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5日 星期一

徹悟禪師 念佛伽陀教義百偈

 徹悟禪師 

念佛伽陀教義百偈


 

一句彌陀,我佛心要,豎徹五時,橫該八教。

一句彌陀,意旨如何,知音者少,木耳偏多。

 



 一句彌陀,大意分明,蛇生弓影,藥出金瓶。

一句彌陀,名異方便,普攝群機,旁通一線。



 

一句彌陀,開往生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一句彌陀,臨終佛現,四辯親宣,六方共讚。



一句彌陀,成佛標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一句彌陀,證三不退,祇此一生,便補佛位。



 

一句彌陀,滿十大願,豈得普賢,錯教了辦。

一句彌陀,白牛駕勁,其疾如風,行步平正。



 



一句彌陀,如來藏心,水外無痕,器原是金。

一句彌陀,妙真如性,春在華枝,像含古鏡。



 

 

一句彌陀,清淨實相,絕議絕思,難名難狀。

一句彌陀,圓融法界,覿體全真,交羅無礙。



 

 

一句彌陀,大圓智鏡,身土影含,重重掩映。

一句彌陀,空如來藏,萬法未形,一真絕相。



 

一句彌陀,圓滿菩提,天更無上,雲不與齊。

一句彌陀,大般涅槃,一輪明月,萬里空寒。



 

 

一句彌陀,開般若門,十虛萬法,一口平吞。

一句彌陀,華屋門開,從者裏入,快隨我來。



 

一句彌陀,入王三昧,似地均擎,如天普蓋。

一句彌陀,得大總持,轉一切物,使十二時。



 

一句彌陀,性本自空,星皆拱北,水盡朝東。

一句彌陀,法界緣起,淨業正因,菩提種子。



 


一句彌陀,如鏡照鏡,宛轉互含,重疊交映。

一句彌陀,似空合空,了無痕縫,卻有西東。



 

 

一句彌陀,一大藏經,縱橫文彩,絕待幽靈。

一句彌陀,一大藏律,瞥爾淨心,戒波羅蜜。

 


 

一句彌陀,一大藏論,當念心開,慧光如噴。

一句彌陀,一藏秘密,發本神通,具大威力。



 

一句彌陀,渾全大藏,戒定慧光,流出無量。

一句彌陀,繩本是麻,奈何不會,翻疑作蛇。



 

 

一句彌陀,罕聞罕睹,影現鏡林,響宣天鼓。

一句彌陀,無可譬喻,古鏡當臺,水銀墮地。



 

 

一句彌陀,老婆心苦,運萬斛舟,發千鈞弩。

一句彌陀,明明是有,四辯八音,婆心苦口。





一句彌陀,的的是無,鎔他萬象,入我烘鑪。

一句彌陀,亦無亦有,夢裏山川,鏡中華柳。




 

 

一句彌陀,非有非無,捺著便轉,水上壺蘆。

一句彌陀,第一義諦,尚超百非,豈落四句。





一句彌陀,妙圓三諦,最清涼池,大猛火聚。

一句彌陀,得大自在,轉變聖凡,融通世界。



 

 

一句彌陀,有功者賞,王膳盈前,髻珠在掌。

一句彌陀,里仁為美,居卜來歸,枯樁非鬼。



 

一句彌陀,非難非易,九品蓮華,一生心力。

一句彌陀,就路還家,可惜癡人,棄金擔麻。



 

一句彌陀,橫出娑婆,汝信不及,吾莫如何。

一句彌陀,歸元捷徑,緊要資糧,唯信願行。

 



 

一句彌陀,要在信深,蓮芽九品,抽自此心。

一句彌陀,要在願切,寸心欲焚,雙目流血。



 

 

一句彌陀,要在行專,單提一念,斬斷萬緣。

一句彌陀,誓成片斷,拌此一生,作箇閒漢。



 

 

一句彌陀,只恁麼心,百八輪珠,線斷重換。

一句彌陀,不急不緩,心口一如,歷歷而轉。



 


 

