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你的心在哪裡? 楞嚴經 十番顯見 五顯見性無還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二】  

 (精彩節錄)


你的心在哪裡?


楞嚴經 十番顯見 五顯見性無還


悟顯法師 開示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從這裡開始到下面一大段,是要辯妄見,破行蘊,讓我們明了七識無體。

阿難聽了佛前面的開示,他說「我雖承佛如是妙音。」聽佛這樣開示,知道妙明真心元所圓滿,是我們的常住心地。「元所圓滿」是講「本來圓滿」。但我悟佛現在說的法,我現在是以攀緣心,在那裡看、在那裡聽,所以叫「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現在突然聽到,原來我的真心是不生不滅的,所謂「沒有正倒、沒有遷變。無有動靜無有往來」,知道這個道理,但不敢去認取這就是常住真心。「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也就是說阿難他心裡還有疑惑,請佛再開示,讓他去除疑惑,能入無上道。

這裡講阿難所悟的只是音聲分別而已,所以說「乃是緣塵分別之性」,所以是生滅心。故屬於意根。所以云「認緣失真」者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他現在是攀緣心,攀緣聲塵,此則因聲而有分別,還屬於生滅心。所以為什麼叫「聲聞乘」,聲聞乘人是因聲而有分別,他沒有見性、沒有開悟,他因聲而有分別,還是在用生滅妄想六識。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

佛告訴阿難,說:你用攀緣心在聽法,這法性之理,你當然沒有辦法悟得。所以說「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就像一個人用手指月,告訴你月亮在哪裡。「彼人因指。當應看月。」你要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見月,如果你不順著他指示的方向去見月,你反把他的手指當作就是月亮。那這個人不光不識得明月,也不識得手指。所以說「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因為他要你看的是月亮,不是要你看他的手指。不光不識得手指,連明暗你都沒搞清楚。所以說「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為什麼?「即以指體為月明性。」因為你把這手指當作月亮,月亮到底是明是暗?你也沒搞清楚。所以不光亡指,也不識明之與暗。因為把手指就當作是月亮。於是對「明暗二性無所了故。」對於明暗他就沒有辦法清楚明了。

所以佛說:阿難「汝亦如是。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如果以分別我說法音是你的心的話,此則因聲而有分別,此心應離開這音聲分別,而有分別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就像一個客人到旅店住宿,稍微休息一下他就走了,這個旅店的老板不動不搖。常住真心亦復如是,它是離分別音別有全性。不因聲而有分別,所以叫聞性聞、見性見,聞性不隨明暗通塞,見性也不隨明暗通塞。我們講「明暗通塞」就是指變化相,因為眼對的是明暗,耳朵聽的是有聲無聲,我們的世間有通、有塞。「通」就是通達的,也就是空間。「塞」就是所謂的實體,它是有阻擋的意思。所以說不隨明暗通塞種種變化相,它仍舊有分別。

所以這裡講它是第二根本。是用「見精」以破七識無體,將顯「識精」為涅槃體。以第七意識是意識之根,它為分別性,這第七意識是依托第六識的分別,來顯現它的作用。六、七這二識其實通屬第八意識的「見分」。以緣內外亦名為緣心,也就是攀緣心,其實就是你的六識跟七識,都算攀緣心,今離前塵則無體。因為它是根塵識發生作用,離開了色塵,離開了香塵,離開色聲香味觸法,離開了境界,它就沒有全性。

為什麼他這樣講?因為第六意識不光緣的是法塵,它在起作用的時候,它就能驅動前五識,所以它又叫「同時意識」,就是它能跟前五識同時作用。「根」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它也可以依托第六意識而分別,顯其作用。這就是祖師大德講話的一個善巧。一般通途唯識它是講:第六識是依第七意識。但它這裡是講第七意識依托第六意識分別,以彰顯其用。

其實八識它是互通的,你說誰依誰,都是妄想顛倒而已。所以在看唯識時,有時候這樣講過來,有時那樣講過去。大家不要被它文字給束縛住了。

「今離前塵則無體矣,故約緣塵以破。」從攀緣的色塵、香塵,也就是所緣的境界,所以叫「緣塵」以破。因聲而有分別,從知道聲音會變滅,你就要曉得心還是有分別的。「離分別音而別有分別性。」

若以分別法音為汝心者,此心應當離聲有體。猶如旅客投宿旅亭,客去而亭主常住;若此分別,果真是汝之真心,則心應該常住,為什麼離開了聲塵,這心就無體了。所以這必然不是你的真心。

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

「若真汝心。則無所去。」怎麼會說離開音聲相它就不能分別。

如果真的是你的心,它是不會變化,一下有聲、一下無聲,一下聽得到,一下聽不到。會變化的就不是真的。所以說「云何離聲無分別性。」

下面的要帶顯前六識是無體的。

所以他說「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就是分別音聲的心。乃至分別佛的容貌,「離諸色相無分別性。」離開色相它又無法分別,所以也不是真的。

