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舍利的故事-5

五.數十數百乃數千,或白或灰或五彩



自古以來,佛法修行者追求的根本目標是證道得果,成就無上菩提,脫出六道輪迴,永享淨剎極樂。若當世不能達到這一目標,那至少也要通過修行改善身心、朝這個方向前進一步,為下一世或以後的某生某世登上彼岸打下基礎。
對佛法的修行者來說,身體只是他進行修持的一個工具,到一定的時候,這個軀殼是要徹底扔掉的,唯有不滅的神識才有可能走向永恆。因此,當佛法修行者扔下軀殼往生他界時,一般並不在乎這沒了知覺的皮囊還會不會在火裡燒出點什麼東西來。
但不可否認的是,千百年來,修行者何止千千萬萬、萬萬千千,可當世修成佛菩薩者,又有幾人?如果說,在釋迦牟尼駐世時的正法時代,有天人導師親領風騷,當世成佛雖非易事,但還不是完全不可能的神話,那麼,繼五百年正法時代和千年像法時代之後,在延續至今的末法時代裡,再想要當世成就佛道,不說絕無可能,也只怕是寥若晨星、難於上青天了。相對來說,那些修行達到較高次第之人,儘管當世未能成就佛道,就離阿羅漢果位或許也有一定距離,但他們去世後留下的軀殼,也大多能燒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捨利子來,這卻是人所共見的事實。佛法的真諦本是凡胎肉眼難以直接領會;世俗的法則往往更注重能直接看到、摸到、感受到的實物。因之,舍利子跟能否成就佛道本來不是一碼事,更不能與修行的次第高低機械地劃等號,人們卻很自然地把它跟佛法修行者的修行與成就聯繫在了一起。也正因如此,自古以來記載僧侶事蹟的典籍史料中,對舍利子倒有不少生動具體的記錄。以下,便是信手拈來的數則小故事。


32.欽賜紫迦裟,奢維紫舍利


慧安和尚,是隋唐時的一個名僧,本姓衛,荊州(在今湖北省)枝江人。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朝廷下令查驗登記天下的僧尼,當戶籍官問到慧安時,他指指自己的光頭說:“我無名。”問:“你本來叫什麼名字?”答:“本無名。”他怕戶籍官再來糾纏,就躲到深山老林裡去了。
大業年間(公元605-617年),隋煬帝強徵數百萬勞役,連年開鑿大運河,因工程浩大,國力難支,弄得全國到處怨聲載道、餓莩遍野。慧安和尚走出隱身之處,四處化緣以賑災民,由於他名氣大,已往達官貴人要見他一面也不容易,所以他出山後乞得錢糧不少,很多饑民都得到他的救濟。隋煬帝也聽說了慧安和尚的善舉,請他入朝,他不願與弒父為帝的楊廣為伍,躲到太和山里去修行了。後來,又先後去衡山、終南山行“頭陀行”。所謂頭陀行,源自古印度,其要義是十二種條規,如要穿人所委棄的破布條縫納為衣,每日只吃很少一點乞來的食物,常住塚間、樹下、露天等遠離人群的地方,等等,總之,是一種很嚴格的苦行修法。
到了唐朝,高宗(公元650-683年在位)景仰慧安的大名,下詔請他入宮,他仍不肯,連詔書也不接,又云游去了,最後跑到嵩山少林寺,打坐修持後,覺得這地方很好,對旁人說:“這是我以後的終老之地。”
武則天當皇帝時(公元690-704年在位),慧安和尚已一百多歲了,在武則天一再邀請下,兼之他覺得一度出家為尼的武則天有殊勝佛緣,這才答應下來,當了女皇的國師。有一回武則天問慧安:“您多大年紀了?”慧安回答:“不記得了。”武則天說:“一個人怎會不記得自己的年齡呢?”慧安說:“人之生死之身,就若循環一樣,循環無始無終,又哪裡要記住起始?何況人的心境,更像流水一樣,無間無斷,若見一水泡而起滅斷之念,那隻是妄想罷了。從人初有意識到最終涅槃,大詆也就是這樣。你說說看,還有什麼年啊月啊要記的麽?”武則天聽了這番話,感觸很深,當即趴在地上叩三個頭,表示對國師崇信之深。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武則天特賜給慧安國師一件紫色袈裟,次年,又賜一件精製的摩衲。此時,慧安國師已一百二十六歲高齡,他不顧武則天再三挽留,回嵩山少林寺去了。
唐中宗景龍三年(公元709年)三月三日,慧安和尚對門徒說:“等我死後,你們把我的屍體扔到林子裡去,讓野火把他燒了。”說完這話,他像平時一樣打坐入定,五天五夜,不吃不喝。曾有客人來訪,在他耳邊說話,他毫不理會。五天后,偃身而寂,享壽一百二十八歲。
門徒根據他的囑咐,把他屍體抬到野外林中的一塊空地上,鋪上一些樹枝乾草,還沒點火,野火就自動燃了起來。骨灰中共揀得舍利子八十顆,其中五顆紫色,極為罕有,被中宗皇帝要去,供養在宮中。過了幾年,李隆基當皇帝了,少林寺專門為慧安和尚建了個塔,安放他的捨利。




