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大乘妙法蓮華經 譬喻品三-2



妙法蓮華經今解

 譬喻品第三

第二講

我們看到舍利弗尊者的示現,就應該知道學佛不是只有做個羅漢或是把人做好而已,這樣是不夠的;更要發無上菩提心,發願圓成佛道。不可以「非因計因」,把不是根本當作是根本,把不是成佛的因素當作是成佛的因素;把不是成佛的方法當作是成佛的方法,這就稱為「非因計因」。也不可以「得少為足」,以為自己現前這樣就已經很圓滿了,要知道「佛道無上誓願成」。即使證了阿羅漢,像舍利弗尊者這麼高的境界,他都還勇猛精進,何況大家是後世的學人,只是一個凡夫。特別是凡夫,容易得少為足。
有些出家人講「你人都沒做好,怎麼能作佛」,這話是希望你把你沒做好的部分把它補足,不是只要你停留在「做人」的階段而已;所以話的後面加了一句:「怎麼作佛」。目的還是希望你成佛,這道理你們要清楚。你只要把你沒做好的部分做好就可以,並不是要你只停留在那個境界。
看了前面的經文你們就曉得,連阿羅漢尚且不圓滿,何況只是人天而已,怎麼可能圓滿成佛。所以舍利弗尊者示現,再發無上菩提心,而且諦信自心是佛;一旦信了自心是佛,則能得預如來的授記。黃檗禪師在《傳心法要》裡講,初發心,你悟得真如自性跟等覺菩薩悟得的「佛性」是完全一樣;有人在凡夫位他就悟心,有人在等覺位才悟心,中間的差別,只是「歷劫枉受辛勤耳」。

所以祖師講「成佛在於見性,如果不見性,念佛持戒乃至因果等法都是外道法」,這話講得一點都沒錯。為什麼?因為《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不要以為做一點小善,你就能夠成就。你有沒有菩提心?你有沒有悟到本具的覺心?「菩提」就是覺,就是本具的真如佛性。如果你忘失本心,所作所為皆名「魔業」。舍利弗在聽聞〈方便品〉後,他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釋迦牟尼佛在此就要為他授記。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這是佛告訴舍利弗,現在參與法華盛會的這些天人、沙門、婆羅門大眾當中。「婆羅門」就是修淨行的外道。在印度的時候,有一些是外道是修清淨行的,他們後來都來聽法,都皈依佛教,所以法華會上也有這些人。佛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就是世尊在過去二萬億佛所,這麼多如來出世;「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就是經歷了二萬億佛,這麼久遠劫來,為舍利弗說法,常常教化舍利弗。舍利弗也長夜隨「我」受學,這裡的「我」就是指釋迦牟尼佛;舍利弗常隨佛學,常常晝夜不懈。現代的人聽經沒有耐心,一部經聽不到十分鐘、二十分鐘,他就不聽了。要知道,沒有長時間地熏習,你的心不會定下來。從釋迦牟尼佛往前推二萬億佛,「二萬億佛所」可以算是數不清,以「億」為單位,再乘上二萬,這麼久遠劫來長時熏習。反觀現在的人,一部經都不願意聽完,才聽了一點道理,他就覺得他懂了,沒有耐心,不能刻苦耐勞,不能夠長時期地熏修,是沒有辦法成就的。經文裡說舍利弗是隨著佛長夜受學;這是講他們白天晚上都接受佛法的熏習。

現在的網路發達、多媒體發達,乍看是對佛法的弘揚有助益;但實際上學人卻不懂得珍惜。學佛的人他認為:「檔案在網路上還有,再找時間聽就可以」。就是因為這種觀念,放縱了自己的習氣,廢棄了自己的用功。你要知道,以前沒有現在這種影音設備,沒有辦法記錄影像跟音聲,大眾在聽法時,都是非常專心。就是這樣的用心、這樣的專注,而且能夠長時期地重複熏修,所以能夠破迷開悟。你們看到舍利弗尊者這樣,自己就應該感到慚愧,應該轉變自己錯誤的觀念跟行為,要長期熏習佛法,多聽經才有正知正見;而且要有耐性地聽,聽一遍確實是不夠的,所以舍利弗「長夜」隨佛受學。世尊講,「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佛說自己以種種方便善巧譬喻,讓舍利弗能夠了解大乘、了解一乘。
世尊出世就是為了講說大乘,所謂「如來但為教化菩薩事,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以,這「我法」在法華會上特別是指大乘佛法,或是一乘了義;在前面經文中釋迦牟尼佛已經告訴我們,佛法中沒有聲聞、沒有二乘,所以知道「我法」很直接的就是指「一乘了義」,看經時,這個道理要懂。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

從前釋迦牟尼佛曾經教化舍利弗尊者,教他要志求無上佛道,但是因為業障深重的關係,他有隔陰之迷,一入胎一出胎,他就忘記了;因為沒有成就,雖然都得遇佛法,但是還是生「取證」想,所以得個「偏真涅槃」,不能圓滿無上的佛果。這裡講舍利弗他證得了二乘的涅槃,得了「我空」,他就以為自己是真正滅度了。這裡的「滅度」是講滅除一切煩惱到涅槃彼岸,不過他的涅槃是屬於「有餘涅槃」;不是如來的「無餘涅槃」,不算究竟。

