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上冊-33)

 



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十宗
以下講中國佛教的十個宗派。......


禪宗
以下講到禪宗。
三、禪宗
禪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一切不著,無用心處。
禪宗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
不像其他宗派,轉彎抹角地建立許多儀軌法則,讓行人按部就班漸次修習,慢慢證成。就像想深入寶藏所。禪宗只一道門,一打開,即能進入,而其他宗派,最少的亦有二道門,多的就不止三、四道門了。
禪宗是佛教的正宗,它門風高峻,氣勢磅礡,人才輩出,氣象萬千,獨稱「宗門」。
達摩祖師在《血脈論》中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又云。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
中國佛教之興隆昌盛,都靠此宗作中流砥柱,獨挑大樑。但可惜近世,這僅有的一道無門之門,似乎已經堵死了。
此宗非但人才寥落,無過去諸大宗師生龍活虎般的氣派,縱擒活殺為人的手段,且亦不具有觀機提示學人,逢緣點化的妙手。
禪宗最重要的是師資。禪宗古來本不須參什麼話頭而是直接指示的。
如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還有寶誌公《大乘贊》並《十二時頌》,都是直指,以及《十二時頌》的末二句云:「未了之人聽一言,只這如今誰動口。」更為徑捷明快。直指一法,變化多端,不是千篇一律的。
中國禪宗的「禪」,印度話叫「禪那」。譯成中文,是靜慮。「靜」是止息;「慮」是思慮。
傳心印。為禪宗。
先講「心印」:禪宗有句話叫心心相印。
上一個心字是指師父,第二個心字是指徒弟。
徒弟契入境界,得師父的印證,這兩相契合,所以又叫做以心傳心,或者叫傳心印。
諸如永嘉玄覺大師參禮六祖慧能大師,經過了一番對答之後,六祖說:「汝既如是,吾亦如是。」這就是最好的例子。
心心相印是禪宗傳法之必經過程,也就是師父認可徒弟明心見性,有資格將佛教正法法脈傳續下去,普天之下凡屬禪宗的佛弟子皆要遵循這規矩不可逾越。
佛拈花。迦葉通。
這是講禪宗的起源。
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上說,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花供養釋迦牟尼佛。當時佛陀手「拈」著金色波羅「花」,目光看向與會的大眾們,大眾卻茫然,不解佛陀意思,唯有摩訶「迦葉」尊者坐在本位上,面露著微笑,大家都聽過有句話是「會心的微笑」。
於是佛告訴大眾說:
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傳授摩訶迦葉。這就是禪宗的起源,而迦葉尊者就是禪宗的初祖。
佛陀是各宗的教主,「祖」是繼佛陀而後,專弘某一宗的大德法師,諸如:迦葉尊者是禪宗的始祖,優波離尊者是律宗的始祖。
佛是佛,祖是祖,不可以混為一談。
臺灣的民間信仰往往將「佛祖」並稱,那是錯誤的。
佛陀的心印,何以傳給摩訶迦葉?
