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8日 星期一

菩薩戒四十八輕戒-1不敬師友戒( 悟顯法師講述)

 




菩薩戒四十八輕戒

第一、不敬師友戒
佛言。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黎。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不要看到四十八「輕」就以為很輕,四十八輕戒是相對於前面的「重」戒來說個「輕」,對於不清淨者、有犯者說「垢」,所以叫輕垢罪。輕垢罪又有另外一個名稱叫「惡作罪」或叫「失意罪」,也叫「突吉羅罪」。「失意」就是你犯這些會令你忘失菩提心,很多人以為四十八輕戒是比較輕的罪、是比較無關緊要的。這樣就是輕視戒法、輕視戒律。這四十八輕戒裡所有的都是要防範你去犯到前面的十重戒,乃至迷失本性,毀壞「無作戒體」。

當然,「無作戒體」本不可壞,因你迷失了,才勉強名為「壞」。所以這四十八輕不是跟你說你犯了這罪過很輕,而是「惡作」。所以當看到「犯輕垢罪」,就要解成是「犯惡作罪」,名為「菩薩惡作罪」。「惡作」是說你這行為是錯誤的,是惡的。你不敬師友,乃至後面的「軍陣合會」、「燒山林曠野」、破壞三寶、毀謗出家人等等,這些都是惡作,過失非常地重。所以這不是屬於輕的戒律。不懂的人就會覺得犯了沒前面十重戒嚴重,那就錯解了。輕是對重說輕,也就是有四十八條惡作罪,裡面有很多都牽涉到只要你犯了惡作,你就會毀犯到前面的殺生、偷盜、妄語、邪淫乃至酤酒,甚至瞋心,失慈悲心就是瞋心,乃至毀謗三寶,背大向小就算是毀謗三寶。

所以這四十八輕是遠護,為什麼叫「遠護」?就是防止你犯到十重戒,乃至防止你退失菩提心,所以一樣地重要。永明大師說過:如截瓊枝,而寸寸是寶;如析栴檀,而片片皆香。大師用栴檀來比喻,「栴檀」就是沉香木,將沉香木一片一片切下來,每一片都是香的;瓊枝就是珊瑚,「如截瓊枝」,是說你把珊瑚切成一段一段,寸寸都是寶。又有古德講:「如人食蜜。中邊皆甜。」無論是重戒、無論是這四十八輕戒,都非常地重要,都與「無作戒體」息息相關。

為什麼特別強調「無作戒體」?因為太多人不懂了。實際上,這戒相不會離開戒體,但是你不明戒體只有戒相,那是沒有辦法持得好、持得圓滿。所以一定要懂得,這梵網戒是性戒,不是一般的遮戒。一般的遮戒是你有受,做了才算有犯,或是佛在世的時候,弟子犯了以後才制。憨山大師告訴我們:菩薩戒是性戒,其餘的戒都是遮戒,用來防非止惡。像比丘戒、比丘尼戒,就是遮戒。所以不要以為你不受菩薩戒,你就沒有過失,做了還是一樣有過失,這點一定要知道。

第一條:「佛言。若佛子。」佛子是指有學佛的,無論你是國王,「欲受國王位時。」你要登基做國王,或是「受轉輪王位時。」或是百官要受位的時候,應先受菩薩戒,那現在沒有國王,包括現在稱為總統、稱為主席。或稱為總理都一樣,或是要任各部會的首長,你是學佛人,你如果要接這職位的時候,你都一定得受菩薩戒,這是佛規定的。「應先受菩薩戒。」為什麼呢?它這裡所說的不光只是一般我們看到的這些達官顯貴,包括你做官,甚至包括你經商,受執行長位時、受副執行長位時,都是一樣的。你有受菩薩戒,你的商品在製作時就不會是黑心產品,就不會損害眾生。為什麼?因為菩薩以慈悲心為本。不是只有做一點善事,這菩薩戒教你要利用你的職位,利用你的財富來利益眾生、來推廣佛法、來破除外道。

