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大乘妙法蓮華經 序品一 -4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羅。曼殊沙華。栴檀香風。悅可眾心。以是因緣。地皆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時四部眾。咸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這在經典裡面叫做「重頌」,就是用偈頌的方式把問題再重新說一次,也顯示這問題的重要性。因為大眾見到佛的瑞相,不知是何原因,沒有辦法請問,所以彌勒菩薩再用偈頌,把他的問題再詳加說明。他一開始講:「文殊師利。」他請問文殊師利菩薩,「導師何故」,這「導師」就是指釋迦牟尼佛。「眉間白毫。大光普照。」佛眉間的白毫相光,放光照明,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雨曼陀羅華。曼殊沙華。」乃至有「栴檀香風」,這栴檀香就是沉水香,就是現在你們知道的沉香,它這風裡面有沉香的香氣,像你們在讀經的時候,有時候專心讀,會有聞到這檀香,就是栴檀香。這個原因,有可能是天人路過,合掌恭敬聽你讀誦經典,也有可能是佛菩薩現前來加持,或是你在用功的時候、或是念佛的時候、或是聽經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會有這種瑞相,那是你心清淨感受到的。但是,你不要好奇務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如果你覺得很特殊、很特別,每一次讀經都希求這樣的感應,那麼到後來你就會迷惑顛倒。就像現在有一些人,念佛念一念,有一點神通,或是預言災難、或是講哪一個人是佛菩薩再來,......等等妖言惑眾的話,這些都是自討苦吃。因為他不是真正有成就、不是真正明心見性,《楞嚴經》上說:「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你只是暫時有這樣的能力,不是真正得三昧、不是真正斷除煩惱,所以即使有這些瑞相,見佛菩薩、見到天神......種種的這些瑞相,你都不要覺得奇怪;或是見到惡相,你也不要害怕。有些人用功,會見到冤親債主現相,你也不要害怕,這個境界本自是幻化的,只要心裡保持正念,它自然就銷歇。很多人在這裡走了岔路,就是因為他好樂神通、好樂鬼神,。這種現象在現在佛門裡面不少,而且越來越多有名的法師開始迷惑顛倒,常常講這些鬼神附身的事情,所以自己修行一定要注意。
「栴檀香風。悅可眾心。」就是大眾聞到栴檀香,心地輕安,得到悅可。「以是因緣。地皆嚴淨。」大地變得清淨,沒有垢穢。下面經文講:「而此世界。六種震動。」世界六種震動,就是代表六根超出無明的束縛,所以大地六種震動。《楞嚴經》上也有講,你修行用功,這山河國土大地都會震動,所謂「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十方的虛空都會粉碎掉。所以你就知道,你現在看到的這些境界,都是你妄心、妄識變現的,並不是實法。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是真實的現象。你在這裡世間受到的痛苦、嚐到的快樂,你都不要當作是真的,一切都是虛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不要心隨境轉。你一旦心隨境轉,你就必受這虛妄的輪轉,受這苦報。你要能知道這六種震動所代表的意思,要知道你現在所見的這些現象是虛妄相,你心裏要能夠放得下,只要放得下,這虛妄境界自然就影響不了你,你心裏如果放不下,這虛妄相就影響得了你。其實,不是現象影響你,而是你自己心住著了,自取煩惱,所謂「庸人自擾之」。並不是現象擾亂你,因為這現象仍舊是你妄心所現,所以佛法教你看得破這世間只是虛妄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能看破這個根身器界本非實法,亦非父母所生的,都只是自心的業力所投影出來的,所以,學佛人你要能在這裡覺悟,佛教不是在搞世間法的,是教你看清真相。
現在有很多法師看經典他也不看清楚,只看了一半。明明佛在經上講:孝養父母的方式,用世間法是不能圓滿的。可是,他卻只看到這裡,不去想想:「既然世間的孝養不能圓滿,那怎麼樣才能圓滿孝道呢」?佛在經上講,你要度你的父母親學佛,要讓他信解大乘、要讓他持戒、要讓他深入經藏、讓他能了生脫死,做到這樣才叫做「孝順父母」,這是佛門講的孝順。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成就了,就到忉利天講《地藏經》,回去教他父親念佛,這些做法都是讓父母出三界、出六道輪迴。《地藏經》裡面怎麼孝親尊師?不是教你幫父母洗腳、不是用《弟子規》教你。他用的是「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相信你們都很清楚,覺華定自在,「覺華」就是自性之華,安住此大覺之華中,於一切法皆能自在,叫「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就是教你要用功,教你安住三昧,用這三昧力超度你的六親眷屬,地藏經是這樣子教你來做到孝親。這是地藏菩薩示現「要依心地」給我們看,這心地就是眾生的本性,唯有這樣才能超拔眾生。因為地獄相也是從心所現的,只要眾生明了心地,不隨妄境而轉,那自然就能夠超脫惡道。所以佛門講的孝順是這樣孝順,不是世間法。釋迦牟尼佛在《佛說父母恩重經》裡面講:你盡世間的孝道都不稱為孝順,只有讓你父母學佛才叫做孝順。偏偏一般的出家人,他看經只看前面,以為做世間的事都沒有辦法圓滿孝順,那他就再更努力、再做更多一點,就是有這種再怎麼看也不懂經典意思的人。佛就已經清楚告訴你,你做再多都是不孝,你做那些枝葉有什麼用?你是要讓你父母學佛、讓他少殺生才對。像你祭祀祖先,你不要用葷食,都要用素食,這就都是在幫助你的祖先先亡超脫惡道。如果你用葷食去祭奠他,反而加重他的罪業,把他害得很慘啊!

