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1日 星期一

清淨明誨章(2)│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六(20)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六】   (精彩節錄)


清淨明誨章


悟顯法師 講述  ......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這一段祖師說: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就是傳盧舍那佛所說的金剛寶戒而已。金剛寶戒不能只有「體」而沒有「用」,所以戒淫、殺、盜、妄就是它防非止惡的作用,這個就是戒體,還有戒的「相用」,這裡說這四個根本戒。這一大段就是有名的<清淨明誨章>。這裡說:如果這個世界六道眾生,心若不淫,自然不隨生死相續。眾生會相續就是因為有欲貪為本,今天願出生死,必然以斷淫為第一。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學人修行本來可以出塵勞,但是「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然這個人有智慧,而且不是一般智慧,而是「多智」,乃至「禪定現前。」但是淫如果不斷,「必落魔道。」也就是說他來生必然是墮在魔道的。「上品魔王。」一般魔王就是指第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王,他有一點點的禪定功夫,但是淫心沒有斷,所以他還是在欲界,只是他是欲界最高層,「中品魔民。下品魔女。」那魔民魔女就很多了,或是他的徒眾,也就是魔王的徒眾。「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他們覺得自己都能夠成就無上佛道。經文上講:「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就是說在末法的時候,很多魔子、魔孫、魔民熾盛在南閻浮提,也就是在這個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包括現在末法所看到的種種的邪淫,包括同性戀等這些都是廣行貪淫,甚至他覺得眾生平等,為什麼不能同性戀?說老實話,所謂「眾生平等」,是講眾生的心性平等,不是講他的欲望,你不可以本末倒置,沒有道德,那就沒有辦法談什麼平等了。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這是教導世人「修三摩地。」也就是修道想要得三昧。那要「先斷心淫。」也就是淫心要斷掉,這個是「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所以<清淨明誨章>第一個是先斷淫。因為按照大乘來說,一般都是先斷殺,但是這裡它是以成道為主,所以是先斷淫,這是「如來先佛世尊」,包括釋迦牟尼佛,也包括過去諸佛如來,賢劫千佛、過去莊嚴劫千佛,乃至未來星宿劫千佛,都是這樣教的,因為佛佛道同,這是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清淨明誨」就是清淨,「明」就是光明,「誨」就是教誨,開發心地光明,使心地恢復本來就有的清淨,所以叫「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如果淫心沒有斷,「修禪定者。如蒸沙石。」就像你把沙石放到鍋子裡面去蒸,想把沙蒸成飯,哪怕你蒸上個百劫千劫,那也只是熱沙而已。為什麼?因為沙不是飯本,沙石不是米,它不可能煮成飯,所以他說:「汝以淫身求佛妙果。」你以這個淫身來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縱然開悟了,「皆是淫根。」根本的這淫心沒有斷掉,所以叫「根本成淫。」

「輪轉三塗。必不能出。」那還是在三塗裡面輪轉,沒有辦法修證如來的涅槃。所以說「如來涅槃。何路修證。」意思就是:你要怎麼來修行而證得涅槃?所以佛說連三塗都尚且出不去,何況人身?人身也沒有辦法得到,何況修學成佛?

這是講到根本成淫的問題。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這「淫機」,「機」就是像機關一樣,也就是發動的由頭。講義上講叫「發動之由」,就像以前是弓弩的弩牙,現在就是像槍的扳機一樣,你要開槍,必然要有一個扳機,才能作開槍的動作。淫機的「機」就是根由。要淫欲,你必然要有個根由,那身的根由就是淫心,淫心的根由就是心放縱攀緣,所以他說:心之淫機是因為念頭的弛放,必使一念不生,身心二途俱斷。所以說「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就是做到連能斷淫的都沒有,也就是「能所皆空」,就叫「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這就是這一段的意思。

所以他說必斷才是真的,「必斷」就是淫心必斷,「於佛菩提。斯可希冀。」成佛才有希望。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他說修禪之人如果不斷淫,如以甘露灌溉毒樹,灌溉越深則毒氣越盛,所以必落魔道。所以你在末法要修行,一定要按照佛經上說的做,你不能按照你自己想的,或是哪一個人說的,那就是「依人不依法」,依人不依法最終就是「波旬說。」

這個是講第一個清淨明誨。

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清淨明誨章(1)│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六(19)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六】   (精彩節錄)