一句彌陀,愈多愈好,如人學射,久習則巧。

一句彌陀,攝心密持,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一句彌陀,譬猶掘井,就下近泥,價廉工省。

一句彌陀,類如鑽火,木煖煙生,暫停不可。




 

一句彌陀,全身頂戴,人命無常,光陰不再。

一句彌陀,如救頭然,盡十分力,期上品蓮。

  



一句彌陀,妙圓止觀,寂寂惺惺,無雜無間。

一句彌陀,險路砥平,直抵寶所,不住化城。

 

 

一句彌陀,如水清珠,紛紜雜念,不斷自無。

一句彌陀,頓入此門,金翹擘海,直取龍吞。

 


 

一句彌陀,塵緣自斷,獅子遊行,驚散野干。

一句彌陀,驀直念過,一踏到底,香象渡河。

 


 

一句彌陀,無相心佛,國土莊嚴,更非他物。

一句彌陀,無為大法,日用單提,劍離寶匣。



 

 

一句彌陀,無漏真僧,雪山藥樹,險道明燈。

一句彌陀,滿檀那度,裂破慳囊,掀翻寶聚。

 


 

一句彌陀,滿尸羅度,都攝六根,圓淨三聚。

一句彌陀,滿羼提度,二我相空,無生忍悟。

 

 

一句彌陀,滿毘梨度,不染纖塵,直踏玄路。

一句彌陀,滿禪那度,現諸威儀,藏甚枯樹。

 

 

一句彌陀,滿般若度,境寂心空,雲開月露。

一句彌陀,想寂思專,未離忍土,已坐寶蓮。

 

 

一句彌陀,一朵寶蓮,唯心之妙,法爾如然。

一句彌陀,一朵寶蓮,凡情不信,亦宜其然。

 

 

一句彌陀,一朵寶蓮,決定不信,真箇可憐。

一句彌陀,一朵寶蓮,直饒不信,已染識田。

 

 

一句彌陀,宏通散惰,入大悲室,坐法空座。

一句彌陀,無盡寶藏,八字打開,普同供養。

 

 

一句彌陀,斷諸煩惱,全佛全心,一了百了。

一句彌陀,滅除定業,赫日輕霜,烘鑪片雪。

 

 

一句彌陀,能空苦報,世界根身,即粗而妙。

一句彌陀,圓轉三障,即惑業苦,成秘密藏。

 

 

一句彌陀,解難解冤,慈光共仰,法喜均沾。

一句彌陀,報未報恩,裂纏綿網,入解脫門。

 

 

一句彌陀,空諸惡趣,萬德洪名,那容思議。

一句彌陀,機逗人天,參差三輩,掩映九蓮。

 

 

一句彌陀,化兼小聖,回狹劣心,向無上乘。

一句彌陀,超然無礙,文殊普賢,大人境界。

 

 

一句彌陀,微妙難思,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一句彌陀,列祖奉行,馬鳴造論,龍樹往生。

 

 

一句彌陀,因緣時節,異香常聞,蓮社創結。

一句彌陀,利大象龍,永明禪伯,智者教宗。

 

 

一句彌陀,感應非輕,少康化佛,善導光明。

一句彌陀,有教無類,雄俊入冥,惟恭滅罪。

 

 

一句彌陀,是無上禪,一生事辦,曠劫功圓。

一句彌陀,理非易會,百偈俄成,三尊加被。


修學大乘如白牛駕勁 行步平正其疾如風

 


修學大乘如白牛駕勁 行步平正其疾如風

悟顯法師   開示

 

今年是牛年,這牛我們中國人很喜歡,牠有勤勞吃苦耐勞的這種美德,有大力的美德,也就是力量強大的這個美稱。


在我們佛法也是一樣,以羊車、鹿車、牛車比喻作三乘法,最有力的是牛車,牛車裡面最好的是大乘,是一乘,是大白牛車,《法華經》上講的「行步平正。其疾如風。」也就是說你修學大乘佛法,修學一乘佛法,你在菩提道上,就像乘著大白牛車一樣,行步平正,其疾如風,非常快速地,非常舒適地就可以到達目的地,這就是大乘佛法。