這就是帶顯前六識沒有自體。不光只是分別音聲。乃至分別我容,也就是分別色相、分別香塵等,色聲香味觸法都一樣的。

再下來是帶顯第八識非真。

佛說「如是乃至分別都無。」就是什麼都無分別。「非色非空。」也不屬色、不屬空。帶顯第八意識不是真的。「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這個也都不是真的。

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離開了諸法,就不能分別,你這心性各有所還,「還」就是返還。你可以去找它的本因。所以後面有八還辯見。

佛說「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你去找它的本因。比如說這「明」,它從哪裡來?你見到明,「明」是屬於太陽,或是屬於光線,也返還給它,所以說「各有所還。」

約色塵已破。

同樣的道理,所以說「云何為主」。

佛說:如此不但此心無體,即分別我容,離諸色相也無體也。這是總顯六識分別之心無體。

以六識依此七識而有分別。

前面講第七意識是依托第六識來分別,彰顯它作用。它這裡又講第六意識依第七意識而分別。所以六識裡面有沒有七識?有。七識裡面有沒有六識?也有。乃至八識也有。

所以為什麼永明大師講,你說眼識是阿賴耶,沒有問題。你要說耳識是阿賴耶,也沒有問題,你要說耳識是第七,也沒有問題,因為它是通的。

所以還是祖師厲害,唯識宗這樣子來解釋,比今人厲害太多。現代的人講解唯識,說實話,百法明門被講成百法「暗」門,這倒是真的。沒有辦法明心見性,所以差得太遠。

這裡講六識依七識而有分別,既然分別無體,所以,顯此識是虛妄的。

他說不光是「分別我容,離諸色相沒有自體」,總顯六識分別之心無體。既然分別無體,那這「識」也是虛妄的,所以他說不但「分別非真」,縱使就是外道分別都無,「分別都無」是倒裝句,就是「都無分別」,不屬色、不屬空。七識內緣,外離五塵,所以叫非色。對內執我,故非空。它是第七意識執第八意識的見分為「我」,所以叫「執內為我」,故非空。

為什麼叫「非空」呢?非空就是有個「我」,對外,它又外離五塵,所以「非色」。所以叫「非色非空」,這就是帶顯第八意識非真。所以他說這正是第八意識昏昧之體,八識昏昧之體不是真心,「而拘舍離等昧為冥諦」,拘舍離就是指外道。所以說「此尚非真」,何況前面的緣塵分別。連八識都尚且非真,何況六七呢。所以說「緣塵分別」,什麼叫「緣塵分別」?就是第七意識為「意」之根,故能分別;若離外塵無緣,即內緣第八意識的「見分」當作是自內我,外道將此當作是「神我」。

外道認為的神我,就是佛教講的第七意識內緣第八意識的「見分」這個「我」,他們外道當作是「神我」,所以立為「冥初主諦」,就是所謂「冥諦」。「冥初」就是指大地未現以前。所以叫冥初主諦。它是外道認為大地沒有出現以前的一個真諦。這個神我是真諦,所以叫「冥諦神我」。「計以為常」認為這個就是真常的,依此生外道二十五諦;外道有二十五諦,冥諦為初諦,是第一個。「諦」就是外道他認為的一個真諦。

他因為破第七意識,帶破第八意識為所執之我,但這個也不是真的。這是佛順帶講的。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這裡就是要講「八還辯見」的地方。

阿難說:如果我的心性各有所還,為什麼如來說「妙明元心」無所還?這「還」就是「返還」,要找它的來處。

你見明,因「明」有見,這個「見」屬於「明」,你就還給明。因「暗」有見,這個「見」屬於「暗」,你就還給暗。這就是找它的本因。

因為暗有見,這見暗的能力從暗而來。為什麼?因為你是因色塵、因聲塵而有分別。看你分別什麼,就返還屬於它。那既然能返還者,那就不是真心。這就是六、七意識妄想,乃至第八意識的妄想,拘舍離等將此昧為冥諦。如果無所還者,當然是常住真心。所以說「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後面就會講到。

所以阿難說「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下面佛將要為他來解釋。

這裡就是要講「八還辯見」的地方。

阿難說:如果我的心性各有所還,為什麼如來說「妙明元心」無所還?這「還」就是「返還」,要找它的來處。

你見明,因「明」有見,這個「見」屬於「明」,你就還給明。因「暗」有見,這個「見」屬於「暗」,你就還給暗。這就是找它的本因。

因為暗有見,這見暗的能力從暗而來。為什麼?因為你是因色塵、因聲塵而有分別。看你分別什麼,就返還屬於它。那既然能返還者,那就不是真心。這就是六、七意識妄想,乃至第八意識的妄想,拘舍離等將此昧為冥諦。如果無所還者,當然是常住真心。所以說「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後面就會講到。

所以阿難說「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下面佛將要為他來解釋。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佛說:我現在要告訴你這「見精明元」,也就是我們常講能見的八識,能見的精了之性。八識它能緣的、能見的,在眼根叫見精,在耳根叫作聞精,在鼻叫嗅精,一樣的意思,「精」就是精了。佛說此見雖然不是妙精明心,但它是天空的第二月,天空的第二月就不是水中月,就離天上月亮很接近,雖然不是原來的一月,但是已經算是接近一月,它不屬水中月。