所以你不熏習佛法,你怎麼會善根現前?舍利弗長遠劫來受佛教化,都還會忘失,幸好過去生有種善根,有聽經聞法,受佛法的熏習,才能在這一生聽聞《法華》,他才能夠開悟,才能夠有這樣的成就。大家看到這裡就應該知道:不可以得少為足,不可以非因計因。更應該發無上菩提心,志求無上佛道。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還欲令汝」,還是想令舍利弗「憶念本願所行道故」,也就是說:舍利弗曾經發願。就像現在的人一樣也曾經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但是發完願以後,出了大殿馬上就忘記了,世間事情來,還是世間事擺在第一位。

你要知道:你為什麼沒有辦法聽經?就是你有業障。或是你要聽經的時候,就有很多世間事情來干擾你,有時候是佛菩薩在考驗你,看你的心堅不堅決?你能不能過得了這一關?就像有些人他發心吃素,業障就現前,或是在夢中還是想吃葷腥,有時這都是佛菩薩在考試,看你是不是真正決心要這樣子做,他會考驗你的道心;你接受這樣的考試,一定要能夠下定決心,任何的障道因緣都要排除,不要間斷、能夠長時熏修。

釋迦牟尼佛希望舍利弗尊者能夠憶念本願所行,他過去曾經發願,但是常常間斷。在這裡佛為諸聲聞說大乘經,說《妙法蓮華經》,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就是再給與他大乘;讓他善根能夠生起來,這是對眾生的護念。一般人到佛門來,求佛菩薩加持,就是想看佛菩薩能不能滿足你的願望,實際上,這「願望」後面都帶著欲望。能滿足你,你就很高興,不能滿足,你就退心,就變成跑去拜鬼神,有些地方好像很靈,但你要知道:鬼神不能幫助你了生脫死,他滿足你的欲望也是希望受到你的供養,互有所圖啊!釋迦牟尼佛對這世間都放下了,你供養他,是修你自己的福慧;他教你法,他不順你的意,是希望你能出三界。佛菩薩不會增長眾生的愛欲心,不會增長眾生的貪瞋癡,凡是令你貪瞋癡、愛欲心增長的,那必然是妖魔鬼怪;因為他讓你習氣越來越重。

有些道場都不管你,你去那裡愛怎麼隨便就怎麼隨便,那個地方沒有「道」,你去供養也沒有功德。為什麼?它都是在隨順你的欲望,隨順你的念想,這種地方沒有辦法修行。佛的護念就是為我們講大乘經,說一乘了義,這是真實的護念,真實的灌頂跟加持。所以你來聽《法華經》就是得釋迦牟尼佛加持,你讀《法華》就是得佛加持。前面講過「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聽聞《法華經》乃至於一偈,都能夠成佛,末世的眾生聽聞《法華》,也都絕對成佛,這就是佛所護念,所以你要清楚佛菩薩怎麼護念眾生。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這是佛講舍利弗在未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劫」就是時間的單位。之前已經有講過,它是非常長的時間,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沒有辦法算的時間。

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所以你看要怎麼成佛,供養若干千萬億佛,以身口意去修行,就是供養。奉持佛教,長時不退;常常這樣熏修,永不退轉。供養若干千萬億佛,不光只是金錢的供養,不光只是出錢蓋廟、護持道場,這些要做之外;還有就是他自己要實修。所以說「奉持正法」,你不熏習佛法,你不奉持正法,是不會有成就的,連舍利弗都是如此。所以你看,佛經就是教你怎麼修行,很明顯地告訴你怎麼用功。現在有些法師喜歡跟大眾講:「你要是遇到一個善知識,他跟你講一句,你就終身受用」。這種就是自命奇貨可居的心態,希望大家來供養他,希望大家來頂禮他。實際上該怎麼修行,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已經完完全全地告訴我們。只要你熏習佛法,只要你看祖師大德的,你不會走冤枉路,這是可以百分之百肯定的;你要是遇到這種自以為奇貨可居的出家人,你會受騙上當,這是在末法你必須注意的。

這裡講的「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就是修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行一切行皆能離相。就像永明延壽大師講的:「無所捨而行檀,無所持而具戒,修進了無所起,習忍達無所傷,禪定知心無住,般若悟境無生。」這就是離相而行六度,就是菩薩行,這才能夠成就;淨土宗亦復如是,稱名就具足六度波羅蜜,稱名的當下就離相,離一切執著之相,離一切顛倒,所以淨土宗容易,很好修!只要你持名、只要你念佛,心安住在佛號上,自然就離相了。念佛的時候,心無所取著,即是大布施!念佛的時候,離諸過患就是大持戒。念佛的時候無有冤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能所雙融,這就是忍辱。念佛的時候,能夠知道自身與佛身無二無別,這就是「精進」;所謂「幻化空身即法身」,你自然打成一片。念佛的時候心不動亂,知道本性寂滅,這就是「禪定」。念佛的時候心不隨煩惱,不隨煩惱又能夠靈明了知,這就是「般若」,就是無生。所以稱一佛名,六度具足,也是菩薩所行之道。


