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七四)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四十一頁,經文第十品:「皆願作佛第十」。「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一面聽經。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那麼,上一次講到圓滿成就。那麼,與會的阿闍世王,他聽到了法藏比丘圓滿成佛,非常地高興、非常地歡喜。那麼,同時與五百大長者,五百位大長者,有的是這個年紀大,有的是德高。那年紀大也可以稱為長者,有的是有德行,或是高姓,或是貴族,都可以稱為長者。那麼,聽聞以後「皆大歡喜。各持一金華蓋。」這華蓋是金色的,金色的華蓋,到佛前供佛、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一面聽經。」就是供養完了以後,坐在一旁。那麼,心中做如是念,這樣發願的:「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這個是聞法歡喜,發願作佛。那麼,我們聽《無量壽經》,也應當如是發願,要這樣子來發願,願自己成佛的時候,像阿彌陀佛一樣,能夠普度一切眾生。那發願以後,自己就要老實念佛。這個老實念佛不會很困難。但是,這老實不是笨,你要很清楚,不是愚癡叫老實。所謂「大智若愚」,才是老實,心裡有般若智慧,能斷一切煩惱,能看破世間五陰本空,能看破這六塵非有。這世間你能看得透,這叫看透世間,那麼這個才叫老實,你對於世間你放得下叫老實念佛。不是很笨,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那個不叫老實,那叫愚癡。叫你老實念佛不是叫你愚癡念佛,愚癡念佛那不叫念佛,那是迷惑顛倒,老實念佛是心裡面對於世間你放得下,這才是算是老實。不貪著名聞利養,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個算老實,真正修行人、修行的樣子、修行人的本分。有很多學淨土宗的人,他以為老實念佛就是傻傻的、笨笨的、呆呆的,人家做什麼,他就跟著做,一昧地盲從,那就叫老實。所以搞到後來去學這個《弟子規》,學這些世間法去了。這叫愚癡,這不是老實。為什麼?非因計因。不是成佛的因素,他以為是成佛的因素;不是老實的樣子,是個愚癡相,他以為是個老實。他以為自己很老實,人家怎麼說,他就怎麼做,任人擺弄,那個叫愚癡。佛教我們是要有智慧,有般若智慧,能明辨何者為了義,何者是不了義法。那麼,選擇了義法,不學這些不了義法,不學這些世間法,這個是智慧。所以我們講的老實修行、老實念佛,很重要。但是,你要懂得什麼是老實,不是愚昧,不是盲從。這是現代人的問題,現在學淨土宗的人,他的大問題。甚至有人認為這個我只要聽一個人的,他這樣講,我就這麼做;聽一個法師的,聽你師父的,他這樣講,你就這麼做。他教你什麼,你就馬上照做,也不管他是不是正法,那以為你這樣子就能夠成佛了。結果呢,人家給你的甘露裡面加了毒藥,你把毒當甘露,這就叫「非因計因」。非因計因講得很文言,就是這個因素不可能成佛,你不能把它當作成佛的因素。就像你要煮飯,你要用米加水,這才能煮成飯。如果你用沙,想把沙煮成米飯,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以輪迴心生輪迴見。欲入如來大圓覺海。終不能至。」你用世間心,這些人天乘的、《弟子規》......等等的這些東西,世間心,還有人說學佛要學儒的,學《三字經》,學這個《四書》,這些都是胡說八道。這都是以輪迴心生輪迴見,這些知見都是輪迴。自古以來,學儒的,哪一個儒學家出輪迴的?哪一個大儒學家?孔子也沒出輪迴。