世俗人認為的好,並不是真正符合因果的好。所以修行人就應該知道,佛教講的孝順是該怎麼做。現在佛門很多出家人迷惑顛倒,在家人也迷惑顛倒,全都是因為不解實相,不解大乘經的義趣;他們不是著鬼神、就是著世間法,還認為可以藉這兩樣出離輪迴。我們舉一個比喻:臺北有一座一百零一層的大樓,你現在要從一樓到一百零一層樓,「小乘法」就像走樓梯,你不用走到二十層樓你就已經腿軟了,「大乘法」就像坐電梯直達最高層樓;那「人天乘」是隔壁那棟樓的樓梯,只是遠看好像跟一零一是合在一起的,其實根本就走錯了,可是真正入佛門,了解佛教的人一看,就知道它原來是分開的,它是隔壁棟樓的樓梯,你走錯了!用這個例子來比喻你們就能非常清楚了。佛法登峰造極,只有大乘能夠速證無生、速離惡道,但是小乘法、人天乘不行啊!像你們在佛門裡做法會寫的超度牌位、做的經懺佛事都是大乘佛法,只有大乘法才有超拔的力量,小乘法不可能。就像淨土宗能夠讓你從凡夫地速證阿鞞跋致,這真正是不可思議!這對學通途唯識、通途經教的人來說,你會覺得不可能,絕對做不到!怎麼凡夫地可以速證無生呢?你若是按通途的經教、小乘法、大乘初入門的,它是沒有辦法啊。大乘初門唯識所講的唯識,它的八個識不能互用,它沒講到這一層。大乘終教的唯識,就是真正圓滿的唯識教,有講到八識可以互用,一識就具足八識,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八識共一個心體,我們簡單講一下,有一首偈頌:「八個兄弟一個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伶俐的就是第六意識,呆的就第七意識,又叫傳送識,只會做傳送的動作,「五個門前做買賣。」就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在門前做買賣。「一個在家把帳開。」是指第八阿賴耶識。但這八個兄弟都是同一個胎、同一心體,只是作用不同。在大乘經裡講還可以互用,所以《楞嚴經》講諸根互用,這就是真正明心見性以後,所能達到的境界。其實你現在也有少部分的諸根互用,只是你體會不到而已,等有機會講到這部分的經典時,再來仔細說明。

這裡講到六種震動,「時四部眾。咸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大眾聽聞非常地歡喜,從來沒有過。

下面,
「眉間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醜。於此悉見。」

佛從白毫當中放光,照東方一萬八千佛土,這些佛土受佛光的照耀,皆如金色,也就是金黃色。從阿鼻獄,阿鼻翻作中文叫「無間」,就是無間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就是「有頂」,就是色究竟天,諸世界中所有六道一切眾生,他們的「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醜」,在這光中全部顯現。這就是「光」能顯現,「光」會說法。所以,佛說法不是只有用口說,他能放光,光中能顯現出世界,像現在人講的「投影」,其實,投影還不足以形容如來光中顯現六道四生種種的真實狀況,真還沒有辦法形容。當你看到的時候,如對目前、如處一旬,「一旬」大概就是你手臂張開來的距離,叫一旬。「悉於此見」,大眾在光中見到這一切善惡業緣、受報好醜。

