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三十八)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實相故。」這個懷疑不光是我們凡夫懷疑,連菩薩都會懷疑。尤其是像《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說的,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終地獄相現,這地獄恐怖的狀況都現在眼前,只要一口氣不來,馬上就下到地獄去了。如此惡業的眾生十念稱名,地獄猛火即化為清涼風,這是什麼道理,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功德?你若是要了解這一層深義,就要對般若能夠明白,對於諸法實相,能夠透徹。所以我們舉辦心經講座,就是要讓大家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念佛會有這麼大的功德?那《心經》對我們來說就相當的重要,它是修學佛法的一個基本觀念,裡面的重點是告訴我們諸法無生。現在很多人都錯會了,認為物質不滅,以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觀念是錯誤的。物質在佛法來看,根本就不生,哪有滅相?現代人所說的物質不滅,是看到它的相續相及轉變相。它不是不滅,是它在轉變的時候,原來的相沒有了,就是滅了。它是轉成別的東西,那就是滅相。當它轉成別的東西的同時生相又出現了,這就是生滅。譬如說水,蒸發成空氣,水相滅掉了,蒸氣相就現前了,一個滅一個生。生了之後又凝結又滴下來成水,空氣相又沒有了,水相又現前,生滅循環不停,所以還是落在生滅裡面。佛法講:水根本沒有來處,不從天空而來,也不從地而出,也非天地和合。為什麼?空,這虛空是通暢的,沒有生水之因;地,是堅礙的,也沒有出水的因素。所以怎麼會有水產生呢?在《楞嚴經》講,為什麼會有這些山河國土大地呢?「覺明空昧。相待成搖。」就是一念無明妄動,我們心的動相,把它托顯出來的,是什麼呢?就是風。能所對待,此非彼,彼非此,就產生妄動,有妄動就有風。有動,所對的就有靜,堅固此動相就有堅相,這堅相就是跟動相相對待,又再對待下去,所以叫「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速度很快,摩擦生熱,它到達一定溫度的時候,火光上蒸,那這個金寶就出水,叫「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這水怎麼來的?就是一念妄心執持下去。所以當知水大,只是自性當中一念潤相而已,濕潤的現象,一個妄念托顯的,並無來處,妄念根本無體。所以佛法說,諸法無生無自性。說諸法緣起,什麼緣起呢?妄緣,虛妄的妄想而生的。如果你了達這層道理,照破諸法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那這些虛妄的作用力,就變成妙用。所以菩薩能現國土身,他可以變現山河國土大地。眾生缺水的地方,他就變現河流,為什麼?他自在,所以一般世俗講的,物質不滅還是滅,沒有不滅。這不是佛法講的無生,要是看得透這一層,你對心性、對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能有一點了解。若是不讀大乘經,不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出來,我們永遠都不會明白。般剌密諦大師如果不傳《楞嚴經》到中國來,我們永遠不曉得這層道理。大家現在能看到《楞嚴經》,那是無比大的福報,天台智者大師在天台山築拜經臺,那個臺子現在還在,拜了十八年都沒有來,想要看《楞嚴經》一面都沒有機會。所以,現代的人福報很大,要真正能夠發心,要能夠深入經藏,不要用世間法來解佛法,佛法是出世法、是無為法,有為法只能拿來當譬喻,很相似,很相近,不會是真的,為什麼?也是《楞嚴經》講的,我們心性能生諸法,原文是:「能生諸緣。緣所遺者。」能生諸法,但是現前的妄心要攀緣佛性攀不到,為什麼?妄心是對待,是相待的,佛性是絕待的,絕於對待,所以有人跟我講,現代有絕對論,我說絕對跟相對還是相對,立於相對之外還有一個絕對。