所以佛說:「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這裡解釋,「以見乃雜於緣塵之中,而八識精明之體不屬緣塵」,所以叫「見精明元」。八識有了別的作用,它不屬於緣塵分別,此見雖非真,但它本是真如所變,就像天空第二月。天空這第二月它不離原來月亮的本體。但是已經非是水中的月影,所以見精如同第二月。若悟此見精不還,距離了悟真心就非常接近。到後來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就是用常住真心見性去破見精,顯真性是離妄的。到後面還有一個「非和合」,顯見性、顯自心離過絕非。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鬱(土+孛)(音:博)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


這是八種,佛說在這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阿難你看得到太陽,那就有光明。「中夜黑月」就是說到晚上沒有月亮的時候。「雲霧晦暝」,也就是晚上的時候有雲霧,看起來昏暗。「戶牖之隙」,「戶牖」就是窗戶。窗戶的間隙,你可以看到通達。「牆宇之間」,就是說牆壁它有遮擋的作用,所以說「則復觀壅」,看起來是壅塞的。「分別之處」,你分別萬象「則復見緣」,就是你會見到差別的現象。「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頑虛,「頑」就是冥頑,「虛」就是虛無。你為什麼會有空間感呢?其實是因為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鬱(土+孛)(音:博)之象。則紆昏塵。」地氣屯聚叫做「鬱」,灰沙飛揚叫做(土+孛),也就是昏沈之相。按圓瑛法師的,他是說「昏沈之相則紆鬱(土+孛)」,是倒過來講,昏沈的相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為有飛沙,有地氣屯積。

但是其實這是相通的,你現在看到的鬱(土+孛)之相是什麼感覺?是昏沈。你現在看到昏沈是怎麼來的,就是飛沙,就像現在的霧霾一樣,或是以前的沙塵暴。

「澄霽斂氛。又觀清淨。」這「斂」就是收斂。「澄霽斂氛」雨後天晴叫做澄霽。就是雨後天晴,所有的灰塵都收斂下來。這個塵氛,「氛」就是氛圍。本來都有灰塵的,以前灰塵很嚴重,下雨過後,灰塵就沈澱下來。萬里蒼蒼,一色清淨。所以說「澄霽斂氛。又觀清淨。」這是舉八種緣。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土+孛)(音:博)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

前面說「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這裡舉八種變化相來解釋。

佛說:阿難你看這些變化相。我現在為你返還「本所因處」,就是它從那裡來?我們就返還回去給它。

「云何本因。」什麼是本因呢?「本因」是它來自何方就還給它。佛說:阿難你看到這些變化:明,為什麼會有明?是因為太陽照。「何以故」,因為無日不明,所以說明應屬日。明應該屬於太陽,是故還日。光明來自太陽,看回去它本因是哪裡來的?是屬於太陽。那我們就返還回去給太陽。也可以這樣講。

為什麼會有黑暗?黑暗是因為天空沒有月亮,「暗還黑月」。為什麼會有通達?那是因為有「戶牖」,就是有窗戶。

「戶牖之隙。則復見通。」「戶牖之隙」就是窗戶的縫隙。窗戶打開來就通暢。

那「牆宇之間」看起來就是壅塞,所以說「則復觀壅」,所以說「壅還牆宇。」你見到種種差別,為什麼會有種種差別?就是你有分別心,所以說「緣還分別。」

為什麼會有頑虛這個現象?就是因為有空,所以看到太虛空,所以「頑虛還空。」

「鬱(土+孛)還塵。」灰沙飛揚叫做(土+孛)。鬱(土+孛)就是昏沈之相。鬱(土+孛)之相還於灰塵,也就是前面講的飛沙。所以它是因為有灰塵,所以看起來有鬱(土+孛)之相。找它的來處歸屬於它。

「清明還霽」,你看雨後天晴的感覺,就是澄霽斂氛,我們就歸還給它。

為什麼這裡不講「歸類」?因為這裡只是讓你將其返還,找它的來處。你為什麼會見到這八種現象,只是去看它從哪裡來,其實就這樣而已。說「返還」還講的有點文言,其實就是你去找,為什麼會見到光明?因為太陽。為什麼會有黑暗?因為晚上沒太陽,也沒月亮。就是找它的因素,所以說尋找它的本因,既然是從它而來,就還回去。佛說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你看到世間不出這些,「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剛才講你見明、見暗、見通、見塞、見到空、見到清明,見到這八種現象,各有所還。佛說那你再反觀,你這能見此八種現象的見精明性,你要還給誰?為什麼?「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如果說能見此八種現象的見精明性,它是明來的,歸屬於明,你還於明,可是我見精明性又能見暗,則不明時,它同時也能夠看到黑暗的現象。若它屬明,它還於明,在黑暗的時候它就看不到。

