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七十八)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掀開經本看第一頁,法會聖眾第一。那麼這是《無量壽經》四十八品的第一品,介紹來參與法會的聖眾。那麼《無量壽經》從第一品一直到第三品屬於序分,從第四品以後呢一直到第四十二品,屬於正宗分,四十三品到四十八品屬於流通分,那序分裡面又開兩種序:一個是通序、一個是別序,所有的經典大致上,都可以分為這三分,所謂經開三分。那麼經開三分這個分判的方式,不是我們自己判,而是佛在講經的時候,他就有說到,所有的經典都可以分做這三大分。那最早提出來的是道安法師,他說這個經典裡面可以分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那麼當時候的人,沒有辦法認同,他認為道安法師是割截經文,就是把經典拆散掉。可是後來在後期的,應該是說在後來傳譯到中國來的經典當中就有提到,那麼證明這個道安法師的看法是完全正確的。所以「經開三分」一般我們稱為彌天高判…那麼這個三分,實際上可以幫助我們,用最短的速度來了解這一部《無量壽經》,也可以用最短的速度來了解其它的經典,但是也不可以執於固套,如果過於執著,那麼一定把經典要分成這三個、這三分,那也不行,這個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討論,因為這個說法也不是我講的,是蕅益大師說的。他是在看《法華經》的時候說到,法華從古以來都是強分成這個三分,那實際上每一會都有它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有它的意義存在,所以蕅益大師判《法華經》,他的判法跟一般的祖師大德不一樣,那麼這個以後有機會再來詳細說明。那麼我們今天看的這一品,是序分裡面的通序,什麼叫通序呢?這通序啊就是一切經,所有的經典一開頭就有的…裡面所說呢就是為了斷除我們的疑惑,肯定這一部經是佛教的經典不是外道,所以這是通序裡面大概要說明的內容。那麼古德講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個序如同一個人的臉;正宗分呢如同人的五臟六腑;流通分呢如同手足。所以你看一個人他的臉相可以分辨,他是有智慧的,還是沒有智慧的;是忠、是奸,這個看臉相可以分別,就好像我們看經典一樣。序分,你就可以看出來,這一部經它在佛教裡面占的重要性,它是屬於大乘?還是小乘?是屬於圓教?還是屬於漸教?都可以分辨得出來。所以這是我們要了解序分的一個重要性。那麼一開始經文裡面講到,我們看經文,「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啊,我想用一個小時也講不完,兩個小時也不一定說得完。那麼如是我聞,實際上就是正信序的開端,正信序的開端,什麼叫正信序呢?剛才講的證明這一部經是佛所說的,因為外道的典籍,一開頭它安的這個字是阿優,阿是無,優是有,這有無不定。因為它沒有辦法知道一切法的事實真相,所以它的經典一開頭,在當時候印度的這些外道的典籍都是安著這個阿優這兩個字。那麼我們佛經裡面呢,它所立的是「如是我聞。」簡單講就是如是之法,是我阿難從佛聽聞,這個是證信作用的,這是讓大家不要懷疑、不要起疑惑,那麼在證信序裡面,第一個當然就是信,第二個就是聞,所謂六種成就信、聞、時、主、處、眾這六種,所有的法會,都要具足這六個因緣才能夠成就,你少一個都沒有辦法,「信」就是正信;「聞」就是阿難聽聞;「時」就是後面講的時間,現在講的時間;「主」就是說法的人;「處」在哪裡;「眾」參加這個法會的大眾,這六種。