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大乘妙法蓮華經 譬喻品三-3



妙法蓮華經今解
 譬喻品第三
第三講
《妙法蓮華經》講世尊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不但開示眾生本有佛性,而且有佛性者皆當作佛,還告訴你佛性在哪裡,分明為你指示出來,使你能夠體會得到、能夠證入,這「體會」就是開悟,開悟以後還要能夠修、能夠證入。
眾生從無始劫來認妄為真,迷妄入心,起種種顛倒的妄想,起貪瞋癡,造殺盜淫,都是因為不能明了心性。縱然學佛,很多也都是盲修瞎練,不知佛法的宗旨,只是人家教他念佛他就跟著念,教他持咒他就跟著持,教他拜佛他就跟著拜,完全沒有抓到佛法的核心,甚至聽了大乘經告訴他:自心是佛。他也不能相信,所以世尊才在最後,要滅度之前講了《法華》,開權顯實,顯示一乘了義,顯示諸佛出世是為說實相之法而已。眾生聽聞實相的道理,能夠悟入,那這一生必然能成就。

所以這裡舍利弗當機領納,這「領納」就是他聽得懂世尊的意思,而且能夠接受,能夠斷除從前的疑惑,所以世尊為其授菩提記,乃至後面四大弟子受記、五百弟子受記、學無學人受記,到第十品〈法師品〉世尊為與會的一切天龍八部、一切的大眾授菩提記,佛說你只要能夠隨喜《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或是一念隨喜,都為其授記,更為末世,也就是我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凡是聽聞《法華經》的絕對成佛,你只要能生一念隨喜心歡喜讚歎,世尊都為你授記,所以稱之為「成佛的《法華》」。更在後面講:「藥王今告汝。」佛告訴藥王菩薩:「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法華經》是諸經中王,是如來唯一真傳,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世尊告訴我們:你能夠來聽《法華經》,能夠聽經聞法,離成佛已經不遠了。就像你在高原,你非常口渴,你要鑿井求水,你一直鑿,一直鑿往下鑿,剛開始見到的是乾土,而後見到的是泥土,這土裡面含有水,你就知道離水的源頭不遠了。你修學其他的法門,修學其他的宗派,如果你不明了大乘實相,你不明了《法華經》講的義趣,不了解如來出世的本懷,你離無上菩提還是非常地遠。相反地你能聽聞《法華》,能心悟實相,那你離佛道已經不遠了,所以後面講「近於佛智慧」,你距離成佛,已經算是有希望了,可見這部《法華經》的功德之大。世尊告訴我們:你能來聽,這福報有多大呢,「假使有一個人供養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眾生,一個世界有百億日月,一百億的日月乘上四百萬億阿僧祇,這其中國土的所有眾生,從他出生一直到八十歲,日日七寶供養,乃至令其證阿羅漢果。相比你聽聞《法華經》,而且是第五十個輾轉聽到的,這個聽聞《法華經》功德比你以滿閻浮提的七寶,供養布施這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眾生乃至令其成道,還要大。同樣的,你要是謗佛,一劫當中這樣毀謗如來,這個罪過確實無量。但是如果你用一念不善心乃至須臾頃毀謗受持《法華經》的人,毀謗受持大乘經的人,這個罪報超過一劫當中,每天用惡口罵佛,天天罵。毀謗釋迦牟尼佛、毀謗諸佛,這個罪過已經相當重,可是你謗受持《法華》的人,這個罪更重,所以說:「若說其罪。窮劫不盡。」真的是不可思議。所以大家能來聽聞,能夠安住在《法華經》當中,你確實功德無量,非是算數譬喻所能知啊!這一生聽聞《法華》已經為成佛種下了決定的種子,必定成佛,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授記。

前面講到與會的大眾見舍利弗被佛受尊記,大家還是沒有辦法生起欣樂心。在佛當時候的大眾是非常歡喜、非常踴躍,但是到末世,這些學人聽聞、看到《法華經》生不起歡喜心,所以我引後面的〈法師品〉來告訴你,你只要能來聽《法華》,釋迦牟尼佛就為你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告訴我們:你絕對成佛,沒有問題。如果你不聽聞《法華經》,你不了解大乘實相,你不了解心性,你修什麼行都沒有用,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你離菩薩道、離佛道還非常地遠。而且不算善修菩薩行,因為菩薩行是大乘,所以能夠得遇《法華》,得遇如來一乘的教典,自己應當發無上菩提心,志求佛道,捐捨從前種種的邪知邪見,棄捨小乘。什麼叫小乘呢?就是認為有菩提可取證,有煩惱可斷,它不知道煩惱性空,所以稱為「小乘」。你要把這些得少為足的邪見放下,把愛樂小乘法、愛樂世間的貪著給放下,把那些錯誤觀念給放下,這才叫真修行啊!佛法可以藉由文字語言作傳播,但是不在文字語言,這就是它玄妙之處啊!佛法重點在於你實修。你看了這些文字,看了這些經典,你能夠修行,這個才叫做「學佛」,不然就叫「佛學」。學佛能了生死,佛學長無明,所以很多從前叫做「佛學社」的,現在都改名,變「學佛社」,這名字這樣改是正確的,他們組織這樣的社團,是來學佛的,不是搞名相,不是搞佛學。名相佛學只能增長無明,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什麼叫「知見無見」呢?就是不著相。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才叫做「知見無見」。能夠了知、能夠見,但是不起諸見,所以叫「知見無見」,這就是契入了涅槃無漏真淨。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不是你想一想或是看本書,懂個道理,你就能馬上達到,你還要透過修行。所以淨土宗教你執持名號,教念阿彌陀佛,你不要看它好像枯燥乏味,念的當中能消你的業障,因為你心浮躁,所以你覺得念佛枯燥,你念佛覺得念不下去。有很多人不願意念,因為念不下去,只想聽個道理。所以為什麼祖師才講「末法的眾生,學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幾乎都只是在談論佛法而已,沒有真正在念佛,沒有真正在修行;即使參禪,他也是參個口頭禪;即使學教,頂多做個文字學人;念佛的,沒有發菩提心,只是做個自了漢;學密的,愛搞神通。這些都是末世學人的毛病,所以應當戒之、戒之!絕對不可以去犯到這些問題,這才是真正學佛。


