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五十一)


「彌陀無盡大悲勝願,方便至極,力用難思,凡聖齊收,利鈍俱被,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淨土法門確實方便至極,方便就是講每個人都能修學,都能有成就,至極就是到了極處。現代很多人會開方便,但是要看這個方便,能不能讓你了脫生死,如果不能,那這個方便就不能開,這很重要!因為一時的方便,多半都是隨順你的煩惱習氣,如果你暫時不能改變習氣,他就會告訴你,這樣做可以,那樣做也可以。就像很多人,說學佛不一定要吃素,又說學佛可以吃五辛,有的時候這是方便說。譬如在國外,他們的主食裡都有五辛,你要他改也許一下改不過來,與其殺生吃肉,還不如讓他吃五辛,所以就先戒殺,再來考慮這五辛的問題。如果狀況允許,學人也發心,當然他會很樂意的來受持。剛才講到學佛要不要吃素﹖如果你想要真正當個菩薩,那你一定要吃素,菩薩不能跟眾生結惡緣,戒殺是第一條,你離開了這個慈悲心,就沒有辦法度眾生了。有時候講經確實是方便,但是我們不能把方便當做真實。譬如說對一些惡人,不學佛的人,先跟他講了凡四訓,讓他明信因果,善因善報惡因惡報的事情,這是接引初機。再來如果他願意接受了,你才教他要嚴整威儀,來受持正法,發心出離輪迴,捨棄世間種種的五欲六塵,所以很多都是接引方便。甚至教這些不學佛的人,去學弟子規、感應篇,講一些倫理道德,讓他有做善人的基礎。就像釋迦牟尼佛派遣儒童菩薩(孔子),跟迦葉菩薩(老子),來中國教化,就是讓大家先種一點善根,先培養善的根本,之後才來教眾生大乘佛法,出離六道輪迴。不然連善的基礎都沒有,更何況是修道的觀念、空的觀念﹖一下就跟他講非有非空,空有同時、空有一如,怎麼能馬上接受﹖所以這是方便。《法華經》裡講,所謂「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捨方便就是捨這些人天乘、二乘,所以《法華經》它是開權顯實,講的是一乘了義,眾生一生成佛,甚至告訴我們現在根身當中就有佛性,這個佛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佛的教學有他的手段,現在有一些學人誤會了這種方便,跟已經發心出離的人講弟子規、十善業道、感應篇,讓他們的出離心又退回去,那這就錯了。我們講佛法是為了讓大眾發出離心,出離心就是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要是執著世間,耽著在五欲六塵當中,修五戒十善的話,那這就不是佛法,因為世間的五戒十善,跟佛法講的五戒十善不一樣。世間善是著相,為了得到好的報應、好的子孫,或是想要發大財,就去做這些善事,都是有所求、有所著。出家修行學佛要無所求,善是眾生心性本具的,本來就應該這樣展現出來;眾生本來就沒有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應該要捨去。這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很明顯不同的地方。大乘在於離相,小乘雖然也講離相,但是沒有講到最究竟,所以在了義與不了義裡面,我們還是選擇了義法來修學。我們要真正弄清楚、看明白什麼是方便,要知道自己修學的路要怎麼走,對於一般不願意行善的人,就勸他行孝道來行善,要孝順父母,用的是人天法來幫助他。如果他願意發心,出離六道輪迴,當然我們就送給他最好的法門,把世間最圓滿的佛法供養他。其實所有的法門都是一種方便,方便裡面最究竟的無過於「持名念佛」,即使下至五逆十惡的惡業凡夫,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夠往生淨土,你若真正懂得,願意發出離心來修行,這就是我們後面會說到的「當機眾」。所以不要誤會了,已經發心修行的人,不要又退失菩提心,回去搞世間法,以為那是學佛的基礎,不是的。