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鼻識界本如來藏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三】   (精彩節錄)


十八界本如來藏 ─  識界本如來藏

悟顯法師 講述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此識為復因鼻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生。以香為界。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為取肉形雙爪之相。為取嗅知動搖之性。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名身非鼻。名觸即塵。鼻尚無名。云何立界。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為知。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虛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

以香為知。知自屬香。何預於汝。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栴檀木。二物不來。汝自嗅鼻為香為臭。臭則非香。香應非臭。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為汝體。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為香。香復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

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個講的是鼻識界。

佛說:「又汝所明。鼻香為緣。」鼻聞香,產生鼻識,這個識是因「鼻」所生,以鼻為界,還是因「香」所生,以香為界?

佛說:阿難,第一個,「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你拿什麼當作你的鼻子?佛說:「為取肉形雙爪之相。為取嗅知動搖之性。」是以我們現在這個鼻根的形象,還是取那「嗅知」,也就是你的嗅覺,當作是你的鼻?如果取肉形,這個肉乃是屬身,「身知即觸。」那它就屬於觸塵了,所以說「名身非鼻」,它就是你的身,不可以叫做鼻,「名觸即塵。」名觸那就叫做塵,因為觸即是身塵,不可以叫鼻識,所以「鼻尚無名。」鼻的名字尚且沒有辦法確定,又從何立界?你說這意識是從鼻而生,取肉形雙爪之相,這是不對的。你說意識從鼻而生,那你以什麼為鼻,是以肉形雙爪之相?這肉質乃屬於身,如果是屬於身的話,那它就算身根,它不叫鼻根,身知它就屬於觸塵,不叫鼻識,所以沒有辦法立界。

還是取前嗅知?如果以嗅知性為鼻,又汝心中以何為知,是以肉為知,則肉之知,仍是屬於身觸,要麼叫做觸塵,不能叫鼻識,要麼叫身觸,你不能稱為鼻識,所以說,則肉之知,元觸非鼻,還是以虛空為知,那虛空自知,那跟你沒有關係,「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虛空是汝。」那你這虛空是你嗎?不可能的,「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虛空是你,虛空知道,你這個色身不知道,阿難應無所在,那你說你是阿難,這個阿難就應該不存在,為什麼?因為虛空是你,你說你這個色身是阿難,那你阿難應該不存在,所以說「應無所在」。嗅知性尚且找不到,鼻根尚無,這個鼻也不能成立,從何生識?這個鼻根,以兩個:一個是肉形的話,是屬於身觸,一是以嗅,你又找不到,你以嗅知性當作你的鼻根,你找不到這個嗅知。

還是「以香為知。」這裡是從嗅知來說,則「知自屬香。」跟你沒有關係,那如果這個香臭二氣必生汝鼻,從你的鼻所生,這個是防他轉計,「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栴檀木。」這「栴檀木」是我們講的沉香木,那「伊蘭」翻成中文叫極臭木,可以臭四十里,伊蘭生長在栴檀木的旁邊,這個伊蘭它是很臭的,栴檀木是香的、一個是臭的,是非常明顯的對比。如果說這香臭二氣,生在你的鼻根的話,它就不生於伊蘭及栴檀木。

當伊蘭跟栴檀木這二物沒有現前,那你嗅嗅看你自己的鼻,是香還是臭?是香則非臭,是臭則非香,如果能同時聞出香臭的話,「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你說都生於你的鼻,哪有一個鼻可以同時生香臭的,那是不可能。因為是香則非臭,是臭則非香,它兩個是對待的。如果你能同時嗅兩味的話,那就是兩個嗅知,一個嗅香,一個嗅臭,你就等於有兩個鼻子。那你身上就有兩個阿難,為什麼?因為你有兩種知,一個嗅香的知,一個嗅臭的知,這就變成你有兩個嗅知。而人只有一個嗅知,你有兩個,那就變成兩個人,「對我問道。有二阿難。」對我問道的,有二阿難,誰為汝體?到底是嗅香那個?還是嗅臭那個?