下面:
「又睹諸佛。聖主師子。演說經典。微妙第一。其聲清淨。出柔軟音。教諸菩薩。無數億萬。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各於世界。講說正法。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眾生。」

所以,諸佛出世就是講經。這裡講:「又睹諸佛。聖主師子。演說經典。」為什麼稱為「師子」呢?「說法無礙」,名為師子。所說的法能摧碎邪見;所謂「獅子一吼,百獸腦裂」,都是如此。「聖主師子」是讚歎佛為「師子」;或是讚歎佛說法如「獅子吼」。所以你看,由此可知諸佛出世是「演說經典」;「微妙第一」,皆說微妙第一義諦。「其聲清淨」,所說聲音清淨,沒有不好的音聲。有些人的聲音不好聽;聽起來粗魯、聽起來令人生邪念,那些都不是清淨的音聲,佛的音聲是清淨的。「出柔軟音」,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感化眾生、慈悲攝受眾生」,眾生聽了心地會柔軟,所謂「心地柔軟」就是他自己的「我見、我執」就不再那麼堅固了,世間人講「心防」就不再那麼堅固了,對於自己的執著也就能放下了。所以為什麼有些人遇到冤親債主、無形眾生,只要你念佛菩薩名號、讀經,他們願意放過你,這都是因為佛菩薩有這些能力。佛有柔軟音、有安穩光、有慈悲光,照耀惡道的眾生,使他瞋心消除,慈心生起。所以為什麼說讀經有很大的功德,正是此義,就是因為佛出柔軟音。「教諸菩薩」,這「菩薩」不光只是有修證的大菩薩,還有一些初發心的,像你們現在受了菩薩戒,就是初發心菩薩。那還沒受菩薩戒的,是未發心的菩薩,也算是一種菩薩;雖有想學,但還沒有因緣受戒。所以為什麼我提倡:「你們趕快去受菩薩戒」,如果連去受這儀式的發心都沒有,那就根本不用講你真正想作佛,所以受菩薩戒是很重要。
這裡講:「教諸菩薩」不光只是菩薩而已,當然包括六道的眾生。「無數億萬」這數量是無數億萬,這「億萬」是比喻數量多,多到不可勝數,沒辦法算。「梵音深妙。令人樂聞。」佛說法的音聲令人聽了非常地歡喜,所以叫「梵音深妙。令人樂聞。」佛「各於世界。講說正法。」這是說佛在各個世界當中講說正法。你看到佛出世是為了說正法、為了說一乘,所以你們來學佛要會學。來佛門要聽正法、聽一乘,你在學地就要這樣存心:「我來佛門,我要學一乘法,我要學大乘佛法,因為諸佛如來就是講一乘法。」你自己要這樣希求,要這樣發願,說:「我到佛門裡來學佛,就是要學一乘,不是學世間法,不是學一些人情世故,這樣講也可以、那樣做也可以,....。」你不要作如是念,千萬不要隨便,進佛門就是要學一乘法,有這樣的發心,佛力會加持你,那你就會遇到了正法。如果你要學一些人情的,那妖魔鬼怪會加持你,你就會遇到一些不教你持戒的、不教你吃素的魔道場,或是不講求佛教戒律的附佛外道,他告訴你:學佛很自在啊,不用戒律啊......。那遇上這種地方、這種人,你就要小心啊!因為他也沒有戒律可言,他也可以對你為所欲為,可以欺騙你、侵犯你,他也可以侵占你的財物,那你自己就要小心。所以你一定要懂,正規的佛門是講戒律的,你不要想你是初學,開始先學一些方便法、簡單的,其實你是沒真想學。有些人學了二、三十年,都還說「我要學方便法」,這表示他學的「方便」法並沒有引入他趣向真實。要知道,如來開方便是為了要讓眾生來學一乘法;但現在的寺院、出家人所謂的「方便」,不是來接引眾生學佛的,而是來接引眾生的錢,他開的方便目的是要名利,是要養他的廟的,這話講得已經很白,你們應該都懂。