所以釋迦牟尼佛規定,不管你做什麼樣的職位,或是做官,都應當先受菩薩戒。如果你能受持,「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這裡的「鬼神」是指八部鬼神,不是指一般的外面附身的那種鬼神。現在佛門很流行鬼神附身,又是這個鬼,又是哪個城隍、哪個王爺來附身,來請作三時繫念,還一做就做幾百場,做到出家人都迷惑顛倒,在家人也跟著迷惑顛倒。這只是舉三時繫念作例子,還有很多各種的法會。不要聽到人家讚歎你兩句,說哪一個鬼、哪一個神,說你多有修、你是佛再來,很希望你來做法會,一聽到這話就迷惑顛倒了。這就是「出家難過恭敬關」,無論什麼年紀都一樣,尤其是有一些年紀大的,習氣特別重,所以出家人自己就要清楚。還有在家人也是一樣,要小心、要注意的。「一切鬼神」這是指天龍八部。「救護王身百官之身」,這裡是說:你真正受菩薩戒,願意利益眾生,你跟這些八部鬼神發的願是一樣的,他們也發願要護持正法,你跟他們算是同見同行,所以他們也會尊敬你、守護你,因為他們也持菩薩戒,也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這一戒就是教要敬師敬友,所以天龍八部一樣會守這條戒律,也會守護你。相反地,如果你跟他唱反調,你喜歡破壞佛教,你喜歡背大向小,你喜歡世間的名聞利養,也許你現在還看不到報應,但是你要清楚,凡事都有因果。等到你往生以後,這些鬼神一定會找你算帳。

這條講到:「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他會保護你的國家,他會保護你的國土,他會保護你的官位、保護你的企業……,為什麼?因為你這是利益眾生的企業,所以龍天善神擁護。這裡講的「鬼神」要注意,可不是一般來求超度的鬼,他們自己三餐尚且有問題,需要求你超度,需要你請他們吃飯,他們怎麼有能力去保護你?所以戒本中所指的一定是這些摩睺羅伽王、緊那羅王、金翅鳥王,這些大福報的鬼神,他才有辦法去護持你;護持你的家庭、護持你的企業、護持你的事業,因為你利用你這個位子在利益眾生,所以應當受菩薩戒。受了之後,「諸佛歡喜。」所以諸佛歡喜人家受菩薩戒。可是現在佛門裡面的假和尚不喜歡人家受戒,一旦你要去受戒,他就會告訴你:「菩薩戒很恐怖,受了沒有守好,將來就墮地獄,你還是不要受」。他勸你不要受,他還騙你:「你只要把五戒做好就好了,都一樣啊!」他就會這樣勸你。所以,遇到這種人,你自己就要注意了。要知道諸佛如來是歡喜眾生受戒的,你能勸眾生去受戒,諸佛歡喜。相反地,人家要受戒,你障礙他,還用出家的身分勸他不要受戒,那你就造罪業了。人家發心要受,你勸他不要受,叫他不可以受,那就不行了。人人都可以受戒、都可以得戒,除非你有七遮罪,那又另當別論。這點後面會跟你解釋清楚。

下面講:「既得戒已。」得無作戒體、得菩薩戒,能夠「生孝順心恭敬心。」這裡講的「能夠孝順」,不是回家孝順父母。所謂「孝順至道之法」是要你對於「至道之法」生孝順心,如此之「孝」方名為「戒」,這種「孝」才是「戒」。什麼叫做「至道之法」?也就是一乘佛法。此法能夠讓你至於無上菩提之道,所以叫「孝順至道之法」。「孝」者順也,就是叫你順於「光明金剛寶戒」、順於菩薩戒,這個「孝」才是真正的戒律。