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是講如來的名號,乃至十個德號: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都是如來果地上,圓滿佛的德號。舍利弗成佛號「華光如來」,心華發明,照十方界,所以稱為「華光」;《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裡面講:舍利弗尊者,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舍利弗成佛叫「華光如來」。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穩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這是講國土,國名是「離垢」;因為心華發明,心裡無有愛染,無有垢穢,所以國名「離垢」。其地平正,沒有丘陵坑坎,因為唯心所現,心平則世界平。「清淨嚴飾」,無有垢穢,所有的嚴飾都是清淨的;國土「安穩豐樂」,不會有地震,不會有災害,「豐樂」是指五穀豐登,兆庶安樂;而且「天人熾盛」,有非常多的天眾、人眾。地是琉璃的,「有八交道」,這八交道就是八個方向,東西南北四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就是四維,四方加四維名為「八交道」。說八交道,不是說它道路只有八條,而是說它的道路四通八達,所以稱為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他的國界是以黃金作為繩,也就是作為國界,意思是以黃金來劃定界線的。「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它旁邊的樹木都是七寶所成。「常有華果」,而且常開花,能結果。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

華光如來也是以方便法教化眾生,令眾生得入一乘了義。


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這是佛告訴舍利弗,他將來作佛的時候,國土是屬於淨土,不屬於惡世。釋迦牟尼佛於此作佛,這裡是穢土,是惡世,除了眾生自業外,還有佛的願力。為什麼十方諸佛稱讚?就是因為釋迦牟尼佛他願意在惡世度苦難眾生、幫助眾生的這願。
除了本願故,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所行的業不同:釋迦牟尼佛過去生度眾生時,使用暴力手段,他有神通的時候,遇到眾生不學佛,他就變作鬼嚇他,逼他來學佛,不然就懲罰他,強迫他來學佛;他是這樣度眾生的,所以感得的是穢土,當然那也是佛的本願。
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本身並沒有所謂「淨穢」,他住的是常寂光淨土,受用的是圓滿報身,盧舍那佛住常寂光淨土,住實報莊嚴土,根本沒有這些垢穢。只是我們眾生心不淨,所以見到娑婆世界有種種不淨。

佛說:「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這是講舍利弗也會說三乘,方便引眾生入一乘了義。為什麼佛要加這一句呢?就是因為很多人看了經文會斷章取義,以為舍利弗也說三乘,三乘就是了義。如果你這樣認為,那你就搞錯了。
佛是說舍利弗一樣「用三乘來攝化眾生,令入一乘」。華光如來國名是離垢,其劫名「大寶莊嚴」,為什麼叫大寶莊嚴呢?因為在華光如來的國土當中,在華光如來的教化之下,以菩薩為大寶故,所以劫名大寶莊嚴。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恆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所以你看到:人家的國土都是菩薩;而我們在這五濁惡世,有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就像《觀經》所講: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非常地多,都是不善的人在這國土居住。所謂「不善」,就是心裡面貪瞋癡很重。他不一定有犯罪,但是都帶著貪瞋癡,所以稱為「不善」。

經文裡講:「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數量之多不可思議,不是算數譬喻所能夠了知,唯有佛的智慧才能夠知道這些菩薩到底有多少?「若欲行時。寶華承足。」這些菩薩在行走的時候,有寶花承足。這些菩薩不是初發心的菩薩,都是久植德本,久修功行的菩薩,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老修行」。我們這裡住的很多都是「老眾生」,是長劫在這裡輪迴的眾生。

看到這

將來舍利弗的國土,在那邊的菩薩都是老修行。「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在這「離垢國」當中,可以同時親近無量百千萬億佛,而且「淨修梵行」。所以你看,菩薩怎麼修行?菩薩修的是「梵行」。有沒有教你去學儒家?還是要你去學一下世俗的東西,來作為學佛的基礎?沒有啊!他們是修淨行、修梵行,特別講的是「離相之行」。達摩祖師說:「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修行就是要離相、念佛就是離相,真真實實地離相;沒有在搞世間事的,這才叫梵行。有些道場裡面,居然還教一些世俗法:有在教按摩的、拼布的、烹飪的......,現在還有教鋼琴、彈佛樂、還教唱歌的,他們以為給俗事套上「佛曲」,就是在傳道,其實都是不務正業,佛門的正業是「講經說法」,你們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都在做什麼?是在講經說法。這裡尤其在告訴你們:菩薩修的「梵行」,不是教你搞世間事。如今有的道場還幫在家人證婚的,這種出家人會下地獄!哪一個出家人做了這事,他都嚴重毀犯了出家人的大戒,他必定會墮落。你看佛門誰幫人家證婚的那個出家人,死了以後就絕對墮惡道,肯定的。為什麼?因爲合會人家結婚,就是在合會人家淫欲,令眾生不能出離輪迴生死,這出家人必墮惡道。你不要著相:看他名氣大,表面徒眾很多、山頭大、廟很大,那些沒有用,敵不過他犯的戒律因果;再大的山頭、再大的名氣,都沒有因果大。出家人要教人家修的是「梵行」、是出離的了義之法,這才是正確的。

「恒為諸佛之所稱歎。」這些大菩薩,都是諸佛所稱歎。「長修佛慧」,這很重要,是長修佛慧,不是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只能增益邪心。有些人在這世間好像很伶俐,世間的這些人情世故,他好像都很會,看似圓融,其實是圓滑,這個不是佛慧。佛慧是能夠斷除貪瞋癡,能夠打破無明,這才是佛慧。這「慧」字,有「掃除」之意,是掃除煩惱的意思,要常修佛性本具的智慧,以掃除煩惱。若是學禪的,常常在參禪用功,念佛的,常提起佛號修行,持咒的,綿密不斷,三密相應,這都是常修佛慧;所以你要知道什麼是佛慧。