33.老僧年三百,舍利十四顆


唐代宗大歷(公元766-780)年間,滑州(在今河南滑縣、延津一帶)胙縣來了個來自西域的老和尚,他是應胙縣念佛堂一位大居士的的邀請,到這兒來為當地人開講佛法的。老和尚法名普明,飽經風爽的臉頰上的兩撮壽眉,十分引人注目,那眉毛銀白碩長,有幾根長眉幾乎搭到耳廓上。看上去,普明和尚年紀很老很老,至少在百歲以上了,但行動利索,行走如風,絲毫不見老態。老和尚來到念佛堂後,講起佛法來言辭活潑生動,就像講故事一般,道理透析而又極為深入淺出、鞭辟入裡,很受聽眾歡迎,來聽的人越來越多,最多時日達千人,街上連走路的人都看不到。老人偶談前朝舊事,由唐及隋,直追後梁,娓娓所敘,皆其親歷。有稔熟前朝歷史者,聞之大驚,梁末至唐當朝,至少已二百年矣,此老僧之壽何其高也!
朝廷派駐河南的義成軍節度使賈耽,聽說胙縣來了個二三百歲的奇僧,特地趕去看看。見到那老和尚的第一眼,就被老者的風度氣勢懾服了,再聽老者精析佛法、談古論今,更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節度使當下把普明和尚恭恭敬敬地接到滑州最大的寺院龍興寺去住,一路上,百姓競相上街,爭睹西域老僧的風采。
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十二月十日,普明老和尚預知將離開人世,把門徒召至身邊,對身後之事作了交待,隨後面帶笑意,輕輕合上雙眼,奄然坐滅。
龍興寺依據普明老和尚的遺願,以天竺之法,在寺院後面空地上用大量乾柴搭起一座焚爐,把他的遺體放在焚爐上,點燃柴火,予以火化。頓時烈火熊熊,白煙裊裊,空氣中漂蕩出一股奇特的香味。大火燒了大半天,待火滅煙盡,屍體成灰,老和尚的門徒將師父的骨灰仔細扒拉,發現了好些顆灰白色圓溜溜的捨利子,大小若黃豆,色澤晶瑩,堅固豐潤,數一數,共有十四顆(按史書上的記載:“依天竺法火化,收舍利二七粒。”二七,為古時一種書面語表達方式,猶言二個七,即十四也。) 。
徒眾遂在普明和尚日常所居的禪房外面,立了一座石塔,老和尚的捨利子就裝藏在塔內。遠近常有人來塔前祭拜請願,多有靈驗。
普明老和尚死後十年,有匈奴侵犯西北邊塞,唐德宗派兵征伐。有個來自滑州名叫柴清的偵察兵,受長官派遣,深入到敵營裡去打探軍情。因敵方巡邏防守很嚴,柴清只能晝伏夜出,迂迴而行,等他摸清了敵方部署,想返回本營時,已迷失方向,繞來繞去,不知該往哪兒走了。柴清乃佛信徒,就在心裡默默念誦菩薩名號,希望菩薩保佑他走出困境。這時,奇蹟出現了,只見普明老和尚遠遠地站在前面向他招手,叫他跟著走呢。柴清十幾年前曾在龍興寺聽過普明老和尚講經說法,故此認得。有老和尚在前引路,柴清順利地脫離了險境,等他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一眨眼功夫,老和尚悠忽不見了。戰事結束後,柴清回到滑州老家,特地到龍興寺普明老和尚的捨利塔前禮拜致謝,此事遂在當地遐邇傳之。


34.生前暨死後,舍利皆無數


唐代後期,昭宗景福壬子年(公元892年),浙江天台山來了個膚色黝黑的老和尚,搭一襲破破爛爛的無袖坎肩,裹一件千縫百納的糞掃衣,背一隻積滿灰塵膩垢的舊行囊,一看就是個四處雲遊的苦行僧。老和尚在山上轉了一圈後,最後來到平田寺,請求掛單住下。知客師十分客氣地問老和尚,怎麼稱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想住多久?老和尚伊伊云云,用十分生硬的漢語回答說,他是新羅國(即朝鮮古國)的出家人,法名道育,羨慕大唐佛法興盛,來中國學佛修佛已有多年,南北東西也走了不少地方,現在年紀大了,想找個地方長住下來。知客師點點頭說,既然這樣,你跟我平田寺有緣,就先在這兒住下來再說吧。
道育和尚在平田寺住下後,拿出他隨身帶來的一隻木盂缽,每天只吃一餐,每餐只食一缽,若偶爾多得到一點別人吃剩的的飯食,就貯存起來,放到明後日吃,哪怕天熱食物變味,也不捨得扔棄掉。遇到寺院舉行供養羅漢的大齋日,照例有比較豐富的飯食供應,他卻完全禁食,有人對他說:“你幹嘛不去大殿裡吃供食?”他只是一笑了之。
他對寺院裡的公益事務十分勤快,日中打掃殿堂走廊啊,幫伙房燒火燒茶啊,沒排到他當值,他也總是搶著幹。旁人跟他說什麼,他大多笑笑,伊伊幾聲,表示自己不會說漢語;但他能夠領會別人的意思,從來沒搞錯。
他在修行上十分刻苦,從早到晚,除了吃飯、幹活,其餘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念經禮佛、跏趺靜修,他的盤坐功夫十分了得,夜裡也肋不沾席、以座代臥,是個真正的不倒僧。
從夏初到秋末,每逢日落時分,是山上蚊蚋雜蟲最活躍的時候,嚶嚶嗡嗡,成群成團飛舞,旁人避之惟恐不及,道育和尚卻專挑這時候去“飼蟲”,也就是脫光了上衣,打個赤腳,跑到樹下草叢裡,讓蚊蚋盲蛭叮滿全身。他自出家後就常以這種方式“飼蟲”,行之四十餘年不斷。有一年,天台山忽有群虎出沒,道育和尚就專到老虎經常活動的地方去打坐,欲以身飼虎,可是,老虎圍著他嗅嗅,盤桓幾圈,蹣跚而去。
平田寺裡的同道都很喜歡這個不大說話的新羅人。老和尚在這裡一住就住了十多年。他的頂發越來越垂白稀脫,眉毛則越來越銀白虯長。最令人不可思議處是,老和尚的身上有時居然會有紺赤色舍利生出來!就像一顆顆小小的珍珠!修行人當然都知道此物之稀珍難得。可是,若有人向他索求,不管是誰,只要他有,必定大大方方地送給人家。
後唐天復三年(公元903年)十月十日,道育和尚在僧堂中無疾而終。同道揣其年齡,大概有八十幾歲了吧。寺僧把老和尚的遺體抬到山後,架起柴堆,以火焚之,骨灰中得舍利不可勝數。


