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梵網經玄義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
菩薩戒正說一
菩薩戒正說二
菩薩戒正說三
菩薩戒正說四
菩薩戒正說五
菩薩戒正說六
菩薩戒正說七
菩薩戒正說八
菩薩戒正說九
梵網經玄義
淨業沙門 釋悟顯 述
教所起因:法爾應行故。滅障顯性故。成圓滿佛果故。
諸藏所攝:大乘毗奈耶藏攝。
一經宗趣:
梵網以三聚淨戒為宗。此三聚能成三德三身圓滿佛果故為趣。
梵網以三聚淨戒為宗。此三聚能成三德三身圓滿佛果故為趣。
能詮教體:
理事無礙。性相俱融。語默雙泯。非言非不言。非教非不教。是為大乘無礙教體。
理事無礙。性相俱融。語默雙泯。非言非不言。非教非不教。是為大乘無礙教體。
攝教分齊:本經屬大乘制教。唯佛能制。
教所被機:
一切眾生皆可受持。以本是佛性戒故。然現身七逆要懺除罪。見好相相應矣。方可得受。
一切眾生皆可受持。以本是佛性戒故。然現身七逆要懺除罪。見好相相應矣。方可得受。
明教本末:
此三世諸佛本戒。法界法爾。非新所制。舍那為欲利樂諸眾生故。還自誦出傳授化身。
此三世諸佛本戒。法界法爾。非新所制。舍那為欲利樂諸眾生故。還自誦出傳授化身。
什公相傳云。西域有十萬頌六十一品。
具翻應成三百卷。未至此土故不具也。
傳譯緣起:
此經於大秦姚興弘始三年。有西域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以持菩薩戒故。偏誦此一心地法門品。于時沙門慧融道祥等八百餘人請羅什受菩薩戒。遂於逍遙園什師自誦譯出。仍別錄此下卷之中。偈頌已後所說戒相獨為一卷。
此經於大秦姚興弘始三年。有西域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以持菩薩戒故。偏誦此一心地法門品。于時沙門慧融道祥等八百餘人請羅什受菩薩戒。遂於逍遙園什師自誦譯出。仍別錄此下卷之中。偈頌已後所說戒相獨為一卷。
名作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一卷。
總釋名題: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
別解文義:經開三分。
一、順理稱性發起分。
二、達體本具圓融分。
三、行滿流布無礙分。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
悟顯法師 講述
菩薩戒正說一
在講經前先講玄義。
《梵網經》是盧舍那佛的心髓,也是一切眾生的本源。眾生如果明白心地戒品,這一生成佛決定有望。但菩薩大戒是寶中之寶,絕不向外道惡人以及賊人所說,如有此類人,不在攝受範圍之內,其餘一切眾生皆可聽受。
玄義:用十門開啟,來解釋《梵網經》。
教所起因:
第一個義趣,「教所起因」:法爾應行故。滅障顯性故。成圓滿佛果故。
佛為什麼要說這部《梵網經》?無外乎這是眾生本來面目、眾生本來的行為,沒有原因,所以稱為「法爾」。就是眾生清淨心顯露出來的行持,所以叫「法爾應行故。滅障顯性故。」但是眾生不了真如本性,被五陰所蓋覆,妄生能所,所以盧舍那佛化身千百億釋迦,為南閻浮提眾生、為蓮花臺藏世界一切眾生宣講菩薩心地戒,希望眾生因言得義,能滅障顯性,把無始以來的宿障,全部消滅。
所以重點在於明心、了解心地,如果不了心地戒品便不名得戒,縱然持十重四十八輕亦名毀戒,為什麼?以忘失戒體故。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縱然事相上十重四十八輕持得再圓滿也是破戒。
所以《梵網經》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我們的真心本性,也就是律宗所說的「無作戒體」。
「無作戒體」就是真如佛性,人人本具,各各本有,從此運心修行,名為法爾、名為滅障顯性、名為圓成佛道。
依性起修方能圓滿成佛,所以達摩祖師講:若不見性,持戒、修善、因果等法,皆是外道法。如果不能明心見性,不明白無作戒體,持戒只是生天而已。
基本上,現在戒場沒有說、戒師沒有傳,雖然本具,可是要因師得,他卻沒有傳,甚至他也沒有得「無作戒體」。
所謂「得」不是新得,是返照開悟。所以末世學律者,只持戒相不明本性,雖然大戒不犯,但僅是事相不犯,未達理性,所以多半執為小乘,甚至只在事相上打轉,因此廢了道心,不能用功精進,不能明心見性。
這都是因為不明白盧舍那佛為什麼要說菩薩戒。佛說菩薩戒不為別的,就是讓你開明本心而已。所以元照靈芝律師說,就是眾生不了達心性,所以才為其說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比丘二百五十、比丘尼三百八十四乃至五戒十善等。寂光律師也這麼說。
大家都知道寶華山見月讀體律師,但是很少人知道寂光律師,寂光律師就是寶華山的開山祖師,他是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再來,一生提倡念佛、提倡梵網菩薩戒,他是真正得戒的大和尚,所以他能中興律宗。
反觀現在,幾乎沒有律宗,律宗的戒師幾乎沒有得戒,所謂「得戒」不是只有觀想個妙善戒法,灌到頭頂裡去,那是事相觀。要得戒先須明心,若不明心不名得戒。「縱有功行。亦成虛設。以不順佛性故。」所做所為皆是起心動念,執相住有,起分別之法執,墮愛憎之情見。明明是藥,卻因藥得病;明明是諸佛大戒,卻變成人天小善。現在,大家都把菩薩戒解成五戒、解成人天善法。
什麼原因?就因對於心性、對於無作戒體不明白。妄圖從「有作」而去護「無作」,不知從根本起修,只在事相上打轉。以為不吃飯就是至道;以為不犯戒相,就算是有持,不知道是著於戒相之人,所以佛在《法句經》講:「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這個道理大家要知道。
講玄義就是要讓你知道菩薩的無作戒體,《梵網經》最重要的就是心地而已,不在戒相。
戒相千差萬別,若能不違心性,在念念當中不忘失。如五祖忍和尚所說的:「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即是大持戒,其他的都是枝葉,所以稱為「法爾應行」。
眾生皆有佛性,菩薩戒不是有受才算犯,即使沒有受戒,犯了這十重四十八輕,統統都算犯戒。為什麼?因為它講的就是眾生的本性。不明白心性,要怎麼持?
今人持戒多半依戒相而隨意開緣,依戒相而各各固守,不能了達心性。每天持、犯如同作戲,做種種的思量、分別,一總墮於妄想當中,所以不能見性,縱然念佛也不能夠助發生西之願,都是因為不明白無作戒體,過於執著。現在可說是沒有律宗,為什麼學律宗的,學到後來會只持事相,甚至認為菩薩戒就是五戒,實際上菩薩戒與五戒大有不同。
為什麼會把菩薩大戒解成五戒、解成小乘戒、聲聞戒?只因為他不明心地、不明白無作戒體,甚至連在印書、念文時,無作戒體的部分、正受戒體的部分,連斷句都斷錯。
所以我們精舍重新印刷、重新排版,力挽狂瀾,這是「教所起因」。不光盧舍那佛這麼說,千百億釋迦也是這麼說,這經文到後面,會跟大家詳細解釋。
諸藏所攝:
已知教所起因,再來,看第二個「諸藏所攝」,要知道此教屬何攝?
這是大乘毗奈耶藏攝。「毗奈耶」就是戒律,本經是大乘律藏不是聲聞藏,是大乘戒藏所攝。必以心性為體,不可以專就事相來行持。所以,菩薩戒講的是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所作所為」跟真如自性有沒有相應?你在境界上只要起一念「有」,就居於「有」地,就與真性相違背了。所以說菩薩戒要求的標準是從心性上入手。這心不在外、不在內,就是你現在能聽法的、能說話的,這就是你的心。只是你常迷,你見到了你不認識,你在用它你不曉得,因為你總被聲色所轉、被境界所束縛,所以沒有辦法見到它,即使它在你眼前,你也看不到,所謂「覿面失機」、「當面錯過」。甚至因此「怖頭狂走」,認為自己沒有佛性,要靠修行而得來。
這「怖頭狂走」就是《楞嚴經》裡說的:「演若達多」這人早上起來的時候,照著鏡子,他認為鏡中的人臉很好看,他為什麼不見自己的?所以就發狂,到處找頭,問人家說:我的頭怎麼不見了?既然在,我為什麼看不到?在這裡發狂,所以向外馳騁。
今人誤以為從「有作的戒相」就能明「無作的戒體」。要知道,無作戒體在於你「無作」,而不在於「有作」。「有作」是功勛位,「無作」是法王子位。法王子跟法王是同一血脈。「有作」做得再好,仍舊是功勛位。功勛雖很大,但是畢竟不是皇親國戚,非是法王子。
這一部經屬於大乘毗奈耶藏攝,不是一般人天小善,或小乘。有人說持菩薩戒要先以五戒作基礎,這只是墮於枝末,抓不到根源。《梵網經》教大家直明心地,所以它是真正的大乘,屬大乘律藏。
一經宗趣:
既然知道這部是大乘毗奈耶藏,再來是要明白它的宗趣—宗旨與歸趣。梵網以三聚淨戒為宗。此三聚能成三德三身圓滿佛果故為趣。
《梵網經》以三聚淨戒為宗旨,所謂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現在大家只依事相,所以要加上兩個字:「稱性」。「稱性攝善法戒」、「稱性攝律儀戒」、「稱性饒益有情戒」,這是《梵網經》修行的宗旨。
先講「稱性攝善法戒」,如果沒講清楚,大家都以為只要把人天善法做好,就能當菩薩,那就都搞錯了,所以一定要「稱性」。《金剛經》講:離一切相而行六度。離一切相而行布施、而行持戒、而行忍辱……,乃至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給你立個名,強名實相。也就是「稱性」,這是修學的宗旨,所以攝善法戒能助道,一切善法都應學習。
攝律儀:凡是能斷惡的故名律儀,能斷惡的法,都要學習。
饒益有情:知道眾生與我同一體性,心中無佛也無眾生,所謂「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但是不廢事相。所以「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眾生。」這是饒益有情戒。這只是簡單跟大家說明,所以統統都要稱性;若不稱性,所做的都是有為法、都是造作,不能算菩薩戒。
所以祖師講:著相持戒是生天。因為「有所作」,不是真正的見性。
菩薩戒依此三聚淨戒修行能成三德,三身圓滿佛果故為趣。
三德:法身、般若、解脫。三身:法、報、應,三身。
依戒而修,就是依此三聚淨戒而修,能夠圓顯三身,能夠圓滿成佛。不光只是明見自己的本心,還能夠真正斷除一切惡,能夠圓滿無上佛菩提。所以這部經所修的十重四十八輕,都不離三聚淨戒。你把這三個原則掌握好,依體起修,全修是性,這叫做「宗趣」。你能明白,就會用了。
能詮教體:
所謂理事無礙。性相俱融。語默雙泯。非言非不言。非教非不教。是為大乘無礙教體。
這是本經的教體,一般以言語或是文字為教體。對於利根的,如來不發一言為教體。但是真正的圓滿教,所詮的理事無礙,性相圓融,性即是相,相即是性;理即是事,事即是理。
所以觀事即理,見事相上即是見理,不可以言語道,不可以思量測。也就是用言語沒有辦法說,所以叫語默雙泯。
「語」就是講所謂的表詮,「默」就是遮詮,表詮、遮詮所不能述;開口不能道、閉口也不能道,所謂「非言非不言,非教非不教。」如來沒有說法,卻有三藏十二部,故名非言非不言。如來沒有立教,卻有十二分教:修多羅、祇夜、授記、優陀那、伽陀、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譬喻、因緣、論議。但是這十二分教,只是權接方便而已,所以不妨隨機應用。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以此為大乘無礙教體。對於眾生不妨依言而說、依事而指示,亦不妨語默雙絕,隨緣顯現,所以無障無礙。
說一法即普攝一切法,說一切法不離一法;說至半字即俱滿字,說滿字即俱半字;說有不礙空,說空不礙有;說行不礙非行,說非行不礙於行,乃至地獄天宮同為淨土,貪瞋癡與戒定慧俱是梵行,這是大乘的無礙教體。不光只在言說,不光只是在眾生心感,你能了達這一層道理,你對大乘有一點點了解啦。這是本經的教體,性相俱融,理事無礙。
所以之前講:大乘菩薩戒,重理也重事,論事也論心。因為「理事無礙。性相俱融。」很多人因此不敢受戒,他說:起個心就犯戒了。那你不起心,犯不犯戒?照樣犯戒!
阿羅漢不起心,忘失大悲心,天天犯菩薩戒。凡夫天天起心,一樣犯戒。所以正要了達心性、正是需要受戒,才能夠返本還源,才能夠真正不犯。所以不要害怕,害怕就表示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夠。
很多人害怕受戒,甚至有的法師講不用受菩薩戒,只要把世間事做好,你就算是成功。這個話正好與佛的大乘菩薩戒違背,不光釋迦牟尼佛勸人受戒,十方諸大菩薩,乃至歷代的祖師大德都勸人受戒。所以,不勸人受戒的,是天魔、外道,不是佛弟子。他混到佛門裡來偽作沙門,只想要得到眾人的供養,但是自己又不想持戒,怕約束了他,所以就告訴底下的徒眾,你們也不要受。你不受,自然就不會了解他犯什麼過失,所以他就不斷地提倡。
末法的佛教就是這樣。但佛在經上講:受戒是成佛的根本,尤其是大乘菩薩戒。你往生極樂世界想要得上品,必然是受持大乘戒律,才能夠得上品;如果不受,那不能得,這一點很重要。
攝教分齊:
既然知道這部經,是以大乘無礙作為教體,不光言說是教,非言說也是教;是教是教,非教亦是教,那就要知道所攝的教是屬於什麼教?
一般講的有「藏、通、別、圓」、「小、始、終、頓、圓」。這裡直接跟大家說:本經屬大乘制教。唯佛能制。這一部經是大乘的制教,只有佛可以制戒,在經典當中有五種人說,會看到有些是阿羅漢說、有些是菩薩說,《華嚴經》就很多是菩薩說,有些是天上的人說。但是這五種說都是得佛印可;有的是他聽了經有些體會,想請佛印證。他說出來,請釋迦牟尼佛為他印證,或是十方諸佛為他印證。歸類起來,大約有五大類的人,所以說,經有五種人說,不是講佛滅度後還有幾種人可以說經。所以現在有的鬼來說經,有很多人相信,那是他誤解了佛教的這名詞。
戒律無論大、小乘戒,只有佛能制。所以這一部《梵網經》,它判屬大乘制教。「制教」是限制你,告訴你這些不能犯,犯了,就違背心性。所以本經屬於大乘制教,只有佛可以制定,其他不管是什麼位次的菩薩都不能制定,菩薩以下的,那就更不必說了。
教所被機:
一切眾生皆可受持。以本是佛性戒故。然現身七逆要懺除罪。見好相相應矣。方可得受。
一切眾生皆可受持。以本是佛性戒故。然現身七逆要懺除罪。見好相相應矣。方可得受。
你知道它屬於大乘的制教,想受持、想學習,就要明白,你是不是這個根器?所以要了解「所被根機」。所被的根機不分上、中、下根,所以也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跟淨土法門一樣,所以都是大乘,而且不歷次第,可以直證圓通。所以這裡說:「一切眾生皆可受持」,後面經文講:「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乃至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淫男、淫女。連現在講的妓女,都可以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可見菩薩大戒含攝的範圍非常地廣泛!不是凡夫心量所能測度。有人講:要受了菩薩戒,才能聽戒、才能誦戒,這說法是錯的,這是謠言,必然是獅子蟲在毀壞佛法,佛在《蓮華面經》講的,譬如獅子雖然死亡了,無論在哪裡死亡,百獸皆不敢靠近,唯有獅子身中的蟲,能自食獅子身中的肉。如來的教法亦復如是,能夠攝伏外道、外道不能破壞,但是佛門裡出了賊住,尤其是戒律,戒律裡面要是出了這種賊住,把戒律給毀壞了,那佛教就被他破壞了。所以他告訴你不能看菩薩戒,他不讓你受戒,不是因為你程度不行,他是帶有私心。因為你受了,你就不會跟他一起顛倒了,你就有「無作戒體」保護你,你看了,就知道佛是怎麼教的,你就不會再聽他的話、受他的指使、受他的矇蔽,所以他很害怕。這種人或是潛伏在律宗,或是潛伏在佛門其他的宗派,佛將其比喻為獅子蟲,就是現在講的蛆。獅子身中蟲,牠能食獅子肉。所以,古人講:「佛教的罪人是和尚」。和尚亂說話,居士就亂學,所以才會導致有些人聽到講菩薩戒,他不敢聽,因為他沒受;讀菩薩戒他也不敢讀,因為他沒受。說未受菩薩戒不能看、不能讀的說法是錯的,無論有沒有受戒,你都可以讀誦。受戒是儀式,前面講菩薩戒是眾生本具的心地智慧,你只是藉由這經本,開明本心而已,儀式可以有千種、萬種,但是佛性所具有的光明金剛寶戒只有一戒。所以有時候開玩笑講,現在的人十戒通九戒—「一戒不通」,什麼叫「一戒不通」呢?就是菩薩心地戒、光明金剛寶戒這無作戒體他不通。跟十竅通九竅是一樣的—「一竅不通」,一竅不通那就是全部不通。祖師大德說這本經所有眾生都可以受持,因為本是佛性戒故。如果你現身犯有七逆罪,七逆就是: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這是七遮罪,你要懺除、禮懺得佛菩薩加持,見到佛菩薩現相,這罪才除滅。除滅以後方能受戒,現身方能受,否則縱然去參加儀式、你會作觀想,你也不能得戒。
但是這是對事相上,若論心地上,業性本空。但一念返照,識了本空,從此懺悔,罪當下銷亡,所謂「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那你就可以受戒了。所以說一切眾生皆可受戒、皆可得戒,縱然你犯七逆罪,你返照識得業性本空,即是見諸佛菩薩相。佛的相不離心性,心性即是佛,見相即是見性。
所以《觀經》講:「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若能見佛心,佛心者即是空寂。一切法當體自空,即是見性。不假外求、不著形相。所以《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若執著非見好相,是人行邪道。所以,前面講的無礙教體,非言非不言。非教非不教。非相非不相。而不妨說於相、說於教,因教、因言、因相而得入心體,這才是真正的懺除業障,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受戒,不用擔心,我們依心性而說,稱性而說,所以不著形相。
很多人學律學到後來,天天著相,天天在戒相當中打轉,轉不出來,甚至因此而起瞋恨,因此而生顛倒、起貪瞋癡,這些都大有人在,總是不能見性。那麼你要能夠真正得力,你要能夠迴光返照,才能夠與心性相應。罪懺除了,自然就是受戒之時。知道業性本空,即是受戒,知道五陰非有即是受戒,即是見好相!「好相」就是好消息,要不要真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給你見?你如果執著,那就是行邪道之人。如果不執著,那就是真正見好相,當然,這當中要有悔過之心,不可無慚無愧,這才叫懺悔!了達罪性本空,才真正是普賢菩薩講的懺悔業障。
明教本末:
知道「教所被機」,就要明教的本末,下面,此三世諸佛本戒。法界法爾。非新所制。舍那為欲利樂諸眾生故。還自誦出傳授化身。
這戒從哪來?三世諸佛本戒,法界法爾,十方三世諸佛都是如此,過去佛如此,現在佛如此,未來佛如此,統統都是依這個戒而成就,依心性而成就,所以說為「心地戒」。這心地戒,不用想得太多,什麼菩薩五十二心,幾地的菩薩……,不用作如是解,這都徒增知見,但明心地即是具戒,這是三世諸佛本戒,因為諸佛都見性。見性以後表現出來的就是《梵網經菩薩戒》所說的樣子,非新所制,一般的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是新制的,不是本性具足的,都是犯了戒佛才制。所以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是犯戒後才制戒的。實際上,《梵網經》是講心性,眾生本性本來如此,不要看只有「十重四十八輕」,它跟一般的戒律不一樣。所以不能解成五戒,解成一般的戒律,甚至解成外道戒,這到後面會再說明。盧舍那佛為欲利樂諸眾生故誦出,傳授化身,也就是說傳授是一個形式,盧舍那佛的化身自然具盧舍那佛之戒,所以化身出來即是傳授,為利樂眾生,好像有口誦、好像有放光,往還擎接之事,實際上,化身亦具足,所以梵網菩薩戒是講眾生佛性的心地戒。「盧舍那」翻作中文叫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就是真性,所以化身千百億,他傳與化身。化身再傳眾生。這一部經跟一般看到的經不一樣,它不是凡夫眼所看的。很多外行的人總是找不到這部經從哪來,因為他沒有工夫參加。不要說現代人沒工夫參加,縱然證阿羅漢,也沒有能力參加,因為那是盧舍那佛的境界,不是凡夫、二乘所能測知,所謂「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因為他往外找,所以找不到根據,若是迴光返照,見自本心,那他就找到根據了。總在考古上、在歷史上找,而且去錯誤的地方找,是根本找不到的。
這部經傳來中國,誰傳來的呢?什公相傳云。西域有十萬頌六十一品。具翻應成三百卷。未至此土故不具也。
所以這一部經是羅什大師傳過來的,羅什大師告訴我們西域有十萬頌,四行為一頌,有十萬頌,傳過來應該有三百卷,有六十一品,所以這一部經只是《梵網經》其中的一部分。《華嚴經》只傳來了一半。《梵網經》有三百卷,但中國只有兩卷。所以大乘菩薩律藏沒有過來,也就是指梵網菩薩戒,大家看到的只是戒相,所以有很多大家都不會持,都跟小乘戒、五戒混在一起,只有真正見性的祖師大德才有資格、才有能力把這一部戒講得好,所以希望大家看菩薩戒的時候,可以看賢首國師的《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寂光律師的《梵網經直解》,蕅益大師的《梵網經合註》,智者大師的《梵網菩薩戒經義疏》,這些都是真正的大德,對《梵網經》的註解,智者大師人稱小釋迦,這些大師才有資格,真正為菩薩戒做註解。其他現代的那些戒律註解,大可不用去聽,因為沒有用,處處著相。我講《梵網經菩薩戒》目的不是要你們來聽我的,我是要你們去看祖師大德的,這樣才對,才是真正的原汁原味。
傳譯緣起:
要知道這一部經從哪裡來?是誰說的?誰傳過來的?還要知道它是什麼時候翻譯的?此經於大秦姚興弘始三年。有西域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以持菩薩戒故。偏誦此一心地法門品。于時沙門慧融道祥等八百餘人請羅什受菩薩戒。遂於逍遙園什師自誦譯出。仍別錄以此下卷之中。偈頌已後所說戒相獨為一卷。名作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
以前持菩薩戒都是用背誦的,這一部經是在姚秦弘始三年,羅什大師他自己持菩薩戒,所以能背誦,由他於逍遙園背誦譯出,當時候他的弟子八百餘人請受菩薩戒,這就是中國有記載的第一次傳大乘菩薩戒。別錄於此下卷之中,所以獨為一卷。這是心地戒品,自成一卷,是羅什大師翻譯的。當初真諦三藏想帶來,要傳大乘律藏,護戒善神不讓他傳過來,不是國家制度的問題,因為他知道這裡的眾生,心多諂曲巧偽,所以沒有資格領受。大家今天能夠遇得到,都要感謝祖師大德把它背誦出來,當時候的人抄錄了八十一卷,傳譯至今,後世受戒,出家人都依《梵網經》受戒,受的都是梵網戒。
總釋名題:
已經知道它的緣起了,再來就要解釋它的名題,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這一部經怎麼開始的,等到經文裡再來說。《梵網經》的「梵網」不是指忉利天的羅網,而是大梵天上的幢,幢上有網子,所以名「梵網」。一般道場會懸幡、懸幢,「幢」是供具,「幡」也是供具。是以這比喻來立經名,就是「因喻立名」:用這比喻來立本經的名字。
這部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是誰說的?能說的是盧舍那佛,盧舍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是盧舍那佛,是同一位,只是不同的名字,化身叫做釋迦牟尼佛,本尊叫做盧舍那佛。就好像你在你家,你有你的名字,你在公司你有你的英文名字,你在各地都有一個名稱、代號,這是化身。這號是隨緣而立,是為了教化此方眾生,故號釋迦牟尼。就好像你的名字,你小學的綽號,跟你國中的綽號不一樣,跟大學的又不一樣,誰為你取的呢?只是應緣而立,你的同學不同,所以給你取的綽號也不同,你父母給你取的小名又不一樣。這樣解釋就能了解,為什麼叫釋迦牟尼佛,又叫盧舍那佛,所以知道不是兩尊佛。盧舍那佛化身為千釋迦,此千釋迦再現百億釋迦在閻浮提大梵天宮,看到大梵天王的網羅幢,它的網孔猶如諸佛教門各各不同,就好像菩薩的心地戒,因為這因緣,說了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也就是後面的十重四十八條戒相,這是簡單解釋經名。
別解文義:
以下正式進入經文。
經大體上開三分,但是順義理故,又不局限於經開三分,末法的眾生在為經典分科判教的時候,總是循著故套,見經文稍涉有義理之處就判為「正宗分」,非但不能顯示經典的義趣,有時候還埋沒了義趣,所以我將它重新判過。
第一:順理稱性發起分。
第二:達體本具圓融分。
第三:行滿流布無礙分。
第一分是經本一開頭,「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花臺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一直到「大眾皆恭敬。至心聽我誦。」這就是順理稱性發起分。
再來是從「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一直到「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是達體本具圓融分,這是「正宗分」。
後面「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者。」一直到最後,是「流通分」,名為「行滿流布無礙分」。
十重四十八輕判為「流通分」,把戒體判為「正宗分」,若不明戒體,沒有辦法行持,也沒有辦法流布此大乘圓頓戒律。沒辦法流通,也沒辦法受持,即使受持也不能達到圓滿。所以這一部經最重要的【正宗分】,一定要認真仔細聽,從這裡得無作戒體,從這裡了本自性,後面的十重四十八輕戒,總是枝葉而已。所以我把它重新判過,讓大家明白無作戒體的重要。戒體一明白,後面的戒行才能修、才能行,不然都只在事相上造作,即使事相上做圓滿了,跟真性還是相違背,而且也不圓滿。什麼原因?因為不明無作戒體,這點很重要,所以我將其重新分判過。
按通途分判,一定是把十重四十八輕判為正宗分,這次為了顯示無作戒體,使經文義理更明,所以重新判過,使依據更為清楚。所以是稱性順理來發起這菩薩戒,跟祖師大德做的教起因緣是一樣的,是法爾應行,眾生本具,所以是順理稱性。「正宗分」是讓大家達體本具,了達無作戒體是眾生本具的心體,本自圓融無礙,不光你具足,一切眾生皆具足,所以說一切眾生皆可受戒。後面是「依體起修」,故名行滿,「行」就是修行、行為,能至圓滿究竟佛果,能夠化導十方。如千百億釋迦一樣,流布無礙、分身無礙、一多無礙,小能容大,大能容小,這才是真正的「流通分」。這整部經簡單判為三分,由這三分,把它的義趣顯示出來。其實即使要分做十二分也沒有問題,分做百千分也沒有問題。所以不要認為,就非得定做三分,而作定解,要知道,依義定名,萬無一失,以名定義,萬無一得。所以重新把它判過,這樣更能明白什麼是無作戒體,剩下的內容,下一講再說明。
菩薩戒正說二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華臺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
這一段是承接上卷,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摩醯首羅天王宮中降伏大自在天王。
一般凡夫眼看,釋迦牟尼佛是在印度菩提迦耶示現成道。「說魔受化經已。」是講,實際上,釋迦牟尼佛別為通教利根之人於第四禪天,示現降魔、成道。之後為其廣說心地法門,也就是盧舍那佛所傳的心地法門。這時候佛在法會上身出無量光明,與會大眾不知道這瑞應代表什麼?爾時會中有「玄通華光主菩薩」,起立向佛合掌,詢問這殊勝的瑞相。
釋迦牟尼佛接引與會的諸大菩薩以及天眾,回到華藏世界,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見盧舍那佛,盧舍那佛為大眾再次宣說心地法門。
這段是表「攝末歸本」,前面是「跡」,後面是「本」。說已,大眾領受心地法門品,盧舍那佛囑咐千釋迦及千百億釋迦,分別將這心地法門傳授給一切眾生。所以釋迦牟尼佛入「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入定還復本處,出定下生南閻浮提,示現八相成道,也就是大家看到的釋迦牟尼佛。
初現蓮華臺藏世界「東方來入」,這在古德的註解裡講是「來入東方」。因為我們這世界在蓮華臺藏世界之東,故名「來入東方天王宮中」,就摩醯首羅天王宮示現降魔。佛在娑婆世界示現成道以後,遍歷十處十會,從妙光堂一直到摩醯首羅天王宮中,其中經過忉利天、夜魔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一直到第四禪天的摩醯首羅天王宮,在那裡降伏魔怨,而後再迴入娑婆南閻浮提,再為我們說心地法門。這就是《梵網經》的緣起,這一分,判為「順理稱性發起分」,因為是依盧舍那佛故名「順理」;心地戒是眾生本具故名「稱性」,依此而發起廣利群生,故名「順理稱性發起分」,這是第一小段。
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到這裡是一小段。
上生摩醯首羅天宮,「摩醯首羅」翻作中文叫「大自在」。他所統領的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有百億個日月。以現在的科技是沒有辦法去看到摩醯首羅天宮。佛說魔受化經以後,在此示現成道,示現的地方叫「迦夷羅國」,「迦夷羅」翻作中文叫「赤澤」。這裡是古佛示現成佛的地方。母名「摩耶」,他的媽媽叫摩耶夫人,賢劫千佛都是從摩耶夫人胎裡而生,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摩耶」翻作中文叫大幻,也代表了大願智幻法門。所以佛在母胎當中就已經八相成道,示現圓滿了。釋迦牟尼佛說法利益眾生不離摩耶,這是超情離見。
佛法不是講哲學,哲學不是佛法,所以不要落思量上,一落思量,這境界你想都想不到。認為有生有滅、有來有去,就為三世所拘束。釋迦牟尼佛沒有這些問題,所以他能夠示現化身自在。眾生聽到佛這樣示現,產生很大的疑惑,沒有辦法接受。因為這部經是一乘了義,不是大乘方等經典,這部經跟《華嚴經》都是一乘了義的經典,非是一般凡夫可以測度了知。如古德所講:「超情離見」。是離開了情見、離開了能所對待。所以要「唯證乃知」,只有真正契入,才能真正信受。
看這部經的時候,最起碼要做到心放空,把從前的思惟模式全部放下。這不是一般三乘教當中看到的釋迦牟尼佛,而是釋迦牟尼佛本尊!本地之事,是如來所行的境界。
「父字白淨。」就是白淨飯王。他的父親名為白淨。他示現的名字叫悉達。「悉達」翻作中文叫頓吉,因為他出生的時候,一時之間寶藏盈滿故名為頓吉,諸吉祥悉皆具足,又叫「一切義成」。接著是「七歲出家」這句,也就是「出家七年」,於三十歲成道,隨方立號名為釋迦牟尼。「釋迦」翻作中文叫能仁;「牟尼」翻作中文叫寂默。能仁是「即體之用」,就是常講的「同體大悲」,寂默是「即用之體」,體用不二,這是簡單講釋迦牟尼佛示現來此世間。
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示現成佛,成佛以後,上生摩醯首羅天王宮中再為大眾說法,這是到達頂端。「從妙光堂」,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之處,《華嚴經》講:「阿蘭若法菩提場中。」但那不是真有個場或堂。在祖師大德的註解裡說,妙光堂距離釋迦牟尼佛的菩提樹有三里,實際上是「三而非三」,不做數目之想。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之處,叫普光殿,這是此間釋迦牟尼佛說法,次第往上到忉利天宮、夜魔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一直到摩醯首羅天王宮中,所以說次第十住處說法,傳誦盧舍那佛心地法門。就知道釋迦牟尼佛出世,是秉盧舍那佛教誡,為大眾說心地法門,所說之法不離心地。
大乘八個宗派不能離開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最重要的。所以菩薩戒最重要的就是先明心,明心的「心」就是無作戒體,不因造作而得,要到無思量處才叫圓滿持戒。永明大師講:「無所持而具戒」。「持」就是有所著,若於一切時、一切處都無所著、無所持,那就持戒圓滿。故名「無所持而具戒」。知道自性本具,所以「無所捨」,無所捨而行檀。「檀」就是布施,檀波羅蜜。所以一切皆是指示心地而已,即使淨土宗也不例外。所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不離心地法門。這心地法門在《楞嚴經》叫「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在《梵網經》叫光明金剛寶戒;在淨土宗叫「理一心不亂」;在經教上叫「第一義諦」。約妄而說真,故名真如。種種的名相總是在說真如自性而已,不說餘物。這是學佛人應當知道的、受戒的人應當了解的,不然不能得戒,這是最基本的道理,是律宗的根本。這話有依據,在《梵網經》後面講:是一切諸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一切佛性種子,所以「心地」是一切法門的根本。依此心而修法,所修的無不攝歸本心,不假外求。很多人都心外求法,認為有戒可持、有戒可犯、有法可修、有羯磨可作,這些都是心外取法,不能了達真性。講這些,執著的人必然要毀謗,說:「你這樣子偏空」。我不說空見,你莫作空解。受完戒還有很多事情都要作羯磨法,這些總是枝葉,能不能不作?那要看你的智慧了。最重要的,是要心不取相、不生分別心,要能夠離染,這就是最好的、真正的羯磨法。「羯磨」翻作中文就是「作業、作法」。「開齋」就要作羯磨法;出家人拿到新衣服、供養就要作羯磨。為防止起貪著。如果能捨貪、能去執,羯磨與不羯磨都是戲論,都不相干。所以從前古來祖師大德都是教這樣用功,教離相、教不取相,這才是真正的梵網、才是真正的大乘。