如果你不學佛才要學世間法,真正學佛了對於世間的恩愛、情見全部都要放下,這是真正的方便、真正的究竟。所以這個方便要能引入究竟,才是真實方便,這也就是《無量壽經》講的:「惠予眾生真實之利」。你引導眾生,講一些基礎的佛法幫助他們,如果不能讓眾生發出離心,反而讓他們退失菩提心,那這就叫造口業,你升座說法,來生要墮拔舌地獄,這是相當嚴重的果報。大眾來發心學佛,因為你的言詞不善巧,你對於佛法不能深信,也沒有發菩提心,就出來胡說八道,讓眾生的道心都退失了,甚至整個道場的學風、道風都被你毀壞掉,那你有很嚴重的果報。如果這點都不瞭解的話,那你就沒有資格再出來說法,所以應當要清楚,如何才是真正的發心、真正的學法。同修間互相談論佛法,都應該讓道業增進,不要越談越煩惱、越談妄想越大,本來講佛法後來變成講世間法,再講下去就講煩惱了,把人家的煩惱變成自己的煩惱,把街坊鄰居的煩惱,統統變成自己家裡的煩惱,這就是眾生。搞世間法會越來越苦、越搞越迷惑、越愚癡,是不會有智慧的。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弘揚正法,就看你存什麼心,你要給眾生什麼,眾生如果有機會發心出離,當然要義不容辭給他出離法;如果他還沒有發心,只知道孝養父母,那你要循循善誘,慢慢的來引導他,不能以為沒關係,孝養父母這是世間法,在佛法裡判為人天乘。不是說叫大家世間法不要,發了出離心就不孝養父母了,那這也是顛倒。聽這邊就著這邊、聽那邊又著那邊,我們不提倡,那是因為大家都具足,不然你們哪一個有殺父害母的。有人說他想下下品往生,我看都不會,沒有人殺父、害母,所以最起碼都有個中品,或是下品上生,每個人都有他的善根,沒有那麼重的罪業。大家修學要多看極樂世界、多想淨土,不要想什麼地獄,地獄的路你弄得比那些鬼卒還熟,他不知道路難道還找你問路啊。所以你學佛修行,對於極樂世界要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整個極樂世界就在你心中,那你的業就消了,你就見到極樂世了。心中有淨土,你的念頭就清淨,念頭清淨了,業障自然就消掉了,所以不要去想這些不好的。像懺悔業障怎麼懺呢?大家都把過去幹的壞事,再想一遍,心裡面在想,那就是再造作一遍,你這個業又再造了一次,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把這個造罪的心(能起罪的根源)給懺掉了,心若空時罪亦亡,你心空了這罪自然就消滅了。所以真正的懺悔是念佛,要你念頭真正轉過來,不是跪在佛菩薩像前,我造了什麼惡業,又再把這個惡業再想一遍,還把它清清楚楚的寫出來,那就更顛倒了,你希望每個人都照著這個方式去犯罪、去造業嗎?所以佛講的發露懺悔,發露是心裡面真正知道錯了,不然你講出來也沒有用,不是到處跟人家講,我有什麼過失,是在心裡面真正知道這個問題,把它糾正過來。從前的惡心、惡念所做的惡事,現在再也不做了,徹底的悔改,這叫發露懺悔。不是拿著過失到處跟人家講,所以大家要清楚什麼叫做方便、什麼叫做究竟。那你曉得以後,就知道這力用難思,力用難思就是講它的作用,我們現在講,它超拔眾生的力量不可思議,你怎麼超度眾生?就是知道眾生的罪從何而起,罪從心起啊,所以念佛是最好的除罪方式、最好的超度方式,這是講的是真話,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縱然你有能力供養十方諸佛,不如堅勇求正覺,你能夠請十方諸佛來給你證明,不如自己成就,來給自己做證明。懺悔你的業,不如自已真正把攀緣的心放下,把執著的心放下,這才是真正的懺悔。所以力用難思,就是它的作用、超度的作用,從心來消除你的罪業。所以淨土法門是從根本修,根本在於心,那你現前這個妄心,是不是你的心呢?不是,那叫緣影心,眾生就是認這個緣影心。緣影心就是六根攀緣六塵,記錄下來的影子,你把這影子給你的錯覺,當作是你的感受,在這裡面生顛倒,所以叫作眾生。