這是用對待法,不是明就是暗,既然見精明性是屬明,那還於明。既是光明就不是黑暗,既是黑暗就不是空,所以它如果屬暗,則光明的時候又見不到明,應永處黑暗。其他的都一樣,它屬於通,屬於塞,屬通就非是塞、屬塞,就非是通。屬於虛空。它就沒有辦法見種種差別。這鬱(土+孛)跟清明,又是相對的,一個是世間緣塵種種現象,一個是虛空。一個是色、一個是空,它是相待的。所以你「見」還於空,那你就見不了色;見精還於色,它不見空。

所以佛說:阿難你這見精明性,當欲誰還。若還於明,則不明時。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你看這個就總結下來。所以見到明暗等種種差別,這八種的種種差別,世間種種差別。所以他說一切世間所有不出斯類。見精明性沒有差別,也就是見精沒有差別。

所以他這裡解釋,諸相各有本因;謂明相當還日輪,以日是明相本因。前面講「認緣失真」,約緣塵揀示不還之地,如果諸緣淨盡,清淨則真性自顯矣!且見所緣者,見精所緣的,不過明暗通塞。應該講明、暗、通、壅、緣、空、澄、霽八緣而已!就是這八種。此八緣各有所還,你這能見八種現象的見精明性,你要還給誰?如果是還給「明」,那「暗」的時候它就不見,還給「空」,「塞」的時候就不見了,還給「色相」,那當「虛空」現前的時候它就不見。因為它們是相待的。

下面看總結,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所以佛說「諸可還者。自然非汝。」這可還的就不是你。「不汝還者。」那不變、不動、不搖的「非汝而誰。」所以佛說「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是你自己著在世間種種色相差別當中,「汝自迷悶。喪本受輪。」

所以為什麼祖師常常講「著相、著相」就是這樣子。「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在生死當中輪迴,「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這一段就把眾生為什麼輪迴不見性給講出來。到底是在輪迴什麼?就是不明心見性而已。

眾生隨著「明、暗、通、塞」,緣「色、空、澄、霽」這八緣去輪轉,所以叫「循色、循聲、循處、循法」而流轉,所以叫循色故流轉,「如來名可憐愍」。

這裡講的「諸可還者」自然不是你的真心,其不還者,非汝之真性而誰?就是說這個「不還者」即是你的真心,如果不是你的真心,那它是誰的?

「是則真性在汝,本自妙明」就是我們的真性常在,本自妙明,汝自迷悶不悟,喪失本有而受生死,所以叫「喪本受輪」。這「輪」就是輪迴生死。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說為「可憐愍者」。就是這個道理。


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佛佛道同

 



佛佛道同

悟顯法師 開示:

 

法藏比丘他發心為菩薩道,棄國捐王,行沙門之行。發心願意成佛,願意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來救度一切眾生。

 

那世間自在王如來,也就是法藏比丘的和尚,證知他的發心、證知他的心願。顯現十方法界的一切諸佛剎土給他看。看完以後,思惟五劫,他心中有這四十八個大願,來成立西方極樂世界。

 

他在這第十三跟十四願中講:「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是希望他自己作佛的時候光明無量。

 

你到道場去,你看佛像,有的佛像後面有一個亮圓圈,那個是「常光」,也就是說佛平常的時候,這個光明就存在,叫做「常光」。

 

你看這個圓圈後面,還有一個較大的圓圈,這是「放光」。就像我們道場這一幅佛像一樣。他平常有身光,然後,當他放光的時候,就是他身後面的那個光明樣子。

 

所以他說「光明無量。」能照多遠呢?可以「普照十方。」是說當他成佛的時候,光明要「普照十方。」

 

因為有一些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發願,他成佛的時候,光明照一個佛剎、兩個佛剎。他想要度這一佛剎眾生、二佛剎眾生。那也有些是願度百佛剎、千佛剎的眾生,這是每一尊佛的願望不同。

 

你不要在這裡生分別心,認為阿彌陀佛比較厲害,其他的諸佛不行。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你不能見性,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

 

諸佛所發的願,是他在因地時的願不同,不是在成佛以後,能力上有所不同。佛佛道同,每一尊佛能力都一樣。

 

你不能看到淨土的經典裡面讚歎: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讚歎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就在這裡面妄生分別。說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其他都比他差,都是他的子民,都不算真正的佛,就有人這麼樣做分別。這個就是妄分高下,不達如來真實義趣。

 

你們唱的《開經偈》裡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那如果你在這裡心生分別、打妄想,認為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其他的不是;佛的能力有高下、有深淺;那只是你的心生分別,並不是釋迦牟尼佛不如阿彌陀佛。所以大家要清楚。


💖💖💖💖💖💖💖💖💖💖💖💖💖💖💖


畫佛因緣 悟顯法師 講述因緣

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你們現在在這篇貼文上看到的這張佛菩薩像,是我多年來認識的一位居士,她所至誠恭敬繪畫,她雖身有重疾,仍然虔心畫佛,並且分送海內外寶剎道場,與眾生廣結善緣,並且不願留名,她不但自己畫,還免費教人畫佛,可謂是自利利他。

