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四十九)


「實相念佛,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實相念佛、圓覺之性,雖然眾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滅,而不能觀。故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持名念佛也」。這是四種念佛裡面所說的第四個,實相念佛。實相就是我們常講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這個真相是不生不滅,所以說為遠離生滅;不有不無,所以說遠離有無;不是能所相對待的,所以遠離能所;言說所不及,所以遠離言說;乃至名字不可名狀,所以遠離名字;心緣呢?你的妄心、妄識雖依它而生,但是沒有辦法去攀緣它,因為它不屬於緣慮,不屬能所。所以《楞嚴經》講的「能生諸緣。緣所遺者。」能生諸緣,就是說能生萬法,包括你現在打妄想的心,都是依它而生的;就像《圓覺經》所說的「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虛空花當體是虛空,但是它是不是離開虛空而別有呢?它沒有離開,所以說依空而有相-而有花相,我們現在的妄心也是依真心而起的,既然說是真,怎麼會起妄呢,真心應該不會起妄,如果真心會起妄,那諸佛如來何時再起妄想呢?所以這個問題,佛在《楞嚴經》、《圓覺經》都有作答,真性確實不起妄,那為什麼會有妄想呢﹖只是因為自己不了啊!所以ㄧ念無明熏習本性,本性本來沒有無明,本來沒有這些妄想雜念,受了無明的熏習,就有這些迷惑顛倒的相狀,行為出現。那無明有沒有本體呢?沒有。普賢菩薩在《普賢行願品》講:「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所以這個惡業當體即空,能生惡業的無明也空!如果根不空,它的體相也不會空,這惡業的相就不空,所以業的體是空的,體就是無,無明不是ㄧ物,就是一念迷情,就像太陽被一朵烏雲罩著,陽光依然常照,陽光比喻作佛性,但是照的力量透過了烏雲,那就減弱了很多。無明就像烏雲一樣,現在佛告訴我們的實相,就是用太陽來做比喻,真心本性遍照一切,這是實相,是我們的本心,本心徹徹底底離開了生滅、有無、能所、言說,本來就沒有!也不用你念佛來清淨它,它本性自然清淨,本來就無一物,無一物不是斷滅,無一物是能生萬物,不為任何一物所拘束、所障礙,所以說為無一物。六祖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那你要直下反觀、反念,對於一般初學者來說,確實沒有這麼容易,因為雖然是眾生本具,但是你的妄心念念生滅。我們現在的心,一念接著一念,為什麼說為生滅﹖實際上生滅的當下,當體全真,也沒有生滅相可得,心境本自一如,沒有對待,但是在起作用的時候,你認為這個法是有的,我有這個感覺,有法給我感覺,有我有所;實際上能所是一,但是你在這裡面妄分能所,就是這一念迷情你不明瞭,境自如如,所以才造成這相續的錯覺。你認為你有妄想、有煩惱,這是錯覺、幻覺,就好像吃了迷幻藥一樣。妄心念念生滅,本來就不實,但是你卻認為實有,你不能看破它,那它就障礙你,你要是看破它,就是我們常講的看破放下這念妄心,知道這念心是妄的、不實的,那就是真正的看破,不隨它轉那叫放下,不是什麼事都放著不做,那叫放棄,如果什麼事都不做,世間法也不做,出世間法也不用做了。不做世間法,那叫放棄;你不做出世間法、不念佛、不讀經,那叫放逸!那就不是精進了,還是隨著妄念走。所以剛才說的,諸佛如來覺悟了,眾生成佛,那什麼時候還要再迷?這個問題,佛用了一個比喻說:「如木成灰。不重為木。」就好像木頭,把它燒成灰燼,它不會再變成木頭了。你的煩惱用般若智慧火,把它燃燒盡了,消滅掉了,這念迷情消滅掉了,它就不會再迷,何況迷的當下,本來就沒有自性,本來就沒有自體。所以佛講:「昔本無迷」,根本沒有迷;「似有迷覺」,好像有迷惑的感覺。現在看到經典,你一念反觀就覺迷迷滅,你一念覺悟,迷就滅了,覺不生迷。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我們的真性、我們的本性本自清淨,這無明妄想當體即空,包括貪、瞋、癡的當下就是空,有些人認為貪、瞋、癡是有的,隨順它造作,隨順煩惱習氣,還告訴你,貪、瞋、癡性空,對呀,本性是空,那你為什麼要起造作?