釋迦牟尼佛出世講的一切經典,告訴我們最重要的兩件事情:一、緣影不是你的心。二、你有常住真心。知道以後你就能念佛,你會把佛真正念到心裡去,因為我本來是佛,所以現前貪瞋癡的樣子,那不是我的本來面目。無量義經講如是等相三十二,眾生身相相亦然,如來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也有,不要說人道的眾生有、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都有,所以你天天想你的過失,你就天天造地獄的罪,你天天想佛你就能成佛,從心想生,從根本上去修行、去修學,才能做到力用難思。它所涵蓋的範圍叫作凡聖齊收,無論是凡夫或是聖人,大家都知道什麼叫作凡夫,凡夫具足貪瞋癡,做任何事情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自己,從我做出發點,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都是別人的過失,看什麼人都是凡夫,看什麼人都業障深重,這就是凡夫。那聖人呢?有分四聖法界的,從羅漢、獨覺(辟支佛)、菩薩、佛,就是不在六道輪迴裡面的。所以這個法門,凡聖齊收就是統統都度,沒有眾生不得度的,無論你的根器是利根或是鈍根,利鈍俱被。我們一般人的根器都是中根,也不利也不鈍,半吊子,你說他利根嘛,有點小聰明不過是世間的,對佛法有一些能懂,但是很多又轉不過來,說他鈍嘛也不鈍,也願意發心來修行,這些都是中間的。那鈍根是業障很重,聽到正法不相信不願意接受,他覺得佛法是釋迦牟尼佛,控制人思想的一種方法,這就是鈍根,釋迦牟尼佛哪還要控制你的思想啊,佛萬緣放下,連國王都不要了,還去控制你的思想幹什麼,所以這就是智慧力不夠,認為佛法是約束人、管制人的這都是鈍根。利根的就是一聞他就相信,願意改變,甚至有的非常的利,一聽聞佛法他就能證入,這是利鈍齊收。即使業障很重,像有些不信佛法的必然滿身罪業,臨終時地獄相現前了,念佛稱無量壽佛的名號,一樣可以往生,這是佛的願力。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的方便。所以這樣就知道什麼才是究竟的方便,究竟的方便就是每一個人都能修,每一個人都能成就,無論你是什麼樣的根器。有些人發心修行,目的不是為了要了生死,現代有些人是這樣子的,他不但不發心了生死,是貪生怕死在修行的,聽到有什麼預言說明年會有災難,趕快大家集合一起念佛念咒來修行,這是貪生怕死不是為了了生死,這樣的人能不能往生?那很難說,這樣消除災難有沒有效呢?力量很小,因為你是為了我,是因為自己貪生怕死,如果是為眾生,希望眾生不要受到災難,實際上這種用心都不純,都有所懼怕,所謂心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憤懥則不得其正,儒家都懂得這個道理,憤懥-憤怒,對於境界有所恐懼,無論是單獨的境界,這是講個別的,或是整個的,這是講總境,總境就是講你發心是為眾生,都有所懼怕的話,對境界有所懼怕,無論是總是別,都算是用心不正,儒家就講得相當清楚。所以你發心去參加大型的共修也很好,但是你的用心要純,你不能存著一個貪生怕死的心,你要存了生死的心,這生死要了,你有這個心,你就是救世主!每個人都想當救世主,那也不能存有這種心態念佛用功,這種心態不能得三昧,因為這心是亂的、顛倒的、這個要知道,不能夠糊里糊塗,你要是在這裡糊塗了,以為自己在為眾生,實際上是為自己,是貪生怕死,被境界轉那你本身就已經顛倒了,念佛怎麼會有力量呢﹖你要如何超度,要如何廻向給一切眾生?所以讀過書的人就知道,心如果有所恐懼,真的就不得其正啊!從這個恐懼心作出發點來念佛,那你這個佛號念得不純,念佛要萬緣放下,管它是生是死,生也好死也好,統統都不管啦!災難能不能化解無所謂,眾生能不能度一切不管,真正這樣用功,這種心才跟佛心相契合,你就能得三昧,這樣才能真正幫助眾生,如果心裡還存有我、存有眾生,那四相具足,再怎麼幫都四相具足,都是有所造作,不能利益眾生。