所以說:「輪迴心生輪迴見。欲入如來大圓覺海。終不能至。」絕對沒有辦法。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人他的一個信仰胸襟是很大的,反正大家都一樣,都信、都拜,這是中國人的信仰胸襟,未必是好事,不一定是好事,有時候盲點正出現在這裡。所以很多外道、附佛外道都利用了這個盲點──大家都一樣,附在佛門裡面,講一些世間法,講一些外道法,拿一些佛學名相來做遮掩,來做他的面具,裡面呢講的都是外道法,講的都是世間法,成就不了的,都是輪迴見,輪迴的知見。所以在末法時期你要小心,要「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佛陀的正法,不要摻雜這些世間法進來,佛教傳到中國來有一些形式上,基本上主導了中國的社會,中國人民的一個思想。像很多講話都離不開佛經的術語,走遍中國幾乎都有寺院,所以它跟中國文化結合的很深。可是你不能說提倡中國文化就是復興佛法,這個就不客觀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種類別,你要提倡哪一種才能代表中國文化,你提倡「儒家」,「儒家」只是一種中國文化裡面的一種思想而已,中國文化還有茶道、還有軍事、還有商業、甚至有工藝、有繪畫、有文字,這些都是中國文化。出家人、修行人要專注在自己的本業上就是修行,不要道場拿來變成世間的場所,拿來變成畫廊變成這個美術館,有些道場就變成展覽場。那這個就不務正業了、不務正業了,學佛人老實修行,你不能想說我跟著我的師父這樣就對了,你要跟著這個師父必須是講正法的,必須是善知識而不是盲從。你確定他是善知識,他講的東西你才可以聽,才可以去做。那善知識的標準《圓覺經》講的很準確。無「作、止、任、滅」,遠離四病才稱為善知識。他所說的法要遠離這四種病「作、止、任、滅」,這是善知識的標準。釋迦牟尼佛入神通大光明藏告訴我們,住三昧正受告訴我們眾生,什麼是善知識的標準。那知見尚且從這裡判斷,事相上的行為那當然就不能世俗化,像搞這個...把佛教拿來搞藝術去了,做這些世間法去了。說好聽是要接眾,實際上你接到的都不是來學佛的,浪費佛教的資源。而且人家對佛法產生不好的觀感,認為佛教也有搞藝術、也有搞法會,但是最終佛教在搞什麼他也不清楚。有的人學了幾十年的佛,你問他最簡單最簡單的問題,什麼是大乘什麼是小乘?他只會回答三個字,都一樣。那既然都一樣,那只要一種名稱就好了,為什麼要兩種名稱?要叫大乘或小乘,必然有不同之處。釋迦牟尼佛的教學方式不同,有的人學了幾十年這兩個名詞,我只講名詞沒有辦法分辨清楚,他天天都在修行,他以為有在修行,實際上是增長無明、增長邪見。像現在的參禪,很多以為自己都在參禪,越參心得越多、越參想法越多,那個就叫「凡夫禪」。你參的叫「凡夫禪」越參感受越多,這個就不是參禪了。他把「虛妄的相想」,「虛妄的相想」這是佛學名詞,「虛妄的覺受」這樣講,你們比較能了解。當作是真如自性起的作用,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知見,以為是佛知佛見,道一些相似語、合頭語,說一些滑頭話,他就以為他在打禪機,在接引人。不知自己滿心的妄想顛倒,尚且做不到一念不生,他就想大機大用,殺活與奪,任運隨緣,都是不老實修行。所以講到「老實」,你要作佛、你要修行,要「老實」。這老實是帶有智慧,不是愚癡,也不是盲從;甚至有的道場他不依經教、不依經典,他只要跟這個師父比較好,師父你這樣說,好吧!那我就這樣做了。「師道」,不是建立在愚癡之上,「師道」的根不是愚癡;連世間的師道,都尚且不是建立在這種愚癡的盲從之上,孔子也沒有這樣講。所以佛教講的老師是真正所謂「大智若愚」。對於世間你放得下、看得開,人家騙你,你心裡很清楚,你還是老實用功,不與人爭;人家毀謗你、人家讚歎你,自己都不起心動念。這些事情都不會放在心上,這個才有一點老實,這是有智慧,能心不隨境轉,老實人。