所以佛叫我們不能造貪、瞋、癡,性空啊!雖是性空,但是你一起念一造作,認為貪、瞋、癡是有的,那就顯現出自性法爾如是的輪迴作用,所以這一段我們就能清楚,覺不生迷。你念佛的時候,妄念自然就沒有了,可是有的同修覺得念佛明明還有妄想,這個妄想、妄念就是習氣。你能覺察到自己起妄念,在覺察妄念的當下,你的心並沒有跟著它跑。所謂「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事相上煩惱習氣,需要時間來消除,所以你打妄想,起貪瞋癡很習慣,雖然知道心性本空,知道念佛即是離妄,但是妄想的習氣、貪瞋癡憤怒的習氣、貪欲的習氣,沒有辦法馬上除滅,所以為什麼才說需要用功、需要辦道、需要認真的修行。這是講當你知道實相以後,要怎麼來用功,不是一了百了。有一種人是一了百了,他過去生已經有修行了,所以一悟便休,連煩惱習氣都徹底的除滅,那一般人沒有辦法,能夠體會到幾分,已經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所以這裡說的,遠非凡夫所能及啊!凡夫沒有辦法一下契入,所以教給我們念佛法門。實際上真心本性,我們天天都在用它,所謂「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抱佛眠不是念著佛號睡覺,你就是佛,眾生就是如來,這是大乘佛法所說的,尤其是圓教,它要你先了達自性,然後再來除煩惱習氣,這是最究竟的。先破你的見惑,大乘佛法講的見惑,就是你對於心性不明瞭,沒有辦法體會到它,這就是見惑,等你了解以後,悟到以後,再來除貪瞋癡。所以見惑易除,你的知見不正確,聽經轉念很容易轉,但是你的習氣不容易除。所以為什麼聽經的人很多,習氣重的人也不少,因為他沒有把聽到的經典拿去使用。這裡講的真心本性,你要知道無明是怎麼來的,要去讀《楞嚴經》、《圓覺經》。《楞嚴》確實比較困難,《圓覺》、《金剛藏》、《菩薩藏》裡面也說到,是用比喻來說明,譬如金礦裡摻有雜質,要經過冶煉之後才能變純金,那既然已經成為純金,還會不會再變成礦?就不會了。那在礦的時候,金性存不存在呢?也存在,我們現在就是在礦之金。所以需要透過般若,需要透過念佛、經行,這樣行道用功,來除掉這些雜質污垢。污垢本來就不屬於金,所以妄想本來就不屬於真性,妄想離開真性能不能有?也不能有,就像礦離開金也不叫礦,所以佛舉的比喻相當的清楚。要破無明不難,通途的經教告訴你要先斷見惑,再來斷思惑,然後破塵沙惑。塵沙惑就是你沒有廣學法門的能力,對於法不能通達,你沒有辦法教化眾生,沒有辦法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這是塵沙惑,所以菩薩有塵沙惑就不能利益眾生;然後才來破無明,見得本心,通途的經教聽起來相當的困難。那淨土是圓教當中的圓教,即凡身入佛位,不斷煩惱成就菩提,煩惱一品都沒斷,到極樂世界圓教八地菩薩,皆是阿惟越致,皆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這是圓教,是頓超法門。所以念佛就是直指凡夫自性究竟成佛,凡夫現在的心就是佛心,你現在不與妄想分別習氣相應,念念是佛,那你怎麼不成佛呢?所以說老實話,禪宗的直指人心沒有淨土的快,而且直指人心,六祖惠能大師講的:「只接上根人」,中下根人沒有分,這些芸芸的眾生,沒有辦法修習禪宗的法門。那淨土宗可以,它乘佛的威神力,又善用自性的功德力,所以祖師讚歎:「心性之極致」,把自性的德用德能發揮到極處,所以就算地獄的眾生,也能頓超往生淨土,這是不可思議超拔的力量。你要真正修淨土法門,不用做超度法會,你的冤親債主看了都被你超度了,他看你這樣用功,他也跟著學,你會影響他。所以真正的用功,你就能真正超度眾生;你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就是實相啊,這後面會說到。你要是執念實相,又被妄想顛倒蓋住了,念念相續,念念生滅,很多人不曉得生滅的當下是不生不滅,以為諸法生滅得太快了,其實它根本就是無生,哪有什麼太快太慢的問題?「力士彈指」是方便說,對迷惑的眾生說的,他不知道諸法無生,就先讓他知道法是生滅,不要這麼執著是會變化的。生的當下沒有滅相,滅的當下沒有生相;既然是滅了就不再生,既然是生了就不再滅;生、住、異、滅這四相,每一相它都不相干。