所以為什麼祖師大德教我們,你就直念去,一切不管,那管自己還有沒有成就,眾生能不能得度,能不能消災免難,統統都不管。這樣念會有功夫,這樣修行才行,不能夠自己迷在裡面都不曉得。五:所被根機,淨土它所要攝受的眾生有哪些呢?一個法門它建立必然有它的宗旨,有它的方便、力用,那麼還有它對應的根器。我們從這個段落裡面,就能夠知道,我們自己是不是適合修行淨土法門?我們來看「第一、疏鈔云: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這是《彌陀疏鈔》裡面所說的;什麼是非器呢?非器就是不適合修學淨土的,不是這個根器的。沒有信、願、行的人就是非器,非常的清楚。你不信,佛也沒有辦法,不信就無願,沒有願那怎麼會去做呢?縱然做也是勉強去做,不得已而為之。像有些同修來道場共修,不得已來的沒辦法,被催促來的,沒有辦法不來,平常念佛念得散散漫漫,不得已念,實在是很想散亂,釋迦牟尼佛說,散亂會有不好的果報,又不敢做,那只好勉強做,勉強來念一點佛。很多都是這種心態,所以他的佛號沒有道力,沒有力量,這叫勉強而為之,那這就是信願不具足。一個真正信願具足的人,他是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你叫他斷,他都不願意斷,我不是講佛號機,佛號機沒有心,是講人,是講有情眾生,佛號機是幫助你,我們這個世間的無情也會說法,佛號機就會說法,至少我們聽得到,它在提醒我們念佛,告訴我們佛號不要忘了,所以我勸很多同修,佛號機要帶在身上,現在耳機音質都很好能隔音,用好的耳機來聽佛號,把這些雜亂的聲音隔掉,幫助你用功修行。我這樣講,一定有人一時興起,去買那個很好的耳機,但是回去就放在家裡供養佛去了。你要真正發心,真正去用功,不能隨隨便便的毫不在意。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那就不是真正信願具足。剛才講,你要是貪生怕死,也不是信願具足,所以這要知道;反是皆器,真正具足信願者,都是法器;你有信,就放得下這個世界,放得下自己的煩惱習氣,放得下身段,身段就是我執,世間人為什麼能夠放下身段,那是有更大的利益在前面,像有些人為什麼要修仙,是要求長生不老,他願意持戒,願意修善,都是想求長生不老,歸結根本原因是怕死!怕死才想要求長生不老。佛法就是要把你怕死的念頭斷掉,讓你了生死,了是瞭解什麼叫生死,每一個人都怕死,縱然你知道死了以後能升天,能夠上天堂,但是也沒有人願意經過這個死的過程,這就是眾生、就是凡夫。佛法是讓你把這個懼怕給解除掉,讓你知道什麼叫生死,知道了什麼是生死,就像《楞嚴經》所說,就好像換一件衣服一樣,換這個身體就跟換衣服一樣,所以這生死是怎麼一回事,在佛法裡面講的非常清楚,甚至於死亡以後,會碰到什麼樣的狀況,在經典裡面都有說到,無論是中國的佛教,或是西藏的佛教都有講到。所以世間人發願修行,都是有目的、有條件的,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也沒有真正瞭解事實真相。你要是瞭解事實真相,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就願意修行,自己就是如來啊,那為什麼今天變成眾生呢?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就是帶著無明、塵沙、見思這三種煩惱,再告訴你這三種煩惱本來就空寂、本來就虛妄,你的發心就更純正,更能得利,所以信願才能具足,才有信心。這「信心」蕅益大師講,第一要相信自己。現在的人也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很厲害、相信自己有很多的能力,這不是,這種相信是我執;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相信自己這些妄想本空,我執本來沒有,根本就空,現前在用、在運作的它也空,這叫信自。