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2日 星期一

如何才能修到無功用道的境界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四(9)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四】   (精彩節錄)


如何才能修到無功用道的境界


悟顯法師 講述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這時候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後,起立向佛請問,說:「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發業跟潤生這兩種無明消除,殺盜淫三緣之因不生,所以叫「三因不生。」殺盜淫業的因是什麼?就是發業跟潤生,這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本自無生,心中的狂性,就像演若達多的狂性,「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清淨本心不從他人而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就是有一個狂性消除了,然後真心顯現。所以阿難他還是覺得有因緣來滅除煩惱的。

「云何如來頓棄因緣。」阿難說:我們都是從因緣開悟的,包括舍利弗、大目犍連、須菩提,這些老修行人,「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在聽聞佛法的因緣才開悟,才證得無漏大阿羅漢,他說:「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講義裡面講,從前世尊講佛性是藉因緣而顯。今則要顯示佛性是眾生本來自有,所以不用修而本自具足,故說「不修自得」,是說佛性自然。阿難在這就誤解了,把佛性當成是外道的自然神我,所以才會有疑問,則彼外道所說的「神我自然」成第一義。

這裡要說的是什麼,是佛性不假功勛為自然,而不是前面「妄見分別」之自然。外道是妄見分別認為自然。佛性是不假修證稱為自然。所以佛說的自然是本有的。那外道所說的自然是冥諦神我,是說有一個冥諦神我自然而有。他那是妄見分別的。那差別在哪裡呢?這裡面就會講得更清楚,也就是說:佛法講的佛性是眾生本有。外道他也有這樣說,或是說像現在的外道,它是仿照我們佛教說的。但是你要知道:這心性之理,魔不能說。不要說外道他不能說,他連理解都沒有辦法理解,因為它是妄見分別。

下面佛會為我們仔細說明: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佛告訴阿難:這就像城中的演若達多,他發狂的行為,如果藉由因緣而得除滅,那麼不狂之性就自然而出。因為有一個發狂性跟一個不狂性,這狂性用因緣來消滅它,不狂性就自然而顯出。「自然因緣。理窮於是。」它是對待的。

講義這裡講:阿難一向執因緣自然之見。這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所以沒有辦法入絕待真心。因此世尊用演若達多迷頭之事來教誡他。若狂性因緣滅時,則有自然頭之見。

但觀未狂已前,何有因緣自然。

所以說:理窮於是。

憨山大師講得很清楚,他說:演若達多這發狂因緣若除滅了,則有自然頭之見。就像我們佛教也是這樣,眾生認為自己有煩惱,現在聽經聞法,起念來修行,這就是熏習佛法的因緣,然後把這煩惱給消滅掉,就會產生一個自然而然的佛性;就跟像這裡演若達多的發狂之性的因緣,你也許用藥,也許用開導跟他說明,你透過治療的方式,治療的因緣,把他這發狂消滅,那他轉過來,那你就會又產生一種自然不發狂,「頭本自然」這自然之見產生。

這裡教「但觀未狂之前何有因緣自然。」沒有發狂之前就沒有所謂的因緣自然,所以說「因緣自然。理窮於是。」還有,因緣跟自然是相對待的,所以因緣滅,又產生一個自然,自然的對待又是因緣。所以它是相待法。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前面講因緣跟自然它是相待的,所以下面他就問:是因緣就不是自然,是自然就不是因緣。他說:你這頭本來就是自然而有。「本自其然。無然非自。」這是強調語氣。它就是自然的,所以說「本自其然」。如果這頭不是本來而有的,那這個頭就是外來的,所以說「無然非自」。

「何因緣故。怖頭狂走。」那麼既然是自然而有,為什麼會有因緣來影響它?

這裡顯示本無因緣自然。所以「雙辯其相」:就是解釋什麼是因緣跟自然。他說:汝以離諸因緣便為自然者,離開了因緣就是自然,且如演若達多頭本自然,則畢竟自然,那又何因緣故怖頭狂走。這就顯示說非是自然,這是消除自然之見。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所以他說這自然頭,如果能夠因緣故狂,「何不自然頭。因緣故失。」就是說個演若達多的頭,自然而有的頭,能夠藉由因緣來發狂,那麼為什麼不藉由因緣他的頭徹底不見?那今天的事實是什麼?「本頭不失。狂怖妄出。」縱然在迷,在發狂的時候,頭也不失,只是狂怖妄出而已,所以說:「曾無變易。」從來沒有變異。所以「不藉因緣。」不是真的有因緣讓他來迷惑的。他說:若自然頭,以因緣故而發狂,何不自然頭假因緣而失去呢?雖狂,而頭本不失,只是狂怖妄出,而頭無變改,所以何藉因緣。

所以這是絕因緣觀。

這裡就是把自然跟因緣這兩個都除掉。這樣子徵問下來,就非常地清楚。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

上面是解釋:本頭就是講真性,本頭不因自然因緣而有得失,以顯示真性不屬因緣自然。本頭就是講真性,狂性即是發狂,狂性就當作無明。

前面是解釋本頭,也就是真性不屬因緣不屬自然。下面是講狂性,狂性也不屬因緣不屬自然;不但頭不屬因緣自然,連發狂的這個「狂」也不屬於因緣自然。若狂是自然,那未狂之時,狂何所潛,「潛」就是說潛藏在哪裡?這狂藏在頭的哪裡?這就顯示「狂」非自然。於是知道:即使是無明妄想,也離開自然與因緣。