絕不能把大乘佛法、大乘的戒,曲變為小乘、曲變為人天乘,這樣你就不如法,佛法就衰敗了,因為戒為無上菩提本。如果你起有作心、造有作行,只是得生人、天二道而已,不能作無上菩提本。因為菩薩戒是心地戒,所以才能作為無上菩提的根本,這點非常地重要,甚至把《梵網經》重新分判過,讓大家能更清楚知道。
後面的十重四十八輕戒,判為流通分。把正受戒體列為正宗分,正宗分是最主要的,因為要是不明戒體,後面就沒有辦法行持,縱然行持,也像中峰禪師所講:「縱有功行。亦成虛設。以不順佛故。」因為跟真心本性不相應。菩薩戒的十重四十八輕條條稱性、條條具三聚淨戒,所以講:「稱性三聚淨戒」。所謂「稱性攝善法戒」、「稱性攝律儀戒」、「稱性饒益有情戒」。實際上,三聚淨戒本來就稱性,但是現在的人不達此理,以為有惡可斷、有情可攝,所以加「稱性」這兩個字。其實是自己被情所攝,所以認為有情可攝、認為有善可修,所以都不稱性。所以要懂這三聚淨戒。一旦起一毫思量、一毫分別計度,即落「有」邊,即被魔攝。你不是攝眾生,而是為情所攝持,那你僅是個凡夫,怎能說自己行的是三聚淨戒。為什麼叫三聚?因為能聚一切功德法,故名三聚。所以學佛人要知道,須從心地下手,這「心地」不是現在打妄想生生滅滅的妄心,不打妄想的那個也不能算是,因為妄想與非妄想,還是能所對待。
所以六祖慧能大師告訴惠明和尚:「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這個便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六祖大師向來用直指法,不是叫他參,參究還要一陣子才開悟,惠明當下開悟,受六祖印證,所以六祖是直指法。在黃檗禪師的《傳心法要》中也是這麼說的。黃檗禪師是六祖的徒孫,他講六祖當初怎麼指示惠明上座的。所以不思善不思惡,不生妄想亦不落非妄想,這個便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就像一顆玻璃珠,它能夠現種種色,能夠映現它以外的色相在這珠上,若說這珠是黑,那只講對了一半;說這珠離黑,離開了黑,那也是講對一半。因為不見珠體本自清淨,所以落於善、落於惡,就像黑、非黑亦復如是,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用玻璃珠的方式比喻就能清楚了。再舉個比喻:鏡子照萬物,大家每天都要照鏡子,尤其現在有些愛漂亮的,每天都在照,現在連男眾都要照鏡子,那照一照,看能不能照見本心?鏡子現相,相是在鏡中?還在鏡外?這不是叫你參。是要知道鏡光本淨,要能夠看到這鏡子有照的能力,而不在於即相或離相,這就是六祖慧能大師、達摩祖師乃至神會荷澤禪師用的直指人心的方式,這才有指到心源。像禪宗的洪州宗,就是馬祖道一禪師用的方法,不管是「即心即佛」、不管是「非心非佛」,都只是善巧方便而已。成佛須是見性,須了心地,從這根本修。真正指示心源,就像六祖慧能禪師對惠明和尚所說的。學佛,不要想從五戒、十善修下手,那樣修到後來,頂多是個人。既然想要成佛,那還想保個人身幹什麼?這就叫「偷心不死」。又想要求生淨土,也想要保個人身,這叫「抱樁搖櫓」,根本沒有辦法前進,永遠無法從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就是因為心裡還妄想:「自己這一生要是沒成就,來生還能得個人身」。這話聽起來好像很保險,實際上,這話最不保險。這就是貪戀世間的心還在。要念佛、想成佛,對這世間必須通身放下,連放下都不可得,要內捨、外捨、內外俱捨,一切放下,這才是真正的出家。不管是什麼形相,是出家相、是在家相、是男相、是女相都一樣。就好像車匿,車匿是釋迦牟尼佛的車伕,他悟得真性後,「不移賤稱」,還是叫做車匿。所以,悟得本心者,平平常常,沒有一絲毫特異之處。所以曹洞宗講《五位君臣頌》,到最後「折合還歸炭裡坐」,就是平平常常的,也沒有所謂放光透亮之事,這是真正的見性。所以,人家問祖師:「什麼是道?」祖師云:「雲在青天,水在瓶。」還是一樣的。就像春天到了,花自然開,一樣的意思。學佛是以明心為要,任何一宗都不離這原則,《梵網經》也是如此。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
這部經是佛在大梵天王宮見到梵王的網羅幢,以此比喻來立名。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是一個娑婆世界的主人,這個娑婆世界歸他管,他才是真正有權力的人。佛看到他的梵宮中有供具─幢。幢是圓形的,頂上有羅網,所以說「佛觀大梵天王網羅幢」。表示與會的諸大梵天,都有持幢來供佛。「幢」代表說法,只要寺院有講經,就會升起幢,如果是做法會,就升起幡,所以叫「法幢高懸」。這算是古代的通啟,現代俗話講「通告」,如果寺院門口的旗桿升起幢,是通告大眾,今天是講經說法,不必問就知道;如果是懸幡,來了也不用問,今天一定做法會。現在的佛門大家都懸幡,整天做法會,以此當作自己不修行、有在度眾生的藉口。幾乎不見幢,縱然懸,亦同虛設,懸等於未懸,說等於未說。尤其現在有些道場,不但不講經,反而請一些博士、碩士、教授來講健康飲食,說好聽是提倡素食,其實是在引狼入室!這是形容詞,不是說博士是狼。佛門引世間人進來三寶殿裡,佔據三寶法座,在佛堂當中講世間法。一旦講世間法,大眾就會起世間意,甚至連你都起世間意,這些世間事就接二連三做不完。再來,就會要辦點文化活動:書法、雕刻、藝術、開畫展、開攝影展、金石展,再來就吟詩作對,越演越劣,舉辦這些就是道場要開始敗壞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接引大眾,可沒有辦素食講座、健康講座,也沒有講弟子規,也沒有在提倡什麼中華文化,統統都沒有。更不會教人家按摩,有的道場還教人按摩,那不是道場,那叫養生館,來道場是要修行,不是來養生的,還有出家人在道場彈琴、拉小提琴,也有畫畫的,他們不知道出家所為何事,這都是佛門敗壞的現象。縱然有在說法,說得也不圓。以前對於講法不圓,或是參禪未開悟的,稱為蛤蟆禪,還可以道兩句,跳一跳,講一點心性,講一點相近的法。但是真正問到痛切處,他沒有辦法回答,但至少還有佛法在。現在佛門裡面,連跳都跳不起來了。
如今佛門很多人錯認為:學佛要先學弟子規、感應篇來作基礎,其實用這些外道書教人的,這都是犯菩薩戒。後面就有講到:學外道俗典,心背大乘經律都是犯戒。弟子規是俗典,感應篇也是俗典,學鬼神典籍或俗典、雜論等等外道論,統統都毀犯菩薩戒,因為學了之後就會謗大乘。會先犯四十八輕,再來就要犯十重。再來就會開始胡說:說大乘法不行,因為沒有基礎,要先從世間那套做起,這就開始謗大乘了。所以佛制定絕對不可以看、絕對不可以學外道典籍。在《地持菩薩戒經》裡講到「背大向小」是屬於犯重。
佛看到網羅幢,網有孔,很密,羅網交織的網孔,一個孔代表一個世界,如同無量世界。釋迦佛尼佛觀無量的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諸佛的法門亦復如是。這是告訴你,所有諸佛的法門如同梵王網羅幢的網孔,網孔依心地,這是表法的意思。一個網孔代表一個法門,無量的網孔代表無量的法門,所有的法門都不離心地,即使佛說得再多,八萬四千法統統不離真如自性,不離開真心本性。如果離開了,那就是經典上所講,離經一字即為魔說,一切行門不會離開真如自性。所以念佛修淨土,目的在於見性,如果不能見性,這個淨土法門也不叫淨土法門了,你也不用學,因為沒什麼殊勝的。念佛重點要見性,帶業往生只是它的附加功能而已,不是修淨土的就一定要帶業往生,也可以斷煩惱,也可以成菩提。
因為菩提自性,人人本有,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念佛就是為了如此而已。如今很多學淨土的人,每個都想帶業,他一直想:「我要帶業往生」。結果呢?淨土沒去,倒是帶了很多業,因為他天天想帶業,貪業帶一點,瞋業也帶一點,癡業也帶一點,我慢業也帶一點,什麼業都帶一點,愈帶愈多。
跟你講可以帶業,那是你有在用功,精進能消除業障,如果沒有消乾淨沒有關係,可以帶業,不是叫你一定要帶著業去往生。所以祖師跟你說「只帶舊業,不帶現行」,你現在心裡起心動念帶著業,會隨業流轉,不能往生淨土啊。這裡要再作個揀別,業伏不住不能往生,所以學淨土法門不是叫你天天想帶業,天天想帶業就會業障深重,念佛是要消除業障。所以末世學淨土的學人自己要清楚,不能夠天天想著「我要帶業」,你要想的是:我怎麼消除貪瞋癡?怎麼消除這百八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這才是真正的學人。你才有學到佛法,這點非常地重要。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法門竟。
釋迦牟尼佛來這裡示現作佛已經八千返,也就是八千次了。為什麼?正是因為這個名號,「能仁寂默」,「能仁」就是慈悲的意思,南閻浮提這裡的眾生心垢非常汙濁,人的壽命極短,他還願意來這裡示現成佛,所以知道佛的悲心有多重。在障礙這麼多、這惡劣的環境,他都還來這裡救度眾生,確實是不捨一人。所以你遇到佛法,你要生感恩的心。現代人講感恩的心,要感謝佛恩。縱然你粉身碎骨,你也沒有辦法報,所以祖師講:「粉骨碎身未足酬。」,沒有辦法報。佛恩大過父母恩,你的父母跟你只是一世而已,釋迦牟尼佛來此八千返。所以菩薩戒裡面講,常生佛性孝順心,就是要讓你用孝敬父母的心,順從佛陀的教誨,故名孝順父母師僧三寶。這世間父母生的是你的色身,你的和尚,乃至釋迦牟尼佛生育的是你的法身,是你的法身之父母。所以,「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如來以「大智」度一切眾生,以「善巧方便」攝化眾生,所以說是一切眾生的父母。你父母照顧你只有一生,來生他也沒有辦法。釋迦牟尼佛照顧眾生八千返,所以你要生恭敬心、孝順心,順於佛陀的教誨,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這才是真正的孝順。佛門講的孝順跟世間人的愛欲孝順不一樣,世間人的孝順就是出於愛欲,是愛緣慈。比如說:這個人跟我有關係,對我好過,我就對他好,這愛緣慈。現在的小孩,要是父母障礙他,他就對父母生瞋恨,他就做一些悖逆之事,一旦父母對他好,他又跟父母又好了,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這種是愛緣慈。這都是有生有滅,都不能達到究竟,境界一轉,心隨著境界轉。有的小孩,他父母親對他很好,長大了以後,結果發現原來這不是我父母,甚至是自己的殺父仇人,馬上反過來要殺他們,就像阿闍世王。你們可以去看《觀無量壽佛經》阿闍世王的故事。所以這世間的感情是會變的,唯有佛以無緣大慈攝受眾生,這不會改變,所以來此娑婆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金剛華光王就是示現成佛,佛的果地如同「金剛」,以萬行因「花」莊嚴自心,「光」是表如來的智慧,能夠善巧說法,釋迦牟尼佛成道坐於此座上,安住於自性清淨的境界,又叫大光明藏,故名金剛華光王座。「王」是無過其上的意思,也叫師子座,統統都是讚歎之詞。「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法門竟。」
所以上生摩醯首羅天王宮,說心地法門。如來出世就是講真心本性而已,修行就是修心地法門,要明心見性。三十心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就是從初地「歡喜地」一直到法雲地,為說明心地法門、說明菩薩行,菩薩的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我佛法中無聲聞弟子。」如來出現於世,真正的佛法當中,唯說一乘法,《法華經》說:「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釋迦牟尼佛說: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但是眾生沒有智慧,跟他講一乘法,他聽了沒有辦法接受,反而謗佛。所以佛尋念過去佛,是怎麼教化眾生的?所以方便說三乘,雖然說三乘,目的是要你了達一乘,不是要你去學三乘。所以佛說小乘法為破外道見,說般若法破二乘,最後法華涅槃,開權顯實,指示出常住真心,眾生本有如來秘藏。就是《涅槃經》的咸安秘藏,宗旨是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一闡提也有佛性,也能成就,沒有所謂「闡提不能成佛」的問題,所以跟《梵網經》講的一模一樣,後面就會講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作佛。
所謂「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這就是真正的無作戒體,所以釋迦牟尼佛直接授與一切眾生。受了菩薩戒沒有退戒的,因為不可能退失佛性,眾生縱然在迷,墮到了地獄,他再惡、再可惡,縱然他毀佛害教,他還是有佛性。古人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民。」如遇到叛逆之事,只要如法招安,依舊是王土王民,所以不能夠「屠國安民」。生病了,你不能「滅身療病」,把這身體給消滅了,說是病好。所以真正的一乘了義就在於此,其他的二乘漸教,都是有修有斷,就如同滅身療病,屠國安民。特別是二乘,他要滅色入空,把色相給消除,才能入寂滅。二乘法講「析空」,透過分析色相而入於空,都是取著之法,都是不了義。大乘講「體空」,唯大乘直下見性,這方是直捷穩當之法,不走遠路。
釋迦牟尼佛來這裡示現成佛,為一切大眾開心地法門竟。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
這一段非常重要,佛從天王宮下來,在閻浮提菩提樹下成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講的就是要傳盧舍那佛心地中,乃至初發心,乃至究竟位,常所誦一戒,這一戒叫「光明金剛寶戒」,持戒一定要了達這個道理,如果你不了達,你天天在持戒,即使做到:過午不食、不坐臥高廣大床,乃至十二頭陀行等等的戒行,都是在事相上打轉而已。甚至因此起瞋恨,看人家有持、看人家有犯,自己有持、自己有犯,統統都是對待心,見持戒者心生恭敬,見毀戒者心生傲慢,輕視對方,總是沒有辦法成道。道宣律師當初就是不明白光明金剛寶戒,所以才妄生分別,後來窺基大師度他,才成就律宗一代的祖師。道宣律師行持非常好,受天人供養,所以他看不起人家不持戒,常生分別,就是不曉得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具此戒。這是現在戒場都沒有講的事情,現在的戒場講戒,都講一些世間話,甚至還告訴人家可以煮葷腥,這都是當場破戒,菩薩戒上說:自作教他,見作隨喜。而且大乘的戒律還要看,你是什麼身分破戒,如果你是出家人,你又是有影響力的人,你又在有影響力的地方,在戒場,你告訴大家可以煮葷腥,這就是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你正犯第一條殺戒,菩薩波羅夷罪,你就破掉了,非菩薩,將生生常墮大地獄中。為什麼末法的出家人幾乎都下地獄,就是因為他告訴你可以煮葷腥。這地獄我不敢去,我也不想去,所以我告訴你們,千萬不能煮葷腥,絕不能殺生、不能吃肉,這是佛規定的,是菩薩戒的規定。甚至沒受戒的也一樣不能殺、不能吃,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有規定不准吃肉。只要你是佛弟子,就不准吃,一旦吃了,那就不是佛弟子。
這是「是非題」,不是「選擇題」,沒有給你選的。所以要知道,對於心性不明白,後面的戒就沒有辦法持。你只在事相上說:「我自己沒有殺」,可是你忘了,你自己在戒場當中教人殺。或你平常教人殺,要是道場居士來問,或是朋友問你,你跟他講:為了家庭幸福圓滿可以殺生,那你就破菩薩戒了,這問題非常嚴重啊!你們自己可以反省,看自己有沒有犯戒?很簡單,你要是人情,那這戒就破掉了,那你要懺悔,你就要重受,甚至有人都不曉得自己破戒了,因為不知道「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不知道持戒要從心地下手,所以常常犯後面的戒律。以前的祖師是大過不犯,小過不斷。現在的人是小過常犯,大過不斷,常常在毀戒,更常常犯戒,甚至還告訴人不要受戒。現在的出家人,甚至在家人會教你不要去受菩薩戒,說受了就會墮落。那盧舍那佛豈不墮落?釋迦牟尼佛豈不墮落?這些諸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各各都有受菩薩戒。彌勒菩薩是下一尊佛,他也受菩薩戒,怎麼會說受了會墮落呢?沒持好會墮落?應該說是你不知道怎麼持,不知道如何用心,如何持戒?你只在事相上做到,心想:「我沒有殺、我沒有偷」,但是,心裡面淫、殺、盜、妄念念不絕。所以菩薩戒不是只有講事相,只有講事相就會執在事相上,自己有沒有犯,有時候都還搞不清楚。就像在戒場裡面常常聽到,有人問:「如果家裡面的人,兒子女兒是吃葷腥,我回去還要煮給他吃,請問和尚,我怎麼辦?」這時,和尚就要下地獄給你看,因為他告訴你可以煮。這些法師嘴巴倒是很硬,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問題是:「你入地獄幹什麼去﹖」你入地獄只會辛苦了地藏菩薩。所以受了菩薩戒,千萬要記住:不能煮葷腥。
沒有受戒的呢?那更不能煮。因為有戒可犯名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沒有受戒的人,你煮了,你可沒有受戒的功德給你抵消,現代人講的:「你沒償債能力」。那你殺生,教人殺生,或像有的在電視上教人煮葷腥的,或是現在網路部落格教人煮葷腥的,你自己寫,寫得好高興,那些都存檔了,現在放在雲端裡面幾百年都不會刪掉,甚至人家把你寫的收集起來印成書,說是給大家家庭幸福。那你要大禍臨頭了!所以不明心地,就不知道這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應當常誦,如果不曉得,那就沒有辦法持戒。這一品先講到這裡,心地戒品下一次再作說明。
菩薩戒正說三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從摩醯首羅天王宮中下生南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的一切眾生,特別是為了想成道的眾生,還有覺得自己業障深重的眾生。所謂「凡夫癡暗」之人,「凡夫」就是業障深重,「癡暗」就是愚癡不明心地之人。幾乎來學佛的都是為了明心見性,所以學佛要抓得到宗旨,你願意學,佛就為大眾慈悲宣說,你當體領納,自然能夠成就無上佛果。所以《梵網經》講的就是盧舍那佛於初發心,心地中常誦這一戒,這一戒不是十重四十八輕,十重四十八輕是枝葉,這話是寂光律師以及憨山大師告訴我們的。眾生要是明了光明金剛寶戒,當體成佛。就是因為不明了,所以為你開十重四十八輕,為你開二百五十條戒,乃至八萬細行、三千威儀都只是為了見性而已。所以修行要依光明金剛寶戒而起修,持戒要持光明金剛寶戒,不是在枝葉上打轉!要是明白了光明金剛寶戒,十重四十八輕自然具足。若是不明,縱然持亦是有缺。所謂「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名破戒者。」正是這個道理。佛常誦光明金剛寶戒。所以《華嚴經》講:「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重點是:你能不能與如是觀行相應,能不能體得光明金剛寶戒,這才叫持戒。說「持」實際上無所持,所以說「無所持」而具戒。跟凡夫講「持」,又變成執了,那不是真的持。跟你講不持,你又放逸了,就變散。所以說講經不好講,講戒也不好講,教你持戒,你就持到戒相上去了,不知本性如同光明金剛,「光明」是智慧之相,「金剛」代表極其堅利,依此無作戒體,能斷一切煩惱,所以是盧舍那佛所誦。這「誦」不是口誦,智者心行,愚者口誦。愚癡之人嘴巴誦戒,心不持戒,與戒體不相應。真正有智慧的人與戒體相應,所以說智者心行。盧舍那佛是大智者,所以從初發心便誦戒。是誦光明金剛寶戒,他只誦此一戒,所傳的只傳這一戒,十重四十八所為護的,就是為護這一戒,護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什麼叫「護」呢?並不是真心本性有缺陷、戒體有缺陷,有些人執在事相上,這裡是講頓超的大戒;不在聲聞戒上打轉,那些是有修、有持、有毀、有犯。
無作戒體不可毀犯,就是眾生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既不可毀犯,為什麼說毀犯?因為迷失,所以才說毀犯。什麼是不殺生?後面會講到,「無能所」才是真正的不殺,與智相應,不然都名殺生。斷煩惱是殺生,證菩提是殺生,因為一證菩提煩惱就斷,有取、有捨是殺生,都是不明光明金剛寶戒。所以這個戒叫一乘戒,不是二乘戒,既不是聲聞戒,也不是人天戒。人天的戒:有持、有犯、有毀、有損!這個戒不可毀損,不可破壞。「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這個就是光明金剛寶戒。
是盧舍那誦,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誦,盧舍那誦。我亦如是誦,汝等諸菩薩也應當如是學。後面偈頌說:「受持是戒已。轉授諸眾生。」這是眾生本有,不從外得。所以菩薩戒可以自己求,聲聞戒要和尚傳,因為這是眾生的本源心地,而且要廣為流傳。有些人說:「沒有受過菩薩戒的,不能聽戒」。這是胡說八道,跟盧舍那佛的本願相違背。盧舍那佛在《梵網經》後面講,叫我們流布此經,既然說要流布,就是大眾都可以看。比丘戒、比丘尼戒後面沒有說要流布,它規定只有出家人可以看。但是菩薩戒是人人可看、人人可學、人人可受,最好天天看,就是你本具,不從外得。
聲聞戒是有犯,佛才有制。有制有犯,有犯有制。菩薩戒是如來初成菩提的時候一時頓說,是本性顯現,沒有所謂先犯後制,不假外求,所以是真正的戒,其他都是幻化之說。所以《法華經》說:「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這九部法當然就包含聲聞戒,目的是入大乘為本。這戒就是大乘戒,玄義講到「大乘制教」,制教就是戒律,大乘戒律屬大乘毗奈耶藏攝,所以盧舍那佛誦光明金剛寶戒,你們也應當如是誦。所有受菩薩戒的、未受的、未經過儀式的,都應當如是誦。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起一念分別,就是誦戒;不起一毫執著,就是持戒;眼見色,耳聞聲,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轉,就是持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不是很抽象!非常地實用。這一戒持好了,比丘戒也具足了,比丘尼戒也具足了,乃至五戒、十善統統具足。所以,受菩薩戒前不用先受五戒,特別是《梵網經》,它是一乘的,只要持光明金剛寶戒。光明金剛寶戒就是常住真心,所以念佛就是持戒。有些人想:「我念佛就好,不要持戒。」不對,念佛就是真正的持戒。持光明金剛寶戒就是真正的念佛,因為與佛心相應。念佛要是不與佛心相應,要是排斥戒律,甚至毀壞戒律:說要學弟子規、學了凡四訓這都是毀壞戒律,不與佛心相應,所以要懂得怎麼持。乃至持戒時取相、對境生心、在戒相上分別等等,統統都是毀戒,都與常住真心不相應。寂光律師提倡梵網戒,人稱他「光明金剛」,是真正的律宗大德,要學律可以跟他學。在現代,我找不到真正可以介紹給你們學律的,因為統統著相,沒有一個講真實話,沒有一個能夠悟入光明金剛寶戒,所以要學戒就跟寶華山的三昧寂光律師學,他是真正會戒律的,不著相,所以他能中興律宗。
律宗衰敗就是壞在「執相」這兩個字。所謂「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消霜雪。」有兩位比丘犯了戒,心裡面非常地難過,找優波離尊者懺罪,維摩大士看到他們,愈懺罪愈重,所以把他們兩個叫過來,告訴他們業性本空,戒體本具,這兩人當下頓證無生法忍。所以真正會持戒的,不在於執著這些戒相。這是現在非常大的問題,甚至有的連戒相都不學,這問題更大。我說不要執著戒相,但不是不學戒相,話要聽清楚,沒聽清楚那是你的過失。有一些人錯解,說:「好,我不執著」。結果,他就不守戒,就亂來了,那叫「波旬眷屬」。
現在很多出家人都不守戒,看著世間書,講著世間話,到處與人攀緣,道場不講戒律、不講經典。或是有些表面講經典、講戒律,其實只是掛羊頭賣狗肉,統統都已退轉到世間法去。甚至在三寶殿中告訴信徒戒律沒有用,要學弟子規才能把佛法學好,這種行為就是破戒,背大向小、心好俗典,是犯菩薩波羅夷罪!受了菩薩戒,真正有得戒,這人絕不會背大向小。更不要以為十重四十八輕中,自己只犯了輕,不對,這是犯重!因為退菩提心,忘失光明金剛寶戒就名為犯重。如果迷而未忘,暫時迷,那才是犯輕,名輕垢罪。若是永遠忘,甚至還到處叫人學世間法,那就是犯重戒。即使沒殺生、沒偷盜,還是犯重。因為心背大乘,「心背大乘」就是不學大乘。或是說大乘沒有用、是不著邊際、是高談闊論,或說戒律沒有用,這都屬犯重。現在甚至有的出家人,自己破了戒還不曉得,出家人受戒是從沙彌戒,再來是比丘戒,一直到受大乘菩薩戒,圓滿三壇大戒。結果,有些出家人受完大乘菩薩戒以後,又跑到泰國去受南傳戒,南傳是比丘戒,是小乘,正犯了「背大向小」。這一講現在一大堆老和尚全部都犯了,不過沒關係,不要掩飾,去懺悔就好,再重受。像這種行為就是背失戒體,就是因為不明無作戒體。如果真的明了無作戒體,就不會受了菩薩戒又跑去受一般的戒律!若強說這是攝善法,菩薩戒的善法,是講稱性的,二乘戒不稱性,是隨事而制。所以有一些二乘戒,到現代就不適用,那是依當時的因緣制的,有些東西在現代根本沒有,也不會犯,也不必持,所以沒有持戒或犯戒的問題,要知道怎麼持戒。
佛教、律宗要興盛,這一本《梵網菩薩戒》一定要提倡、要讀誦、要讚歎、要廣為流傳。能流傳這部經,生生世世不墮惡道。即使沒受戒的也可以誦,因為這是你本來面目。所以盧舍那佛誦,一切菩薩一切眾生應當如是誦。
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
所以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的本源。不光是盧舍那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如是,講盧舍那佛就是釋迦佛,因為盧舍那佛是本尊,講這部經,習慣用盧舍那佛,讓你明了什麼是一切諸佛的本源。要成佛一定得學《梵網經菩薩戒》,如果不學、不受,不能成佛。學五戒是得人天。學菩薩戒是菩薩的根,成佛的根。若聽外面的法師胡說八道,那你是阿顛迦—無善根,那就沒有辦法了。若有法師告訴你,你要保人身,持五戒。你要告訴他:「我不保人身,我要作佛」,要他給你作佛的方法,如果他拿不出來,叫你先做人,你就不要跟他學,跟祖師學看古德的書一樣可以成就,更是親近大善知識。學佛就是要作佛,跟六祖大師一樣,六祖初見五祖弘忍和尚時,就講:「我是來作佛的」,又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大家也應當這樣學,進佛門是來作佛的,不是來保人身的,佛門不賣保險。外面人亂說,你卻相信,那就沒有辦法,是你善根不夠,所以對於這「光明金剛寶戒」無法領納。
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頓制的一乘了義戒法,連舍利弗、目犍連這些大阿羅漢都沒有能力參加,大家現在有因緣遇到,福報真是太大了,應當直接信受。
現在的出家人,不教你學大乘,反而教你學人天,拿一本《十善業道經》就想矇騙大眾。依名字來判,《十善業道經》是人天乘。從人天乘當中講一些小乘法,《佛說十善業道經》是對娑竭龍王說的,娑竭羅龍王是畜生道的龍王,所以說:「菩薩有一法」—十善法可以救你出惡道,這是教畜生修十善,沒有錯。要是娑竭羅龍王直下承擔:「我不做人,我龍身直接成佛」,那就是法華會上龍女獻珠,直下頓成。所以說「成佛的法華」。這龍女的善根非常好,比娑竭羅龍王還要殊勝,所以娑竭羅龍王示現做一般的龍,本地雖是大菩薩,但是他示現了,就代表他是龍身,是瞋恨心,畜生道是愚癡相。真正能頓成的是大乘,而且特別是淨土法門,修行不歷次第,凡夫即凡身而頓超,直證阿鞞跋致。所以講的都是一乘了義,都是大乘圓頓之法,不是一般五戒可比。而且學菩薩戒就具足五戒,學五戒沒有具菩薩戒。這點要清楚,一定是學菩薩戒具五戒,學五戒不具菩薩戒,後後勝於前前。菩薩戒包羅萬象,它是一切佛的本源,一切菩薩的本源,是眾生的佛性種子,所謂「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佛種從緣起」不是叫人出家。「佛種」就是講:眾生有佛性種子,故名佛種。「從緣起」,緣就是要假熏煉。所以要修行、要念佛、要持戒,就像大摩尼寶,雖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不加以種種熏煉,若人唯念寶性「終無得淨」,終究沒有辦法清淨。眾生佛性亦復如是,本自清淨,但要透過修行,修行雖然「有修」,但只是除掉垢穢而已,不是真的另外有寶可得、有戒可持、有戒可得,所以才叫真正的光明金剛,這是本地風光,真正的無作戒體,不從「有作」而得,有作不能得,要心真的無念無相才能得,所以你們現在聽,只是先識得、解得,還沒有悟得,要是真的悟得了,那真的是一帆風順,功超累劫,就是《楞嚴經》講的,若悟本根與不悟者,日劫相倍。你要能悟圓通根本,什麼叫圓通根本?就是真心本性。與不圓根,日劫相倍。你修行一日勝過人家多劫,所以真的功德無量,不可思議。所以這個光明金剛寶戒是眾生的佛性種子,這佛性種子大家都有,所以為什麼分判—順理稱性發起分,這些才是真正的順理,因為眾生本具,因為是菩薩根本,是諸佛本源,所以隨順佛性而說此戒,而制後面的十重四十八,乃至比丘二百五十、比丘尼三百八十四以及五戒十善,目的是要你見性。一再地強調,所以光明金剛寶戒這一戒非常重要,不能忘失。什麼都可以忘,這一戒不能忘。要知道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不殺生,本自清淨所以不偷盜、不邪淫、不淫欲。淫欲就是邪淫,邪淫就是淫欲,正淫還是淫,都是淫欲。實際上,淫欲沒有所謂正跟邪。為什麼佛制不可以邪淫,這邪淫是什麼呢?但凡淫欲具名為邪,後世學人不知道這層道理,以為:夫妻就可以正淫,實際上正好墮落。所以要知道,佛制不邪淫的意思:「但凡淫欲具是邪」,除非你是大菩薩再來,那目前沒有看到,所以就不說。你要知道光明金剛寶戒,才能持後面的十重四十八輕,才能學、才能修,所以這裡是順理稱性發起分。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
這裡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乃至於一切意識色心,「意」就是第七末那;「識」就是第六識,能夠思量、能夠分辨;「色」就是所對的相分;「心」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所以「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是「情」,就是有情;是「心」,就是它有心。特別強調一切有情眾生,皆入佛性戒中。所以你本來就入!戒體你本來就具足,故名無作!受戒不講這個,那後面的戒就沒辦法修、沒辦法持。這裡告訴你,你所見到的一切色相,不管是在凡夫位、還是在聖賢位,全部都入佛性戒中。正是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切意識色心,就是唯識宗講的:色法、心法。心法再開為三,就是心、意、識。色法就是相分,心法就是見分。見分、相分統統都入佛性戒中。所以是彌勒菩薩來教授菩薩戒,就為了讓你了知萬法唯心、萬法唯識,那你就得戒了。文殊菩薩作羯磨,羯磨讓你返本還源!識得光明金剛寶戒,也就是用般若智慧見到實相。得戒和尚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就是盧舍那佛,這是傳戒。立個「三師和尚」給你作代表,讓你知道這表法,實際上,目的就是要你見自本心而已!所以「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都入佛性戒中。」「戒」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戒。