佛門所謂的「方便」是為了要你入一乘,就像末法的眾生,業障特別重,釋迦牟尼佛就為你開個方便,開什麼方便呢?開「念佛法門」這方便法。教你「持名念佛」這個方便法,目的是要你「明心見性」。即使要你求生淨土,也是要你「明心見性」,目的都一樣,只是先後差別而已。釋迦牟尼佛不會給你講一些世俗話,縱然講俗諦法,也是讓你從這當中開悟,讓你證阿羅漢、讓你證無生法忍,所以你要會學。佛出世在這世間,是為了講說正法,那你來學佛,就要發願:「我是來學正法的、來學一乘的。」那你就不會遇那些外道邪師。你們這個年紀也都算成人了,相信都會挑食,那你不妨來佛門裡面挑一挑,選擇第一等的食材,第一營養的就是大乘。以大乘法為食,滋養法身;以大乘法為食,滋養你的慧命;不學二乘、不學人天,我跟你講真的,那些一點用處都沒有,不光沒有用,而且學了還會變成外道。龍樹菩薩講:「你學二乘、阿毗曇論,學到後來就會變外道。」龍樹菩薩是釋迦牟尼佛在大、小乘經典裡面都有授記的,說龍樹菩薩將在佛滅度後會來教化眾生,來弘揚大乘。現在外面有些人對龍樹菩薩有所批評,這是在造口業,根本是跟釋迦牟尼佛的旨意相違抗,當然,相信那些都是波旬子孫。龍樹菩薩是釋迦牟尼佛認證的;馬鳴菩薩也是釋迦牟尼佛認證的,其他的人就沒有。小乘裡面沒有任何的論師是受佛認證,受佛印可,說他可以教化末世眾生,可以弘揚大乘,只有龍樹跟馬鳴菩薩,是在經典裡面由佛授記,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所以真實不虛。大家去看吉藏大師的《三論玄義》,裡面都有引出經典,證明大乘佛法確實殊勝!龍樹菩薩跟馬鳴菩薩他們的修證受到釋迦牟尼佛的認證,所說的話絕對可信。
經裡講:「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眾生。」所以,說法要說最了義的法,聽法要聽最了義的,要令眾生開悟。所謂「開悟」,不是你「覺察到自己有一個過失」叫開悟!那太膚淺了,你那心起起伏伏、上上下下,時時隨境轉,那不是開悟。「開悟」是講什麼?是講「開明本心」!我們一直講,「見性」才叫開悟。你從言語、行為上去覺察過失,那些個都是枝葉;要從心地上下手,這才是從根本。永嘉大師講:「但得本。不愁末。」你得到根本,就不愁枝末。因為你對心性明了,有一些你的煩惱、過失,不用刻意轉,它自己就轉過來了。可是,若你不學大乘,你業障沒有消,你只從枝葉上去下手,那就真的會像夏蓮居老居士講的,他從前學佛沒找到根本,在境界上,總是順境來迷惑,逆境來又退心。這就叫「順迷逆復退。貪去瞋又起  。尚未忘得失  何況絕憂喜 。粗境猶迷向  細微可知矣 。」這麼粗的境界尚且迷惑,那微細的境界,那更是迷惑!全都是因為修行沒找到根本,這是真正修行人他過來的經驗。歷朝歷代的祖師大德都是這樣從根本下手,這就是大乘-先悟後修。先悟我們的真如佛性,而後再起修,這就叫「稱性起修」,大乘佛法都是如此修的。大乘歸類有兩種修行方式:一個就是「頓悟頓修」:一悟以後煩惱當下銷落,這是頓悟頓修,當下圓成!當然這也是過去多生多劫以來積累的善根。一個是「頓悟漸修」,這是通途的方式,多數人都是漸漸地修,它這「漸漸修」不是要你變成小乘再往上修的那種次第修,它是「漸除煩惱」,漸漸地把煩惱消除,「頓悟漸修」是這樣修的。不管什麼法門都一樣,或是學禪的、學密的、學教的、學淨土的、學戒的......都是一樣。
學戒的,要先悟「光明金剛寶戒」,那你持戒才能持得圓滿,如果不悟,所做的都是盲修瞎練。所以為什麼說:「持戒得生天」,沒有辦法作佛。是誰胡說持戒能作佛的?必須要悟心才能作佛。外道也持戒,甚至有些外道戒比佛門戒律還嚴!那為什麼佛教的戒可以成佛,外道戒卻不能作佛,因為佛教講的是「明心見性」。如果不明心,念佛只是因果法,來生得個善報,沒有辦法作佛、成佛!所以要知道,往生淨土也是一樣,淨宗的祖師講:法門無量,明心為要。在無量的法門中,「明心」是最為重要,因此說「一切法門。明心為要。」如果不明心見性,這些教法都是虛設。所以經文說「照明佛法。開悟眾生。」用種種的因緣比喻來講說心性:或說心性如虛空、或說心性如水、或說心性如火……等等,種種的比喻,就是為了讓你見性而已。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善說法,也叫作方便說法。能導人識得心性,才叫方便說。現在的人不會講佛法,講一些世間法,他也自我美化,說:「我這個叫方便」,那是他世間心作祟自以為是的方便。佛門的方便是「善用譬喻」,讓你能夠了解什麼是實相,這才是佛法,就是要揀別出佛教跟世間法的不一樣。因為很多人在這裡沒有辦法揀別,所以我們才不斷地為你說明;因為現在邪師說法實在太多,你一不小心就被迷惑了。因為你自己有世間習氣,所以人家講一些迎合你習氣的話,你馬上就顛倒,那顛倒的速度比你覺悟的速度還快,你好不容易學了佛,若沒有正知正見,只要人家講幾句世間話你就會迷惑顛倒,所以一定要長時熏修佛法。