所以雖身有重病,但是願力超過了業力,她徹底轉過來,我心想難得末法時期有如此發心的居士,我們應該來分享他畫的佛像。

那天她到精舍送了一幅佛像給我,也跟我講到她的發心,正好與我的心願相同,願與更多人廣結佛緣,讓更多人看到佛菩薩莊嚴法相,所以我跟她要了她的畫作,並請同修電子後製,將其在臉書、LINE以及微信、微博⋯⋯貼文分享,希望更多的有緣人可以看到,同霑法益,也請大家多多分享,一同來成就這份殊勝美好的功德。

悟顯 和南


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同登覺岸

 



同登覺岸

悟顯法師 開示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顯現在這個法會之上,也證明了西方極樂世界真實不虛,所以說:「了知諸法空。始信一切有。西方有極樂。有佛無量壽。」

 

了知諸法空,就是斷一切貪瞋癡;始信一切有,有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而此心體顯現在佛身上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顯現在報土上就是極樂世界,所以說有佛無量壽,西方有極樂有佛無量壽,皆是真如自心所現。

 

所以這一品是為我們作證明,證明說這個極樂世界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大家能夠如法來作觀,那必然能夠見佛。

 

在《觀經》裡面教我們的這十六觀法,從粗到細,從淺到深,世尊說:「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所以你要觀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必然要按照《觀經》上所說,必然要按照《無量壽經》上所說,這樣子才能夠真正如法。

 

那麼《觀經》上講的:「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有大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阿彌陀佛有大願力攝受眾生,有想佛者必得成就。

 

「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你想佛的相,雖然想不起來,但是已經獲福無量,何況你能如法作觀,這樣來觀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觀見極樂世界這個清淨莊嚴的境界,念念中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確實有莫大的利益。

 

又講:「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所以你見佛即是見自本心,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說佛性不從心外得,佛的相也不從心外得;所以你要離開了西方淨土,離開了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要來談明心見性,那是從來沒有這樣說的,那就是生斷滅見。


💖💖💖💖💖💖💖💖💖💖💖💖💖💖💖


畫佛因緣 悟顯法師 講述因緣

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你們現在在這篇貼文上看到的這張佛菩薩像,是我多年來認識的一位居士,她所至誠恭敬繪畫,她雖身有重疾,仍然虔心畫佛,並且分送海內外寶剎道場,與眾生廣結善緣,並且不願留名,她不但自己畫,還免費教人畫佛,可謂是自利利他。

所以雖身有重病,但是願力超過了業力,她徹底轉過來,我心想難得末法時期有如此發心的居士,我們應該來分享他畫的佛像。

那天她到精舍送了一幅佛像給我,也跟我講到她的發心,正好與我的心願相同,願與更多人廣結佛緣,讓更多人看到佛菩薩莊嚴法相,所以我跟她要了她的畫作,並請同修電子後製,將其在臉書、LINE以及微信、微博⋯⋯貼文分享,希望更多的有緣人可以看到,同霑法益,也請大家多多分享,一同來成就這份殊勝美好的功德。

悟顯 和南

楞嚴經玄義 【判教相】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玄義

悟顯法師 講述

玄義......

五、判教相:

此經以「方等」為教相,這一樣是按照蕅益大師裡面所講的,這部經是大乘方等經典。蕅益大師有解釋為什麼。他說:有些人認為這部經是華嚴時,但華嚴是在佛初成道的時候講的。佛跟波斯匿王是同年紀,佛講這部《楞嚴經》時,波斯匿王是已經六十二歲了,所以不是佛初成道的時候說的。華嚴是為大根眾生說大乘圓教,他講「圓別教」,因為他判法華是純圓,華嚴是圓中兼別,兼天台的別教。但是沒有關系,反正就是天台的一個判法。華嚴是為大根眾生。這部經為阿難等「訶小說大」。喝斥小乘、破外道,所以這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是唯談如來境界,一個是喝斥小乘的,所以不能說是華嚴時。那這部經它是阿含嗎?阿含時是正說小乘。此經卻是正訶小乘,所以不能判在阿含部。那部經是般若嗎?「般若」就裡面有帶通、別二教,正說是圓教,會一切法皆摩訶衍,皆是大乘。這部經講到的唯有如來藏三義當中,普收十法界,與般若相同,而前後訶小乘之處,又跟般若不一樣。

般若有共與不共兩種般若,這部經惟明「不共般若」。這部經講的「總明一切諸法」,跟般若時相同,但跟般若味不同。「時」相同,決不與般若同部味也。它是惟談「不共般若」。般若它有共與不共,它都講。

什麼叫般若經有共與不共?說共通於聲聞緣覺菩薩三人之法,這個叫「共般若」;唯談菩薩所行之法,不與聲聞緣覺共,這個叫「不共般若」。這部經它喝斥聲聞緣覺,喝斥小乘,所以談的是「不共般若」。在天台裡面是這樣判的。

這樣來看,這一部經不屬般若。

那這部經是法華時嗎?法華開權顯實,破妄顯真,舉手低頭皆成佛道,這部經它講「不知二種根本」不成菩提。「時之與味,一向不同。」時間與義味不一樣,所以不能說是法華時。

也有人問:這部經是涅槃時嗎?