「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有些學佛人是念佛的,他就執在念佛這一門,其他的他都不要;甚至現在有些提倡本願念佛的,經典他也不要,經教他也不要,甚至還說淨土宗是沒有在依經教的;要知道,沒有依經教就是魔說!明明自己業障重,看不懂經典,還亂拿善導大師當護身符、擋箭牌。再講嚴重一點:他是拿著善導大師來作他無知的遮羞布,根本是在毀謗經典、曲解正法、曲解淨土宗,認為只要他有金剛信心,他就能往生;他也不念佛,他經都沒在看。《觀經四帖疏》也沒在看,在當時候,善導大師正是破斥本願念佛,他在《四帖疏》裡面講:不可以以為自己有「信」就可以,不可以以為自己有「願」就可以,你還得老實念佛、斷惡修善;所以祖師開「定善」跟「散善」二門。為什麼有定、散二門?就是要教你念佛,教你勤修三福;所有的宗派都有經教,淨土宗絕對依經教,連禪宗不立文字,尚且以《楞伽經》跟《金剛經》來印心,怎麼會沒有經典可依?善導大師他寫《四帖疏》講淨土宗,他的「皈命偈」一開始就說道:「我依菩薩藏。頓教一乘海。說偈歸三寶。與佛心相應。」這就是善導大師說:我講的這《觀經四帖疏》是依著經教而說。他說他是「依菩薩藏」,「菩薩藏」就是大乘,佛門有二藏:一個就是菩薩藏,一個是聲聞藏。「依頓教一乘海」,是依圓頓的一乘了義而說。善導大師講他是有經典依據、有經教依據。「說偈歸三寶」,所說的法不敢有自己的意思,都是依佛所說,依正法所說,依清淨僧所說,依著大菩薩文殊、普賢所說,所以「說偈歸三寶,與佛心相應。」跟真如實相相應。所以,你學淨土法門你要是不明心,那是不對的;跟善導大師教的不一樣。善導大師是誰呢?是阿彌陀佛再來。他教我們與佛心相應,所以這些人「執一非餘」,是魔所攝持。

這裡講的大菩薩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各各法門都通達。因為他抓得到根本,什麼法門他都通達,不是只有「持名」才對,或是只有「參禪」一門才對。末世的學人對法不能會通,學淨土的人謗禪,學禪的人謗淨土,互相毀謗;全都是不能了達心性,執在事相上所致。為什麼說參禪的人還會執在事相上呢?因為「有所執」即是著事;無論你是對道理的執著,還是對於現象的執著,都錯。所以六祖慧能大師教你「不立文字」,但不是教你不看經;如果你執著個「不立文字」,那這個「不立」便是文字,你還是著於文字相。所以,你要知道祖師大德的標準,要能會通,才不會錯解。


「質直無偽。志念堅固。」是說心地老誠,真誠真實,沒有虛偽諂曲之心。什麼叫「虛偽諂曲之心」呢?看到自己的過失,趕快遮掩;人家好心告訴你,你馬上推託,馬上諉過於別人,這就是虛偽。還有一種虛偽就是:他會趕快講:「懺悔、懺悔」!嘴巴是在懺悔,心裡沒有悔改。是假懺悔、假謙虛,這個就是虛偽。這裡教我們要質直無偽,「志念堅固。」菩提心要堅固,絕對不退,不被環境所動搖;不會被逆境所動搖,不會被順境所迷惑,這都算是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如果你能這樣志念堅固,質直無偽,能夠常修佛慧,那在你心中,這些菩薩常住其國,這「國」就是代表你的心;你就是常遇這些久修功行的大菩薩,你能夠這樣修行那就對了。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這裡是佛告訴舍利弗將來成佛時的壽命。
「華光佛壽十二小劫」,成佛以後再住世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還沒作佛前不算;「其國人民壽八小劫」,國中人民壽命是八小劫。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這是講他的傳承,也就是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後他要滅度了,他之後有堅滿菩薩,他把教化眾生的大事交給堅滿菩薩;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得預補處。

「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告訴大眾,在華光如來滅度以後,將來教化大眾的就是堅滿菩薩,堅滿菩薩會示現作佛,號曰「華足安行」。下面一樣是講如來的德號的簡說:「多陀阿伽度」就是如來的意思,「阿羅訶」就是應供的意思,「三藐三佛陀」就是正遍知的意思。所以一樣具足圓滿的德號。「其佛國土亦復如是。」跟之前華光如來在世的時候一樣都是淨土,也是菩薩無量。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這是講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的時間有多久,是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也是三十二小劫。是講「法」住世的時間。前面是先講:後面的補佛是哪一位大菩薩。就像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他的正法住世是一千年,像法住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也就是一萬二千年,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這是通途的說法。當一萬二千年以後法滅了,還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彌勒菩薩才來這裡示現作佛;同樣的,華光如來在這裡也是做了這樣的交代。

接著講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號名曰華光。當度無量眾。
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於無上道。

這是講舍利弗來世會圓滿作佛,號名曰「華光」,能度無量的眾生。舍利弗將來供養無數的諸佛,具足菩薩行。經過無量無邊的諸佛,成就如來的十力功德,圓證無上佛道,叫華光如來。


過無量劫已。劫名大寶嚴。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穢。以琉璃為地。金繩界其道。七寶雜色樹。常有華果實。