因為佛陀在世,悟道的人,由佛陀為他印證。
佛陀滅度以後,若無正傳,萬一落於偏邪,那就貽害不淺。
因此,以迦葉為初祖,以便次第相承,並且交付衣缽以為「信」的表示。日後若有人能悟道,必須得到祖師印證而後才可算是正悟。
雖然祖師門下,悟道的弟子眾多,而付法傳衣,必待適合的人,不然則寧缺勿濫。所以有靈山會上而後西天二十八祖、東土的六代祖師,皆是經此過程而印定了。
近代卻淪為法卷傳法,實屬宗門悲哀。
接著下文是:
授阿難。為二祖。
「阿難」尊者是世尊的堂弟,也是侍者。
在十大弟子之中,是多聞第一。世尊滅度後,迦葉尊者領導結集三藏,而經藏就是阿難尊者負責陞座背誦的。經藏結集而後,迦葉尊者將禪宗的法衣「授」與「阿難」,作「為」禪宗第「二」代「祖」師。
次第承。皆可數。
阿難尊者以下的傳承,就是:商那和修尊者、優婆多尊者、提多迦尊者、彌遮迦尊者、婆須密尊者、佛馱難提尊者、伏馱蜜多尊者、脇尊者、富那夜奢尊者、馬鳴尊者、迦毗摩羅尊者、龍樹菩薩、迦那提婆尊者、羅睺羅尊者、僧伽難提尊者、伽耶舍多尊者、鳩摩羅多尊者、闍夜多尊者、婆修盤頭尊者、摩拏羅尊者、鶴勒那尊者、師子尊者、婆舍斯多尊者、不如密多尊者、般若多羅尊者、菩提達摩尊者,以上是印度,也就是西天二十八祖的法脈「次第」相「承」。
想了解禪宗的人,可看禪宗的典籍,如:《達摩血脈論》、《達摩悟性論》、《破相論》,《大珠慧海禪師語錄》、《黃檗禪師傳心法要》,可直接向大乘定香精舍免費索取,就可明白。
第十二。號馬鳴。
禪宗代代相承,傳至「第十二」代的祖師法號是「馬鳴」。
馬鳴菩薩的身世很不平凡。他的本地是大光明佛,以八地菩薩的身分來到人間,弘揚佛化。所以一般的經論上,都稱他為馬鳴菩薩。
造起信。大乘興。
馬鳴菩薩是佛陀滅度後六百年左右出生於中印度的。
在馬鳴菩薩未出世以前,婆羅門教死灰復燃,而且相當興盛。
佛教受到婆羅門教的排擠而逐漸沒落。
大乘佛教對當時沒落的佛教是一劑靈藥。馬鳴菩薩繼禪宗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之正統而為禪宗第十二代的祖師,但馬鳴菩薩為利益眾生,因此有別於禪宗歷來不立文字之說,採大乘佛經要義,造《大乘起信論》來興隆大乘佛法。
《大乘起信論》是馬鳴大師為破小乘及外道邪見,依百部大乘經典所作,為發起學佛人對大乘的正信!
故立論、宗法界一心,開真、妄二門,洞徹生滅之本、窮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止觀之妙門,總括一萬一千餘言;理無不盡、事無不該,真可說是大乘佛教的關鑰、禪宗的指南!它將一心真妄迷悟的義理清楚闡述,如視白黑,以便助於初學,實是真正要深入學習大乘佛法必學的一部論典。
接下來講第十四代祖師─龍樹菩薩。
十四祖。名龍樹。
龍樹菩薩是在佛滅度後七百多年,出生於南印度婆羅門家。
龍樹菩薩青年的時候很頑皮。他曾和三個朋友,跟著一位術師學隱身法。學成了以後,一齊跑到王宮裡,找宮女淫樂。
國王甚為困擾,後知道這是善於隱身法的人在作祟。
於是,緊閉宮門,令多人持刀亂砍一陣,龍樹菩薩的三個朋友,先後都被砍死。龍樹菩薩很機警,躲在國王的身後,所以僥倖不死,但他已覺悟到欲樂是一切苦惱的泉源。因此,跑到山裡,找了位師父,落髮、出家而受戒了。龍樹菩薩確實了不起,唐譯《楞伽經》上,世尊曾經說過:「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在佛經上得到世尊授記的,除馬鳴菩薩外,還有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是歡喜地的菩薩,所以經論上,大都稱呼為菩薩。
入龍宮。華嚴遇。
龍樹菩薩出家後,曾經遍禮五印度的佛教聖跡。他在靈鷲山的一座寶塔中,曾遇到一位老比丘,送了他不少大乘經典。
他讀了以後就對大乘佛法深生愛好。但他對已經讀過的大乘佛經並不滿足。於是走遍五印度,讀盡了所有的佛經,總覺得奧義未盡。進而忽然想別立教派。幸好此時有一位大龍菩薩,把他接入龍宮裡去。龍宮裡有一座藏經閣,閣裡以七寶為函,珍藏了千千萬萬卷的經典。只拿《華嚴經》來說:
上本華嚴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華嚴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華嚴有十萬偈、三十八品。