涅槃是最後中夜要滅度的時候說的,涅槃是借藏通別三教以助顯圓教一乘。他這個藏通別的三教的藏通別,蕅益大師在《教觀綱宗》裡面特別講,他說:圓教「借三助一」的藏通別,跟「方等時」的藏通別是不一樣,它這藏通別是都已經對於圓教有了解,他是帶著說一點藏通別,這跟方等時它裡面講的藏通別不同,在方等時是對圓教完全不懂的。看起來是借藏通別來顯圓,實際上裡面程度不一樣。這是講涅槃。那《涅槃經》是借三助一,「借三助一」就是藉由藏通別三來助顯圓教,所以叫借三助一。所以也不屬涅槃時。

既然這四部都不可收,那一定是歸「方等部」,方等部「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正是方等法門,所以知道這部經於通、別二時中,時通「方等」。在四種化儀中,是頓教。是漸時,而非漸教。大機所見,小機不見,是秘密相也。放光說咒,是秘密部也。蕅益大師判這部經是屬於「方等時」,此經以方等為教相,所以說是方等部。「時通方等」,這個「時」是通時的方等,是指通教裡面講的方等。天台宗講得很清楚,通時的方等部、方等時,判在大乘方等裡面沒有問題,方等,「方」就是方正廣大,「等」就是廣大平等。所以這是「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歎大」就是讚歎大乘,「褒圓」就是褒獎圓教一乘法,所以這是方等法門。這是一般我們要了解到的經教,一定要知道。

再講深入一點:憨山大師說這部經的發起「示墮淫室當中」,正是阿含之時,所以它兼有「阿含時」,這是教你不著於五教,所以這部經它是遍於五教,以徵心破執身常見,破波斯匿王的斷見,這就是阿含教義。這是憨山大師講。辯妄見以顯真見,破見精以顯本覺,義與《解深密經》同時,五蘊三科會歸藏性,則同般若時所說的真空、法華時所談的實相。

又歷講般若跟法華兩時之間,所以說七大周遍性真圓融,與華嚴「理事無礙」法界相等。

要到第四卷中間講的:「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這就是講華嚴「事事無礙」法界,正是所謂的妙莊嚴海,這就是究竟歸寧之地,是《楞嚴經》上講「畢竟所歸寧地。」就是所安住之處,三身一體,釋迦出世之本懷,教化眾生必然令眾生能契入事事無礙法界。這個才是。

由此可知此經無教不收、無機不攝,不可定局於哪一時,這是講這部經有阿含、有唯識《解深密經》,含有般若跟法華這兩時,也含有華嚴的義趣存在,所以不定於哪一個時候,也就是說它是通的。所以你看天台、華嚴乃至唯識、淨土、禪各宗各派,他都會學《楞嚴經》,這是通的,因為他都講到,這《楞嚴經》是佛門裡面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前面我用蕅益大師的,他是用通途的方式來說明。這部經你真正要來細究的話,它可以是方等時,如果你廣解義趣的話,它涵蓋著如來一代時教,五時八教它都有。因此不可特別侷限在哪一時,這就是開眾生的普眼、開眾生的慧眼,所以無教不收、無機不攝。世尊所秉的就是盧舍那佛傳的一實相印,顯示如來藏不生滅性,所以哪有定局在一時;《法華經》講「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就是要你明了如來藏不生滅性。《楞嚴經》裡面也處處講到,就是要令眾生明了「不生滅性」,所以你不可定局於哪一時,因為每一時都是要攝歸藏性。

這部經講到修學,也就是修行,是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依妙真如性建立什麼?建立「一心三觀」,還證一心。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因此告訴阿難:不達此心,一向多聞未得無漏,所以不能頓拔生死之根,都是因為不明心的緣故。一切眾生,生死相續,都是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又講到有「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這部經是先悟一心,建立一心三觀,修一心三觀還證一心,這是這部經教的;你要修一心三觀,一心三觀就具有空假中,這些在後面會講到。

看到這

從初卷到四卷中就是密陳三觀之體,前面有很多的問答,心在哪裡,十番顯見、四科七大,一直到第四卷中,講到:無明怎麼來的?如來成就以後還會不會再起無明?藉由種種的問答來顯示三觀的體性。三觀的體性是什麼?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楞嚴經》前面四卷半非常非常重要,這個懂了,你對於佛教講的基本實相就了解,是可以這麼說的。你了解以後,才能起修。

後面從四卷半到六卷初,在講二十五聖,是教我們旁通悟入之法,最後揀擇耳根是最初方便,這是四卷半到六卷初。

六卷以後,就是講清淨明誨,後面使初心要修行的人觀相分明,任運一心,「法爾淺深」,對於法之淺深,皆具有斷惑證真高下之用,這是從七卷初到第八卷中要講的重點。

在第八卷末後,「修斷已極」,就是知道了包括「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包括五十陰魔「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都知道,這部經始終不出楞嚴大定。包括後面講這部經它是叫什麼名字,這是從第八卷末後一直到第十卷結束。