下面講: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文殊師利。我住於此。見聞若斯。及千億事。如是眾多。今當略說。」

「若人遭苦」,如果有人體認到這世間苦,厭老病死,想出離,佛就為他說涅槃,讓他覺悟,解決他的苦。這裡是講聲聞乘。「四諦」是講四諦法,也就是苦、集、滅、道,四諦是略觀,比起「十二因緣」,它屬於比較不圓滿的觀法,是較劣的。

下面經文: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

如果這人有福,過去生曾供佛,想要求殊勝之法,他的根器比較好,佛為他說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細觀為勝。這是講一般的通途修學,包括二乘裡還有分勝跟劣。所以十二因緣觀為勝,四諦觀為劣,因為四諦簡化,十二因緣較為微細。佛針對這一類眾生,為他說十二因緣;針對厭老病死、遭苦惱的、想出離的人,佛是為他說涅槃。「盡諸苦際」,也就是為其說滅苦之法。

下面經文:
「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覺。為說淨道。」

若有人想要修行的,想要求無上覺的,佛為他說淨道。「淨道」就是修學六度波羅蜜;修六度、除六蔽;六度反過來就是六蔽。「蔽」就是蓋覆的意思,蓋覆你的佛性。所以修六度可以除去你心中的煩惱,把蓋覆你佛性的這些煩惱給除掉,佛性就顯現了,所以說「求無上覺。為說淨道。」經中彌勒菩薩叫著文殊師利菩薩,他們可以算是同學了。他說:「文殊師利。我住於此。見聞若斯。及千億事。」彌勒菩薩看到這光中顯現這些現象,有千億種事。「如是眾多。今當略說。」他還要再為我們再大略地說明一下,到底他看到了什麼?