修行你想作佛、「皆願作佛」,大家都想作佛;但是方法要對,你下手處要對,那才做得了佛。佛還分好幾種,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天台宗為我們說明的。智者大師告訴我們:佛有四種,見一切法有生有滅,要滅除一切生滅之法,而證得涅槃的這叫「藏教佛」。見一切法如幻如化,縱是菩提涅槃也是如幻如化,所以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行如幻如化,這「通教佛」,幻化的、空的、假的。一切法因緣所生,但是假名並無實體,有其作用。一切佛果無量因緣而能成就;所謂依自性起用修六度萬行,這是「別教佛」。「圓教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眾生身中,眾生即佛。眾生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佛與眾生無二無別。所以雖然成佛也本非新成;縱然在迷也從未迷失這是圓教佛。你要成哪一種佛?皆願作佛。念佛、淨土宗是「圓教佛」,所以稱一佛名即是稱一切諸佛名,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能如是念者是名「圓教佛」。這「念」就不在念頭,作如是觀。念就是觀、觀就是念。
所以你們發心要作佛,有這四種佛。你看參禪有好幾種禪:凡夫禪、外道禪、聲聞禪…...等等的,你哪一種禪?學教也是,化儀四教、化法四教。根器有頓、漸、秘密、不定,教法也有藏、通、別、圓。所以,講說要作佛要懂得;不是只發願,作佛好像很不錯,大家都恭敬你。你看,又鮮花、又水果、又供養,前面又擺了一個功德箱,不用工作就有飯吃,作佛真好!天龍歡喜,龍天擁護;那你要怎麼來成佛?佛不是來享受的。所以,作佛的時候皆如阿彌陀佛,這是作圓教佛、圓滿佛;所以你要會學,淨土宗的是圓滿教。「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這是賢首國師在《妄盡還源觀》裡面告訴我們;「塵塵剎剎。無非諸佛法身。大小不二。一多不二。」這是圓教,真正的圓教。所以你要成阿彌陀佛,要作如是觀。所以,念佛要有智慧。自己的心態要是大乘,要是圓教的用心。要常作如是觀,圓融的觀法,那你念佛才能成圓滿佛。很多人就執著,我這句佛號最厲害,天下第一,無人能敵。這樣子;但是《華嚴經》講:「若作如是解。此佛此最勝。顛倒非實義。不能見自性。」沒有辦法見性。你要是認為阿彌陀佛是最高的,超過一切的,那你心中有高下心,不能見性。是顛倒人、是邪見人。所以你不要看後面,釋迦牟尼佛讚歎:「光中之尊。佛中之王。」所有如是讚歎,無有高下之心。你看極樂世界寬廣平正,就是沒有高下現象。這世間眾生有「貢高我慢」,就有高山;有「貪欲」,就結成了大海;所以,有這些「沙、石、土、礫」,出現在這個世間。所以這個世間的眾生、世間的相,是世間眾生「汙染心」變現的,佛沒有高下心。很多學淨土的他不曉得,他以為我念這個佛最厲害,其他的佛都不如阿彌陀佛。你這麼做你是謗佛!生高下心、起差別念,你這個佛就是不圓滿,你這個修行方式就錯了。好!下面「佛即知之。告諸比丘。是王子等。後當作佛。彼於前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迦葉佛時。彼等為我弟子。今供養我。復相值也。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這是釋迦牟尼佛為五百大長者、以及阿闍世王、阿闍王子,因為這部經就在耆闍崛山,就在王舍城,在王舍城講了《無量壽經》跟《觀經》,阿闍世王來參加《無量壽經》,佛為他們授記,皆如阿彌陀佛。這些人於前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供一尊佛就已經了不起了,像我們現在要供佛,只剩佛像可以供;幸好優填王造像,不然也沒有佛像可以供,也沒有菩薩像可以供。