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七七)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四十七頁,經文第二行「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裡是我們上一次講到的。這是釋迦牟尼佛稱讚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稱讚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所謂的光明善好,用大家可以懂得的話,就是這個人看起來容光煥發;再講通俗一點,就是氣色相當好,更勝於日月之明。這是講阿彌陀佛自身的他的瑞相,就利用上,所謂的利用,就是他利益眾生上。所謂的光明善好,就是指他四十八願接引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所以稱為光明善好,所以超過世間日月。世間日月代表世間的種種法,也可以代表不了義法,也可以代表二乘法,都稱為日月之明。阿彌陀佛就代表淨土法門「超情離見」,所以勝過日月之明。所以佛在《當來變經》裡面講:在末法的時候,很多出家人或是學佛人,把世間書、世間法,當作是無上的寶;甚至以此做為學佛成道的根本。釋迦牟尼佛就喝斥這一類人,這一類人以雜碎智比日月之明,就是在罵這些人智慧不開,如同「雜碎」。雜碎—你就把它當垃圾來理解,都是一些不要的東西,那怎麼能夠當作是佛法的基礎。我們舉過了很多的比喻,你要蓋房子,你要打地基,你要蓋不同的房子,那地基不相同,你要蓋一棟一百層樓的房子,它整個的結構,不可能跟十層樓一樣。何況是佛法,如同豪宅,它的結構不是一般的茅草屋、稻草屋,為什麼說佛法是豪宅呢?這出自於《楞嚴經》[譬如天王賜與華屋],華屋就是現在講的豪宅。釋迦牟尼佛賜給我們,給我們講一乘了義,給我們講無上的佛法,那自然不會是以世間法做為基礎,所以這個比喻你就很清楚了。甚至有人認為:我世間法先學,再來學佛法,把人做好、把世間法做好了,他就能成佛了,這種錯誤的觀念,充斥在佛教裡面。我再舉一個例子,你們一定很清楚,就像一個無知的小孩,他認為他騎腳踏車騎一騎,就會變成摩托車;再騎下去,就會變汽車;再來就變飛機,再來就可以當火箭來使用,只要他持續地騎。那這就愚癡!提倡說學佛要先學這些世間法的人,亦復如是,更愚癡!他以為把世間法做一做,就可以成佛了。就像我們剛才講的那個無知的小孩一樣,那一種在現代的人來看叫「精神病」,精神有問題!所以你不要學佛學到後來精神有問題,神通沒有發,發神經,把世間法認為可以變成佛法的基礎。就好像我們剛才講的那個,他以為他騎著腳踏車,只要不斷地騎,就可以變成機車,就可以變成汽車、變成跑車。佛法大海廣博無邊,絕對不是建立在這種生滅法之上。為什麼我們以豪宅跟稻草屋做比喻呢?稻草屋只要大風一吹,馬上灰飛煙滅,就如同世間法,被這個生死風一吹,那是沒有辦法永遠常住。所以說:「生滅變異。虛偽無主。」世間所有法都是這樣子。所以《八大人覺經》告訴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你世間法做得再好,總是無常,怎麼能拿無常之法做為學佛的入門。就好像你種瓜要得瓜,你得下瓜的種子,種子還要下對地方,你若下在沙土上,那是沒有辦法得到結果的。你若下在沒有營養的地方,只下到沙土上,沒有給它陽光,沒有給它水,它也沒有辦法活。所以學佛要清楚,你從這一段你就知道,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他這個佛法是超出世間法之上。這不是高下心,這是事實,為什麼說學佛是「超情離見」?超越你世間的凡情、離開你凡夫二乘的見解叫「超情離見」。所以稱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光明當中,你看像天人他有光,羅漢也有光,菩薩他有光。天上的人他修的是禪定,是世間禪定,世間禪定之光。