所以這是我們要講經以前需要了解的。那麼什麼叫「如是」?所謂離經一字即為魔說,你離開了經典要來講,離開了實相你要來講經,都是魔說。那麼如是呢就是告訴我們,我所說的法,是依真如而做是說,就叫如是。做如是說依真如而說,佛也是依真如而說的。所以現代的人,講經寫註解他不依真如,他依什麼?依自己的妄心,依自己的妄識,什麼叫依自己的妄心、妄識呢?用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所以他所說的,就跟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不相符合,所以這個如是我聞,非常的重要,所有的經典都是稱性而說,所以稱為如是。「如」就是真如,「是」呢就是從真如而流露出來的佛法,所以稱之為如是。那麼「我聞」呢?這個我,當然就是指阿難,這阿難是從佛聽聞,所以稱為我聞。那麼以一般你們看到註解裡面,他在這裡都會加了很多的解釋,什麼不壞假名曰我…這些的,本之無我,阿難今日不壞假名曰我…這些等等的註解,這個你們去看,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裡面,那麼就有。我們現在來講,他為什麼要安如是我聞?經典的集結是由大迦葉尊者發起的,那麼阿難選反文,就是阿難尊者來重覆佛所說,重說佛在世的時候他講的經,是由阿難複講的,可是阿難在講經的時候,得佛威神加持,大眾有疑惑,三個疑惑,那三個呢?第一個就是懷疑釋迦牟尼佛沒有往生,這是第一個疑惑;那麼第二個呢,懷疑阿難成佛,因為阿難本身就具有三十相,佛有三十二相,阿難尊者有三十個相好,只差佛兩個相好,也就是說差一點點,那麼升座要講經,再得佛力加持,那幾乎看起來一模一樣,所以大家以為阿難成佛了;那麼還有一個疑惑呢?以為是他方佛再來,其他的諸佛如來再來,所以有這三個疑惑。那麼只要阿難講經的時候,一講「如是我聞」,這個大眾的疑惑那就消除了,就統統都沒有了,這個是證信。「證」是證明,「信」是相信,這安大眾的心,讓大家知道這個法,確實是我從釋迦牟尼佛那裡聽來的。所以這個證信序非常的重要,那麼也有人疑惑,這個阿難他是二十五歲出家,阿難出生的時候剛好佛成道,那麼阿難二十五歲出家,那佛成道到阿難出家,差了二十五年,那麼這當中,這些經典阿難都沒有聽到,而且阿難出家以後十年,才做了佛的侍者,那麼能聽到的也不多,那這些沒聽到的怎麼辦?那這個經典裡面講,在《金剛花經》裡面講,阿難得法性覺自在三昧,所謂聞經自能憶持,他有功夫,得法性覺自在三昧,所以之前沒有聽到的經典,都能夠自己憶持,等於是佛再跟他重說一遍,用這樣的解釋,那麼大家比較不會有疑惑,那這是證信序。「如是我聞」應該說這是信成就。在佛在世的時候集結經典,集結這件事情不像現在這麼草率,阿難他宣的這個經典,他是集五百個阿羅漢,這五百個阿羅漢都是佛的常隨弟子,那只要有一個人提出異議提出反對說,阿難你說的這句話佛沒有說過,我沒聽到,那這句話就不能被記錄下來。現在有些人懷疑這些經典是阿難自創的,懷疑經典是後人偽造的,實際上這些疑惑你大可不必了,因為佛教在集結經藏這個上面,非常的嚴格非常的慎重,不會隨隨便便的草草率率的,那麼隨意的來下定論,這一點大眾一定要能夠相信。那麼我們剛講的如是依真如來宣說淨土法門,我們現在也是依靠真如發心念佛,所以決定無非曰是,這是如是我聞的意思。那麼下面講的「一時」,這個一時我們判為時成就,時成就,這是信、聞、時,這時,時成就。