前面經文講到: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而起」,這長者就是譬喻釋迦牟尼佛,見到三界當中有種種的苦惱、種種的憂患,就好比大火從四面而起,為什麼說「從四面」呢?因為時時處處、在在處處都有苦惱。你看這裡的眾生,接觸到一點的事情很容易就起煩惱,不管他的人生是什麼方向,他都很容易就起煩惱,所以說「大火從四面而起」。對於這些事修行人懂得驚怖、懂得害怕、懂得想要出離;而凡夫貪著,他覺得這樣子 才叫人生,他覺得這樣子是正常的,「無求出意」,沒有想要出離,沒有想過要斷除煩惱,還起種種的邪見,撥無因果、起斷滅見、認法為實有,甚至毀謗佛教、毀謗諸佛如來及諸大菩薩、乃至毀謗出家人。所以可以知道這裡的眾生業障確實很重,你教他要修行,他就給你很多理由,「我有這個事、有那個事,有這樣的困難、有那樣的困難......」;你教他吃素,他就開始妄想:「我吃素會不會不健康」?他就都不會反觀「他吃肉會不會不健康呢」?你教他放下愛欲,他就說「那他家庭怎麼辦啊?家人怎麼辦啊」?他不曉得他苦惱的根源就是從他貪愛心生的。「放下」是教他把苦惱放下,他以為叫他不要執著愛欲、吃葷腥,他就活不下去了,真是「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即使看到自己的種種災難,他也不覺悟、也不害怕;看到別人受災難,有些人好心還懂得捐一點錢,有些人根本就是一毛不拔,還說「不要用道德暴力強迫他捐錢」。對於慳貪的人來說,叫他布施,他很難捨,他覺得是一種暴力,實際上道德並不會產生暴力,只是違背他的習氣,他受不了,所以對慳貪的人來說,他放不下,他才覺得是一種壓力。

這裡的眾生習氣越來越重,要叫他修行、叫他聽經,很困難。只聽個十分鐘、二十分鐘,他就覺得他很有耐性了,已經有在熏習了,這種人就是那些「不曉得大火已經從四面而起」的人。只有有覺性的修行人知道,所以「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從這裡你就看到佛大慈大悲。這是講長者,也就是指釋迦牟尼佛,他雖然能夠出離,但是,還到這三界無安的火宅當中來救度眾生,為大家示現劣應身,示現短命!原本如來的壽量不可思議,是用塵點劫來計算的。這在《法華經》後面就有說:佛壽命是用「塵點劫」來計算。所以他示現八十歲是短命,在這三界當中救度眾生幫助眾生,也示現王子的身分,示現捨棄王位來出家,示現出家行道成佛,降伏魔怨,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示現鹿野苑度小乘,慢慢地這樣一步一步來教化眾生,乃至最後滅度的時候還是示現。釋迦牟尼佛涅槃了,他也是為眾生而涅槃,為什麼?因為眾生善根不夠,業障重,以為有佛在世,有什麼問題就可以去找佛,久而久之,這些眾生就懈怠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滅度。雖然有滅度之相,實無滅度之事,他只是轉到他方國土去教化而已,所以他連滅度都是幫助眾生,都是希望眾生能夠把握這個機會,趕快來修行成道,佛一輩子都是想到利益眾生,所以在三界火宅當中救度眾生。可是這些眾生不覺不知,心裡有貪求的時候,就跑來佛門燒香拜佛,供養水果,捐一點錢;一旦求不到,佛菩薩不滿他的願,不能隨順他的欲求欲望,他就開始嘴上謗佛,心怨恨佛。

來道場,我教你守規矩,要你斷煩惱,依照佛陀教的規矩來走,可是眾生卻忘恩負義,若講到他習氣重的地方,他不願意改,最後還要反過來毀謗佛教,說「修行哪有這麼嚴?不能攀緣,不能說閒話,這樣修不圓融......」。正是《無量壽經》講的:「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所謂「負恩違義」就是忘恩負義。說自己是三寶弟子,卻絲毫沒有想過要報佛恩,沒有想過要護持正法,整天就是活在自己的貪瞋癡當中。「樂著嬉戲」,還覺得世間很好玩、很快樂,很高興,錯把散亂當作法喜。「法喜」是你聽聞佛法、修學佛法後,你的煩惱消除,得到的安穩,得到的禪定,得到的輕安,甚至涅槃,這才叫法喜。不是你到佛門裡面來開聯誼會,你散亂不叫法喜。所以說眾生在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完全不知道,也不懂得害怕。