現在要供佛,只剩舍利,佛陀的舍利可以供,你也沒有辦法見到釋迦牟尼佛,他在世的時候,到底是甚麼樣子。所以不值佛世,佛在世的時候你沒遇到,幸好在現在你還遇到了佛法,那更要珍惜。阿闍世王他們以及五百大長者,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四百億,你們就算一算,四百億到底有多少?你想想你銀行存款有沒有四百億?一塊錢算一尊佛,四百億尊!銀行存款四百億,這麼大的數量,你能供養這麼多的諸佛如來?那麼在迦葉佛的時候,是過去七佛之一,「迦葉佛」。這些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今供養我。復相值也。」就是今天又遇到釋迦牟尼佛,又來供養佛了。那麼,又蒙佛授記,授記將來定當成佛。這就應了《法華經》講的:「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所以為什麼勸大家要發心,你發這一念心要來作佛,已經做了成佛的種子。這有法華的秘髓在裡面。眾生見到佛像,尚且做成佛的種子,何況聽聞《大乘無量壽經》,又發願作佛!所以釋迦牟尼佛立刻為其授記,當得作佛;就像,《法華經》裡面的「五百弟子授記品」一樣。這些他的弟子、佛陀的弟子,發願作佛。佛立刻為他們授記,這都是發大乘心,只要有發心,成佛可期。所以你們,為什麼我剛才講的你們也應當如是發心,作如是念、作如是想。在此當下,自然冥冥之中蒙佛授記,釋迦牟尼佛親自為你授記;所以,皆當作佛。所以,可見聽經要能「隨文入觀」,要能馬上發心。你這發心就給你種了好的因、種了正確的因,不要生起疑謗。想說這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怎麼能現在發現在做?龍女八歲就能頓成佛,就能成佛。龍女是畜生,你們不是畜生,你們是人;所以功德可以算是非常殊勝,比畜生殊勝。畜生都能作佛,何況是人。所以你已經蒙佛授記,所以不要生下劣心、起下劣想。只要發大乘心,明了實相,都能作佛。
發大乘心這個很重要,所以為什麼這一部經祖師大德讚歎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這一切眾生都能成就。人家讚歎是「成佛的法華」,普遍授記,二乘人、一闡提的也有佛性。《無量壽經》也是如此,所以有法華的秘髓在裡面,在這一品你就看得出來,一切眾生都能成佛;所以你不要再想說我世間法沒做好、我人沒有做好不能成佛,沒有這回事。這都是對於世間情見太重了,他自己打了妄想,佛沒有這麼規定。你看釋迦牟尼佛他在《無量壽經》告訴我們,往生淨土的條件「信、願、行」三資糧,願意看破、願意放下都能往生;《觀無量壽佛經》上面也講,縱然你五逆十惡,你這麼壞的人具諸不善,這「具諸不善」這四個字講得很嚴重。所有的壞事你都做盡了,吃喝嫖賭樣樣來,你這一生沒有遇到佛法,臨終遇佛法發願求生,念佛求生淨土一樣能蒙佛接引,帶業往生這不可思議。那何況是你在這世間,你能受持讀誦大乘經典,你能持戒,你在家還很孝順,這種善人一定往生。那是不是因為做善才往生呢?不是,是因為「放下」才往生。所以「信、願、行」所以你要聽得懂,很多人看這個《觀經》講九品,你就隨便挑其中一品,這就是「次第」,自己隨便亂立次第,說我只要把人做好,我就能往生了。不是,是你把這世間放下了,你就能往生。如果你按《觀經》九品你認為是修行的次第的話,那你應該先造下品下生的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先造五逆罪,偷十方僧物,慢慢修。所以,愚癡的人看不懂經典,自己隨便亂立次第。「九品」是講說有九品之人,這九大類的人,所以叫品類;「品」就是「品類」,九品的「品」是「品類」,這九大類的人都能往生淨土。