真性,將靈明廓徹的真空變成頑空,所以叫「晦昧為空」。依此頑空,無明繼續妄動,所以講「無明凝結」,結成什麼呢,變成四大幻妄之色。故云:結暗為色。

要怎麼顯示有「空」?空色相對,就顯出來了。你要說一開始一念不覺無明,而有幻妄之色,也可以。為什麼?你有動就有靜,動靜是相對的,起一念無明是動,那為什麼動?動中就有靜,靜中就有動,所以是相待的。所以說先有出色也可以,先有頑空也沒有問題,因為就是兩個同時對待而現,你總得先說一個。就像說先有見分,還是先有相分。有的經典講的是先生妄見,後生妄相,有的經典是講先有妄相,後有妄見。實際上沒有妄見就沒有妄相;所以色空也是這樣,沒有色,它就沒有空,一樣的道理。

晦昧為空,依此頑空結這四大幻妄之色,故云:「結暗為色」。真心既迷,就轉本有的智光變成妄見,以此妄見對彼幻色,互相對待既久,妄見就摶取少分四大,就是執取四大之少分,和合變成我們現在五蘊身心,所以叫色雜妄想,想相為身。這是按照經文一句一句解釋下來,既然執此妄身,就遺失本有之真心、本有之真性。

所以但認「聚緣內搖昏擾擾相」以為自己的心,這就是所謂的性心失真。聚緣內搖就在你自己心中在打妄想,「內搖」就是意識昏昧,妄想搖動,所以叫「聚緣內搖昏擾擾相」,那一迷廣大之真心,就執著這蕞爾幻妄之身心,所以說「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曾不知此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既然執此幻妄身心以為真實,惑為色身之內,那對外,你就不知道這色身以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

就像井底之蛙一樣,就是住在井底,執此幻妄身心以為真實,你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棄廣大的海水唯認海中一個水泡,所以叫「棄大海而認一漚」。這「漚」就是水泡,這個就是迷惑,且以一漚又把水泡裡面的水,目為整個大海,那就迷得更深了,是故汝等即是迷中倍人,這個就是眾生的問題所在,如我垂手等無差別,所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所以藉由「垂手」比喻作眾生的顛倒。豎手,上指於空名為正,這就是講如來正覺。那顛倒在哪裡?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眾生就是這樣,顛倒所在。

所以說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感應道交難思議!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感應道交難思議!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悟顯法師 開示    (精彩節錄)

實際上,大乘佛法是最切實際的,為什麼?

你看,不光是能夠成佛,我們拿觀世音菩薩來說,觀世音菩薩幫助多少眾生,或是在兵陣當中,在打仗時候;或是遇到大火所燒、大水所漂;有人坐飛機,這飛機要墜機了,念「觀世音菩薩」;有人生病了,這世間的醫藥都沒有效,他念「觀世音菩薩」,這些腫瘤癌症全部都好了。


誰說佛菩薩沒有加持的?怎麼會說大乘對於生活是沒幫助的?這是眾生忘恩負義。你再看看有多少人念「藥師佛」生病痊癒的,不可勝數。


一本《觀音靈感錄》感應的事蹟,那個是有記載的,還有很多沒有被記錄下來的,近代的、古代的都有。


你看讀《金剛經》也有功德,世間的這些事情也都能解決。《金剛經持驗錄》,不光能解決你世間的問題,還能解決你的生死,


《法華經》也有《持驗錄》,這是幾部比較有名的經典,有人為它做《持驗錄》,還有很多不可記數的。


所以現在的人,你要有智慧,你不要人云亦云,人家告訴你:「哎呀!這大乘講的都是空,跟生活沒有相干。」怎麼會沒有相干?你念「觀世音菩薩」,你碰到急難恐怖,立刻就得解脫。


我們看過火燒房子,他那個村子裡面的房子全燒了,他念「觀世音菩薩」,他家的房子沒事。


毛惕園居士他的太太坐飛機,這飛機要墜毀了,她教整台飛機的人念「觀世音菩薩」。以前是那種高翼機,就是兩個螺旋槳的,飛機有分高翼、中翼、低翼,高翼機一般是兩個引擎,一個引擎壞掉不能發動了,那麼只有墜毀的命運,正、副機長全部慌亂,大家就念「觀世音菩薩」,莫名其妙的這架飛機自動降落了,那時候沒有現代化的導航降落系統,這是民國初年的時候。下來以後檢修飛機,這些維修飛機的技師講:「不可思議!這個引擎根本就壞掉了,為什麼又突然能夠啟動?」這個都是學大乘的利益。