世間的好人,其實身上也有光明,但是是世間五戒十善之光。菩薩有菩薩的光,佛有佛的光,阿彌陀佛光明善好,超越一切。所以稱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並不是說他的境界超過其他諸佛,是就他的願行上、利益的層面來說超越諸佛。所以淨土法門接引的眾生非常地多,你看下至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人,臨終都要墮地獄了,念佛十聲,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你看現在在講淨土的這些人,他說你要把世間法做好 ,你才能成就,跟《觀無量壽佛經》講的不一樣,《觀經》教我們「信願持名」。我要這樣子講,這些人又要曲解了,說你沒有提倡善法,你教人家不要做十善。那這是對我剛所說的做一番曲解。只是就淨土的真實義趣來說,佛法超情離見,世間人做得再善,他也沒有心要出離,所以就可以證明善導大師說得對。善導大師說的:[世間的人雖然做善,但是沒有出離心,一樣不能往生]。你看世間有多少善人,中國的、外國的……很多好人,但是他出三界了沒有?他並沒有出三界,所以你出三界是要出離心,淨土宗講的「信願持名」,這「信願行」三個是關鍵。所以凡是你聽到一種說法,你要拿佛經來印證。現在佛門裡面,每一個人都說他講的是正法,外道也說他講的是正法,外道他也講《楞嚴經》,他也講菩薩戒,他也在傳菩薩戒。那你自己去受戒的時候,你千萬就小心,你不要上當!不要菩薩戒沒受到,受到外道戒,你還以為這個外道戒是「無作戒體」,那就搞錯了。所以每一個人他都講,他講的是正法,他的最對,他的最跟佛相應。但是你要看經典,他講經依不依經,跟經典的意思相不相應;跟經典的意思相應,還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還要依大乘,不依其他典籍,那才能稱為了義。即使他引用的是論典,論—菩薩的「論」,這個「論」也要跟「經」相符合,所以叫「依經不依論」。所以修行你要會修,因為現在佛門裡面,每一個都說他的是正法。像有一些說他的法才是原始的佛法,說大乘是變質的,毀謗大乘。他說他這個小乘法,才是原始的佛法,他不知道小乘法以前有真正的大乘,就是《華嚴經》。就是因為眾生不能契入華嚴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方便說三乘]。再者,最原始的佛法─《心經》已經告訴你「無智亦無得」,哪有法可得,小乘依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又有何法是原始的?說原始,已成無常,已成過去。過去心不可得,是生滅法,所以為什麼講「佛法是不生不滅法」。你看哪一種大乘、小乘裡面,哪邊有講不生不滅法,只有大乘法才講不生不滅。講什麼不生不滅呢?眾生的心性不生不滅。「心性」不生不滅,從古到今沒有改變過,從小到大沒有變異過。你小的時候,我們就拿視力來說,很多人小的時候他沒有近視,到年紀大了,老花了,眼睛看不到了,本來是充滿活力的,現在是髮白面皺了。但是你有沒有發現,有一個東西不會變,那就是你的「心」從來沒有變。不是你的想法,你不要把想法當「心」。想法是亂意啊!一下想這個,一下想那個,那不能控制。能想的那一個,能見的那一個,從小到大都能見。這個比喻也是出自於《楞嚴經》,釋迦牟尼佛他問這國王,他說:你從小的時候,你媽媽帶你去……我們這裡講去拜神,印度叫「耆婆天」,翻作中文叫「長生天」。他媽媽帶國王,小時候去拜耆婆天,經過恆河,你三歲的時候就看到了,那個時候的恆河跟現在有什麼兩樣?國王就回答:一模一樣。世尊舉這個比喻,讓你看這個山河,山河幾十年不變,這個大家很容易體會得到。可是你有沒有退一層來看、來反觀。你能「見」的這一個,幾十年來也都能「見」,雖然境界有所變異,但是能「見」的不變。不管你是見明、見暗,看得清楚、看不清楚,能「見」的這個「真心本性」從來不變。所以聽經的大眾—《楞嚴經》上的當機眾他就知道了,知道我們這個身中有「不生不滅」的佛性,這就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從來不變,從古到今,放光動地。縱然你輪迴了,它也沒有變,只是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而已。名字上叫眾生,實際上法身還是法身,真心還是真心。