35.信安鎮將子,奢維光沖天


唐代後期,鎮守信安(今廣東肇慶)的許將軍,老家在衢州吳興(今浙江湖州),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生了個很不尋常的兒子,出生之時,滿室異香,紅光如晝。兒子很小時,就對三寶懷有特殊的興趣和愛好,猶喜結跏盤坐,可整天端坐不動。父母擔心兒子以後會出家,不滿二十歲時,就硬要給他娶個十分漂亮的妻子,可兒子不願背負妻室之累,偷偷離開家裡,四處遊歷去了。
數年後,許子拜師修禪已達一定功底,根據師父的吩咐,回來看望父母,以全人倫孝心。他不願和雙親住一起,在城南僻靜處蓋了間精舍,以便靜心修持。
精舍旁有個陳司徒廟,廟裡供著凜禪師像,在當地頗有點名氣。有一次,人們見許子進廟拜佛,一轉身人就不見了。後來,信安郡守來此廟祭祀,聽人說起,在寺廟後花園的竹叢中,有個怪人不吃不喝坐在那裡面,已有好長時間。郡守便去後花園看看,撥開密密竹叢,果見一蓬頭垢面的年輕人一動不動在那裡打坐,衣服上爬著好些蟲蟻,樹上掉下的敗葉已半掩其脛,顯然已入定多日。郡守仔細一看,認出那個怪人不是別人,正是許鎮將的寶貝公子啊!
鎮將公子的禪定功夫如此了得,在當地可真是一件大新聞,一時間傳得沸沸揚揚,婦孺皆知。有個來自子湖的訥禪師,自以為對佛理佛法有點研究,特去拜訪他,開口便問:“聽說你禪定功夫甚深,想來你打坐入定,入的是小乘定吧?”許公子正在啜茶,舉起茶杯,微微一笑,對訥禪師道:“是大是小?”訥禪師不禁駭然,方知遇到非凡之人了。
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許公子專赴唐山,尋訪到名重一時的德嚴禪師,請求皈依。其時,他年已五十八歲,雙親已故。德嚴問他:“你姓什麼?”他答:“姓許。”又問:“誰許你?”答:“不別。”德嚴心裡默默感應到來者不凡,當即很爽快地收他為徒,賜法名儀晏,為其做了剃度。有一次,德嚴叫儀晏去山坡摘幾個桃子,過了十日,猶未回來,就去山坡上尋他,只見儀晏倚在桃樹旁的一塊岩石上,泊泊然早已入定矣!德嚴感慨不已,輕彈手指,把儀晏從定中喚出。
開運(公元944-946年)年間,儀晏一路雲遊,來到江朗岩,見一石龕,曾有前輩高僧在此靜修,便對跟隨他的弟子慧興說:“我要在這裡閉關,等我進去後,你用石頭把洞口堵死,別讓旁人進來打擾我。你回去照我教你的好好修持,不用為我掛念。”弟子就照他說的那樣辦了。第二年,慧興想看看師父怎樣了,就去洞口,輕敲木磐,過了會兒,聽見洞裡說話:“慧興,我出定了,你進來吧。”他將石頭搬開,進入石龕,只見師父跏趺而坐,長髮披肩,頭髮比去年長了許多,臉色如常,毫無異容。
儀晏在信安一帶名氣越來越大,因他常年閉關靜修,信眾要見他一面不容易。有畫師畫了儀晏的像,信眾拿去供奉,時有人得空降舍利。錢忠懿王在夢中見一老僧,不久,他得到一張儀晏的畫像,一看,正是他夢中所遇之人!他就把老僧的畫像供奉起來。正好,他的眼睛患了病,久治未癒,將畫像供起後,沒幾天在像前得一舍利,而且眼疾也霍然痊癒了。忠懿王高興極了,派人給儀晏送去偈贊及寶器供具千件,並錫號“開明”。
宋端​​拱初年(公元988年),儀晏已一百一十三歲高齡了,宋太宗聽說他種種神蹟,想見他一面,下詔請他來京,他力辭不往。皇帝再次降諭,而且把接迎他進京入宮的肩輿直接派到他門口來了。他沒辦法,只好走上一遭。皇帝對他十分恭敬,把他接進便殿,命坐賜茶,諮問禪定修身、生前後世等法俗之事。當他回去的時候,皇帝送給他許多內宮珍稀之物,歡送的車輛和人群將城內道路都堵塞了。
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儀晏無疾而終,享壽一百一十五,臘齡(出家的年數)五十七。奢維時,眩目的白光直沖天空。骨灰中得五色舍利無數。他的弟子以他的靈骨、舍利和著泥土塑了一尊坐像,供在廟裡。當地若發生旱澇災害,民眾去像前焚香祈禱,多有靈驗。


36.蒲田黃氏子,舍利環五里


北宋存世共一百六十六年,有個名叫令觀的和尚,歷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個皇帝,一生度過了北宋的大半個趙家王朝。
令觀和尚是福建莆田人,俗姓黃,生於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自小天資聰穎,熟讀四書五經,由家庭的因緣,少年時即接觸到三寶,深受感染,十三歲出了家,十八歲在廣化寺受了具足戒。當他頭一次讀到楞嚴經時,駭然大悟道:“呀,佛祖講得如此透徹了義,我過去真是枉讀了那麼多書!”
由此,他修行更加刻苦,好多年裡,禪坐入定,夜不倚席,終日不出閉關房一步,幾個月不說一句話,一年不躺下睡一覺。飲食、衣著皆簡單到極點,僅維持身體最低限度的生存而已。
他天性大慈大悲,捨己為人,即使自己正餓著肚子,見有饑民、病人,也必把自己少得可憐的一點點飯食奉獻出來。遇鄉民童稚捕獲鳥兔龜鼠等小動物,更是要想盡一切辦法買下放生,若贖資不夠,哪怕解衣抵押,也先把小生靈救出來再說。他從不驅趕叮咬自己的蚊蟲,也不掐死躲在身上衣縫裡的蚤虱。有人嬉言他說:“觀公,你這樣活著,不太疲累嗎?”他正言道:“我不疲累,但我正擔心人們可別太疲累啊。”
宋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八月,令觀和尚身體不適,在徒兒勸說下,躺下休息。他忽對弟子們說:“你們快準備一些蔬果,有六個非常了得的上師要到我這兒來,你們定要好好接待。”弟子以為他病重囈語,諾諾應對,內心根本就不信,從來也沒那麼多上師一起上山來的。過了半天,有一隊人馬由遠而近,上得山來,原來,是一大施主命人抬了六尊敷金羅漢像送到廟裡來的。
這天夜裡,令觀和尚要徒兒幫他沐浴了全身,黎明時分,換上了平時過齋作佛事才穿的法衣,端​​坐法座,以平緩的語調,咐托身後之事,勉勵徒眾,好好修行莫負佛語,最後兩掌相抵,雙目合閉,溘然長逝。住壽九十一,僧臘七十三。
令觀和尚死後三日,他的頭頂還是溫熱的。按佛教大德在《臨終須知》中留下的遺訓,人死後,屍體餘溫處的位置,越高越好,通身涼透而頭頂獨熱者,一般來說就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心處獨熱者仍可往生人道;腳板獨熱者則很可能要墮地獄道了。死後三日頭頂猶熱,可見令觀和尚定是往生西方淨土永享極樂了。在寺院之北的小山崗上,架柴奢維其屍,點火後,白煙升騰,異香陣陣,瀰漫空中,經久不散。徒眾為他立了一座小小的靈塔,到夜裡,靈塔炯然放光,遠近皆見。三天后,靈塔前面及周圍五里出現金銀色舍利無數,在這五里之內,草木都長得特別茂盛,花期已過的奇花異葩也競相開放。鄉民們在泥土裡石頭上爭撿金銀舍利,無不得者。