「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是眾生的本因,眾生要依此起修才能成佛,叫「稱性起修」。這才是無作戒體,無作戒體一受永受,因為你明白了,故名得戒。要是忘失了,那就毀戒了。說毀也不是真的毀而是你迷了、忘失、被境界所影響、被自己情緒所影響,不知道一切意識色心,皆是虛妄,皆是佛性戒中攝。在《楞嚴經》叫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法華經》叫一乘實相;《涅槃經》叫如來藏;《華嚴經》叫一真法界;《梵網經》叫光明金剛寶戒;《圓覺經》叫大光明藏,講的都是「常住真心」,都講這件事,這是一切眾生本因。《圓覺經》講:「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一開始就告訴你,依圓照清淨覺相。就跟這一部經一樣,還沒宣戒相受十重四十八輕的時候,就先告訴你戒體。當對於前面不甚明白,後面才又再跟你宣戒相,若前面已明,戒相就不用宣了,所以說為一切利根的眾生。「鈍根」是指凡夫癡暗之人,為這類眾生再宣戒相,目的也是要你明白光明金剛寶戒。十重四十八輕就是依光明金剛寶戒而生出來的,所以眾生修行要依佛性,這點最重要。若明白了那修行持戒就一帆風順、一馬平川!是真正的得戒,所以「當當常有因。」當然是我們修學的因,故名「當當常有因」,正正當當的,「當當常住法身。」依此光明金剛寶戒修行,能證法身,能得解脫,能入般若,你本性的般若智慧能打開。
說法身就含三德: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藏。我們不斷地強調,受戒就是受這個,大家去看看,戒場若沒有講就不如法。經中盧舍那佛先講,講過以後,才為你宣戒相。如果你不解,就不名「解法師語」,若不解法師語,後面跟你宣戒相也沒用,受戒有何益?若解法師語,故名「盡受得戒」,都是第一清淨者。不管你是國王、王子、宰官乃至黃門、淫男、淫女統統都是第一清淨者,因為佛性當中一塵不染,這是常住法身。所以光明金剛寶戒,能夠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圓覺經》上也是如是說,依圓照清淨覺,盧舍那佛初發心也是這麼學,他沒有學弟子規。這講起來就很好笑,盧舍那佛沒有說要學世間典籍,沒說先把人做好再來受戒!他說:我初發心便受此戒,佛不妄語,所以能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不光釋迦牟尼佛如是說,盡虛空遍法界、遍塵道、同類世界、異類世界乃至微塵中世界、世界中世界……,統統都是如是說,重重無盡!皆是盧舍那佛發心處、盧舍那佛說法之處、乃至盧舍那佛成佛之處。初發心就如是,所以不是教你學世間法,大乘菩薩戒為什麼這麼重要?你要曉得,這是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受持。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這裡總結。如是十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叫做「順解脫」,如果不了光明金剛寶戒,那就不能隨順而得解脫。波羅提木叉也叫「別解脫戒」,它是道共戒。就是有別於二乘、有別於人天、有別於「定共戒」。什麼叫定共呢?著相有所持,故名「定共」。所謂「道」者以離相為體。若無所持,離相與道相合,故名「道共戒」。定共跟道共,是這樣揀別的,其道理可明。
所以就是有所執而產生的戒,「定共」。跟無所執而本自具足的戒,「道共」。這就可以揀出定共與道共,所以故名為「別解脫戒」,不是外道戒,也不是二乘戒,不是人天戒。道共戒與成佛之道相應,順此戒能成佛,背此戒不能成佛,所以向、背可明,「向背」:向就是順此,背就是背此。要是著相了,那真的叫「別解脫」了,不用解脫了。這種「別解脫戒」,是講這一生想解脫,是沒有辦法的,持得再好,也不能解脫。只為著相的緣故啊。黃檗禪師說,學道之人,於一切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講得真是慶快直捷,直指人心。所以,一切宗派所指都一樣,就看你能不能領會得。
這裡講十波羅提木叉,之前講光明金剛寶戒唯是一戒,為什麼這裡又說十?因為一即是十,這「一」就是根本,光明金剛寶戒是根本,十波羅提木叉是枝末,從根本生枝末,從枝末了達不離根本,如截瓊枝,「瓊枝」是珊瑚,寸寸是寶,如析栴檀,片片皆香。雖然是枝末,但是,條條是寶。所以不要因為是枝末,你就輕視它,不要認為十戒是枝末,持金剛寶戒就行。實際上,你是不想持,不想受約束。為什麼你覺得約束呢?因為你心裡面好樂世間,你放不下,你的習氣伏不住,所以你覺得戒約束你。你看盧舍那佛會不會覺得約束?不會,是真正的大自在。是法戒,「戒」即是法,「法」即是戒。戒能通佛法,佛法就是戒。戒能證法身,法身就是戒,所以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應當頂戴受持。「過去,現在,未來,名為三世」。頂戴受持,不是拿著戒本把它放在頭上,那是形容詞,「頂戴受持」是把它當作最重要的,不敢毀犯。
所以說:「吾今當為此大眾,再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此處再講心地戒法。故名「無盡」,是跟真心本性相應,故名「十無盡藏」。十條不是看到的固定這十條,所對的境緣千差萬別,統統都是所防的境界。「能防」的是無作戒體。「所防」的是這十重四十八輕,所對的境界。能所不二,故名無盡。舉十條只是講個大概,不是真的只有十條。古來祖師大德說菩薩戒十萬條,十萬條不是真的十萬條,是形容無量無邊,所以說為無盡藏戒品。這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也就是一切眾生的本源。所以佛講經,先教你以何為本,講戒是教你怎麼依止。所以盧舍那佛,一出來坐蓮花臺,「臺」有高顯義。「蓮花」代表依止圓滿。就是告訴你光明金剛寶戒是依止圓滿,是一切眾生戒,就是你本性具足的,不假外求。五戒十善是外求之戒,人天小善、小福。所以講:著相持戒生天。凡夫迷失本性,妄修五戒生人道,妄修十善生天道,認斷滅空,妄認涅槃,證阿羅漢,不了本心,捨二邊取中道,妄證菩薩,都不成佛。盧舍那佛不斷地強調,菩薩戒的根本是你本源,是你本淨,是你本來就如此,明白這件事很重要。比去戒場演禮還重要,戒場演禮只是做個形式。佛法重實質。實質就是「明了光明金剛寶戒,明了無作戒體」,這是實質,才是真的。能體會到這一點,你就得到盧舍那佛給的真實之利,獲得真實之利,就能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能住真實慧,永斷無明。剛好與《無量壽經》三種真實相應,就能圓滿成佛。這裡不斷地強調是眾生戒,不是畜生戒,不是人天戒,是十法界一切眾生戒。十善業是佛教娑竭羅龍王的戒,是教其生人道的戒。菩薩戒是眾生本具,這一戒,攝五戒、攝十善、攝比丘戒、攝比丘尼戒,乃至式叉摩那戒,它統統攝。但後面的沙彌戒、比丘戒……,不能攝菩薩戒,這要做揀別,因為比丘戒之類的戒是有犯才制的,所以不能攝,這裡是講本性具足。
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如是千百億。
這是「重頌」,就是再說一次。顯示「攝末歸本」,跟前面講的內容,大致一樣,盧舍那佛於蓮華臺藏世界,示現成佛,這裡還講到他的蓮華臺。一般世間人中的蓮華,是十片葉子,此處不論基因突變或是基因改造之事,天上的蓮華是百葉,佛菩薩是千葉。道證法師所畫的阿彌陀佛像就是千葉寶蓮。釋迦牟尼佛放光宣說楞嚴神咒時,也是千葉寶蓮,統統都是千葉。「周匝」是指在他的旁邊。周匝千葉寶蓮華,是說他坐在千葉寶蓮華上。千葉寶蓮每一葉現一釋迦,一共有千釋迦,那麼一華葉當中現百億國,所以一葉就代表百億日月,一個百億日月代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國當中有一釋迦,百億日月當中,每一日月算做一國,這一國就有一個釋迦化身,所以如是千百億。算起來有一千個百億,然後每一釋迦再化身百億,所以叫千百億,百億乘以一千,實在不可數。各於閻浮提菩提樹下示現成佛。所以說此方釋迦示現成佛,十方一切釋迦皆示現成佛,就是這個道理,故名「一時頓成」,這是講千百億釋迦,是化身,而千釋迦是報身。所以常讚歎「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就是從這裡來的。有千百億這麼多,各於菩提樹下示現作佛。
盧舍那本身。千百億釋迦。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所。聽我誦佛戒。甘露門即開。
盧舍那本身找千百億釋迦回華藏世界,也就是蓮花臺藏世界,百萬億光明紫金宮中。盧舍那佛為其宣說心地戒品,聽佛誦光明金剛寶戒,也就是心地戒。所以大眾聞已,甘露門即開。「甘露」有三種:一是能除病、一是潤澤、一是充饑。肚子餓了喝甘露,可以有補充能量的作用。甘露還能滅惡,能夠除病,也就是代表「攝律儀戒」能夠斷除一切煩惱。甘露能夠充饑,饒益有情,代表「饒益有情戒」。甘露,能夠潤澤眾生,利他即是利自,利自即是利他,除潤澤眾生,同時莊嚴自身,代表「攝善法戒」,以諸無上妙善戒法攝受眾生。所以叫「甘露門即開」,三聚淨戒就顯現了。
是時千百億。還至本道場。各坐菩提樹。誦我本師戒。十重四十八。
釋迦牟尼佛接微塵眾回到華藏世界聽佛誦戒已,入體性虛空華光三昧,還至菩提樹下出定以後,再為大眾宣說這一乘了義的梵網戒法。依凡夫的想法,一定想:那他什麼時候說華嚴呢?所以前面講次第十住處說法以後,再跟你講戒法,幾乎是同時說,甚至華嚴就是梵網;梵網就是華嚴,不一不異,所以莫作二邊解。把它分判成兩邊,那你就不能契入佛境界。所以「還至本道場。各坐菩提樹。」誦盧舍那佛初發心中常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乃至於後面為諸眾生開「十重四十八輕戒」。
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是盧舍那誦。我亦如是誦。汝新學菩薩。頂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轉授諸眾生。諦聽我正誦。佛法中戒藏。波羅提木叉。
這一段是在講「光明金剛寶戒」,如同日月一樣。「日」能夠破暗;「月」能得清涼。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這是月亮所代表的意義。所以這光明金剛寶戒如同日月,他的光明如同日月,能破暗、能得清涼。也如同瓔珞珠能嚴飾佛性,瓔珞就是你們現在戴的珠寶,瓔珞珠能莊嚴色身,但是呢這裡的瓔珞是代表能莊嚴法身。你修持菩薩戒、你修學佛法都是在莊嚴自性,在嚴飾法身,所以亦如瓔珞珠,如同瓔珞一樣。所以你們不用再去買珠寶了,持戒就是珠寶。末利夫人持八關齋戒,她身上的光明超過海神給與的寶藏,比海神給的寶藏還要亮。不打扮,她持八關齋戒不打扮,身上透出來的清淨莊嚴更勝於有打扮之人。所以亦如瓔珞珠啊,那八關齋戒如此,梵網戒更是如此。所以,下面說的「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因為菩薩都了此光明金剛寶戒啊,都了達,就因為這個而成正覺,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圓覺經》一開始就告訴你,一切如來皆依圓照清淨覺,才能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乃至修行當中不遭歧路、不被魔所攝持,都是依圓照清淨覺相。《楞嚴經》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就好像風吹過來了,你把灰塵、塵沙順風而揚,那麼風自然把這個塵勞—灰塵給吹掉;「塵」就是代表煩惱,「風」就代表智慧,就是光明金剛寶戒。所以叫「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彼如堅冰。汝如熱湯。不日銷殞。云何敢留。擾亂禪定。」怎麼敢擾亂你修行,所以能夠破魔,為什麼受了戒,天魔驚怖,因為有無作戒體保護你,你識得他的伎倆、識得他的花招。告訴你他們的花招,就是告訴你:這個世間你要得個人身,所以你要先做世間人、先孝順,講一些相善之法來亂菩薩法,再加上一些因果、輪迴、感應等等,還有幾句佛教的名詞;講一些世間法來亂菩薩法。一般世間人無有智慧,不能了達什麼是大乘,有很多是初學,根本沒有辦法去接觸到一乘了義的經典,所以就被他矇蔽了。你現在受了,你現在聽了,你就不會受其所害,你就是法王的真子。後面會講到,「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你能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是盧舍那誦。我亦如是誦。」盧舍那佛誦什麼戒呢?誦光明金剛寶戒。也就是安住常住真心;五祖忍和尚講的「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這就是誦戒。所謂「半月半月誦」,一般人以為是半個月誦一次戒,那就是著文字相。「黑」代表一切昏暗之處,「白」代表一切光明之處。也就是要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染、淨的境緣當中,皆不忘失本性,故名半月半月誦戒,這才是誦戒。「是盧舍那誦」,盧舍那佛沒有時間相,只為方便利眾,才為你說「半月」,當然可以照著做。「是盧舍那誦。我亦如是誦。」不光盧舍那本尊如是誦,乃至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誦。汝新學菩薩也應當如是誦戒。經文到此都還沒宣戒相,所以很明顯地就是教大家「直念本心」,直誦光明金剛寶戒,這才是真正的戒。「汝新學菩薩」是叫著現前大眾,大家都是新學的菩薩,要頂戴受持。「受持是戒已。轉授諸眾生。」應該怎麼樣誦呢?要廣利群生,教大家一起誦,就是把大乘佛法推廣到十方法界去,轉授諸眾生。常說「佛佛唯傳本心,師師密付本意」從這裡就能看得出,千佛、千百億佛,盧舍那佛統統都如是說。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如是說。唯傳本心、密付本意,所以這一部經是大乘圓頓經典,不是一般凡小方便法可比,從這裡就看得出來。
菩薩戒正說四
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是盧舍那誦。我亦如是誦。汝新學菩薩。頂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轉授諸眾生。諦聽我正誦。佛法中戒藏。波羅提木叉。
這是盧舍那佛也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戒」如同日月,日能破暗、月得清涼,亦如瓔珞珠能嚴飾法身。想要成佛就要持戒,尤其是菩薩戒,這是成佛的根本,一定要做的。菩薩戒包含無盡的戒法,無盡的戒法都入「光明金剛寶戒」當中,乃至一切眾生、一切意識色心,都入佛性戒中。這戒就是眾生本有的佛性,是眾生本具的法身、本具的般若、本具的解脫,所以是本具三德。持菩薩戒一定含攝三皈五戒,含攝比丘戒、比丘尼戒,所以,持菩薩戒等於持一切戒,可見它的重要性。聲聞是二乘人,持聲聞戒沒有辦法從中見性;而菩薩戒是大乘菩薩在修學的,這要揀別出來。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因為持「菩薩戒」而成就無上佛道,菩薩戒是出離世間的根本因素,所以稱為正因。「是盧舍那誦」,誦「光明金剛寶戒」,從光明金剛寶戒當中流出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所以誦「光明金剛寶戒」亦即誦一切戒。「誦」不是只有口誦,而是「心行」;心與道相應,心無所持,心不攀緣、不住相,就是誦「光明金剛寶戒」。乃至後面為凡夫癡暗之人而制十重四十八輕戒,都是「光明金剛寶戒」的作用,所以略說戒相。當對瞋恨的境界,它教你要慈悲、要息瞋,對於三寶要恭敬,對於眾生要生慈心、不能生殺心,眾生之物不能盜,眾生不可淫,統統都是與「光明金剛寶戒」相應。但有一念著於相上、著於境界上,統統都是犯戒,而且是犯重,如果是暫時迷失那是犯輕。所以總的來說,「戒」不是只有十重四十八輕,或是兩百五十條而已。實際上,眾生時時所對的境緣千差萬別,所以才說:能成「菩薩萬行」之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所以菩薩戒展開就是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也就是普賢菩薩的無盡行願。盧舍那佛誦,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誦,本尊如是誦,化身亦如是誦,那學佛的我們也應當如是誦。「誦戒」是誦「光明金剛寶戒」,一切時、一切處不迷於境,安住正念,是名誦戒。即是五祖忍和尚所講「守本真心」,所以執持名號念「阿彌陀佛」就是誦戒。因為阿彌陀佛即是「無量覺」,「無量覺」就是光明金剛,才說「持戒就是念佛,念佛就是持戒」念佛要與佛心相應,持戒也要與佛心相應。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汝新學菩薩」,就是在教著我們,大家都是新學菩薩,應當如是學!要頂戴受持戒,受持光明金剛寶戒。盧舍那佛常誦此一戒,他半月半月誦。一切染、淨差別境緣故名「半月」,在當中,常能「不忘失本心、不忘失本法」就是誦戒,因此持戒並沒有很難。迷惑的人總在戒相上打轉,整天在看自己有沒有持?有沒有犯?或做個功過格,整天計較得失、計較利害,心裡都在算計,到後來差別心起,狂心馳騁,生愛憎想。看人家有持,你就生嫉妒,想要找他的毛病。看人家沒有持,自己就生高傲,對人生鄙視,都是高下心,所以「狂心馳騁」,都不得戒。
今天來聽菩薩戒,就是盧舍那佛為你正授菩薩戒,你聽懂了,你就得「無作戒」。你去戒場不一定可以得到,但是你聽「菩薩戒」你能得戒。你天天讀菩薩戒,盧舍那佛天天幫你「正授菩薩戒」,所以新學菩薩要頂戴受持,受持光明金剛寶戒。佛是怎麼誦「光明金剛寶戒」,我們也如是誦,如是頂戴受持。為什麼要頂戴受持?因為菩薩戒是成佛的正因。這個學好,就一切都具足了。如果尋枝摘葉,從枝葉下手,那不能達到根本。從根本下手就是從根本修,所以盧舍那佛要講戒相以前,先講「戒體」,因為這是根本。
現在外面傳戒,他不講戒體,只講戒相,戒相就是枝葉,不講戒體就先講戒相,這是不如法,要看佛是怎麼傳戒的。
絕不要以為按照哪個地方的規矩傳戒就叫如法,不一定!「規矩、儀軌」都是後人制定的,必須要按照經典上所講的去做才如法。
講戒一定要講戒體。這是講戒最重要的部分,後面的只是枝葉,那是看個人得戒體以後怎麼去運心,重點在於離相。所謂修道,「修」者以離相為宗。什麼是「道」?「道」以寂滅為體。寂滅自然就離相,離相就寂滅,但有一毫分別、起心動念,那就不寂了。受持菩薩戒,人人可受,沒有這麼困難。所以你「受持是戒已。轉授諸眾生。」就像你們現在聽到菩薩戒,還要再告訴大家要受菩薩戒,這是盧舍那佛所交代。即使有人沒有信心,你也要善巧方便開導他、勸告他,不要聽外面的邪說,不要聽人家亂講。現在有法師會告訴你:「菩薩戒不能看、菩薩戒不能受。你五戒都持不好了,你怎麼受菩薩戒?」這跟盧舍那佛的心願相違背。你聽到出家人講這話你心裡就要知道:佛門獅子蟲在面前。
怎麼辨別「佛門的獅子蟲」?當你發心要去受戒,他告訴你:「你連人、連五戒都沒有做好,你不能受,你受了將來會墮地獄,會很慘」,這種人就是獅子蟲,他根本不了解菩薩戒。
盧舍那佛講只要「能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所以根本沒有問題。一旦受了,業障自然就消,消了,就聽得懂。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受;每一個人都可以得菩薩戒;每一個人都可以誦菩薩戒。
還有人講:「沒受菩薩戒,不能誦戒」,這話跟經典相違背,經云:「受持是戒已。轉授諸眾生。」以及「諦聽我正誦。佛法中戒藏。波羅提木叉。」所以光明金剛寶戒是佛法中的戒藏。眾多戒律裡面最重要的,故名戒藏。「波羅提木叉。」又叫做「順解脫」意思是隨順光明金剛寶戒,必然能得解脫;若不隨順,就不得解脫。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能觀心性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所以講:「一經通,一切經通」。學佛就是要明心見性而已。持戒,持的是光明金剛寶戒,能夠見自本心,能夠不隨境界所轉,這才叫持戒。而不是照著戒相,把心執著在戒相上分高下、分得失,這就是落於「有作」上,那就叫「著相」。佛跟你講《梵網經》,就是要揀別「定共戒」跟「道共戒」。因為還著相,故名「定共戒」。若是離相,與道相應,名「道共戒」。得禪定的人,雖然他能不造殺盜淫,但是他住著在襌定境界上,也就是從執著而發的戒。二乘人偏空,捨妄歸真,入於偏真涅槃。這也是定共戒。真正的道共戒是一乘了義!直悟本心,當體離相、當下頓脫。所以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能頓超十地,與道相應,這是道共戒。
現在很多外道或搞附身的,也講一些因果、善惡,但那些並不能了生死。所以,學佛要學正宗。正宗的戒是「波羅提木叉」,也就是光明金剛寶戒。這一戒學起來,所有的戒自然通達。不光對律宗通達,連大、小乘所有宗派都能通達。常說一聞千悟,此時何止千悟!這才真正學到佛法、學到戒律,此時你成佛才有希望。不然你天天計較得失,計較「有持、沒持」,時時在分別,生高下心,那是不行的。那不生高下心,是不是就可以不持戒呢?要是真能不生高下心就是持戒,你自然也不會犯戒。這要靠你自己去修行,你才知道,不要用猜測揣摩的。現在的人很會猜測、假設,很多講佛學的文章,都是假設、推論而來的,完全不可信。佛教不講假設,它講真實的境界,佛門有專門的名詞叫「現量」境界。他用「假設」的,那叫「非量」。非量不是現量,「非量」是根本沒有。就好像麻因絞成繩,而這個人錯看,把繩子看成蛇,這就是假設。在唯識宗叫「遍計所執性」,遍計所執性是空的,所以叫「遍計性空」是不可執取,沒有絲毫值得參考的。所以經中講:「諦聽我正誦。佛法中戒藏。」這光明金剛寶戒是戒律當中最重要的,這才是戒藏。所有的戒律,不管是大乘戒、小乘戒,密宗還有密乘戒,統統都不離光明金剛寶戒。這是戒律的核心。盧舍那佛從經文最初一直到現在,都在強調。等一下正宗分還要強調,並且告訴大家戒體的樣子,傳授給大家。
大眾心諦信。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大眾皆恭敬。至心聽我誦。
這裡教導大眾要相信。
或許大家會覺得很奇怪,心想:「悟顯法師你怎麼這一段講那麼久?應該是十重四十八輕戒很重要,心裡想法師應該教我們怎麼造作,怎麼執著戒律才是啊」。
永嘉大師講:「但得本。不愁末。」根本找到了,枝葉自然通達。所以我們把經典前面判序分,等一下判正宗分,十重四十八輕戒判為流通分;這樣更能顯示出無作戒體的重要,這是根本。
凡夫妄心聽戒,總想聽聽應該怎麼造作十重四十八輕戒,所以這戒你聽起來是造作,而不是無作。所以說從明了無作戒體而起作用,能防非止惡。後面只是略說戒體起用之行相而已,跟你大概講講無作戒體怎麼防範。實際上,不只這十重四十八輕。所以,聽戒最重要是要明白「戒體」。如果不明白,就不解法師語。你只是去參加個儀式,辛苦了七天,每天早上三點起床、五點起床,每堂站一、兩個小時、站了整天,練習向上排班、分班……,教你穿、搭、折海青、縵衣,做的只是無益苦行而已,徒自疲勞。因為沒有跟你講戒體!所以盧舍那佛講,你真正解法師語,才受得戒,才叫第一清淨。為什麼叫第一清淨?明明持戒還會毀犯,甚至菩薩都還會誤犯菩薩戒,為什麼說都是第一清淨呢?就因為他明了無作戒體,也就是光明金剛寶戒。
所以講《梵網戒》,大家很難相信,明明應該要學十重四十八輕戒,該怎麼持、怎麼做?雖然這發心是好的。但重點是根要抓住,所以佛教導我們:「大眾心諦信」為什麼?因為盧舍那佛也知道,大家不相信。不要說你們不相信,與會的大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統統都不相信。所以一開始,釋迦牟尼佛身體放光,連菩薩都看不出來原因,都還直接問佛,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放光?這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在起作用。但是未能明了光明金剛寶戒的大眾看不懂。所以釋迦牟尼佛接引摩醯首羅天王宮中,乃至蓮華臺藏世界的有緣眾生,回到盧舍那佛所,讓盧舍那佛親自為大眾宣說光明金剛寶戒。盧舍那佛說:我從初發心就常誦此一戒。這裡千百億釋迦在講《梵網經》的時候,講戒的時候,肯定知道大眾不相信,所以才叫著大眾:「大眾心諦信。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釋迦牟尼佛講:你們是應當成佛的,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能如是相信認可者,就已具足光明金剛寶戒。利根的,在這裡他就得戒了。
如果大眾能明了這個,確實不用鳩摩羅什大師再翻譯《梵網經》了,何需道融大師他們這些大和尚再傳抄流通於後世。就是直悟本心而已,但是眾生不明白,所以,釋迦牟尼佛才宣說,祖師大德才傳抄,也才有今天這一會。你能如是信,那十重四十八輕戒「戒品已具足。」乃至八萬四千戒也同時具足,為什麼?因為「但得本。不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如琉璃一樣能徹照十方,攝十方一切的世界入自身中。就如同光明金剛寶戒攝一切意識色心,一切眾生入佛性戒中,因為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菩薩戒這部分最重要。大家要廣為流傳,經云:「受持是戒已。轉授諸眾生。」「受持是戒已」就是你聽到了這樣的說法,要趕快跟大家說清楚。因為你能「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所以我們把重點全部放在講光明金剛寶戒,這一戒不好講,後面的十重四十八輕倒很容易、很簡單。光明金剛寶戒要是懂了,講到後面時,你就一點就通。你不會再有問題來問法師:這個戒怎麼持?那個戒怎麼持?講得再多,都還有問題。你看佛教中,講持戒的問答,全都是問題。就因為不懂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你不懂「開、遮、持、犯」,連自己現在到底是犯戒了,還是在持戒?這時候該開緣?還是該持守?也不曉得,所以念念執相。甚至到後來把佛法給滅了,自己都還不曉得。還認為自己是在持戒,認為自己很開緣,全都是因不了心性、不了光明金剛寶戒。
你看現在講戒的戒師,都告訴你「可以殺生」。你要是跟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說:「師父啊,你不給我回去煮葷的,我們家就要家破人亡啊!」他就人情,告訴你:「好吧。」他心裡想:「反正是你殺,又不是我殺。」但是你要來問我,我一定告訴你:「家破人亡那正好,好修行嘛。」虛雲老和尚講:「家破人亡語難開。山河大地是如來。」真到家破人亡處,你通身放下,沒有固守之處,情愛心不起了,那就真的是「山河大地是如來」。你就真正得道,也真的得戒了。那這些和尚們為什麼會犯戒呢?就是你們居士逼的。所以他要是墮落了,他一定講:「都是他們居士逼我的」。他很冤啊,他一定到閻羅王面前告你們狀。閻羅王那邊,給你記下一筆:你道心不堅,你自己沒有辦法持守,還要人家來為你開緣,死了還要拉個墊背的。所以才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都是被你們害的。和尚也有過失,怕你不學,所以就人情。這都是因為不了光明金剛寶戒。你要是了達,那自然就不殺生、自然不淫欲,你也就不會再問了。這裡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後面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心本來就含攝著佛的戒律,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都能受菩薩戒,這一品叫心地戒品,就是因為真心本性本來具足,所以有心皆攝。你能了達光明金剛寶戒,能夠返照心源,就是「戒品具足」,你能夠真正見道、見自本心,故名「眾生受佛戒」,受佛戒之時「即入諸佛位」。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初發心便成正覺,這一部經從義趣上來看,是圓頓大教,佛法傳來中國,釋迦牟尼佛一輩子講經,講一乘了義的經只有三部,《梵網經》是其中一部。《華嚴經》部頭很大,《法華經》也不算短。唯有《梵網經》只有心地戒品一卷,你可以聽聞一乘了義的經典,從這裡窺得一乘的玄奧,不是容易的事情。這需要福報,沒有大福德,福報不夠是沒有辦法聽聞的。聽了要能信受,信受就是眾生受佛戒,後面講得更清楚更明白,受戒就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你就即凡成聖。
現在佛門教持戒,都是教先五戒、十善、再來八關齋,再來慢慢的,能出家的出家,不能出家的,就勸你受菩薩戒。其實現在的菩薩戒還是跟你講成五戒、十善,那怎麼會位同大覺已?所以講菩薩戒要講光明金剛寶戒,這才能令眾生「位同大覺」。「真是諸佛子」意思是說,你是法王真子,從佛口生,從佛的法化而生,佛說法,你能納受,能夠轉凡成聖。龍女能直下成佛,就是他受了佛陀的教誡轉變了,所以說「蛇化為龍不改其鱗,凡變為聖不改其面」。有些人以為:「成了佛,大概就是手長過膝,三十二相,頭頂會凸起來,耳朵會垂到肩膀……。達摩祖師講:「凡變為聖,不改其面」,外表沒有更改。所以自己要能夠諦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學淨土的基礎。菩薩戒不是有相教、次第戒、次第漸修,這本經是頓成、頓修、頓證,現在的出家人不懂,受了菩薩戒,又背棄大乘轉向小乘,跑去學南傳戒,還穿著南傳比丘的衣服,這行為正是背大向小。說好聽這衣服跟佛陀時代出家人穿的一樣,但是跟佛性不一樣。跟佛陀時代的形象一樣,跟佛的義趣不一樣。佛教你是依智不依識,不是教你依那件衣服,那是依衣不依法,連人也不依了,就看那件衣服。
現在的出家人隨機羯磨,到處羯磨到處生煩惱。「隨機羯磨」是在一切境界當中回頭,不起念、不生貪。這才是真正的作業。羯磨法是這樣做!自有戒體,不必向外求。能會得此,能解得此,即位同大覺。這統統都是在講光明金剛寶戒,直到後面若還不懂,就「為凡夫癡暗之人」,說十重四十八輕,所以那只是枝葉,要是著在枝葉上,那是位同不覺已,非是諸佛子。
這段篇幅很短,但盡一大藏教統統都是在講這個。佛的百千比喻,或說是「摩尼珠」或說是「虛空」,或說是「真如」,或說是「大海」,或說是「水」,或說是「甘露」,都是在講「真如本性」。眾生心要是能諦信,自然具戒,自然位同大覺,法爾現成,不假外求。所以,這一部經講的戒,是講眾生心性當中本具的。而不是你犯了戒,我才制止你。像六群比丘犯戒,佛來制戒。這些只是枝末上事,如果真的識得本,連十重四十八輕戒都是枝末,都是權小。「權」方便接引小根器的叫「權小」。真正的大菩薩,他沒聽過,也沒看過什麼是「小乘」,什麼是「樂小法者」或是「五戒、十善」。
佛就是常誦、常行光明金剛寶戒。該怎麼「行」?就是「不著相」。所以在一切境界當中,一定要念佛,念佛才能協助你離相。如果你真的工夫好,心一取著,馬上當下放空。當下頓捨,那就是離相,離到無可離,也沒有所謂的「覺觀」之事、「覺察」之事,照破之用,統統都沒有了,那本性自然就現前了。這就是持戒。要能安守,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亦是《無量義經》講的「守之不動。億百千劫。」要守什麼?既不是守禪定,也不是守密宗的三脈七輪,更不是守明點,就是守光明金剛寶戒。接著是:「大眾皆恭敬。至心聽我誦。」這是要大家專心聽清楚,後面要傳戒。
傳戒最重要的就是這部分,前面「順理稱性發起分」,是隨順眾生本具的佛性,而為發起之因。為什麼講《梵網經》眾生本具?你現在迷惑了,盧舍那佛跟你說明。要是覺了,那自然本自具足,不從外得,也非新成。佛性不是新得的東西。只是「寶藏久埋。拋家外走。逢人指出。始知本有。照用無方。龍吟獅吼。入道無門。師闢其牖。」眾生自家寶藏埋藏在無明當中,學人不了達,到處去參學,總是東西馳騁,虛妄攀緣,拋家外走,到處去找寶藏。如今「逢人指出」就是釋迦牟尼佛告訴你,你自有家寶,給你開個窗口讓你進入。如同貧兒衣中的如意珠,如同長者家珍。逢人指出你始知本有。這戒藏照用無方,能起防非止惡的作用,能夠潤澤眾生,能夠攝持眾生,能攝一切善法,能夠利樂有情。如同龍吟獅吼,能破惡,能夠幫助你圓滿成佛,能夠成就無上佛果。
證道歌中所謂「獅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從此你就不再是野干了,如果不明此心,你持戒也跟野干一樣。什麼叫野干?野干就是狐狼,長得很像獅子,但畢竟不是,牠的樣子長得很像獅子,但是牠是狐狼,叫野干。一旦明心,你就不是野干身,你就是法王真子,定紹佛位。到這裡是序分,所謂「順理稱性發起分。」
再來是「達體本具圓融分」,了達此心,此心體是你本具,而且你現在就有,你就在用,而且圓融無礙、大小無礙、一多無礙。一般人知道眼睛能見色,若把眼睛閉起來,用手去觸摸,從感覺也可以知道它的形狀。鼻子能嗅香,有時候鼻子嗅到香味,就知道這東西的樣子。這就是現前六根互用。聽到引磬聲音,你就知道這一聲是做問訊的動作,這一聲是禮拜的動作,這一聲是站定的動作,或是轉身的動作,所以大家都在用,一接觸就有作用,這就是佛性,達體本具圓融分。你眼睛可以看玉山,可以看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這麼大,眼睛這麼小,大能入小。從你國小到現在甚至念到博士,所讀的書這麼多,不落一字,全部記到腦袋裡面,這些就叫「大能入小」,「小能容大」,都是唯心現量之境。所以,眾生身中就有佛性,你還要去哪裡求?