「火來逼身。苦痛切己。」縱然火已經燒到自己身上了,自己也感受到這些愛欲的痛苦、這些愛別離的痛苦,但是他仍心不厭患,絲毫沒有想過要出離。我敢肯定每一家都是有死過人的,幾乎都會看過家人往生,但是多數的人不覺得無常,也不覺得哪一天會輪到自己,甚至還避諱談論生死。完全不曉得自己如少水魚,如救頭燃,應該要了脫生死。「心不厭患。無求出意。」所以火來逼身,他心裡面沒有感到任何的壓力,沒有感到任何的恐懼。沒有想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只想看能不能賺更多的錢、得到更多的名,想著怎麼避稅,把自己的名跟利傳給子孫,能公侯萬代......,這就是此世間的眾生,他的習氣很重啊,無論中國或外國都是一樣。

所以你看到這邊,你就要自己反觀:自己是不是也是這樣的行為跟錯誤的心態?如果有,你能覺察得到,那就能覺破、就能照破。為什麼?因為經典常講:業性本空,即使再重的習氣,只要你熏習佛法,修學佛法,必然能夠轉變,一定能夠脫離這些苦惱,絕對可以成就,絕對可以成佛。所以你自己要能夠掌握佛法的根本,而且要能夠覺察自己「貪著於生死當中」的這一念貪著心,覺察到以後,還要懂得把它放下,不是覺察以後還看著它,只看著它是沒有用的,還是沒有辦法解脫!是你要提起佛號,提起觀照,真正這樣來修行才能解脫。

好,繼續看經文。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祴。若以几案。從舍出之。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這長者作如是思惟:他自己身體健康,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几案。從舍出之。」衣裓就是盛花的器皿,几案就是桌子,利用這些器具他就能夠出離這火宅。「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但他又一想:這舍宅只有一個門,而此門又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他的小孩們都還很幼小,也不知道門在哪裡。「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正貪著在他的五欲六塵當中,終究是被火燒灼。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曾告訴我們的:這世間五惡五痛五燒。久後轉劇。勸我們轉相教誡,如佛經法,不要毀犯。這「五惡」就是殺盜淫妄酒,一般講要守五戒,就是不要犯這五惡,但是你若犯了這五戒,它就會變成「五惡」,這「惡」必會感招「痛」,而「痛」會感招「燒灼」,所謂「燒灼」就是下地獄。說長者身手有力,就是講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身手有力,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所以「身手有力」就是講諸佛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於一切法悉皆通達,故名「身手有力」。所以他能夠以衣裓、以几案,從舍出之。對他來說,要出離三界,那是非常簡單的事情,用什麼方式他都能出離。但是,這舍唯有一門,為什麼說「一門」呢?「一門」就是大乘之門,大乘之門「而復狹小」,為什麼說它狹小呢?實際上其門廣大,但因為不識者多,對眾生來說,他不知道什麼是一乘了義。所以這裡舉了比喻,說如來的境界,說這一乘,不是凡夫一下能夠體悟到,所以說「其門狹小」,正是對於幼稚的孩童而說。

就像三歲小孩在大樓當中,這大樓已經起火了,他不認識字,也搞不清楚方向,他不知道該往哪裡逃,也不知道安全門在哪裡,也不知消防設施在哪裡,雖然都有寫,他卻無法分辨。對於成年人來說,他很清楚該往哪裡走,但是對於幼稚無知的小孩,他不能識得,所以說「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這不是指大乘法攝機不廣,實際上大乘能廣被眾生。這裡是特別針對這些貪著三界當中的,或是樂小法者,他們貪著於二乘境界當中,不能覺知一乘了義。所以當你看這經典時,對於這經中道理你要能夠深解義趣,絕不能夠依文解義,你若依文解義,那就真是三世佛冤了。所以說長者「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在這舍宅當中只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你教眾生要他念佛,他說你腦筋有問題;告訴他說:你要吃素,他反告訴你種種的世間的邪見,說:「吃素不健康、吃素沒營養」。我們吃素的目的是為了護生,為了消除殺業,為了幫助眾生脫離苦難,所以我們吃素,有一些營養可以捨掉,是沒有關係的,人不需要那麼多營養。現在有些所謂的「營養學」只要參考參考就好,不要當真,你吃了太多的營養到身體來,最後就是長癌症,因為身體裡的細胞有好有壞,那當然壞的細胞比較暴力。所以說勸導這世間的人來學佛,他不願意;勸導他要修行,他很難去發心;你叫他到佛門來要布施,因為他慳貪的緣故,他就覺得:你怎麼都在跟我要錢?你叫他要恭敬佛法、恭敬三寶,他覺得你「我慢」、「不謙虛」;你跟他講要遵守佛門的規矩,他反覺得怎麼「男女不平等」,這種種都是業障。甚至還有出家人要把戒律給毀掉,他們否定八敬法的,有些是比丘,有一些是出家女眾。所以,教眾生修行,他不願意,他不知道佛法對他來說是有真實的幫助。所以說他「未有所識」,他只認識他現前的玩樂,所想的就只有:他現前能不能吃好吃的、用好的,能不能有更多的金錢,或是更多的名利,或是更安穩的生活,他把這些當作是夢想、當作是目標。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佛說世間的事情都是無常,總是會變壞,而且你隨順你的欲望終究是造業,一定會受惡報,所以現在應當要趕快覺悟。「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但是世人未有所識,真的是「惑道者眾,悟道者少。」還有很多出家人他不教修行,不務正業。在末法這個時候,你想學佛,即使已經到佛門裡面來,有時候你遇到的和尚,他不一定是講正法,這確實是佛門的悲哀啊!有些人問我「他能不能出家」?我只能把佛門現前的狀況告訴他,大家都覺得出家好,想出家。可是也有很多出家人告訴我,他出了家沒辦法修行!這些人講的是事實,不是他不願意修,不是他不會修,而是沒時間給他修,寺院整天就是搞世間事,這也是近代佛門的悲哀啊!有一些修行人當初在山裡面,在自己住的地方用功,很有修行,人家請他出來,後來蓋了廟,廟越蓋越大,分院越蓋越多,當初修行的心就退掉,就變質了。剩下的就是想著要怎麼來養這麼大的廟子,於是就開始搞觀光、辦活動,當初的道心就沒有了,很多人是仰慕而去,但是去那裡沒辦法修行,失去了寺廟原有的意義。寺廟不是不能做法會,祖師大德也做法會,法會的懺本都還是祖師大德編的,但是現在的道場很多都變質,法會一期接一期,住眾都沒有辦法修行。