《楞嚴經》通途說的哪一卷大概講些什麼,我們這裡概要提一下:第一卷是講「七處徵心」,第二卷是講「十番顯見」,第二卷末後就開始講「五陰本如來藏」,到第三卷「四科七大」都講完,到第四卷的前半講「無明怎麼來」,後面講「發覺初心二決定義」,教我們選擇圓根,讓我們知道六根哪一些是功德具足的,知道要依「不生不滅性」才能夠修行。然後講「二十五圓通」,最後「揀擇圓通」,揀擇圓通完,之後講「清淨明誨」,再「說密咒」,密咒說完,接著講「密咒的功德」,講完密咒的功德,然後第八卷講「七趣的升沈」,升沈講完以後,再講「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真菩提路講完,就「分析覺明魔事」,也就是五十陰魔,魔事分析完,最後再消除我們剩餘的疑惑,說到:「五陰它是一次完全消除的嗎?要怎麼滅?」所以說「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到最後結束是讚揚這部經的修持功德。

《楞嚴經》十卷的內容大概就不出於此。從最初的發起因緣,一直到最後,大致上就是這樣。

我們大概講一下三觀,什麼叫「三觀」?就是「空觀、假觀、中觀」。依「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也就是「一真法界如來藏心」,先示此體為所觀之境,要依此體起大智用,這藏心具有三義:第一個「空如來藏」,第二個「不空如來藏」,第三個「空不空如來藏」。你先了解真如自性,那「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就是所觀的境界。

所謂「空如來藏」,就是藏性其體本空,一法不得。如摩尼珠體性空淨,了無色相,然後隨方映色,這是講真心本淨,了絕妄緣,雖有隨緣之妄,妄不離真,以即是真故,所以名為「真空」;故為觀者,先示真心以為觀體,能觀此體名為「真空觀」。

經文講:「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然後一往「七徵八辯」,就是七處徵心、八還辨見。有人判「十番顯見」,有人判「八還辨見」。「七處徵心」也是一般通俗的講法,要是按蕅益大師所講,他講「七番破處」不是在找心,是告訴你「心不可得」,所以他用沿用交光大師所說「七番破處」,判為「廣破七番妄計」,蕅益大師真所謂公心不掩他長,所以「廣破七番妄計」抉擇真妄,讓你知道五蘊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執,顯本覺真如;乃至「四科七大」會歸藏性,然後真妄圓融,方顯「妄即是真」;這大段總顯「空如來藏」的道理。就是從初卷到第三卷終是講「空如來藏」。

再來講不空如來藏,此藏體雖空,而有恆沙的稱性功德,包含融攝,絲毫沒有欠缺,如摩尼珠體性雖淨,具有圓照之用,能隨方現一切色,這色即是珠,以珠現故。藏性雖空,能隨緣顯現十法界依正之相;現十法界,「相就是性」,以是性起故,前面講「色就是珠」,以珠現故,這「珠」就代表藏性,所以說相即是性,以是性起故,名「不真空」,也叫「不空如來藏」。

是故為觀者示此藏性以為觀體,能觀此體名為「不空觀」。

前面講的空如來藏叫「奢摩他」,也叫「體真止」。這部經「不空如來藏」,經裡面講到,名為「三摩」,叫做「方便隨緣止」。這是從富樓那「執相難性」,三種相續,深窮生起之由,委明「循業發現」之義,總顯不空之體。從這一大段「不空如來藏」,從第四卷初到第四卷「發真如妙覺明性」半卷的經文。一千五百餘言講不空如來藏。

「空不空如來藏」就是講:藏性其體清淨,而能應能現。如摩尼珠體性圓淨,淨故非色,以即是珠故,圓故能應,非不色,以即色故;非色非珠。「藏性」你不可說他是色,就像你不可說珠是色,不可說色是珠,所以說非色非珠。藏性體性圓淨,淨故不屬於相,以是性故,圓故能現,非不相。非不相那就是相,即相故;非相非性,名「空不空如來藏」。非相,所以我們稱為「空」,非性,所以稱為「不空」。非即非離,所以平等如如,所以名為「中道」。修觀者示此藏性以為觀體,能觀此體名為「中道觀」。經文中叫做「禪那」,也叫「離二邊分別止」,也叫做「等持」。從第四卷中「而如來藏非心……,一直到即常即樂。即我即淨。」這裡文有二章,大概三百句,這是講三觀之體。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還有空不空如來藏。

第一個,你要是能觀此體,能觀空如來藏的叫「真空觀」,這在經中叫「奢摩他」,也叫「體真止」。你能觀不空如來藏的,這在經中叫「三摩」,也叫「方便隨緣止」。觀空不空如來藏,這在經中叫「禪那」,叫「離二邊分別止」。

以上「三諦」體雖不二,舉一即三,還是著在名相上,「猶存歷別」就是還有次第,未及一心之源,難契圓融之旨;直到最後教你「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則藏心妙性徹底窮源,絕諸對待。雙離則雙泯,雙即則雙存,所以是「空有具非,空有具即」,所以叫「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存」則三諦宛然,「泯」則一心無寄;寂照同時,存泯無礙,唯在忘言者可以神會,絕慮者可以心通,這就是「妙契寰中,泯同法界矣」!「寰」就是法界、宇宙,環宇的意思。