第二要信他,相信自己再來相信如來,相信釋迦牟尼佛,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才叫信他。「信謂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這是解釋什麼叫信。剛才說的,相信自心是佛,相信自己的心,跟佛完全的一樣,生佛不二,這個信很重要,我們常講這是學佛的基礎,很多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不是在那些名相上,像「唯識」講的名相,或是「天台宗」講的「五時八教」,「百法明門」這些都是名相。要從名相裡面去知道它的義趣!所以像現代人,寫的這些佛教基礎入門,多半都是在名相上,祖師大德講的,這些佛教論文是真正在心性上。古大德他們註經以前都會寫玄義,這玄義就是佛教的基礎入門。不光是這一部經的入門,這一部經的簡介,還是佛教的基礎論文。入門要正那後面就正;入門要是不正,像現在佛法就只在事相上,只在名相上,那真的是「名字學人,文字般若」。所以蕅益大師教我們怎麼修行?依「實相般若」,起「觀照般若」,入「文字般若」,文字是形容證悟的境界。依實相來起觀,起觀才能證入文字所說的實相,這是蕅益大師教我們如何修行,三種般若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跟「實相般若」,依實相般若起觀,我們就是依實相般若來念佛,起觀跟念佛一樣的道理,起觀就轉觀念,念佛呢轉妄念,相同的道理。但是念佛有佛力的加持,你在修觀,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是畢竟全然靠自力。那靠自力修行,臨終能不能往生淨土?你要是迴向當然可以,可是如果沒有迴向,那來生又是輪迴,一入胎、一出胎又有隔陰之迷,會忘記,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還是選擇修學淨土。修淨土要知道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是誰來做?不是別人,就是你的心在做,所以成佛是成心,是證入,我們講的證果是證入本心!不是心外有個果可證,有個果可取,所以才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煩惱的當下就是菩提,就是正覺,這個要先了解,你才能夠得到佛法精髓,不然都只是在事相,剛開始難懂,其實也不難,真正肯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利根的一聞千悟;鈍根的沒有關係,有恆心有毅力,一念萬年就這樣修下去,用功下去,必然會有成就的一天,必然會有了解的一天,這是跟佛心相應。所以修學在於先知道什麼是諸法實相?什麼是真如佛性?這是根本。你要是以世間法來當根本,世間是生滅的,佛在《楞嚴經》上說:「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你要求佛乘不生不滅,那是不可能得的到的。那《楞嚴經》講的:「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波旬說,魔說法都教你以世間法做為佛法的基礎,所以現在釋迦牟尼佛講的很對,末法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邪師你還看不出來,都披著袈裟,混在佛門裡面告訴你,學佛要用世間法,學佛就是教你做一個世間人,這是邪師!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明白這是世間法,就是生滅。所以他們這些人很反對《楞嚴經》,因為《楞嚴經》就是照妖鏡!