所以常把大乘法比喻作大白牛車,這白牛就是當時候印度,形容牛的力量裡面算是最大的一種,拿牠來拉車子,所以就把大乘佛法比喻作大白牛車。

 

今年是牛年,我們要清楚它代表的意思,我們學佛人要懂得勤奮,在道業上勤奮,在世間法上懈怠一點,沒有關係在世間法上,稍微放下一點,沒有關係,不用那麼執著,不用那麼在意,這世間你看看,夢幻泡影,一口氣不來,真的是計畫趕不上變化,你有再多的計畫,一個疫情一來,一個無常一來,它都把你破壞掉了。

 

所以要看清楚這世間,什麼是平等的?你說生命是平等的嗎?那大家都應該同樣的壽命,為什麼有人壽長?有人壽短?


你說權力是平等的嗎?很多時候只是形式上的平等

 

我就世間來觀察,什麼是平等的?你在因果面前是平等的你在生死面前是平等的,所以要看清楚,然後發菩提心,要像大白牛車一樣,有強大的力量,在菩提道上勇猛精進,能夠降伏魔怨,能夠消除自己心中從來沒有的貪瞋癡。


為什麼講從來沒有?你現在起煩惱,不然你把貪瞋癡拿給我看看,沒有起的時候,那它應該回歸到你心中的某一處,那你指出來看看在哪裡?實際上找不到,所以叫來無所從,去無所知,無來無去,煩惱即菩提,無來無去,那即是如來。

 

所以說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這個道理是非常地清楚,非常地明白。


2021年2月12日 星期五

【大年初一】恭祝 彌勒菩薩聖誕

 




彌勒菩薩讚

慈無能勝補處尊,常居兜率演圓音。

現身塵剎有誰識,融心法界許彼親。

袋中寶藏全傾出,笑顏等付者箇人。

 願偕彌陀垂接引,好令三會證一真。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三稱)


學佛想要沒障礙就要素食

悟顯法師 開示

 

彌勒菩薩講他成佛要制一條戒:只要你吃肉,就是犯菩薩第一重戒。所以彌勒菩薩是吃素的,提倡素食。

有人說他修彌勒淨土,我說:「你吃素了沒有?」

 「沒有。」那你第一關就不合格,你怎麼修?他說彌勒淨土比較近。近沒有用啊,人家不開門。再怎麼近也沒用,你去不了。

 

所以學佛你想沒有障礙就要素食。修行要沒障礙,要素食,要引導家裡面的人吃素,你自己要先有堅固的信念、願力,還要有力行的行持,也是講信、願、行,深信眾生是一體,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怎麼可以殺牠,吃牠?

 

所以要有慈悲心,不要只是隨順自己的貪欲,隨順自己的情愛心,所以世尊講的,他知道眾生殺生,欲為眾惡,這個「欲」就包括自己的口腹之欲,包括這些情欲、愛欲、感情用事。所以因此造作殺業。


悟顯法師 彌陀要解 第240集  精彩節錄

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你的心在哪裡? 楞嚴經 十番顯見 六約顯見性非物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二】  

 (精彩節錄)


你的心在哪裡?


楞嚴經 十番顯見 六約顯見性非物


悟顯法師 開示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之前講「八還辯見」,這「還」就是返還,去找尋它的來處。阿難知道見性不屬有為,沒有造作,不像緣塵分別一樣,各有所還,明還於日、暗還黑月。為什麼會有明?為什麼會有暗?有「明」的原因就是有太陽光照,有「暗」的原因是因為天空沒有月亮,這是講在晚上的時候。都可以找到其來處,都可以返還。從此知道真性無所還。

阿難雖然知道見性無還,可是他在這裡又問了一個問題。

他說:「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難意謂我已知此不還之性矣!但不知此性如何即是我之真性也。阿難說:我已經知道這無可還之性,但為什麼說這個不還的性是我的真性?