就像覺跟迷,覺不會生迷,那是誰讓它相續呢?是迷情讓它相續。你迷失本性,這念迷情不斷的堅固、不斷的相續,讓這個生滅相相續,所以你認為這個迷是有的、實在的、真實的,所以你轉不出來。「遠非凡夫所行境界」。所以佛勸他的父王持名念佛,顯示他的父王也是個凡夫,這是簡單的說明實相念佛。「四種念佛,持名念佛,最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所以我們提倡持名念佛,因為它最為方便、最為究竟、最容易,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念佛,甚至睡覺都能念佛,這是方便的方法,那能不能把持名當作真實呢?既然說為方便,這裡講得很清楚,方便當藥吃,吃到後來這個佛號自然能所銷亡。很多學其他法門的人不相信,認為念佛有所執、有所取、有所捨,不能契入實相,他這種講法不正確,因為他也沒有契入,契入的人告訴我們,可以契入。民國初年-拈花寺的住持省元禪師,他是當代禪宗的大德,有些同修可能沒有聽過,他二十九歲就開悟了,一心念佛,他是真正有功夫的,禪宗講的「桶底脫落」,真的見性了,見性以後他還念佛求生淨土,臨終要往生前,給夏蓮居老居士寫了首偈子:「單提一念人難信」,叫你一心念佛你不相信,沒有人願意做;「直至離念始不疑」,你就是認真的去念,念到自然妄念脫落;你想要契入無生,想要證得實相,「欲知離念真境界,唯專一念乃發機」。在《淨語》裡面是「唯尚一念乃發機」,只要專心持名,專念名號,就能夠達到。這「機」是開悟的樞紐。能講出這樣的話,他是真正有大成就,坐脫立亡,很年輕他就有功夫了。所以我們舉近代禪宗真正見性的,都這樣修行。你要皈依虛雲老和尚,受三皈以前要念十萬聲佛號,給你種淨土的善根,他自己參禪,都勸人念佛,當然也不是禪宗不好,很多學淨土的,都毀謗禪宗,也是顛倒,說學禪到後來還不是輪迴,像宋朝的秦檜,過去生是雁蕩山的禪師,很多禪宗參禪的,來世都迷惑顛倒,這是淨土宗人隨意毀謗。迷惑顛倒是他自己習氣重,是學人之過,不能說是禪宗的問題,不是法門的問題。所以不要以為只有學淨土,才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他學的不是,也是啊,要是真能開悟,他的根器比你利很多,為什麼?六祖惠能大師說的:「上上根人」。所以不能批評其他法門。但是就實際上來說,學淨土究竟符合大眾的根器,一般的中下根人多,所以不要再有異想,切莫念外覓方便,念佛之外,還要找看看有什麼其他方法,可以幫助我快速成就,這一念就是妄想,就是雜念,這就是夾雜。有人來跟我講只能看無量壽經,看其他的經是夾雜,我說那釋迦牟尼佛最夾雜了,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我們的大藏經也只傳來三分之一而已,一天講經八個小時,所以你要知道,學佛不要只在文字上,要往心性上走,要往實相上契會,持名也是一樣,很多人口念彌陀心散亂,心裡面放不下,這就是心散亂,心裡面分別;我念佛比較高明,你持咒不行,參禪也不行,還有更分別的,連祖師大德的經典也不要,他說他放下了,只要聽他師父講經,這都是妄想顛倒,你要真正放下,沒有這些雜念,沒有這些念頭,你看什麼經都很自在,看人家學其他法門都很歡喜,這是真正放下,真正對於佛法你能瞭解,對這世間你能放下。以前韓館長在世的時候,她就說:你們不要當師父迷啊,當師父迷學不到佛法,找不到佛法的宗旨,佛法的綱領,只是隨別人的話語去轉,隨人家的話去造作,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今天告訴你學學這一樣,你就去學這一樣,明天告訴你去學那樣能成就,你又改了!早年有很多老居士,一心念佛,萬緣放下,都有成就,絕對不動搖,絕對不動心,即使阿彌陀佛來勸說還有另外一個法門,比淨土法門好,他也不動心。就像現在很多的同修,明明在佛門發了出離心,想要出三界六道輪迴,但是聽到一些令人動心的話,就跑去學什麼弟子規,搞世間法去了,這能成就嗎?成佛的關鍵在淨土法門裡面,信、願、持名這是根本的,好不容易有出離的善根已經發起,你還退回去,那就叫做顛倒,還想要成就?那叫癡心妄想,不是正因。學弟子規、五戒十善?這是教不學佛的人學的,你已經學佛,已經發了無上菩提心,又遇到淨土法門,想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你的善根比他強百倍千倍都不止,這是有大福徳之人,你才能真的發這個心,能發一念都不簡單,雖然習氣重,能有這個念頭都不容易,但是你自己腳跟不穩,人家一慫恿就退道心,那就把這一生成就無上佛道的因緣斷掉了,誰斷的呢?