37.吐哺得舍利,再拜又得之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有個端裕和尚,在東南一帶小有名氣。
端裕生於浙江,家世不凡,為古代吳越錢王的後裔,其祖上六世還當過會稽(包括今紹興一帶)的地方官。端裕幼而聰慧,眉目淵秀,自小對佛法僧情有獨鍾。十四歲在大善寺出家,十八歲受了具足戒。
端裕修禪宗,一開始拜謁過的幾個禪師,都不太契機。遊歷各處,來到常州,在號稱東南第一叢林的天寧寺,拜見圓悟禪師後,彼此心通,一拍即合,師父就把他留了下來。一天,圓悟問他:“正統的佛法向這瞎驢邊滅卻。你說說看,即今是滅還是不滅?”端裕知道師父在考問自己,“滅”本非一義,就回答說:“請師父選一最好之義。”圓悟說:“你這回答,尚未脫出常情。”端裕遂聚精會神,瞑思苦想,卻依然不得要領。這時,圓悟拿手杖在他頭上擊了一下,一股熱流,頓時汩汩注入頂門,由上而下,全身腦髓百骸,瞬時俱得滋潤。他一下子領悟了師父的用意。圓悟見他即有所悟,也很高興,讓他掌管寺院裡的職事,忙裡忙外,儼然成了老方丈的得力助手。
端裕的名氣也大起來了,他的口才學問又好,於是很多地方請他去講經說法,浙江、江蘇、廣東等不少地方留下過他的足跡,他最喜歡常住的是平江(轄今蘇州等地)西華寺。後來連皇上也聽說了他的大名,把他請去宮廷開講佛法,還降旨讓他當了杭州最大寺院靈隱寺的主持。慈寧皇太后臨韋王府時,特地把他召去談佛,賜給他一件金鑭袈裟,堪謂榮極一時。但他對皇太后只提了一個要求,就是他不想再掛職靈隱寺,讓他回西華寺,可安安靜靜修行。
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端裕應邀前往鄮峰(在今浙江鄞縣)阿育王塔寺。在大殿裡,主客一問一答,參禪悟理,妙趣風生。
一僧問端裕:“如何是賓中賓?”
端裕答:“你是田庫奴。”
問:“如何是賓中主?”
答:“相逢猶莽鹵。”
問:“如何是主中賓?”
答:“劍氣爍愁雲。”
問:“如何是主中主?”
答:“敲骨打髓。”
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十月,端裕示疾,十日後端坐而終。圓寂前,寺院裡的首座法全問他,您老還有什麼話要說?他最後留給大家的兩句遺訓是:“盡此心意,以道相資。”
火化後,奢維處發出異光,終夕不止。得舍利無數,不僅骨灰中有許多舍利,附近地面上也冒出不少舍利。徒眾在阿育王塔寺和西華寺兩處皆為他立了舍利靈塔。諡號大悟禪師。
道士羅肇常,雖修道術多年,對佛法也很有興趣,對端裕和尚向來十分尊敬,常向端裕請教一些佛教方面的問題。端裕去世時,他適外出,等他回來,老和尚的喪事已辦完,一顆舍利也沒得到,心中很覺悵然,時時想起端裕對自己的教誨,更感情深。一日,他與一位客人一起吃飯,咀嚼間,突覺嘴中有物,吐出一看,原來是一顆舍利子,大如菽米,色若琥珀,光澤滋潤。他又驚又喜,趕緊起身,朝端裕靈塔方向作揖致謝:“謝端公示現神蹟,佛法果然不可思議也!”
咀嚼得舍利,確實極為殊勝希罕,但也並非絕無僅有。前面講到的那位隋文帝,六月下旨,在全國三十州建佛陀舍利塔,定十月十五日午時同時起塔,到了十月,文帝每逢吃飯,齒下總可得一舍利,皇后亦​​然。有一次文帝以銀盤盛水,將齒下所得舍利放水中,示之百官,須臾有兩顆舍利在水中上下相旋,真令凡界眾生大開眼界。
再說羅道士食間得舍利,客人也很驚奇,問羅,還可求得麽?
羅道士說:“你拿到端公的靈前去試試吧。”
客人遂將這顆舍利置於端裕靈前,誠心祈禱,忽聽香匣中發出響聲,打開一看,裡面果然也有一顆舍利子,大小形狀跟拿去的那顆一模一樣,只是顏色沒那麼紅潤可人。