龍樹菩薩一見到這無數的寶藏,深感到殊勝。
然而,因為我們南閻浮提人根器陋劣,龍樹菩薩憑他的記憶力,誦得下本,返回到人間,寫成梵策,這之後,世界上才知道有所謂《大方廣佛華嚴經》。
傳世間。法雨澍。
以上是《華嚴經》傳世間,法雨澍的典故。
「雨」是能潤澤乾枯、生長百穀,而佛法是能解除眾生
心中熱惱,生發智慧,所以叫「法雨」。
「澍」是降落的意思。
造諸論。施甘露。
龍樹菩薩誦得下本《華嚴經》、流傳到人間後,因為眾生的業重,因此對這浩瀚的大經,感到無從下手。所以又造了一部十萬偈的《大不思議論》,用以解釋《華嚴經》。可惜這部論失傳了。
現在所能看到的,只是藏經中的一部《十住毗婆沙論》,那是《大不思議論》中解釋第二地菩薩的文。其次又造《無畏論》十萬偈。
為了解釋《大般若經》,又造了《大智度論》十萬偈。還有《中論》、《十二門論》。這些大乘論,都是為眾生解黏去縛、卻除熱惱,所以稱為「施甘露」。「露」是露水。甜的露水叫做「甘露」。
古人以為,天下太平,上天必降甘露以為瑞應。
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由於龍樹菩薩才得以流傳人間。
華嚴宗或賢首宗,都以龍樹菩薩為開宗祖師。北齊慧文禪師讀《中論》「因緣所生法」之一偈,發明一心三觀之旨,天臺宗即取以為立宗的基礎。《中論》是龍樹菩薩所造的,當然天臺宗也以龍樹為開祖。至於三論宗的三論:《百論》、《中論》、《十二門論》,其中《十二門論》及《中論》都是龍樹菩薩的作品,三論宗也以龍樹菩薩為開祖。在南天竺國有一座很大的鐵塔,收藏了密宗全部的寶典。龍樹菩薩在一個機會之下,進入鐵塔,遇到金剛薩埵菩薩。金剛薩埵嘉許龍樹菩薩的智慧,於是傳授他兩部大法。這兩部大法就是金剛、胎藏的兩界。因此這世界上之有密宗,是由於龍樹菩薩;所以龍樹菩薩是密宗的開祖。
由於如上的因素大家都尊奉龍樹菩薩為八宗共祖。
廿八祖。達摩尊。
龍樹菩薩為禪宗的第十四代祖。
龍樹以下,一脈相承,傳到菩提達摩尊者,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師。
他將禪宗傳到中國來,是東土禪宗的第一代祖。
菩提達摩─簡稱為達摩─是南印度香至國王的第三王子,是剎帝利王種。生性淡泊,喜愛修行,所以出家作沙門。遇到般若多羅尊者,傳付心印,並告訴他:「震旦國人有大乘氣象。可將大法傳到彼土去,可以使佛種不斷。」所以達摩尊者在他的國家宏揚佛法很多年後。
來東土。示性真。
等機緣一到,達摩尊者就乘著商人的船,由水路而到達中國,在廣州登陸,華林寺是他登岸後進入的寺院。
那時候正是梁武帝當政,他篤信佛教,護持大乘、弘揚佛法。當時廣州的地方官見到一位外國高僧入境,很快地奏報給梁武帝。
當達摩尊者到了當時的都城─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梁武帝就馬上召見。
兩邊見面以後,梁武帝就很直率地問:
「朕造寺、寫經、度僧,不可計數。有沒有功德?」
達摩尊者說:
「毫無功德!這不過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暫時似有,終無實在。」
梁武帝問:
「那麼,如何是真的功德呢?」
達摩尊者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尊者曰:「廓然無聖。」
帝又問:「對朕者誰?」
尊者曰:「不識。」
梁武帝對於尊者的話,感到沒頭沒腦。
達摩尊者也因為梁武帝與之不相應,於是渡江而北上,止於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
其實達摩尊者對梁武帝的一些答詞,便是此文上的「示性真」。
也就是說,達摩尊者的話,皆是直顯心性的。
離文字。要親證。
所謂「離」就是不立。所謂不立,就是不著。
達摩尊者傳來的禪法,是不立「文字」、屬教外別傳,全憑禪者一念無心與自性相應。
所謂「要親證」是因為不論文字如何高妙,說理如何深刻,還是需要親自證悟才是究竟。
若是隨口提出兩、三則公案,依古來禪師的語錄,談心說性,雖聽來很高妙,但是抵不得生死。
所以要親證。
......33

更多法喜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