下面:
「我見彼土。恆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他見到這些國土裡面,有恆河沙數的菩薩。為什麼說「種種因緣」呢?因為每個人在因地遇緣不同。但是大家都發心求佛道。也就是說,就像你們現在學佛,每一個人學佛的因緣不同;有的人是因為家人往生了,透過助念來接觸佛法;有的人是遇到一些苦難了,想要解脫苦惱。有些人則是感情的事情,有些人是家庭的因素……種種不同的因緣。
當然,你發心要來學佛,你在現在的佛門裡面,如果你能學到大乘佛法、學到正法,那就沒有問題,我們可以用大乘法教你出離苦難,所以你能求得到無上道;那如果不幸,你遇到不善法,遇到一些外道,他教你通靈、神通,像有些人遇到家庭因素,像:先生外遇、小孩子不乖!她就去求神問卜,求看看哪一個通靈的可以告訴她,她先生跟他外遇的對象,還有她,過去生是什麼因緣?我講起來有很多人都在笑,你們自己就知道;或是問:她這個兒子過去生與他是什麼因緣?那個通靈的,就跟你講一套讓你心安的話,但眼前雖心安,回去了以後呢?還是起煩惱,還是解決不了問題啊!仍再求再問,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啊?要燒多少紙錢,要繳多少錢來幫你消災,可是你繳了錢,煩惱還是在,災還是沒有消,有人這樣子被騙了很多錢,而且也沒有得到正知正見,所以我們說那種人他是在欺騙你。其實,很多問題都還是在你們自己,遇到這種不正見的、算命的、假和尚的、假道士的,......不然就拿個羅盤,到你家看風水,在那裡轉啊轉的。或有一些有點神通的,說你們家幾世的祖先在討債,要你燒多少錢......等等的,什麼都有,花招百出,我們聽過不少,這就是末法的現象。有一些人他懂得到佛門來,可是這佛門裡面多數也不給你正法,不教你出離,還是用些世間法給你,妄想用世間法解決問題。像你要是遇到我們,我們會跟你講:「這個世間是虛妄的,你要懂得放下,你執著,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透過修行,你才能轉得過來。修行是從根本修,你心裡面那個執著的念頭,你把它放下,拿來念佛,久而久之這個念頭就不見了。因為念頭是虛妄的,你很難過、很難受的這感覺,透過念佛、透過持咒,自然就放下了,這就是佛菩薩名號的功德。

你再深入經藏,了解這個世間如夢幻泡影,你就不那麼在意了,眾生會受苦就是因為把這世間當實有,在這當中認為有我、有法,「法」是屬於我的。認為「先生是我的,太太是我的,兒子是我的,財產是我的,房子是我的,......」可是卻不知道「我」在哪裡!所以,你可以作如是觀:「你現在有的這些東西都是你的,可是「你」在哪裡啊!卻找不到。」二乘人在這裡知道「諸法無我」,大乘是從這裡反照,再更進一步:從無我當中識得有真我。要知道,這一切法當中無我,這「無我」就是「體空寂」,體空寂不妨有幻作用力,所以方便說為「我」,方便用一用,拿來利益眾生,「從空出假」是起作用。

二乘是墮在空裡面。大乘懂得從空出假,起作用,一切法但是假名而已,真如本性靈明不昧,從來不曾被這些虛妄的名相、虛妄的相想給蓋覆住,只是我們自己認法為實有,所以教你化空,不是教你著空。把它化空以後,這個「能化」的觀智就是般若智慧,這般若就是真我,修行是這樣修。現在世間人懂得預防醫學,其實這個預防醫學,它就像佛門裡面講的「滅身療病」,哪邊有問題,就哪邊切掉,覺得可能哪裡會有癌症,哪個器官就先割掉。當世間人知道這個東西會要了他的命,他就把它切掉。如果手會長瘤,他就認為手會要了他的命,就把手切掉;腿會長,會要了他的命,把腿切掉;哪邊會傷害他性命,他把哪邊捨掉,認為他會得卵巢癌,把子宮拿掉;他會得膀胱癌,把膀胱拿掉。但是,那個「他」是誰?那「他」又在哪裡?全切了,也找不出哪個是「他」,沒一樣是「他」!這就叫「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所以世俗人只懂得愛命,卻不知「命」是什麼,不知「我」是什麼!那你不是認為這個身是「我」嗎? 如果大家執著的「我」是這個身體的話,那他為什麼把這個身給切掉呢?看看是不是無論切掉哪一部分,或切掉多少,心中認知的「我」,也沒少半分啊!所以徹頭徹尾這個「我」就不屬於這個身,所以叫「虛靈湛寂」。其實你也不知道你自己是誰,你再怎麼執著,這身也不是你,從這裡你就可以見性了,修行就這樣反觀。當然,那個醫學部分我們就不做評論,不在我們講經的課題當中,只是就現代人的認知,所講的預防醫學,讓你去想想,哪一樣是你的,若你認為這個身是你,你為什麼把它丟掉,既然都可以開刀拿掉,那到底什麼是你?你說你的命,命又在哪裡?......這是讓你反觀,不是叫你找命,是讓你把執著在自己這色身上的妄念給打掉。佛門用的這個方式,是教你反觀,而不是叫你去找答案。