佛眼徹見三千年後,末法的時候,他都看得一清二楚,甚至到法滅的時候,他也看得一清二楚。所以世尊在經典上講,末法很多修行人,他不一定住在道場,這事講得完全正確。末世悲慘的不只是世間人,更悲慘的還有的是學佛人跟出家人,他們對於佛法根本未有所識,你教他要了生脫死,他還跟你說:不用。他反跟你講:只要把人做好就可以了。講的都是世間事,還離譜到合會人家結婚。還有出家人講他不要看經,他說經典是以前的東西,真是邪說。你看不懂經典還不曉得要懺悔,出了家對於佛法「未有所識」,不認識佛法,不懂得如何修行的這些出家人,大有人在,所以你問他什麼是佛法啊?他就跟你講些人人都認同、都知道的「孝順父母」。如果你想要學孝順父母,那你不用到佛門來,外面有很多沒學佛的世間人,比你親近的這出家人更孝順。要知道,來佛門就是要學了生脫死之法,學習大乘了義、學習一乘了義。所以很悲哀啊,不光世間人未有所識,連末法的這些學佛居士、出家人都未有所識,真的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整天就是想著養廟,收徒弟是為了做法會,是為了節省常住的開銷,這都是現在佛門裡面的亂象,不講出來你們大家不會知道。你如果不了解,你就會誤入歧途,所以我告訴每一位的同修,不如法的道場不要護持,如果一個地方沒有辦法教你了生脫死的,絕對不要護持,因為沒有功德,你即使去做法會,也沒有功德,護持它也沒有功德,而且還有罪業。為什麼?人家在破壞佛教,你還去贊助,俗話講助紂為虐!這是正好講到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到現前佛門的一個現象。「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這些不如法的終究是墮落,必然墮阿鼻地獄當中,所以說「為火所燒」。「阿鼻」翻作中文叫「無間」,就是「無間地獄」。在地獄裡面,地獄有寒冰地獄,即使是到寒冰地獄,所受的苦還是如同火在燒一樣,所以終究是「為火所燒」。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從這段經文就可以知道這世間的眾生有多貪著。大家要反觀自己是不是這樣子?辜負佛恩。這裡講這長者作是念:應當為這些幼稚無知的小孩說怖畏之事,告訴他們「此舍已燒。宜時疾出。」你住的地方現在已經著火了,要趕快出離。現在就是出離這火宅的時候,是出離生死的時候,不然你會被火燒死。「無令為火之所燒害。」這是長者大慈大悲,他自己能夠出,但是他為了救他的小孩,他還到這火宅來告訴他的小孩,說:你要懂得要出離,現在已經著火了。「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長者作這樣的思惟,告訴他的小孩,叫他們趕快逃。「父雖憐愍。」這個長者雖然有憐愍心,「善言誘喻。」好言相勸,「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這些幼稚無知的小孩還是在那裡玩耍,還是在那裡遊戲,而且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著火」,不肯信受,覺得他這當爸爸的是因為不想讓他們繼續玩樂,所以才騙他們說著火了。就像世間的眾生說「佛教的戒律,是為了控制人、約束人,讓人不自在」,非但不肯信受,不願意學,不願意轉變,還反過來毀謗佛法,所以說「樂著嬉戲。不肯信受。」而且「不驚不畏。」絲毫不覺得驚慌,也沒有畏懼,「了無出心。」從來沒有想過要出離六道輪迴,要出離三界火宅。更誇張的是「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他不知什麼是火,眾生天天在玩火,他自己不知道,眾生天天在起貪瞋癡,天天在造殺盜淫,他卻不曉得是在造業,他還覺得起貪瞋癡,造殺盜淫很正常,甚至還覺得「無有業報」,覺得「這樣子做一下也沒什麼關係,誰看到了」。他完全不知道他的習氣會導致他受苦受難,他不知道應該要把自己的習氣、邪見給除滅,天天還是在邪見當中,貪著嬉戲。就像你勸人家來學佛一樣,你就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只是在搪塞你。