現在的人,愛欲心起的時候,都說他是真心;我們佛門講的真心,不是愛欲心。很多的外國的講,他愛就是真心,他一下愛這個,一下愛那個,一下愛物質,一下愛人。這個愛都在變,所緣境都在變,怎麼會是真的?但是「真心本性」不變,所以佛法講「不生不滅」,這就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意思。所以人人都具有佛中之王,都是光中極尊,你不能直下反照而已,你就跟著境界跑,隨著音聲轉,所以暗鈍至極。所以你不要想這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在去此十萬億個佛國土外。實際上就在你心中,所謂淨土就在「淨心」中,心淨則佛土淨,你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所以念佛的時候「無心外佛為所念,無佛外心能念佛」,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是一體不二,是一如的。
所以眾生身中就有不生滅性,這不生滅性就是阿彌陀佛,就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他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肯定的,大家都有佛性,只是你現在起了迷的作用,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那你身中的佛性跟十方諸佛如來完全無二無別;菩薩戒就是講這個東西,所以一切有心者本來就攝佛戒,皆應攝佛戒。眾生如果能了達,自己與佛無二無別,就是眾生受佛戒,一旦領納了,一旦接受了、認可了,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叫即生成佛。所以你看《梵網經》是一乘了義的經典,講的是不生不滅,你不要被它文字轉了,以為受佛戒要去找人來受,找這個儀式。儀式固然重要,但實質也要講求,但不可以因為儀式而廢棄實質,不可為了求實質而廢儀式。有一些法師他也很想希望大家能夠受菩薩戒,所以他就告訴你儀式不重要,儀式也很重要。當然有一些外道、有一些邪師,他雖然表面上提倡受戒,但是他的話語當中,都是暗示你,叫你不要受,那個沒有實質,你只要把五戒、十善做好。他雖然不反對受戒,可是告訴你受了也沒用、也沒什麼好處。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受菩薩戒有莫大的好處,你看是誰說得對,我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一定是釋迦牟尼佛正確。所以眾生要去受戒—受菩薩戒,你就知道什麼是「光明金剛寶戒」,從此做為修行的基礎,佛法是建立在於心性之上。《圓覺經》講「譬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你在虛空見到的虛空花,也是依於虛空,這世間生生滅滅仍舊依於佛性,亦復如是。「空花若復滅。虛空本不動。」世間的生滅相,不管它怎麼生滅,虛空還是虛空,佛性還是佛性。所以常拿虛空比喻做佛性,說是比喻,不能說虛空就是佛性,是比喻做佛性,比喻不能說是就等於。所以學佛最重要的了達真如本性,所以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不從外求,所以無量壽佛即是我們本心,本心即是無量壽佛。你現在你的這些煩惱習氣,只是假名而已,起個念給它立個名字叫貪,起個念給它立個名字叫瞋。為什麼說假名?你看中文跟英文就不一樣,立個假名而已。那實際上這個念頭的當下也不可得,為什麼?既然說念頭是生滅的,貪瞋癡是會變異的,已經變異的就已經滅除了,所以你說怎麼斷念頭,只要識得它空就可以了。所以為什麼淨土宗祖師、淨土宗的方法教得非常巧妙—老實念佛。這老實念佛這幾句你聽得容易,老實念佛,到底要怎麼樣才老實?我們講的,你識得它空他真老實,識得這個妄想本空,你真正老實念佛,如果你還以心除心、以法除法,認為妄想是有的,我要拿個佛號來把它打掉,越打還越多。為什麼?因為不明本體、不明本心,你知道心性以後,你就知道淨土法門有多麼巧妙,所以叫「巧入無生」,為什麼?