可是這個時啊,在佛經裡面它不加,時不加哪一天、哪一年、或是哪一個月。為什麼不加,這其中有它的道理。是什麼樣的道理呢﹖因為你加了時間,那麼它就有時間的問題,什麼叫時間的問題呢﹖適合古代就不一定適合現代。可是佛經所說的法,我們稱為真如之法,這真如之法,之前講過啊,具貫、攝、常、法這四意,那也就是通古通今。所以佛,佛經在作這個集結的時候,甚至到中國來翻譯的時候,它不寫說這是哪一天、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佛在什麼時候,早上或是晚上;或是晴天;或是雨天,它不這麼記錄,它直接講一時,這一時有它很深的涵意。所謂啊,師資道合名為一時,也就是什麼呢?你今天因緣成熟了,能夠接受佛法,願意轉變了這叫一時,這是師資道合。你要是不能接受,不願意轉變,那就不叫一時了,你即使進來講堂聽經,也不叫一時,這是講修行上的。所以只有你願意轉、願意改變,你才叫參與法會啊!不然來道場聽經就只是聽一聽,回去還是一樣,所有的毛病,所有的習氣,還是不願意改,你不願意去忍受在轉變的時候,那一點點的難過,所以你業障就是不會消,這就是所謂的念佛不轉心,念佛你要是心念不轉,那叫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啊!所以你肯轉,那叫師資道合,故名一時啊!那剛才說到的,那為什麼不立時間?以前天文歷法個個朝代都不同!我們不講各個朝代,四王天的一天,等於人間的五十年;忉利天的一天等於人間的一百年;一直往上去夜摩天、兜率天,倍倍增加;夜摩天就將近兩百年了;兜率天是四百年,現在講的有時差啊!那你說是哪一個時候?說不準啊!所以就在經一開始就安著「一時」。那麼也代表佛他的教法,是通過去、現在、未來,這是一時真正的意思啊!那麼下面所要講的,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這是處所,釋迦摩尼佛在王舍城所說的佛法,所說的《無量壽經》。這王舍城是印度十六大國的國都之一,就像現在很多先進國家的城市一樣,那裡非常的富饒,修行人非常的多,這是王舍城。那麼耆闍崛山,耆闍崛這個是印度話,中國人喜歡簡化,印度原文叫耆闍崛多,耆闍崛多把多給去掉,翻做中文叫靈鷲,也就是你們現在講的靈鷲山。那們這座山裡面有非常多的人在修行,而且這座山距離王舍城很近,托缽很容易,但是呢﹖要上山很困難,一般不是真心要修行的人到不了,路非常的難走,所以剛好適合想要修行的人,去那裡用功精進。現代所謂的道場,其實都沒有辦法提供良好的修行環境,不是道場的事情太多,就是人事太過複雜,嘴巴都說要利益眾生,但是自己道業沒有一絲毫的成就,所以這是現代道場的悲哀啊!你一個道場成立,沒有辦法給大眾道業增進,天天辦活動,天天搞園遊會,不肯用功也不願意精進,那這個不叫道場,這個地方不叫做阿蘭若,所以真正的道場確實是像靈鷲山這樣子。這佛陀在世的靈鷲山啊,那一般閒雜人等沒有辦法進山,你不是真正要修行的沒有辦法前往,你吃不了這個路途,這個路途的顛簸,你吃不了這種辛苦,所以呢這修行還是得依靠良好的環境。你看佛陀時代尚且如此,那何況是現代,現代的人五欲六塵,貪瞋癡慢越來越重啊!像你們有小孩的,你就會發現你的小孩比你,比你們那個時代還要難教,這從前的人聽到好話,聽到善言、善語,他都能夠直接接受,可是現在的小孩不行,意見很多,這就是業障啊!你以為他很有想法這樣很好,那些想法都是妄想,所說出來的,那是造口業啊!所以現代的人,他的障礙很大,一代不如一代,一代要比一代還要糟糕。所以你看怎麼能不做阿蘭若。有些人還跟我講,他說:「法師啊,這學佛啊要在紅塵當中修」。你心都染了紅塵你要怎麼修?