這一大段是要「顯示見性離緣,以顯見精。」什麼叫「見精」?「見精」就是八識精光映五塵而了境者,在眼叫做見精。八識有了別境界的能力,所以映於五根而了境,在眼叫見精、在耳叫聞精。前面講的這見精,雖然不是常住真心,但猶如第二月。所以這八識精了在五根而能了別境界。所以藉由這見精,來揀擇外緣塵以破之,「若塵亡而此見亦泯矣」!所以先告訴我們什麼叫做「見精」,然後再從緣塵來破。「緣塵」就是塵相。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先楷定」就是先去標定出來,這「見」的能力。

佛說:阿難,我現在問你,你現在還沒得無漏清淨,承佛威力你在娑婆就能見初禪天。「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實際上這不是說阿那律只能看閻浮提,他是看這娑婆世界。因為阿那律的天眼能觀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不光只是閻浮提,所以他這裡講「阿那律觀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菴摩羅」在《毗那耶·雜事》記載:「余甘子,出廣州,堪沐發,西方名庵摩洛迦果也。」

《大唐西域記》也講到:「阿摩落迦,印度藥果之名也。」 《維摩詰經·弟子品》僧肇大師說:「庵摩勒果,形似檳榔,食之除風冷。」

它形狀是圓形的,顏色是綠色,生熟難分,這也可以顯示那時候的人就知道地球是圓形,所以是比科學發現還早,因為阿那律有天眼通,是神通見。所以阿那律的天眼是能夠觀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不是只有閻浮提。阿難他承佛威力就能看初禪,阿那律是靠自力,他能夠看娑婆。諸菩薩等,能夠見百千世界,每一個世界都有百億日月,所以能夠見百千個。十方如來能窮盡微塵清淨國土,他們都能夠看得到,沒有障礙。

但是「眾生洞視。不過分寸。」一般的眾生看到就是眼前。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佛說:阿難我跟你一起看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有在水中的、在陸上的,在空中的這些生物。也可以看到有「昏明種種形像。」有的地方暗,有的地方亮,但是無非是前塵分別留礙,這些就是你眼前的境界。

你應該要在這裡分別,分別什麼?「分別自他」,看哪一個是你?哪一個不是你?佛說:「今吾將汝擇於見中。」我將為你在這當中分別,「誰是我體。誰為物象。」哪一個是你,哪一個是物象。「今吾將汝擇於見中」,意思就是:我在你看到的當中,為你分別出誰是你?誰是物象?

「阿難。極汝見源。」就是用你的能力看到最遠的地方。

前面講阿難可以看到初禪。這裡講「從日月宮。是物非汝。」你看到日月宮是物象,不是你。「至七金山。」七金山就是須彌山的山下。「周遍諦觀。」雖然有種種的現象,所以叫「雖種種光。亦物非汝。」這也是前塵分別留礙,不是你。再來「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雲在天上、鳥在天上。「風動塵起。」風吹灰塵飛起來。乃至「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這些都是境界相,沒有一樣是你。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這裡就顯示出「什麼是見精」,佛說:你看這些物象,無論是遠是近,有各各的差別,但是其中無差別的是什麼?就是你的見精,是你的見精這樣子沒有分別地去了知。「則諸物類自有差別」,種種物象有差別,但是見性沒有差別。「此精妙明。誠汝見性。」這沒有差別的妙明之性,就是你的見性。

所以這裡是顯示見精明元。

這「見精」是八識之精光,「映五塵而了境」,在這前五塵而了別境界,所以叫「緣塵之見」。如果就初照境的時候,叫做「現量」,現量是八識精明之體。若第二念起分別那就叫「比量」,屬意識。