煩惱本來不生,能夠了達此義者即是巧入無生。那麼從此觀照,久而久之,萬緣自然脫落、煩惱自然消除、念佛自然得力,念佛不是念心外之佛,所以修行你要會修,要用對方法,從大乘入手是最快的。從根本修,根本就是你的真心本性,你不是拿世間法做根本,五戒、十善那個不能當修行的根本,只能讓你大概認識一點點戒律,也是戒律的皮毛而已。我們星期六講的,什麼叫「性戒」?真心本性叫性戒,所以「光明金剛寶戒」這是性戒,其他的「十重四十八輕」叫遮戒,一般人講的遮戒就是說你有受才算,犯了才算犯戒,沒有受就不犯,那這個講得太狹隘。「遮」就是什麼?防非止惡叫遮,「十重四十八輕」防止你於自性當中起四句百非,防止你於真如佛性當中起種種過惡,這就是遮戒。所以遮戒跟性戒是一如的,你要光持性戒,我識得本心就好,不復修證,叫悟後迷,所以你識心達本以後要起修,起修就要用遮戒,律宗要這樣修行。如果你不曉得,你整天在持戒相,以為相上不犯就代表心上不犯了,那你搞錯了,捨本逐末了。所以你要清楚,不然你們在外面聽到,「五戒」─殺、盜、淫、妄、酒。「殺、盜、淫、妄」他們會告訴你這是性戒—稱性的,酒它是遮戒。那很多人就揀擇受,他說我不能當滿分優婆塞、滿分優婆夷,我就當少分優婆塞、少分優婆夷,到後來就零分優婆塞、零分優婆夷。為什麼零分?一條都不守就零分,滿分就是一百分,到後來就變成零分。所以他想說他做生意,不能受這個不妄語,所以他就不受啦!不妄語他就不受啦!不殺生,他覺得他還要煮給人家吃,他也不受啦!不邪淫,他覺得他還要跟他先生、他太太,要夫妻之事,他也覺得有可能做不到;不邪淫的意思,我是跟你們講實話,就是[]俱為邪,不是說夫妻以外才叫邪淫,那是世間人看是這樣,佛不這麼看。凡是淫俱為邪,所以叫不邪淫,倒過來看你才能成道。所以他講這個不邪淫,他也不願意,那幾乎這五條都不願意啦!不過一般受五戒揀擇受,不殺生跟不邪淫他願意,因為人家會看,他也是礙於人家的眼光。那不飲酒,他想說他可能是做一個業務的生意,怎麼可能不飲酒,所以他飲酒有的,他也不受,想說飲酒是遮戒,
我不受,喝了就不犯,所以這都是揀擇心受戒,都不圓滿,揀擇心受五戒。再來受菩薩戒的時候,有一些法師為了要接眾,也胡說八道一通,說你也可以揀擇受菩薩戒。把菩薩戒當成網路購物一樣,買了七天,七天之內用得不順手了,還可以退貨,把諸佛如來當兒戲。所以菩薩戒不能揀擇受,其實所有的戒律都不能揀擇受,為什麼?你心有揀擇,就表示你不願意持。受戒有受戒的功德,持戒有持戒的功德。做不到,不小心犯了,你懺悔就好。所謂不可悔,為什麼叫不可悔呢?不可悔,不是說這一「戒」不能懺悔;不能懺悔,眾生就不能成佛了。所謂的不可悔是說,你已經造作下去了,後悔莫及了,叫不可悔。所以叫你不要做,不是做了以後不通懺悔。戒律是可以……你不小心犯戒,你可以懺悔。所以你看為什麼「楞嚴咒」可以救這個破戒罪,為什麼?表示可悔嘛!眾破戒罪一時銷滅。你看佛門天天念「楞嚴咒」,早課他就念,天天念;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然是你持聲聞的四棄、八棄,就小乘的四棄罪;比丘的四棄,比丘尼的八棄;縱然破戒,一樣可以消掉,持「楞嚴咒」可以消掉。所以即使再重的破戒罪都是可悔的。所謂的不可悔的意思是說,你造作下去了,後悔莫及了;你殺生了,這個眾生的命給你斷掉了,不可能再把牠救活了,命根已斷,後悔莫及,你再怎麼「悔」沒有用,叫你不要犯,所以稱為「不可悔」。這當中還有所謂的故殺,跟所謂的不小心殺的,結罪輕重不同,只教我們要小心。所以你不要害怕受戒,有些人把這個戒律,講得跟天條一樣,你犯天條了!釋迦牟尼佛制的戒律,連天都遵守。所以修行很重要的「光明金剛寶戒」,心性要先了解,不了解「心性」你沒辦法修。修什麼宗派、修什麼法門,都是在門外打轉,入不了門,不能當佛陀的入室弟子。你要做佛的入室弟子,要知道佛法核心是什麼?就教你明白「真如本性」。所以為什麼歷代祖師講經說法要講玄義,這「玄義」不是說這義很玄,不光只是這樣講而已,它告訴你什麼是實相。現在人講經,不講玄義了,很多人他不講,講到經文裡面,他不知道玄義是什麼。所以都變成了世間法,流於世俗,都是著相,著相就不能見性。所以這邊釋迦牟尼佛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要想到,不是從心外而求,就是你心性本具,都是極尊,都是佛中之王,王者是無過其上,沒有可以超過他的。