你說自己有習氣,人在偷心起的時候、淫心起的時候,突然有人出現了,賊心、淫心就頓息,這表示賊心、殺心、……一切妄心統統都是空的。習氣不可得,業性本空。眼睛見色,本就不隨色遷,因為無論是見明或見暗,見性常在。《楞嚴經》中所說:「動」就是有聲,「靜」就是無聲,無論動或靜,聞性常存,這就是你的佛性。只是你迷執在這色身當中,所以把一精明之性,分為六和合。經云:一處成休復。如果你從一機返照,六用皆不成。所謂「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就是這道理。所以說:達體本具圓融分。這就是眾生的真如性體,你還要去哪裡找?你自己就有。你要是找盧舍那佛受,盧舍那佛也是指回來。所以說佛不持戒,佛也不傳戒,佛不度眾生,無眾生可度,眾生是自悟自度。你迷的時候好像有師在度,「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其實只是自悟自度而已。真如性體現在就在起作用,鼻子嗅香,舌頭的辯才,舌能嘗味,……統統都是如此。所以《楞嚴經》講「發明圓通本根」,色身所具不離四大,每一大各具四大。水就具地、水、火、風,本自圓融,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水怎麼具四大?水受寒可以結冰,有堅硬功能,是地大。用火煮它,它會熱起來,有溫度,被水燙到,這是有火大之性。水能流動,是有風大之性。水本自濕潤,有水性。其他,像風也是一樣,風有地大之性,能承載飛機,飛在天空上。風本身就是流動,閃電就是風中的火性,雲層積厚了就下雨,這就是風中有水性……,所以都各具四大,本自清淨。內身心,外世界,本自圓融。都是同一如來藏性,這是達體本具圓融分。確實即凡身成佛身,所以說「凡變為聖不改其面」,但是心悟而已,就看你的心能不能悟得!如虛雲老和尚說:「撲落非他物。山河及國土。全露法王身。」這境界眾生本有,你自己現前就周遍法界。
《華嚴經》講:「隨舉一塵。隨舉一毛端。皆攝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諸佛剎土裡有如來成佛,有眾生行道之事,隨舉一眾生,亦遍無量諸佛剎土。《華嚴經》講,沒有凡聖的問題,梵網戒也是如此。眾生能諦信,信受才能相應。受戒就是受這個。後面盧舍那佛要傳戒,傳的就是光明金剛寶戒,若是明了,能任運斷惡,光明能破無明,金剛能穿透堅密鎧。此戒極堅固、極堅利,能破眾生堅密心鎧。你執著這色身是「我」、執著法界不相容,唯有光明金剛寶戒,如同利劍能斷、能破。如果你不具備光明金剛寶戒這一件武器,你上不了戰場打仗,你一遇境緣就會被魔軍所縛,你是去當炮灰,你必然被境界轉,逃脫不了。之所以受大乘戒,這麼殊勝,一受永受,是因為你受戒後,你就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是現在戒場都不說了。現在戒場講戒,你去戒場,戒師只告訴你:「你把人做好,把人做好就好,就是持戒了」,盧舍那佛可沒這麼說!盧舍那佛叫你諦信光明金剛寶戒,沒叫你把人做好。「人」這色身是虛妄的,連阿羅漢都知道要捨。所以持戒不是教你做人,是教你作佛。你學佛是要來作佛的,不是要來做人,做人你們都很會做,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大道理。怎麼上台,怎麼下台,大家都會。你到佛門來學這些東西,只是越學越諂曲而已。你以為看到人,跟人家點個頭,笑一笑,人家就以為你是謙虛的。其實你剛好逞自己的習氣。所以傳戒的時候應當要告訴你光明金剛寶戒。不是教你來做人,你做人沒有用,做人下一生還是輪迴,出不了三界。念阿彌陀佛就是要去作佛,修行就是要來作佛,不是來做人的。真正的祖師大德是不教人做人的。甚至還有的法師很誇張,自己心背大乘經律,背棄佛經,毀謗大乘,說大乘不是佛說的。還有戒師跟戒子講:《大藏經》裡面,祖師都講佛法,還有很多世間法祖師沒講,所以他要來講世間法。就在戒場給大家灌毒藥,教你起愛憎心、起愛染心。在戒場,他不是傳戒,是傳毒!把毒傳給你,你們每個人都中毒以後,再把這個病毒用放射性的擴散,把佛門給破壞掉,這種出家人就沒資格穿袈裟。所以當你去受戒,要是聽到有人給你講這種邪知、邪見、邪說、妄語,那你自己就要警覺了,他要斷你的法身慧命,斷法身慧命就是菩薩戒講的真正的殺生。很多戒場的戒師不曉得,他以為自己傳戒,教大家不要殺害眾生,他就不殺生,其實這只是事相上。結果,他自己把佛法講錯,把戒講錯,他就正在斷眾生的慧命。眾生生命死了,以後還可以再有,他轉生、受生隨業流轉。但慧命一斷,墮一闡提,永失佛種。所以,眾生最重要的是慧命,要是沒有智慧,你這人活著跟個活死人一樣,就是俗話講的:「行屍走肉」。
現在的戒場都在殺生,戒場在殺,佛門的講座也在殺生,出家人披著袈裟天天殺生,你們被他殺了、被他害了,你還不知道,還感謝和尚斷我法身慧命!和尚有一個意思是叫「能生」,能生眾生法身慧命,但現在的和尚是「能斷」,他斷你法身慧命,把你斷光光,你要持戒,他叫你不要持。你要受戒,他叫你不要受。你要出離,他告訴你把人做好就好。所以現在和尚翻譯的名詞定義要改一下,要叫「能斷」,不是能生,因為能生是能生法身慧命。為什麼和尚值得人家恭敬禮拜?供養他還有功德?因為他能生你的法身慧命。但現在的和尚只是能斷,斷的花招可多了,去佛門裡面看他們講的,統統都是「能斷」,這樣子佛法怎能不衰敗?所以虛雲老和尚說:「和尚是佛教的罪人」,這裡講的是:教你搞世間法,不說正法的和尚,只要是教你學感應篇、了凡四訓的,這都是佛教的罪人,在佛門中教人學弟子規那更是佛教的罪人,絕對不可以!那都是教你背棄大乘經律,是在殘害佛法,這是背師叛道的事情,身為佛弟子一定不可以做,做了定會下阿鼻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生生世世不聞三寶名字,不聞父母名字。什麼叫「不聞父母名字」?就是棄嬰。很多畜生一生下來,牠連牠的爸爸媽媽是誰?牠都不曉得。就因為過去生曾在佛門裡面毀謗三寶。講這話,愚癡的人聽了,「哎呀!法師,你這是自讚毀他」。不是的,佛教我們要讚歎佛乘,破除邪見。所以這種自讚毀他有功德。如果帶利養心,自讚毀他就有罪業,比如說:人家沒有犯戒,你栽贓他,說他犯戒。或看到人家護持正法,你反說人家自讚毀他,那你就是犯戒之人,因為你毀謗三寶,這道理輕易可明。現在佛門裡面沒善根的「阿顛迦」太多了,他進佛門來不是來學佛的,而是來湊熱鬧、搞聯誼會,不是真正要學,所以愛做法會。
既然已經學了佛、受了戒,就要護持正法,看到有人毀謗正法,把經典亂講,這種倒行逆施的出家人是犯波羅夷罪,摒棄在佛法邊外。雖然披袈裟,卻不說正法,這是竊如來行儀,又向大眾收取供養,屬於犯盜戒—盜三寶物。不要以為他穿著袈裟,所說的沒錯,還恭敬他,他盜三寶的袈裟,將來要受果報。因為穿袈裟是要講佛法,卻有的出家人穿起袈裟來,還光明正大地說:「我要來講世間法」。這是盜竊三寶物。
出家人穿二十五條衣是該講佛法,講一乘了義法,不是讓你講小乘法、人天乘的。凡是有講的,你就犯重、犯盜戒,所以你要小心,不要自己犯了戒,下了地獄,自己搞不清楚原因。現在還敢受人頂禮、受人供養,只怕你將來披毛戴角都還不完。一般在家人造業做牛做馬可還,你是出家人,出了家講經不講正法,那你還不完。在家居士如果再供養這種壞法、壞三寶的人,那你跟他罪業一樣重,因為你助紂為虐,幫外道惡人謗三寶、毀壞佛法,他下什麼地獄,你就跟他一樣。你要資助他,要供養他,看你供養多少,你受的罪業跟他一樣,他做的壞事每一分你都有份。所以你要知道,大乘菩薩戒是這麼看的。你要是不了光明金剛寶戒,你以為只有他講,你只是拿錢去護持,以為沒事,錯了!統統都跟他同罪。你資助佛門的罪人,就像資敵一樣,在從前,資敵要滿門抄斬,現在你資敵,幫助外道、邪師,毀壞正法,也是「滿門抄斬」,意思是你就被擯出佛門去了,你善根永遠除斷,就是滿門抄斬。所以學佛的同修要清楚,受戒的同修更要清楚,不可以糊裡糊塗,否則事相上也沒做好,心地上又違背,那正是所謂「袈裟之下失人身」,你雖學佛,卻還是在佛門中喪失人身,墮落惡道,那就太可惜了。
菩薩戒正說五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無量光明。是時百萬億大眾。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這是本經的正宗分—達體本具圓融分。
這部經是佛初成佛時,一時而說。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結」就是制定。菩薩戒不是犯戒以後才制定。這一分是釋迦牟尼佛要為我們正受菩薩戒的戒體。前面是指示:戒體人人本有。而這裡是說戒體樣貌,眾生聽了以後,能夠直下領納。如果是利根之人,在前面序分的時候,甚至在放光擎接的時候就已悟得光明金剛寶戒了。所以,這裡是為後面的眾生,或是根器沒這麼利的眾生,再宣說一次。這部經可謂:處處都是一乘了義,念念流入性海。你聽《梵網經》,就等於受菩薩戒,而且是盧舍那佛親自傳授給你,佛佛相授,把無作戒體發明出來,是真正的受菩薩戒。這「發明」不是現在人所說「創新」的意思,「發」是開發。「明」是明了,故名「發明」。所謂「逢人指出,始知本有」。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此「孝」方名為戒。為什麼講孝順父母師僧呢?首先要知道,盧舍那佛不是欲愛所生。從來戒師常常誤解這段,盧舍那佛可沒有哪一個人是他的父親、哪一個人是他的母親,因為他不是胎生、不是卵生、不是業力而生。這裡講「父母」是指「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諸菩薩無不由斯生。所以,「父母」是講大智為母,以三聚淨戒、十重四十八輕為父,這是權巧方便。你能隨順行持波羅提木叉,故名孝順父母。以隨順世間的翻譯,教你用孝順父母之心,來順於至道之法,此「孝」方名為戒,不然只是世間的孝。「孝」這個字,在古代的意思就是「順從」,故名「順」,順名為戒。你去看古書就曉得,所以這孝就是順的意思。是要你順從佛陀的教誡、順從至道之法。講「孝順至道之法」就是告訴你,要無違於佛教、不違於佛法,所以用兩個「順」,順順於至道之法,所以叫孝順。這孝是「當順」的意思,教你完全地順從佛性,隨順佛性方名孝道。所以佛法講的孝道跟你想的不一樣。《梵網經》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個都還是方便說。盧舍那佛教千百億釋迦、教與會的大眾,順從至道之法,而不是教你回去搞世間事、搞愛欲,這樣就不是戒了。戒是教你出離,所以叫波羅提木叉,叫「別解脫」,是有別於世間。如果這戒是制定讓你回去孝順的,那這戒就不是真正的順解脫戒了,而是「不解脫戒」,所以釋迦牟尼佛來這裡示現。如果他受盧舍那佛傳授的戒法,是屬於世間孝道的話,那他不應該出家。如今佛門常常有些人講:「佛法講的就是孝順」。究竟是誰告訴你佛法講的是孝順!出家人嗎?那就是不懂佛法的出家人,他講的話不能聽!如果佛法是講孝順,按照世間古代的孝順思想,那釋迦牟尼佛成佛後就應該還俗,回家去孝順,他會覺得自己修錯、出家錯了,可是他並沒有,他還是保持出家,而且還跟大眾講,勸大家都出家。
從前就有外道毀謗釋迦牟尼佛不孝順、毀謗出家人剃光頭髮出家,古代就有外道去問難鳩摩羅什大師,說:「你們出家人不孝,孝經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你連這開頭都沒做好,談什麼孝道!講什麼修行!」鳩摩羅什大師派僧肇大師回覆他。僧肇大師在羅什大師會下堪稱論議第一,他一樣使用孝經回覆外道,他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之德,孝之終也。」這是最終目的,出家修行可以達到,你那個達不到。這外道當下無言。所以這類話都是外道要來謗佛。
佛跟你講方便、講孝順,是教你要度父母來學佛、教你順於至道之法,教你取順從心,用孝道之心,來行於佛法,隨順佛陀教誨而不是取世間愛欲心。這一段在眾多註解當中,只有賢首國師講得正確、合情合理。賢首國師在他的《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中講,教你用「順從心」順於佛法、順教無違,故名「孝順至道之法」,所以孝才稱為戒。這樣順從才能制止。「制止」是能止惡、能夠止煩惱,能夠制止你,使你不再輪迴,能這樣才名為「戒」。世間人講的孝順,只是俗話講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世間那套就教你去結婚生小孩。世俗所講的話不是佛法,沒有辦法制止眾生輪迴。看經典要依義不依語,現在末法學佛人,甚至出家人,看戒經只解得文字,看到孝順,就趕快給它標個句讀,斷成世間的「孝順」。因為他不曉得什麼叫至道之法,所以就只看到「孝順」。就趕快說:「要孝順」。去戒場受過戒的就知道,讀到這段,戒師一定趕快跟你講:「要孝順父母,後面才能做得好。」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
前面講光明金剛寶戒,明明教你順從光明金剛寶戒,世間心重的人,看到這裡就不能接受了,雖學佛,甚至出家,他也不能接受盧舍那佛真正要傳的無作戒體。像我教你們要出離,他們就會解成我教你們不要孝道。佛制戒是要除你的世間心,要制止你的世間意,這才叫戒,戒能制止你輪迴。要是按照自己心裡面的想法來解戒經,那決定出不了輪迴,因為你不順光明金剛寶戒。你隨順你個人的愛欲心、個人的思想見解,不是隨順佛陀的教誨。所以賢首國師說「順教無違」才叫孝道,才能制止,才稱之為戒。你了解這道理後,才可以算是「解法師語」,你能理解,能做得到。
所以不能用世間人的想法、看法來解菩薩戒,又用錯解的菩薩戒來破壞佛法,一連串的錯誤下來,佛門就變成提倡弟子規,提倡世間典籍了。只因為經中講有「孝順」二字,外道就來穿鑿附會了,這些都是破壞佛法的伎倆。說到底總是因為自己心邪,所以即使跟你講一乘法,在你份上也變成人天乘。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不圓人解法,法法皆不圓。《梵網經》是一乘了義,在他的世間心、世間眼下看,居然可以看成世間典籍,當然那是他個人的問題,並不是《梵網經》裡面的意思真像他所說的那樣。
學佛人在這一段就要特別注意,教你「順教無違」,不是叫你對你的家親眷屬愛戀不捨,那這就不是佛門的戒律了。尤其是《梵網經》,又特別是出家人受的,都已經出家了,怎麼還會教你起世間意?十方諸佛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都是因為得光明金剛寶戒而能成道,所以絕對不會起世間意。所以要懂佛教的核心是什麼,才能夠看得懂這部經。有些出家人不懂戒律,雖然出了家,看到他俗家的父親、母親、家親眷屬生病了,需要照顧,他就放下他出家的身分回家去做看護,這種就叫「還俗」。身受著十方的供養,還跑回去照顧俗家父母,你最好要搞清楚,眾生供養你的錢,不是要讓你拿回家孝順父母的,這是盜三寶物。眾生的錢是讓你修道的,你俗家有兄弟姊妹,他們優先負責,因為你已經出家了。還有些做父母的不懂,自己孩子出家了,還叫兒子、女兒回家幫他做家事、幫他做工,還有叫出家人幫忙帶小孩的,什麼都有!當父母的,你要是做這種事,你敢叫出家人幫你做世間事,你是損自己的福報,這都是毀壞佛法。在家人不能叫出家人去幫忙做這些世間事,出家人更不能捨棄道業去幫在家人做世間事。在佛門有嚴科,「科」就是律儀規定。在家人不能隨便使用出家人的錢,絕不能用孝順來作為敗壞佛門的藉口、來作為自己損道的理由,這是末法的亂象。甚至有的做父母的,自己小孩出家,他到道場就肆無忌憚,到處指使人、指使居士,甚至毀壞清規,破壞常住和合。你以為你的小孩是寺裡的住持、是大執事、大當家,你就敢做這種下地獄的事。作為出家人,你要是不制止你家人,你有罪過,你不能讓他在佛門造這麼大的業,那都是不孝。
如果你真把他當親人,就要趕快把他趕出去。現在的佛門沒有講戒律,都講人情。總因為你是哪一位法師的爸爸,哪一位法師的媽媽,對你就特別受用、照顧。你對佛門沒有一點貢獻,對佛法沒有一點幫助,你敢受人家供養?你敢收受人家照顧?你若敢收,你敢用,你將來就要還。你兒子女兒出家,你在佛門做錯,他制止你,你還桀驁不馴地說:「你有今天,都是我生你的……」,講一些世間話。如果你身邊有這種人,你一定要勸他,不能讓他再破壞下去。如果你的父母是這樣子,我建議你叫他離開,佛門絕對不容在家人來擾亂,你已經出家了,你就跟他不一樣,他來擾亂佛門,你若不把他擯出去,那你是大不孝。你懂得嚴重性,還讓他破壞三寶,他將來要下地獄,無量劫出不來啊!
所以世間人看到的孝順,就是隨順父母的習氣、隨順父母的業。佛門講的孝道,是要看,若你這麼做,會不會讓父母墮落惡道?所以佛門要制定戒律,「戒」就是制止,制止你墮落的。如果父母能夠到道場來,為三寶盡心盡力,又能守清規戒律,那可以待。如果不能守規矩就不能讓他留,也不能拿常住的錢,也不能拿你自己的錢或供養,給你父母用,更何況還離開常住,去幫在家人做事情,幫你兄弟姊妹做事情,這都是不可以的,全都是在破壞佛門戒律。
所以要清楚,真正的孝順要怎麼表現,如果是在家人,你受了戒,你父母到道場毀壞三寶,家親眷屬在佛門講是非,你要趕快把他帶走。有一些人他認為:「我是道場的大護法」。所以就帶家親眷屬到道場來泡茶、聊天,講一些世間話。大護法?有多大?是業障很大!如果你身邊有這種人,或你自己就是這種人,你就要趕快覺悟了,這是絕對禁止的。你要知道,你發心來護法,可是這些人在破壞你的發心,在壞法,你當然不能由他壞。並不是出了錢就叫護法,「出錢」只是護法的一種形式而已。真正實質的護法,是要能夠守佛門規矩,這才叫護法。不然怎麼能說「護」?錢財本身不能護法!釋迦牟尼佛當初成佛,並沒有錢。為什麼佛教還能這麼興盛?是因為佛以身行道,親自做給我們看,所以佛教興盛。這樣人家來供養這地方才有福,才是真正的福田。所以佛門講孝順,不是世間情欲那一套,那套不用講,你們人人都會,每個人表現方式也各不同。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是時百萬億大眾。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菩薩戒是大乘,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釋迦牟尼佛才剛成佛,怎麼有十六大國王?所以說,不能按世間的常理來看:「非要先認識,後結緣」。這十六大國王是大菩薩示現,來護法的,所以他有能力來參加梵網經盧舍那佛說心地戒品,這一會他有能力參加。所以說「十六大國王、六欲天子、十八梵天」,六欲天的天眾,梵天的梵眾,這是天眾。都來參加,「合掌至心」是形容恭敬的樣子,一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所以一定要聽清楚,這戒是大乘,不是小乘。而且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而是一切諸佛都如此。一切菩薩,一切眾生都能受、都能看,各各都是第一清淨者,所以你要發心,要能學戒、要能受戒。所以「戒」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受戒就受這個戒,所以才堪稱為一切諸佛大乘戒。
「大乘」表示能攝受所有眾生,故名大乘。不光自受,也能攝受一切眾生。前面偈頌中,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把這戒傳授給諸眾生,也就是傳戒,讓大家知道大乘佛法的殊勝,這其中還有這義趣存在。戒不是只有這十重四十八輕而已,凡是你心裡起什麼煩惱,你能對治它,這就是一戒。所以前面講的,教你心無所持,不執著,這就是「持戒」。等到都無所著時,就是永明大師所講:「無所持而具戒」,若有所著—心中有戒可持,有法可犯,都是破戒,都是染著。如果業習起來了,暫忘,那是犯輕。若忘失本心故名犯重。如果邪心起了,不能制止,背大向小,那就是毀犯重戒。
起一念心與真心本性相違背,住於能所相上,都是犯重,因為這是一切諸佛大乘戒,所以要時時提起正念。
接下來要正受戒體了。
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
這裡最重要,是正受菩薩戒體。去受菩薩戒時,這裡沒講等於沒受,去參加了七天那是冤枉受累。明明告訴你這戒「非色非心」,何時變妙善戒法?又變成白雲聚頂?既然非色非心,你用妄想心去領納它,你觀想有得戒,能領納得到嗎?起一念有作心,就違背戒體了。要怎麼得戒?受戒時教授和尚是彌勒菩薩,羯磨和尚是文殊菩薩。因為如果沒有彌勒菩薩的大慈,沒有文殊菩薩的智慧,沒有悲智雙運,沒辦法跟你講戒,講得太簡單,好像很慈悲,沒有帶智慧。講得太深,很有智慧,但是沒有慈悲,你聽不懂,所以悲智要雙運,你才能夠得戒,得戒和尚是釋迦牟尼佛。受菩薩戒時,講戒的人很重要,教授和尚很重要。了解光明金剛寶戒,才能夠領納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就是盧舍那佛要傳給你的無作戒體。這段就是講無作戒體,所以釋迦牟尼佛講,乃至千百億釋迦都如是說。這講經是現在人講的同時連線直播的,而且遍於過去、現在、未來,包括我們現在,都是正受。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所謂「半月半月」,是指黑月跟白月,也就是十五跟三十,這還有分大小月,這部分大家自己去查。重點是:黑月代表一切染境界,白月代表一切清淨境界。染、淨都不著,故名誦戒。所以是教你一切時、一切處都誦諸佛法戒,不忘失本心才是誦戒。念念離相,念念離染,這是誦戒。現在清楚說明你才會誦,不是只有十五號拿出來誦一遍,三十號拿出來再誦一遍,誦完就放回書箱裡去。日子久了,就成了「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待到秋來冬又到,收拾書箱好過年。」虛應故事,一天混一天。不要忘失故名「誦」,「心行」叫誦。有智慧的人行於道,智者心行,愚者口誦,嘴巴誦戒,誦了以後,還是忘記。所以叫你常常讀、常常誦。現在的出家人自己不明光明金剛寶戒,甚至連自己在破壞正法、毀戒都不曉得。現在很多出家人毀壞正法,教人家去結婚,甚至去證婚,舉辦佛化婚禮。佛教哪有「佛化婚禮」!釋迦牟尼佛沒辦一場佛化婚禮,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化身,沒有哪位菩薩敢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誡。釋迦牟尼佛可不是好惹的人物,他還沒成佛以前,看到人家不學佛,他就變作鬼去嚇他,嚇到他學佛為止,所以誰敢違背他的教誡,他還能變成厲鬼找你。尤其,他現在能千百億化身,他不是「溫良恭儉讓」型的,很多人都以為佛很慈悲,不會打人、罵人,錯了,他殺活與奪,變現自在。所以不要違背釋迦牟尼佛的制教,也就是戒律,他會化作金剛神來找你,他不是你想像的樣子。
經裡教導我們:「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初發心受戒的你們,要這樣誦,這樣學,心裡要能與光明金剛寶戒相應。不光要你這樣誦,他也要求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也就是指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菩薩,四十心,能夠落實菩薩戒,要能夠念念離相,處處不迷,這才叫誦戒。你明白後,他正授你無作戒,「是故戒光從口出」,佛從口放光,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有緣」是指依無作戒體。「非無」就是「有」,「非無因」就是有因,所以是「有緣有因」,是依光明金剛寶戒。前面盧舍那佛交代千百億釋迦都如是傳授,所以有因緣,故名「有緣有因」。眾生有感,一切諸佛都如是傳授。大眾心諦聽,合掌至心恭敬。大眾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不假外求,有緣有因。這是正受無作戒體,所以戒光從口而出,說「光」也只是形容詞,是表法。戒體是「理」,顯現必然有「色」,也就是戒光,所以「理事不二」。但為了要讓你明其體。所以後面告訴你「非色非心。」、「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光光」就是指每一道光,第一個「光」字就是戒體,這是賢首國師說的,也就是法藏國師告訴我們,他特別標註出來這「光光」。我們經本的句讀是依賢首國師標的,跟外面的版本不一樣。這「故光光」的光光就是「正受」無作戒體,戒體顯現了。
這裡你要是看不懂,甚至沒有講,你受戒就沒辦法得戒了。若不懂,後面的十重四十八輕戒根本沒辦法持,會因為自心的執著,而將菩薩大戒持成小乘執相戒。所以我們七天的時間,花了五天的時間講這戒體,因為這是最重要的。離開了無作戒體,離開了真如佛性,其他都是戲論,所做都是邪行。
所以達摩祖師講,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持戒、因果這些法,統統都是外道法,都是落於有作之上,不能見性。所以對「戒體」要先明白,而這「光光」就是戒體。因為眾生本有佛性,如來能夠攝受,所以光明從口出,光光顯現。若要按經教來分析,第一個「光」是體,第二個「光」是用,有體就有用,有用不離體,所以說「故光光」。但是雖然有光,卻不作光解,這裡是盧舍那佛在傳授給大家,真正的無作戒體,戒體就是真性,不能作光明相解,因為經文說:光非青黃赤白黑。有些人聽到光,就想到燈光、太陽光,就作「有相」解。世間一切法只要講顏色,不離青黃赤白黑五色。這裡明明告訴你戒體、真性非青黃赤白黑,不屬青黃赤白黑。不屬於色,非色;也不屬於心,非心。所以說非色非心。凡夫執色為實有,認緣影妄心為心。二乘取涅槃為色,認寂滅為心。菩薩捨兩邊,取中道為色,認「但中佛性」為心。都是著相,統統不見性,沒有辦法成就。所以說「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這部經是一乘了義,而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乃至初發心,統統都是功勛位,都不見性,成佛須是見性。若見性,盧舍那佛就不用傳戒了。所以「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名破戒者」,就是這個道理。真如自性,各各本有,人人不無,只是迷背。眾生就是迷失,但這迷沒有來處。所以當你把迷滅了,這迷也沒有去處,就只一念開悟之心光而已,當下你的無始癡暗應念頓消。癡暗是「無始」的,無始就是沒有開始。
此處是正受戒體,學菩薩戒,這一段是正宗分,後面十重四十八輕,是流通分,可講,可不講。一再地強調,無作戒體非常地重要。諸佛如來都是這樣教學的,必須先明心,之後才來起修,先悟後修。要是不知道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那就沒辦法修。
知道了這重點,就能任運起作用,任運防非止惡,能斷除煩惱。如果還不懂,後面才告訴你,有十重四十八輕戒,給你做參考。在這些事上要注意,不要犯到,犯了就染汙本性。因此後面的只是枝葉。經文講:「非色非心。」說非色非心,到底有沒有「戒」呢?是「非有非無。」意思是,你不能認為它有,所以說莫作「有」見。說不作有見,你又墮於空無之見,所以又告訴你「非無」,是真的有,但不屬色、不屬心。再問:那是不是因果法?又告訴你:非因果法。
所以才有凡夫、外道癡人說大乘是「撥無因果」。實際上,「撥無因果」都還是多餘,因果性空無實體,當體即空、當體無生!認為有因果的人才需撥無因果!所以說「非因果法」,不屬於因果法。「因果法」是有修有證,有取有捨。例如:修四念處觀,能破身見,能證阿羅漢道。念佛可以成佛,這些都屬於因果法,今天要傳授的是真如佛性,真如佛性不因修得,所以故名「非因果法」。這是諸佛的本源,大眾菩薩的根本,完完全全傳授給大家,是如來所行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所以最後總結:「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這已傳你真正的菩薩戒。傳好了,就在這部分。這就叫傳戒,傳戒是在傳這個。
你們去受戒,這一段他們都不講。不講這部分的,這戒場是不如法,傳戒最重要就是在講這個。大眾清楚了,就會持戒,什麼時候該開緣?什麼時候該持守?什麼時候是犯戒?他都知道。與真心本性相應的,才叫「持」!與真心本性不相應的,就叫「犯」。何時該開緣?為了「利生」該開緣。講到這裡,受了戒回去,你們都很會自己開緣,都想:「我利生」,「我殺戒開緣,因為要煮飯給家裡面的人吃」。你自己情見,殺戒開緣,你殺了一群眾生,卻只利益了這三、五個人。菩薩戒裡面,你殺生,不管殺什麼眾生,只要殺生就是犯重,因為惡心殺,愛欲心就是惡心。
像二十四孝中,有些是他父母喜歡吃魚,他就想辦法找魚給他吃,那是殺生,所以就破戒了。佛法講的孝道,跟你認知的世間孝道不一樣。所以你不要自己隨便開緣,你要懂得無作戒體。眾生都有佛性,你殺牠、吃牠,等於是殺父母,說「殺父母」是告訴這世間的人,因為這世間的人重視父母。其實你是在殺佛,牠有佛性。這一段是核心,是菩薩戒最重要的部分。要去受戒,你一定要明白這一段的道理:什麼是戒體?非色非心,非因果法,取不得又捨不得,不屬有、不屬無,只能講邊,中間要你自己去悟。所以祖師說:佛說法,烘雲托月。你要是能悟得,那是冷暖自知,也只有你知道。你不要看這經文很短,這裡是最重要的。如果大家能明白無作戒體,律宗才能興盛。向來中興律宗的祖師,都是因為明白「光明金剛寶戒」,其他的朝代也有律宗,為什麼不興盛呢?就是因為他只執事相,不解理性。現在到末法,出家人連事相也不持了。甚至他只要求別人持,他自己天天迷惑顛倒,整天做法會、接眾,說這叫度眾生,說是在行菩薩行。這就是不了無作戒體的作為。佛法要興盛,一定要推廣這部經,因為它能防非止惡,能夠制止你學外道法,制止你墮三惡道,能夠讓你明白真如自性,明了佛性,所以非常地重要。釋迦牟尼佛講:「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還要半月半月誦戒,這樣來學,所謂「善學」不是學善法。善學是教你善體會什麼叫戒體。
如果還不懂,下文:
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這裡就顯示每個人都可以受,所以叫「達體本具圓融分」。每個人都具有,每個人都可以受,而且都是第一清淨者。
有人問祖師:為什麼淫男、淫女可以受戒?達摩祖師說:只為見性,不管他淫不淫。若是不見性,不能超出三界,若是見性,這些習氣奈何他不得,縱有餘習,他也能轉得過來。菩薩戒確實是三根普被,縱然餘習深重,只要你能明了心性,也就是明心見性,曉了無作戒體,這些習氣奈何他不得,所以淫男、淫女也可以受戒。
由此就知道大乘佛法的殊勝,大乘佛法沒有講斷淫欲之法。只教你見性!但見本心,淫欲自然斷除。不要認為自己無法受,你們是不願意受,不是不能受,這戒人人可學,人人可受。縱然是畜生,也可以受戒,重點是「能解無作戒體」、「解法師語」。從來學菩薩戒的人看到這一段,說要「解法師語」,到底該怎麼解?畜生牠聽得懂法師跟牠講話嗎?不信!你找條狗來,跟牠講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牠跟你搖搖尾巴,舔舔你的臉,轉身就走了,牠哪聽得懂。所以,「法師語」不是一般世俗講的話,是要能解真如自性,能解光明金剛寶戒。有一些縱然是人,他也聽不懂「法師語」,你跟他講半天,他就是聽不懂。引經據典告訴他學佛就是要明心見性,他說:「不對,就是先要孝順」。怎麼講他還是認為就是要孝順。像這類存心聽不懂的人,那就該到佛門外去,因為你沒打算按規矩、按照佛教的來學習,那就不能算是學佛了!每所學校每個科系所教的內容不一樣,哪有非要依你錯誤認知才行呢?這類人應該出去佛門外,看想要怎麼孝、怎麼順都可以。要知道,佛法是講明心見性。所以,即使是人,講人話他也不一定聽得懂,這類就是屬於不解法師語。為什麼不解呢?因為心裡太執著,所以不能解。只要能解的,皆是第一清淨者,盡受得戒。誰都可以受,沒有例外,而且每一個人都能究竟成佛,「每一個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即使是淫男、淫女現在講的「特殊行業」,包括殺生者,都能夠成就。由此才知道,菩薩戒攝機之廣,是一切諸佛大乘戒!