所以佛講的才是事實真相,而且釋迦牟尼佛不是透過儀器,不是透過算數,不是透過推想,他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怎麼能夠幾句話就說得這麼清楚明白,所以這個般若智慧相當重要,要是你不具備般若智慧要學淨土,要了解為什麼念佛有這麼大的功德,就很難理解了,尤其是念佛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不是我們九法界的凡夫,用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所能體會到的,所以我們才講《心經》,《心經》是略說,簡單的說一下,要是真正講起來,百千萬劫難以窮盡,非常的微細,所以大家聽不懂,要發心,要懺悔自己的業障,那自然得佛力加持,尤其是不能用世間的觀念來看佛法,用世間的觀念來看,愈看愈迷惑,愈看愈顛倒,世間的觀念不出有、無二法,都在對待裡,都落思量,今天我們講的是無為法,不屬有為,所以用有為的心,要測度如來圓覺境界,那是做不到的,因為大家對於心性不了解,所以才會懷疑為什麼念佛有如是功德。祖師大德為我們說出來,因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能念的是誰?襌宗常常在參念佛的是誰?這要是說出來就變話尾了,不叫話頭。話頭是什麼?未生這句話之前,是個什麼?你還沒說這句話之前,這是話頭。現代的人參禪,參話尾,去想一樣東西,想這是什麼道理,這是話尾。話頭是起疑情,就是把你的妄想全部換到這個疑情裡面,妄想斷盡了,疑情也打破了,這叫參破話頭。那麼,念佛的到底是誰?大家都想知道,上一次我們講經講到,芙蓉靈訓禪師問歸宗和尚,祖師西來意,歸宗和尚回答他,告訴你,你不相信,你就是佛。所以念佛的是誰?念佛的就是佛,這個佛不是指別人,就是指我們自己,現在在念佛的這一念心,就是全體圓滿的覺性,那既然覺性圓滿,何必再起念來念佛,有的學人腦筋轉得很快,永嘉大師講的:「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不無修證,但是真性本來清淨,所以還是念佛,淨宗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講我們自己的心,本來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樣;那是心作佛呢?就是我們現在認妄想緣影當作是自己,所以必須用念佛來除斷。自性當中本來沒有妄想,妄想是無生的,沒有來處,沒有滅處,所以這裡講的能念所念皆實相,能念的就是我們眾生,眾生本來是佛,所念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具足智、斷二德。智就是講本來具有的智慧,那斷德就是修斷煩惱,依本有的般若智慧,除斷它的妄習,這是斷德,所念的佛是究竟圓滿的,能念的心本來是佛,所以才有這麼大的功德力量,那麼念佛要怎麼念呢?大家在念佛,都會認為我有煩惱,所以來念,教你們一個心態,你有煩惱是你覺察到,煩惱不是真的,是我們認為它有,所以干擾了我們自己的本性,故稱為妄想,而妄想不實,既然說是妄,就不是真實的。你看這個「想」字,這個字很有意思,心上有個相叫做想,心裡有一物,有相就叫想,那什麼叫心?沒有相就叫心,心裡本自清淨本自圓滿,不取世間相,不取出世間相,世間、出世間都不取,這是我們的真心,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你就能老實念佛了。我們現在念佛都被妄想牽著走,非常的不自由,現代的人喜歡自由,卻沒有想到自己被妄想綁住了這麼不自由,整天隨情造業,縱我為非,這麼不自在,也不會想要求解脫,還拼命的想往裡面鑽,所以這就是不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不明白諸法實相,念佛要是知道了這妄想本空、五陰非有,那妄想干擾的力量就會減弱。不敢說可以完全除斷,因為每個人的妄想、分別、執著輕重不同,輕的他一下就除斷了,重的則需要假以時日的熏修,有的在這方面的妄想比較重,有的在那方面的妄想比較重,所以有厚薄不同。如果這樣去觀想,妄想影響你的力量絕對會下降,這要用得純熟,妄想必然斷掉。所以達摩大師講:「不要以心除心。以法除法。」淨宗的祖師教我們老實念佛,就一直念下去,「妄想千般都莫管。聲聲佛號要分明。」就是這個道理。廣欽老和尚也講,這妄想是虛妄的,不是真的,起來不要管它,把佛號把持住,妄想等一下就消滅,這個道理各宗各派都相通。