所以「若鼻是一。香臭無二。」如果這裡他又轉計了,那我鼻根是一,我的嗅知是一,香臭無二,那「臭既為香。香復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香變成臭,臭成香,你說無二,「無二」就是一樣,那就臭成香,香成臭,香臭無差別,界從誰立。「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果因香而生,識因為香而有,這裡就從境界來看,「若因香生」這裡是從境界上,香塵上來辨別,你的鼻識是從鼻所生,是取肉形雙爪之相,還是取嗅知動搖之性?後面這裡你說嗅知性是從哪來?若是以香為知,那知自屬香,跟你沒有關係。到這裡則是從境界上,從香塵上來看,識因香而有,那香塵即是識,香塵既然是識,既成識,就像眼睛,如眼有見,不能觀眼。那你這識就是香塵,香塵就是識,那你這識怎麼聞香?若能聞,那跟前面一樣的「聞應聞識」,「嗅應嗅識」,一樣的意思。所以這裡講的「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因為香而有識,那它就不知香,就像眼睛不能觀眼根一樣,「知即非生。不知非識。」如果因香有故,應不知香,就像眼根沒有辦法自見其眼,如果能知,那它就不屬從香而生,鼻識就不從香生,不知呢,不知又非識,識是來了別的,所以若不知香,那就不屬於鼻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既然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所以沒有中間,也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你說是鼻根嗅香、產生鼻識,鼻根嗅到臭產生鼻識,你說要和合起來,沒有辦法和合,鼻根找不到,嗅性找不到,根、塵、識三畢竟虛妄,所以「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下面用憨山大師的解釋:

這裡就「會歸鼻識」,「辯識界文約根、塵。」他說辯識界,也就是十八界,一般都是從根、塵來看,「獨此一段有嗅知之性,以從鼻形兼嗅知性雙辯無體也!」從鼻的形狀來辨別物體,若鼻識因鼻而生,先審查以何為鼻,是取肉形之相?還是取嗅知之性?若取肉形,則肉質乃為身。若身知香,名身則非鼻,如果身能知香,它就屬於身,不屬於鼻。名觸即是身塵,因為觸是要合離的,它就屬於觸塵,而鼻尚無名,從何來立界。這就是妄計從肉鼻所生者。

下面講,如果取「嗅知之性」以為鼻者,則汝心中以何為知?如果是以肉為知,則是肉之知,元是身觸,不是鼻識。若以空為知,則虛空是汝,而汝身非知,「則阿難應無所在」,那你就不是阿難,虛空是阿難,所以說則虛空是汝,此則知性尚無,將何為鼻?這嗅知之性尚且找不到,以何為鼻?這是妄計以嗅知當作鼻者。

若你這嗅知是以「香」為知?那「知」自屬香,跟你沒有關係,若香、臭二氣生於汝鼻,則香、臭不生伊蘭及栴檀木,所以說當這二物不來的時候,你嗅鼻時,鼻是香的?還是臭的?若香、臭齊聞則有兩鼻,若鼻是一,則香、臭無二,臭既然成香、香又成臭,「則二性不有」,你沒有香、臭之別,那它們兩個是一,當你要聞香,香已變成臭,而你要聞臭的時候,臭又變成香。則香無體,界從誰立?那就沒有辦法立鼻識界。「知」尚無體,識從何生?這個是妄計以香為知者。

下面是從境界上來為我們分辨。

如果這鼻識是因香所生,則此識亦因香而有,那香即是識,如同眼有見,不能自見其眼,所以鼻識既因香有,則識已是香,更不知香,這是識因香而有,它就屬於香,就不能知香。又若知香,鼻識則非從香生,所以如果能知香,那鼻識就不從香而生。如果不知香,那它就不叫鼻識。若香不待知而有,沒有鼻識來分別它,它就自然能分別,那香界就不成。「若識不知香,則因界則非從香建立」,這鼻識界不從香而建,這是破妄計香能生識,既無中間,則內外不成,沒有中間也沒有內外,是沒有辦法和合而生的,「根塵和合」,鼻根跟香塵和合,找不到鼻根,怎麼和合。如果跟香和合,香塵也沒有生識的功能。所以是不可能的,那兩個合起來也不會有,因為都沒有辦法產生鼻識。所以由此知道:這三處都無,而識沒有自體,這無生的義趣就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