「黃門」是指太監,「奴婢乃至八部鬼神、金剛神」,這是講鬼神眾;「畜生乃至變化人」,變化人─有的是畜生變的,有的是天人變的,「變化人」他是人形,可是他會變化,也可以說他能變化成人形,也能變化畜生的形,他會變化。這一段很重要,是菩薩戒的正宗分,是佛法中戒藏。如果業障重,就看不到。所以唯有智者方能入!未會眾生猶若盲!如果你會不得真如本性,即使放在你眼前,你就只是非常隨便地順口讀過,就這麼看過去了。
大家都可以受,你雖看,但是你沒得到戒體,所以這裡特別重要。從前祖師大德在,沒有這些問題,現在祖師大德不在了,又到了末法時期,都只在後面的事相上打轉、作解,沒有辦法成道,搞得律宗跟其他宗派也格格不入,搞得學律的也沒有辦法成就。什麼原因呢?就是你太執著。天台宗為什麼會衰?是因為四教儀出現,大家就著名相;禪宗為什麼會衰敗呢?就是《景德傳燈錄》出現,裡面都是記載祖師信手拈來指示人的公案!學人就在這裡面取相作解,所以禪宗衰敗。要是淨土宗再讓他們提倡弟子規下去,變成搞世間法,那淨土宗也要滅亡了。《無量壽經》是如來唯一真傳。在法滅的時候,還可以利益眾生,能夠住世百年。所以不能讓這些邪師外道破壞,戒法亦復如是。受戒有這麼殊勝,一開始就讓你知道要明心見性,要見性成佛,這才是戒律的本質,戒律的意義。所以受菩薩戒,就能掌握學佛的重點,所以說「戒為無上菩提本」,「戒」就是指光明金剛寶戒,真正是無上菩提本,是一切諸佛本源,一切眾生佛性種子。一切意識色心,皆入佛性戒中,是大眾諸佛子的本源!應讀誦、應善學、應受持。所以應當一心持淨戒,要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這叫守戒,這叫持戒,不可以與道相背。這樣學戒律才真正學到了。所以說初學佛要受戒,這樣才知道是要學什麼。現在初學佛人去受菩薩戒,也不知道要學什麼,結果是去學殺生,學做世間人,因為戒場都只教你把人做好,為你一家開心,他告訴你可以煮葷腥。這一段戒場都不講,他沒有傳光明金剛寶戒,有講也等於沒講,因為他也不懂,所以講不出來。末法的眾生非常地可憐,有戒不得受,有法不能解,那就用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句話:「邪師過謬。非眾生咎。」不是你們的問題!是這些傳戒的人心太邪惡了,他們不解光明金剛寶戒,就隨便拿五戒作為菩薩戒搪塞你。你要是受了真正的菩薩戒,你就會知道佛法是在學什麼?在教什麼?人家跟你亂講別的,你也不會受他動搖,不會受他影響。所以初學佛,受戒很重要。可是現在末法,你遇到的戒和尚,本來和尚叫「能生」,是能生你法身慧命,可是現在應該改叫「能斷」,能斷你法身慧命。講這話是佛門的悲哀,而佛門確實景氣差到這種程度,所以你們自己要發無上道心,要擁護諸佛的教法,要護持正法,這樣才不枉你受戒、你學佛。
菩薩戒正說六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這是流通分,名為「行滿流布無礙分。」
為什麼叫行滿呢?就是依前面盧舍那佛所傳的光明金剛寶戒而起修、而起行,此行方堪稱圓滿,才能稱為圓滿,不然它不稱性,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圓滿了,所以這一分名為行滿流布。那麼不光自己要修,還要勸人家受菩薩戒、勸人家學習佛法,所以叫做流布;還要流布此經,或是印送,或是為人演說,或是與人分享,都是流布的意思。
因為所行是依體而起行,是依光明金剛寶戒,才能真正達到「無礙」。持戒到最後,也無戒可持,自然不會犯戒,這才是真正的無礙。若還有持、有犯具名「有礙」,沒有辦法真正得大自在。「無礙」有自在之意,真正的大自在是如來,依體而起行方能達到究竟。所以一句話裡具有多重的意義存在,故名「行滿流布無礙分。」
有個很重要的觀念,大家一定要知道,就是受菩薩戒不可以「揀擇受戒」。因為有一些傳戒的法師或是出家人,他在傳戒時告訴你:菩薩戒可以捨戒。意思是說你可以揀擇受戒。這說法是錯誤的。菩薩戒不能捨戒,更不能揀擇受戒。揀擇受戒就已是犯戒。現在戒場,他還教你直接犯戒,這是不可以的。戒經後面就有明文規定,不可以揀擇受戒。因為世間人,心多諂偽,會就在那裡心生分別,想:「我這一條做得到,那一條做不到」。你這樣心生分別,就是割裂光明金剛寶戒。這十重四十八輕戒,加起來是五十八戒,戒戒從光明金剛寶戒流出。你如果有所揀擇,即使缺一條,這光明金剛寶戒你就不得戒,所以不可以揀擇受戒。菩薩戒非但不能揀擇,而且一受永受,沒有退戒的,這點大家要清楚。蕅益大師在他的著述中說自己是「菩薩戒沙彌」,他學沙彌戒,但是他受的是菩薩戒,他自稱為沙彌,但是他有受菩薩戒。實際上蕅益大師是退其名,不是真的退其戒。如果出家人退戒,那就叫「還俗」,還俗才叫退戒。現在有人要學蕅益大師退戒,以為自己是在學祖師,他不懂,在佛前對佛菩薩說退戒,退戒就是還俗了。他還俗就不能穿袈裟,不能受十方的供養。出家人自己要清楚,你在佛前跟佛說:「我退戒」。你一說,那你就是還俗了,就不能再受十方供養。男眾退七次,女眾退一次。所以出家女眾—比丘尼,要是在佛前跟佛說:「我退戒」,那你就不能再出家了。男眾可以往返七次,這是佛的戒律規定的。菩薩戒沒有讓你揀擇受,也沒有所謂的退戒。因為有些同修去受戒回來,說他們的教授師跟他們講:「你不能受的,你就先受下來,到時候佛前再退」。我們受戒不是網路購物,不滿意七天可以退。他的說法是錯誤的,不是買東西,先下單,到貨以後不滿意,七天內退貨。釋迦牟尼佛不接受,退了戒就是退菩薩心,退一條就是退菩提心。所以在未講十重四十八輕戒以前,要先跟大家講這觀念,這觀念非常地重要,它不是五戒、它不是八關齋。八關齋還可以揀擇受,菩薩戒不可以揀擇,因為「揀擇受」這行為本身就犯菩薩戒了。所以菩薩要持三聚淨戒,三聚淨戒是「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這十重四十八輕條條都是善法、條條都是律儀、條條都能饒益有情,每一條都具三聚,你捨一條,菩薩戒就不圓滿了。所以要清楚,這不是五戒,所以特別的殊勝難得。提醒現在戒場傳戒的人,不要亂傳。而你們去聽戒的,不要亂聽。會有這樣錯誤的觀念,當然不是居士的錯,而是出家人的錯。很明顯是出家人的錯,因為他不學無知,他也不看祖師大德的註疏,就用自己的意思揀擇受戒,還告訴你:「這一條做不到,那你不要受。那一條不能做,你也不要受」。如果這樣就不名光明金剛寶戒,如果不明白盧舍那佛常所誦一戒,這出家人才會在事相上認為菩薩戒「可取、可捨」。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犯戒,還教人犯。如果你在戒場,因為你無知,講這種邪論、歪論,那你有毀謗三寶之罪。戒法是三寶裡的法寶,你毀壞戒律,就是毀謗正法,「謗三寶」是菩薩波羅夷罪。這是在講十重戒以前,要先說清楚的。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所謂「誦」,就是「行」。所以你要記取有哪十條,你才能行。如果記不得,但能明心,也能行。像六祖,就是具菩薩戒的人,大祖師很多,若問他:菩薩戒哪十條,有些還真沒聽過,但是他明心見性了。因為有未能見性者,佛就為凡夫癡暗人說,所以要讀誦、要記取,如果不誦此戒者,就「非菩薩。非佛種子。」盧舍那佛所得的戒就是如此。所以,釋迦牟尼佛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這戒是通過去、現在、未來,是應當學習,包括已學、今學、當學,現在就要學,所以不能揀擇受戒,這一開始就講得很清楚了。又說「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這波羅提木叉翻作中文叫「別解脫戒」,有別於凡夫、二乘,那當然別於人天。所以不是五戒、不是十善。它只是「名同」:名字相同,義趣不同,而且它制定得比五戒更嚴,五戒是講事相上不犯,這裡制定到心地上,甚至不是講起心動念,而是講有沒有跟佛性相應,所以有「事持」跟「理持」的差異。不要以為事相上沒犯,結果理上犯到了。重點是心有沒有與光明金剛寶戒相應。
《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如果忘失光明金剛寶戒,即使在事相上十重四十八輕做得再好,也是裝模作樣、也是破戒。如果能念念不忘光明金剛寶戒,那麼這十重四十八輕縱然一條戒條你都沒記得,你也是第一清淨者。
所以要知道持戒「關鑰」在哪裡?什麼叫「持」?什麼叫「犯」?如果是忘失本性、背大向小,犯重!甚至不學佛了,這是退菩薩心了,所以是「菩薩波羅夷」,屬犯重!如果你二乘習氣非常重,或是人天的世欲非常重,暫時忘失光明金剛寶戒,去學習了世間法,做了世間事情,這屬犯輕!趕快懺悔、趕快回頭就可以了。所以菩薩戒是每個人都可以學,都能夠成就。「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就是告訴你,光明金剛寶戒的樣子。也就是前面講的「非色非心」、「非青黃赤白黑」。因沒有辦法形容,才講個邊,讓你去體會言外之意。菩薩波羅提木叉,這戒體沒有相貌可得,但是若明白它。你持戒就有持戒的相貌,你不持戒就有犯戒墮落的相貌。「相貌」不是指你的臉,今天有沒有打扮,化妝化得好不好看,不是在這裡,而是說你有沒有學佛的樣子?有沒有持戒的樣子?甚至是你有沒有入道的樣子?這叫「波羅提木叉相貌」。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現在佛門裡,很多都沒有波羅提木叉相貌,即使持了戒,也沒有波羅提木叉相貌。因為他不了解光明金剛寶戒、他不懂真如自性,如果不懂,那就是不解菩薩波羅提木叉,也不解佛性戒藏。你不了解戒律的根本,縱然持也持不好。
所以常常有人在微細的戒相上打轉,不知道以心為本。心最微細,所謂「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所以應當求心不求佛,要了知三界空無物。須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當體即空,這才叫得戒、才叫持戒。所以「應當學。敬心奉持。」不要忘失菩提心、不要忘失光明金剛寶戒。
接著,後面才略說十個所防的境界。
第一、殺戒
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學做菩薩,要以利益眾生為主,第一個就是告訴你:不能斷眾生法身慧命,故名殺戒。眾生的慧命最重要,人家要學佛,你不能給錯佛法,否則就是犯殺戒,要是沒做好,這才是殺戒裡,犯得最重的,因為你天天在斷人法身慧命。如果出家當了和尚,要做「能生」,能生眾生法身慧命。不要做「能斷」,要是斷眾生法身慧命,那這一條戒你就破掉了。即使事相上好像不殺生、好像不吃肉了,但是,常常斷人法身慧命。有人要學佛,你就講一些世間話,不教他學作佛,反教人家當個凡夫、當個俗人,這都是在斷人法身慧命,所以犯了第一條。不管你是自己斷、教人家斷。用方法斷:用卡通、動畫這些方法來斷人慧命,這屬方便斷,也就是方便殺的方法,乃至讚歎殺。看到人家法身慧命斷了,去做一個俗人,你還說:「你這樣很好,家庭很幸福、很圓滿」這是「讚歎殺」。見到別人斷人法身慧命,你還「見作隨喜」,還去幫助,去出錢資助,乃至「咒殺」。「咒殺」一般比較少用到斷人法身慧命。但是在古代也是會有,像使用咒術、符咒,讓人家沒有辦法學佛。有的人為了控制自己愛欲的對象,希望對方不要去出家、不要學佛,他就給對方念咒下符,驅使鬼神去障礙他出家、障礙他學佛,這都屬斷人法身慧命。在古代有,現代應該也有。這些「殺因。殺緣。殺法。殺業。」我們只講其中最重的,就是斷人法身慧命。至於斷人性命,也很重。但是菩薩戒裡,不管你是斷人命、還是斷物命,只要你是故斷,甚至帶貪瞋癡三毒心斷人命者。像一般人常會殺蟑螂、螞蟻,是帶著貪瞋癡心在斷牠們的命,那就是犯菩薩波羅夷。那是自己殺生。至於「教人殺」,如果你告訴人家說:「來,你去把牠殺掉」,或出錢指使人家殺。或是「方便殺」,使用方法殺或引誘殺牠。像對老鼠,你放老鼠藥或吃的食物引誘牠,讓牠來斷命,你是故意殺牠的,這是方便殺。還有「讚歎殺」,讚歎殺就是看到人家斷命,你就很高興。或是看戲時戲中有演壞人的被殺了,你很高興,這統統都是讚歎、隨喜殺。還有一種方便殺,就是你雖然不自己殺牠,但是你讚歎殺生是有德的。怎麼會說殺生是有德的呢?譬如說,因為你討厭蚊蟲、螞蟻,你就說牠是害蟲,看到人家殺,你還說:「對,殺得對!這樣子環境才會乾淨,才環保。」這就是讚歎殺。你是在告訴人家,殺生是有德的;或是說你很討厭某些人,你慫恿別人去殺,說殺人是有德的,說:不然這麼多人,會吃掉很多糧食等等。或是講一些「自然淘汰」的話,除滅眾生的這當中,你是有殺意的,這統統都是讚歎殺生。經文中講的:「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這是講殺生的方法。
後面說:「殺因。殺緣。殺法。殺業。」是說殺生的過程。就像這些動物,或是人,只要有生命的,不給他食物,不給他空氣,他就會死掉。你把他能活的因素斷掉,這是「殺因」;把他能活的緣斷掉了。譬如說:螞蟻不能離開群體而獨生,你把牠移到別的地方去,牠在新環境不能生長,就會死。所以現在做放生就要注意,不然就變殺生。鹹水的魚放到淡水,淡水魚放到鹹水去;不是此地生長的生物,你把牠亂放在此地,這統統都是殺生,因為牠不適合這地方。或是你放了生,卻把原地的眾生殺掉,這都不行。看到人做這些事,你還去贊助、隨喜,就是所謂的自作教他,見作隨喜。像鴨間稻就是故意養鴨來吃蟲,這是故意殺生。所以殺戒含攝的範圍很廣,這裡是大略跟大家講一下,「殺法」就是能斷命的方法,譬如說:用法律或是用關係,像以前,是人治,你跟官府有勾結,把這個人殺掉,然後給他扣上一個罪名,這是殺法。「殺業」就是你正成這殺生之事、殺生的過程。所以凡是讓眾生不如意的、凡是讓眾生無法活下去的,這都算是殺生。這是講「因、緣、法、業」,所以要清楚,後面其他的九條重罪亦復如是,都有因、緣、法、業。或偷人家東西,或自己打大妄語等等,統統都有因、緣、法、業,跟這裡說的都一樣。這裡就按照規矩為你解釋一次就好。後面部分,你可以自己去看寂光律師的《梵網經直解》;或是賢首國師的《梵網經菩薩戒本疏》;或是智者大師的註解,這幾位祖師的都可以看。現代人的不要看,實在是不堪入目!只能這樣講。
咒殺,咒殺就是詛咒眾生死亡,或是用咒術斷人家命,現在比較少聽過,但是相信也是有的。後面講:「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有命」就是有性命的。有些人說吃蔬菜也算是殺生,這種是外道說法,在佛門裡面草不算是有情眾生,因為草沒有情識。佛在《涅槃經》講在末法就有這種外道說。什麼是「外道」?直接講就是不學佛的人。他們講:吃蔬菜也是一種殺生。佛說這說法是外道說,他們的目的不是要你吃素,而是要告訴你:你吃菜,不也是殺生嗎?實際上,他是要說:可以吃肉。這時候,你就要告訴他:「你既然這麼愛護動物,連菜都不願意吃了,那你更不應該吃肉」。這樣他邪心自然就頓息了。因為菜沒有情識、沒有神識,所以吃菜不算殺生。佛門講神識,蔬菜沒有八識,它屬八識的相分,沒有所謂斷命的問題。所以要清楚,凡是講「命」就有八識:包括前五識、第六意識、末那識跟阿賴耶識,含有這八識。八識講的是八個作用,不是有八個心,這是佛教的名相。所以一切有命不可以故意殺,若故意殺,所毀犯的就是重戒。若是不小心犯,那就是有業道罪,會受業報,還不算是真正的破菩薩戒。所以要破菩薩戒,沒那麼簡單,要真的心很瞋恨、故意把眾生命斷掉,才會破掉,不然都是「重方便罪」或是「輕方便罪」。所謂「輕方便」就是他有意圖,但是意念不強,所做的事情也沒有成就。「重方便」是意念很強,譬如說,你拿刀要殺人,你刀子拿起來看到他就停住了,沒有殺他,犯的是重方便罪。「方便罪」就是有意圖。
如果是不小心踩死蚊蟲、螞蟻,那有業道罪,但你不是故意的,所以不算犯菩薩波羅夷,但是你要念咒、念佛幫牠超度,到佛前求懺悔,或是對有受戒的、或對和尚懺悔,這個罪才能消掉,但是還是有業道罪。一般人生活中常會不小心殺死眾生,而在佛門裡,是一不小心就斷人法身慧命,所以這裡強調不斷人法身慧命。殺戒含攝的範圍很廣,大家可以直接去看祖師大德的著作,無論輕重、具緣、缺緣,乃至所對的境界及你的用心,祖師都有講到,此處只是略說而已。
第一條殺戒說到「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有因緣學佛,絕不能斷他的慧命。「眾生最愛者莫過於性命,諸佛最愛者莫過於眾生」。所以不能斷眾生的命,也不能吃眾生的肉。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有殺,也沒有教人家殺,其實是他不曉得自己正在教人殺。所以不要把做葷食的食譜拿給人家看,或告訴人家殺生的方法,跟人家講怎麼煮葷食,這都是「方便殺。」實際上,在戒場傳戒,如果告訴戒子可以煮葷食,那都是錯的。學菩薩戒不能煮葷食、也不能買葷食給家人吃。你先把這戒持好,等你成菩薩以後,再來談要不要開緣。自己一點修證都沒有,就想要度家裡的人,結果你自己被度走,而且你戒品也有所毀損,持得不清淨,所以應當起「常住慈悲心」。「常住」就是順光明金剛寶戒。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盡受得戒,都是第一清淨者、都是諸佛如來。你殺牠等於殺佛、等於出佛身血。這個人這一生要成佛,你障礙他、不讓他學,你是在斷人法身慧命,這統統都是殺生。
甚至有的人,不流通正法,你要去跟他請法寶,他還叫你填單子,囉哩八嗦地講一大堆,像做身家調查。好像你犯天大的案子,要先給你做個筆錄。所以你要清楚,這都會讓人家學佛、請法寶的心退失,障礙人家聞法,這都是在斷人法身慧命,都是犯殺戒。
其餘剩下關於殺生的細則,可以去看祖師大德的註疏,裡面都講得非常清楚,最重要的是:你的起心動念能不能與光明金剛寶戒相應!所以這一戒是要護你,不讓你犯光明金剛寶戒。何謂「不犯」?就是「不忘失」。因為眾生都有佛性。所以教你起「常住」,佛性才是常住。從佛性起作用叫慈悲心,同體大悲,不是只愛你的家人、只在意你的家親眷屬,而是普遍地對一切眾生慈悲,所以叫「常住慈悲心孝順心。」孝順心不是把他們當成父母一樣,這樣看就錯了。你是當人家媽媽的,反把兒女當成父母,那就亂套了。所以行布無礙、行滿無礙。「行布」與「圓融」要能分得清楚。行布是次第;圓融是無次第,在無次第中不妨次第分明。所以不能當媽媽的又把兒女當父母,成了現在講的:「孝子」,那就不對了。若當兒女的不把父母當父母看,而當朋友看,那就不孝了。所以,講孝順心是順於光明金剛寶戒之心!它一際平等,但是不妨次第又同時圓融。父母還是父母,家親眷屬還是有長、幼、尊、卑;當然,家中的動物也不可以把牠當人看,上桌跟你一起吃飯。有人說:「法師,都一樣,狗也有佛性,牠也可以來……」。不一樣,牠是來亂的,而你是破壞規矩。如果說都一樣,佛卻在後面制定「不可以畜貓狸。」豈非佛心不平等!佛就是告訴你:雖然都具如來智慧德相,但是牠現在的業,就是會障道。牠現在的業障就呈現出牠現前的形相,牠這形相就有牠應當在的處所,不能破壞了規矩,破壞這規矩,就會障道,你的心就會狂亂。所以要清楚,用圓融來壞於次第、壞於規矩的,不是好僧,也不是真正的學佛人。不能以為佛門講「圓融」,在道場遇到住持法師,也跟他講話沒大沒小;你還辯說:「法師,沒關係,圓融嘛,你有佛性,我有佛性,你是住持,哪一天我也可以當住持對不對?」起這種慢心、高下心,這統統都是忘失本性,這是替自己找罪,替自己的不守規矩作開脫,這統統都是犯戒的行為。
所以講佛性常住孝順心,是講教你順從光明金剛寶戒,要能「方便救護一切眾生。」用你的力量,用方法保護眾生的性命以及慧命,也就是要能護持正法,要能保護眾生的善根。所以這裡講:「方便救護一切眾生。」看到眾生有苦難,能力所及,要幫助他,但是不可以愚癡。有些人很愚癡,甚至是帶愛欲心,說要幫助眾生,結果,自己亂了理、亂了套,大家在生活上,也都有遇過、看過。你應該自己去觀察,輕輕跟你們提點一下。有一些人在幫助眾生是很愚癡的,他在做事情不計因果、不計利害,甚至影響他人,卻只為了幫助一個眾生或是兩、三個眾生。當然這一、兩個眾生也是眾生,可是他在裡面起好樂心、起愛欲心,認為這是我朋友、這是我家親眷屬。他幫了他,但是卻害了其他人,那也不行,所以要有方便。方便就是要有智慧才叫方便。現在很多人會講「方便」,但他沒有智慧。像現在的佛門,開很多世間的課程,好像很有方便,但它裡面沒有智慧。你進到道場去,他不教你行道、不教你學佛,而是教你電腦,教你世俗的技術,甚至做世俗之事,他以為這樣叫方便度眾。是在幫助眾生、救度眾生的法身慧命,實際上沒有做到。幫助眾生,是要救他的法身慧命,你要給他一乘佛法,一乘了義才能方便救度。
「而反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反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說,如果你看到眾生要被殺了,你能力所及,你卻不救,還讚歎說:死得好,罪有應得等等的,你起這種心念,都是犯「菩薩波羅夷罪。」後面也有一戒是:「不行放救戒」。看到眾生有難,你不能不救牠。當然,如果是犯王法判死刑的,這又例外了,因為這一個人會殺許多人。所以說四十八輕是防止眾生犯十重戒。
所以說,雖然平等,但是不能毀壞了規矩,當然,佛陀的戒律不是讓你隨順世俗的。如果有人犯法,殺很多人,因果上當然是以命償命。但可以觀察是否有心悔過,若實在是罪大惡極,尤其他又影響國家、影響社會、影響眾多的人,也不是把殺人犯赦免,就代表你比較慈悲。
所以要去了解菩薩戒。就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在海上為救五百商主而殺人。這船主要殺這五百個商主,一個人要殺五百人;釋迦牟尼佛為方便救他,而斷他的命,佛不但沒有犯戒還有功德。這個人不但沒有墮地獄,反而轉生善道。不然,他如果真殺了這五百個人,這五百個商主又是不退菩薩,這船主將墮在地獄千萬億劫。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講:我不光沒有犯菩薩戒,也沒有殺業,還給予他無量的壽命。所以要清楚,世間事不是你眼前看的那個樣子。所以佛殺生是有智慧,你可不能自恃有智慧去亂殺人,這就不對了。那你不能回去看到蟑螂、螞蟻,殺牠們,說是超度,你只是嘴巴超度,你沒有能力,所殺的命債將來都要還,而且你又是恣心快意殺生,這就犯了「菩薩波羅夷罪。」「波羅夷」翻作中文叫「斷頭」。就像一個人的頭斷掉,他就不會活了,也叫邊罪、也叫棄罪,永棄佛法邊外。不是佛法捨棄他,而是他捨棄佛法,所以叫棄罪。佛不捨一切眾生,即使再惡之人都有佛性。但是這個人違背了性德,不是違背佛的性德,是違背了自己的佛性,所以永棄佛法邊外。
以上略說殺戒。殺戒含攝的範圍很廣,但最重要的是不能斷人慧命,斷人慧命就是犯重。尤其你是學佛人,如果你是出家人,以惡心、瞋心斷人慧命,這最嚴重。或是現在有的出家人,雖不至於惡心、瞋心,但是他因為自己做不到,怕人家笑他,他就先幫人家開緣,他想:「反正你們也沒做到,自然就不會要求我」,這種都是斷人慧命。
所以你要清楚,菩薩戒不可以揀擇受戒,「殺生」講事相上,最嚴重的是斷人慧命。講理性上,如果見一切法有能對、所對,妄加除斷。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還恣心快意斷者,不知煩惱性空是菩薩波羅夷罪。如果你自斷、教人斷、見斷隨喜,斷因、斷緣、斷法、斷業等等的,乃至咒斷。以念佛要來斷煩惱、念咒要來斷煩惱,不知煩惱性空,妄加除斷,是「菩薩波羅夷罪。」
菩薩體得煩惱本空,所以跟光明金剛寶戒相應。菩薩戒的形相非常地廣,不是只有這十條。
第二、盜戒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盜戒裡最嚴重的是偷三寶物:佛寶物、法寶物、僧寶物。人家要供佛的,你把它偷走了。像現在有些是他父親出了家後,建了寺廟,寺廟的廟產是在他父親名下,父親死了以後,按照世俗法律是由這出家人的家親眷屬繼承。如果你們有遇到這狀況,要趕快把它歸還給寺廟,你絕不可以跟出家人打官司爭產,因為你是在盜三寶物,罪很重,這是論事相上最重的盜罪。依次就是盜僧物,佔有出家人的東西,或是你和尚的東西,包括盜名都不可以。偷人家的名譽、偷人家的智慧財產,統統都不行。這是講「自盜」。而「教人盜」是叫別人盜;「方便盜」是用方法盜,乃至「咒盜」,叫鬼神去偷,即是中國以前人講的五鬼搬運,是叫鬼神去偷,用咒術偷或是用咒術把東西隱藏起來後,再來偷,統統都不行。相信以前是有這樣的經咒,是可以去偷東西的,或是用隱身術去偷,龍樹菩薩就是如此。龍樹菩薩還沒學佛的時候,用隱身術到王宮裡面去,跟宮女亂來,後來被發現,他兩個師兄弟被殺死,他躲在國王的旁邊,所以沒死,後來才發心修行。「盜因。盜緣。盜法。盜業。」這是講偷盜的過程,盜因:偷盜的罪因,「因」是起心動念,還有能成就偷盜的主因。盜「緣」,說明是怎麼成就偷盜的行為。盜法:偷盜的方法,包括:觀察、時間、計劃。譬如說:偷盜要準備哪些工具。因、緣、法、業這四個,是講偷盜的過程,從起盜心、想方法、找工具,到完成造業。
「乃至鬼神有主物。」所以不光是人,即使你偷狗的、偷貓的東西也是一樣,「有主物不得故盜。」因為牠認為這是牠的,作有主想,「主」是主人,就不可以偷。所以在山林,凡是草木高過一人高的,都是鬼神寄託之所,你要砍樹,等於是要拿他的東西,你就要先跟他講,不然就是偷盜。「有主物、劫賊物。」劫賊物是:賊把你的東西偷走了,就算是他的,乾脆就跟他結緣。絕不能想方設法把他抓回來,痛打一頓。除非是三寶物,那你可以把他抓回來,將物品歸還給三寶。在戒律裡規定是可以的,因為人家是拿來供佛的,不是他的,你把它找回來,歸回給三寶,讓賊不要造這麼重的業,是可以的。如果是你的東西,你就當過去欠他的,作消業想,還給他,所以平時自身的財物就要注意了。
以及後面講:「一切財物。」包括現代人講的智慧財產權,統統都不可以盜。「一針一草。」是比喻極細微,抄襲一樣不行。「不得故盜。」「故」是故意。不能刻意的、故意的、有方法、有預謀地去盜取。後面講:「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要「生佛性孝順心」,這也是回歸到光明金剛寶戒。所以菩薩戒一直講到的重點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前面講:「一切意識色心。皆入佛性戒中。」自性具無量功德寶藏,知心具一切萬法,心能夠知足,在事相上,就不盜取了。
「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這是要你幫助眾生。若把人家東西偷走了,人家很難過。當然,你偷三寶物,三寶是不會難過,可是你卻要難過、要受罪了!盜戒裡含攝的事相也非常微細,最重的就是:偷三寶物。世間人殺父母的罪,是墮阿鼻地獄。佛在《觀佛三昧經》講:偷三寶物的罪,勝過殺八萬四千個父母。所以三寶的東西包含有形、無形的、錢財以及包括錢財所衍生的利潤,絕不能偷,也不可以挪用、不可以互用,統統都屬三寶,不可以挪用。所以你在佛門就要清楚,三寶物絕對不能偷,當然其他人的東西也不能偷,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這盜人財物還會牽涉到一條殺生戒,每個眾生都認為這身體是自己的東西,屬有主物,所以你殺生一定犯盜。有些人很會鑽戒律的漏洞,他說:「我沒有殺,我只吃牠的肉。」你吃人家的肉,牠身上的肉是不是牠認為是牠自己的?是!所以你吃牠的肉,雖然沒有正斷牠的命,但你屬於盜牠的東西,而且牠心中認為是至關緊要的東西,你把牠偷走,吃掉,所以,只要吃肉的一定犯盜,這是犯菩薩波羅夷罪。
菩薩戒因為稱性,犯一條,十條全犯了,乃至後面十重四十八輕罪。後面講:「亦失國王位、亦失轉輪王位、亦失菩薩位、十發趣、十長養……。」你就退失了,因為與佛性相背。所以吃眾生肉,算是盜眾生物,這是一般比較少講到的。所以不要以為吃肉無罪,後面有一條「不食眾生肉」,就是怕你犯到盜戒。四十八輕戒裡有「食肉戒。」所以菩薩不吃肉,吃肉也等於殺生,因為肉從斷牠命才有的,眾生牠不願意給你吃,你犯盜又犯殺,犯了兩條波羅夷。「應當生福生樂」,給與眾生快樂、給與眾生法喜,不應當令眾生生苦惱,所以偷盜牠的東西是菩薩波羅夷罪。這是講事相。如果稱性說:有所取著都是盜戒。認為有兩邊,要捨兩邊取中道,或是泯二邊而入空,統統都是盜。因為佛性不予取。你有取著之心,住著一切法,都算犯盜。因為性德本具,所以條條都稱性,若與心性相應,盜戒就持圓滿了,盜戒持圓滿,一切戒都持圓滿了。所以說一戒具足一切戒,一切戒攝入一戒中。不光你事相上不能盜,在理性上,「理」就是佛教講的性德之理,也不能犯盜,所以若認為有法可修、有菩提可證,有取、有著,都是犯盜。
最後要清楚,這不是一般的五戒,這是光明金剛寶戒,這兩條戒大家要清楚,它含攝的範圍很廣,此地只是略說。
菩薩戒正說七
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一條淫戒教眾生,一切男女不得故淫。所謂「淫」,就是心攀緣。妄見有男女相,就是犯淫。乃至你與人攀緣、說話世俗,一切皆淫,故名「非道行淫」。好樂鬼神、好樂世間、好樂出世間,都是非道行淫。因為與光明金剛寶戒不相應故。所以,佛制菩薩不可以虛妄攀緣,應當與淨法相應,更應以淨法與人。如果你的妄心按捺不住,於六親當中互相攀緣,故名「六親行淫」。好樂鬼神、好樂世俗、因果、善惡等法,這就是與鬼神行淫。
總上來說: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姐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無孝順心,不順佛性、妄加攀取,這都是犯了淫戒。故名犯重。
所以不要以為出家人不會犯,如果你好樂世間,都算是行淫。但妄取一法,故名淫欲。凡夫好樂世間,是行淫於世間;羅漢好樂偏真涅槃,住著於惡取空,阿羅漢住著於斷滅空,故名出世間行淫;菩薩認為有法可修、有漸次可行,是名菩薩行淫。因為是妄加取證、妄加攀緣,乃至一念貪明之心,無明生起,而忘失光明金剛寶戒,都算是行淫。所以菩薩戒的淫戒範圍非常地廣,不同於五戒。五戒只在於人道,重點在於不邪淫。菩薩戒沒有所謂的正淫,因為只要是淫,就是不正的;五戒有所謂的正淫,因為它有夫妻。菩薩沒有男女相,但凡起一念攀緣之心,在人事上攀緣、是非、往來,這些統統都算是在六親當中行淫。受菩薩戒應當淨法與人,不要跟人家攀緣、講是非,不要妄取世間一切法,應當安住正念。學佛人要老實念佛,心要能安住在佛號上,人家聽了你念的佛號,這就叫「淨法與人」。不然一切皆名淫欲法。
所以一直強調,菩薩戒不是五戒,跟你想的不一樣。很多戒場都把菩薩戒講成五戒,把出家戒也講成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也都講成五戒,講到後來,出家人都不像樣了。看律宗衰敗到今天這樣子,若我知道卻不說,那就是我吝法。所以,我們才不得已,來開這菩薩戒講座,因為戒律是一切眾生本有的佛性,本自具足,修學淨土也不忘戒律。什麼是戒?什麼是律?大家都應該知道,所以才開這菩薩戒講座,為大家說清楚,所以叫「菩薩戒正說」。就是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菩薩,菩薩所作的要與佛性孝順心相應,不能像個俗人一樣攀緣,找很多藉口,去結交豪貴;心裡又人情不捨,這統統都是淫欲!淫欲就是心裡有情、有所欲求,乃至有取有證,都是淫。認為心外有一法可攀,都是淫。所以,要明白光明金剛寶戒,才能夠行菩薩行、修菩薩道。不能「自淫」:自己攀緣,又令一切眾生攀緣,乃至於六親間攀緣,這都與道不相應,非是道,故名非道。真心本性不妄取一法。所以前面講「殺戒」,了知煩惱性空,無煩惱可斷,煩惱即菩提,故名持不殺戒。如果不知煩惱性空,認為有煩惱可斷,故名犯殺,是菩薩波羅夷。所以,要當菩薩就是這樣。自性「不予取」,本自具足一切萬法,不起能所對待之心是名不盜。但是你妄加攀緣、妄加取著,是名盜。
自性沒有男女相,無能所對,所以不起一念無明,認為有法可取、有法可證,故名不淫欲。這才是菩薩戒。如果忘失本性,故名犯重;不忘失,暫時迷惑,則犯輕。正要忘而未忘,犯「偷蘭遮」。這才是菩薩戒,不能講成五戒,五戒是得人身,不能成佛!菩薩戒是成佛的基礎、成佛的根。
第四、妄語戒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所以說佛法要講一乘法,如果不說一乘法,那就是邪業、邪語、邪見,是打大妄語,落於二法當中。菩薩說法須說一乘了義,方名不妄語;你所說的,能令眾生證得真如實相,故名不妄語,其餘皆是妄語。妄語戒就是如此。你不能「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或「身心妄語」用你的身、心,乃至用你的眼神在欺騙眾生。你沒有修證,說自己有修有證;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說自己有達到,乃至無解作師,明明不懂,還把菩薩戒講成五戒、講成人天善,這些都是在打大妄語。所以說在戒場傳戒的這些戒師,幾乎條條菩薩戒都破掉。因為他自己不了光明金剛寶戒,不知道菩薩戒該怎麼做,還亂教人。甚至「自妄語。教人妄語。」不但自己講世間話,自己不講一乘了義法,還教人家不要學、不要看,四處說大乘法考據不到,讓人退失大乘正信,這統統都是「教人妄語」,教人講不了義語;「不了義語」是虛妄語。唯有說一乘法、流布一乘了義,才是真正持不妄語戒。所以應當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如果反令眾生起邪見、邪語、邪業者,就是菩薩波羅夷罪。「波羅夷」又叫斷頭。當然,菩薩無頭可斷,但是,會退失菩提心,故名斷頭。所以不可以打妄語,乃至在事相上,不可以在和尚面前妄語、在諸佛面前妄語。世間人打妄語無外乎都是邪知邪見,找了許多理由、藉口說:「我是在度眾生、在幫助眾生」,這些統統都算是打妄語。文中的因、緣、法、業: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是打妄語的過程。前面已經講過,所以如上可知。這是妄語戒。
講戒就是要告訴大家光明金剛寶戒,如果不了光明金剛寶戒,不名持戒。因為此一戒是盧舍那誦、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誦,乃至一切菩薩已學、今學、當學,應讀誦、應善學。學佛不能只學五戒,五戒只在事相上;菩薩戒能稱性。所以講一乘法可以稱性,講權乘沒有辦法。那釋迦牟尼佛是不是打妄語呢?這答案佛在《法華經》就講:「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佛不是要欺騙眾生,只是眾生不能接受,所以方便善誘,令入一乘,令入大乘佛法。所以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乃至「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中沒有小乘法,唯是一乘了義。所以經中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目的在令三乘趣入於涅槃。這都是真實語。所以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就是要講一乘了義。受了菩薩戒,應當宣說一乘了義,這才是真實語、不妄語,其他都算是妄語。所以在持戒的時候,要知道所說的話,能不能令眾生生正語正見,如果不行就是妄語。所以你要了解,光明金剛寶戒就是佛性。當你在面對境界,將要犯戒的時候,你心要趕緊放空,迴光返照,才能心不攀緣,語無虛妄,這樣持戒才能成佛。不然,就像文殊菩薩所講:「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持戒要如何得圓通?要是沒身的話,持戒就無所束,又要怎麼調攝身、口、意?所以,就是從身而見性,要了解無作戒體是眾生本具,方名持戒,方能得圓通。所以《楞嚴經》中優波離尊者說:「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所以優波離持戒不是只在事相上。他先執身,次第執心,然後身心不二,身心一切通利。不然,如果只執在事相上,甚至把菩薩戒認為跟五戒一樣,那就正所謂「波離螢光增罪結」,你是在增長無明、增長罪惡,因為你不知萬法唯心,不知性具光明金剛寶戒,受菩薩戒就在受此一戒。出家人受了菩薩戒,就不要再去受南傳小乘戒了,這樣做的人都是退失大乘心。因為眾生性具三寶,你誤聽人言,就打妄想,認為還要去受個小乘戒才圓滿,這就是退失大乘,退失大乘心就是毀謗三寶。
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起一念計度、分別、妄想即名酤酒。我們講戒是要告訴你真正的菩薩戒。現代的人很會思量、打妄想,常想東想西,這都叫酤酒。「酤」就是估算,也就是去買賣。當你在這世間,思量、分別、估算、計較,猶如酤酒一樣,眾生總在起心動念,酤算要買賣幾升的酒、幾度的酒……,這統統都是酤酒。