所以不要看到「孝順」兩個字,就想到回家孝順,那就不叫菩薩,因為你的心裡生起執著來了,菩薩是要利益一切眾生。當然,不希望你學佛修行的世間人會告訴你:「你家裡面的人你都照顧不好了,怎麼照顧眾生?」這時候如果你心裡沒有正知正見,很容易被人一句話就給轉了。能成為家人是有四種緣而成的,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是來報恩的、還債的,都會讓你心生貪著;若是討債的、報怨的,就會讓你生瞋恨,無論怎麼演變,總是墮在貪瞋癡當中。達摩大師講:貪瞋癡三毒,名為三大阿僧祇劫。眾生不能成佛就是被這三毒所繫縛。一毒代表一大阿僧祇劫,三毒繫縛你三大阿僧祇劫,都無法成就!所以要知道,沒有正知正見,你很容易就被世間人給轉了。世間的事情沒有圓滿的時候,學佛應當勇猛精進。世間這些萬事都可以送給別人,都無關緊要。之前跟同修講過:你不要以為你現前的先生是你的先生,你現前的老婆是你的老婆,你現前的財富是你的財富。這些在你斷氣了以後,你的老婆可能是別人的老婆,你的先生可能是別人的先生,甚至是你仇人的先生、你仇人的老婆。還有更離譜的,現在你的先生就是別人的先生,你老婆就是別人的老婆了,你也不知道。所以要放下這世間,有人替你養老婆、養先生,很好啊,那正好你可以專心來學佛,你不要再執著了。你不要再去看什麼幸福人生講座,拿著救世界當作藉口,試圖挽救你的婚姻,這事即使超人來都沒有辦法轉變,佛菩薩來也沒有辦法,而且佛菩薩來一定勸你放下,勸你不要在意。世間這些財富也不是你的,經典說:財為五家共有。且不說你遭難失財,單單你家出了一個敗家子,就能把你的錢財全部敗掉,所以這錢財不是你的。即使現在也不是你的,你要是真的了解什麼是錢,你就知道「錢」根本是虛妄的,每一個國家的匯率每分每秒都在變動。所以它不是真的有實際價值,而是生滅變異。

所以要懂得放下。不要聽到講「孝順」,就只想到家庭、事業等等,世間意全部冒出來,這是不對的。大家要學維摩詰居士「示有眷屬。常樂遠離。」雖示現有這個家庭,但是心裡絕不貪著,常樂遠離。佛在《四十二章經》講:「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你的老婆、你的小孩、你的先生,都是來繫縛你的,他們沒有一念想要出離。如果你是女眾,這一句經文你就要這樣子受持:「牢獄有散釋之期。丈夫無遠離之念。」要反過來受持。對男眾來說是妻子,妻子無遠離之念。對女眾來說是丈夫,丈夫無有遠離之念。你要看得破,你要放得下。《八大人覺經》云:「安貧守道。唯慧是業。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唯慧是業的「慧」就是指般若智慧。所以,不要起種種的情見。

「見上座。和尚。阿闍黎。」當見到你的上座,教你的親教師、你的軌範師、你的依止師,乃至於佛門裡面的這些大德、法師、同學,一起學大乘的,是同見。同依一個戒師修學大乘的、同依一個和尚學大乘的名為同學。同見於大乘佛法、同行於大乘佛法者,這些就是指你的同參道友。說同學、同見、同行,實際上講的都是一樣的。