這裡跟前面一樣,是重頌。過無量劫以後,舍利弗成佛時,劫名大寶嚴,他的國土叫離垢,是清淨沒有汙穢的,以琉璃為地,以金繩作為國界;國中有七寶雜色樹,樹上常有華果實。


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神通波羅蜜。皆已悉具足。於無數佛所。善學菩薩道。

這是講華光如來國土中的菩薩,志念堅固,神通以及諸波羅蜜都圓滿具足;而且能夠同時親近無量的諸佛,善能學習菩薩道。

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
這些都是華光如來所教化的。

佛為王子時。棄國捨世榮。於最末後身。出家成佛道。華光佛住世。壽十二小劫。其國人民眾。壽命八小劫。

佛還是王子的時候,就棄國出家。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貴為王子,必紹王位,必然能夠做國王,但是他能放下;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就像善無畏大師一樣能夠放下。佛門有很多祖師,未出家前就擁有極高的地位、極大的權力,而且不可思議的財富,還有軍隊......等等的大福報,他都把它放下,他們不是日子過不下去。所以,看到這裡就應該知道:世間人你就不要再貪著,要懂得趕緊來修行。你要知道,你現在追求的都是人家不要的。你把人家的垃圾當作是寶物;把人家的垃圾當作是榮耀。人家把財富名利都捨掉了,當垃圾一樣丟,你卻把人家當作垃圾的東西撿起來當寶貝,認為有錢有名是一種榮耀;這種以垃圾莊嚴自身,是很可悲的事情。
佛為王子的時候,能夠棄國捐王,於最後身,這一生出家成佛。華光佛住世,壽十二小劫,其國人民壽命八小劫,這前面有講過。

佛滅度之後。正法住於世。三十二小劫。廣度諸眾生。正法滅盡已。像法三十二。舍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

這是講這佛滅度以後,正法住三十二小劫,能夠度無量的眾生,能夠廣度眾生。正法滅盡後,像法三十二小劫,而且佛有舍利。「舍利」翻作中文叫靈骨;就像現在釋迦牟尼佛的舍利。舍利廣流布,為後世天人普供養。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其兩足聖尊。最勝無倫匹。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

這是華光佛在世教化,大致上就像這裡講的一樣。釋迦牟尼佛讚歎華光如來,「其兩足聖尊」,一樣是「最勝無倫匹」;而且告訴舍利弗,你就是華光如來。所以你要能夠諦信自心當下即佛,正是這裡講的「彼即是汝身」,佛即是你,你即是佛,沒有任何的間隔,沒有任何的障礙;所以「宜應自欣慶」,這就是如來為發大乘心的人授菩提記。

接著是說四眾聽了感到非常地歡喜,也非常地「欣樂」,是現在人講的「羨慕」。看到舍利弗都受記了,他們也希望。這裡舍利弗算是利根的,一聽聞《法華》,他是第一個發心的,後面的〈信解品〉,乃至五百弟子授記,他們那些都是根器稍微差一點。所以後面接著就是四大弟子授記,再來才是五百弟子授記。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踴躍無量。

大家看到此,舍利弗受記作佛,你有沒有心大歡喜?知道一切眾生皆能成佛,這裡的四眾弟子大家都非常地歡喜,見到舍利弗在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歡喜無量;也希望自己能夠成佛。
那希望自己能夠成佛要怎麼做呢?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迴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

這是講大眾聽聞舍利弗受菩提記,歡喜供佛,所以呢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乃至「釋提桓因」,就是三十三天王,一般我們俗稱的玉皇大帝,他是叫「釋提桓因」。梵天王等,這是初禪的天王,包括三禪的天王都可以稱為梵天王,三禪以上就是四禪;它是禪定的境界,沒有人在管轄,是真正無政府狀態。初禪以上,二禪天的天王、三禪天的天王,是有名無實的天王,真正管轄的是初禪天的天王。三禪天的天王是大自在天王,也就是摩醯首羅天王;初禪天王是我們一般稱為大梵天王。

這些天王,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陀羅」翻作中文就是白花,「摩訶曼陀羅」就是大白花。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於虛空,而自迴轉,所以為什麼叫「脫身所著上衣」呢?就是把自身的俗業給脫掉;常講的「布施」就是要把你的慳貪給布施掉。想要作佛,必須把自己世俗的見解,也就是世俗的衣服給布施掉;世俗的見解就好像衣服一樣,時時穿在身上,所以說「脫身所著上衣」。這個「脫」就是「放下」這些世俗的情見,放下自己的愛憎分別,所以叫「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不是只依文解義,佛不需要這麼多衣服。因為世俗人存著這個世俗見,存著貪瞋癡,就像穿著衣服一樣,天天都要穿,天天都帶著;才教你把世俗的見解放下,世俗的行為放下。天衣住於虛空,「而自迴轉」就是不貪著天樂。能捨天身,能捨天衣,就是他願意把天的受用給放下;把天的不管是福樂,還是禪定之樂,他都能夠放下,所以叫「所散天衣。住於虛空而自迴轉。」他要轉天身為佛身。

「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這是同時讚佛。
就是不再唱世俗的音樂,這是表法,表身口意以及外面的種種,都隨佛法而轉。所以學佛人家裡,有佛像、有佛書、有佛堂、有佛號、有佛號機......,就是能常常熏習佛法,你能這樣做,就是像這裡說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乃至你世俗的衣服,於虛空中,而自迴轉;為什麼在虛空?因為「業性本空」。所以說在虛空當中而自迴轉,就是把你的業給迴轉過來。因為本就住在虛空當中,本就業性本空,不可轉而轉,轉而無所轉,所以能夠起大機大用,這裡的表法較深一點,你再多聽、仔細聽。