所以,起一念計度、分別,無論是分別世間、分別出世間,在世間籌量計畫,打種種妄想,統統都是酤酒。所以你自己應當生明達之慧,能夠了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知妄想本空、無明非有,是名持酤酒戒。這才是真正的不酤酒,否則一切皆名酤酒。世間人很會打妄想、很會算計。人生不過百年,卻有千年之憂,這統統都算是酤酒。這些算計、分別的念頭、行為,起罪因緣,能夠讓你墮三惡道、讓你永遠輪迴,是名「生罪之因」、「起罪因緣」。所以,「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所以菩薩戒條條稱性,犯一即是犯十。不會說這一條犯了,另外一條沒犯,其實都犯到了。所以菩薩戒十條,破一條就是全破,沒有其他的商量處,因為都忘失本性。菩薩戒不能捨戒,要怎麼捨?捨一條都不行,這十條哪一條可以捨?捨一條就是全破了。想捨一條,就表示你犯波羅夷,才想捨。菩薩戒是要這樣持。
現在律宗確實衰敗了。這部經十幾年前,我就想講,心想,律宗還有人,我們學淨土宗就不插手。但是現在沒有人講無作戒體,沒有人教怎麼持戒,都只是在戒相上分別、計度,看來沒有辦法,只好講了,不然就是吝法。
以上都是酤酒、都是起罪因緣、都不能生無生之慧,不能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何謂「明達」?明心見性方名明達。若通達心性故名「達人」。達人是佛教講的話,不是世間話。所以中國人要是離開佛法,真的是不會講話了。你在言語動作當中,流露的其實都是佛法。所以不能妄生計度、分別。學佛如果不達心性,總在名相上生分別、在教義上起對待,都是酤酒,都不能開發明達之慧。所以說一戒具足一切戒,一切戒入一戒,即是光明金剛。猶如《華嚴經》的因陀羅網境界門,猶如《華嚴經》的周遍含容觀,因為這是大乘菩薩戒,不是小乘戒。凡夫、權、小,沒有辦法聽受。大家是來學大乘菩薩戒,若能解法師語,了知光明金剛寶戒、了知無作戒體,方堪受戒。你能了達無作戒體,縱有七逆,當下消除。所謂「端坐念實相。眾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再重的罪都能消。所以要知道怎麼持戒。這是第五條酤酒戒,簡單講過去。實際上,若廣說,即使再給我一百個小時,我也講不完。
第六、說四眾過戒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是「說四眾過罪」。凡是令四眾退失大乘善信的,縱然不謗,縱然依經而說、說好聽話,統統都算犯說四眾過罪,因為退失大乘善信故。
所以大家看,現在佛門講弟子規的,都是說四眾過罪。誰要是與他們攀緣,統統都是犯「說四眾過罪」。佛門不講人情,凡是講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這些統統都是說四眾過罪,是大邪見者,因為令眾生退失大乘善信。你不要情見,還跟他好來好去,這些人都是佛法中罪人,是大惡人,壞亂佛門,是罪大惡極,不可救藥。佛法以心性作為基礎,不是以世間作為基礎。佛在《華嚴經》講:「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出家人如果不講大乘經,都是說四眾過,因為令眾生退失大乘正信。這一條不是拿來給你做「鄉愿」使用,尤其是末法,有很多鄉愿,佛在《涅槃經》有講:無論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只要看到他作佛門中非法非律,乃至像學外道、學世間法、像弟子規等,你統統都要如法苦治,不然你是佛教中罪人、佛教中賊。你去看《涅槃經》,是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前交代的。誰令四眾退失大乘善信,你喝斥他,你有無上功德;你如果不喝斥他,就是說四眾過。所以菩薩戒條條要稱性。如果這人沒有過失,你說他有過,你中傷他、毀謗他,無論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你都算犯說四眾過罪。這也是其中一點意思涵蓋,但是最重要的,「要令生大乘善信」。如果他說「大乘非佛說」,這就是毀謗佛法,你要善言勸導。如果他認為學佛要學世間法,這也是毀謗大乘。說佛法中非法非律,說「大乘不行,要先學小乘、學人天」,這都是毀謗大乘。你應當勸他,也就是「教化是惡人輩」。如果你的資質不好,你要勸他看祖師的,要告訴他:「你看錯了、你想錯了」。要「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如果你受了菩薩戒,跟人家講:「你可以退戒」。或是「你學大乘、要先學小乘、學人天、學弟子規這些作基礎」,講這些話,統統都是犯菩薩波羅夷。所以我們講:犯一條,一切皆犯。後面佛會告訴你:「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說四眾過」是這樣的。要是能令眾生生大乘善信,這才不犯。你看,釋迦牟尼佛看到破戒的出家人、犯律的出家人,都直接喝斥他。如果你按文字上解,這一條要是套在釋迦牟尼佛身上,那釋迦牟尼佛天天說四眾過。佛講戒經也是在說四眾過,他不光說四眾,四眾還不夠多,而是說七眾,不光七眾,連畜生、地獄、餓鬼,統統都說。所以,這條戒的目的,是要你能生大乘善信,不能毀謗佛法,不能毀謗出家人,若這位法師、這位居士能講大乘法,那你要讚歎他,要擁護他,護持他。你不要看他戒沒有持好,這裡沒做好,或哪邊事相上沒做好,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講:「其人戒足雖羸劣。善能說法利多人。」這個人雖然戒沒持好,但是能善說法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若有供養是人者,則為供養一切佛。所以要能夠護持,這是大乘菩薩戒教我們的。
所以要搞清楚「說四眾過」,很多人很喜歡去攀緣一些有名的法師,看誰名氣大就跟他攀緣,說自己的師父是誰,說跟誰學過,……這統統都是攀緣。重點是要看這個人知見正不正?如果不正,你去讚歎他,你去跟他往來,令眾生不能生大乘善信,統統都是說四眾過。即使你口不出惡言,你的身跟意去攀緣到,這都是說四眾過,因為菩薩戒是論心的,所以你自己要搞清楚,不能跟這些外道惡人一起毀壞正法。學佛要從心性入手,念佛亦復如是,如果離開心性之法都是外道。所以達摩祖師講:學佛須是見性,成佛也須是見性,若不見性,一切戒律、因果等法,乃至修善、造惡統統都是外道法,都是邪見人。若你與他們攀緣,你去讚歎這些帶有邪見的出家人,都是「說四眾過」,因為你不能令眾生生大乘善信。所以,不是好人也不得罪,壞人也不得罪,一昧鄉愿地讚歎,只是為了「我相」可以得存,為了自己的名利,為了自己有地方住,我有東西吃……,這些統統都是說四眾過。因為你說了後,令四眾對於大乘退心了,產生無量的過患,故名說四眾過。當然,如果這個人沒有犯戒,他能講大乘法,而你毀謗他,也叫「說四眾過」。我們是因義而說。所以要令眾生生大乘正信,如果你不令生大乘正信,就是說四眾過。愛講是非的人要清楚,講一句就犯一條,都是說四眾過。要看自己所說的話,能不能利益眾生,使生大乘正信,這點很重要。
第七、自讚毀他戒
若佛子。口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如果你讓佛法受加毀辱,就犯波羅夷罪,你讚歎那些非法非律,讚歎那些邪見人,都是自讚毀他。「毀他」的「他」就代表大乘。如果毀謗大乘,就是自讚毀他,弟子規、了凡四訓,統統都是外道法,所以身為正信佛弟子,對於那些在提倡世間法的出家人,包括在家人,都不能去讚歎,不然都是在自讚毀他。甚至,你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在網路上,為護持大乘正法而嚴厲破斥,做到了才叫持不自讚毀他戒。因為身為佛弟子要護法!如果你為自揚己德,顯示自己很圓融,外道法也能接受,這就是「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把光明金剛寶戒的光明隱蔽住、把佛性功德隱蔽住,這就是令佛性受毀,是犯菩薩波羅夷罪。至於文字上的解釋,只要依祖師的解,自然可知了。我講一些你們沒有注意到的:如果你口自讚毀他,包括意自讚毀他,身自讚毀他,亦教人,這是「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是講你去隨喜印、去散播這些世間書,以致毀壞佛法。令他人受毀,乃至令他人善根斷,那你就犯殺。令他人取著世間法,你就犯盜。令他人於世間取愛欲不捨,你就是犯淫。令他人不解實相,你犯大妄語。乃至為了顯示自己很圓融,倒說經律認為什麼外道都可以學、都可以修,自揚己德,隱蔽佛法的殊勝,讓眾生佛性受毀,令他人斷善根,就犯「自讚毀他」,或是令眾生不能生大乘正信,這就犯「說四眾過」,讓眾生起世間計度分別,就是犯了「酤酒戒」。
所以一犯一切犯,一切皆犯。菩薩戒一通全通,一戒具足一切戒,一切戒是一戒,此「一戒」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如果真的了解,自性非色非心、非因果等法,納受戒體,自然從頭通到尾。所以不能講世間話,讓人起計度分別,不然就是犯酤酒。如果你不能令眾生生大乘善信,也是說四眾過,也是自讚毀他,所以一戒具足一切戒。所以要講光明金剛寶戒,會了,就能行。如果念佛而忘失佛性,自揚己德,忘失本性故名自讚毀他。以心持法,不知法法唯心,故名自讚毀他。認為有自、有他,亦名自讚毀他。廣說是無量無邊,即使一百個小時,也講不完。到這裡是第七條,所以不要犯了菩薩波羅夷罪。
第八、慳惜加毀戒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所以,同理可知,如果人家乞法要學佛,你給他指錯了路,你不給他佛法,你分別門派,統統都是慳惜加毀。你反而更加罵辱他,侮辱他,統統都是犯了這一條戒。這條不光只是講要錢而已。世間人要跟你要錢,你要看自己的能力,如果是惡求多求,當然可以不必給他,所以行這一戒要含有智慧。如果他是要學佛,你卻把他指到世間法去,甚至還藐視罵辱他,說:「你沒有學弟子規沒有基礎」。讓他退失大乘善信,這是犯菩薩波羅夷罪。由此可知,提倡弟子規的出家人、在家人,條條犯波羅夷,條條犯墮,都是墮落。所以不能在佛門提倡弟子規或任何世間法,因為損法財、滅功德,所損的是功德法,讓你不能成就,讓你退失菩提心。若有人來求佛法,一句一偈,你若不給他,心裡吝法,想:「我給了你,教會你了,你比我強……」,在此生高下心,是犯菩薩波羅夷罪。如果跟你乞要一針一草一線,你心中認為:「東西是我的」,你的我相深重,不能捨,那是菩薩波羅夷。但如果你知道他拿去之後要造業,那你不能給他,給了他是你造業,你也犯。有時候「持」是不犯,有時候「持」是犯,所以還是要依光明金剛寶戒。盧舍那佛常誦一戒,誦就是行。一戒能常誦、能行、能運心,再拓展開來,用在所防的境界上,你就會有大智慧,這就是般若。你要是給眾生世間法像是弟子規、人間佛教等,這就是是慳惜加毀。《法華經》釋迦牟尼佛講:「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為不可」即是不可為的意思。釋迦牟尼佛終不以小乘法濟度於眾生,終不以人天乘幫助眾生,不然都是慳惜加毀。毀什麼?毀其佛性。所以講菩薩戒,行菩薩戒,都要能夠與大乘相應,能夠與光明金剛寶戒相應,自然懂得怎麼修行。所以學佛以明心見性最重要,哪一個宗派都一樣,明心為上,這是最根本的。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一戒略講重點。要是起一念瞋心,就是菩薩波羅夷。若起一念瞋火,認為有煩惱可燒除,乃至起諸觀法,就是所謂的「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欲除斷煩惱,都是瞋心不息,因為你不知道煩惱性空,不知道五陰非有,不能當體頓悟。反而自瞋,教人瞋,還教人家起種種造作,妄加除斷,「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都是瞋心不受悔。所謂「悔」者,是了知業性本空、罪性本空,是名真正受悔。所以當在唱懺悔偈,是懺悔罪性本空。何謂「瞋心受悔」?當人家跟你懺謝的時候,你要知道自己這念瞋心是空的,罪性本空,不然都是瞋心不受悔。所謂的「悔」,就是在拜懺時,所念的:「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這才是真正的懺悔。要是起一念認為:有法可除罪。都是「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乃至除斷之意不息,都是瞋心不受悔。
所以修行不要妄起一念造作,妄起一念造作都是瞋心不受悔,菩薩戒就是如此,自己要做到「無我」,若是有「我」就有瞋,就有受悔與不受悔。所以要令眾生能夠常生悲心,能起無諍之事。如果你鬥亂兩頭,落於「是」、落於「非」上,統統都是瞋心不受悔。真正的菩薩是「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忍辱如地,……不著如風。」你的心本來就是如此。
講這十戒是告訴你,本心對於境界就是這樣運用,念念無不銷歸自性,法法無不當體即真。所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白雲流水盡是真如」,這才是真正的受持菩薩戒。如此才叫十無盡戒,如果你變成五戒,就叫「有盡」,變成八關齋戒,也「有盡」,乃至比丘、比丘尼戒,統統都是「有盡」。因為不見性,所以有盡。從第三條講到這裡,你就知道什麼叫「十無盡藏戒品」。為什麼跟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菩薩說?只為不見性,不了光明無作戒體,所以不能法法無盡,仍舊落於有修、有證上,不能一戒即是一切戒,不了「諸藏純雜具德門」,所以再為你重新開示十無盡藏戒。菩薩修行總是落在漸修、功勛位上,不是法王真子,這是第九條、瞋心不受悔戒。
第十、謗三寶戒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處所說三寶非只講事相上三寶,更強調自性三寶。
何謂「謗法」?佛在經教裡說:如果生起四種謗—增益謗、損減謗、相違謗、戲論謗。所謂不了當體即空,妄謂一切法是實有,是「增益謗」。不了體空能生諸物,妄謂一切法入於斷滅,是「損減謗」。不知自性「有不礙空、空不礙有」,起亦有亦無見,不知自性非有非無,這是所謂的「相違謗」。如果不了達佛性「雙照有無」,認為有一法或一切法是「非有非無」—不屬有,也不屬無,是所謂的「戲論謗」。
所以如果不明心,俱名謗法,都是毀謗三寶。乃至「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迷失佛性者謗三寶,菩薩聽聞如三百鉾刺心。「三百鉾」意思就是起無量煩惱。刺於光明金剛無作戒體上。眾生長劫輪轉,不能成佛,就是因為造此「謗三寶」的罪業。所以盧舍那佛制戒,教我們不能自謗三寶,於自性體上起四謗:增益謗、損減謗、相違謗跟戲論謗。
一定要知道真如佛性「雙遮雙照」之理,空不礙有、有不礙空。而空、有不妨同時顯現,不妨同泯。雙泯不妨雙存,雙存不妨雙泯,唯一無礙境,稱性圓融,名為法界,這是「周遍含容」。要了達周遍含容之義理,才叫不謗三寶。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戒,此處略說如是。
看到有人毀謗大乘,毀謗正法,若你還幫他掩過飾非,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要僧讚僧」。問題是:他是僧嗎?如果是出家人,這十條戒他都要知道。因為他不曉得,他才會去學世間法、去推廣世間法,認為弟子規可以學。那些都是謗法。更有一些無知的在家人,甚至有出家人,反而來講:「人家這也是做善」。問題是,這個善出不了三界,佛教不是只作善而已,佛法如果只剩五戒、只剩弟子規這些世間善法,那就是印度的婆羅門教,而不是佛教,根本不殊勝。出家人這一身袈裟,名為法界藏身,這每一格代表一法界,一心現無量法界,無量法界攝歸一心,就如同盧舍那佛的千葉寶蓮一樣,所以佛教出家人堪受供養。如果出家的人不能了知心性,不了盧舍那佛之境界,不能稱為沙門,不算出家,是不堪受供養。
所以學佛人不能自謗三寶,修行更不能落於四謗當中,要轉四謗成四益,如此修行才有根本、有基礎,才會真正成道。這十條名為十無盡藏,條條都是光明金剛寶戒,隨舉一條即是全分的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不能捨戒,若是捨,就是忘失戒體,因為條條都是光明金剛寶戒,若捨十條中任一條都是犯波羅夷。如《楞嚴經》所說:「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若認為是一戒分成十條戒,那是凡夫的思惟模式,講什麼輕重戒要等持,那你就是凡夫。因為本是一精明,如同光明金剛寶戒,而你妄見有十條,妄見有四十八條,乃至有八萬四千條,都是「分成六和合」。所謂「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自性不染而妄生染著,所以妄見有這些分歧之事,而在算計估量,這都算是酤酒。
所以要清楚,任一條即是一切,菩薩戒深徹廣博,此處只能略說少分,如海中一滴之水,但是一滴之鹹味,無不皆遍大海。一滴之潤性,與渤澥之潤性無差。這佛性戒中,佛性就在戒中。佛性即戒,戒即佛性,不在別處,就在眾生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只要能返照心源,自然見得本法。若見得本法,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即使身為在家相,亦是出家兒,是真正的出家,是真正學佛,這才叫受菩薩戒。
善學諸仁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
這是教大家應當學,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乃至一念背失,就是「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重,那真是徹底迷失了。有的人在戒場受戒,出家人教你:「哪一條戒做不到,就可以捨」。他教錯了。菩薩戒若捨戒,捨一條就是捨全部,徹底迷失了,這是一次犯十條,這件事大家要清楚,菩薩戒不能捨戒,它是盡未來際,一受永受。
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
如果有犯,或是認為菩薩戒可以捨戒、退戒,皆是失菩提心,菩提心一失,菩薩國王位就不對了,菩薩轉輪聖王也不對了,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地地皆失。因為迷失本性,妄修善法,是名魔業。即《華嚴經》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乃至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所以菩薩戒跟五戒不同,五戒沒有講佛性常住妙果,五戒是講給人天、講給惡道—畜生、地獄、餓鬼這些眾生聽的,他們想得人身,所以學五戒。如果想成佛,佛就為他講《法華》,像法華會上龍女八歲獻珠,當下頓成佛。所以學佛不能忘失菩提心,否則一切位皆失,人身也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都不得名為比丘、比丘尼。那些人受了菩薩戒,卻忘失菩提心,若有誰告訴大家要去學小乘、學人天的,統統都不能稱為比丘、比丘尼。若這群人還受人供養,拿人家紅包,受人頂禮,這都是虛貪信施、濫膺恭敬。《楞嚴經》說:死了以後,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當然,更不能「無解作師」,要是對於佛性常住戒卷不能了解、對於光明金剛寶戒不能了解,那你不能傳戒、不能講戒,不然,佛法無邊,你造的罪業也無邊地重。
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這是講他所要受的罪,時間長達二劫、三劫,「劫」可以去查佛學字典,之前在《無量壽經》講座當中都有講過。無論是大劫、小劫,都是以地獄的壽命來算,生生世世不聞三寶名字、不聞父母名字,聽不到佛法。因為人家要學佛,你卻給別人世間法。你以不淨法與人,你傳世間法給人家,錯告訴人家:「學佛就是把人做好、把五戒持好」。那你是忘失菩提心,所以不聞父母名字,不聞三寶名字。所謂父母就是「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乃至佛法僧三寶、覺正淨名稱,你都聽不到,生下來就是個棄嬰,在佛門也學不到大法,永棄佛法邊外。在佛門中,是以智為母,以方便為父,「方便」就是修行的方法。造了不讓人聽聞正法的業,那麼之後你即使修行,你也得不到要旨,抓不到綱領,這都是因為你此生忘失菩提心。忘失菩提心,就如同不聞三寶父母名字一樣,所以不可以犯。
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最後是勸大眾學菩薩戒,所以說:「應當學。」已受戒的,今學。未發心、未受戒的,當學。現在的菩薩是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而且要敬心奉持,不要有一念暫忘。五祖弘忍大師講要「守本真心」。就是要學人不起諸念,不落妄想當中。所以不應犯。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這菩薩戒展開有八萬威儀,菩薩戒在印度有三百卷,只來中土兩卷。是我們福報不夠,只能得知一點名相。在八萬威儀品裡會廣說。
佛告諸菩薩言。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
以上是十波羅提木叉。
很多人持菩薩戒、修菩薩戒,只在戒相上打轉,不了無作戒體、光明金剛寶戒。縱然受戒猶如未受,雖出家猶如在家。即使念佛,還是念念執著、念念貪取、念念攀緣,總是不能見性,不能成道。誤以為學佛只要笨笨學,學佛不是越學越笨,而是要學般若。學到後來般若智慧就打開了,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般若智慧自然發起,見一切相自然不執著。到時心空無住,自然朗然心通,見自本性。
講菩薩戒,最重要是講光明金剛寶戒,眾生的佛性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十戒的戒相可以忘,但光明金剛寶戒不能忘,此一戒即具一切戒,是佛法中戒藏,是波羅提木叉。若順此,名為解脫;若不順此,名為墮落。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能觀心性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所以還是結歸在光明金剛寶戒,這才是持戒最重要的。如果忘失,即使持戒也是外道法,頂多生天,不能成佛。
以上是菩薩戒十重戒。
菩薩戒正說八
請掀開《梵網經菩薩戒本》,看第四十六頁。我們之前講了《梵網經》十重戒,以及最根本的戒「無作戒體」。
達摩西來唯傳一法,千佛出世唯有一戒,這一戒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它又有很多的名稱,又叫真如、又叫佛性、又叫如來藏,所說的無外乎都是講我們的真性、本性,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都能成佛,所謂「各各不無,人人本具,不假修成」。真心本性不用你去修,本自具足,本來清淨。所以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只是你迷了,所以要透過受戒的儀式。只要你肯受、你肯轉變,那就是「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諸佛出世就只傳這一戒法,其餘的十重四十八輕、六重二十八輕等等的:比丘、比丘尼,乃至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八關齋戒、五戒十善等,全部都是枝葉。所以學佛要掌握得到根本,修行要掌握得到根本,這是第一要務。
根本掌握得到,你就不會盲修瞎練,就不會人云亦云,今日求東,明日求西。所謂「求東求西」,就一下想要發願往生,一下又愛樂娑婆。心總是無法安定,沒辦法老實地修行,即使出了家也是迷惑顛倒,跟著人家成天做法會,不是法會不能做,但是修行才是最為重要的。我從來沒有排斥做法會,但是重要的是:出家人要懂得要怎麼修。你掌握不到根本,雖然念佛,不知所念為何物;雖然持戒,只是裝模作樣而已。
所以之前跟大家講過,你如果不明了「無作戒體」,不明了「光明金剛寶戒」,即使你戒相持得再好,你也是假的,也是破戒。就好像你要製作金器,你只有要做金器的模具而沒有金子,沒有金子就成不了金器,雖有模具也沒有用。戒相就如同模具,戒體如同金子,沒有金子,模具刻得再好,也做不出金器來。
所以受戒,這一戒「光明金剛寶戒」,一定要懂,你要是不懂,那你即使持戒也如同外道。
《瓔珞戒本》說到「一切凡聖戒。皆以心為體。」凡聖戒包括出家戒、包括在家戒、包括五戒、十善,凡是談到戒法的,都是「以心為體」。此心顯現在戒上,名為「光明金剛寶戒」,「光明」是講它的智慧義,「金剛」是講它能斷之義,能壞一切物,而一切物不能損害它。所以常跟大家講,你受菩薩戒也沒有破戒這回事,「無作戒體」要怎麼破?它就是真如、就是佛性。所謂「真如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根本沒辦法破壞、沒辦法變異,縱然你在三界六道輪迴也沒有辦法變異,縱然你迷惑顛倒、你背大向小,真如佛性仍舊是不變、不壞。
所以大乘講「一闡提也有佛性」。小乘人不明真心本性,所以他沒有辦法度一闡提,甚至小乘的藏教佛也不能轉定業。
大乘知道業性本空,所以每一個人念佛,每個人修行,定業都能轉,不是只有佛能轉。像大目犍連尊者,他就沒辦法轉定業,他是藏教的果頭佛,大阿羅漢轉不了定業,所以被外道用大石頭砸死,甚至他不能救釋迦族,但是你如果遇到災難念觀世音菩薩,這些災難,一念稱名無不解脫,還有像中陰身救度法,救度已經亡故的眾生,立刻超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大乘講的轉定業。
像張善和他本來的定業是要下地獄,因為他念阿彌陀佛,地獄猛火一時化為清涼風。因為他念的是無量覺。無量覺是誰?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就跟《法華經》所說的一樣,「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阿彌陀佛即是實相,在十句佛號以內,所有的重罪全部銷亡,這就是轉定業最好的公案。
阿闍世王造五逆重罪,這是俗話講的:「在劫難逃」,原本逃不過,但是佛教他起觀,觀一切法無生、觀業性本空。所以他的罪,瞬間就懺除,證無生法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下就轉定業了。這就是大乘佛法的殊勝,是菩薩戒的殊勝,是心性的殊勝。所有一切經典,包括戒律都是「以心為體」,也就是以「光明金剛寶戒」為體。
所以要懂得這一戒,後面的戒就非常容易。如果你不懂,那不管你事相上做得再好,都是不圓通,都不算真正持戒。凡是自古以來有修有證的祖師,莫不闡明「光明金剛寶戒」,以此作為持戒的根本。《梵網經》從序分、正宗分到流通分這三分,每一分都闡明「光明金剛寶戒」,只是看經的人沒看懂,太粗心沒看出來,又喜歡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就有「我相」,你不肯虛心學習,所以佛力加持加不上,你若真心求哀懺悔,就可以看得出來。若還是看不出來,你可以看祖師大德的註解,但不要看今人的註解。今人的註解不堪入目,包括彙解也一樣。
有一位居士,在佛門很有名,他會集了很多祖師大德的註解,在他彙解的菩薩戒書籍裡面,但這個人沒有成就,最後是浮屍在黃埔江上。所以你直接去看祖師大德的,才是最圓滿,像法藏國師也就是賢首國師,像蕅益大師、智者大師、蓮池大師、寂光律師,這些都是古來有修有證的祖師大德,南嶽慧思禪師也是。南嶽慧思禪師受菩薩戒,是感四十二位菩薩直接為他灌頂受戒,這是真正受戒得「無作戒體」者,所以非常地殊勝。學佛一定要知道,不可以忘記此一戒,如果忘了,那就一切皆失。「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由此可見「光明金剛寶戒」的重要,用此一戒能貫通十重四十八輕戒,能貫通一切的戒法;要是懂了這個,你自然就懂什麼叫「開、遮、持、犯」,「開」就是開明本心,「遮」除習染現前;「持」是持而不失,「犯」而有悔。
講開、遮、持、犯,「開」,不是以你的人情在開緣,而是要能開明你的佛性、開明本心。「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優波離尊者是律宗的第一祖師,優波離尊者的兩個比丘徒弟犯了淫殺,這是犯了非常重的戒,跑去找優波離尊者懺罪,按照律宗的方式來懺,越懺罪越重、心越迷悶;維摩詰居士知道後,為其開示,這兩個人直接證無生法忍。持戒要是只持事相,就如同螢光。所以經上說優波離尊者的戒如同「螢光」:螢火蟲的光。「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所以優波離尊者自嘆不如。
這就是開明本心,遮除過患,令眾生能夠「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這就是持戒。不是只持戒相,持戒相沒有用,不明戒體,只持戒相沒有用,所以經上說:「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永明大師講:「無所持而具戒。」什麼叫無所持?心裡不執著,則無所持,不貪染則無所持,不犯戒則無所持,自然就具戒了。這是大乘戒律,不是凡夫、小乘戒,而是如來出世的本懷,所謂「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就是要宣說這「光明金剛寶戒」,所以這一戒非常地重要,卻很多人不知道。
我問了很多去受戒回來的同修,有沒有聽過什麼叫「無作戒體」?他說:「有一點印象」。那有沒有聽過:「光明金剛寶戒」?他說:「沒聽過」!再問:「你們受戒沒有教」?他說:「只教戒相」,甚至說菩薩戒的戒相跟五戒的都一樣。這就是「背大向小」,就是在毀謗大乘、毀謗三寶,墮於四種謗當中,出家人在戒壇上毀謗三寶。我告訴他要去看祖師大德的註解,現在人寫的不能依止。你依止,你不會得戒,連傳戒的都沒得戒,因為根本是「無解作師」,要怎麼傳戒?他對於經典、對於戒律,何者是根、何者是本,都不懂,全茫茫然也,那要怎麼傳戒!只會教人家排班、分班、穿搭海青……,這樣我們請個鐘點工都可以傳戒了。
今天你稱他一聲和尚,他就要傳「無作戒體」,就要讓你明白什麼叫「無作戒體」,如果你自己聽不懂的,算你的業障。要是他沒有能力告訴你,沒辦法跟你講清楚、講明白,告訴你:「只要戒相上做好就好」,那這個人不是善知識,而是妖魔鬼怪再來。再者,還有那些教你可以吃肉的、煮葷腥的,自以為方便、隨緣的,都非善知識。後面戒律就會講「受菩薩戒者不可以吃肉」,裡面含著不能「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不可以教人吃,自己也不能吃。不要看它這經文沒講,它是輔助十重戒的,不可以自己作,當然不能教他作。所以教你吃肉的這些出家人,根本是羅剎戒師,妖魔鬼怪。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講得一清二楚,吃肉者是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所以有讀過《楞嚴經》的人就知道,就看得一清二楚,佛門的獅子蟲,自然就現前了。
我們講戒律講話就是直直的,絕對不虛偽客氣,我們是講戒,不是上台講人情,也不是上台講禮貌,戒律怎麼說,我就怎麼說。
如今在佛門持戒的人沒有成就,戒律沒有辦法弘揚,導致整個僧相敗壞。所謂「僧相」就是出家人的形象。如今出家人的形象敗壞、佛門的形象敗壞,就是因為得不到根本,沒有慧解力。所以去受戒要選擇如法的戒場,聽我們講菩薩戒的人非常多,所以想要傳戒的人自己就要好好學戒,學戒不是只有看表面,不要做個「不學無知」的出家人,不要做「羅剎戒師」,要知道講這話是在保護你,希望你不要墮落,因為無解作師的果報,是非常嚴重的。把佛門的戒法傳錯、傳偏了,那你的過失就非常地重,因為你是在滅佛法,滅佛法的人即使受千刀萬剮,下油鍋都沒有辦法除掉你這一生的罪業。你這生做再多的好事,也抵消不了你的罪業,因為這是千佛的大戒,眾生出世間的根本,一切如來依此成就。所以學戒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光明金剛寶戒」,也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在這幾天當中,都會不斷地做說明。
經文第二行:
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
上面已經講過十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翻作中文叫「別解脫」,就是有別於外道、二乘的解脫戒。所以不屬於人天乘、不屬於聲聞乘,這是菩薩乘的戒律,所以叫「別解脫戒」、叫「波羅提木叉」,與外道、二乘有別。所以你就知道,現在講戒的戒師連這名相都不懂,還要怎麼講?無知把菩薩戒變成五戒、變成十善。以為只要把人做好,就能成菩薩,那根本叫癡心妄想,因果不相符!所以我們一定要依著經典來看、來學習。
第一、不敬師友戒
佛言。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黎。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不要看到四十八「輕」就以為很輕,四十八輕戒是相對於前面的「重」戒來說個「輕」,對於不清淨者、有犯者說「垢」,所以叫輕垢罪。輕垢罪又有另外一個名稱叫「惡作罪」或叫「失意罪」,也叫「突吉羅罪」。「失意」就是你犯這些會令你忘失菩提心,很多人以為四十八輕戒是比較輕的罪、是比較無關緊要的。這樣就是輕視戒法、輕視戒律。這四十八輕戒裡所有的都是要防範你去犯到前面的十重戒,乃至迷失本性,毀壞「無作戒體」。
當然,「無作戒體」本不可壞,因你迷失了,才勉強名為「壞」。所以這四十八輕不是跟你說你犯了這罪過很輕,而是「惡作」。所以當看到「犯輕垢罪」,就要解成是「犯惡作罪」,名為「菩薩惡作罪」。「惡作」是說你這行為是錯誤的,是惡的。你不敬師友,乃至後面的「軍陣合會」、「燒山林曠野」、破壞三寶、毀謗出家人等等,這些都是惡作,過失非常地重。所以這不是屬於輕的戒律。不懂的人就會覺得犯了沒前面十重戒嚴重,那就錯解了。輕是對重說輕,也就是有四十八條惡作罪,裡面有很多都牽涉到只要你犯了惡作,你就會毀犯到前面的殺生、偷盜、妄語、邪淫乃至酤酒,甚至瞋心,失慈悲心就是瞋心,乃至毀謗三寶,背大向小就算是毀謗三寶。
所以這四十八輕是遠護,為什麼叫「遠護」?就是防止你犯到十重戒,乃至防止你退失菩提心,所以一樣地重要。永明大師說過:如截瓊枝,而寸寸是寶;如析栴檀,而片片皆香。大師用栴檀來比喻,「栴檀」就是沉香木,將沉香木一片一片切下來,每一片都是香的;瓊枝就是珊瑚,「如截瓊枝」,是說你把珊瑚切成一段一段,寸寸都是寶。又有古德講:「如人食蜜。中邊皆甜。」無論是重戒、無論是這四十八輕戒,都非常地重要,都與「無作戒體」息息相關。
為什麼特別強調「無作戒體」?因為太多人不懂了。實際上,這戒相不會離開戒體,但是你不明戒體只有戒相,那是沒有辦法持得好、持得圓滿。所以一定要懂得,這梵網戒是性戒,不是一般的遮戒。一般的遮戒是你有受,做了才算有犯,或是佛在世的時候,弟子犯了以後才制。憨山大師告訴我們:菩薩戒是性戒,其餘的戒都是遮戒,用來防非止惡。像比丘戒、比丘尼戒,就是遮戒。所以不要以為你不受菩薩戒,你就沒有過失,做了還是一樣有過失,這點一定要知道。
第一條:「佛言。若佛子。」佛子是指有學佛的,無論你是國王,「欲受國王位時。」你要登基做國王,或是「受轉輪王位時。」或是百官要受位的時候,應先受菩薩戒,那現在沒有國王,包括現在稱為總統、稱為主席。或稱為總理都一樣,或是要任各部會的首長,你是學佛人,你如果要接這職位的時候,你都一定得受菩薩戒,這是佛規定的。「應先受菩薩戒。」為什麼呢?它這裡所說的不光只是一般我們看到的這些達官顯貴,包括你做官,甚至包括你經商,受執行長位時、受副執行長位時,都是一樣的。你有受菩薩戒,你的商品在製作時就不會是黑心產品,就不會損害眾生。為什麼?因為菩薩以慈悲心為本。不是只有做一點善事,這菩薩戒教你要利用你的職位,利用你的財富來利益眾生、來推廣佛法、來破除外道。