所以前面從「八還以破」,從「八還辨見」來破除,乃是破「緣塵分別」之見,所以前面是「比量」。

這裡是從「現量」以顯示見精,所以叫「楷量以破」,

楷定什麼是「現量」。

聲聞、菩薩及佛及眾生凡聖雖然有差別,而照境之用廣狹不同,都是八識現量見精所矚。

下面這一段要「破轉計見精是物」。

因為阿難他知道見精清淨所矚,那他就想:見精是不是一物?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

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

則汝與我。并諸世間不成安立。

這裡是如來跟阿難講:這「見」不是一樣物質或是一個東西。佛說如果「見」是可見之物,那你應該也可以看到我的「見」。那既然你可以看到我的「見」,「若同見者」,當我們兩個同時看一樣東西時,那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見精。所以說「若同見者。名為見吾。」當我們一起看同一樣東西的時候,那你也可以看得到我的「見」。「吾不見時」,那我把視線移開的時候,因為它是一個物體,本來是在東邊,你跟如來同看東邊,那如來把目光轉向西邊,那這個「見」本來是在東,那你是不是可以看到這「見」跑到西邊來。

「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如果你可以看到我不見之處,那就非彼不見之相。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如果你能夠見到我不見之地。這是「縱許」,縱然許可。你能見我不見之處,這個是你的妄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彼」就是指佛,那就非是佛不見之相,非是佛的見性。

是說假設你能看到,那也是你的妄見,是你搞錯了。

若不見我不見之地,若不見吾不見之地。所以足知見性非物。云何非汝。所以說「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你現在看到,見性是一物,這個物也能見你。那麼「體性紛雜」,「則汝與我。并諸世間不成安立。」你跟我以及有情無情,能見跟所見,沒有辦法搞清楚。

所以說,你把見當作是一物的話,你能見到,你能見到我的見移開了移走了,那其實是你的妄見。所以自然非是佛不見之相。所以你如果看到這個見是一物,這個見也能見你,也能反看你。一個能觀、一個所觀,一個有情、一個無情。或是一個能、一個所,這樣講比較好。那到底是誰在看誰,這個見也可以看到你?所以說見不是一物。

所以物能見你的話,那就體性紛雜。則汝與我。并諸世間不成安立。世間都亂掉了。

憨山大師這裡講,前指萬物以示見精,誠恐阿難認為見是一物。所以這裡特別指示,萬物乃所見之境也。而見物之見精不能當作是一物,如果見是一物,則「爾我之見皆是物也」,你跟我的見都變成一物,就是說阿難跟佛的見都變成一物,「而汝亦可見我之見矣」,那阿難你也能看到我的見。

「若謬執謂同見一物即是見我之見者。」憨山大師這裡講,我們兩個同看一物,你就是看到我的見的話,那我看到別處的時候,「汝何不見我不見之處」,你就知道我的見移走了。那縱許汝能見我不見之處,此但是你自己的妄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彼」就是指佛。自然非是佛不見之相,佛的見仍舊不是一物,所以說「非彼不見之相」,也不是說這個見移開了,那只是你自己搞錯了。

「若不見我不見之地。足知爾我之見皆非物也,即此離物之見豈非汝之見性乎。」離開物象,這個能見的,當然是你的見性。若必執見是物的話,則物皆有見。你要認為說這個見是一物的話,物皆有見。彼此互見,人物不分,能見的、所見的不成安立,也就是能所搞亂了。

「此離物之見乃會見分而歸識精」。所以「知此則可漸見真性矣」,這個漸見就是慢慢的去見到常住真心。這裡跟剛才講的有一點不一樣,剛才講的是汝既見物,物亦見汝,你把見當作是一個物。這個見也能反看你,這裡是見跟物他搞錯了,這裡憨山大師解釋是,他把見跟物,當成見即是物,則物物是見。物物都能反看你,這個講的稍微廣了一點。所以說變成人物不分,能見跟所見的分不出來,所以這個世間不成安立。

這裡感覺有一點複雜,實際上就這樣聽過去。也不會很難,常聽就會。

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這一段是特別指歸見性。

他說「汝見物時。是汝之見而不是我。那麼即汝是見物圓滿而周遍者。豈非汝之真性也。」

佛說「若汝見時。是汝非我。」既然不雜亂,確確實實是你的見性,此「見性周遍。非汝而誰。云何自疑汝之真性。」你為什麼在這裡要懷疑?「性汝不真。取我求實。」這裡講見性周遍,當然是你的真性,是你的見性。「且汝之見性圓明了了,云何自疑而不自悟?」此性是汝本具而不以為真,反而跑來問我,這見性到底是誰?它怎麼會是我呢?「豈不誤哉。」確實是搞錯了。

這裡就是顯示見精,然後再破一般人認為見精是物。

所以你看祖師著作的時候,你如果裡面的經文,看了一小段,有時候看不太懂,你返回去看他的科題。

當然現在的人,你要有時候叫他返回去看科題,因為這科有的滿長的,可能不知道他在講什麼?但其實還是可以的。

你要是仔細看還是可以看得懂,那麼就知道這一大段大概是在講哪些事情?