這是前面的四卷半,到「即常。即樂。即我。即淨。」這裡,它是解釋三種如來藏,到最後一句「離即離非。是即非即。」這是把它講到最究竟,這不滯名言。這是「三觀之體」。

第二個,要講「三觀之相」,

第一個叫「奢摩他」,名為空觀,就是了一真法界如來藏心本無生滅亦無諸相;因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起三細六粗相,四大六根種種諸法,而此諸法唯心所現,本無所有,但是一心,心體圓明,離一切相。如珠中色本來不有,珠本來無有色,當體即空,以即空故,所以說「色即是空」,以「色非色故」,色不是實色,依於真空而有,所以說:「色不異空」,作是觀者名為真空觀。他這是依空如來藏而起修、起觀,叫做「真空觀」。

再來,同樣都是依一心,依如來藏不生不滅,心體圓明,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此則諸法當體虛假,如幻不實。這個叫「三摩缽提」名為「不空觀」。什麼叫「三摩缽提」?就是講「不空觀」,也就是「假觀」的意思。如珠中的色分明顯現,全珠即色,以即色故,故曰「空即是色」。前面講「色即是空」,這裡講「空即是色」;以「空非空故」,空不是斷空,全體是真空,「空即是色」,所以「空不異色」,故名「不空」;作是觀者名為「不空觀」。

第三個是「禪那中道觀」,依寂滅一心照明諸法,諸法法爾當體寂滅。以寂滅故名為「空」,以能照故名為「不空」。如珠與色,非色非珠,名「空不空」;所以非寂非照,如如平等,唯是一心湛然不動,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任運流入薩婆若海;作是觀者名為「中道觀」。

這是大概解釋一下什麼叫做「三觀」。

這裡講「三觀之相」,後面還有「三觀之用」,這樣下來一直到這部經結束,是講三觀之「名」,三觀之名就是這部經的經名。這是因為《楞嚴經》的因緣跟智者大師有相當的關係。智者大師作「天台三大部」,講大乘止觀,講一心三觀,在當時候就有位梵僧跟他說:你這個跟《楞嚴經》裡面講的內容很像,實際上《楞嚴經》不是要講智者大師說的內容,只是後面的學人引用智者大師的一心三觀來解釋《楞嚴經》。你要搞清楚,《楞嚴經》是因阿難墮於淫室當中,如來藉這個因緣為大眾顯示出首楞嚴三昧,所謂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這是《楞嚴經》它所要講的,而不是變成講一心三觀,只是一心三觀剛好能解釋這部經的經文,這樣才是回歸到本來。如來在《楞嚴經》上他要講什麼?本來就是要講「首楞嚴三昧」,但因眾生不明心見性,需要藉由修行來證道,所以佛就跟他講你的心怎麼來的,經過七番破處,然後再十番顯見,重重開示把這藏心給顯示出來,後面才教他用圓根來修圓觀,所以有「耳門圓照三昧」。

你要說二十五門,門門都是首楞嚴三昧,也沒有問題,只是入手處不同而已,所以他說「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阿難他示墮淫室,遭摩登伽難,回到精舍後,他就說「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求如來給他一個修行的方法,佛就教他首楞嚴三昧,所以在後面第三卷阿難講「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這才是《楞嚴經》要說的。一心三觀的內容只是剛好能解釋《楞嚴經》,理是沒有錯,但是後來的學人講得有點偏離《楞嚴經》它所要講的主題。《楞嚴經》是佛所教給眾生的,而不是佛依智者大師講的,是佛經有這個義趣,後世用智者大師講的天台一心三觀來解釋佛經,幫助我們理解《楞嚴經》,修學《楞嚴經》,是這樣子的。

實際上一心三觀、一心三止在各各法門裡面都涵蓋的,一心三止是:體真止、方便隨緣止、離二邊分別止。止觀是同體的,所以說「止觀雙運」。後面的學人,尤其在末法,他會覺得《楞嚴經》講的是一心三觀,那你要去看《楞嚴經》經文它裡面是在講什麼;是智者大師講的一心三觀,大乘止觀跟《楞嚴經》很像,它可以作為《楞嚴經》的解釋,但《楞嚴經》裡面要講的是首楞嚴三昧,這個才是佛要教的。「首楞嚴三昧」你要怎麼理解?我們可以用一心三觀來理解。這樣就很正確了。

所以後面的祖師在講《楞嚴經》時,都會講到一心三觀的道理,用在《楞嚴經》裡面加以解釋,所以後面的學人學一學就變成「《楞嚴經》講的是一心三觀」,雖然大道理是沒有錯,可是你還是要看清楚,在經文裡面佛是要講什麼?他講的就是大佛頂首楞嚴王,是這「首楞嚴三昧」,這才真正是《楞嚴經》它要教給你的三昧。這個是一定要清楚的,我們玄義就講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