一看《楞嚴經》,他講的話就全都沒有立足之地了,佛早在三千年前他就知道了。所以像這種人會反對大家去讀《楞嚴》、《圓覺》這些大乘經典。告訴你大乘不是佛講的,告訴你佛法不是像大乘說的那樣,你要找到最根本的佛法,最根本的佛法就是你要先做人,這就是魔說,在《楞嚴經》講得非常的清楚。所以這部經有機會大家要多讀誦、多看,你自然就能夠降妖除魔。不光是降外面的魔,降你心裡面的魔,自己心裡面貪著世間,覺得好像也滿有道理的,我就先來做個世間人!說什麼我們是先入世再出世?入世就是世間人了,你就不用來學佛法,學佛就是出世間。佛法講的出世間,跟世間本來就不相妨礙,但是在修的眾生分上,那還是有出有入,你要先學出世法把煩惱斷了,才來講利益眾生!想要學佛也要先當個世間人,那這個根本就不用學了,你本來就是道道地地的世間人啊!當世間人還需要學嗎?還要來佛門裡面學?佛門裡面沒有這個東西,佛門就是出世法,為什麼佛在經典一開始安「如是我聞」,為什麼要安這四個字呢?揀異外道。跟外道不一樣,外道是世間,揀異外道。那外道的經典前面就是「阿優」,「阿優」有無不定,也不能說諸法是有,也不能說諸法是無,有無不定,所以叫「阿優」。那像你對於世間放不下,一下著這個,一下著那個,都著在「有」上,都是外道。所以你到佛門裡面來學的是「如是我聞」,你要聽聞的是「如是」,法師要講的也是「如是」,所以你們在講堂裡面就是「如是我聞」,這叫「師資道合,故名一時」。發心願意學「如是」,「如是」就是「諸法實相」,真實的狀況,真實的樣子。那你到講堂裡面聽到這個,所以叫「我聞」。講經的人是講「如是」,聽經的大眾是聽到「如是」,故而叫做「一時」師資道合。所以不在別處啊,如是我聞,「一時」就是你們懂得,學佛要學什麼?聽經要聽什麼?不是拿世間法來做基礎!那個太荒謬了!有看過經典,看過祖師的著述的都知道,哪一位祖師是這樣講?哪一位有成就的大德是這樣講的?禪宗惠能大師也沒有這樣講,達摩祖師也沒有這樣講啊,我們學教下的,有哪一位大法師他有這麼說的?像智者大師他也沒這麼說,窺基大師他也沒這麼講,智者大師的徒弟,章安灌頂法師也沒這麼說,章安大師說法,天兵天將守護!所以不要去被這些邪見給迷惑,這些都是末法的邪師,讓你知見偏邪,把你的出離心、把你的菩提的種子給斷掉,你好不容易發心要出離、要修行,他就告訴你不可以這樣,你這樣在世間法上不圓融,你這樣眾生會起很多的煩惱,他就告訴你這樣的狀況,障礙你的發心,要知道佛法講的圓融,不是很會討好人、不是很會搞世間法那一套,那個不圓融,那個處處是障礙,怎麼會圓融呢?真正圓融的就是佛,坐在我前面這位釋迦牟尼佛,真正圓融,對於諸法得大自在,所以我們稱讚他為法王、法中王,這一切法他都自在,所以你真正修行就會碰到這些說法、這些問題,他就會來告訴你這樣的一個狀況、這樣的話,那你也會遇到這樣的狀況,所以要有正知見來明辨,沒有正知見你就隨他轉,再加上自己心裡面貪瞋癡,他講的也滿對的、滿有道理,我還是回去當個凡夫吧!這就被他障礙住了。你要是心裡面有正念、有正見,不管他,這是胡說,不要理會他,佛不是這麼說的,我現在暫時圓融不了,我來佛門就是來學圓融、學自在的,不是搞世間那一套,有些人在世間真的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在人事上、工作上、家庭上他都很得力,都相當的幸福美滿,黑白兩道他都不得罪,他是個大好人,這種人有啊!他看你學佛,就說你這裡也不行那裡也不對,戒律這麼嚴弄得大家都起煩惱了,他會告訴你,學佛是要讓眾生生歡喜心的,你沒有讓我們生歡喜心,你這樣學佛不對,如果你知見不穩,沒有正見,你就隨他轉了。碰到這種狀況怎麼辦呢?不要理會他,迴避他,剛開始只能做到這樣。要知道學佛不是只讓這幾個人歡喜,你讓這幾個人歡喜,那範圍太小了,你把煩惱習氣斷掉,讓所有的人看到你都歡喜;你持戒、學佛,是為了斷煩惱,斷了煩惱才能幫助眾生,你配合他們,隨他們去造業,怎麼能令眾生歡喜呢?