其實我覺得做科判,你不要做得太長,變成每一句你都做科判,當然這樣也有它的好處。

有時候在對於經文不熟的人,他是沒有辦法馬上就抓到重點,所以你就抓一大段的一個重點。

所以像講經也是一樣,你不要去畫蛇添足,要針對這重點,這是一定要先講到,不要在那裡解釋名相,咬文嚼字。本來很簡單的道理,你反把它講得很複雜。我們是要化繁為簡,不要換化簡為繁。那這樣一般人就不好學,當然,你要細究也是沒有問題的。但要讓大眾能夠抓到重點,能夠知道個大概,這也是相當重要的。

這一段是正破見量以顯真心。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歸精舍。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簷廡。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阿難向世尊請問,他說:如果這見性就是我的話,那我跟如來一起看四天王勝藏寶殿,看那宮殿。看到這日宮殿、月宮殿,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回來精舍來看,只見「伽藍」,也就是精舍的殿堂。「但瞻簷廡」,就只看到這個殿堂、屋簷、走廊。這是阿難在形容,他說這見性如是,體既然本來周遍法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我只看到這個「見」就在室內。所以阿難就有一個疑問,當看出去的時候,是不是「見」放大。看回來的時候,是不是這個「見」縮小。還是這牆壁把我們的見性給阻斷了?因為隔了一堵牆就能分內外,那是不是有間斷之處?

這就是阿難他還是把「見性」當作是一物。所以他說「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這一段正破除見量也。因為迷真心而成阿賴耶識,這意識具三分:所謂自證分、見分跟相分。因為無明妄想這力量凝結既久,就變成無知的「頑空」,所謂頑然無知的虛空。那麼有空則有色,空色相對;因為有頑空,與它相對的就是四大幻色。所以有虛空、有幻色,再相對的就是妄見。眾生因為有妄見、有妄色,於是摶取少分四大,成根身器界,而有眾生,所謂「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這根身器界就是這樣來的。虛空為同,世界為異。「異」就是差別。現象千差萬別所以叫「同異」,同異發明,相互對待,就立了一個無同無異,「無同無異」就是指我們這個色身,跟器界又成相待。

所以今天要破妄顯真,先揀去所緣的相分,所以「顯見性離緣」。再把這緣塵給破掉,令緣塵既銷,故「能見」亦泯,因為一個是能見的、一個是所見的,兩個只要拿掉一個,你把一個破掉,那另外那個也就沒有了,因為它是相對待而顯的。所以若有人說這個世間是相對的,那他看到的只是妄相而已,並沒有看到真相,相對的本是空的,這才看到真相。所以能見亦泯,這就是所謂的「會妄見而歸見精也」。

所以今天見分既泯,相分已破掉。見分既泯、見精獨存,但是八識還未破;此識現量雖能圓現根身器界,猶存現量,不能圓照法界,所以有內外大小相隔,阿難才會產生這種懷疑。

這裡只破到「見分」跟「相分」,破掉以後還獨存「見精」,按祖師這裡講的,「見精」它留存現量,現量還不能圓照法界,所以有內外大小。因此阿難他還認為:這「見」是不是縮小了?或是看出去的時候放大?還是牆壁能把它夾斷?這樣錯誤的妄想認知。這在後面會跟著破掉。