自己斷,沒有人可以控制你,這是講實話,只有念佛能夠成就,其他學什麼都不能成就,信、願、持名,最為第一。很多人明明自己罣礙,對於家親眷屬放不下,他就說我要來補學弟子規這一堂課,光明正大的罣礙,光明正大的貪取,自欺欺人,臨終還以為這樣能求生淨土,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地獄的眾生能往生淨土,你不一定,因為他有出離心!有出離心就會認真的念佛,不會再動搖,我看很多老居士沒有動搖,真的考試過關,真正有功夫,非常的難得。所以為什麼說要具有正知正見,有正知正見才能夠明辨,才能夠知道佛法是在修什麼?所以大家的善根,實際上都已經超過一般不學佛的人太多了,能發出離心就不簡單,不用再去學世間法了,夏老居士講:『單提一念要勤專』,真正去用功,真正有受用。「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若是圓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名念佛又何異於實相念佛,疏鈔云:實相云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這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我們這樣一路看下來,就相當的明瞭,何者深?何者淺?那麼就實際來說,這四種念佛都能破迷開悟,都能離苦得樂,實則事理不二,事相上,即是持名,持名即是理性,事相上就是理性,所以叫理事不二。淺深相即,從淺入手是為了深達實相,深達實相,是為了表現在我們的日用平常當中的事相上。所以若是圓人看來,稱名即暗合道妙,稱名就能深達實相,所以說直至離念始不疑。你真正契入了才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沒有真正去用功你不能了解。暗合就是默契的意思,道妙就是剛才講的真心本性;這樣才能入道,才知道道的玄妙。初步即是到家,這個大家看了就疑惑了,我念一尊佛那我就成佛了,可是為什麼我還在這裡呢?實際上你本來是佛。剛才講的徹徹底底的是佛,不用念也是,但是迷情相續不絕,相續不斷,所以才把大好的天真佛性,迷失在你的見聞覺知裡面。所謂「真空滯於心首,恒為緣慮之場」。真空就是真性,就在你的思想、見解、行為當中,滯於心首就是你的心,但是你不了解,所以變成緣慮之場,你不明瞭它,所以起了緣慮,緣慮就是妄想,攀緣、思慮。而「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真如實際就在你眼前,可是你卻不能認取它,反而執著名相,分別顛倒。《華嚴經》講:「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你把虛妄的相,認取為自己的心,這就是凡夫;要是你一念回頭,這一念就與佛性相應,再也不跟迷邪染相應,這就是到家了。可是你要是又失念了,煩惱沒有脫落得乾淨,那又迷惑了,所以迷是什麼在迷,是你有煩惱在迷,不是佛性在迷。佛性不會一下顯現一下不顯現,所以說初步相應即是到家。一念相應一念佛,故持名又何異於實相。現在有人說不要持名,我們要無相來念,那跟蓮池大師開示的不相應,離開持名找個實相來念,仍舊有念、有相可對,相對待。道理說得再高,仍舊有心、有法,實相不可以念念,你用有心來念,那就不與實相相應;離開了念佛來找個真性找不到。祖師講的「撥波求水」,我不要波浪要找水?能找到嗎?沒有離波之水啊!所以你要懂得,持名又何異於實相,疏鈔講實相名者:「不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刻意要離相,說不要念佛,念佛叫著相,要另外找個無相找個實相來念,他不知道念佛的當下即是無相。佛在《楞伽經》上講,這一種見解,離開相來別求一個無相,那叫外道見。不學佛的叫外道,學佛的呢?那叫佛門外道,學佛法學成外道,還有一種是附佛法外道,他也講佛經,但是他認為他的境界,在佛法之外還更高,這是附佛法外道。如果是在佛門裡面的,也穿著袈裟,那這叫破內外道,現在很多混進佛門破壞佛法,他也都告訴你要學佛,學佛就是回去把你們的父母供養好,把人做好,這樣就是學佛。