嘴巴說要利益眾生,說要度眾生,度到後來自己就變眾生。這叫什麼?這叫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自己尚且沒有辦法,那怎麼能夠去利益眾生?怎麼能夠幫助別人?所以還是得依照佛所交代的要住阿蘭若,這阿蘭若是幫助我們道業增進的一個好地方。可是你們現在要工作怎麼住阿蘭若?我教你們怎麼住,只是你們不願意住而已,你們放假在家,如果沒有來道場,來道場當然就是阿蘭若了,如果沒有來,你可以在家裡用功精進,電話不要接,電視不要看,網路不要上,閒話不要講,好像很困難,所以只是你們不願意住。這阿蘭若你不用跑到深山叢林去,你自己願意斷這些外緣,那你家、你的房間就是阿蘭若,你的家庭就是你修行的地方,應該說你的住家就是你修行的地方,但是要精進啊,你不要把這些緣斷掉了,幹什麼去?睡覺、昏沈、打妄想,那也不行。想睡的時候這個是昏沈蓋,你要對治它,你不對治你一輩子都會昏沈,昏沈蓋怎麼對治?大聲念佛,或是大聲的讀經,也就是你讀經讀出聲音來,念佛念出聲音來,把自己的昏沈蓋給破掉,那麼久而久之你就不昏了,這大聲念佛可以對治昏沈。那妄想太多怎麼辦呢?有很多念佛的方法你們可以去參考,或是盡一口氣念十聲佛號,或是左耳聽三聲,右耳聽三聲,中間聽四聲,或是十念計數,都可以,這些都是幫助你離開妄想,離開這個掉舉的煩惱,這掉舉就是打妄想,那麼掉舉它就是比妄想還要再微細的念頭,還要再微細,所以稱為掉舉,那麼妄想是很大的波動,掉舉是微細,那麼你用這個方法就可以把掉舉給除掉。那如果業障還是太重你怎麼辦?再給你一個方法,你讀經,你讀《無量壽經》,我發現很多同修都沒有在讀;你讀經的時候每一個字、每一句讀清楚聽明白,只要你一打妄想馬上就跳行,馬上就讀錯,用這種方式來訓練可以讓你專心,讀經的時候要出聲音,不要默念,默念到後來就睡著,不然就妄想又持續。我有師兄弟來跟我說,他說他讀《無量壽經》也會打妄想怎麼辦?他很熟,妄想從一開始「如是我聞…一直到信受奉行,作禮而去」都沒有斷過。他問我怎麼辦?實際上我們仔細去聽他讀經,他怎麼讀呢?字句模糊,沒有音節也不連貫,他斷句也沒有斷好,只是一昧的想趕快把經典讀完,那你久而久之,你的妄想就會跟著你讀經的聲音一起出來,你沒有辦法伏住。那讀經要怎麼讀?就要像在朗誦一樣,從「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你要念得清楚,你要斷得清楚。你不能急啊,你一急心就亂了,而且這個心亂你還不曉得。你也念得很大聲,聲音也念得很大,但是你心非常的急,這一句沒有念完就想念下一句,那這個心是亂的。所以讀得再久,他說:那個時候師父規定他們要讀三千部,他都讀幾萬部去了,妄想越讀還是越多,我就跟他講你讀經的方法不對。所以讀經本來是可以消除妄想,但是你用心不當,用的方法不對,你這個讀經也會得到反效果。念佛也是一樣,有些人念佛一開始就用追頂念,追到後來呢,就變成妄念了,沒有追上去,佛號沒有相續,沒有音節也不連貫,念得不清不楚的,心沒有攝在佛號上。實際上坐下來地鐘念佛,一支香不打妄想,那個很簡單,那個很容易啊,一個妄想不起來,那你要會念,才一個小時叫你不要胡思亂想你都做不到。我還有聽過連念十句佛號都打妄想,你看那個眾生的妄想有多重。十句佛號啊,這麼短的時間他的妄想都這樣綿密的興起,真的是佛在經典上講的:「業浪濤天啊!」那麼他給我的理由是什麼?他說:「法師你們都不用工作,你們出家人都不用煩這些在家事。」我告訴你出家人要做的事,比你們在家人更多,你們能休息我們不能休息。有人問我說法師你們一個禮拜放假幾天?我真的不曉得怎麼回答他,修行沒有在放假的,連睡覺都還要用功,那有放假?