虛空就表法為佛性,代表我們的佛性;無論你善、惡、染、淨,都不離真性。所以「天衣」是世俗見,於「虛空」中,世俗見在佛性當中,而自迴轉;轉「世俗見」為佛知佛見,轉「世俗業」為佛業,轉散亂為禪定,轉著相為般若,這才是真正的供佛。
「雨眾天華」是以天華來供養佛,「花」表萬行,所以不是只有心念轉,還有行為也要表現出來,這是這段經文的表法。

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在波羅奈國的鹿野苑,初轉法輪;乃至如今最後法華會上,轉無上最大法輪。這是讚歎釋迦牟尼佛,讚歎《法華經》。

接著諸位天子說出以下偈頌: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
分別說諸法。五眾之生滅。
今復轉最妙。無上大法輪。
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

從前在波羅奈國,鹿野苑中,說苦集滅道,告訴我們諸法因緣生,乃至五陰是生滅的。這「五眾」就是五陰─色受想行識,另外的一個翻譯。這都是講小乘法,色會變化、心會動念,所以說「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身不淨等等;講四諦法,說五眾之生滅。

「今復轉最妙。無上大法輪。」如今告訴我們「不生不滅」,說「我」則是真我,說「法」即是真常;也就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離生滅。所謂「離生滅」,就是告訴我們在生滅當中即是不生不滅,萬法唯心所現;乃至五蘊都是唯心所現。所以說「今復轉最妙。無上大法輪。」「輪」有輾碎、摧碎之意。這法輪能夠輾碎一切的邪見,能夠破邪顯正。所以說「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告訴你「法是生滅、無常」,大家都看得到。可是告訴你不生不滅,告訴你諸法從心所現,以心為因,以心為根本,這個道理很少人能懂。所以《楞嚴經》講:「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個就是緣,以眾生為緣,隨心現量,這個道理少有能信!告訴你「眾生即佛」,這個道理很少人能夠相信。


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未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世尊說是法。我等皆隨喜。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於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佛道叵思議。方便隨宜說。我所有福業。今世若過世。及見佛功德。盡迴向佛道。

這是發大心要成就無上佛道。
他說:「我等從昔來」,這一生學佛以來,從昔以來,常聽聞世尊說法、常隨佛學;但是從來沒有聽過這麼樣深妙的上法。「世尊說是法。我等皆隨喜。」佛說這樣殊勝的法,我們都能夠隨喜,都能夠歡喜信受。「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今天看到了舍利弗受菩提記,「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相信自己也能夠作佛。

這一品前面的這一大段,憨山大師講這是開示眾生本有的佛性,所以稱為「開佛知見」。讓眾生知道自己原來與佛無二無別,所以他相信「必當得作佛。」而且一定能夠「於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在一切世間,世間有三種:器世間,有情世間,知正覺世間或是叫智正覺世間。在三種世間當中「最尊無有上」。為什麼說最尊無有上?就是於法得大自在。所謂「於法自在為法王」,也就是圓滿成佛,所以稱為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叵」就是不可的意思。「叵思議」就是沒有辦法以言語說,沒有辦法以思量測。凡夫就是落言語、著文字,落思量、落情見當中,所以不能見佛性。雖見,但是對面不識!這裡是稱讚佛道不可思議,世尊「方便隨宜說」,從前所說的二乘法、三乘法都是方便隨宜說;目的是要你了解無上大乘,了解一乘了義。

「我所有福業。今世若過世。」他們這裡迴向,將自己的福報以及所行的善業、淨業這些功德,無論這一生或是過去生的,以「及見佛功德」、供佛的功德;「盡迴向佛道」,迴向圓滿無上菩提。所以你們迴向也要這樣迴向,不要只迴向:看兒子、女兒能不能不要讓我擔心,......等等的,不要去迴向這些煩惱。要把功德迴向無上佛道,這才是正確的迴向。

你迴向給你執著的對象、給你罣礙的對象,越迴向還是越執著。你應該要迴向自己,讓自己不要那麼執著才對,不要起煩惱才對;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你為兒女擔心沒有用,凡事講因果,不是你擔心,他們就能夠如你想的一樣,這樣去發展。所以你應該迴向自己:這些煩惱可以消除,情見能消除,業障能消除。而且要迴向自己能夠得遇正法,能夠得遇善知識,能夠圓滿無上菩提,這才是真正如法正確的迴向。
這裡教修行,還教你怎麼迴向,方法都在經典裡面,你要會學啊!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這時舍利弗不光自己發了心,自己得受尊記、得受菩提記,而且還懂得要幫助眾生;看到眾生有疑惑,就做「利樂有情問」。
所以舍利弗這裡講:「世尊,我今無復疑悔。」他對於世尊所說的沒有任何疑惑,並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必然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這千二百心自在者就是指一千二百大阿羅漢,也都是還沒發心,還沒迴小向大的。「昔住學地」,從前還在學習的時候;「佛常教化」,佛常教化他們,說佛法能離生老病死,能夠得究竟涅槃。