所以般若是每一個宗派必修的法門,任何的宗派就好像六度裡面的五度,要是離開了般若,這六度就不圓滿。所以具有般若智慧相當的重要,但是現代學淨土的人,認為念一句佛號就好,經也不看也不聽,就想要僥倖往生淨土,他要是真正萬緣放下那可以,只要一絲毫沒有放下,那就有障礙,所以想當鍋漏匠沒有那麼簡單。大部分的人都是中根的人,既非上根也非下根,所以這個法門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的人有智慧。《證道歌》講:「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聽得多看得多,但是不相信,不願意接受,不想轉變。所以你要是對於心性不能明白,想放下都不知道自己著在哪裡,那就破不了執著。就好像警察抓小偷,那你得知道誰是小偷,所謂捉賊要見贓,總不能路上隨便抓吧,那就是盲修瞎練。現代的人念佛都在自己不在意的事情上面,在意的事情現前時,一句佛號都提不起來。學教的一點觀力都沒有,持戒的一點操守都沒有,錯用心,這就是佛在經上講,「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每天都很認真的做早晚課,拜佛拜個幾千、幾百拜,但是當煩惱起來的時候,他的佛號、恭敬心、至誠心、正念統統忘失掉,所以修學幾十年沒有一點功夫。所謂真正的功夫要從難處做去,修行就是在這裡去修,轉變自己的煩惱習氣、轉變妄想,把執著的事情、罣礙的事情從心裡面徹底轉過來,尤其在最顛倒的時候更要提起功夫。有居士跟我說:「等我心情平靜一點,我再來修行」,我說:「你就是心不平靜才要修行」,還等你心平靜,這就是不會用功。念佛是世間最殊勝、最難得的法門,但是我們能不能因為它殊勝、難得,就看輕其他的法門?很多人聽法師講經,說要念佛,他也真幹了,但是看到人家修別的法門,就心生毀謗、心生排斥,認為修他那個法門不能成就,那就大錯特錯。或是有人聽了幾座經,幾片DVD的影音光碟,就來評論這個法師的知見正不正,我問他什麼叫正知正見,怎麼看?他說要看有沒有跟他的和尚講的一樣,我說那你就聽你師父講經好了,不用請別的法師來啦,請法師來道場講經,來之前也不先了解,請來了之後再來評價,這都是造業,為什麼呢?第一你對他所說的、所修學的不了解,影響道場學風、道風,再來他說的是正法、是正確的,你又批評他,這是謗佛、謗法、謗僧統統做到了,這就是我們聽經要注意的。在和尚與法師之間沒有這些問題,就像圓瑛法師跟虛雲老和尚,他們底下的弟子見了面要吵架,怎麼吵呢?圓瑛法師的弟子說,你看那個虛雲老和尚,穿的破破爛爛的,頭髮也不理,鬍子也不剪怎麼利益眾生。虛老的弟子就說,你看你們師父,當一個出家人也不知道勤儉,到處都受用好的,圓瑛法師的道場在上海,圓明講堂,在上海接觸的人就不一樣,環境不一樣、因緣不一樣,所以下面就吵架了,但是這兩位老和尚見面互相讚歎,所以沒有這些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聽經的人聽錯了,太執著了,聽了一點經就以為是全部了,就像有一次我勸人家要吃素,他說學佛不一定要吃素,我說《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裡面就講到,食肉者非佛弟子,所以聽經要會聽,要聽能對治自己煩惱習氣,不要專聽那些開方便的。學佛想要學濟公,你為什麼不學濟公還沒成道以前,認真努力的修行,濟公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一絲不苟,可是後人不會學,學他喝酒吃肉,學他瘋瘋顛顛,自己沒有那個功夫沒有那個本事不能學。就像鳩摩羅什大師,有一天他的弟子就跟大師講,師父你有這些女侍者我也要有,因為皇帝看到鳩摩羅什大師絕頂聰明,就送給他美女希望有後代,這也是邪見,有一天鳩摩羅什大師就集合大眾,他在桌上放了一碗釘子拿起來全部吃下去,他說:「你們有我這個功夫就可以跟我一樣,」沒有人敢說話。所以學佛、聽經、研教不能看自己愛看的、聽自己愛聽的、看怎麼樣投機取巧,輕輕鬆鬆一天睡個十幾小時,佛號念幾聲、經呢讀個半卷,臨終還能往生淨土,還能了生死,沒有這種事,修行不能存這種僥倖的心態,還有居士說沒有關係,我們沒有好好修無所謂,現在做三時繫念聽說都能超度鬼神,我們做了鬼,有人幫我們做三時繫念超度,這個一樣不能往生,而且能不能超得了還不知道,真的要是這麼容易的話,那釋迦牟尼佛一定做法會,何必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他只要教弟子打法器、唱梵唄,他親自來編一些懺本大家就超度了,要是這樣他也不用出世了,他成佛以後自己能化身千百億,要做幾場有幾場,所以存這種僥悻的心態,不能成就。