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第一枚佛指舍利



第一枚佛指舍利

法門寺佛指舍利,是釋迦牟尼入滅後遺世的一節指骨,至今時歷二千五百年,它的存在是個奇蹟。可能,它立意停留在這個成住壞空的塵世上,就是要印證佛法無邊、佛慈無量。不論是長逾千年的湮滅無聞,還是二十年前重見天日的輝煌和驚喜,在宇宙時間來說,都只不過是一瞬,但對當日親歷其境見證佛指重光的考古學家及佛門眾信來說,這已象徵了佛的世界中“圓輪具足”的永恆。你也會有這份悸動嗎?佛門傳說,釋迦牟尼涅槃時,身生三昧真火,燒此無量功德積聚之身,七日始盡,留下八斛四斗晶瑩光澤堅固不壞的舍利,讓眾生供養,種下得道因緣。二百年後,稱霸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為弘揚佛法,把舍利分載於八萬四千個寶函,由僧眾分送世界各地。




四寺藏佛指法門寺僅存

據《法苑珠林》載,在中國的捨利塔一度有十九所之多,但隨著幾次大規模的滅佛行動,這些分佈神州各地的捨利塔幾乎已被破壞殆盡。安放有佛指的唐朝四大名寺,其中代州五台山塔和終南山五台寺的佛指舍利,皆毀於唐武宗朝代的“會昌法難”,普光寺則在清康熙年間塌陷於洪澤湖,佛指舍利由茲沉埋湖底,不知所終。

年湮歲遠,佛經文獻有關舍利的記載,在現代人看來,漸已成為神話傳說一類。然而,一九八七年,在法門寺地宮重新發現了傳世佛指舍利,與唐朝道宣法師在《集神州三寶感通錄》所描寫的極為一致:“佛指長寸二分,內孔方正,外楞亦爾,下平上圓。內外光淨,以指納孔,恰得受指。”這一消息瞬即震動全球佛教界。一千一百年前史書所載的歷史,像神蹟似地猝然現於眼前,考古學者驚呆了,法師、教徒更是激動得差點哭了出來。


寶珠頂單簷四門純金塔,高105毫米,塔頂飛簷高翹,彩光閃爍,金磚金瓦層層如真。
塔身四壁刻滿紋飾,並有四扇小金門。





靈骨初現日供奉水果糖

《法門寺文化史》一書有這樣一段有趣的記述:“五月九日早上八時零六分,揭開玉棺棺蓋。釋迦牟尼的靈骨靜臥在玉棺內,有白色霉點附於靈骨之上,靈骨乳黃,有裂紋,有臘質感,然而因在液體中浸泡了千百年,骨質發軟不能觸摸。八時十分,澄觀、淨一、寬仁等法師身披袈娑,以各色罐頭及水果糖供奉於玉棺前,焚香上茶,誦《多寶經》,三叩頭。”八十年代,內地偏遠地區仍然物資匱乏,匆忙間只能找到罐頭及水果糖,但這想必已是鄉民心目中的高級美食了。

對信奉佛教者來說,見舍利如見佛祖,它是至高無尚的聖物。不少信徒更深信,堅固不壞的捨利,便是要在無常變遷的世間中,為常住不滅法身的代言。眾生經由參禮瞻仰舍利的因緣,可祈福懺悔,淨化身心。即使不是佛門信徒,佛指舍利亦是引人入勝的珍貴文物,它以自身的存在展示千年前中國的傳統宗教的風貌,引人追想盛唐的興衰、文化的榮辱。

考古學者嚴謹地測量和記錄了佛指真身的數據:靈骨長四十點零三毫米,上寬十七點五五毫米,下寬二十點一一毫米,上腔徑十三點七五,下腔徑十六點五毫米,重十六點二克,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色白如玉少青,質密而澤,髓空而大,中有隱跡。三枚影骨(仿製品)形狀相同。



靈骨與影骨非一亦非異

本版之前介紹八重寶函及四十五尊造像寶函時已提及過,第一枚舍利在一九八七年五月五日(農曆四月八日,即佛誕日)被發現,是藏於地宮後室的八重寶函之內。當時沒有人料到,四日後又在地宮中室漢白玉雙簷靈帳之內竟又找到第二枚舍利。兩枚舍利外形一模一樣,孰真孰假?