所以釋迦牟尼佛規定,不管你做什麼樣的職位,或是做官,都應當先受菩薩戒。如果你能受持,「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這裡的「鬼神」是指八部鬼神,不是指一般的外面附身的那種鬼神。現在佛門很流行鬼神附身,又是這個鬼,又是哪個城隍、哪個王爺來附身,來請作三時繫念,還一做就做幾百場,做到出家人都迷惑顛倒,在家人也跟著迷惑顛倒。這只是舉三時繫念作例子,還有很多各種的法會。不要聽到人家讚歎你兩句,說哪一個鬼、哪一個神,說你多有修、你是佛再來,很希望你來做法會,一聽到這話就迷惑顛倒了。這就是「出家難過恭敬關」,無論什麼年紀都一樣,尤其是有一些年紀大的,習氣特別重,所以出家人自己就要清楚。還有在家人也是一樣,要小心、要注意的。「一切鬼神」這是指天龍八部。「救護王身百官之身」,這裡是說:你真正受菩薩戒,願意利益眾生,你跟這些八部鬼神發的願是一樣的,他們也發願要護持正法,你跟他們算是同見同行,所以他們也會尊敬你、守護你,因為他們也持菩薩戒,也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這一戒就是教要敬師敬友,所以天龍八部一樣會守這條戒律,也會守護你。相反地,如果你跟他唱反調,你喜歡破壞佛教,你喜歡背大向小,你喜歡世間的名聞利養,也許你現在還看不到報應,但是你要清楚,凡事都有因果。等到你往生以後,這些鬼神一定會找你算帳。
這條講到:「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他會保護你的國家,他會保護你的國土,他會保護你的官位、保護你的企業……,為什麼?因為你這是利益眾生的企業,所以龍天善神擁護。這裡講的「鬼神」要注意,可不是一般來求超度的鬼,他們自己三餐尚且有問題,需要求你超度,需要你請他們吃飯,他們怎麼有能力去保護你?所以戒本中所指的一定是這些摩睺羅伽王、緊那羅王、金翅鳥王,這些大福報的鬼神,他才有辦法去護持你;護持你的家庭、護持你的企業、護持你的事業,因為你利用你這個位子在利益眾生,所以應當受菩薩戒。受了之後,「諸佛歡喜。」所以諸佛歡喜人家受菩薩戒。可是現在佛門裡面的假和尚不喜歡人家受戒,一旦你要去受戒,他就會告訴你:「菩薩戒很恐怖,受了沒有守好,將來就墮地獄,你還是不要受」。他勸你不要受,他還騙你:「你只要把五戒做好就好了,都一樣啊!」他就會這樣勸你。所以,遇到這種人,你自己就要注意了。要知道諸佛如來是歡喜眾生受戒的,你能勸眾生去受戒,諸佛歡喜。相反地,人家要受戒,你障礙他,還用出家的身分勸他不要受戒,那你就造罪業了。人家發心要受,你勸他不要受,叫他不可以受,那就不行了。人人都可以受戒、都可以得戒,除非你有七遮罪,那又另當別論。這點後面會跟你解釋清楚。
下面講:「既得戒已。」得無作戒體、得菩薩戒,能夠「生孝順心恭敬心。」這裡講的「能夠孝順」,不是回家孝順父母。所謂「孝順至道之法」是要你對於「至道之法」生孝順心,如此之「孝」方名為「戒」,這種「孝」才是「戒」。什麼叫做「至道之法」?也就是一乘佛法。此法能夠讓你至於無上菩提之道,所以叫「孝順至道之法」。「孝」者順也,就是叫你順於「光明金剛寶戒」、順於菩薩戒,這個「孝」才是真正的戒律。
所以不要看到「孝順」兩個字,就想到回家孝順,那就不叫菩薩,因為你的心裡生起執著來了,菩薩是要利益一切眾生。當然,不希望你學佛修行的世間人會告訴你:「你家裡面的人你都照顧不好了,怎麼照顧眾生?」這時候如果你心裡沒有正知正見,很容易被人一句話就給轉了。能成為家人是有四種緣而成的,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是來報恩的、還債的,都會讓你心生貪著;若是討債的、報怨的,就會讓你生瞋恨,無論怎麼演變,總是墮在貪瞋癡當中。達摩大師講:貪瞋癡三毒,名為三大阿僧祇劫。眾生不能成佛就是被這三毒所繫縛。一毒代表一大阿僧祇劫,三毒繫縛你三大阿僧祇劫,都無法成就!所以要知道,沒有正知正見,你很容易就被世間人給轉了。世間的事情沒有圓滿的時候,學佛應當勇猛精進。世間這些萬事都可以送給別人,都無關緊要。之前跟同修講過:你不要以為你現前的先生是你的先生,你現前的老婆是你的老婆,你現前的財富是你的財富。這些在你斷氣了以後,你的老婆可能是別人的老婆,你的先生可能是別人的先生,甚至是你仇人的先生、你仇人的老婆。還有更離譜的,現在你的先生就是別人的先生,你老婆就是別人的老婆了,你也不知道。所以要放下這世間,有人替你養老婆、養先生,很好啊,那正好你可以專心來學佛,你不要再執著了。你不要再去看什麼幸福人生講座,拿著救世界當作藉口,試圖挽救你的婚姻,這事即使超人來都沒有辦法轉變,佛菩薩來也沒有辦法,而且佛菩薩來一定勸你放下,勸你不要在意。世間這些財富也不是你的,經典說:財為五家共有。且不說你遭難失財,單單你家出了一個敗家子,就能把你的錢財全部敗掉,所以這錢財不是你的。即使現在也不是你的,你要是真的了解什麼是錢,你就知道「錢」根本是虛妄的,每一個國家的匯率每分每秒都在變動。所以它不是真的有實際價值,而是生滅變異。
所以要懂得放下。不要聽到講「孝順」,就只想到家庭、事業等等,世間意全部冒出來,這是不對的。大家要學維摩詰居士「示有眷屬。常樂遠離。」雖示現有這個家庭,但是心裡絕不貪著,常樂遠離。佛在《四十二章經》講:「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你的老婆、你的小孩、你的先生,都是來繫縛你的,他們沒有一念想要出離。如果你是女眾,這一句經文你就要這樣子受持:「牢獄有散釋之期。丈夫無遠離之念。」要反過來受持。對男眾來說是妻子,妻子無遠離之念。對女眾來說是丈夫,丈夫無有遠離之念。你要看得破,你要放得下。《八大人覺經》云:「安貧守道。唯慧是業。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唯慧是業的「慧」就是指般若智慧。所以,不要起種種的情見。
「見上座。和尚。阿闍黎。」當見到你的上座,教你的親教師、你的軌範師、你的依止師,乃至於佛門裡面的這些大德、法師、同學,一起學大乘的,是同見。同依一個戒師修學大乘的、同依一個和尚學大乘的名為同學。同見於大乘佛法、同行於大乘佛法者,這些就是指你的同參道友。說同學、同見、同行,實際上講的都是一樣的。
「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見到他們要恭敬,不可以當作沒看到。恭敬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學習別人的好處,學習他們身上的德行,所以名為「問訊」。一般的問訊就是指到佛門來打個毗盧印,問完之後就大眼瞪小眼,那不叫問訊。在佛門裡面的問訊,除了打招呼以外,還要肯學習,要虛心、要謙下;這都是問訊的意思。不要在道場鬥爭、鬥亂。自己講話要謹言慎行,要想到這話要是講出去,人家會不會誤會、會不會對別人有所損害、對道場有所損害?想清楚了再講,不要恣意而為、而言。不要帶世間的習氣,不要有世俗心,不要講世俗話……,這都包含在問訊的意思中。這才叫「起承迎禮拜問訊」 。「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如果不但不問訊,連樣子也不裝,或是只有裝樣子,假裝很謙虛、很客氣,心裡面都是憍心、慢心、癡心、瞋心。認為自己很行,認為自己是老修,認為自己是老參,認為自己在這個道場很久了,認為自己在佛門裡面很有貢獻了、很有地位了,這都是憍心、慢心、癡心、瞋心,看到有的人你跟他緣不好你生瞋心,看到有德的人你不學反生毀謗、生癡心,統統都是犯戒的行為。所以若是「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這是教你要「如法供養」,就是如法依教修行供養。此外對於有德行的人,他生活所需,你也必須一一如法供養。甚至「以自賣身國城男女」,如果是國王,他可以把國家王位讓給別人,去學習佛法,賣身、賣國城男女,乃至你是大戶長者,你可以捨家業、七寶百物,統統都拿來供養大德法師、大德和尚。這是指受菩薩戒的人應做的。「若不爾者。犯輕垢罪。」也就是:應該身口意三業皈依佛門、皈依戒法,這就是「恭敬師友」。你真能這樣做,一切天龍善神都護持你。
在唐朝武則天的時候,契丹作亂,武則天派兵討伐,並請法藏國師,也就是賢首國師幫忙,在長安設十一面觀音像,依法持咒。沒幾天,前方就傳來捷報了,說賊兵聽到天鼓聲,見到觀音大士從空而降,契丹軍心大亂,使得敵人不攻自破,全部潰不成軍,於是退去。這就是感應。
在唐朝唐玄宗天寶元年時,西域康居(音渠)大石等國,聯合西域諸國領兵攻打安西,唐玄宗他派人去請不空三藏大師誦咒做法,不空三藏大師念了仁王護國密語,才念了十四遍忽然見到神兵五百人,帶甲操戈立於殿庭,大師告訴玄宗皇帝,這是毗沙門天王第二子獨健。副陛下意,前往救援安西,請陛下設食供養以遣之,到四月的時候安西回奏長安。二月十一日,安西城東北方黑雲中見金甲人高約一丈,空中鼓角大鳴,聲震天地。敵寇帳幕間有金老鼠咬斷弓弦,五國聯軍即時兵敗潰逃。煞時間城樓上見天王形,並謹製其像以勘驗之。這一天就是誦咒做法之日,所以只要你真正持戒,護法神護持你、護持這個國家。這是唐朝的真實公案。
所以真正持菩薩戒、受持佛法,它可以保護你的國家、保護你的事業、保護你的企業,甚至保護你的人身。前面兩個例子:武則天請賢首國師,賢首國師是得道的高僧,不空三藏大師也是得道的高僧。唐朝都非常地護持佛法,這都有歷史記載,這些大臣、皇帝,都受菩薩戒。唐德宗禮清涼國師為菩薩戒教授和尚;皇家都拜這些國師作菩薩戒的戒師,受菩薩戒。所以不論你是在什麼樣的職位,不論是在什麼樣的工作環境,都要去受。受了以後要恭敬師友,要全心全意皈依三寶,奉持佛法、護持佛法,用你的能力、用你的財力、用你的人脈護持佛教,推廣大乘、推廣了義之法,破除邪魔外道。
現在有很多附佛外道,說要學弟子規、學世間法等等的,這些都是附佛外道,穿著出家人的袈裟在破壞佛教,還有一些是小乘原始外道,他們也說自己是學原始佛法。這些外道統統都要掃出佛門去,不可以讓他待在佛門,這些都是妖魔鬼怪來破壞正法的。你有學菩薩戒,你就有這個發心,你肯發心,你就有這力量、智慧、辯才,你就有這麼大的福報可以護持佛教。
這部分是講第一條戒,恭敬師友、恭敬三寶。
第二、飲酒戒
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輕垢」就是惡作,犯了,就名為「菩薩惡作罪」。這是講不可以喝酒,包括這世間一切令眾生迷惑的,都不可以與人。教人飲酒,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什麼叫五百世無手呢?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講:五百世無手者就是「畜生」,因為畜生只有腳沒有手;意思就是墮畜生道。不管你是用酒去迷惑人、你用色去迷惑人、你用文字去迷惑人、你用音聲去迷惑人,都是「與人飲酒」。你得的就會是愚癡果報,因為令眾生生迷惑,你自己也迷惑,所以墮畜生,五百世無手。所以不得自飲、不得教人飲,不可以令眾生愚癡、令眾生起不正見。學佛人要知道,佛有制定不得飲酒。現在的人學過一點點戒律,也聽過一些開緣,他就想:我生病,喝一點。實際上,他是貪心在喝酒,不是真的有病,或是藉故說自己有病而來飲酒。明明這病不用酒就可以治,他就說他要喝。或是請問醫生他這個病要不要喝酒。有一些人是很喜歡喝、嗜酒,把酒當開水喝的都有。有的人在工作的時候,你跟他說:「你的水我可不可以喝一下?」一喝結果是酒,因為他很愛喝酒。喝酒能生無量的過失,能夠讓你破戒犯齋,所以佛制定不准喝酒。開緣的事情就不講了,你們自己去看祖師教怎麼開緣。
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犯了這一戒就名為「菩薩惡作罪」。菩薩不吃肉,所以,想要成佛,就不能吃肉,吃了,就是菩薩惡作罪。你一旦吃肉一天當中你要殺多少眾生,你一輩子要殺多少眾生。你度牠們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殺牠們,怎麼可以吃牠們的肉?還說你要超度牠們。
有一些人很愚癡,他說:「佛門要是禁止人家吃肉,那很多人都不能學」。他不懂,誰說不能學?佛教幾千年來都是不吃肉,釋迦牟尼佛度了多少眾生,連蜎飛蠕動都能得度,佛教不是只有度人。釋迦牟尼佛請人家吃肉,怎麼請?割自己的肉給眾生。所以如果你要用肉來度眾生,可以,你先割自己的肉去餵食,餵你的家親眷屬、餵你的父母,這樣就可以。如果你殺別人的生命,取別人身上的肉,無論是自己或家人朋友……吃,這都不對,這失了慈悲心。釋迦牟尼佛割肉餵鷹、捨身飼虎,都是用自己的肉。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裡,那兔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牠捨自己的身供養仙人,這仙人是彌勒菩薩。佛菩薩都是捨自己生命去供養眾生,絕對不會殺別人的生命要來弘揚佛法,若這麼做,那你就是佛門的恐怖分子,以殺生來弘法,絕對沒有這種事情。因為佛說:「吃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所以一切肉不得食。」為什麼不得食?因為你沒有慈悲心,「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既然沒有慈悲心,人家看到你就害怕,那你要怎麼度眾生?「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所以佛說不能吃肉。佛說食肉得無量罪,有人問:「有這麼嚴重嗎?」有。菩薩戒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在《梵網經》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眾生,生生世世無不是你的父母,持菩薩戒是通三世,這些被你吃的眾生,你現在殺牠,你是殺過去生的父母,你吃過去生父母肉,甚至牠過去生是你的小孩,你還恣情食啖。所以佛說「吃肉得無量罪」,因為你是殺過去生的父母,殺未來的諸佛,這些眾生都有佛性,只是現在迷惑而已;你殺牠,牠是未來佛,牠過去是你的家親眷屬,是你的父母。現在有些出家人告訴人家可以吃肉、煮肉,還有一些學小乘的人,還說他們的經典裡面沒有教人一定要吃素。現在這裡就教你,你好好學。教他人吃肉,得無量罪,修行絕對不會成就,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如果你吃肉,你修得縱然有一些感應、一些神通,你仍是大羅剎,絕對不會有成就。〈清淨明誨章〉講:「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意思是說,好像有禪定、好像有慧解、好像有一點神通,這種人「皆大羅剎」,都是妖魔鬼怪,「報終必沉生死苦海」,所以佛制定不可以吃肉。你吃葷腥,修行絕對不會有成就,《楞伽經》講,因為你吃肉,念佛不會成就,你念佛想要得三昧也得不到;你參禪打坐,想要明心見性也沒辦法,因為一切三昧不得成就。《楞伽經》講,在末法有很多修小乘的人,他毀謗釋迦牟尼佛,說佛也吃肉,說:你看佛如果不吃肉,那在印度怎麼活。印度是素食的國家,吃素的比吃肉的更多,比台灣都多。你到西藏、到青海去,他們本來就都吃素,他們主要是畜牧業、農業,大家知道什麼叫畜牧業?畜牧業不是屠宰業,屠宰業才有可能吃肉,他們是畜牧業,他要的是羊奶,要的是牛奶,這些家禽、家畜都是他家的財產,就像母雞,會下蛋的母雞,他把母雞殺掉了,後面生計就出問題了,所以大多數都是畜牧業。西藏他們喝酥油茶,吃青稞餅,去過的就曉得,那裡產青稞,吃青稞做的食品,所以他們主要是素食,不是肉食。佛陀是素食,釋迦牟尼佛吃素,那時候是農業時代,就像台灣早年,哪有錢吃肉?所以那些搞錯的人就像中國古代的晉惠帝,大臣跟晉惠帝說:皇上,外面的百姓都沒有菜可以吃。他竟然回答:沒有菜,他不會吃肉嗎?晉惠帝很昏庸。在佛門講佛陀吃肉的人,就如同晉惠帝一樣,以為沒東西吃就有肉吃,真是非常地愚癡。那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貪瞋癡,為了自己的嗜欲,才毀謗釋迦牟尼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第八品,〈斷食肉品〉,就告訴佛弟子絕對不能吃肉,一定要吃素,沒有任何理由,現在不可以吃,未來也不可以吃。即使眾生牠自己死的也不能吃,更何況是殺生。二乘戒律不圓滿,他認為自己死的可以吃,實際上佛制戒,是不能吃的,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要先嚴守。所以你要是不懂,去吃肉,那就得無量罪。
第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蕖。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五辛:大蒜,包括茖蔥,茖蔥就是小蒜─紅蔥頭;慈蔥就是一般講的青蔥,就是蔥的意思;蘭蔥,就是韭菜;興蕖,一般認定是洋蔥,在新疆印度那一帶還有興蕖,它是一種調味料,或叫「阿魏」,還有一些食品改良,農業改良,同種但是不一樣的東西,也都要避免。現在有些菜,同樣是這個種類,但是它是不同的樣子來呈現,知道了就要避免。不是只有這五樣不行,包括同種的也要避免。現在佛門裡有人說芫荽不能吃,芫荽就是香菜,或叫胡荽菜,這個疑惑幫你們解除一下。在印光大師給康寄遙居士的開示裡說到,胡荽也就是芫荽,也就是香菜,在佛教是可以吃的。為什麼現在有人說不能吃?那是學道教的人,他要煉丹、他想要成仙,所以他不吃那東西,也不曉得後世是誰錯解,還到佛門裡來提倡,所以吃香菜不會有問題。說的人所看的經,有可能是道教偽造的經典。因為在元朝蒙哥皇帝那時候,丘處機、李志常那一群人,從佛經裡面竊取佛教內容,偽造了很多道教的經典。所以蒙哥皇帝請了當時住持少林寺,曹洞宗的大和尚福裕禪師,又請了「八思巴大師」(密宗花教的大師),蒙古文就是他發明的─八思巴文,以及當時後的儒士,一共幾千個人。
蒙哥皇帝讓道教與佛教兩邊來做對辯,一講到歷史就知道,那些假經(從佛經抄來)都是他們假造的,所以做了一本《辯偽錄》(又作《辨偽錄》)五卷(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以揀異外道,一直傳到後世。當初蒙哥皇帝下令把道教所造假經的版全部都毀掉,但是還有一些散佚出去,留傳到民間,到現代印刷術發達了,結果這些民間流傳的偽經反而變成孤本,變成稀世珍寶了,又被印刷出來了。那個說芫荽不能吃的人可能是看到這些假經。這一段歷史很少人知道,透過這個史實也可以讓大家知道,為什麼有些道教經跟佛教的經典那麼相似。
「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你若故意吃這些五辛,你有罪過。但如果是拿來入藥,一定要是你生病的時候,一般像青蔥的蔥白部分,它可以入藥去寒,可以治感冒,至於怎麼入藥?要請醫師來做說明,我們是講佛法,不講醫學。這條戒當你用在入藥、做藥的時候,是有開緣的,但不是你愛吃而刻意開緣。因為學佛的人身心要清淨,你吃五辛,身體會有臭味,人家不喜歡靠近你,會覺得學佛人怎麼身上有這世俗氣,所以佛說這五種食不能吃。在《楞嚴經》裡面講:「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煮熟著吃,淫欲心容易生起;吃生的,瞋心容易生起,都會障礙你修道,所以這五辛不可以吃。若故吃者,犯輕垢罪。又名為菩薩惡作罪。
第五、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同一眾住說戒。而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犯輕垢罪。
這是講當你遇到有破戒的,或是不小心犯戒的,你要善言勸勉他;如果你看到那些犯八戒、五戒、十戒的。沙彌十戒乃至毀犯禁戒,這禁戒就是指比丘、比丘尼戒,或是七逆罪,或是八難,乃至一切不如法的事,無論在家、出家、有受戒、沒受戒。只要有犯戒的,你都要勸他懺悔,不應再造。如果你不教他懺悔,反而認為勸他改過就是說人家過失,心想:「我修自己的口業就好」。佛說這種行為不是菩薩。你應該善言勸導犯戒的人,你如果放縱他,反而跟那些犯戒之人一起同住、「同僧利養」一起分享錢財名聲等等,或是你並沒有分到錢財、沒享有恭敬、名聲,但你與他共住,或是同進同出,讓人以為你認同他錯誤的行為,這也都是跟他同流合汙!如果還共布薩,「共布薩」布薩的意思很多,這裡只是略舉,就是「集眾說戒、誦戒」,都是布薩的意思。但現在就是指一同誦戒;同一眾住說戒,包括跟不如法、犯戒者講說戒律,都不行。他都已經不願意學了,你還跟他講,或是跟他一起犯戒,戒律上說你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是菩薩惡作。這一條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包庇他的罪過,你不教他懺悔。像有一些不如法的人或團體,你不敢叫他懺罪,或是他勢力很強大,你沒有辦法教他,那當然就沒有過失,但如果你只是人情,認為沒關係,今天他犯戒,我不講,明天我犯戒,他也不講,大家都不要講,都「不要說別人過失」,還可以顯得自己有修。佛說這種行為是毀犯他所制定的戒律,你不舉其罪,那你就是在跟他同流合汙。當然這當中有一些你沒辦法講的,那就隨緣。什麼叫「沒辦法講」?你的智慧力不夠,你看不懂經,辯才不夠,已經講了,但講不過他,他還是執迷不悟,那就不算犯。詳細的狀況可以去看法藏國師的《梵網經菩薩戒疏》,裡面都有說明。
第六、不供給請法戒
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第六條是教我們:當見到大乘法師,乃至你的「同學」,也就是跟你一起學佛、學大乘佛法的,「同見同行」就是:見地相同、行持相同。為什麼強調「學大乘」呢?因為你是修學大乘,你不會去學小乘法,所以你不會有小乘的同學。若你有小乘的同學,那表示你背大向小,就是犯戒,所以它講「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都要「迎來送去」,就是要去接駕、頂禮。在現代就是去接機,或是去火車站等候等等,都要迎來送去,包括他要離開時,都要做到這樣的禮儀。還要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初時、中時、後時,要供給他用餐、供給他住宿,這「三時」就是「早、中、晚」;日食三兩金,當然他們沒有這麼會吃,意思是說你可以發心做到這樣,竭盡至誠供養,這都是修我們自己的福慧,修自己的德行。「百味飲食。床座醫藥。」只要法師有需要,「一切所須。盡給與之。」都應當滿足。這是指對於真正具有正知正見的大乘法師,要這樣做,至於邪知邪見的就不要親近,這點一定要清楚。重點在於要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早上要請法,中午要請法,晚上也要請法,三時都要請法師說法。為什麼說「三時」?不是只有這三個時段。因為法師說法不是只有講台上才說,你要觀察他的舉手投足,他的德行,他的存心,你要懂得學習,所以名為三時說法,從早到晚,你要待在旁邊好好地學習,仔細地觀察,而不是只有做請法的儀式,那就太著相了,學的人要懂得。
「不生瞋心患惱之心。」有時候你會看到一些過失,有時候你會覺得很煩,會覺很累,但是都不要生起這些心,要真正能夠降伏這些煩惱,把它降伏掉,要「為法滅身。」所謂「滅身」就是把這身軀給忘記;要「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這是教導大乘的學人,對於佛法,對於法師,對於大德居士,都應當恭敬供養,向其請法跟他學習,不生任何瞋心乃至患惱之心,就是教你要善學,要懂得供養三寶,要懂得親近三寶,因為這些人是福田,你要修福,要往這些大乘的大德、大居士身上去學習、修持;實際上,你們家就有這些「大德」,就是佛教大乘經典,你每天都讀、每天都看、每天都熏習,就是日日三時禮拜,日日三時說法,每天都是三時說法,而且是佛親自跟你說法;你供養經典、你如教奉行,就是做到這一條「供養法師,供養同見同學」,你同佛知見。所以這條不光只是講一個人,或是一個出家人,或是一個有德行的在家人。你們家的大乘經典,祖師大德的開示,這些都是你應當日日三時供養,而且它也不會日食你三兩金,只要你肯請回去、你肯學習,就一定能夠得到利益,這條戒你就持好了。你就跟他同學同見同行,而且你供佛,你供養經典,你依教修行,這福報、智慧不可思議。
所以學戒要會學,不是只有對人。當然對於真正的大德和尚,恭敬供養禮拜也是應該的,但是,如果沒遇到,其實你家裡就有,佛講的大乘經典、佛的形象、菩薩的形象,都是真正的大乘法師,所以也不必外求。
第七、懈怠不聽法戒
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律。大宅舍中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者。犯輕垢罪。
這條是教你:學法要以法為重。學佛最重要的是─不管多遠你都要來隨喜,當然,隨喜要隨喜正法,你不要去隨喜邪法。有人說他也學禪,那禪很妙,只要跟著他一起坐在那裡打妄想,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那個是邪法,那些去學的人無外乎都是帶著貪瞋癡的欲求,真正的佛菩薩也不會跟他們相應。
這裡是講學習大乘正法。「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律」,講法毗尼經律,就是講戒的、講經的、教你律儀的,無論是在「大宅舍中講法處」,新學菩薩都要去聽,這裡的「菩薩」是指要學法、學戒的人。所謂「新學菩薩」是包括要學戒的菩薩,要學佛的菩薩,你不要以為他只是在勸「新學」,心想:「我已學了三十年,不用去了。」不是喔!凡是沒有修證的,或是,即使你證初果,但你未證二果,所以你還是新學;你證圓教初住,沒有證二住,你也還是新學;你證了初地,還沒有證二地,你還是新學……。所以要這樣看,不能看年紀,要看證量。所以,說實話,大家都是新學!即使是等覺菩薩他們也常不離講席、常不離開佛的身邊,都是「常隨佛學」。
「應持經律卷」,以前講經沒有課本,你自己要帶課本,而且這課本你要熟悉,一般都是背起來。像這本《梵網經》就是羅什大師默誦出來的,以前人聽經是先背過經、先讀過經,所以經典他自己都有,都會帶在身上。現在都是道場印好提供給你們,當然要聽講以前還是要先讀,先熟悉經文。「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應前往聽法而且諮問,就是把自己對於修行不了解的地方,對於佛法不了解的地方,向和尚請問、詢問的意思。「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不管在哪裡,或在山林間、在樹下,只要有講經的,你都應當來聽,「悉至聽受」像現在是在冷氣房中,這個說法、聽法的環境是相當好,都應該要來。你不要想:有網路,在家裡上網聽就好。網路是給在遠方、在國外的,沒辦法來,不得已而用的,或是距離實在太遠,來不了。如果你有這個因緣,一定要來聽經。從這條戒知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希望我們都聽現場講經,不是透過網路。「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者。犯輕垢罪。」這就是菩薩惡作罪。
因為你要學佛,正知正見很重要,沒有正知正見就沒有辦法學佛。你學佛也就是盲修瞎練、人云亦云而已,很難有成就。大乘法裡講的因果不同於世俗的善惡因果。你不要以為學佛只有講世俗的因果而已,大乘的因果你一定要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以什麼為緣?大乘法以「不生滅」為本修因,以「般若」為緣,以「無上菩提」為果。你該怎麼修?修的時候有哪些狀況?都要向這些大善知識請法、詢問。現在沒有這些大善知識,怎麼辦呢?我們常講,古來祖師大德都是有修有證,所以你平常要是能做到之前講的:「天天看古德的註解、天天讀經」,這一條相對你就做到「聽受諮問」,那你就不會受外面邪知邪見,還有自己心中的邪知邪見給迷惑。很多人不光受外面的影響,還有自己心裡面也有邪見,也有貪瞋癡,所以現在外面附佛外道的單位人很多,那都是心裡面帶很重的貪瞋癡,他想要神通,他想要錢,他想要事業發達,她想要先生聽她的話,挽回婚姻,……都是心裡面貪瞋癡,求東求西心裡愛欲放不下。所以人家只要一說迷惑的言語,自己又有這些貪染心,他就被迷了。所以你天天都要看經典,都要看祖師大德的開示,還有,道場早課要誦楞嚴咒,楞嚴咒能夠安定道場,你自己在家裡都要誦楞嚴咒,聽說現在有些道場早晚課是讀弟子規的,真是亂搞一通,李毓秀這個人根本不是佛教徒,講的東西也不是佛法,怎麼能夠把他編來教三歲小孩的書取代佛門的「大佛頂陀羅尼」,為什麼稱大佛頂陀羅尼?這咒是不可思議的咒語,五會楞嚴神咒,稱為咒中之王,祖師大德把它編入佛門早課一定有他的用意。因為十方如來都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這都是楞嚴咒的功德。要是道場以及家宅不安,掛上楞嚴咒就安定。要是有瘟疫,你誦念楞嚴咒,瘟疫自然統統都消除,又有這些金剛藏王菩薩日夜擁護,一切惡鬼惡神「不得其便」,意思是:他沒有辦法傷害你。這些金剛藏王菩薩是大菩薩再來示現,久修菩提不取涅槃,就是要護持末法的修行人,讓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不遭歧路,不會走錯路,不會著魔,不會受這些外道的蠱惑。
你把楞嚴咒取消了,《楞嚴經》上說這個道場一定受妖魔鬼怪擾亂,所以你自以為很聰明,實際上你根本沒體會到佛的用心,你不是出家人,誦這楞嚴咒有莫大的功德;你不誦楞嚴咒,還要學附佛外道把佛門早課改成念弟子規。聽說現在有一些道場的出家人,他們的早晚課真的是念弟子規,想想:在寺院道場敲著木魚,誦這些世俗典籍,這都是犯到後面講的:破戒、毀謗三寶、退菩薩心,犯這戒比殺生罪都還嚴重,而且斷大眾法身慧命,是名「犯殺」;令眾生妄取世間法,是名「犯盜」,讓眾生在世法當中攀緣邪淫,名為「菩薩犯淫」,心不在菩提道上,名為「非道行淫」;弟子規裡面所說沒有任何一條是諸法實相,是名「大妄語」;所說之法不能開人般若智慧,是名「酤酒」;讀弟子規,不能令眾生生大乘善信,犯說四眾過罪,讀弟子規不能令眾生破除我相斷除身見,名為「自讚毀他」,讀弟子規者捨大乘經律,不施大乘法藥療濟眾生,名為「慳惜」,眾生讀了斷佛種性,名為「加毀」,就犯了「慳惜加毀罪」,因為佛說讀外道典籍以及世間書會斷你學佛的善根。第二十四條「不習學佛戒」裡面會說到,乃至增長我相,令眾生對境起貪瞋愛憎,是名「瞋心不悔」。「不悔」者就是對境不願意放下也。弟子規裡面所說的都墮在四謗:「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除此之外,學習群書治要以及一切外道雜論、俗典亦復如是,故名為「毀謗三寶」。你學弟子規,學世間的典籍就已經不對了,還拿來當作佛門早課,絕對破十重戒。所以說要在佛門提倡讀弟子規的都是邪師,所說的論調都是邪論!你不要被他給迷惑了。所以同修們要有正知正見,不要去看這些東西。
佛在《觀經》上沒有說學弟子規會上品上生,搞不好連中下品都沒有,因為你起世間意。附佛外道會告訴你:「學佛就是要孝順」。我告訴你:不學佛也應當孝順,不用拿孝順來搪塞學佛以及持戒,而且學佛人一定孝順,而且是孝順生生世世父母。所以,要學佛就不用再看這些會令人在世間繼續輪迴的書。多念佛、多拜懺、求出離,這是出家人該做的,這是學佛人主要的課題,千萬不要夾雜。希望大家能夠具有正知正見。
菩薩戒正說九
《梵網經菩薩戒本》的第八條「背大向小戒」。「背大向小」顧名思義就是︰背棄大乘法,反而去學小乘法,甚至人天乘,甚至外道,甚至還有一些去學習邪教。這對學佛人是嚴格禁止,不然你到最後還會毀謗三寶,甚至殺生害命,有種種的過患,這一點必須要知道。
第八、背大向小戒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
這又叫「菩薩惡作罪」。「輕垢」不是說你犯了,罪比較輕。你犯了這條也是很重的罪,只是它的翻譯是對前面的重戒而說輕戒。實際上你仔細去看這四十八條戒,都是很重的罪。而且只要你犯了,就一定會連帶犯到前面的十重戒,這點一定要注意,絕對不要輕視它、不要忽略它。這四十八條是防止你去犯前面的重戒。所以等於是重戒的註解,也是告訴你,受了「十重戒」以後你該怎麼做。
這裡講︰如果有學佛人心背大乘常住經律,甚至毀謗大乘,說大乘非是佛說。像現在有很多佛學院的出家人,穿著中國佛教的衣服,然後毀謗著大乘;中國佛教的衣服也就是大乘佛法的象徵,他反過來說大乘不是佛說的。可是當他要做法會,要收錢的時候,他又做著大乘經論的法會。其實小乘根本沒有在做法會,只要去泰國、去南傳佛教那些國家就知道,小乘佛法沒有在做法會,連大乘這些法器他們都不知道怎麼敲。因為沒有傳過去,他們那裡只傳去小乘法。大乘佛教有法器,像法器的形狀該怎麼製作,都是釋迦牟尼佛制定傳下來的,都有經典的依據,完全符合佛經上所說的。所以現在有很多出家人,也包括在家人,學佛不好好學、不老實學,自己沒有成就,他就覺得大乘法沒有效,他就背棄大乘佛法去學小乘,甚至還毀謗大乘,說大乘不是佛說的。這些人將來都是拔舌地獄的果報,都是三塗的苦報。文殊師利菩薩過去生就是毀謗大乘,因此墮在大地獄當中,永劫不得翻身,過了無量劫以後才出來。出來以後也是做餓鬼、做畜生,即使做人,也是盲聾瘖啞,生生世世不遇佛法。
所以要知道,一個念頭毀謗大乘,這罪報尚且如此,何況是你亂寫書,還透過網路媒體在毀謗大乘,那你這罪就非常地重,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也要能明辨,哪一些人是打著大乘的招牌,但是卻是在毀謗著大乘。現在有很多佛學院如此,當然不是每一間。很多佛學院的出家人,因為沒在修學戒定慧,帶著世間習氣在上課,因此好名聞利養,好五欲六塵喜歡人家恭敬,誤以為念了個博士文憑出來就可以當住持,就會管理寺院了。告訴你,管理寺院沒有那麼簡單,絕不是用世間法來管理,管理寺院要用「戒、定、慧」、用「百丈清規」。古大德從來沒有用世間法在管理道場,所以不要癡心妄想。
你看這些人身上披著大乘佛教的衣服,卻毀謗著大乘。可是當他做法會時又要做大乘的《梁皇寶懺》、《瑜伽焰口》、《三時繫念》、《三昧水懺》等等,要錢的時候他就承認有大乘了,但是,等錢拿到了,一翻臉他就不認大乘法了。這都是現在「末法」的狀況,將來一定還會更多,所以我就先講在前面。
那還有一種是學了大乘,他沒有謗,可是他改去穿小乘的衣服,穿上小乘的衣服就代表他「背大向小」。因為時代己經變了,現在南傳佛教的衣服就是象徵小乘。而這中國的袈裟是象徵大乘佛教,密宗也是大乘,淨宗也是大乘。那些人學了大乘菩薩戒,他還覺得不夠,所以才「背大向小」跑去學南傳的戒律,表示他沒懂菩薩戒的意思。經文裡面講到「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是說這些人不要大乘的經律,他反而要學小乘,還認為佛說的大乘不圓滿,甚至還有些要學外道典籍,還有學假冒的經典;學弟子規、儒家等等,這些都算是外道,佛在經典上處處告訴我們,這些俗典不可以學,那些人卻假裝聽不懂、看不懂佛的意思。
在從前,教育體制是儒家的體制,小孩不學儒無法識字,讀書不讀儒書無法考功名。但那是在學佛之前學的,學佛後就不再學了。但現代不一樣,之前沒有學的,學了佛以後,不需要再去學,這點大家要清楚。你不能說:學佛要以儒家作為基礎,這都是背大向小。佛法是離相、離執著之法,儒家無有一句教眾生離生死、離我相,二者境界全然不同,哪來「儒家可作學佛基礎」的邪說!
華嚴宗第四代祖師清涼國師說過,妄謂儒佛合融者,必墮無間地獄。
相信我們同修常常聽我講,都有這個正知正見。可是還有很多人,也許就在你身邊,你要告訴他這正確觀念。像祖師大德,印光大師他學佛以後,他就不看這些世間典籍,他住藏經閣三十年。藏經閣裡面都是佛經!他早已捨棄儒家。甚至他說︰他受儒家之害,毀謗佛法。像蕅益大師他早年也是闢佛,十幾歲的時候就寫了一本《闢佛論》,後來看到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他才發心學佛。歷代的高僧大德在學佛之前,很多是學「儒」,有的是學「道」,他們也都是捨棄之前所學的來學佛。要知道什麼是「捨棄」,捨棄就是不再學了。而不是他之前學過才有良好的基礎,不是!既然是良好基礎,那應該不用捨棄,這話要能聽得懂。因為有些人說︰他是因為之前學過儒,所以後面不用學了。如果真的需要,那他何必捨棄,何必說自己「棄儒從佛」!