38.善言獅子僧,天降舍利雨


公元十一、二世紀,印度有一大成就者當巴桑傑(?-1117年),曾前後五次來藏地弘法,最後一次,他去中原漢地住了多年,而後再回西藏定日定居,直至逝世。當巴桑傑在藏地攝受弟子無數。他的教法注重苦修,強調以修行般若經義息滅生死涅槃一切苦惱,許多弟子依法苦修而得到證悟。後人將當巴桑傑在藏地創立的這一教派稱為息結派,在藏傳佛教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瑪維僧格為當巴桑傑在藏地的再傳弟子,原名准珠僧格,生於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天資聰穎,自小出家,在寺院裡學習文字和算法,略授即會。十四歲時,他在閉關中已能講說“基道大綱”的教法,由此許多聽眾對他敬信無比而墜下感動的熱淚。十五歲時,他在一位被稱為“瑜伽獅子”的高僧座前學習龍樹菩薩著的《中觀六論》,成為一個精明的辯才。二十歲起,他去後藏各地的辯論場所巡遊,藏地素有辯經風氣,在桑業烏卡,許多辯經高手都敗在他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手下,後來在格西扎窩欽波逝世法輪會上,他跟一位辯無敵手的大格西(藏地對學問極高者的稱呼),以“是否有本性利根”為主題進行辯論,經多次答辯,終將對方駁倒。他由此獲得了瑪維僧格(善言獅子)的智名。
二十二歲時,他坐床出任尼多寺寺主。由於求法學業尚未完成,他請兩位兄長幫著掌管寺院數年,自己潛心問道修行。後來為了報答前師,他也站出來講法利生,乃至幫助地方上調解一些俗務,有人甚至把他看作一個世俗事務者。
佛教的真諦在實修實證,息結派亦特重修證,故瑪維僧格雖長於辯論,作為寺主,​​也不得不管一點俗務,但更多的功夫還是化在修行上。三十一歲時,他修入五道,斷離戲論,內現晝夜光明,身可穿牆入壁,如火焰般熾然得到樂明無二的修證,喜極而流淚。三十三歲時,他在修行中親見文殊菩薩顯身。三十五歲,去拉薩送供品時,得到觀音菩薩心間放出的光明融入頭頂。三十八歲時,在桑耶寺,馬頭金像放出珊瑚色的光明入於他的心中。四十歲,他在尼多寺閉關靜修時,渾身發出紅光,現出馬頭金剛相,紅光遍布諸方。四十一歲,去喀楚時,有空行母前來指路,柳喀嘎得湖中發出吽字聲音,空碗中盛滿天降甘露。四十四歲,在一次建立智者大法會上,因人數​​眾多,幾位大格西在前頭講話,後面的人難以聽清,可輪到瑪維僧格講話,他說話聲音不大,不管離他多遠的人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年屆五十八歲時,他送供品到枳空寺敬安大師座前,得到了大手印的傳承。五十九歲時,他作了逝世積福(供奉三寶佛等)事宜,親見護法神耶協貢波向他示現笑容。
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十一月初八日,瑪維僧格在現起許多瑞相中去世,享年六十二歲。火化遺體後,骨灰中充滿舍利。眾弟子將他的捨利與黃泥和在一起,塑造了一尊莊嚴威武的金剛薩埵像。用水擦拭像身時,沐水中出現了很多舍利,給像身塗金粉時,空中像下雪一般降下舍利雨。


39.廣欽老和尚,舍利顯靈異


十五年前去世的當代高僧廣欽老和尚,在今日台灣幾乎仍是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一峽相隔的大陸,現在知道廣欽老和尚的人也漸漸多起來了。
廣欽老和尚生於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十月二十六日,福建漳州惠安人,本姓黃,家貧,三、四歲時被賣給泉州晉江李氏人家作養子。九歲,養母去世,兩年後,養父亦去世,他小小年紀,孤身一人走上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
二十歲,在福建晉江承天禪寺剃度出家。
出家後的廣欽以戒為師,苦修梵行。四十二歲時,他入福建清源山岩洞中閉關,每天打坐參禪,十三年未下山一步。定中漸斷人間煙火,曾從地下挖出一塊五六斤重的樹薯,每次切下一小塊充飢,剩下的埋入土中,下次再挖出取食。樹薯缺口部分,過一段時候又長出新生小薯,如此生生不息,居然維持了閉關中幾年食物之需!
山中有幾頭猛虎,常年與廣欽為伴,後來竟成為他的護法。有下山趕集的樵伕遠遠望見老虎,嚇得不敢過路,廣欽聽見嚷嚷,出山洞,叫老虎讓開,樵伕始得通過。於是,“伏虎和尚”之號傳遍泉州城。
樵伕出於對和尚的關切和好奇,有時也留意起他的行踪舉止。有一次,發現他幾個月端坐洞中紋絲不動,以手​​試探,鼻息全無,以為已死,便去承天禪寺報信,以辦後事。寺主聞知,不敢妄加斷定,一面派人上山準備柴火,一面捎信給正在福建永春弘法的弘一大師,請他來為廣欽鑑定生死。弘一大師接信後即刻趕到,肅然歎曰:“此種定境,古來大德亦屬少有!”而後在廣欽耳旁輕輕彈指三下,並引領旁人暫時避開。時過不久,廣欽緩緩出定,自己走出山洞與大家見面。
廣欽五十七歲那年,從福建渡海去台灣,先後在台灣的幾處山洞裡打坐修行,後應世弘法,為在台灣宏揚正信佛法起了很大作用。
1986年2月13日(農曆正月初五),廣欽老和尚在台灣承天寺無疾而終,享年九十五歲。
荼毘後,骨灰中得較大捨利百餘顆,小舍利無數。較大捨利,被廣欽老和尚的出家弟子及寺院悉數揀去,小舍利,被在家弟子揀拾一空。
有一對居士夫婦,參加了廣欽老和尚的荼毘大典後,當日就開車回去了。後聽說老和尚骨灰中有無數舍利子,在場許多信眾都得到了,他們馬上又開車趕去,可這時已兩天過去了,別說舍利子,連骨灰也被人拿光了。他倆就圍著焚化爐一遍遍找,結果,在焚化爐頂篷上發現了不少舍利。
有個老太太,老眼昏花,來到火化場,到處是人,叫她如何從地上去尋找那麼細小的捨利,於是她就跪求師父慈悲,叩三次頭,結果連得三顆。
有個遲來的信徒,不甘心空手而返,聽說有人祈得舍利,就跪在焚化爐前虔心祈求,跪了整整一夜,天明,真的在膝頭上找到一顆。
有位家住台北汐止的七旬老人,亦是廣欽老和尚去世前一年的授戒弟子,因身體欠佳,家人未將廣欽老和尚圓寂的消息告訴他,待他知道,已將近一個月過去了。他定要到師父荼毘處走上一遭,以了心願,就叫孫女陪同前往,到了妙通寺火化場的焚化爐前,他大哭一場,然後從爐膛裡抓了兩把爐灰,帶回去留作紀念。回到家裡,將爐灰置漆盤上,出人意料的是,爐灰中竟然發現三十多顆大大小小晶瑩剔透的捨利子!