「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見到他們要恭敬,不可以當作沒看到。恭敬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學習別人的好處,學習他們身上的德行,所以名為「問訊」。一般的問訊就是指到佛門來打個毗盧印,問完之後就大眼瞪小眼,那不叫問訊。在佛門裡面的問訊,除了打招呼以外,還要肯學習,要虛心、要謙下;這都是問訊的意思。不要在道場鬥爭、鬥亂。自己講話要謹言慎行,要想到這話要是講出去,人家會不會誤會、會不會對別人有所損害、對道場有所損害?想清楚了再講,不要恣意而為、而言。不要帶世間的習氣,不要有世俗心,不要講世俗話……,這都包含在問訊的意思中。這才叫「起承迎禮拜問訊」 。「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如果不但不問訊,連樣子也不裝,或是只有裝樣子,假裝很謙虛、很客氣,心裡面都是憍心、慢心、癡心、瞋心。認為自己很行,認為自己是老修,認為自己是老參,認為自己在這個道場很久了,認為自己在佛門裡面很有貢獻了、很有地位了,這都是憍心、慢心、癡心、瞋心,看到有的人你跟他緣不好你生瞋心,看到有德的人你不學反生毀謗、生癡心,統統都是犯戒的行為。所以若是「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這是教你要「如法供養」,就是如法依教修行供養。此外對於有德行的人,他生活所需,你也必須一一如法供養。甚至「以自賣身國城男女」,如果是國王,他可以把國家王位讓給別人,去學習佛法,賣身、賣國城男女,乃至你是大戶長者,你可以捨家業、七寶百物,統統都拿來供養大德法師、大德和尚。這是指受菩薩戒的人應做的。「若不爾者。犯輕垢罪。」也就是:應該身口意三業皈依佛門、皈依戒法,這就是「恭敬師友」。你真能這樣做,一切天龍善神都護持你。

在唐朝武則天的時候,契丹作亂,武則天派兵討伐,並請法藏國師,也就是賢首國師幫忙,在長安設十一面觀音像,依法持咒。沒幾天,前方就傳來捷報了,說賊兵聽到天鼓聲,見到觀音大士從空而降,契丹軍心大亂,使得敵人不攻自破,全部潰不成軍,於是退去。這就是感應。

在唐朝唐玄宗天寶元年時,西域康居(音渠)大石等國,聯合西域諸國領兵攻打安西,唐玄宗他派人去請不空三藏大師誦咒做法,不空三藏大師念了仁王護國密語,才念了十四遍忽然見到神兵五百人,帶甲操戈立於殿庭,大師告訴玄宗皇帝,這是毗沙門天王第二子獨健。副陛下意,前往救援安西,請陛下設食供養以遣之,到四月的時候安西回奏長安。二月十一日,安西城東北方黑雲中見金甲人高約一丈,空中鼓角大鳴,聲震天地。敵寇帳幕間有金老鼠咬斷弓弦,五國聯軍即時兵敗潰逃。煞時間城樓上見天王形,並謹製其像以勘驗之。這一天就是誦咒做法之日,所以只要你真正持戒,護法神護持你、護持這個國家。這是唐朝的真實公案。

所以真正持菩薩戒、受持佛法,它可以保護你的國家、保護你的事業、保護你的企業,甚至保護你的人身。前面兩個例子:武則天請賢首國師,賢首國師是得道的高僧,不空三藏大師也是得道的高僧。唐朝都非常地護持佛法,這都有歷史記載,這些大臣、皇帝,都受菩薩戒。唐德宗禮清涼國師為菩薩戒教授和尚;皇家都拜這些國師作菩薩戒的戒師,受菩薩戒。所以不論你是在什麼樣的職位,不論是在什麼樣的工作環境,都要去受。受了以後要恭敬師友,要全心全意皈依三寶,奉持佛法、護持佛法,用你的能力、用你的財力、用你的人脈護持佛教,推廣大乘、推廣了義之法,破除邪魔外道。

現在有很多附佛外道,說要學弟子規、學世間法等等的,這些都是附佛外道,穿著出家人的袈裟在破壞佛教,還有一些是小乘原始外道,他們也說自己是學原始佛法。這些外道統統都要掃出佛門去,不可以讓他待在佛門,這些都是妖魔鬼怪來破壞正法的。你有學菩薩戒,你就有這個發心,你肯發心,你就有這力量、智慧、辯才,你就有這麼大的福報可以護持佛教。

這部分是講第一條戒,恭敬師友、恭敬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