像現在佛門裡有不如法的人,把儒家、《弟子規》引進來,他不知道這就是火!他不知道搞人間佛教,在那裡合會人家結婚,這個就是火!在戒場教人家可以煮葷腥,殺生吃肉,這個就是火!他們不曉得事情嚴重,還覺得自己是在方便度眾生。其實是在拿火往身上噴,世間人根本不曉得,學佛人也有很多人搞不清楚。佛在《梵網菩薩戒》裡面講得很清楚,叫你不要看那些世間書、世間典籍、外道典籍,絕不可以此作為學佛的根本。你反覺得這裡面也沒講什麼不好的。是你不曉得這些東西都會令眾生「斷佛種性」。什麼叫「斷佛種性」呢?就是看了會使你易生貪著。讓你貪著在世間,這就是「斷佛種性」。所以說「不知何者是火」,你完全不了解這東西對你是有大害的
,還天天都在用它,天天都在熏習它。這就是我常說的:「學佛人比不學佛的還悲哀」,嘴巴上說因果,實際上根本不怕;嘴巴說要出離三界,實際上根本無出離心,是假的要出離,假的菩提心。叫他放下,他更增瞋恚,所生起的不是道心,生起的是瞋恚心,生起的是苦惱心。他不曉得什麼東西對他來說是有害的,所以說「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他還不知道「三界」到底在哪裡?哪有三界?哪有地獄?他一概不信。佛門有一些人是口頭相信,但實際上他是不相信,就只是嘴巴會說要出離,嘴巴說要修行,其實都還是貪著嬉戲,不肯信受。所以說「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什麼叫「東西走戲」呢?就是說:還是在世間裡面好營世務,東奔西走,這是講世間的。再把範圍擴大一點,還是在這三界當中東西輪迴、上下升沈。今天到東方輪迴,明天到西方輪迴,今生做人,來世墮落,就這樣子。墮落以後去受報,業報受盡了,又出來為人,當人時又造業,又墮落,往復循環。所以說東西走戲,一直在這樣的一個循環當中不斷地重複,這叫「東西走戲。視父而已。」什麼叫「視父而已」?就是只拿佛法來他看一看,當作是知識,當作是他談話的題材,甚至當作是獲利的商品,拿佛法來獲利,拿佛法來賣錢,利用佛教資源寫書,還在上面加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印佛經,這經是佛說的,他就給它加上「版權所有」,希望大家都找他來印,他開的印刷廠才能賺錢。這就是「裨販如來」,拿佛法來獲利,也就是「出賣佛菩薩形象」。什麼叫「出賣佛菩薩形象」?就是破壞佛教形象,當政治和尚,搞政治、搞鬼神、錯解經律、倒說經律:把經典胡說、把律典胡說倒說,不知說知,知說不知,身心妄語,這就是「東西走戲。視父而已」。這個父就是講釋迦牟尼佛,就是這裡講的長者。「視父而已」就像那些人對於佛法只是拿來看一看,聽一聽而已,有些是在家人,有些是出家人。他為什麼去念佛學博士?目的是希望人家來恭敬他、認可他。廣欽老和尚說過「念那個沒有用」啊!廣欽老和尚一個字都不認識,老實念佛,真正修行,是有大成就。他告訴我們:學佛要除的是我相。你去讀那些東西只會增長我相,增長你的世間意而已,要知道:世智辯聰就是八難之一。所以他對於佛法,他只是來看一看,對於祖師大德也沒有恭敬心,認為那是祖師的思想,稱祖師時也不懂要加「大師」,就直接稱其名諱,覺得這樣子沒禮貌就是客觀了。即使是世間人做學問,如果連起碼的禮貌都沒有,基本上就不尊重你研究的對象,你這學問是做不好的,說客觀也是自欺而已;你想了解祖師大德,你對祖師大德都沒恭敬心,你怎麼能真正了解,你怎麼學得好?所以,這種人即使學佛,也只是把佛法拿來看一看,是為了交代應付了事而已,他不是真正要學。所以說「東西走戲。視父而已。」還有的就是:有些世間人,你跟他講佛法,他聽不懂心性、實相,只撿到他聽懂的「做善事」這部分,他覺得很不錯,遇到其他人跟他推廣其他的宗教,他也覺得不錯,最後他得到一個結論,「所有宗教都一樣:都是勸人為善」。這種世俗人他的外行看法,這也都算是「東西走戲。視父而已。」習氣還是習氣,業障還是業障,沒有出離的道心,也沒有真正想學。
所以大家看了《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舉的比喻,大家就應該要自覺,這些都是現代人常出現的問題。如果你有這些問題,你是要把它轉過來,你不要覺得自己業障很重轉不過來,那這樣子你看經又白看了,又像這裡講的「東西走戲。視父而已。」為什麼?讓你知道你的問題,是希望你轉變,不是希望你把這過失給留下來,不是希望你生起懈怠的心,不是要打擊你的信心、打擊你的道心。你看了經典你就要懂得轉變,不然就像經中長者的這些小孩。搞不清楚自己有什麼過失,所以叫「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這樣就很糟糕了。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這裡佛就很直接地要跟我們講,為什麼他開三乘法,而後攝歸一乘。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這時候長者看到他的小孩,他知道這個房舍已為大火所燒,他非常地清楚,「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知道他自己以及他的這些小孩們,如果不趕快逃走的話,必然被火燒灼,甚至燒死。「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所以他心想:我要權設方便,讓孩子們避免被火燒。他不是偏心,也不是慳貪。所以前面釋迦牟尼佛講:「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大乘佛法能平等普度一切眾生,佛絕對不會只教給你小乘,只教給你人天乘、不了義法。大乘是平等法,佛絕不會以小乘來教化你。如果以小乘來教化你,他則墮於慳貪當中,這種事佛是不會去做的。只是長者的這些孩子,貪著嬉戲,貪著在這個火宅當中玩耍,所以他廣設方便。佛的目的是要眾生學一乘了義,不是要你只學三乘,所以說佛法當中,惟是一乘了義,只有教菩薩法,沒有聲聞弟子。前面有講:「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佛絕對不用小乘法來教化眾生,只有一乘講的是事實,佛絕對不用小乘來教化眾生。不光這裡的釋迦牟尼佛,包括賢劫千佛、現在他方諸佛、未來他方諸佛、過去十方諸佛,都是以一乘了義教化眾生,眾生一時不能接受,才方便說三乘,讓他會三乘歸於一乘,叫「會三歸一」。所以你看到這裡就知道,「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讓孩子們不要被火燒灼。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 情必樂著。