所以眾生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一定要清楚,不假外求,你這樣來念佛,你就知道心跟佛,無二無別,自然很快就打成一片了。要不要用「打」才成一片呢?打下去還是兩片,就變兩半了,不用刻意打,本來就一片。所以「心境如如,境智一如」,你不要刻意想說「能所」怎麼打破?打是一個形容,古人的遣詞用句—形容打成一片,不是刻意把你的心跟佛的心,像攪拌機一樣,拌一拌、打一打;像果汁機一樣,縱然一片又變成另外一片了、另外一物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不假外求。後面講他的德號,還有功用。「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穩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十二光佛。十二在密宗代表圓滿,大圓滿的意思,在佛門裡面,用十二這個數代表圓滿,選這個十二光佛的名號,告訴我們「無量壽佛」不光只有一個名號。就像「自性」有千萬種名稱 ,也叫法性、叫法界、一真法界、真如、第一義……等等的;或叫金剛般若,都是自性的另外一個別號。所以「無量壽佛」亦復如是,無量壽佛就是本性。所以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你看這十二個德號就像《起信論》裡面講的:以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清涼無礙自在義故。所以名為真如。都是自性的義趣、自性的名號。為什麼講這麼多名號呢?你就不要執著,教你不要執著。除了不要執著以外,不要執著是空,空不礙有,就顯現它的功德。所以說「自性壽命無盡」,就是「無量壽佛」。因為「自性」沒有長、沒有短,沒有身心相,沒有一期受報之相。這「一期受報」要解釋一下,就是一期生命;人的生命,從出生一直到老死,就稱為一期生命。不管幾歲,縱然只有一歲,也算一期生命。這一期當中,他所受的善惡、苦樂……等等的覺受,還有他的受用,都算是他的報應。過得好的也是報應,過得不好也是報應,他的果報,所以叫「一期」報應之相。這樣講你就聽得懂了,因為我們講經,常常有用一些名詞,很多人他可能會聽不懂,後來再問起來,你們很多人不知所措,不知道什麼意思。像永嘉大師《證道歌》,很多人不曉得、聽不懂,所以鬧了很多笑話。當然你們經書要多看、書要多讀;我說的書是佛書,你要世間的書多讀,看不懂佛經,你的所知障太重。祖師講之乎者也誤時光。這「之乎者也」,以「之乎者也」來代替這些世間書,是耽誤你的時光,耽誤你用功的時間,「之乎者也誤時光」。當然現在很多佛門裡面,都在「之乎者也」;讀《論語》、讀《孟子》、「四書五經」,把佛教徒都變成世間人了。就像學蘇東坡,「腹有詩書氣自華」做個世間人,然後「胸藏文墨懷若谷」……等等的這些世間的樣子,這個不是學佛樣。讀世間的,看這些中華文化,當然是非常好,但是確實如同祖師大德講,耽誤你的時光。等到你有成就、你有功夫,你要看再看;你對佛法了解了,你要度眾生了,你要看再看,那個時候有幫助。不然就學祖師講的:「無心始可登覺路。有口只宜念彌陀。」對於世間法要無心,對於一切法要無心,這才能登上覺路,登就是走,在覺路上走。有口講的教人念佛,講的就是修行。你不要想說:「有口只宜念彌陀」,不光是念佛,還有就是自己勸自己修行,講的是佛法,你要這樣子修行才行,不要想到這些世間書。佛門現在都是搞之乎者也,他以為把四書五經讀好,他佛經就看懂了。那六祖惠能大師怎麼開悟的?六祖惠能大師四書五經一個字都不認識;密雲悟禪師一個字也不認識,都是頂天立地的祖師,真正的大丈夫,六祖惠能大師。近代的廣欽老和尚也是不認識字,真正實修、真正實證。但是你不要又曲解了,不認識字才能實證,那是你的錯了。現代人邪知邪見很多,一不小心就冒出來,他也不是故意的,他就是不知不覺。所以讀這些世間書,你要知道,有功夫之後要看再看,不要學佛變成跟世間人一樣。後面這裡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因為真心本性離身心相,沒有一期生命之相,所以叫無量壽。