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所謂「不狂自然。」即是因緣而狂,這不狂自然就是講「因緣狂」。前面講的是「自然狂」,也就是「自然發狂」。這裡是講藉由因緣。

所謂若狂不自然,「不自然」就是因緣,而頭本無妄。這裡講的「不狂自然」就是狂不自然,它是倒裝句。

「狂不自然」那就是因緣而狂,所以頭本沒有妄,何為狂走?頭本來就不屬於妄想,怎麼樣的因緣,它都不會發狂的。何為狂走?這個就是顯示「狂」非屬因緣。

足知「妄」亦不屬因緣自然。是說這妄想顛倒,不屬因緣自然。這是深入去分析。

真性不隨因緣自然而有,乃至狂性也不屬因緣自然。所以這「頭」就比喻作真性,真性本無妄,就像「悟」不是迷,你藉由什麼因緣,它還是一樣不會改變。所以連「狂性」也非是因緣。

因此「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如果悟得本頭,就是說「眾生若悟本心」,「識知狂走。」識得虛妄,則「因緣自然。俱為戲論。」如果演若達多知道他頭本來就不失,知道他在找頭、在發狂,都是自己顛倒妄想,則所謂的因緣自然都是戲論。

不管你是因緣而狂,你是自然而狂,你認為頭是自然而有,還是因緣而有,你認為需要藉由因緣來消除妄想,或是需要藉由因緣來證得佛性,或是說妄想是自然的,或是妄想是因緣的,佛性是自然的,佛性是因緣的,這些全部都是戲論。

「若悟本頭」,就是說:你如果能夠明心見性,識得虛妄,那這世間的因緣自然都是戲論,都是沒有用。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

所以我說「三緣斷故」,殺盜淫這三緣斷即菩提心,菩提心生則生滅心滅,這還是墮在生滅當中。

滅生俱盡。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

「滅生俱盡。」什麼叫滅生俱盡?就是生滅都消亡了,到了什麼程度?「無功用道」。無功用道就像船最後快要靠岸的時候,它利用之前的餘力,自然順著水就這樣漂靠岸,也就是你不用再划了,所以叫「無功用道」。到無功用道這程度,這是觀智的顯現,可是對待還沒有完全消除。

他說:如果有自然,則名「自然心生。生滅心滅。」這還是生滅邊事。所以「滅生俱盡」到「無功用道」境界已經這麼高了,如果還有對待沒有消除,如果還有個「自然」,那還是生滅。這裡說:「指無生滅名為自然,豈非妄見。」所謂「無生滅者」你把它當作是自然,就好像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稱和合性,不和合者,稱為自然性,也就是經文上說的本然性。然而這個「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和合與自然兩個俱離,所以這個無生滅者,你如果把它當作自然,這個也是妄見,把它當作有個無生無滅,自然無生無滅這個還是妄見。所以他說智雖泯而理未忘。所以這個就是禪宗說到此名為法身邊事。未是法身向上事。法身向上就是打破無明。

下面講:猶如世間調和成味。世間諸相雜合成一體者,而指「非和合者」稱為本然性耳。這還不是絕待真心。不和合者,前面講諸相雜合成一體者,這是和合性,不和合者這個它當作是絕待真心,實際上是搞錯了,非是絕待真心,和合與不和合,你都不可以把它當作是絕待真心。他說:必若本然非然。和合非和合。和合與本然一切俱離。這才是接近絕待。因為下面還有,

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離合俱非。」

到此即是「觀智俱泯,心境兩忘,凡聖情盡,迷悟雙祛,不墮法身,泯同果海,超出言思」,這才是真正無戲論,才是絕待圓融。這裡講合然俱離都還不算,要離於和合的,離於自然的也都消除了,這個才是真正的絕待真心。才是無戲論法。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只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云何自欺。尚留觀聽。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

為什麼講「尚在遙遠」?這就是告訴你,雖然你知道佛法的道理,菩提涅槃對你來說還是非常遙遠,非汝歷劫勤修無以取證。縱然你能憶持十二部經,只益戲論而已。這「十二部」就是指所有的佛法,因為佛法分為十二大類。佛說你雖然記得住也沒有用,因為這是你積劫多聞熏習而來。聽經聞法如果不轉不修,也不能免離摩登伽難。這部《楞嚴經》是摩登伽女這個因緣。所以說你要是真有功夫,何須待我佛頂神咒來救度你,來幫你度過這個難關。摩登伽女聽聞這楞嚴咒瞬間淫心消滅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果,「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所以佛說: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能夠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的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世為淫女,由楞嚴神咒銷其愛欲,後來出家,「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她與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法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這無漏法也叫無漏善。

「云何自欺。尚留觀聽。」怎麼阿難你還自欺,滯留在見聞觀聽的程度,也就是只有聽經聞法而已。

這是作一個總結。

因為阿難問,斯則因緣皎然明白,跟外道拘舍梨所說的「自然」看起來好像一樣。所以世尊告訴他,演若達多這狂性不從因緣自然,乃至於他的頭也不屬因緣不屬自然,如果沒有發狂,也就沒有因緣自然這些事情,所以你說是因緣非因緣,是自然非自然,離開因緣,離開自然,這些其實都還是戲論。所以說真如自性,亦復如是。你說你是因緣而證得佛性,這是戲論,你認為因緣消除妄想,而自然有一個佛性,這也是戲論。也就是說二乘的知見都是戲論,凡夫的知見那更是戲論,乃至菩薩也是戲論。所以為什麼黃檗禪師講「菩薩四十一位」這都是方便說,唯有成佛才是無戲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