睡覺身在睡,心不能昏,睡覺歸睡覺,心是清楚的,不做夢、不昏沉,你要是功夫好一點的佛號不斷,要是觀門強一點的,在這裡面可以觀照啊!還是在用功啊!這觀力強的!所以這出家人那有在休息的。還有出家人想退休的,他要退去那裡?還俗?還是要退到三惡道去?這出家沒有在退休的,除非你不出了,那才退休,退成凡夫退成在家人。所以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忙,你在家就負責你一家四口、五口的事情,出家人自己要用功,還要幫助眾生,做的事更多,真的有這種感覺,出了一個小家換了一個大家,那你還要能夠在這裡面,心能夠不動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統統都要能夠看得破放得下,不能被人家一恭敬那你就心就亂了、就顛倒了,這個出家是真正不容易啊!所謂出家難過恭敬關,你要禁得住人家對你的讚歎,禁得住這些五欲六塵的誘惑,沒有這麼容易啊!所以你們不要再告訴我說,法師你不用工作,我們要煩家裡的事情,正是因為家裡面的事情煩,你才更需要提起來,提起來用功,這才叫做精進啊!這才叫做難行能行!你對於你的家親眷屬做到難捨能捨,這功夫才能相應啊!才有一點點道力啊!不然這部《無量壽經》你就算多再會講,只能說能言善道,那境界現前轉不過來,這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這幾句你講得天花亂墜,講三天三夜,那也沒有用啊!所以修行沒有在打烊的,時時刻刻,綿綿密密,保持你的初發心,那麼你長時期的這樣用功,這樣修行下來,你就能夠把你的業習給伏住,我們不說斷掉,至少能夠做到降伏煩惱,降伏煩惱這個很重要啊。所以你們真正肯修、願意學,時時刻刻,都是祇闍崛山中啊、都是在王舍城,處處是一時啊!見聞覺知,就是如是我聞啊。是不是要打開《無量壽經》才如是我聞?不用啊!你的心跟真如實相相應,就是如是;你見一切法對一切法心不迷,那叫做我聞啊;眼見色不著色、耳聞聲不隨聲轉、六根對六塵如如不動,這是如是我聞;心裡面不念過去、不念現在、不念未來、不念三際,這叫一時啊!不打過去的妄想、不打現在的妄想、不打未來妄想,這是一時啊,是真正的一時,那麼你就契入了真如的境界。可是講這麼好的一個境界,這麼殊勝、這麼莊嚴的功夫,怎麼得來的呢?就是從你現在,起心動念處,舉手投足之處,心要攝得住啊!心不要散亂,不要分別啊。剛才講的出家難過恭敬關,我看在家人更難,為什麼呢?你心裡面就是希望人家肯定你啊!現在的小孩現在的人,都喜歡別人來肯定自己,這就是恭敬關難過啊!出了家還知道要收斂,但是在家呢?就為所欲為,認為這件事情是正常的,認為人家來恭敬我是應該的,生起了無盡的傲慢,無盡的這個高傲心,用現在話講叫值得驕傲。值得驕傲這句話,就是值得下地獄,就是值得墮鐵圍山。這傲慢能夠產生高山,在傲慢裡面又帶有瞋恨,堅固的瞋恨,那就是鐵圍山了,鐵圍山你們去讀地藏經,你們就知道了,燒紅的。順你的,你就歡喜,沒有讚歎你,批評你,你就不願意接受,生瞋恨,那怎麼不下地獄?所以在家人更難過,因為他的緣本身就很差,從小學校教育就教學生要競爭,長大呢就給你競爭的緣,競爭到後來就是鬥爭了,要是再把鬥爭放大,那就叫做戰爭了,戰爭到後來,大家都是互相滅亡,都是一念我執不肯放下,一念我慢不願意低頭啊!所以這個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你必須得天天聽經、天天聞法。