好像也對,但是要知道什麼叫佛,佛是覺悟的人,覺悟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這是佛。你要學佛,孝養父母不可沒有,但是你覺不覺,他不教你覺,只教你事相,事相上隨著你的習氣,讓你迷上加迷,這相當的多,不然就是不教你離相,専門教你打妄想,教你參公案,那不是參,那是叫打妄想,去想這個公案什麼意思。所以佛在經典上講「末法邪師說法,如恒河沙」。講的都是眾生最愛聽的,他不會叫你離開你最在意的,他不會叫你修行,他說這樣也是行菩薩道,那釋迦牟尼佛為何出家?他父母親歡喜他出家嗎?道安法師出家他父母親歡喜嗎?道安法師是慧遠大師的師父-彌天釋道安,出家修行他母親也很不高興;黃蘗禪師的母親,為了兒子出家哭瞎了眼,她發心幫出家人洗腳,就在等他兒子,黃蘗禪師開悟以後去度他母親,而黃蘗禪師沒有認她,就坐船渡江走了,鄉里的人也曉得這是她兒子,叫她趕快去追,結果掉到江裡淹死了。這以世間人來看是大逆不道,是要下十八層地獄的;而黃蘗禪師講:「一子得道九祖升天,若不如是諸佛妄語」,他母親當下就升天了。所以世間人只會叫你輪迴,現在佛門很多都叫你搞世間法,說這樣你的人生會很幸福,你的人生會痛苦就是因為這樣來的,他在這裡還迷而不覺,執著放不下,沒有辦法提起正念,只好自己隨它去了,還想拉個墊背的,這些我們都要注意。甚至自己要小心,不要變成這種人,到處障礙人家學佛,要是看到有人願意發心修行,無論年紀大小都要護持,都要隨喜讚歎,盡自己的能力來幫助他,你就成就無量的功德;相反的,則造無量罪業。我們看虛雲老和尚出家,他父親也是千百個不願意,都是障礙、都是輪迴。所以現在的人聽騙不聽勸,跟你講騙話非常的相信,說你這樣做會有很大的福報,你這樣做家庭會幸福圓滿,講的都是你愛聽的,講的都是你執著的,他絕對不會叫你把這個放下,這就是魔王說的,他末法的時候要披著袈裟來壞佛法,相當的清楚啊。佛法的正宗會告訴你一切法從心所現,你現前的貪瞋癡、愛欲、驕慢、我執我相,統統都是虛妄顛倒,都要放下,要在這個上面去用功、去努力。已經遇到了淨土法門,遇到了正法,不能再迷惑顛倒,要是再迷惑顛倒,那就太可惜了。我們明年要開「學佛入門」課程,希望大家都能來參加,很多人都學佛,但是你確定入門了嗎?不願意放下的心,這就入不了門,要有正知正見,之後的路就不會走錯了,所謂「一方正後方方正,初步迷時步步迷」。一學佛就讓你建立正確的觀念,知道佛教是什麼,那你就會真正的發心。如果一開始,就是搞世間的,你就是隨順迷情,以為這是佛法,甚至以為做善事就是佛法,那做善事的人會成佛,釋迦牟尼佛當國王就好了,當國王可以做很多的善事,他為什麼要這麼辛苦跑來出家?跑來修行呢?所以佛門有一首偈讚歎說:「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高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那大家學佛要當個出家人,出家人不一定要剃頭,真正心出家,心裡面願意離開你的煩惱枷鎖,這是出家,這樣講大家都放心了。所以一個眾生現的一種身相,就帶著一種業,要轉也沒有這麼簡單,很多人都害怕學佛,學了佛要吃素,吃了素以後就要當和尚了,說當和尚就當和尚哪那麼簡單﹖所以如果有同修害怕,要跟他講沒那麼容易,你看我學這麼久也沒當成和尚,你們要告訴他,不是吃素就要當和尚,這是幫助初學。我們這個課程裡面,除了給你佛法正確的觀念,教導你淨宗怎麼修行,讓你真正的明白,如果你有能力講經,我們會幫助你,有緣就要出來講經。這件事情我們現在就要做,現在就要開始培養,你不一定升大座,小座也可以,講個小開示也是弘揚正法。如果你不會講開示,也可以學法器,或學佛門其他的東西,讓你在佛門裡面可以修福,你真正修得到福,不會漏掉。很多到佛門修福,邊修邊漏,像有人到齋堂幫忙,從早上開始忙到結束,講了一天的是非,東家長西家短,搞是非人我,我是老資格你是新來的,這都是沒有福報。所以這門課給你建立了良好的學佛觀念,時間是三月到四月每個禮拜六,我們下午二點半開始,這一個半小時就是你的時間,我都幫你們規劃好了,省得又來告訴我,說我沒空,沒有辦法參加;統統都來參加,不但你自己來還讓你的親戚朋友,有心想學佛的人都來參加,這是好事,隨喜功德,這是真正做一個佛弟子具有的正知正見。我們依照祖師大德的教誨,依的課本是「淨宗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