若此量一破,能見的見精要是再破掉,則根境兩亡,圓明普照十方矣。這是按照憨山大師說的。蕅益大師他在這裡就不這麼說,他就直接顯示佛性,沒有這樣次第講過來。他就是一破一切破,一顯一切皆顯。所以蕅益大師就講這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是「破顯一如」,破即是顯、顯即是破。就像「明」顯現的時候,黑暗就沒有了。明能破暗,暗就沒有了。「暗」破以後,那明當然就顯現,「明」顯現黑暗就破了。所以蕅益大師這部分是這樣講。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

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這是釋迦牟尼佛要破除阿難他錯誤的知見。

所以佛告訴阿難:你看一切世間大小內外,所有的這些差別現象,都是屬於前塵虛妄相想,並不是真的。「不應說言見有舒縮」,這是屬於現象。見性這樣看,你不應說這見有大有小。「舒」就是舒展開來,「縮」就是縮小。

釋迦牟尼佛在這裡舉個譬喻,他說「譬如方器。中見方空。」你在一個方形的器皿當中,見到這空是方形的。「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我問你,這方器中見到的空是固定方形的?還是不固定?如果這個方空,它是固定的話,那麼我拿一個圓形的器皿請你放進來,那應該放不進去。再放下去的時候,它不會產生出圓形的空間,所以說「空應不圓」,甚至根本放不進去,因為它是固定的,它是實的。縱然你能放進去,那這空應該不圓,應該你看到的還是方的空。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不是定方的話,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所謂「不定」,你在方器中的這個空,若是不定,那它會隨時變化。「不定」,那它就會變,所以說「應無方空」,那即使拿方器來,它也沒有方空。所以說不可說定、不可說不定。

佛說「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這個道理就是如此。你還要去哪邊找真相?所以,「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只要讓你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把你的妄見除掉了。實際上空體,空體就是指你的真心本性,沒有所謂的方圓,沒有所謂大小舒縮的問題,你不應該說言見有舒縮。這是藉由方器、方空、圓器、圓空,定與不定,用這譬喻把認為見有大小、見有舒縮的錯誤觀念給破掉,所以說「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這道理就是如此。今天只是「欲令入無方圓」而已。怎麼入無方圓?只要把這個器方,「妄想之器」就比喻作眾生虛妄的相想。只要把它除掉而已。

實際上虛空沒有方圓的問題,「見」沒有大小的問題,自性沒有大小、沒有卷舒的問題。「卷」就是縮小的意思,「舒」就是展開。所以說「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不應該說是將虛空除掉,說虛空有大有小,或是有方有圓。這樣的意思。這裡「不除虛空方相者」,就是古德所謂不用求真,唯須息見。如果這「見量」一泯。則「相分」頓時銷亡。這就是《楞嚴經》講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為什麼他這裡講「見量」,因為他後面還有一個見精要破。見的境界是現量的境界。他說順便把它講得稍微清楚一點、圓滿一點。這個就是所謂「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

佛說:如果真的像你說的那樣。那是不是入室的時候,這個「見」就縮小了?那你仰觀太陽的時候,你有沒有看到這「見」跟太陽一樣大?「汝豈挽見齊於日面。」你有沒有看到「齊於日面」就是說「見跟日一樣大」。

若它是一物的話,你覺得它能縮小在這室內。那你看太陽的時候,到外面空曠的地方,那你有沒有看到「見」放得跟太陽一樣大,還有變亮?若真的像你所說,「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築起牆宇能把見性給阻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以前的牆還是有縫,那你去牆壁打一個小孔,你看「見」有沒有接續的痕跡,從那裡透出去。所以說「是義不然。」你這個推測、說法想法完全錯誤。

因此說真心本性無形無相,非大非小。實際上這裡就解釋得很清楚了。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這就顯示了真心,即色而不即色,即空而不即空。