這「壽」就沒有所謂的生命相,所以壽量永劫,沒有生死相,有壽就有壽命。他講無量壽就表示永離這些世間一期壽命之相,又真性從古到今不曾改變,就是無量壽的意思。下面講無量光,自體具有般若智慧光明,有無量的三昧光明,所以稱為無量光佛。所以為什麼念阿彌陀佛即是普等三昧,即是三昧中王,就涵蓋著無量光的意思。光代表智慧,也代表三昧;三昧翻作中文叫正受。所以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在淨土宗祖師常常講:無量壽就是指我們真心本性的本體,所以稱為無量壽佛。那無量光就是體寂之用,就從體而起的作用叫無量光。所以合著來看,性德具體相作用,所以稱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這他名號的意思,也可以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邊就沒有邊際,心裡永離塵沙煩惱,就名為無邊光佛,無礙光佛亦復如是。你有所分別就有所障礙,就有界限、就有能所、就有對待,那就有障礙了,就有邊畔了,永遠都離這些煩惱,統統都消除了,名為無邊光、名為無礙光。剛才講光就是他的作用,所以他能隨緣應化,千百億化身去度眾生,或現同類身、或現異類身、或現佛身、或現菩薩身,真正做到沒有障礙。在一切境界當中沒有障礙,在殺盜淫貪瞋癡當中也沒有障礙。引之令出,引導眾生,令眾生出離殺盜淫、出離三界六道輪迴,這才真正無邊而且沒有障礙。所以邊就是有設限、有限制;礙就有能所、就有對待。所以無量壽佛離開了這些分別的煩惱,離開了我執、離開了無明,所以稱為無邊光佛、無礙光佛,亦號無等光佛。這無等光就無有與其相等。所以為什麼佛有無見頂相。無見頂相就是你看不到他的頭頂,代表至高無上。有人問黃檗禪師:為什麼無邊身菩薩見不到如來無見頂相呢?因為無邊身菩薩即是如來。眾生本性就具有無見頂相,因為眾生即佛,所以不自見其頂。你能看到你的頭頂嗎?沒辦法看到,所以你也有無見頂相,每個人都有。所以你看黃檗禪師的智慧之高。所以你說這無見頂相為什麼無邊身菩薩不能見?因為無邊身菩薩即是如來,所以不自見其頂,所以見不到如來的無見頂相,因為眾生即佛。這樣子講你們應該聽得懂。你眼睛可以看得到頭頂嗎?看不到,那就是無見頂相。不管是如來的頂還是你的頂,你都看不到,所以自身即是如來。這就是直指人心之法。所以稱為無等光,沒有人與其相等,沒有一法與真心本性相等,所以稱為「無上」。你們唱這個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現在的出家人不講無上甚深微妙法,都講世間法。我們跟你講《無量壽經》、跟你講大乘,可以稱為「無上」,因為眾生本具,無過其上,就在你心中,所以無等光,這無等不是高傲的意思,沒有人比他更厲害、更高的、更強的,沒有。它不是指高下的意思,是指平等的意思,真正平等,一切眾生即是佛,名為無等。所以聽經、講經要離言說相,你不要著在文字上,這裡稱為無等光佛。又淨土法門平等,普遍攝受一切眾生,開發眾生本具的佛性,所以也是無等法門。「等」就是無有與其相等。那既然無有與其相等,就是平等。佛法講是平等法,不是高下法。《金剛經》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因為是眾生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法門平等,只是入手處不同而已。下面講亦號智慧光,智慧這不用解釋了,就是般若智慧。其實每個人都有般若智慧,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般若慧光都會透出來,但是一下子就沒有了,這個講法還不算了義,跟你們講一個了義的。有人問祖師,他說為什麼「如來按指。海印發光。我暫舉心。塵勞先起。」這是問《楞嚴經》的。