40.湖北蘇逸夫,焚得骨蓮花


據河南省台前縣佛教文化學會編輯的《佛教文化》總第36期(1999年3月)登載,湖北省黃石市蘇逸夫居士,生於1918年,十七歲時皈依佛門,皈依後每日念誦《普門品》和觀音聖號,數十年來不懈修行。近年廣弘佛法,廣結佛緣,遠近比丘、比丘尼及男女居士皆尊稱他為蘇老。
1993年8月11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蘇老居士忽把家中子女叫至身邊說:“我原擬八月十五日離開人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現等不及了,一個星期後就要走,現在告訴你們,是讓你們有所準備,好在我的弟子已從北京佛學院放假回黃石了。”他的子女很奇怪,因蘇老長期修持有道,身輕體健,耳聰目明,年紀也不能說太大,完全還能健康地活下去,咋會說走就要走了呢?但看他說話的樣子,又不像是在開玩笑。
8月16日,蘇老又吩咐子女說:“明天家中會有很多客人來,你們要多準備些新鮮蔬菜和黃花菜、木耳……”
次日,即8月17日(農曆六月三十日),白天果然有不少道友來蘇老家探望,聽蘇老說當日就要往生,於是都留下陪伴助力。晚上,蘇老沐浴淨身之後,與眾人別過,即閉目臥床,低聲誦念佛號。家人及道友遵蘇老所囑,亦以極平靜的心情,輕聲齊念佛號。夜十一點不到,蘇老在眾人念佛聲中,如熟睡一般,溘然長逝。
拂曉,忽有一群鳥雀,飛到蘇老二樓居室陽台上,嘰嘰喳喳叫個不停,最引人注意處,是有六隻種類不同的小鳥,過去當地從未見過,沒人認得是什麼鳥,更奇特的,是眾鳥中還有一隻一尺來長的大鳥,羽毛灰褐,白嘴紅腳,撇開眾鳥,迳自飛進佛堂,隨著眾人的念佛聲發出和諧的啾鳴。後來,這隻大鳥又從佛堂跳入蘇老往生的臥室,沿著床邊連跳幾圈,又跳到蘇老存放經書的木櫃前,用嘴啄了幾下櫃門,這才飛出房間領眾鳥一起往西方飛走了。
8月19日(農曆七月二日),遵蘇老遺囑,遺體送往黃石市東方山弘化寺火化。
黃石市佛教協會會長長樂法師主持點火。大火燃起後,眾人都看到火焰中突然迸射出一顆豌豆大的白亮光珠,光珠漸漸變大,直至有乒乓球那麼大,並變成一朵蓮花形狀,顏色也由白變紅,再由紅變黃,金光燦燦。火中顯現的奇妙光珠蓮花足足持續了四五分鐘才慢慢隱去。
8月24日(農曆七月初七)開龕,骨灰中找到許多白、黑舍利子,還有一朵骨舍利花,形狀大小跟火焰中所見的火蓮花完全一樣。


41.念祖老居士,含笑往生去


浮世滄桑幻夢中,皤然鬚髮一耄翁。
虛名譁眾慚實德,弱燈無罩懼微風。
掩扉鬧市堪藏拙,捨智如愚始大通。
報恩無術仍思報,試演心聲應遠鐘。


這首詩,乃當代佛教大德黃念祖老居士於1991年春所寫,題為《七十九齡自述偈》。自謙而富於哲理的語言,表達了老居士對人生和佛法的深刻感悟。寫下這首自述偈的第二年,皓首​​白髮的黃老居士就告別滄桑浮世往生淨土了。
黃念祖出生於1913年,曾皈依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及密宗紅教大德王上師和白教大德貢噶上師,兼修顯密,早有省悟,獲得金剛阿闍梨資格。以一介漢人,又是個沒出家的居士,能得此密乘稱號,殊不簡單。
黃老居士生前曾為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通信工程專業教授,是個集科學家與佛學家於一身的人,撰有《淨土資糧》、《谷響集》、《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心聲錄》、《淨宗心要》、《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等佛學著作。
1992年3月27日凌晨,黃老居士含笑而去,享年八十歲。去世後十二天火化,抬遺體時,身體仍很柔軟,手指都能活動,而且散發出一股奇香。火化後,遺骨潔白如玉,骨灰中拾得五色舍利子三百餘顆。