重點是在於他「信願持名,萬緣放下」。即使這麼壞的人,具諸不善的人,都能夠解脫,真正是平等救彼眾生類。《華嚴經觀自在章》:「 世主一味大悲心。平等救彼眾生類」,平等接引一切眾生往生淨土,超三界六道輪迴。這淨土法門為什麼「念佛三昧」又叫「普等三昧」,普遍平等接引眾生。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你「皆當作佛」。你不要再想說,我世間法沒做好,有的人擔心我欠人家的錢沒有還,不能往生。這個還有人欠人家的情,沒有還不能往生。這個你好好去看這個蓮池大師《七筆勾》,祖師大德都放下這個世間才往生。把從前的這些喜好,家親眷屬一筆勾銷,有的人還擔心聽了一些法師的邪知邪見,講說我要是離婚了,不能往生要下地獄。沒有這種事每個人因緣不一樣,你要是離了婚那就不能往生淨土,那這個佛太不慈悲了。而且這種人講這種話是毀謗祖師大德,你看虛雲老和尚沒出家前兩個老婆,虛雲老和尚有沒有下地獄,他也是拋家棄子,也是現在人講的離婚,捨棄這些世俗直接去修行。弘一大師沒出家前也是兩個老婆,他也是把她們都捨掉了,也等同於離婚。這兩位祖師大德都是坐化,預知時至沒有下地獄。那你說他們這種行為會下地獄,你就是在毀謗他,你在動惑人心你講的這個話是魔說,妖魔鬼怪披著袈裟。每一個人他的因緣不同,你結婚、你離婚、你沒結婚,都跟你往生不相干。往生是你要放得下,是要放得下才能往生淨土,作佛你要看得破,要有般若智慧,所以我們講的老實,你要懂得什麼叫老實。有一些人講的話好像聽起來很對,你用「一乘了義」一照你不會一乘了義,你用你「世智辨聰」想一想好了也知道。所以要往生淨土你就要信心,你不要想說我不行我這世間法沒有做好不能往生,實際上你起這個念頭就是你放不下、放不下。所以你才會生起這種邪念,這個這一念就是障礙,這個就叫業障這就是業障。什麼叫業障?起這種念就是業障,看清楚這就是你的業在那裡發動,在那裡障礙你往生淨土、障礙你修行、障礙你成佛。所以這裡釋迦牟尼佛給大家授記,有法華的秘髓存在,皆得授記、皆能作佛,所以大家遇到《無量壽經》遇到淨土法門,要出三界、出輪迴,絕對沒有問題。所以你不必懷疑、你也不必害怕,我臨終要是昏迷的時候怎麼辦!昏迷是身體昏迷,心從來不昏。你縱然昏倒了,佛也會來叫你。你有這個信願,深信切願,在阿彌陀佛那邊你已經註冊了,你是正科班的學生,你可以出三界、可以出輪迴。他也會來幫助你會把你叫醒,你不會迷惑顛倒。那麼下面講「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大家聽到這麼說,都非常地歡喜,所以你們聽到這樣講不曉得有沒有歡喜,還是感覺到壓力,又要放下了、又要解脫了。現在在佛門教人解脫,反而給你們造成一種壓力,那就是你的悲哀,不是佛教的悲哀。你要知道能夠遇到佛法不容易,你能夠遇到釋迦牟尼佛不容易,阿闍世王供養四百億佛,你能夠遇到一尊佛,你就趕快把握機會,不要再遇到第二尊了。我說不要再遇到第二尊是為什麼?就是不要再等來世,再等彌勒菩薩再來,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現在遇《無量壽經》聽聞正法,就趕緊發願求生淨土,趕快發願往生。佛給你授記,所以應當生歡喜心、生踴躍心,踴躍就想要修行,歡喜踴躍。
所以這一品看似不長,但實際上確實含藏著《法華經》的精髓:「皆能作佛」。那你自己要發願才能作,所以叫「皆願作佛」,看你願不願意。如果你不願意,縱然具有佛性,也成不了佛。好,這一品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看「國界嚴淨第十一」,這第十一品。那麼,從這裡到第二十九品都是講述極樂世界它的功德莊嚴。前面是講阿彌陀佛的因地發心,第十品是讚歎。那麼,這裡就開始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乃至後面的三輩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一向專念。