五月十日,答案揭盅。考古人員在藏於後室秘龕內的鐵函找出第三枚舍利,經科學驗證後發現,這一枚舍利的材質是骨質,應是佛祖真身,其餘兩枚的材質則是玉質。過兩日後,又在置於前室的一個漢白玉阿育王塔內銅浮屠內發現另一枚骨質的捨利。

靈骨與影骨,在世俗觀點上是真假之分,但以佛家觀點,卻另有更深一層的意義。佛家認為靈骨與影骨同埋千載,同受金棺銀槨禮葬,故四枚舍利是一靈三影,影骨亦是屬靈物。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對此有詩云:“影骨非一亦非異,瞭如一月映三江”。

第一枚舍利安置在唐懿宗所賜、用紅錦袋盛裝的八重寶函內。最外層為銀棱錄頂檀香木寶函。上雕鏤窮奇,描金加彩;雕刻有(釋迦尼佛說法圖)、(極樂世界)、(禮佛圖)等極為莊嚴肅穆壯觀的畫面。二重內裝的七重金銀寶函,由外及里次序為四面,有鑾金四天王護衛圖案,頤豐姿壯,生動威武。第三重也為鎏金寶函,素面錄頂,十分雅緻。第四重為銀寶函,是流金如來說法,生動逼真,感人生敬。第五重是純金錄項空函,頂部與寶函四周,均以金框寶鈿珠裝飾,頂端四面有八簇寶花,中心為一大簇寶花,四周每面有七片瓣花,圍積成一朵大花。三重疊羅,清淨無染,浩然目性,道眾嚮往。第六重為素銀函,銀光閃閃。第七重珍珠螺鈿裝錄頂。第八重為最裡一重,是一座純黃金塔,四面塔門暢朗,金簡瓦蓋頂,頂部有金質蓮花朵,捧托金珠頂,塔座是純金方台,每部位都有花紋綢縷,維妙維肖,華貴莊嚴。塔座上有一小銀柱,僅11毫米高,盤為細頸鼓腰狀,喇叭口徑處雕12朵如意云頭,鼓腰上二平行線連為四組三鈷紋桿狀十字團花,襯以珍珠紋,腰底為蓮瓣形,銀柱托底也呈八瓣蓮花狀。間以三鈷紋,柱底還有一墨書小字--"南"。聖物佛指舍利就套在這根小銀柱上。此時時針指向1987年5月5日凌晨1時(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





八重寶函依次是:

第一重——寶珠頂單簷四門純金塔。  

第二重——金筐寶鈿珍珠裝珷玞石寶函。  

第三重——金筐寶鈿珍珠裝盝頂純金寶函。

第四重——六臂如意輪觀音曼荼羅盝頂純金寶函。

第五重——鎏金如來坐佛說法盝頂銀寶函。

第六重——素面盝頂銀寶函。

第七重——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

第八重——銀棱盝頂檀香木寶函法門寺佛指舍利,是釋迦牟尼入滅後遺世的一節指骨,至今時歷二千五百年,它的存在是個奇蹟。可能,它立意停留在這個成住壞空的塵世上,就是要印證佛法無邊、佛慈無量。不論是長逾千年的湮滅無聞,還是二十年前重見天日的輝煌和驚喜,在宇宙時間來說,都只不過是一瞬,但對當日親歷其境見證佛指重光的考古學家及佛門眾信來說,這已象徵了佛的世界中“圓輪具足”的永恆。你也會有這份悸動嗎?