清淨明誨章


悟顯法師 講述  ......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毗奈耶」翻作中文叫「律」,你要修學得定得慧必然要以戒為根本,所以說「攝心為戒。」攝心方能為戒,不攝心那就不叫持戒了,持再多的戒,都如同持牛戒、持狗戒一樣沒有用。所謂「攝心」,是攝什麼心呢?是「攝歸心性」。這才是根本戒,下面就會講,這才是「性戒」,才稱性,也就是「光明金剛寶戒」,依此戒能發種種戒,所以能生種種「定」,能發種種「慧」,能出生無量定慧,這個叫「三無漏學」。所以要「攝心」才能為戒,所謂「攝心」不光只是攝心不動而已,而是要「攝歸心性」,就像前面講的一樣,要「依不生滅圓湛性成。」所以這裡就包含著「事相戒」,包含著「無作戒」,這樣講才圓滿。因「戒」才能生「定慧」,所以是以「戒」為首要,因「定」才能發「慧」,這個叫「三無漏學」。


下面教持四種根本戒,就是讓他斷除「發業」與「潤生」二種無明。用四根本戒,所謂淫、殺、盜、妄,斷掉發業及潤生二種無明。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這是先講你要修三無漏學,要以戒為本。《楞嚴經》以「戒淫」為首。戒有多品,以這四根本戒為先,《梵網經》其他大乘菩薩戒,都以「不殺生」為首,這一部經以「斷淫」為首,從「利生」上說以佛性種子而觀眾生,所以一般講的就是先「斷殺」,這裡要講真修,那是先「斷淫」。所以說「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這是這部經的特別之處。《梵網經》上說:盧舍那佛坐千華臺,一葉一釋迦,奉盧舍那佛的教導,以心地法門和光明金剛寶戒宣傳流通於十方,所謂「若人受佛戒則登諸佛位」。所以「釋迦出世說法四十九年,是傳盧舍那佛所說的光明金剛寶戒而已」,這是憨山大師講的。所以說以攝心為戒,「戒」是什麼?光明金剛寶戒。所以說「攝心為戒」,這「戒」它是指歸到光明金剛寶戒上面去,即使殺、盜、淫、妄事相戒也不會離開光明金剛寶戒,這就是所謂「法法相通,佛佛道同」,若你了解佛法,那你就知道,你要是不了解佛法,你看到這裡,明明前面講要依「圓、通、常」,要依圓通本根,就是講的「圓明、圓妙」,到這裡又變成二乘的事相戒,那你等於退轉了,這就是因為不解《楞嚴經》;不光這裡不解,你連前面的七處徵心也不解,所以有些人解《楞嚴經》解到後來又退回去了,變成在那邊繞圈圈,原地打轉。比如說有人講「捨識用根」,蕅益大師說講這個話的人就是邪說,為什麼?可以引經文來證明,你連「七處徵心」你都沒搞懂,你才會認為要捨識用根,《楞嚴經》前面就告訴你「心在哪裡」?他取「根中之性」,所謂「根中之性」不就是說潛伏在根裡嗎?就是七處徵心,心在身內,身也是根,潛伏在眼根裡,如琉璃碗,那你前面都沒搞懂,所以看到後來你才會覺得要「捨識用根」,那你說要「捨識」,你怎麼捨識?唯識宗「轉識成智」,就講得很好。《楞嚴經》從來沒有一句話講捨識用根,也沒這個義趣,你去《楞嚴經》找,有沒有「捨識用根」這四個字?沒有。有沒有這個義趣,那更沒有。因為有人說經文上沒找到,那義趣有。那你看哪邊有?根本沒有。如果說「捨識」,彌勒菩薩的識就捨掉,識捨掉,那誰來成佛?彌勒菩薩他沒有教我們捨識用根。他說:「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這個是彌勒菩薩,他教「觀唯識」,他沒有教觀捨識,所以講捨識用根是跟《楞嚴經》講的完全不同。


而且《楞嚴經》教什麼?教你耳根圓通,耳根圓通裡面,講的根、塵、識性這三個,一根脫了,其他的六根自然銷復。所以不是把這「識」給捨掉,「識」沒有辦法捨,他是「轉」的。因為根本從頭到尾沒了解過《楞嚴經》,不解實相,你才會認為捨識用根是對的;講這個話,有些人聽了氣死,但這是事實。因為是末法,我知道現在很多人用「捨識用根」胡說八道,亂講一通。最早這講法從哪來的?是交光大師講的。有人說「交光大師往生淨土」,往生淨土是他的事情,但佛法講得不圓,講得有缺漏,也是他的事情。所以是要依經典,不是說他是個大師,他是個有名氣的人,有往生淨土,他講的捨識用根就絕對是對的,這你就變成「依人不依法」。所以他前面沒搞懂,到這裡它就變成事相戒。