所以這一品「國界嚴淨第十一」,就是講國界,國就是極樂世界、極樂國。那麼,極樂世界嚴淨,嚴是莊嚴,淨是清淨。所以品題就是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是莊嚴清淨。那看經文:「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到這裡是一小段。這「佛語阿難」就是告訴阿難,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為什麼這裡加「無量功德」?顯示它不是一般眾生業感。像我們這裡是眾生的業感,眾生的善業、惡業交雜在一起、混雜在一起,所以顯現出這個世間的業相。那麼,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功德,這功德是誰的?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法藏比丘因地修行。那麼,這個講得還有點心外之法的感覺,其實就是一切眾生本源自性清淨,就是你本來的樣子,你本地就是如此,所以稱為「無量功德」。「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華嚴經》就是這樣講。所以,你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都斷掉以後,那麼如來智慧德相,無量功德,自然顯現,顯現出來就跟極樂世界一模一樣,「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每一莊嚴具足一切莊嚴,這才稱為具足。重重無盡,故名具足。《華嚴經》十玄門,第一門同時具足相應門,是總攝萬有,總攝諸法,是所謂這個法界大總相法門體,這法界之總相,所以稱為「具足莊嚴」,「具足莊嚴」。那麼,後面是細說:「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眾苦,你現在看到的這些苦惱。你想求佛菩薩給你消災免難,佛菩薩其實也免不了你的災難。所以他給你一個方法,教你求生淨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以後,確實永無眾苦諸難,你現在的苦難全部都沒有,你現在的不如意全部都沒有。為什麼?因為你不再貪。所以你現在要是不貪了、不罣礙了,這些眾苦諸難就沒有了。貪得到樂,貪不到就苦,有很多東西想要貪不到、得不到,所以就有眾苦。為了要貪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想要得到的東西,就造作惡業,所以感招諸難、有惡趣。所以都是從這一念貪心而來。那把這個貪滅掉了,就沒有了,現在就沒有了。所以你想消災免難,你要怎麼消啊?這災難在哪裡呢?就是在你的貪心。貪,就造成災難。你不要想說這個災難是這個山崩地裂、風災水災,都不要講這些。你在生活上起「貪、瞋、癡」這就是災難;有瞋心就是火災,有貪心就是水災,有愚癡心就是風災。所以你整天都活在「大三災」當中,這「大三災」都在你六根門頭在擾亂你。不必等到這個劫要壞的時候,世界要壞的時候,不必等到劫要損壞的時候,要進入壞劫,成住壞空,你不必等到這個時候才有所謂的「大三災」,現在就有。所以你只要把你心中的這個「貪、瞋、癡」給除掉,那自然三災消除。「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這個惡趣就是三惡道,三惡道。那魔惱呢?魔就是這個魔羅,能障礙、能惱害眾生。那每一個人認為的魔惱不一樣。沒有小孩的時候想要小孩,想要小孩這一念心魔惱。生了小孩之後,就覺得小孩來魔惱你。