長者知道他的每個小孩心裡面想要什麼東西,他們喜歡什麼,所以說「父知諸子先心」,「先心」就是他們之前心裡面,有想要的種種珍玩奇異之物,而且對於那些東西他們非常地喜歡、非常地樂著 。所以說此間的眾生樂小法,好樂小乘,你叫他離相,跟他說空,他會害怕,跟他講大乘他會害怕,他會覺得「那我該從哪裡修」?「也不可以有念,也不可以無念,那要怎麼入啊」!又講個「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這個要怎麼入?其實正是教你直下了達心性而已,這《楞伽經》是禪宗印心的經典,要諦了此心沒有門路,因為你的心現前就在作用,你還要找什麼法門?這是禪宗直指人心的手段。你不行,才再給你開「止觀」,教你「念佛」,或教參話頭 ,其實現在都參到話尾去了,就在想那句話頭是什麼意思。我告訴你:那話頭沒意思,不要去想。「泥牛水上行」,沒有意思的,「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橋在流,水不會流,他這就是破除你的思惟,所以叫「離心意識」。禪宗是離心意識之法,教離心意識參。他讓你參一句無義味的話頭,是教你離心意識用的,你一思量,你就墮到話尾去了。「話頭」是什麼?念頭未起處時,教你看著它,這叫參話頭啊!但這些都還是權巧方便,念佛也是權巧方便,都是權巧方便,目的就是要你悟一心而已。不管是講羊車、鹿車、牛車都是權巧方便,就是要你直下悟心而已,這就是六祖慧能大師告訴法達禪師的,直接受用珍寶即可,不必管什麼羊車、鹿車,那都是方便。所以經中講先心各有所好的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這是世尊觀機,說這長者觀他諸子之機,知道他的小孩喜歡這些珍玩之物,「珍玩之物」是比喻三乘法或是小乘。所以這世間的眾生,你教他頓超,他覺得不可能,你叫他一步一步來,他馬上就相信。所以為什麼現在有些邪說,他可以騙得了你,因為你很好騙,他只要說:「你看,你學大乘沒有根基,應該要先學小乘,這才有基礎」。他看你不懂,無法分辨,就再繼續騙,說:「小乘法就是儒家,就是先把人做好」。
一旦你聽到這話,那你想想,佛法講修證:「孔子證阿羅漢果了沒有?孔子的身見有沒有破?孔子有沒有六種神通」?孔子連天眼通也沒有,更沒有漏盡通,那怎麼會有人胡說「小乘法等於儒家」?我這樣為大家說明,你們就很清楚了。

所以,一講到「次第」,眾生就會覺得:我要按部就班地來。這個觀念原則上是沒錯,但是,佛教大乘是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圓融」就是講頓超。頓超之法不礙於次第,次第不礙頓超。那有沒有次第?有,次第宛然,但是一一次第皆具圓滿功德。所以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初住菩薩即能攝一切諸大菩薩圓滿功德,這是講「行布不礙圓融」。這色、受、想、行、識五陰,你一破色陰,同時分破其餘四陰,所以說「圓破五陰超五濁」,這是講「頓超」,頓超當中它又不離次第。就像你念阿彌陀佛,你雖是凡夫身,但又「即凡身而成佛身」。雖然在凡聖同居土是個凡夫,但是等同阿惟越致菩薩的受用,這是大乘法。

此間的眾生好樂小法,你跟他講小乘,跟他講次第漸修的方式,他很容易接受;你跟他講頓超,他也會希求,可是他會覺得「沒有入手處」。再講個更不可思議的:造諸惡業,臨終地獄相現,稱佛名號十念一念皆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往生淨土,永脫輪迴,無復苦惱之患,沒有苦惱,直至成佛。「無諸少乏」,沒有絲毫的匱乏與缺減。所以淨土宗叫「一生成佛」,就在你這一生生命成就,你現在學佛了,你發願「求生淨土」,你是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那裡繼續修行,一生成佛壽命無量。即使是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只要這些惡人臨終能夠念佛,十念一念必然蒙佛接引。祖師講「能念佛者已是大懺悔 」,沒有懺悔心的人不會念佛,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事了。