《楞嚴經》講,釋迦牟尼佛說:「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禪宗的祖師就喝斥他說:「都一樣,都是海印發光,釋迦牟尼佛拉出來打三十棒,胡說八道,都是海印發光」。這是真正的禪宗,接引眾生,在眾生分上受用不同,就用上、差別用上,眾生是什麼?塵勞先起,他是起塵勞之用。如來是海印發光,如來起作用,不起煩惱。眾生起作用以後生煩惱。所以根底上還是海印三昧門。《華嚴經妄盡還源觀》裡面說的:「海印森羅常住用。......或現童男童女形。天龍及以阿修羅。乃至摩睺羅伽等。一切所樂悉令見。眾生心形無央數。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所以眾生在起作用,還是海印三昧,祖師講得沒錯,跟《華嚴經》一樣,《華嚴經》是根本法輪,拿《華嚴經》跟《楞嚴經》相比,依《華嚴經》,所以都是海印發光。你不要想說祖師把經典給破掉了,他是破除眾生的執著,眾生不見本性,以為自己起了塵勞,實際上這個塵勞還是海印發光。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圓覺經》所說的:「譬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就像虛空的花,依於虛空,來顯現出虛空花的相。《起性論》講:如風吹水。水為什麼會動?是因為有風,若離風,則無水,離水則無風,眾生亦復如是。離開煩惱,沒有佛性;離開佛性,沒有煩惱,煩惱它也不起作用,這《大乘起性論》,所以祖師大德講的沒有錯,佛佛唯傳本心,師師密付本意。所以你在起作用,你在起煩惱,還是海印發光,真心本性在起用。所以煩惱的根本是空的,貪瞋癡的性是空的。為什麼要跟你講性?實際上相還是空的。為什麼相生相滅?你說貪瞋癡並不是實有的,不然你告訴我,貪瞋癡在哪裡?在相上會生滅、會改變。貪瞋癡從哪裡來?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名為無生,無生之法,當體即空,當下即是真如,這個是一乘了義。我一直都沒有跟你們講,又怕你們程度不夠,生毀謗心。你們生毀謗心,你自己就小心了,不要怪佛菩薩不慈悲,不要怪我沒跟你說。文殊菩薩過去生就是對一乘佛法起毀謗心,墮落得非常的慘。過去生文殊菩薩他做一個比丘的時候,叫勝意比丘。聽到一個比丘在講一乘,這個比丘叫做喜根比丘。雖然他學得很好也持戒、也得定,得四禪四空定,這世間的禪定,他得到了,持戒精嚴,但對心性不了解,反而毀謗大乘。這個喜根比丘,他只講大乘,他告訴你貪、瞋、癡性空,煩惱性空、業性本空,他反而毀謗他,說他像個外道一樣,說他像個邪師一樣,明明有貪瞋癡,他怎麼說它沒有?有一次他就托缽了,這個勝意比丘就托缽。到了喜根比丘的一個弟子家,他這個居士,居士的一個小孩,這小孩也很厲害!他就請勝意比丘上座說法。說完法之後,這個居士子,就是這個小孩就問他,他說:「貪瞋癡有沒有來處?貪瞋癡沒有來處,那沒有來處,當下即是無生,為什麼你說有貪瞋癡可得?」。瞋心就生起來了,到處毀謗。後來喜根比丘知道了,有人在那裡胡說八道,把大乘佛法給大家開示出來,這個勝意比丘,生身下大地獄,地就當場裂開,掉到地獄裡面去了。百千萬億劫出不來,百千萬億劫,出來以後七十四萬世,不聞正法,盲聾瘖啞,受種種苦報,文殊菩薩說這是他的前生。釋迦牟尼佛就問文殊菩薩:「那你受報之後呢?」。受報以後,因為聽聞一乘法的關係,智慧利根無人能及,不過也是百千萬億劫之後的事,百千萬億劫墮大地獄,大地獄就不是一般的小地獄。所以跟你講這個一乘法,你千萬不要生一念毀謗心。如果你讚揚,功德無量,如果你生一念毀謗心,那你的果報絕對比文殊菩薩,絕對比當初的勝意比丘墮落還要慘。因為勝義比丘他持戒謹潔,沒有任何毀犯。而且得的是四禪,四禪定。他得定,四禪四空定。就是世間的禪定他得到了,他是有功夫的,他毀謗大乘還是照樣下地獄。你們一點功夫都沒有,絕對不能生一念心毀謗。我雖講大乘,但是我很少跟你們講貪、瞋、癡性空,就是怕有人毀謗。你毀謗這個法,不得了。我們講法的人要是沒有智慧,隨意亂說,也有果報。你去看《法華經》法師品,裡面就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對不信的人說、對無智的人說、對毀謗的人說,所以我給你講出來,你不要毀謗。貪、瞋、癡性空,你要看得破它,並不是實有的,貪瞋癡性即是佛性,貪瞋之相即是法相,所謂「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是大乘了義,一乘中的一乘,只是你著相,你體會不到,你認為世間相常住,你就想到物質不滅定律。物質怎麼會不滅?