這世間人的魔惱。所以跟你講他化自在天來魔惱你,那還太遠了。你還不夠他來擾亂你,因為你還沒有功夫,他是專門找有功夫的來下手。他對付你,只要用六塵就可以了。你在這裡面,你就受他惱害了。所以魔惱,每個人所謂的魔惱不太一樣,種種苦難不太一樣。所謂「十界見異」,十法界所見到的、感受的不一樣。「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天人都拿著這七寶的缽,有的是一寶,有的是多寶合成的,都是用寶缽在吃東西。但是隨著個人的福報,裡面的飯食的顏色不一樣。所以從這裡來看,隨你們個人的業障的厚薄,所體現的魔惱不一樣。這是在這個世界。那麼在極樂世界,這些東西全部沒有。「永無」,這永無是要貫下來的,永無眾苦、永無諸難、永無惡趣、永無魔惱之名,連名字都聽不到。所以你去極樂世界,你問那邊的菩薩,你要問他什麼叫惡趣,他沒聽過。為什麼?這個名稱沒有。三惡道極樂世界沒有;貪瞋癡、殺盜淫,這些都沒有。這是講環境,環境非常好。所以你不用想說我要到哪裡去移民。下面講:「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這也是講環境,環境非常好。不用想說我到哪邊天氣比較適合人居住,到哪邊比較適合生存。佛在《法華經》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你只要在這三界當中就如同火宅,你就住在一棟火燒的房子裡面,

你要想到,就好像你現在住在家裡,你家著火一樣,你是不是想趕快往外跑?不然呢,火要把你燒死了。可是眾生在這個三界宅中,不知道這個三界如火在燒,如少水魚;不知這三界終究敗壞,終究倒塌,就像大火在吞噬這個房舍一樣。再堅固的房舍也經不起火燒,終究是會倒塌,現在只是暫時住止而已,暫時居住在這裡面,並不能長久。在這三界當中,沒辦法長久。這三界當中總是充斥著眾苦諸難,都充斥在你的六根門頭,所以你要能觀察得到。那麼往生淨土呢?沒有寒暑,沒有大熱大寒,沒有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就四時,都沒有寒暑,大熱大寒。有些地方非常地寒冷,到冬天零下三十度。你就光在同樣的一個空間,我們現在是在靠近平地上,你要坐飛機升到天空上,那溫度瞬間下降五十度,零下五十度,在同一個地方都是如此。極樂世界沒有這些溫差、沒有時差,沒有時差,沒有溫差,也沒有所謂的雨冥之異,下雨、不下雨、陰天都沒有,那更不會有狂風暴雨了。住在台灣就有所謂颱風,颱風很恐怖,夾帶著豐厚的雨水,非常強的風力,整座山都可以把它夷平。所以常發生土石流等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也沒有地震、也不會著火、也不會淹水,都不會,所以極樂世界究竟清淨。下面講的「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也沒有所謂的大海水,海水就巨浪、海嘯,這種吞噬人、傷害眾生的這些功能,極樂世界完全沒有。「丘陵坑坎」,小山丘,丘陵;坑坎,走路,走在路上,要是不注意有的騎摩托車,坑坎你們要相當小心。輪胎要是不夠大,壓到坑坎,那就要受重傷,所以西方淨土沒有這些問題,沒有這些路面不平的問題,也不用“路平專案”。不用政府來平路,極樂世界的路本來就平的。到那裏你怎麼走都舒服,它的地,黃金為地,這黃金地不是硬的,我們這裡黃金是硬的。它那金地踩下去像棉花一樣,兜羅棉,最上等的棉花。講一句開玩笑的話,到極樂世界的汽車不用加裝避震器。都很舒服,地上就有,完全適應你腳型的適應能力。你腳踩下去,不會被石頭扎到、被鐵釘扎到,都沒有這些問題。所以沒有荊棘、沙礫,荊棘呢,植物長刺,碰到了,被它刺到,沒有沙石、沙礫都沒有。「鐵圍」、「須彌」,鐵圍我們這個世界,鐵圍山一般比較少聽過,幾乎沒有人見過。除非你有神通,鐵圍山以一座須彌山做為一個單位世界。