就像禪宗,教你參念佛的是誰?是你在念佛上,我問你「念佛的是誰?」不是教你去找那個「誰」,你去找那就叫話尾。「話頭」是用這話把你一下子給點醒,所以叫參究。很多禪宗的學人,參「念佛的是誰」,越參越沒味道......越參越沒味道,時間因緣到的時候,就打開本來,親見本性。為什麼?他的妄想煩惱全部都掃掉,只要他一起念,他就起「念佛的是誰」?「起念的是誰」?把其餘妄想給打掉,他久而久之就契入,此念「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既無來去之相,又何物當情」,心空豁然,親見本來,這即是禪宗講的參究。所以佛門教你參是誰?剛剛這樣問你,器官都割掉了,你又是誰?不是教你找誰,只是讓你把著於色身為實我的這個妄念、這個「妄我」把它打掉而已,這就像你生病了,給你開個藥,把你病治好了,那藥也沒有了。藥到病除,就像以智慧火燒煩惱薪,煩惱材薪燒掉了,火也沒有了,只剩灰歸於大地,咸歸於心地。禪宗的話頭,或我們剛剛詰問的這些,就只是要把你的妄想給除掉而已,並不是真的叫你去找「有誰啊?哪一個是我?」讓你真找到的「那個」終還是別人,所以祖師講的只是自悟自心而已,不向外求。《法華經》是一乘,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就是一乘。