這些「學無學人」,「學人」就是指還沒證果的,「無學」就是指已證二乘果的。「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他們都認為已離開我見以及斷常二見,這樣就算是得到涅槃了,就算是究竟了;也就是「得少為足」!「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就表示舍利弗知道他們雖然懂得要求無上道,但是對於實際的道理還是不明白;還是有所疑惑,所以替他們來請問:「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因為大眾還是疑惑,想:世尊您出世既然要講一乘,為什麼您又說了三乘法?所以在後面經文,釋迦牟尼佛舉火宅的比喻,讓你知道、讓你了解。
釋迦牟尼佛確實是苦口婆心。所以憨山大師講「你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你不知如來救世徹底的悲心」。所以舍利弗在這裡為我們以及後世還不能夠解決這些疑惑的人來請問,這就知道他確實是利樂有情問。舍利弗說他自己能夠諦信佛法,才能夠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也就是說你要真正學大乘,才能夠肯定你能夠圓滿成佛。如果你要夾雜一些權乘、夾雜一些人天乘,那釋迦牟尼佛不會為你授記。

你看前面的二乘人,他們學二乘都證阿羅漢了,有的都得禪定了;按照世間話來講:他把人做得很好,阿羅漢也做得很好,也都有禪定了!佛都沒為他們授記。那你以為你學些世俗法:學《弟子規》、學儒家、四書......,你就能夠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舍利弗在這裡很明確地告訴我們,他是因為能夠信受大乘,佛才為他授記,保證作佛。你要是學其他的旁門左道,釋迦牟尼佛不保證。所以你一定要清楚,「授記」有很大的意義,也唯有像我們講的:只學大乘,其餘的旁門左道不學、外道典籍不學、世俗經典不學;你才能夠真正聽聞《法華》,也才算是入法華盛會。因為後面的偈頌就會講到,有十種堪聞一乘了義的人,具足十法才能夠聽受《法華經》、聽受一乘了義。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為什麼舍利弗會得世尊授記?就是因為他學大乘,不是因為他愛樂小乘、愛樂人天,這真相一定要懂。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這是佛告訴舍利弗,他之前「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所謂「先不言」就是佛之前為什麼沒有說。佛從阿含、方等、般若、法華這樣次第講過來,為什麼不說自己講的只是方便?都只是用譬喻言辭而方便說法。為什麼佛不告訴我們:「我實際上是要講說一乘」,就是所謂「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為什麼之前不這樣說?大眾還是不懂,為什麼佛又說佛法中無聲聞弟子?既然無聲聞弟子,為什麼又講二乘經?為什麼又講《阿含經》?大眾很疑惑。

這段文有點長,總的來說:就是解答大眾的疑問,也是你心中的疑問。你會想到:世尊為什麼說沒有二乘,既然沒有二乘,怎麼還講二乘呢!為什麼講「阿含」?既然說佛法中沒有三乘,為什麼又講「方等」、又講「般若」?之前是什麼原因?所以世尊說:我來舉一個比喻,你們就能夠了解、大家就能夠了解。所以佛告訴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佛舉了一個火宅的比喻,讓大家了解他為什麼會說三乘,而最後才告訴你:其實我是要給與「一乘了義」。所以你不要認為釋迦牟尼佛打妄語,也不要覺得釋迦牟尼佛偏心,佛心是平等的,就像這譬喻當中的大長者一樣,均等賜大車;只是諸子幼稚無知而已。是眾生的問題,不是佛的問題。
舍利弗很自覺,所以他前面就講「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是自己根器太差,「深著世樂。無有慧心。」貪著世間法,貪著世間的享樂,沒有慧心,沒有智慧。才會像前面講的:「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世尊講「如是人難度」這些人難度,所以才方便說三乘。但還是有人不懂,所以這裡再說個譬喻。他說「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所以佛要你從譬喻當中得解,不要著在文字上,要真的解。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這是世尊開始講譬喻,它不是故事。有些人把這裡當作是故事來看,它不是故事;佛門講「公案」就是事實,「故事」就是指公案。那這裡是講「譬喻」。你要是沒搞懂,把譬喻當作是公案,那就是搞錯了,講經的人就變成妄語。現在還有人很會自己發明經典,自己想到有道理的話,就在前面加個「佛曰」,其實佛根本沒這樣說,他也引不出經典的出處,不過就是自己的一個妄想,想了什麼道理,他就前面加個「佛曰」,這都算是打妄語騙人,而且是冒充如來,這問題就大了!甚至現在有的出家人好名利,好到真的是連因果他都不怕了,說自己是「阿彌陀佛的使者」!在古代叫「假冒欽差」,他也沒有欽差關防,也沒尚方寶劍,也沒黃馬褂。他說是阿彌陀佛派他來,為的就是要人家信任、恭敬,才說他自己是「佛的使者」。要知道,釋迦牟尼在《楞嚴經》裡面告訴我們:末法的時候,也就是現在,佛會派遣菩薩、阿羅漢來這個世間教化眾生;但是他們絕對不會洩露身分,不會說他是佛派來的,否則「洩佛密因」。這在《楞嚴經》都有講到,末法就有這種人,說他是佛派來的,佛菩薩交代他做什麼的,這都是好名聞利養,業障深重,這種就是妖魔鬼怪,佛說這些人都是波旬眷屬;所以你用《楞嚴經》來印證,你就不會受騙上當了。