所以你用《華嚴經》來看,它包含了「真空觀」、包含「理事觀」、包含「事事無礙觀」。所以它這裡顯示見性不屬一物,不會放大縮小,所謂非大非小。因此他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迷失本心,在這根身器界當中,「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被境界所轉,所以佛現在把你看到的相分給破掉了。眾生在這當中觀大觀小。他說如果你能夠體會到什麼是真心本性,那就「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因為他入於法界,所以身心圓明,非大非小。「不動道場」就是安住常住真心,這叫「不動道場」。能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這在《華嚴經》裡面講很多。小能現大、一能容多。同能入異、異能入同。所謂的「同」就是菩薩身中入定,眾生身中出定。《華嚴經》講非常多。「一中入定多中起」、「多中入定一中起」或是「一切中入定一中起」,這就是入於法界。所以「一毛端能含十方國土,自身又能遍入自身內國土」,這是講「身心圓明。不動道場」。




2021年2月3日 星期三

悟顯法師最新開示:什麼叫做殺生

 



悟顯法師最新開示:什麼叫做殺生

 

佛在大般涅槃經上告訴我們,什麼叫做殺生:


善男子!眾生佛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若有殺生即墮惡趣。

 

從這段經文來看,大家要懂得,吃素是戒殺第一方便,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只是迷惑,所以佛性住於五陰之中,其實原本就是諸佛如來,若殺害眾生,惱害眾生,虐待動物,就是殺害未來諸佛,虐待未來諸佛,所以罪過非常之大,不可不知。

 

再者有人誤以為吃素也是殺生,其實是那些人搞錯了,植物只有生機,而沒有生命神識,在五陰當中屬於色法,所以涅槃經上說什麼是殺生,「若壞五陰,名曰殺生」,也就是殺害有情眾生名為殺生,因此就知道我們吃素,不算是殺生,這是有佛經依據的。

 

特別是現在要過年了,大家要能夠素食,不要煮葷食,尤其在這個新冠肺炎的劫難當中,更應該積功累德,自作教他見作隨喜,如果遇到婚喪喜慶等諸俗事,也應該以素食來辦理,減少殺生的罪業,要知道吃素才是真正的如來弟子,才是一個念佛人。



【立春】生活就要修行

 



【立春】 20212月3日  農曆 十二月廿二



勸修淨土詩  清 省庵大師

稱性莊嚴非外得,天然果報自無窮。

一塵遍入諸塵裏,萬法全收一法中。

華映玉池人倒影,身游佛國地俱空。

色心依正原無礙,但得情忘境自融。




 【立春】生活就要修行

 悟顯法師 開示



真正障礙修行的,很多時候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自己怎麼障礙自己修行?第一個覺得自己都沒有過失了,這個就是障礙修行。你不覺得自己有過失,所以你會覺得:我也沒什麼要改的,我都改得很好了,我都有在改有在做了。這個就是障礙自己修行,障礙自己前進;這是第一種:自己障礙自己。

 

還有一種呢?你業障太重你看不到,都是自己在那裡打妄想,覺得說:我來修行,人家可能會對我有什麼看法,人家可能會對我有什麼想法。這個就是自己的業障在障礙自己,自己的妄想太多了,用俗話講:想太多了;這個都是自己恆處於暗室之中。


所以說「譬如盲人恆處闇。不能開導於他路。」跟你講也沒有用,告訴你你要轉變,你會覺得:哎呀,我這樣不行;很堅持自己的看法想法,這個就是我執我見。

 

所以之前講到的,你修學佛法,你的我見、你的成見一定要放下;如果沒有放下,你很難去修學。


你的成見:你總覺得自己很好,你不覺得自己有過失,你不覺得自己的行為陋劣,就是不善;這「陋」是鄙陋,「劣」是下劣。你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問題,你根本不會想要改,你還覺得我的成見、我的看法是很有前瞻性的;我的所作所為,一定是可以達到自己的理想的,你有一套你自己的方法。

 

在世間法上,其實你自己就要逐步放下,不是說我到佛門裡面才來放下。因為你的成見,你的我執我相,都是展現在你工作上,展現在於你世俗應對事情上面,也就是你生活上。所以生活就要修行。

 

有人說生活就是修行,我們給他改一下,生活就要修行。你活在生活當中你就要修行,在這當中磨除你的煩惱習氣,磨除你的我執我見,磨除你的是非人我。生活當中你就要修行,這樣才能夠在佛法上再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