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纂
大乘定香精舍義工白話翻譯......
【原文】
第十篇
儀鳳年中。西域有二梵僧。至五臺山。齎蓮花執香爐。肘膝行步。向山頂禮文殊大聖。遇一尼師在巖石間松樹下繩床上。端然獨坐口誦華嚴。時景方暮。尼謂梵僧曰。尼不合與大僧同宿。大德且去。明日更來。僧曰。深山路遙。無所投寄。願不見遣。尼曰。君不去某不可住。當入深山。僧徘徊慚懼。莫知所之。尼曰。但下前谷。彼有禪窟。僧依而住。往尋果見禪窟。相去可五里餘。二僧一心合掌。手捧香爐。面北遙禮。傾心聽經。聆聆於耳。初啟經題。稱如是我聞。乃遙見其尼。身處繩床。面南而坐。口中放光。赫如金色。皎在前峯。誦經兩帙已上。其光盛於谷南可方圓十里。與晝無異。經至四帙。其光稍稍却收。至六帙都畢。其光並入尼口。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云。震旦國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恆於中住。今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萬菩薩俱。其山在岱洲南折洲東北。名五臺山。首楞嚴三昧經云。文殊是過去平等世界龍種上尊王佛。又央崛摩羅經云。文殊是東方歡喜世界摩尼寶積佛。彼神尼之境界。必文殊之分化。以示梵僧也。
【白話參考】
第十篇
儀鳳年間。西域有二位梵僧。到五臺山。持蓮花拿著香爐。肘膝行步。朝山要去頂禮文殊大聖。途中遇見一位尼師在巖石間松樹下的繩床上。端然獨自坐著,口誦《華嚴經》。
當時天色已暗,尼師見到了僧人,便對梵僧講,天色已晚,女眾法師不便與男眾法師同住處在一室。說畢,便請僧人白天時來。明日再來。梵僧就說,若白天再來,這深山離此地路途遙遠。且無地方方便可投寄住宿。希望尼僧不要拒絕,要求遣返他。尼師就說。若你不能先離開,我也不能留下來住這兒。那麼我也應往深山去,離開這裏。這位梵僧聽完,還猷豫不決,慚愧不安的對尼師說道,他不知該往何處?尼師對他説,但凡往下走會看見前面有一個山谷。哪兒會發現有禪窟。僧人依照指引前往入住。到達時果然尋見禪窟。距離尼師位置大約有五里餘距離。二位僧人一心合掌。手捧香爐。面向僧人而安住下來。並予面向北方禮拜。專心聽經。聆聆於耳。初啟經題。稱念「如是我聞」。就遠遠地看見這位尼師。她身位坐有在一繩床。面向盛於山谷南方約方圓十里距離。與白晝無異。誦經至四帙。其光稍稍回收減少。到第六帙經誦畢。發現這個光就並入到尼師的口中,《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有說道:在震旦國東北方,有菩薩的住處。名為清涼山。過去諸菩薩。恆常於中住。今有菩薩,名字叫做文殊師利。還有許多萬眾菩薩也居住在此。其山在岱洲南折洲東北,又名為五臺山。首楞嚴三昧經就有說道:文殊菩薩是過去平等世界龍種上尊王佛。又在央崛摩羅經也有提到,文殊菩薩是東方歡喜世界摩尼寶積佛。那位神聖的尼師的境界,必是文殊菩薩所化現身。而來示現給梵僧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