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念佛的方法




念佛的方法
    念佛最重要的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才是真正的覺悟,而不是在念佛時體會身上輕安的感受,或覺察自己的妄念、起心動念,這不是淨土宗教的方法,也不是正確的修行方法。

    覺察妄念其實很簡單,只要心靜下來,自然就能覺察得到心在浮動,一浮躁就看不到妄想。所以不必刻意尋求伺察-「尋伺」,這一念「尋伺的心」正是要降伏的,因為這就是攀緣心。如果將攀緣心當作是覺悟的心、當作是清淨心,那就錯了,那就是認妄為真。

    「五種菩提」講到:第一個是「發心菩提」;第二個是「伏心菩提」;第三呢是「明心菩提」;第四是「出到菩提」;第五是「無上菩提」。
發心菩提就是對於「真如實相」沒有懷疑,能夠信入、信受、然後能夠體認得到。
再來是伏心菩提,要調伏煩惱,才能夠成就無上佛道;
煩惱調伏才能明心得諸法實相,這是明心菩提。
明心後斷分別我法二執才算入「出到菩提」斷俱生我執,也就是無生法忍到薩婆若境界。到無上菩提就是等覺、妙覺。是斷俱生法執,全部都斷乾淨就是圓滿菩提。
    學佛的菩提道上是要你斷煩惱,不是要你在念佛或是打坐、參禪時在那裡感受、體會禪的法喜、念佛的法樂。那樣都是落在覺受當中,掉到生死根本裡。在末法若沒有祖師大德、沒有善知識引導,大家就會以為披了袈裟的人知見就是正確的,其實這種觀念不對。經典教我們判別善知識,就是他的知見必須要正、教的方法要正確,而不在於他的形相,形相如能是出家相,那非常地好,如果不是出家人,只要知見正確,教的方式如理如法,即使是在家人,也可以依止。無論修行淨土法門或修行任何法門,都要斷煩惱,煩惱沒有斷,說再高的道理、再妙的境界,都是枉然。要先降伏才能斷,所以,沒有做到第一步降伏它,是不行的。現在外面許多地方,教學方法都錯誤,他教你在打坐的時候,感受這色身,觀察、調整這身心,這些說法都是從他的妄想而來,因為歷代的祖師大德就是告訴你:「老實念,不用打妄想」。
     不要管妄想多或妄想少,今天念得輕安或是念得法喜,還是念得滿心煩惱,一切不用管。就抓一個重點:念佛的時候,不刻意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將全部的注意力專注到佛號上去,從這裡去入手、去用功,那麼你一定可以成就。不要妄想:這樣念什麼時候才到頭、才能夠明心見性、才能夠伏斷煩惱?就是一直念下去,煩惱不用刻意去降伏它、消除它,它自己就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就叫做「暗合道妙」。暗合就是指潛移默化。明明是念一句佛,就從有念入無念,從往生而悟無生。往生淨土看似有生,但是到那裡,就能證得無生法忍。所以十方諸佛稱歎淨宗法門,是一切菩薩之所皈依,就因為它有這殊勝妙處,每個人都能修,每個眾生只要肯修的都一定會有成就,只要用的方式對,用心正確。道綽禪師的《安樂集》說:「淨土宗是易行道」,意思是:在所有的方法當中,相當容易修持,而且成就非常快速。所謂成就非常快速是講降伏煩惱的速度。你現在起煩惱、難過、發脾氣了,你就把你的心念,全部投注到佛號上去。你煩惱的心、浮躁的心、瞋恨的心,當下就化為清涼,這就是很明顯的轉煩惱成菩提,久而久之,功夫越提越切,越轉越深,就能夠轉身見、能夠破我執,就這樣綿綿密密的用功。在這當中心要老實,不要喜歡神通、喜歡感應,否則到後來統統都是著魔,或是變成精神有問題,那修行就走錯路了。所以在念佛的時候,一定要把心給降伏住。怎麼降伏?就是剛才說的:一心一意安住在佛號上,不要起第二個妄想,也不要去感覺身怎麼樣,當心在躁動,你不要跟著它,也不要看著它。那是煩惱的影子,你不用看它,只要不管它、不隨著它去,就可以了。這些方法都是祖師大德教的,能這樣子使用,一定會有成就。
要是用現代人教的方法,在那裡想、觀照,去著在覺受上,那都落到受陰裡去,這就叫「想陰」,因為他是在打妄想,不是觀照。觀照是離念的,不是坐在那裡想一個道理、想一件事情。
所以禪宗修行要一個話頭,這話頭是幫助你離念,所以它不叫做想也不叫思考,它叫參,「參」就是參究。雖然在念這話頭,但卻是心要順著這話頭,離一切妄念,不是「想」意思,所以叫參究。佛法是教人離念、離妄想,不是教你在念佛裡打妄想,去感受這身心世界是怎麼樣的。
還有的法師很誇張,說「念佛一柱香就像人生的一首曲子」。實在是沒有必要這樣形容,統統都是墮到妄想裡去,他還覺得自己像個大詩人一樣,多有文才、多有豪情,這種都是賊心不死,沒有辦法了生脫死、沒有辦法成就。這種人再穿著袈裟,透過電視廣播乃至網路傳達出來,根本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
所以一定要講出來,讓大家知道淨宗正確的行法。修行的方法依淨土宗祖師教導的方式,以及依淨土宗東土、西土的大德,也就是印度乃至中土歷代的祖師這樣教下來、傳下來的方法來修,一定會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