一千座須彌山為一個小千世界,小千世界外圍有一重山,這山是純鐵,把這個小千世界給圍起來叫小鐵圍山。一千個小千世界變成一個中千世界,在這個中千世界以外,有一重的山也是純鐵,叫中鐵圍山。那麼一千個中千世界形成了一個大千世界,在大千世界最外圍有一重山,說「一重」實際上是好幾重,叫大鐵圍山。作為它的分界。鐵圍山在《地藏經》講的地獄,就在這山跟山之間。那個就是地獄。所以極樂世界沒有地獄、沒有餓鬼、沒有畜生,所以它沒有鐵圍山。須彌山這大家聽過叫「妙高山」,縱廣八萬四千由旬,縱就是高度,廣就是寬度,各八萬四千由旬。須彌山形狀它是一個像漏斗型,北高南窄,入水的部分它的底是寬的。須彌山你要看呢,你去網路上搜尋,你就搜得到。雍和宮裡面有一座仿須彌山,仿佛經上講的須彌山的樣子,這上網都搜尋得到,不用,不一定要特別跑去。有些人比較勤勞的特別跑去,或是找個理由去玩的,悟顯法師說:「那個地方有須彌山可以看」,趁機到國外去郊遊;到雍和宮去郊遊,去散心、散亂心,沒有必要,你網路上就可以看到須彌山的樣子。很特殊的一座山,一般我們的山是三角形,它的山是倒三角形。須彌、土石等山,須彌山還有我們一般看到的這些山頭,土石、沙礫,經過地殼的變動推擠起來,這些山極樂世界統統都沒有。所以顯示它這個國土非常地乾淨、非常地整潔;而且非常適合眾生往生、適合眾生居住。那麼,都是阿彌陀佛因地修清淨行,無高下心,而感來的、感現的這個清淨的剎土。如果「會相歸性」來看的話,那就是眾生心地本自平等、無有高下、無有所謂冷暖、無有酷熱等等的…...,這些功德所顯現。所以要知道,你看到西方淨土要想到:「我的心本自平等,沒有鐵圍、須彌、土石等山」,鐵圍是很堅固,土石也是非常堅硬,都是會傷害眾生的。「也沒有寒暑、沒有四時」,這都是心的變化相,你的心本自清淨、本不動搖、本來平等,所以就有如是功德。所以《阿彌陀經》講:「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怎麼成就呢?自性本自清淨所成就的。所以西方淨土的境界在哪裡呢?淨土就在淨心中。淨土就在你心清淨的時候,心清淨的時候。這個經文很容易呀,但是你要知道,我的心本自如此,沒有這些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所以你要起煩惱了,這一段經文你就可以用了,「心本自清淨,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那既然沒有,我現在在起什麼煩惱?所以煩惱當下頓消。這一念心,確實立刻就恢復本來平等的樣子,如同西方淨土,國界嚴淨的樣子。所以,學經教、學《無量壽經》要會觀照,不要只是天天想,極樂世界沒有石頭、沒有山、沒有海...,著相的人他是作如是觀,好樂這些土石的呢?有些喜歡石頭,他就說:「極樂世界沒有這些我愛的東西,那麼我不要去了」。所以你從相上去理解那就有好樂的分別,要會相歸性,要知道這些沙石、沙礫從哪來?這些四季、四時、寒暑、雨冥從哪來?這些眾苦、諸難、惡趣、魔惱是從哪來?自性當中本無,只是你動念你才有。所以為什麼修行?「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這才是真修,才是看得懂西方淨土。不要只看熱鬧,很多人看熱鬧,極樂世界好莊嚴,那邊都是七寶,裝潢得很好,比我家還要好──「取相分別」,你不能成就,你反而會著在相上,你一著相,那你就沒有辦法得度,沒有辦法跳脫得出來。相對的,也沒有辦法接引眾生,因為有些眾生,他就喜歡沙石、喜歡看海、喜歡看山,甚至有人覺得極樂世界沒有這些東西那他不想去,這世界多好?實際上不是,這世界的現象是從業感的,極樂世界是清淨、莊嚴顯現的,所謂:「心淨則佛土淨,心平則一切世界皆平」,當平心地則一切地,世間一切地皆悉平等,要作如是觀。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