所以話頭你要會參,不是參話尾,像現在很多人參的話頭,那個不叫話頭,那叫話尾啊!提不起疑情,疑情就是把你的妄想給斷掉,才叫疑情。如果不能斷妄想,還起種種妄想,著在這個覺受身心的覺受上,這個不行。
不會學的人就以為我們這樣講是著空,因為他又把我們的話作空解,認為是一種空的觀念或見解,不是啊!這是讓你直接明心見性,這都是祖師大德的手法,令學人開悟。「說法」要讓眾生能夠開悟、能夠成就佛道,所以經文講「恆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下面:
或有行施。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硨磲瑪瑙。金剛諸珍。奴婢車乘。寶飾輦輿。歡喜布施。迴向佛道。願得是乘。三界第一。諸佛所歎。或有菩薩。駟馬寶車。欄楯華蓋。軒飾布施。復見菩薩。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無上道。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這裡是講捨外財跟內財。捨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硨磲瑪瑙、金剛諸珍......。修行人對這些要能捨,所謂「能捨」是指心裡捨、心地捨。你心地能捨,你事相上自然能捨。有些人是心地不捨,事相上捨,每天都還來道場看看「我捐的東西,你們有沒有用啊?」這就是在心地上沒有捨。他只是布施了一樣東西,還每天罣礙,看道場有沒有用他布施的東西。有用,他就好高興,沒有用,就好難過,像這樣,他不是真的捨。所以要知道,布施是要對治自己的慳貪。如果對錢慳貪,你就要捨財,盡量捨,你不用怕會沒有,這是斷除你自己的煩惱,你捨,就是把你的煩惱給捨掉。你不能慳貪,要懂得布施,有一些人很慳貪,他心裏不想布施,他就說:「修行人修道不需要用這麼好。」其實這是他慳貪,沒有學佛。你看那些大菩薩,金銀珊瑚、真珠摩尼.....都拿出來供佛,護持正法、護持佛教,從這裡面,他捨除了他的煩惱,同時護持正法,這是自利跟利他兩樣一起做。我們精舍不像其他一些道場,講一些功德,叫你來捐錢,我們最重視的是要教你斷煩惱。捐錢是每個人修自己的福慧,你自己要發心去做。但道場不能用種種的暗示,或是變相跟你要錢,或直接要。有些人是直接要錢,讓居士起煩惱,那這道場不是修道的地方。你做居士的,自己要懂得護持正法,是正法道場你就要懂得護持,這也是應該的,作為佛弟子、作為菩薩戒弟子應當如是,這個要懂得。
「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硨磲瑪瑙。金剛諸珍。」是講七寶。「奴婢車乘。」這是講奴僕、馬車,他都能供養。現在是沒有奴婢,就是親自到道場發心來做義工,這都算是發心供養。「寶飾輦輿。」這「輦輿」就像以前的轎子,後稱皇帝坐的轎子叫作「輦」,「寶飾輦輿」就是在輦輿上裝有七寶來嚴飾,叫「寶飾輦輿」。「歡喜布施。」歡喜作種種布施供養,這都是修自己的福慧。「迴向佛道。願得是乘。」都迴向希望能契入大乘。所以你在佛門裡面,你布施時要肯做、要多做。你供養三寶,福報確實是無量無邊,確實是不可思議。佛門公案:像「貧女供佛」或經上說供養佛一經幡,風吹此幡一轉,得一轉輪王位,即使幡碎為微塵,一微塵一小王位。所以你看,這福報有多大!你能印送經典,你能護持正法,能夠安定道場,或是出錢,或是出力,或是在道場修行時你守規矩,或是讚嘆如法道場,這都算是護持正法,特別是在末法,能有殊勝的道場,能有講說正法的道場,能有修學一乘的道場,這功德殊勝唯佛能知。這功德是一定要做的,一定要護持,用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財力、用自己的人脈關係護持正法。我們常講:把你的能力發揮出來,不是發揮出來賺錢,而是發揮出來護持正法,這點就很重要,要讓佛法可以流通,讓正法可以久住,這樣就是你在「供養金銀珊瑚。真珠摩尼。......以寶飾輦輿、歡喜布施、迴向佛道」,護持不光只是拿金銀珠寶、拿錢而已,就是利用你的能力來為佛教、為眾生發心來做,因為這些都是珍貴之物!也許你沒有這些金錢,但你有這些能力,發揮你的能力,來護持正法,更勝於金錢,讓更多沒有學佛的人學佛,這才是真正護法。不是只有拿錢來護法,拿錢只是其中一種,如果你使用你的能力,把你的時間貢獻出來,這都算護法,也都算是以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硨磲瑪瑙來歡喜布施,用寶飾輦輿歡喜布施。「輦輿」就是乘坐之物,能夠弘揚大乘,弘揚一乘,就是以寶飾於輦輿之上,令大法、令大道可以弘揚,以此來「迴向佛道。願得是乘。三界第一。諸佛所歎。」這個功德福報是三界中第一,是為諸佛所讚嘆的。所以護持正法、供養三寶,是世出世間第一大福報,這福德不可限量,沒有辦法說。特別是護持一乘了義,的功德之大,我們之前有講過:釋迦牟尼佛講了一個比喻,「你護持一乘了義,護持《法華經》,勝過有人以滿閻浮提的七寶供養四百萬億阿祇世界六道四生,直至他們八十歲,再以佛法教他們,使他們一時皆得阿羅漢果。」你的功德勝過那人百千億倍。那大布施者所做,甚至不如第五十個輾轉聽聞到法華經一偈,所發隨喜功德的人。相反地,你毀謗正法,你毀謗修學一乘法的人,《法華經》是一乘,你毀謗讀《法華經》的人,等同於謗修學一乘者。你只要毀謗他,這罪惡大過你一劫以惡口罵佛,連續不斷罵佛一劫,你看這罪惡有多大!所以要懂得護持,懂得來隨喜,懂得弘揚正法,這是世出世間第一殊勝,所以諸佛讚歎。這都是菩薩行,所以你們受菩薩戒,若想成佛道的,都要這樣做。

下面:「或有菩薩。駟馬寶車。」這「駟馬寶車」就是這車有四匹馬,寶車上有「欄楯華蓋。軒飾布施。」是七寶裝飾在欄楯華蓋上,「布施」就是裝飾在駟馬寶車上,這些是外財,布施來供佛,護持正法,「復見菩薩。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無上道。」這裡是講內財,就是放下他的家親眷屬來出家,「身肉手足」他都放下,自身放下,兄弟姐妹親情他都放下。這「手足」可以當作是兄弟姐妹,包括你放下自己的四肢色身、妻子兒女,你都放下,來出家行道。「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釋迦牟尼佛過去生為求法而捨身,「析骨為筆,剝皮為紙,刺血為墨」,都是頭目身體布施給佛法,為求一偈而捨身,這個色身他都能放得下,這是很大的功德、很大的道心,你做不到,你也要歡喜讚歎,你要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