講這種頓超之法,很多人很難信受。所以現在淨土宗有些道場,就跟你講一些世間法,結果一些對淨土信心不夠,對阿彌陀佛信不過的,這些人他就動搖了,聽到人家說:「你萬一念佛沒有成佛,你總得保個人身。想保人身,那你就先來學個世間法,先來學四書、五經、《三字經》、《弟子規》……等等的,身為女眾的還要學《女德》。那些人因為對於淨土法門的道理不懂,也說不清楚,所以乾脆騙一些對佛沒信心的人去學這種世俗東西,說要保人身。可是你們要知道,佛在經典上可從來沒有說學《三字經》跟儒家書籍可以保人身的。再者,佛已經告訴我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勸我們趕快念佛,念佛者必定成佛,縱然沒有往生淨土,來生必然生尊貴家,必然能得人身,這都是有經典依據的,有文字作為明證、有義趣作為證明,都在《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面。所以你不要被人家給愚弄了、給欺騙了,你讓這些人把你的慧命給騙掉了,你來生還想要再遇到佛法,那是不容易的啊!這口氣一斷,真的是「萬死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絕對沒有人可以幫你。《地藏經》講:「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你墮惡道受報應的時候,縱然是你父親看到你在受苦,他也不敢說「我來頂替你」,為什麼?因為實在太苦了!正常來說,父母都有代子女受苦的這種心願,可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地獄的苦,輪迴的苦,即使是至親也不肯代受,絕不會生起想要幫你、想要代你受苦的心。所以你要知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一定要小心,不要被人家戲弄。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所以長者就告訴他的這些小孩,他說:
你們想要的、喜歡的這些玩具,我都幫你準備好了,而且保證你一看就喜歡,你會覺得希有難得,如果你不出去,你之後一定後悔。長者就像世間父母親在哄騙小孩一樣,跟他講這裡有你喜歡的東西,你如果不過來拿,「後必憂悔」,到時候就你就後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你們喜歡的都給你放在這車上,你趕快出來,可以到那裡去玩,不要待在這裡玩,那邊有你喜歡的東西。所以勸他的孩子們:「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你們只要出火宅,你們想要什麼珍寶、什麼好玩的、什麼奇特的,都給你們。這長者是非常有錢的富豪,他都能滿他孩子們的願望,凡有所願,都能滿。

        這是世尊告訴我們,這長者做了這個方便,幫小孩們準備了他們喜歡的珍寶、玩具。那分成「羊車,鹿車,牛車」這就是比喻作三乘,用三乘法勸導眾生趕快出離, 可是眾生不懂,他以為佛只要講三乘法,實際上佛是要給予大白牛車,也就是給予眾生一乘,不是要你貪著在三乘當中,也不是要你在三界當中輪迴,也不是要你只做個人就好,從這裡他舉三車的譬喻你就知道世尊的用心。長者為他的小孩們,把那三車給準備好了,所以說「今在門外,可以遊戲,那麼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這是世尊投其所好,有的眾生想得涅槃,佛就告訴他二乘的涅槃;有的是緣覺根器的,佛就為他說十二因緣法;有的是大乘根器,佛就為他說大乘;同樣的道理,有的剛開始也不知道要求出離,佛就叫他修福,像佛度他的弟弟難陀,這難陀尊者很喜歡他的太太,佛要勸他出家,他不願意,他每天都要跟他太太在一起,佛就設方便來度化他,最後他懂得了,他發願並出家修行,成就阿羅漢果。就是像這裡講的「投其所好」,經典上說「 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正是此意。

但是這跟現在外面那些俗人,或是一些不如法的道場所說的「先以欲勾牽」,這個「欲」 是不一樣的。佛還是教出離法,目的是要讓眾生出離。現在那些變質的佛教,他是讓你起了欲望,完全沒有出離的心念。他告訴你「當下即是」。可是他的「當下即是」就是墮在欲望當中;這話原是禪宗祖師講的,話本身沒有錯,是用的人用錯了。他所用的方式並不能令眾生出離,只是勾牽了眾生的欲望而已,反令眾生產生貪著,那就不是「後令入佛智」。佛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目的要讓他「入佛智」,現在的人接引眾生進佛門,他沒有令眾生得入佛性的般若智慧,反造作種種不如法的事情,所以沒有辦法入佛智,就沒有後面最終的歸宿。

經文講到:「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這時候孩子們知道他父親要給他們心裏想要的東西,能夠讓他們滿願。就「心各勇銳。」每個人都非常地勇猛,「互相推排。」互相推擠,急著趕快要從這火宅當中出來。這就像二乘人、緣覺,就像學三乘次第,他們想要求涅槃,想要得緣覺果,想要得菩薩果,非常勇猛,非常精進,這樣「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因為各有所好,所以爭出火宅,大家都想到要出離。所以從這一句「爭出火宅」就知道,佛的目的是要叫眾生出離,而給的方式也是要教人出離,絕對不是教你貪著。所以清涼國師講得沒有錯,三乘法才可以算是佛法,人天二乘、五乘法不能算是佛法,是有依據的。雖然沒有世尊講得這麼直接,但是義趣也是完全正確。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這個長者見到他的小孩們,從火宅當中平安穩妥得出了。就像眾生願意學佛,願意出離,甚至已經出離了,所以說「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這「四衢道中」,就是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上露地而坐,意思是「無復障礙」,看到他的小孩都出了火宅,無復障礙,所以長者心裡就安穩了,歡喜踴躍,也不再擔憂了;就像眾生證得了阿羅漢果,或各有所得。這就像釋迦摩尼佛對待眾生,他就是這樣,恆為一切眾生之父。眾生在苦難,他希望你趕快出離,絕對不會把你丟在這苦難當中,所以他廣設種種的方便,遇無福的人就教他修福,或是教無慧的人修慧,或遇貪著這世間的,他就教「觀苦空無常無我」,或著在十二處的,他教「觀十二因緣」......種種方便教詔,就是希望眾生能夠出離三界。但是,只出離三界還不算究竟,只是暫時得出而已,還不算真正圓滿成佛。只是不受火宅的燒灼,所以長者雖然心地安穩,歡喜踴躍,但是最後他還要給予他孩子們真正的寶物。佛要給予眾生真正的佛法,令眾生究竟圓滿成佛。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這些小孩出來了,看到他們的父親,就跟父親吵著說:你之前說要給我們的這些好東西,羊車鹿車牛車呢?希望你趕快給我們。」孩子們吵著要玩具了。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舍利弗,長者他不是用羊車鹿車牛車給小孩,而是等賜諸子一台大車,因為他家非常地有錢,所以「等賜大車」,給他們的是大白牛車。就像如來有無量的知見,無量的力無所畏,所謂「等ㄧ大車」,就是等與眾生最殊勝的一乘了義之法。