42.古今修行者,舍利知幾多


典籍史料中關於舍利子的記載還有不少,上面介紹的那些小故事,不足十之一二,若將修行者的生平事蹟一一扯上一番,篇幅未免太顯冗長。下面,匯集了一些直接論及高僧死後焚得舍利的片言只語,俾可管窺豹輿。
晉洛陽朱士行:
士行遂終於于闐,春秋八十,依西方法奢維之,薪盡火滅,屍猶能全,眾咸驚異,乃咒曰:“若真得道,法當毀敗。”應聲碎散,因斂骨起塔焉。 (《高僧傳》)
唐絳州龍興寺木塔院玄約: 
七十六歲終。學法弟子道俗收焚坑舍利數百粒,構磚浮圖於郡城之西焉。 (《宋高僧傳》)
漢太原崇福寺巨岷:
九十三歲逝,未容火滅,皆捧寶瓶,待盛梁粟之形,同見熏修之體。時得舍利者,隨自因緣,或多或少。 (《宋高僧傳》)
漢棣州開元寺恆超:
漢祖賜紫衣後,忽忽不樂,乾佑二年,七十三歲逝,僧臘三十五。具荼毘禮,收舍利二百餘顆分施之。外緘五十顆,於本院起塔以葬之。 (《宋高僧傳》)
唐京師安國寺良賁:
大歷十二年三月十日,無疾枕肱,終於符陽,春秋六十一,夏臘二十九。奢維收夾中舍利百餘粒。 “(《宋高僧傳》)
漢洛京法林院僧照:
十四出家,七十而終。行荼毘法,收舍利,紅潤可數百粒。 (《宋高僧傳》)
大宋杭州慈光院晤恩:
七十五歲坐化,之前得夢,夢覺,呼弟子至,猶聞異香。獲舍利青白圓粒無筭。 (《宋高僧傳》)
唐汾州開元寺無業:
夜半跏趺而坐,奄然歸寂。六十二歲。行荼毘時,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異香自來,鬱馥氛氳,闔境士庶咸皆聞睹。及薪盡火滅,獲室利羅,燦若珠玉。 (《宋高僧傳》)
唐吳郡嘉禾靈光寺法相:
會昌元年二月十日午時告弟子”吾當滅矣。“眾聞管弦清亮,乃天樂也;夕睹異光。春秋八十九,僧臘六十九。後重修塔,發之,見遺骨若銅色,舌相不壞,若芙蓉,齒全四十二。 ……弟子相次終於山,焚之皆獲舍利。 (《宋高僧傳》)
後唐天台山福田寺從禮:
七十九歲逝,火葬,收舍利,立塔存焉。 (《宋高僧傳》)
唐潤州石圯山神悟:
六十三歲,跏趺坐而逝。奢維之日,獲舍利五百餘粒,珠顆累累,燦然在矚。 (《宋高僧傳》)
唐洛陽同德寺無名:
貞元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於佛光寺坐化。十一年奢維,獲舍利一升。 (《宋高僧傳》)
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
八十三歲坐化,神彩猶生。長慶二年,寺塔皆焚,唯伽遺骨無損。中和四年,刺史劉讓得夢,開僧伽之弟子木叉穴,獲座函,骨放光,焚之,收舍利八百餘顆。 (《宋高僧傳》)
唐清涼山秘魔岩常遇:
文德元年十月十八日,奄然蟬蛻,俗歲七十二,僧夏五十一。四月十八日奢維,獲設利羅凡數十粒。 (《宋高僧傳》)
唐福州黃蘗山建福寺鴻休:
廣明之際……弟子奢維其屍,收舍利七顆,囊而寶之。被人以菽粒易之。後洎獲,置於塔,分之七粒,緘於琉璃器中,瑩然光色。 (《宋高僧傳》)
唐鄂州嚴頭山全豁:
當光啟丁末歲夏四月八日,門人權葬,葬後收焚之,獲舍利七七粒。僖宗賜諡曰清岩,塔號出塵。 (《宋高僧傳》)
梁揚州禪智寺從沈:
貞明二年微息而終,顏貌如常。荼毘,獲舍利三十粒,堅明通鍛無耗。壘石為墳。 (《宋高僧傳》)
五祖提多迦尊者:
火光三昧,自焚其軀。彌遮迦與八千比丘同收舍利,於班荼山中起塔供養。 (《五燈會元》)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
至中印度行化,收長者香蓋之子,與落髮授戒,羯磨之際,祥光燭座,仍感舍利三七粒現前,自此精進忘疲。涅槃後,眾以香油旃檀奢維,收舍利,建塔於那爛陀寺。 (《五燈會元》)
十祖肋尊者:
現神變而入涅槃,化火自焚,四眾各以衣革盛舍利,隨處興塔而供養之。 (《五燈會元》)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付法已,化火焚身。龍樹收五色舍利,建塔焉。 (《五燈會元》)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祖化三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勝王創浮圖而秘之。 (《五燈會元》)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尊者付法已,即於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踴身虛空,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 (《五燈會元》)
圭峰宗密禪師:
言訖坐滅,荼毘得舍利,明白潤大。後門人泣而求之,皆得於煨燼,乃藏之石室。 (《五燈會元》)
扣冰澡先古佛:
沐浴升堂,告眾而逝。王與道俗備香薪酥油荼毘之​​。祥耀滿山,獲設利五色,塔於瑞岩正寢。 (《五燈會元》)
五台隱峰禪師:
於金剛窟前示滅,倒立而化,亭亭然其衣順體。時眾議舁就荼毘,屹然不動,遠近瞻睹,驚嘆無已。 ……遂就奢維,收舍利建塔。 (《五燈會元》)
楊岐甄叔禪師:
唐元和十五年歸寂,荼毘獲舍利七百粒,於東峰下建塔。 (《五燈會元》)
睦州陳尊宿:
臨終召門人曰:”此處緣息,吾當逝矣。“乃跏趺而寂。郡人以香薪焚之,舍利如雨。乃收靈骨,塑像於寺,壽九十八,臘七十六。 (《五燈會元》)
雲巖曇晟禪師:
會昌元年示疾……荼毘得舍利一千餘粒。 (《五燈會元》)
巖頭全奯禪師:
唐光啟三年,賊至,事刃,師神色自若,大叫一聲而終,聲聞數十里。門人後焚之,獲舍利四十九粒,眾為起塔,諡清岩禪師。 (《五燈會元》)
投子義青禪師:
投書奄息,奢維多靈異,獲舍利五色,同靈骨塔於寺北三峰庵。 (《五燈會元》)
寶峰惟照禪師:
建炎二年正月七日示寂。奢維得舍利如珠琲,舌齒不壞。塔於寺之西峰。 (《五燈會元》)
天缽重元禪師:
示寂正盛暑中,清風透室,異香馥郁。荼毘,煙焰到處,獲舍利五色。 (《五燈會元》)