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業障,比我們輕得太多了,比現在的人輕得太多了,他還要天天聽經八個小時,修行八個小時,一天十六個小時在用功,他才能夠有那麼一點點的成就啊!所以現在的人環境很差,因緣不好,在公眾環境當中想要不散亂都很難,你的心想要靜下來都沒有辦法,就是環境差。那麼朋友也差,你的朋友都教你要去吃喝玩樂,都教你要放縱你的欲望,現在放縱欲望叫做顯示自我,講得很好聽啊,實際上就是放縱欲望。你的朋友,你所接觸到同事,都是在教你,造作貪瞋癡,所以稱為這個世間叫做五濁惡世。那麼這麼困難的環境,你要怎麼跳脫?叫你參禪沒有辦法,學教又看不懂;這學教,古人講啊叫入海算沙啊!我們稱這些經教稱為教海啊!你進去一粒沙一粒沙這麼算,算海底的沙,不知道要算到什麼時候,你才能通達,才能算得清楚,入海算沙。所以想來想去只有依靠念佛的方式,才能夠把你的惡業轉成善業;念佛是最快消業障的方法,這一點相信大家聽過玄義也都能夠非常的肯定,不過我們在講習當中,還是得強調,不然你受到環境的污染,你會忘記了,要建立信心不容易,可是要退失信心在末法非常的快,你要勸人來學佛要講好多的話,你要斷他的善根只要一個眼神就夠了,一句話都不用講,你看這眾生我執有多重。那麼你一心一意安住在佛號上,使你的六根對六塵只有佛境界,你想要看書,不要看世間書,世間書沒什麼好看的,你要看你就看佛法,我們精舍有這麼多書,你盡量請,沒有人會阻止你,請回去認真的看,認真的讀,剛開始沒有能力學大經大論,沒關係,從簡單的開始,從自己能夠學習的開始,自己能力能夠負擔。那你在看的時候要把我執放下,什麼叫我執放下呢?就是你自己的想法全部都要捨掉,百分之百接受經典裡面告訴你的東西,這叫信聖言量,那麼經典裡面這些話,即使你乍看之下看不懂,也會進入你的心中,變成菩提種子,日積月累業障消了,它會發芽,一旦發芽,那就能轉惡為善就能轉迷為悟,你從前不懂的地方,一次貫通,這個是教你們怎麼樣去看經教。現代的人以為拿了書,從頭看到尾看一遍,這叫學經教,抄筆記,這樣叫做學習?實際上不是。學習經教不在文字,在於你心通,學佛也不在學歷,在於你能把我執放下,你看廣欽老和尚他是什麼學歷,他也不識字;具行法師他更不識字,大家都知道具行法師自己出三昧真火,整個村子的人都看到了,自己火化,他的火化非常的環保,沒有煙的,就是一道光,那現代的火化不環保,你看這個具行法師真正的功夫啊,不認識字啊;鍋漏匠也不認識字,持律法師也不認識字,這都是近代的高僧大德,這些人都是真正聽聞佛法有大成就的,確實是名山寶剎的住持都比不上他,心通了、煩惱斷了,他就成就了,他不一定能言善道,但是呢煩惱轉得過來,這就是學經教的目的地啊!這叫大開圓解。現代人在看經典都是帶著我執、我見,所抄錄的這些筆記多半都是知見,不然就是名相,抄這個沒有用處啊!這是我師父告訴我的,他說你聽經不要抄筆記,他說他以前一個同學就是很愛抄筆記,每一堂都抄所記下來的都是名相,一輩子都沒有開悟,那麼他的同學現在往生了,不在了。他說你不抄筆記,你要聽什麼?要聽教理,要聽實相,聽真如。你抄筆記呢,你頂多記得這名相、記得這教義,教義呢,在這裡在這一宗通,其它宗那就不通了,在《華嚴經》通《法華經》它就不通了,這是教義啊。所以這個很重要!我們以前在學講,這師父告訴我的,他說這是他這一生講,經能夠了解經典的關鍵啊!你們大家能夠記起來,保證你通宗通教,宗說俱通,這通是煩惱斷掉,不是文字啊!文字通,那頂多圓教名字位不算真正有成就,你要真能夠把煩惱給除掉,這才是真正的通達啊,通達佛法。那麼這個「如是我聞」這一段呢,我們下一次再來接著做說明。今天呢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