水透過火一蒸,水就不是水啦,就變氣態啦,怎麼會不滅?原本的水就滅掉啦,就變成氣化,氣再凝結、再積聚,又下來變成水,那也不是原來的氣啦,怎麼會不滅?它是在循環,你看到是一個循環相,並不是原來的體相不滅。所以眾生著相愚癡。龍樹菩薩就講,他把這世間人認為物質不滅把它給破掉。你認為這個種子生出來,種子發芽了,種相已經滅了,長出莖、幹、枝葉了,芽已經滅了,怎麼會不滅?在《中觀論》裡面講得很清楚。所以你就知道這大乘佛法,確實是了不起的佛法,智慧之高,無人能及,連龍樹菩薩他都能知道,何況是諸佛如來?所以以前我只講貪、瞋、癡性空,還跟你強調一下,這是它的性,不是相,實際上連相都是空的。性都是空的,相怎麼會不空呢?你們想一想。能發起相的這個根是空的,所現的相怎麼會是實有的呢?就像你的投影機一樣,投影出來的佛像,今天投影出一張佛像、投影出一個仙人掌、一個美女像、一個俊男像,它的性都是空的,因為投影機終不自言,終不會認為此是佛像、此是男像、此是女像。真如本性,亦復如是,就是你在相上在那裡起心動念,此是男、此是女、此是男女合會、此是佛像,這個莊嚴、那個不莊嚴,生妍醜好壞之心,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世間相常住,常住是講一切相不離本性,相即是性,性即是相,世間相常住,《法華經》裡面沒有方便說,《法華經》就是真實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一切法的法位,就是真如本性,叫是法住法位。法位所現出來的相,即是真實相。你去看這個唯識的《三十頌》,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性,都是圓成實性所變現的。雖然變現,但是「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故圓成實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圓成實就是真如佛性,唯識宗也講到究竟,每一個宗派都講到究竟。這是智慧光,你要有這個一乘的智慧。所以之前給你們暗示貪、瞋、癡性空,就是讓你能夠密悟,相也是空的,性都是空的,相怎麼不空?就怕你認為性空以後,隨意造作,所以才告訴你性空,你就呆呆傻傻的性空,性是空的,相不空。相上不敢犯,實際上了達性空以後,相上也沒有所謂能犯所犯,能持所持,所謂「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正是此義也。經典上講:「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那不達之人,像現在很多學律的迷惑顛倒,著在戒相上,他聽到:「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他一定要生瞋恨心,他要毀謗,那你要毀謗,你就準備在地獄註冊,地獄已經幫你準備好了,油鍋都燒好了,瞬間一念之間頓成,因為你絕對沒有文殊菩薩過去生的功夫。所以聽聞大乘佛法,一乘佛法最極最深,無過其上,真正的智慧光明,而且此智慧常然如是,名為常照光,本自如是,此智慧離過絕非,真心本性離過絕非,名為清淨光。能夠隨緣,饒益有情名歡喜光。雖然饒益有情,但是在染而不染,在淨而不淨,名為解脫光。隨著三界升沉,隨著六道升沉,佛性不變,名為安穩光。此性超一切情見,超一切世間分別,名為超日月光、名為不思議光。這就是十二光佛。講的都是我們真心本性,沒有一法離開心外,這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無上甚深微妙法不是講別人,不是釋迦牟尼佛記錄下來的文字,所說的就是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迷惑的時候,百千萬劫,「迷者千萬劫,悟者剎那間」,所以說,「百千萬劫難遭遇」,現在遭遇了,直下領受,已度百千萬劫,所以叫你見聞要得受持,而武則天寫了這首開經偈,很厲害,有它的密意。以上十二光佛,簡單來做一個介紹,要詳細說明,等待下一次再來跟大家細講,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