寶峰克文禪師:
火葬,焰成五色,白光上騰。煙所至處,皆舍利。分骨塔於泐潭、新豐。 (《五燈會元》)
仰山行偉禪師:
……示寂,奢維獲五色舍利骨石,栓索勾連。塔於寺之東。 (《五燈會元》)
寶寧圓璣法師:
……奢維,有終不壞者二,糝以五色舍利,塔於雨花台之左。 (《五燈會元》)
黃龍悟新禪師:
……荼毘舍利五色,後有過其區所者,獲之猶甚。塔於晦堂丈室至北。 (《五燈會元》)
泐潭文準禪師:
……奢維得舍利,晶圓光潔,睛齒數珠不壞。塔於南山之陽。 (《五燈會元》)
長靈守卓禪師:
……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奄然示寂。奢維日,皇帝遣中使賜香,持金盤求舍利。熱香罷,盤中鏗然。視之五色者數粒,大如豆,使者持還,上見大悅。 (《五燈會元》)
中岩蘊能禪師:
……臨終書偈,趺坐而化。奢維時暴風忽起,煙所至處,皆雨舍利。 (《五燈會元》)
五祖法演禪師:
歸丈室淨發澡身,迄旦吉祥而化。是夕山摧石隕,四十里內巖谷震吼。奢維舍利如雨,塔於東山之南。 (《五燈會元》)
昭覺克勤禪師:
紹興五年八月,投筆而逝。奢維舌齒不壞,舍利五色無數。塔於昭覺寺之側,諡直覺禪師。 (《五燈會元》)
大隋元靜禪師:
紹興乙卯秋七月,大雨雪,山中有異象。師曰:”吾期至矣。“荼毘異香遍野,舌本如故。舍利五色者不可計,瘞於定光塔之西。 (《五燈會元》)
護國景元禪師:
……俄握拳而荼毘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無少損。塔於寺東劉阮洞前,壽五十三。 (《五燈會元》)
龍翔士圭禪師:
鐘聲集眾。就座,泊然而逝。荼毘日,送者均獲舍利。奉靈骨塔於鼓山。 (《五燈會元》)
烏巨道行禪師:
……奢維五色舍利,煙所至處累然,齒舌不壞,塔於寺之西。 (《五燈會元》)
華藏有權禪師:
淳熙庚子秋,示微疾,留偈,趺坐而逝。荼毘齒舌不壞,獲五色舍利無數。 (《五燈會元》)
杭州上天竺寺沙門釋真淨:
書偈而逝,閱世七十有二,座五十有六夏,奢維得舌根頂骨不壞,舍利五色。 (《大明高僧傳》)
杭州演福寺沙門釋必才:
合掌而逝,與龕荼毘,有五色光自龕中發火,餘不壞者二,舌根如蓮花,齒牙若珂貝,舍利滿地,眾竟取之,一時俱盡,最後至者,乃穴地尺許,求之亦有得者。 (《大明高僧傳》)
金陵天禧寺沙門釋志德:
世壽八十八,龕留二十一日,顏貌紅潤如生,奢維舍利無數,會者數万人。 (《大明高僧傳》)
臨安徑山沙門釋衝:
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一,荼毘舍利瑩然。 (《大明高僧傳》)
石屋珙禪師:
其徒請問後事,索筆書曰:”青山不著臭屍骸,死了何須掘土埋,顧我也無三昧火,光前絕後一堆柴。“擲筆而逝。奢維舍利五色,燦然無數。 (《補續高僧傳》)
榆次印寶僧:
七十歲坐亡火化,烈焰中有金光透出,舍利如雨,眼舌不壞。 (《續補高僧傳》)
無旨授公:
龕留七日,顏貌不變,奢維,齒牙貫珠不壞,舍利光色晶瑩如金銀水晶者,遍滿於地,塔而藏焉。 (《補續高僧傳》)
元雲南玉案山寺沙門釋雄辯:
大德五年十一月九日坦化,壽七十有三,臘四十有七。荼毘時見有五色舍利,其他異徵甚多。弟子玄堅建塔於玉案山。 (《新續高僧傳》)
元紹興雲門寺沙門釋允若:
世壽八十,僧臘六十有五。賊退眾歸,荼毘舍利如菽無筭。 (《新續高僧傳》)
南宋建康華藏寺沙門釋安民:
奢維舍利叢生,人或穴地尺許,皆得之,尤光明瑩潔,新舌不壞,並建塔焉。 (《新續高僧傳》)
第三十祖僧璨大師:
又啟壙,取真儀奢維之,得五色舍利三百粒。 (《景德傳燈錄》)
金陵牛頭山慧忠禪師:
詰旦怡然坐化,時風雨暴作,震折林木,復有白虹貫於巖壑。五年春荼毘,獲舍利不可勝數。壽八十七。 (《景德傳燈錄》)
終南山惟政禪師:
至武宗即位,忽入終南山隱居。後終於​​山舍,年八十七,奢維收舍利四十九粒。 (《景德傳燈錄》)
熱納八喇熱吉塔:
年少夭折後,遺體火化出現重重舍利,甚為稀有。 (《後藏志》)
多吉傑布:
遺體火化出現可以鬥升計量的捨利,並出現字母等不可思議的捨利。 (《直貢法嗣》)
仁欽曲堅白桑布:
遺體火化時,天降花雨,樂聲自鳴,彩虹成帳。出現心舌等難以記述的捨利,還出現舍利帶到哪裡,那裡就覆蓋虹帳,靈骨拋灑後多年不受冰雹災害等無量稀奇之事。 (《直貢法嗣》)
拉·樹康巴:
荼毘後發現有心、舌、眼、右旋海螺等許多加持物。 (《青史》)
穹昌巴:
享壽六十二歲於丙申年在嘎貢地方逝世,荼毘後發現無量舍利。 (《青史》)
嘎瑪巴:
癸未年三月享壽八十歲而示現圓寂,到初九日荼毘後發現心臟、舌、眼未焚壞,舍利以白色為多也有各色的,並發現右旋螺、佛像、字形、器械等許多加持物。 (《青史》)
德新協巴:
逝世時發現彩虹和光明及天雨花等無量瑞相,荼毘後發現有捨利聚集而成的大悲觀音、勝樂、歡喜金剛雙尊等像,還有難以數計的各色舍利。 (《青史》)
仁貢欽:
荼毘時發現舍利如雨下降,心、舌、眼、手指都發現許多舍利,並發現許多奇異的現象。 (《青史》)
扎喜伯哲:
逝世時得聞各種天樂聲音,寢室頂上現起白光猶如立柱,為眾目所睹。荼毘後發現右旋螺四隻,留下心臟和許多舍利,遺體焚煙遍布處天雨四瓣瑞花,花心為捨利而下降,諸僧眾的茶碗中也落下許多花雨舍利。 (《青史》)
楚臣僧格:
七十歲卒。火化屍體之時,其手骨表面自然形成觀世音菩薩像,火化形成一指半大小的無量光佛,一指肋骨上形成他自己的身像,總之從頭到肋骨之間全部變成各種顏色的舍利。其它還有右旋海螺、護法之身等無數舍利置於外像心坎之中。 (《紅史》)
金山活佛:
一九三四年農曆五月初八傍晚,緬甸仰光,金山活佛在陳清韻居士家沖涼時,站立而亡。
五日後舉行荼毘,火化時無臭氣,在場者皆聞到一股蓮花香。舍利很多,最大捨利有六顆,顏色不一。事後弟子發心,將六顆大捨利請人塑成七尊偶像。 (《金山活佛神異錄》)
虛雲老和尚:
荼毘後得五色舍利百餘粒。 (《雲居山新志》)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