末法有些出家人,在家人也一樣,說他是什麼祖師、什麼佛再來的!還有,現在為了求人家恭敬,他也知道他一說他是佛再來,人家就會認定他為邪師,他就不說;他改說:鬼神說、通靈的說我是佛再來的。就改藉他人之口來吹捧自己,這種都是妖魔鬼怪,這在《楞嚴經》都有講過。釋迦牟尼佛講,他叫菩薩來度化眾生,是絕對不會顯示身分,求眾生的供養;絕對不會告訴你他是什麼佛、菩薩再來。所以你看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身分一洩露就坐化了。現在的人假冒佛菩薩的,被大家知道了,還賴著不走!不是他不走,是他根本沒本事,不是真正有工夫的;他目的只是求人家恭敬供養而已。所以你要是看到現在有的人說他自己是哪尊佛的使者、佛的代言人,或是鬼神來附身說誰是佛,或是哪一個人作夢,夢見他自己是佛,他還以此志得意滿,這些都是有問題的。

你看古大德他的身分一旦洩露了,他就走掉了。他絕對不會暗示,也不會透過一些手段、各種形式,或暗示,告訴大家他自己是佛,或暗示他自己有德;這種才是如來真正派遣來這裡示現的菩薩,他們是真有工夫!像永明延壽大師,寒山、拾得,豐干和尚。像杜順和尚是文殊菩薩再來:這杜順和尚他是道場的住持,他的一個徒弟要去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薩,他徒弟來跟他辭行,說要往五台山去禮拜文殊菩薩。杜順和尚就告訴他:「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文殊祇這是,何處覓彌陀。」他徒弟也沒聽懂,就出發去了。他很虔誠要拜文殊菩薩,到了五台山以後,遇到一個人問他:「你來這裡幹嘛」?他回說:我來拜文殊菩薩。那個人說:「文殊菩薩不在」!那個人說:「他不在,他去哪」?那個人告訴他:「就在至相寺。陝西西安的至相寺,那住持杜順和尚他就是文殊,他到長安去教化眾生」。這徒弟聽了嚇一大跳!他說杜順和尚就是我師父啊,難怪他跟我講那首偈!結果他連夜從五台山趕回去,那中間遇到大水,因為淹水,行程耽誤了;回到寺院的時候,杜順和尚已經坐化了。

所以佛菩薩來示現教化眾生,絕對不會要求你恭敬供養,絕對不會搞神通,搞怪力亂神;也不會透過任何形式、透過暗示來欺騙眾生,這點大家一定要知道。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這是講:在一個國家,有位大長者「其年衰邁」是說他年紀大了,他家裡非常地富有,富可敵國,像現在人講的「富豪」。他「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這大長者家裡非常地有錢,有地、有田產、有種種的產業;乃至他家裡僕眾非常地多,有很多的僮僕,就是現在人講的「幫傭」。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

這兩句是分開的,是說他的家業非常地大,他住在這豪宅當中,但是只有一個門可以進出。這佛舉了這樣一個譬喻。

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他這家庭非常地大,能夠住五百個人。所以說「多諸人眾」,有很多人:「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都住在這大家庭當中。

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堂」就是廳堂,「閣」就是閣樓。這廳堂閣樓敗壞。「牆壁隤落」,這「隤落」也是牆壁毀壞的意思。「柱根」,就是指它的地基,地基也腐朽。「梁棟傾危」,這「梁」就柱子,這室內的柱子傾斜倒塌,非常地危險!這是形容這大長者他家。

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

大長者家不光裡面廳堂牆壁隤落,乃至梁棟傾危,柱根腐敗;而且「周匝俱時。欻然火起」,這「欻然」就是突然。屋子四面突然都著起火,這火舌就吞噬了房子,焚燒舍宅。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這長者的小孩有十個、二十個,乃至三十在這個舍宅當中。這「十、二十、三十」其實就代表佛門的這些大眾;這個「家」就代表三界,那「長者」就代表釋迦牟尼佛。這表法你們簡單知道就好,因為後面釋迦牟尼佛會講得更清楚。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突然而起,即大驚怖」,佛的覺性很高,火一起即發現,「大驚怖,而作是念:自己雖然能夠於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他雖然可以馬上逃走,「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可是他的小孩在這火宅當中玩樂嬉戲,根本不知道已經著火了;而且因為無知,也不懂得害怕。
「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這就是講此間的眾生。所以佛這個譬喻非常地貼切,這裡的眾生在這三界火宅當中,沒有想要出離;甚至還玩起火來:貪愛之火、瞋恚之火、愚癡之火,認為是正常的,反在這當中遊樂嬉戲,完全不懂得害怕。
佛門有一首「警眾偈」,內容是: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如少水魚」,是講這命光一天一天的過,就像魚在水中,這水越來越少,馬上就要面臨死亡;但是在水中的魚卻不覺不知。這裡的眾生也是這個樣子,在這火宅當中,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出離,也從來沒有想過要修行。甚至你教他要修行,他還告訴你:「修那個幹什麼?有什麼好修的?他還覺得:「你們修行人腦筋有問題!整天想無常、生死......簡直有病」、「修行這麼苦的事情,幹嘛修行」!這都世俗人的看法與想法,因為他在五欲六塵當中樂著嬉戲;而且從來不覺知無常將至。
可是佛覺性高,佛知道,他懂得害怕,他懂得要出離,可是眾生不懂。所以當你看到這裡,你自己就應該要知道:這裡的「眾生」,也就是說自己,是非常愚鈍的,佛是藉由這個譬喻來讓自己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