讓這幾個人歡喜,其他人就不歡喜了,這世間都是這樣,你想到自己的利益,就會喪失別人的利益,你想到一個團體的利益,那你就會損傷到其他團體的利益,你想到自己國家的利益,那就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利益,所以心量都是有限的,佛法就是把這個問題給放下,把這個難處給放下,轉過來,真的無我無他,那才是真正的幫助眾生,才是真正的隨順眾生,令眾生生歡喜心,而且令眾生歡喜不是讓他高興、笑兩下就好了,不是啊!他的歡喜是你這種行為,可以幫助他把煩惱斷掉,把他的苦給拔除,他才真正的歡喜。而菩薩令眾生生歡喜心,不是讓他很得意、很高興,什麼都順著他,不是啊!是真正能夠讓他法喜充滿,這才叫歡喜,所以正解是這樣子,錯解就是隨順他的習氣他就高興,你們不要持戒也不要念佛,你們都要來隨順我,那就不對了,那只有你歡喜,其他人不歡喜,這個要知道,這邪見特別多,你自己沒有正念,心裡面又帶著很深的煩惱,譬如說本來就剛吃素沒多久,現在碰到吃葷的朋友,大家以前都一起造口業的,都相當的好,告訴你繼續跟我們一起造業吧!你看我們幾個在一起多歡喜、多開心,你不要學佛、不要吃素,來,跟我一起吃葷的,你心裡面一個貪念起來,好吧!就造下去啦!就又開始造口業了,殺生害命,只有幾個朋友生歡喜,那些被你吃的就不歡喜了,你搞的牠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牠怎麼會歡喜呢?你甚至為了要吃牠,這些要抓魚的抓蝦的,把牠的整個部族都殺光了,那人家怎麼會歡喜,就相當明白、相當清楚啦,所以自己心裡面要有正見,不然習氣一上來就輪迴去了,這就叫做生死,你在造生死業,怎麼能不生死。所以信「是心是佛,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這是佛教的根本、佛教的基礎,這個你要相信,其他的說很多名相、搞很多知見,那都是佛門外道,你看了只會相互不融通,非常的沒有受用,我們講的,你沒有辦法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你是從枝葉上學的,枝葉,這個葉子不是那個葉子,所以才有學淨土的毀謗禪,學禪的毀謗淨土,或是學中國佛教的毀謗修密的,說你們修密的都是妖魔鬼怪,天天在拜鬼拜神,都是相互不融通。「願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這個是願,願就是願求,你真正發願,願意離開你的煩惱,離開苦惱的想法、說法、作法,一般的眾生不知道自己在苦,所以說為真苦,叫緣具不知乃真苦,緣都現前了,他的起心動念,現前為苦因,將來感得苦報,可是他現前還是覺得很快樂,他不知道他在造作苦的因,不知道在造作輪迴的因,不能夠覺察、不能夠明瞭,這就是眾生。那我們自己修習佛法要能夠知道、要能覺察,就好像你要抓賊,不知道什麼是賊,把不該斷的斷掉,該斷的呢、該改的習氣統統都保留住,那你就修錯了。煩惱習氣你要斷,要知道什麼時候起現行,現在這個狀況是在起什麼煩惱,很多人不知道,他就兩個字—無明,我在起無明,就這樣帶過去了,他不曉得為什麼會生煩惱,不知道這煩惱從何而來,你怎麼知道煩惱性空,煩惱性空在什麼時候知道?起的時候就要知道,甚至不起你心裡面就要知道,心裡面曉得沒有自性,煩惱根本沒有生處、沒有滅處,妄想沒有生處、沒有滅處,你也不起煩惱了,也不搞輪迴了。所以願生西方,厭離娑婆,這是願。那底下講一個心態,如子憶母,必欲往生。就好像小孩想母親這樣的一個感覺、感受,想要往生。我們舉個比喻,就好像你被冤枉,入了冤獄了,每一個人都冤枉你,冤枉你是壞人,你希望有一天能夠得到人家的諒解,然後放你出來,就是這種希求心,被眾人所誤解,你想要出離這個誤解、出離這個冤獄的這種心態,你現前就是因為誤解自性,被自性所現的幻境給遮障住,如同住在冤獄裡面,自己冤自己,沒有人冤你,那你現在了解了、知道了,一定要趕快處理、趕快求超脫。所以就是這種心態,這叫願,願生淨土,厭離娑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