憨山大師他是懂的,他非常懂,不是只有懂一點,大師他全懂。所以大師告訴我們,這裡講的戒,就是《梵網經》上說的「唯傳光明金剛寶戒」,所以說「云何攝心我名為戒。」戒是攝歸光明金剛寶戒,以此作基礎,然後從這裡開展出四種清淨明誨,也就是根本的「性戒」。所以光明金剛寶戒是「體」,而四根本戒是「遮用」,它是遣除煩惱的,是遮除你的煩惱。所以他要講根本戒前,他先講「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但傳盧舍那佛所說「光明金剛寶戒而已」,這是真實的,一切戒、一切大乘戒皆以心為體,所以叫「云何攝心我名為戒。」這一句話就很重了。一般講「攝心為戒」,多數人就會認為:我把妄心、攀緣心收攝回來,然後調息。實際上不是,是講「攝歸心性」,這個才是重點。


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

戒殺放生文圖說 ─ 鞭骨全碎(88)

 





鞭骨全碎

楊雪茶說:「粵東地方某總兵,長得頭面像虎,頸部如燕,狀貌奇特,驚退萬夫。然而喜歡禮樂,篤好詩書,居然是名將。又善於書寫大字,凡是他到過的名山,山崖石壁常有他書寫的大字,也有硯臺上由他動筆的圖卷,名人為他題遍了詠誦讚美的詩句,因此每當外出,書寫用具,必隨身攜帶。

可是生性好吃狗肉,廚中沒有一天不烹殺,如同常人吃雞肉一樣平常。凡是他所經過的地處,常有群狗向他爭相咆哮。

當他鎮守福建建甯時,有一次,巡視崇安,登上武夷山,時已黃昏,當晚停宿在九曲舟中,部屬武官司,殺狗敬他,他便舉杯暢飲,大嚼狗肉。

次日登遊道家廟宇「天遊觀」,剛入殿門,突然見一道金光,閃爍而過,該總兵慘叫一聲,立刻仆倒在地,不能說話,眾部屬上前扶起,可是四肢麻木,全身軟弱無力,好像軟骨一般,仔細一看,已經斷氣了。觀中道士蔡元瑩說:「這是大殿座上王靈官司顯威的緣故。凡吃狗肉的人,從來不敢進入此殿,只因大人身為總兵,因此貧道不敢攔阻。」傳說凡被王靈官司鞭打的人,全身骨節,當下節節破碎,見此事蹟,更令人相信。

心經白話述義 (精彩節錄 68)

 



心經白話述義 (精彩節錄 68) 

悟顯法師   開示:

大家看到為什麼不能懂,就是因為有業障,有業障就要懺悔,因為這不是我們心外的東西,是眾生本來具有,只要讓它顯現出來,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講:「以禮懺滅罪被初機。」先懺悔,懺悔之後,自然得佛力加持,你得佛力加持對《心經》就能了解,不但《心經》能了解,煩惱都可以除斷。若真想修行、想了解正確佛法,要多看祖師大德的開示。現代人說的東西,看了會有所知障,所以要看祖師大德的,看不懂沒有關係,就是用真誠心來看,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現。」

【雨水】初學佛最重要的是什麼?

 




【雨水】 2022219日  農曆正月十九


普能嵩禪師淨土詩
雨水風調體用和。一心不亂出娑婆。
冰融殘雪韶光淺。日暖風恬念佛陀。
但得心頭無我相。於中幻跡亦消磨。
休於格外求奇特。求得元機也是魔。



悟顯法師 開示:初學佛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們念佛跟拜願的開示,我們取個名字叫「修行解脫之道」,裡面講的都是修行解脫的方法。唯有修行解脫的方法,才稱為「開示」,其他的都不算。那麼,跟這些邪見的人講,他沒有辦法,那是不是沒辦法,我們就不講了呢?還是得發菩提心,要度脫眾生,方便為他說,找機會為他說,善巧為他說。

 


所以這一句經文的重點就是:你自己不要做一個盲人、不要做一個惡驕懈怠邪見之人,否則你對於淨土宗,你沒有辦法深信。你若是個惡驕懈怠邪見之人,你一定沒有福、沒有慧。所以前面講的「福慧始聞」。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

 

那你不能聞,就代表你是惡驕懈怠及邪見,你就像這個盲人恆處於暗室之中,從來沒看過太陽,眼前就是一片漆黑。所以如來出現了,要跟你講一條修行解脫之道,你也沒有辦法,因為你滿心的惡業,滿心都是你自己的意思。

 


所以以前有人問我說:「初學佛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說:「放下你自己的成見。」這話講得很廣,你看你學佛有很多之前的壞習慣,你有很多自己的看法、想法,這都要放下。

 

比如說:你覺得吃葷的才營養,你這個要放下;你覺得我每天一定要睡多久,才睡眠充足,這個你都要放下。

 

你看,比如說我們講的,受菩薩戒要燃香,燒身臂指來供佛,你從前沒學佛,你會覺得:「哎呀!這個燃香是不是這樣燒了我的皮下組織,會破壞、會被細菌感染?」這些問題、這種成見你都要放下。你的我執我見,你從前覺得家人很重要、你自己的事業很重要、你執著的這些東西很重要,這些你都要放下。