其實從這點就清楚了,但還是很多人聽經聽不懂,所以要講這麼白,講到讓大家完全了解,真的也很費口舌。「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絕對不可以學。「外道」是指心外求法,心不在菩提道上,包括學道教,學其他宗教的,統統都是外道,是心外求法。當然,你不學,你也不用得罪他們。如果看到他們的善心、善行,我們也可以隨喜讚歎,沒有關係。但是不跟他學習外道見解,這要懂。不是說你不跟他學,就排斥他、攻擊他,那你也失了慈悲心,那就是你的過失了。這裡只教你不可以跟他學外道見解以及修行的方法。
所以學佛受戒就是有這好處,你會有正知正見,因為戒律會告訴你什麼可做,什麼不可以做,那你慢慢就會有智慧了。
第九、不看病戒
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瘥。而菩薩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坊中。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
這是「不看病戒」。一般人的朋友、父母生病了都會去探望,出家法師生病了也都會去看,也會盡自己的能力幫忙。這是指身體生病,但如果是他沒有智慧、沒有般若,那是心地上生病,你應當給予大乘法藥,要讓他能夠療養身心。把他這對於法無知的百千種病苦、煩惱都能夠消除,乃至於六根見色聞聲被境界轉,這就是經文上說的諸根不具,因為他喪失掉本來的功能,造成了諸根不具,也就是六根見相不生心的功能喪失了。所以你要慈悲教以大乘佛法,給予大乘法藥讓他能夠把這病給治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他現在邪見,就是生病了,但是只要給予正知正見,他一定能夠轉過來,邪見病癒,所以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不光只是他身體感冒、發燒,或是生比較重的病,你去看,而且還要教給他佛法。不要跟他講世間話,講一些無益語,很多人去探病都講一些無益語言,你要跟他講:凡事都有因果,要跟他講佛法的道理,要勸他吃素,勸他放生,消除宿業,病就好得快,甚至業障要是真全消了,娑婆的業盡,他念佛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就真的沒有任何病苦了,你這樣才是真正解除他身心的痛苦,是真正解脫了。所以要懂得為什麼看病福田第一。
第十、畜殺眾生具戒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鬥戰之具。及惡網羅殺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薩乃至殺父母尚不加報。況殺一切眾生。不得畜殺眾生具。若故畜者。犯輕垢罪。
殺害眾生的器具也包括菜刀,你家的菜刀是要拿來切菜的,不是拿來切肉的。家中不要放著殺生的器具:肉刀等等,這點比較重要。因為一般人家裡不會放槍炮彈藥,如果有的話,那是違法的,不要放,因為是殺具,當然也不要收集寶劍弓弩這些東西,心裡不要好樂這些兵器。還有在平常人家裡,你的殺蟲劑就是殺具。不要看到蟑螂、螞蟻、蚊子……,你第一個念頭不是想把牠放生、不是想幫牠受三皈依,而是先找殺蟲劑,看怎麼把牠殺掉,這就是平常就具有殺心,所以稱為畜殺具。還有,受菩薩戒就不再煮葷腥了,也不買葷腥的給家人吃,要吃,請他自己去買,但是你還是要善言勸導他:吃葷腥不好,吃葷腥會短命、折壽!吃葷腥,所有的倒楣事情很容易讓你遇上,這是佛在經典上講的:會得不饒益處。所謂不饒益處就是「不如意處」,你做什麼事都不順。所以既不要在家裡放殺生的器具,也不要把切菜的刀變成切肉的刀,不然這也算是畜殺眾生具。你只要將菜刀拿來切菜,那就不叫殺具了,反而能夠滋養色身,身安道隆。所以寺院也有菜刀,可是它不切肉,不是用來做葷食,那這就是利益眾生之具,就不是殺害眾生了。
還有,你家裡從前有一些外道邪見經律,包括世間邪見,趕快把它找出來清除掉,這些殺具放在你的書櫃裡面,你的兒女或是你的家親眷屬,或是你的朋友來看了,他會起邪念、起惡念,這會斷他的法身慧命,這也是殺具,統統要清掉。家中不可以存有這些邪見經律、邪見的書、邪知邪見的,包括出家人講的、在家人講的也一樣,包括世間法也一樣。你從前不懂,有一些知見不正的書,你現在學了佛,回去都要把它給清掉,不要留著,這點很重要;不然萬一你自己習氣上來了,你又去看就糟了,所以要懂得護持自己。
一般人家裡是不會有所謂「刀杖弓箭鉾斧鬥戰之具」,其實真生起氣來什麼都是武器。所以重點是在於你的心不貪、不瞋,而不光只是有器具的問題。如果家裡有釣魚竿之類的,這也算殺具,「惡網羅殺生之器」,有捕獸夾之類的,統統都要丟棄,不可以擁有。說「丟棄」不是要你送人,送人就變「教他殺」,有人會覺得這殺具是自己當初花很多錢、很多心血才得到的,或是有什麼紀念價值,捨不得,以為可以送給沒學佛、沒受戒的人,這就錯了。你要把這些東西丟棄、毀掉,不可以送給別人。你把釣魚竿送給別人,讓別人釣魚去,你把捕獸夾這殺害眾生的器具送給別人,讓別人去捕,你又犯到前面的重戒,第一條「自殺」:自己殺,雖不自殺,但是「教他殺」,乃至給眾生做殺生因緣,「殺因。殺緣。殺法。殺業。」這些都不行,所以這裡每一條都是在護持你,不讓你犯到前面的十重戒。因為十重戒一犯,「光明金剛寶戒」就迷失了,就有染汙了,當然,說染汙也不是真的有染汙,只是你暫時迷惑顛倒。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下六度品中廣明。
《梵網經》在印度有三百卷,傳到中國來只有兩卷,這一卷是下卷,上卷一般祖師大德不太做解釋,因為講的是菩薩三十心、十地的境界,所以保留原文。所以都是解釋下卷的居多。
所以「下六度品中廣明。」在之後的六度品當中,佛會細細地說明。
第十一、國使戒
佛言。佛子。不得為利養惡心故。通國使命。軍陣合會。興師相伐。殺無量眾生。而菩薩尚不得入軍中往來。況故作國賊。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這是講不可以當國賊,甚至合會兩個國家打仗,像張儀跟蘇秦,這兩個人都罪過無量,讓國與國之間戰爭,人民受到戰爭的迫害,這都會有很重的罪報。你鬥亂兩頭,這兩個人吵架,嚴重的,一輩子不合,甚至拿刀相殺,這等於你害死了一個人或是同時害死兩個人。但是你讓兩個國家打仗,那害死的就不是只有兩個人,可能害死好幾千人、好幾萬人,這是很重的罪過。所以,如果你身處宰官位或做外交職務的,就要知道,不能造這麼大的罪業。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做官的人一定要受菩薩戒。經商的人也要,甚至任何佛弟子都應當受菩薩戒,因為學佛受戒懂因果就不會惱害眾生,你就有佛菩薩的慈悲心,也就是常住慈悲心、孝順心,就不會造這樣重的罪過。
又說:「尚不得入軍中往來」,這裡是教你不可以到軍中看兵陣演習等等,不可進出、不可以看。「況故作國賊」,何況故意當賣國賊。那若是身為軍人怎麼辦?軍人的使命就是保護國家,要記住是「保護國家」,不是興兵相伐、不是發動戰爭,是當人家來侵犯國家,你不得已使用武器,絕不是主動攻擊別人。所以軍人受這個戒也沒有問題,而且也是菩薩,同樣都是第一清淨者。
所以「尚不得入軍中往來」這一條菩薩戒這裡就有所謂的「有通、有塞」。「通」就是開緣,可以通用到當兵的人、在部隊工作的人,都沒有障礙。那「塞」就是不行。如果你不是軍人、外交官、總統行政院的一級官員或是像國務院、中央的官員,而是一般的人:那你就要注意了,你要是受了菩薩戒,你不能去做這些事情。那沒受的人能不能做呢?沒受也不能做。因為菩薩戒是「性戒」,所以不管你受不受,只要做,都有罪過。像三國時代的諸葛孔明,他雖然是好心,但他也知道他必然短命,因為他殺太多眾生了,他一個計謀在赤壁之戰殺害八十萬的軍隊!所以他知道自己一定會短命,他只活了五十幾歲就往生了。我們看到歷史上,凡是興兵相伐的、鬥亂兩頭的,將來的果報都不好,所以要有所警惕。
這是第十一條國使戒,就是要你斷除殺心具慈悲心,不可以出賣你的國家,不可以出賣人民,也不可以興兵相伐,讓兩個國家或三個國家、甚至好幾個國家發生戰爭。
第十二、販賣戒
若佛子。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應自作。況教人作。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輕垢罪。
這也是菩薩惡作罪。前面講過「起了瞋心就失了慈心」,去賣良人、奴婢乃至於六畜這些動物,做人口販賣、動物販子,這都不是清淨而且不正當的職業。所以學佛後,你要是有賣葷腥,販賣六畜,不管是生的還是死的都一樣,自己要注意,能夠趕快轉業的就趕快轉業。不要想說:「這個已經不是六畜了,這是肉」。那都一樣有過失。
乃至「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甚至你是賣棺材的,你希望你的生意好,那就要人多死,你生意才會好。現在一般不賣棺材,改賣靈骨塔。現在也有一些出家人在推銷靈骨塔的,那就實在非常地糟糕了。出家人要希望眾生能夠學佛,不是希望他來住在你賣的靈骨塔裡面。這一條戒在現代有很多種狀況,學佛人不能做,出家人亦復如是。那麼,如果你家本來就是在賣棺材的,你學了佛、你受了戒能不能賣棺材?就之前講的,受菩薩戒「不得入軍中往來」,那軍人怎麼辦?那能不能受戒?相反地,只要你是好心為人安葬,希望眾生在死亡以後能夠有安穩之處,那就可以。所以重點在你的存心,不要起「希望他死」之殺心。不過,一般人做不到,因為現在這類工作賣這些東西會有業績壓力,所以要清楚,你在做這方面工作,包括所謂的「生前契約」,你要存好心,希望他能夠安穩。現在很流行的生前契約這些,你心念正確就不會去犯到這條戒,反而受持了這條戒。所以他講「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輕垢罪。」是告訴你不要自己賣,也不要教別人賣,也不能請員工來賣,你自己當股東、你當老闆教員工去賣,這也不行,因為最後獲利的還是你,因為你希望生意好,你一定教他多賣一點、多推銷一點,這心念就不對,也是貪財的心在作祟,一切隨緣就好。
相信有同修是做這方面的事業,你只要存好心就沒什麼關係。
第十三、謗毀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無事謗他良人善人法師師僧國王貴人。言犯七逆十重。於父母兄弟六親中。應生孝順心慈悲心。而反更加於逆害。墮不如意處者。犯輕垢罪。
這是講毀謗,這一條戒牽涉到口業,包括你可能毀謗到三寶,毀謗了你的和尚,毀謗了國王及尊貴之人,在現在就是不能謗國主,這也是菩薩戒。有些學佛人包括出家人很愛講政治,說哪位總統怎麼樣,哪位總統又怎麼樣,這都是犯了謗毀戒。學佛人不要談政治,這樣身口意才會清淨。所以這裡講:「若佛子。以惡心故。」第一個就是存惡心,「無事謗他良人」,是說這個人善良,比如說,這個人心地很好,平常也做很多善事,可是你就是要毀謗他,要給他難看,你透過街坊鄰居,傳播是非,說人家外遇等等,這些事情,這是無事謗他良人、善人,說他做善事都是為了節稅,都是別有用心,這都是毀謗。乃至毀謗出家人、毀謗法師,講經的法師講了正法,可以利益眾生,你就毀謗他說他犯重戒,說他挑起爭端、毀犯不敬三寶戒種種的毀謗。像佛陀時代有位戰遮女,她毀謗釋迦牟尼佛,說釋迦牟尼佛令她懷孕,這個毀謗很嚴重,其實是因為她受了外道的蠱惑。幸好佛有護法神,護法神把她那個假肚子,一撥就消掉了,原來在肚子塞個桶子,大家就釋然了,知道釋迦牟尼佛是清淨的。這就是毀謗法師,佛是真正的大法師,現在也有很多,在毀謗出家人、毀謗三寶的,這些都是造很重的罪。我們學佛、受戒,知道這些法師、居士,他有正知正見,就應當護持。之前講過「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種種醫藥供具,悉給與之,都可以拿來供養法師,護持正法,護持佛法,使正法久住,不可以生一念毀謗心。有時候這些人他是有正知正見,但是因一時習氣現前控制不住而犯戒,不是真正退心犯戒。因為他還在修行,不小心犯戒,這只要懺悔就可以,可是你要是因此毀謗他,大眾對他退失信心,那就不行。還有一類,像一些會騙錢的、騙色的神棍,你把他舉發出來,這就不叫毀謗。所以經文講「無事謗他良人」,就是這個人沒有這樣做,你造謠生事,就叫毀謗。如果他所做所為損害眾生法身慧命,你把他舉發出來,你所講的都是事實,那就不叫毀謗,反而是護持眾生,護持佛教的形象。
因為末法佛教裡面的出家人,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現代,有些人雖然去參加過三壇大戒,有三寶的形象,但是參加完以後,回來就什麼都忘記。穿著方袍大領,滿心貢高我慢,也不好好檢束身心,也不老實修行,整天就在外頭遊蕩,做法會、講閒話、傳是非,現代交通發達,是非從北部傳到南部,南邊再坐火車、坐高鐵,再傳到北邊,東邊再傳到西邊,在台灣閒話傳不夠,還要傳到大陸去,傳到國外去。現在就是有這些人,忘記自己為什麼學佛、出家,這就是末法的你們要注意,就有這種出家人,不順佛教,不願意學法修行,那就真是沒有辦法。
下面講「師僧國王貴人」,包括你的和尚、其他的僧人、出家人或是國王、或是貴人,達官顯貴。有一些人心懷嫉妒,說:「只要是有錢人都不是好東西」,像講這種話就是毀謗,所以這裡講得很細,包括一般的百姓、達官顯貴、包括出家眾、包括世間有德之人,這條戒的意思,就是叫你不能造口業,毀謗他人。無事毀謗他人,乃至於對你父母兄弟六親,都不可以毀謗,更不可以陷害你的朋友,不可以陷害你的長官、上司等等,說他犯七逆罪、十重罪。對於父母,這裡包括師長,乃至兄弟六親等,「應生孝順心慈悲心」,要恭敬他們,恭敬佛法,恭敬能弘法的人、能修道的人,要生孝順心、生慈悲心。孝順是對上,如果他職位比你高,或是他是你的長輩,或是他是你的和尚、阿闍黎,你都要生孝順心。對下要生慈悲心,他的輩分比你小,或他是你的下屬,都要懂得怎麼用心,如果不生孝順心、慈悲心,而反更加於逆害,你還陷害他,使墮不如意處,讓他坐牢,甚至讓他被毀謗,讓他賠錢,或是把罪過推諉於他人,這都是加於逆害,使墮不如意處,所以都要小心。有時候他不是故意的,但是為了保護這念「我」,他很直接地就會撒謊,他就會毀謗他人,就會把責任、把過失推到別人身上去。所以在家、出家的學佛人都要警覺,毀謗很容易就犯到,因為有「我相」,人是很容易指責別人的,那學佛人就要會反觀,不能生毀謗,不能造謠生事。
第十四、放火焚燒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
這是講惡心縱火。「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燒草原、燒森林,這惡心最重的,即使是無心的,也是有過失。雖然無心但你也是不小心,畢竟殺生的罪業還是成立,有些人去掃墓,或在外露營,露營都會有火把、火種,可是他離開的時候不注意,沒有熄掉,天乾物燥,引起了森林大火。從前森林大火,森林裡面有犀牛,犀牛聞到煙味,會衝過來把它撲滅,但是現在犀牛都被抓去殺掉了,或是在動物園裡面關起來,只能看,牠的這些能力也沒有地方給牠發揮。造成森林的火災,很嚴重,燒死很多的生物,乃至最嚴重的四月至九月放火,引起火災。住過山的應該就清楚,四月到九月夏秋之間,蟲非常多,犯這罪就非常重,所以一定要注意,不可以因為粗心大意,而去犯這麼重的殺生罪。佛教殺一個眾生就算一命,不是像有些外道講,殺好幾條才算一命,這個說法講不通,一個軀殼,就算是一條命,一隻蝴蝶就是一條命,一隻蟲就是一條命,不會好幾隻蟲、好幾隻螞蟻加起來等於一命,不是這樣子算的。那是他數學有問題,算錯了。所以要知道,不是好幾個加起來等於一命,那這算法不符合因果。所以你殺害一隻微小的昆蟲,都算殺生,但若你不是故殺的,罪就比較輕,如果你是故殺,很生氣故意放火燒,「燒他人家屋宅」,燒人家房子、「城邑僧坊田木」,燒人家的城市、出家人的住所、破壞農田,燒人家的樹林,這罪就很重,都有過失。像以前的戰爭,有屠城的,把整個城都燒掉,那城裡不光人死亡,六畜都有嚴重的傷亡,這都是不可以的。所以佛說做國王、做大臣的一定要受菩薩戒,因為有受持這條戒他就不會屠城,就不會惡心殺害眾生。
「及鬼神官物」,因為土地在以前是屬於國王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民。」說「鬼神」物,是因為樹上都有鬼神寄居,那是他的家,是他的環境,你摧毀了,他會對你起瞋恨,那「官物」,就是指國王的東西,乃至國家的東西,你都不可以侵佔,不可以毀壞,不可以偷竊。所以這一條戒含著兩重,一個是殺生、一個是偷盜。因為你殺害眾生的生命,也就是強制奪取了他的色身,乃至於你把樹林給焚燒了,這樹林中的林木都有鬼神寄居,那都屬於他們的東西,所以叫鬼神官物。也是國王的土地,也是國家人民的土地,你把它毀掉、破壞,使它造成汙染了,都算是偷盜、都算是殺生。所以它雖然是四十八輕戒,有的戒裡面它是牽涉到兩條重戒「偷盜跟殺生」,所以不可不慎。所以講座一開講,就說這四十八輕戒不是罪比較輕,而是「惡作」,而且這個惡作,會使你破戒十重戒,所以一定要注意,下面講:「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別人的東西不可以破壞,這「燒」不光只是指放火,而是包括任何「破壞」、「傷害」等行為。你看你同學很不順眼,把他東西給破壞掉了,把他東西藏起來了,這些都不可以。「一切有主物」包括人,偷人的東西,偷國家的,有的偷動物的。什麼叫「偷動物的」呢?你把牠小孩抱走了,看小狗很可愛,就把牠抱走,那你就算偷牠的小孩。或看小貓很可愛,把牠抱走。如果是帶去治療,這當然不算偷,帶去治療又另當別論。你看到牠有病把牠帶走、帶去治療,記得放回來,或是幫牠找一戶比較好的人家,給牠個安穩的家,這些都是作佛弟子應該做的、可以做得到的。所以這裡講包括別人的東西不可以破壞,所以你不要看文字上寫「燒」,就想:「我也沒有燒、也沒有放火」,不是,「燒」就是破壞的意思,所以你使這些樹林、河川受到汙染,使空氣受到汙染,都算是破壞,所以這一條戒很環保。佛教講環保,這一條戒就包含現在環保的意識在裡面,你不可以破壞你的居住環境,不可破壞你的社區,不可以破壞別人的家,也不要破壞自己的家,如果你在家開瓦斯自殺也可能炸到別人。佛是禁止自殺的,因為你要死了又兼著犯戒,罪報很重。所以這條戒也含有其他的意思。
第十五、僻教戒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惡人六親一切善知識。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應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於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薩以惡心瞋心。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犯輕垢罪。
這是講「斷人法身慧命」,一樣是殺生。之前講過,殺戒不光只是斷人生命而已,最重的就是:斷人慧命。
一般斷人生命的罪就很重了,但是更重的是斷人慧命,而且還傷害於無形。這裡講「若佛子。自佛弟子」包括佛的弟子:在家、出家,「及外道惡人六親一切善知識」對於你的同參、對於你的六親眷屬,乃至外道,都應當「教受持大乘經律」教導他們學習、受持大乘的經律。從這裡就知道,若有出家人教你學小乘,那是不對的;或教你學弟子規,那也不對;學了凡四訓,更錯。
這一戒就是清楚地告訴你,你要學佛,就是學大乘佛法,不要夾雜,不要學世間典籍,更不要學外道、二乘他們的一切邪見經律,這些都不要學,對你絕對沒有好處,也對別人沒有好處,這是釋迦牟尼佛制的戒。所以現在很多在佛門提倡世間法的外道,他不希望你受菩薩戒,甚至他在傳菩薩戒時,他不跟你講什麼是菩薩戒,不告訴你「光明金剛寶戒」,反告訴你只要存好心、說好話,把人做好就可以了,他也不跟你講這四十八輕戒,他怕你看了以後,你就知道,原來他所提倡的那些書都是佛說不可以看、不可以學的。一旦你清楚真相,不跟他學了,你就不會供養他,他就沒有錢。沒有了錢他廟裡面那群徒眾誰來養?所以為避免這情況發生,他就都勸人不要受菩薩戒,他不光勸你不要受,反還告訴你要學世間法,他會跟你說:菩薩太高了,你沒有這善根、沒打基礎,你先來學弟子規,你先看論語,看會了世間書,會了古文,再來看佛法,他用世間次第學習的概念,來把你學佛的善根遮掩,破壞你的法身慧命,同時把你能學習佛法的光陰全部耽誤掉。
你在這世間已經打滾這麼久、輪迴這麼久,有因緣來到佛門還學不到佛法!就是這種人把你擋在真正的佛門外面。所以我提倡所有的學佛人都要受菩薩戒,你受了戒,懂得戒律、道理,你就不會去學外道法、二乘法,不會學邪見經律,更不會有「先把世間人做好,再來作佛」這種念頭,可是當這樣說時,又會有一些人曲解,他會說:「儒家裡並沒有邪見,弟子規裡也沒有邪見」。會講這種話的人,全然因為他對於大乘佛法不懂。因為那些雖然不是外道邪見,但卻是世間邪見,其中所說的全然不解諸法實相,故名邪見。他們不知道「緣起性空」,不知道「心境一如」,不懂「真心本性」,所教的不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依《楞嚴經》、《楞伽經》、《涅槃經》等經典的標準來看,全都叫邪見。這是達摩祖師在《血脈論》裡面告訴我們的,他說「學佛須是見性」,如果你不見性,你縱然學佛,縱然讀經,你也不算正知見人,何況外道,何況世間法。達摩祖師也是捨棄王位來出家的,都是放得下的人。
這裡講「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應教解義理。」告訴他大乘是什麼意思,大乘的義趣是什麼,怎麼修行,是依著什麼道理,都要講。而且要「使發菩提心」:要讓眾生可以發菩提心。「十發趣心。十長養心。」發心以後,還要讓他能修行。「十發趣心」就是十住,初住到十住位。「十長養」就是十行,初行位的菩薩到十行位的菩薩。「十金剛心」就十迴向位,這三十心中名為「三賢位」,乃至進趣十地的果位,一直到等覺、到妙覺位,讓他「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讓眾生能夠理解修行是怎麼回事,修行當中會經過什麼樣的過程,都應當讓大家了解。「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什麼叫惡心、瞋心呢?「惡心」就是利養心,喜歡人家恭敬,隨順自己的習氣。自己習氣好樂世間法,這都是「惡心」。還有一種是「瞋心」,他故意不教你佛法,怕你超過他,像佛門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利槃陀伽尊者過去生是三藏法師,可是他怕人家超過他,所以他講法的時候故意有所隱瞞,這一生才得愚癡的果報。「掃塵除垢」這四個字背了一個月,前面「掃塵」記住了,後面的「除垢」忘記了,四個字背一個月背不起來,受這愚癡的果報。幸好遇到釋迦牟尼佛教他佛法,他才能夠獲得圓通。《楞嚴經》講,他反息循空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所謂得三摩地、得圓通,是圓教初住位。蕅益大師講周利槃特表面看起來是修小乘法,內心在用功是大乘。所謂「跡」在羅漢,「跡」就是他表面上看起來修行好像有次第,但他的用心,也就是「本地」,是圓教的菩薩。
以惡心、瞋心,也就是利養心、或世間心。「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這就是在講現在很多的道場,開一些世間法的班,開一些講世間法、世間話的課程。找一些世間人來辦佛法座談,或是一些護持他道場的企業家出來座談。這些人根本對佛教不懂,你問他怎麼做生意,他會。你問他怎麼成道,根本問錯人,他沒有本事。道場不能找這種人來講話,他講的都是世間外道見,全都是沒學佛的邪見,所以要請真正能講經的,最好是你自己發心,自己能講,但要依祖師大德、依善知識的開導而說。善知識包括近代的善知識:元音老人,他有修有證。你若看不懂經典,可以看他的,他是近代難得的大善知識。所說都是白話的,他把修行的過程、次第、怎麼明心見性、怎麼開悟的……,都講得一清二楚。他確實有成就,真正明心見性,是坐脫立亡,值得大家學習。
這裡講是教大家不可以學習二乘、外道以及邪見等論,學佛人不可以學,也不可以教別人學。
第十六、為利倒說戒
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而菩薩為利養故。應答不答。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這是教我們要正知正見,若是為利倒說,就是犯了菩薩惡作罪。什麼叫「為利倒說」呢?講得很文言,一般人聽不懂,現在幫你翻成白話,意思是:他不跟你講正法,就講一些迎合大眾口味的話,世間話,這就叫為利倒說。你犯道場規矩,他也不講你,他怕講了你,你就不來,不來,他就沒有錢了,或是怕你一不高興,不願意來了,自己沒人恭敬等等,這都是「為利倒說」。
經文說:「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要記住,佛一再交代,先學大乘,「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學佛就是如此,學佛就是要學大乘,這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講的,教你要先學大乘的威儀、大乘的戒律,佛沒有教你先學五戒、十善,而是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要能夠廣解、能夠解義。「見後新學菩薩。」看到有後來的,新來學的人。「有從百里千里來。」遠來學大乘經律的,「經」就是佛經,「律」就包括律藏、律典。「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應該如法為他說明苦行。對於想出家的人,要告訴他,要能夠行一切苦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要老實地念佛,老實地修行。講「苦行」,不要只想到十二頭陀行,你現在能夠老實修行,對治你的煩惱,那就是行苦行,也符合十二頭陀,這才是「如法為說一切苦行。」
「若燒身燒臂燒指。」出家人都會燃香供佛,在家人受菩薩戒也會燃臂,就是依著這一條。出家人頭頂上燃香炷,屬燒身供佛,這是破除自身的執著,讓你知道要把色身放下,全心全意地修道,這是「燒身燒臂燒指」的意思。現在比較少在燒指,也就是燃指。現在也有一些出家人到戒場去,卻說他不要燃。建議這些戒常住,遇到不願意燒的,就請他出堂離開,因為他不想真正當出家人,居然還說燃香會燒壞神經,應是講這話的人腦筋燒壞了。自古天下的出家人燒身臂指沒有在燒壞神經的。如果你燒身臂指真燒壞神經,那應說是你的業報,因為人家燃都沒事。這是佛制,每個出家人都燒,不想燒的請出堂,所以在登記報到的時候,就要問他能不能燒身臂指,不能燒,不願意捨身修行的不必為其受戒。有一些只是想受個戒,混過戒期,拿到戒牒當假和尚。今天寺院開門,他坐在那邊,晚上關門了,就換上俗服,反正頭上剃個光頭,也沒燃三點,人家認不出來是出家人,就跑去吃肉喝酒了。不能讓這種假和尚出家受戒,不然你傳戒是有過失的,不應該讓這些人出家來敗壞佛門。我們在戒場也遇過,是有不願意燃香供佛的,那些就不算出家人。這是諸佛如來、祖師大德傳下來的法,現代人沒有智慧,沒有修證、沒有證量,絕對不應該去更改這規矩。所以受出家戒的,包括在家受菩薩戒的,一定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這才能夠種善根,才能夠告誡你要「為法忘軀」。如果你不能燒身臂指,那你不是出家菩薩,不算是出家人,佛不承認你,釋迦牟尼佛把你擯在佛門外。如果不燒身臂指,你是偽作沙門。有一些法師,他捨不得燒身臂指,還受人家供養,這就是偽作沙門,欺騙信眾。「非出家菩薩」,佛是不承認他的。
佛教我們「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佛弟子都要能夠做到為其捨身供養。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捨身求法的公案。「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佛弟子學法就是要這樣學,用功就是要這樣用功,一切不管,身心都放下。初學就應當有這樣的正見。
「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是說能做到這樣,才堪稱為法器。因為身心世界肯放下了,你聽聞佛法,領納佛法才能夠真正得受用,你要發這個願,為了學佛、學法,即使燒身臂指,乃至於餓虎狼師子,你皆能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你才真能夠於法得受用。這樣人家跟你講正法,你才不會懷疑自己根器是不是不夠,或是這個法到底是不是佛說,你就不會懷疑。所以應當如是存心、如是發願、如是行持。
當遇到這種人,才能「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有這樣的發心,你聞法修行才能心開意解。什麼叫「心開意解」呢?「心開」就是「明心」,「意解」就是「真正把煩惱給斷掉了」。凡夫的六根常常攀緣前五塵,第六意識驅動著五識向外去分別,它常在那裡打妄想,在那裡起造作,即使自己眼睛閉起來,也在打妄想,所以會作夢。
第六意識它又緣前五根謝落的影子,又能驅動前五識,循環造作,這就是「意」不能解,被繫縛住了。所以「心開意解」是佛教的話。
「而菩薩為利養故。」利養包括:財富利益,以及名聲。為了自己的清名,要人家覺得他很有修,是個君子,即使身已經出家,還是喜歡學世俗文人,拿個扇子在那裡搧呀搧,裝清高,要人家覺得他是「君子」。這就是還沒有醒悟,你看他表面上雖有燒,但俗心沒有燒掉,世間意沒有燒掉。他沒有真正捨身肉手足,沒有燒身、燒臂、燒指。這也是一種「世間的身肉手足臂指」沒有燒掉。這就是告訴你要把從前以來「世間的習氣」都給放下,包括想做世間君子的心念都要放下。
貪利養不光是好錢、好名的,清名也是一種名利。其實好清名的,目的也都是為利養,只是一般人看不懂,世間人只會看表象,卻看不懂行為之下的心念,所以要學會觀察。
「應答不答。」這是說若是為了利養,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反而在講經台上講,或是亂說一通,倒說經律,講世間話,他不講佛法,反說:學佛就只是要把人做好等等的這些世間語。「文字無前無後。」心顛倒、行為顛倒,總提倡一些迷信、鬼神附身,甚至在清淨講座上,說有哪一個鬼神給他傳來什麼訊息、哪一個鬼神又請他去某地做法會,必須做多少場……。把經典的義理講偏,穿鑿附會世俗文化、政治活動,或是在講經當中在提倡迷信、把經典義趣導向世俗……,這都是「文字無前無後」。經典文字上沒有這義趣,他卻在那裡穿鑿附會、胡說八道,或是故意導人以迷,讓人家跟他一樣迷信,這也都屬於「為利倒說戒」、「謗三寶說」,因為跟三寶說的不一樣,就叫謗三寶說。
你去聽法、聽講經,要聽這個人有沒有依四依法而說,有沒有依三寶所說。像我講經,你不要說悟顯法師能講,我能講的都歸三寶,三寶─佛、法、僧。一切都歸於佛,不是我自己的智慧。六祖慧能大師,人家讚歎他,他說:此非慧能自智,是諸佛祖祖相傳。慧能大師是開悟的人,他都懂得這道理。照理來說,他是大祖師,有這樣大的福慧,受人讚歎,絕對沒有問題,受人恭敬、受人供養都受得起,絕對是供養的人修福。可是他還是告訴你,「我也是依佛所說」,所以凡是不依佛所說的,就是《華嚴經》上說的:「離經一字。即同魔說。」那胡說的人就不是佛家的弟子。你學佛,祖師一定教你作佛,教你當一個出家人,教你學作釋迦牟尼佛,學作十方諸佛,不會教你先做個俗人。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講:「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所以知道,佛遇到眾生,都是教眾生學佛,沒有教先當個俗人。佛都是直接教人學佛,教他佛法。即使講了小乘、講人天,也是為了引導眾生入大乘。所以大家要知道佛都怎麼做,學佛要依佛,而不是依現在那些教你先學做人的凡夫。
凡是我們講經,你們聽經,都要依三寶,要依四依法,只要是跟四依法說的不同,跟「一實相印」所說有不同的,若是小乘法跟「三法印」所說有所不同的,那都算是「謗三寶說」,犯惡作罪、犯失意罪,「失意」就等於輕垢。失大乘意,失菩薩意,失大悲意,所以這過失很嚴重,大家一定要警惕。
第十七 、 恃勢乞求戒
若佛子。自為飲食錢財利養名譽。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物。一切求利。名為惡求多求。教他人求。都無慈心。無孝順心者。犯輕垢罪。
這條是教佛弟子不可依勢強乞。學佛人就好好學佛,出家人好好行道,不要去攀緣權貴,所謂的國王、王子、大臣百官。在佛陀時代,提婆達多就是如此,他本身也是貴族,可是他出了家以後,還是喜歡攀緣達官顯貴,他是為了名聞利養。現代人在佛門,有些是為了自己的名利,而有的人他不為錢,是為了實現他自己的理念、想法,所以他四處去攀緣,或到處送錢,或跟國內、外的名人往來拍照等等,都是為了顯示自己跟他們有交情,好告訴人家哪位名人、總統、議員……也是認同他的,再依勢來乞求名聞利養,以及落實自己的想法、看法,遇到這類人就要特別注意。在佛門真正的道場裡,大殿就是供佛,沒有在擺放萬姓祖先牌位的。學佛的出家人應拜的是祖師,怎麼會去拜在家人的祖宗呢?那些都是在打妄想,沒有道心的出家人。學淨土的出家人,應拜的是淨土宗的祖師,學禪宗的應拜的是禪宗的祖師。
作為出家人,一直在推廣這些世俗想法、做法的人,他就會不斷地向有錢人,向國家政要去攀緣,這都是「恃勢乞求」。為了錢財、為了利養、為了名譽、為了理想……,這只是簡單列舉幾樣而已,還有很多的不如法的:侵佔人家的田宅、土地……各種都有。所以學佛不可以依勢強乞,這是講出家人。在家人也一樣,你也一樣不可以依勢強乞,也不可以用自己的權力、財力去強佔別人的財物,乃至男女牲畜等等,這些都是佛所禁止的,佛弟子應該要知道。
經文說「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物。一切求利。」不可故意攀緣國家元首、政要、官員等有權勢者,再靠著與他們的人際關係來作為自己的背景勢力,去要求、索取以滿足自己,甚至不如他意時,這依官強乞的人還會打人,「打拍」就是攻擊、毆打的意思。有的還會「牽挽」,就是牽引婉轉,好言相勸,曉以利害,說:「你看我現在認識某人,他的官有多大,勢有多強,你不能得罪他,一旦得罪他,你知道你會有什麼後果嗎?」簡單講就是:先把他揍一頓,然後再曉以利害,叫「乞索打拍牽挽。」藉此達到一切求利,橫取財物。出家人不可以做這種事情,在家人也不可以做,做了,就叫「惡求多求」。
所以之前講過,人家跟你乞求時,他真的有需要你可以幫助他,急難恐怖時要幫助他,如果他是惡求多求,那就不能給他。或是他拿了是要去做壞事,你知道了,你也不能給他,否則也是犯戒。在世間法上,你也會惹禍上身。所以說家裡不要有刀杖,有了,人家就有可能來跟你借,如果他拿著向你借的刀去殺人,那你也有過失,所以要懂得明哲保身之道。菩薩戒裡面,涵蓋著很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所以你不用再去學外道、二乘,不用再學世間法。你將菩薩戒學好,自然就不會有這些世間不好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至少現世的緣已斷,後來會再遇到的,也都是你過去生曾做的罪業,但是因為你持戒的關係,所受的罪報也會減輕,因為你不再隨著習氣走,業自然就不一樣了。
下面講「教他人求。」有一種狀況是,他想要錢,但他不自己去化緣,卻教別人化,還說「我都不貪」。但是,他卻叫別人去做法會,叫人家去化緣,叫人家去貪。道場明擺著都說不要錢,可是只要有人打電話來,或是請法寶時,他的人就會暗示,要人家給錢,或說種種的理由,給人家壓力。他是出家人要清名,所以不出面,卻叫居士去要錢,這就是「教他人求」。所以大家不要看文字只有講「恃勢」,因為他不一定依著有權勢的人。凡是只要給人壓力、強乞者,都算是犯了這條戒。以上是講出家人,在家人部分就自己去觀察,有很多人他自己不做,他卻叫你去做損害別人的事,那你自己就要小心,犯這一戒,也算是犯盜戒,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別人的,你使手段強乞就算犯盜。因為沒有慈悲心,沒有孝順心,失了作菩薩應有的慈悲。
第十八 、 無解作師戒
若佛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這一戒很重要。)
無解作師的「無解」就是:你對佛法不了解。學佛人對於佛法如果不了解,你就要好學,要向祖師大德學習,現在很多人,尤其是出家人,他都刻意教你「要跟一個老師學」,「要乖乖聽一個老師的話」,才算是老實,然後在講這段話的旁邊就放著他自己的照片,這一種心理暗示,就是你要跟他學,教你只要依他一個。佛卻不這麼說,佛說「無生智慧從多聞而得」,天下善知識之多,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不會認為自己是善知識,因為一旦認為自己是善知識,那就「我相」現前,根本就不可能是善知識了。尤其現在的人,他真正想要的是人家的恭敬跟名利,所以才敢無解作師。尤其是在佛法裡,無解作師的過失很嚴重,還有的是在醫療上,在醫療上,你沒有能力幫人看病,不會醫,還認為自己可以,卻幫人家亂看診一通,造成誤診或是導致病情更嚴重,這些都是過失。
佛門特別重視你對於佛法是否了解,你對於佛法了解,才能夠出來教化眾生,在教化的時候要勸導眾生修行,要教眾生依止四依法,依止古來祖師大德,那些才是真正的善知識。不可以貢高我慢,不可以認為自己很行,不能因為看了幾本書,就認為自己很有修,就想要出來教化眾生。佛法沒有你想的那麼膚淺,沒那麼簡單。在佛門任何人所說都要依佛經,不可以自己猜想或是推測,以為可能是如何……,這些都不可以,不然你會耽誤別人,也耽誤自己,你也會犯到前面的「毀謗三寶」,這是關於這一條無解作師。
你對於佛經不解,對於佛法不懂,要向善知識請教,如果你找不到善知識,可以向祖師大德對於經教的註解及開示去學習,一般人會覺得自己看不懂,其實不會,只要你發心肯看,業障消了就看得懂了。經典不是只有文字表面的意思,文字的意思你可以去查字典,但經典的義趣必須是要你消業後,才能懂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南懷瑾居士講,起初就是要一個字一個字慢慢的啃,去了解經典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先別下定論,先貼起來。圓瑛法師當初學《楞嚴經》就是這樣學,不會的地方他就做記號,懂了,他就把這記號給消除。古德是這樣學法的,學法不是只有看經,還要念佛,還要用功,不用功學不了佛法。
學佛要有定課,所以要做早課,要做晚課,甚至平常定課外,還要有散課,還要時時用功,剋期精進打七等等,都是為了讓你能夠證入經典上所說的境界。你真正能證,你就能解,但能解不一定能證。很多人能解,但他是從文字上解。文字上解得道力很弱,應說幾乎沒有力,從境界中會得者,就有道力,所以一定要修行。學佛你不念佛,你不修行,你不起觀,不念咒,你不按照你所修持法門的祖師大德所傳方法去用功,你反用現代人教的方法,絕對行不通。今人的方法都是知見,《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所以,你若想在佛門中用世間的方式來教學,以學術研究的方式來上課,像世間學校做學問那樣來教學,那完全是在增長無明的根本。學佛要除的是知見,所以《楞嚴經》云:「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所以,佛法所要除的是「知見」,世間的知見、學佛的知見,兩處都不著,才能真正見道,所謂「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是真佛名。」當下你就是真佛。「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你真正這樣做,才能夠見道,沒有見道的,不能理解的,覺得祖師大德方法靠不住的,就如同「生盲無目」:生來就盲而無目。所以無論達摩祖師怎麼講,祖師大德怎麼講你也不會懂,你所懂的只是文字。即使你很會解文字,很會解文章,這也不是真正的解經的,必須要真正去實修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