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殊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這車子又高又寬,而且車上有種種的寶物來作嚴飾。在車子四周的欄楯上四面都有懸鈴,又於其車上張設幰蓋,「幰蓋」就是馬車上的幃幔。以前是坐馬車,這是裝設在車上的幃幔,是遮陽用的,張設幰蓋。幰蓋上還用各式珍貴稀奇的雜寶來作為嚴飾,「寶繩交絡」,連繩子也是用特別好的材質製作,所以稱為「寶繩」。寶繩互相交疊在一起。「垂諸華纓」,車上有花鬘跟瓔珞。「重敷婉筵」,什麼叫「重敷婉筵」呢?「重」是一重一重的, 「敷」就是鋪設,「婉」就是柔軟,「筵」就是墊子,簡單講就是現在的豪華座椅,叫「重敷婉筵」。「安置丹枕」,丹是赤色、紅色的,就是還有安置紅色的靠枕。「駕以白牛」,為什麼講「白牛」?在印度一般的人家裡養的牛,牠是枯瘦的,因為連吃飯都吃不飽了,哪有錢去買飼料,哪有東西多餘的東西養牛,牛吃的都是少少的,或是剛好而已,所以一般人家裡他養的牛都是枯瘦的。在從前只有有錢人家的牛才是肥壯的,而且「膚色充潔,形體殊好」。這長者給予諸子的車都駕以白牛,用非常好的牲畜來幫他拉車。「有大筋力」,就是非常有力。 一般的牛沒有力氣,力量不夠,這大白牛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牠走起路來很安很穩,不會兩腿發軟,也不會讓車子顛簸,就像現在好的汽車有非常好的電磁式懸吊、氣壓式的懸吊一樣,再搭配衛星導航系統,能夠分析前方的路況,而且適時地調整懸吊的軟硬,這是講現代的好汽車。這大白牛有大筋力,這「大筋力」就像現在的車子馬力很大,不會在爬坡的時候沒力,或是需要加速的時候沒力,這是講「有大筋力」。「行步平正」,走起來非常安穩,非常安靜,而且又快,就像現在的車子隔音非常地好。「其疾如風」, 跑起來就跟風一樣,這是一個形容,當然牛不可能跑起來跟風一樣快,就是說牠跑起來非常地順,就像現在好的車子,又大又穩,有好的隔音設備,有好的懸吊系統,有好的輪胎,能夠快速地加速,又能夠非常地安靜。舉現在的東西作比喻,大家比較容易懂。

佛以大白牛車比喻作大乘佛法,富麗堂皇,就像大白牛車一樣。你學習大乘,以大乘法行走在菩提道上,就像坐大白牛車一樣,有大筋力能夠有很大的力量,能超拔你的惡業。所以你看為什麼念佛,十念一念可以往生?佛有大願力能超拔眾生,有不思議的力量,所以你看真正消業障的還是大乘佛法,這念佛,可以把你的惡業給消掉,就像這裡講的,像大白牛一樣有大筋力。你學大乘,就像你坐在大白牛車上,行走在菩提道上,非常地安穩,非常地有力,而且其疾如風,能夠快速到達目的地,就像淨土宗講的一念頓超;禪宗講的即心是佛,密宗講的即身成佛,律宗講的光明金剛寶戒, 所謂「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這些都是大乘,佛以大白牛車來作為比喻。

「又多僕從而侍衛之。」這「僕從」就是護法神與諸大菩薩。你學習大乘,自會有大菩薩來護持,你看《楞嚴經》、 看《圓覺經》、看《法華經》,經文後面都有大菩薩、天龍八部他們來護持,所以佛把一乘了義,把大乘佛法以大白牛車來作譬喻,就是這樣地莊嚴,就是這樣地快速,而且有不可思議的超拔力。很多人看《了凡四訓》搞不懂,連袁了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業障怎麼消的,其實他就是念了準提神咒業障才消,命才轉變,不然做好事的人很多,還是一樣消不了業。現在的人看歸看,還是不知道原來是佛法的功德,還叫人家要學佛的人去學袁了凡,居然還是出家人教的,這真是不懂狀況,腦筋有問題。
你要知道,學佛人應該要學憨山大師,憨山大師跟袁了凡同樣遇到雲谷禪師。憨山大師 一生就明心見性,肉身不壞,現在肉身還在廣東韶關南華寺裡面供著。可是袁了凡只知求名聞利養,最終也沒有了脫生死。所以,同樣遇到佛法,兩個人差別這麼大,常有不懂的人說「袁了凡轉變了命運」,在我們佛教看來,他沒有轉變。因為你遇到佛法,真正轉變命運是你能夠永脫輪迴,能夠即身成佛。憨山大師遇到了佛法,他命運就轉變了,他脫離輪迴的命運,而且即身成佛,肉身不壞,全身舍利。所以你要會學啊!學佛要懂得學大乘法,你看《往生傳》 、《淨土聖賢錄》裡面講的都是受持大乘佛法、受持淨土法門的,他們往生的真實例子,只有大乘才有這樣的力量,就像大白牛車一樣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而且還有多諸僕人、侍從而侍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