 

從前你沒有念佛,你覺得念佛很難看,怕被人家笑,這個我相,你也要放下,所以說成見要放下,你才能學。這講粗的,還有微細的,微細的,你要自己去覺察,你哪一些東西跟佛經上講的不相應,這個都要放下,要把它轉過來,這才叫做放下你的邪見,放下你的成見,去轉變自己。

 

你不要受了戒、學了佛,就想著我要怎麼來犯戒,看看怎麼又能夠順我的習氣、又能夠不犯戒的。沒有這種事,你有這個念頭就已經是不對了,又想成佛,又想貪著世間,這個叫「抱樁搖櫓」,這種成見你要放下。


現在人講的,你的自我意識太強了,你不要有那麼強烈的自我意識,吃點虧、受點苦,沒有關係。


🎯節錄自悟顯法師   無量壽經 講座 第292集


心經白話述義 (精彩節錄 67)

 


心經白話述義 (精彩節錄 67) 

悟顯法師   開示:

讀了《心經》,用這智慧來看破自己的罣礙、妄想,看破自己所在意的、所貪著的,甚至看破自己所瞋恨的,那就能在一切境界上得大自在;眼見色不被色轉,那在色上就觀自在,聽音聲不被聲轉,在音聲上就得觀自在,乃至香、味、觸、法亦復如是,所以這般若智慧,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思想,這是佛告訴眾生本來具有,不從外得。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六(18)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六】   (精彩節錄)


悟顯法師 講述  ......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

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

 

阿難整理好衣服,在大眾中合掌頂禮佛,「心跡圓明。」「心所」乃心行之處,所以叫做「心跡」。

阿難說他自己已經很清楚,一向真性被無明蓋覆,真性迷失了,被「心所」拖著走,所以循聲、循色。「心所」有:「遍行心所」跟「別境心所」……。今天聞佛開示生滅頭數了然自見,所以叫「心跡圓明。」知道不要循聲流轉,不要被境界還有妄想煩惱顛倒所轉,就是不被「心所」所驅使,所以他知道要怎麼來修行,他已經很清楚很明了。

「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所以他很高興,悲欣交集,「悲」就是他知道從前循聲流轉是錯的,「欣」就是歡欣、歡喜他現在能夠掌握成佛的法門。所以他想要幫助未來的眾生,他說:「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於中修行沒有疑惑。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常聽佛說:自己尚未得度,先度他人的是菩薩發心。

自覺已經圓滿,能覺悟他人的是如來應世。我雖然尚未度脫,但願意度末法的一切眾生。

這是阿難知道眾生跟自己同體,所以發心先度眾生,這是利他之行。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這就是講末法時期,離佛越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如恆河裡面的沙一樣多。末法時連這世間法都有邪師,何況是佛法當中,更有的邪師是穿著袈裟的,他也講《楞嚴經》,也講《華嚴經》,但是他不教《楞嚴經》怎麼修學,他也不教《華嚴經》怎麼修學,他教你去搞世間法去了;還有把佛法解成世間法的,像有的邪師把《無量義經》理解成做回收、做善事,這就是淺人,膚淺的邪師。還有一種邪師他是說:「你們《華嚴經》聽不懂,就是沒有學孝道。」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普天之下的孝子多得是,他們也不懂《華嚴》啊!所以這種都是膚淺的邪師,他們講的這些邪語,斷人法身慧命,將來必墮三塗,即使做再多世間好事都沒有用,都是偽善,不是真的。真正的佛法是大善,你把它曲解了,那你有無量的過失。還有一種邪師,他是在佛門裡面,他是修學搞錯,他著相了,這也是一種邪師,或是解得不圓也是一種邪師,只是說他這個「邪」沒有像佛門外的那麼邪,佛門外的那個邪是不能讓你出三界,而佛門裡面有的邪師他是佛法義趣講得不圓,頂多令你沒有辦法見性,或是沒有辦法一生成佛,但是三界還是出得去。若是以大乘來說的話,小乘就統統都是邪師,因為他沒有辦法讓你圓滿成佛。若你以小乘對於外道來說,外道是邪師。真可以說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你想要能聽到這《楞嚴經》圓淨之法,圓滿的教理,實在是非常地困難,不但你要聽得懂,還要能夠安住下來修學,要能放下這世間法。

這是講末法「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

 

這是問「攝心的方法」。

阿難想要令眾生攝心,能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受。

 

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這個是問:要怎麼樣能夠「安立道場。」能「遠諸魔事。」就是不受群邪,在菩提道上心不退轉。

早就知道末法邪師如恆河沙,眾生想修學菩提沒有辦法得正熏修,那要怎麼攝心?怎麼安立道場?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沈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這是世尊稱讚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