佛門傳說,釋迦牟尼涅槃時,身生三昧真火,燒此無量功德積聚之身,七日始盡,留下八斛四斗晶瑩光澤堅固不壞的捨利,讓眾生供養,種下得道因緣。二百年後,稱霸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為弘揚佛法,把舍利分載於八萬四千個寶函,由僧眾分送世界各地。

四寺藏佛指法門寺僅存

據《法苑珠林》載,在中國的捨利塔一度有十九所之多,但隨著幾次大規模的滅佛行動,這些分佈神州各地的捨利塔幾乎已被破壞殆盡。安放有佛指的唐朝四大名寺,其中代州五台山塔和終南山五台寺的佛指舍利,皆毀於唐武宗朝代的“會昌法難”,普光寺則在清康熙年間塌陷於洪澤湖,佛指舍利由茲沉埋湖底,不知所終。

年湮歲遠,佛經文獻有關舍利的記載,在現代人看來,漸已成為神話傳說一類。然而,一九八七年,在法門寺地宮重新發現了傳世佛指舍利,與唐朝道宣法師在《集神州三寶感通錄》所描寫的極為一致:“佛指長寸二分,內孔方正,外楞亦爾,下平上圓。內外光淨,以指納孔,恰得受指。”這一消息瞬即震動全球佛教界。一千一百年前史書所載的歷史,像神蹟似地猝然現於眼前,考古學者驚呆了,法師、教徒更是激動得差點哭了出來。

靈骨初現日供奉水果糖

《法門寺文化史》一書有這樣一段有趣的記述:“五月九日早上八時零六分,揭開玉棺棺蓋。釋迦牟尼的靈骨靜臥在玉棺內,有白色霉點附於靈骨之上,靈骨乳黃,有裂紋,有臘質感,然而因在液體中浸泡了千百年,骨質發軟不能觸摸。八時十分,澄觀、淨一、寬仁等法師身披袈娑,以各色罐頭及水果糖供奉於玉棺前,焚香上茶,誦《多寶經》,三叩頭。”八十年代,內地偏遠地區仍然物資匱乏,匆忙間只能找到罐頭及水果糖,但這想必已是鄉民心目中的高級美食了。

對信奉佛教者來說,見舍利如見佛祖,它是至高無尚的聖物。不少信徒更深信,堅固不壞的捨利,便是要在無常變遷的世間中,為常住不滅法身的代言。眾生經由參禮瞻仰舍利的因緣,可祈福懺悔,淨化身心。即使不是佛門信徒,佛指舍利亦是引人入勝的珍貴文物,它以自身的存在展示千年前中國的傳統宗教的風貌,引人追想盛唐的興衰、文化的榮辱。

考古學者嚴謹地測量和記錄了佛指真身的數據:靈骨長四十點零三毫米,上寬十七點五五毫米,下寬二十點一一毫米,上腔徑十三點七五,下腔徑十六點五毫米,重十六點二克,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色白如玉少青,質密而澤,髓空而大,中有隱跡。三枚影骨(仿製品)形狀相同。

靈骨與影骨非一亦非異

本版之前介紹八重寶函及四十五尊造像寶函時已提及過,第一枚舍利在一九八七年五月五日(農曆四月八日,即佛誕日)被發現,是藏於地宮後室的八重寶函之內。當時沒有人料到,四日後又在地宮中室漢白玉雙簷靈帳之內竟又找到第二枚舍利。兩枚舍利外形一模一樣,孰真孰假?

五月十日,答案揭盅。考古人員在藏於後室秘龕內的鐵函找出第三枚舍利,經科學驗證後發現,這一枚舍利的材質是骨質,應是佛祖真身,其餘兩枚的材質則是玉質。過兩日後,又在置於前室的一個漢白玉阿育王塔內銅浮屠內發現另一枚骨質的捨利。

靈骨與影骨,在世俗觀點上是真假之分,但以佛家觀點,卻另有更深一層的意義。佛家認為靈骨與影骨同埋千載,同受金棺銀槨禮葬,故四枚舍利是一靈三影,影骨亦是屬靈物。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對此有詩云:“影骨非一亦非異,瞭如一月映三江”。

由於佛指真身舍利已是世上僅存,法門寺博物館亦珍而藏之,平日罕有向外展示。這次佛指舍利南下香江,可說佛法因緣,甘露遍灑。斯里蘭卡是著名佛國,一九八八年時發生內亂。當時該國駐華大使在參觀過佛指舍利後心裡感到無限平和安寧,不禁輕嘆:“如果佛骨能在我們國家展出一周,內亂便會立即平息。”這次佛指舍利南下,會否為現時政局紛攘的香港帶來安寧? (本報記者陳小瑜報導)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