大乘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你念「觀世音菩薩」,現世的惡業可以消滅,現世的急難恐怖可以立刻解決,來生還能往生淨土。



福到了......【悟顯法師法語】

 



【悟顯法師法語】

念佛是正信,要能夠轉相教授。

福到了......【悟顯法師法語】

 



【悟顯法師法語】

多一人吃素,社會多一分祥和,少一分戾氣。

2021年1月8日 星期五

楞嚴經玄義 【辨體】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玄義

悟顯法師 講述

玄義......

二、辨體:

這部經是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體」就是這部經的「體性」,它是以什麼為自體,也就是說以什麼為它的根本。小乘是以「生滅六識」為染淨的根本,大乘是以「不生不滅真如自性」為它的根本。這是講這部經它是依止什麼而說的,所以叫「本經的體性」。

也可以反過來看,就是:「他要說什麼」。在經文裡面就會說到他要講的內容。我們看這部經是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性,這不是隨隨便便我們認為它是什麼體,它就是什麼體,必須要有經文作印證。我們看到經文裡面講:「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這是其中一句經文,就是說:眾生不知道生滅去來本如來藏,都是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的。「常住真心」是經文裡面講到的,也就是這部經它要講的,它依的體性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以為自體,這是它的根本;還有:「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是在五陰的章句裡面有講到,乃至包括講六入的最前面、十二處的最前面、十八界的最前面都有這一句,「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乃至「七大」,都有講到「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都有,乃至如來藏中不屬因緣,不屬自然,所謂「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是經文裡面說到的,就是以「如來藏妙真如性。」作為自體,都是要了解這回事而已。

經文裡面又講到:「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包括到後面的「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就是告訴我們:「識」與「覺」皆性皆真。這是在「識大」裡面講到的,包括「七大」文中講到的「性空真色。性色真空。」「性風真空。性空真風。」又說到「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這經文裡面不斷地講到如來藏,也指示如來藏。可想而知,這部經它是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

什麼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包括《楞嚴經》它要發起修行,乃至你要成佛,你用的二十五種圓通都不會離開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二十五圓通都一樣。眾生迷,是迷如來藏妙真如性;悟,也是悟如來藏妙真如性,一直圍繞在「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重點上,所以這就是本經的體性,就是所要講的最根本的。還有,我們要知道:這部經是依如來藏妙真如體性而說的,包括破外道、破邪見、破五十陰魔,也都是依如來藏妙真如性為自體而破的。包括:楞嚴神咒、秘法,都是依如來藏妙真如性而起修的,所以說: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十方如來依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這些都是依「如來藏妙真如性」為自體所起的作用,「覺明分析微細魔事」,解釋七趣升沈,眾生的十習因、六交報,「詰其根本。」都是依如來藏妙真如性為自體。你迷了就有十習因、六交報,就有所謂的七趣升沈,就有五十五個菩薩位次。如果覺悟了,就是所謂「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也就沒有所謂的五十五位菩薩這樣的修行次第,沒有六道輪迴了,因為當下頓脫。所以無論是頓漸,都不離如來藏妙真如性,無論是覺迷,也不離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這部經一切處、一切時不會離開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是根本。智者大師講的「一心三觀」,也就是《楞嚴經》裡面講的首楞嚴三昧,它也不離開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就是它的體性,你依它來起修,那就是《楞嚴經》講的「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這個就是沒有離開如來藏妙真如性,是以它為自體。所以《楞嚴經》中在在處處都是指歸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是重中之重。也因此知道這部經它所要闡述的,包括後面明宗、論用,你之所以能知道怎麼修,修是以一心三觀,你講這個論用,你講這部經的教,不管是判在哪一時,都不會離開如來藏妙真如性,乃至如來一代時教,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同樣的道理,這就是本經的體性。

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