佛告訴我們,人道是成佛最好的地方,鬼道太苦、天道太樂、地獄道受苦無間,根本無暇聽法,就只有人道在六道裡面來看,說它苦是感受得到,說它樂好像有這麼一點,但是也不至於樂昏了頭,所以人道的眾生在六道來看還算是好修行,所以佛示現作佛,出現在人間,他現人身,就是因為這裡的眾生比較有機會來學佛,要是鬼道這麼好度,那佛一定示現到鬼道。所以釋迦牟尼佛有大智慧,我們要是存這種僥倖的心態,那跟佛相違背,這是我們要知道的。要解云:『無量光則橫徧十方,無量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皆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起心念佛,是為始覺;所念之佛,正我本覺。正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也。這是《阿彌陀經要解》裡面講到的,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翻作中文叫無量光、無量壽,所以我們念佛帶有祝福的意思,祝福你光壽無量。天底下沒有比這句話更好的,光就是智慧,壽就是壽命。你世間有再多的財富,沒有壽命就無法享受,有再大的權力沒有智慧就不會運用,所以取光明跟智慧做代表,那麼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舉橫豎來代表法界,橫就是方位,豎就是時間,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時空表示十方虛空,一切國土一切眾生,它都包括在內,光明是遍照義,所以能橫遍十方,這橫就是沒有障礙。壽命無量,所以通於三際。自性的光跟自性的壽,這裡講的光跟壽,都是自性的德能,也是自性的全體顯現,這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舉光明,則該十方,舉壽命,則豎三際,那麼橫豎交徹,即法界體。什麼叫橫豎交徹呢?光明十方遍滿,融合在一起所以叫交徹。光遍於三際,三際遍於十方,所以就是法界體。什麼叫法界體?簡單講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本自具有光明遍照十方,光就是般若智慧,壽命就是理體。自性不生不滅,不為三際所侷限,所以你看佛沒有生死,為什麼?證入了無量壽,證入了佛性本自具足的壽命,所以他能豎窮三際,為什麼會有三際呢?就是有生死。你有生死才有三際,那麼你現在證得了本性具有的壽命,三際相就打破了,所以常講念佛的人不老、不病、不死,就是他得到了無量光、無量壽,這是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明。那我用大家容易懂的方式,光明就是般若智慧,壽命就是實相理體,這就比較好理解。如如智就是光,如如理就是壽,理呢?我們的真如本體,從古到今沒有生死,沒有三際相,本有的智光,雖然被妄想無明的烏雲蓋覆住,但是它還是透出光明,就像天空的烏雲,它遮住了太陽,那太陽是不是真的被它遮住,當然沒有,它還是透著光明,所以我們的自性,就是具有無量光、無量壽。為什麼說為無量呢?稱性,有量就有盡,無量就不可盡。有量是有數目、有數量,無量就超脫了數量,什麼是超脫數量呢?稱性才超脫數量。它不屬於有為法,不是造作的,不是修來的。所以《心經》講無智亦無得,這才稱性。也沒有能觀之智跟所證的佛果,無智亦無得,所以橫豎交徹,即法界體。那麼舉此體作彌陀身土,就是我們真如本性圓滿的顯現,所以極樂世界是自性的另外一個名稱,在蕅益大師的要解裡面就得到證明,就是從體起用,作彌陀身土,怎麼講呢?一樣用水的比喻,這無量光、無量壽就好比是水,現在諸佛發願了,水就結冰了,隨每一尊佛他的願力不同,結成不同的樣子,但它都是水,這是從體起用。再講一個比較好懂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就比喻作我們的佛性,佛性起作用,作彌陀的身土,就好像金子起作用,造成金器,一樣的意思。真性起用,顯現出阿彌陀佛,顯現出極樂世界。亦舉此體作彌陀名號,也是稱性起用,顯現出彌陀的名號,所以彌陀名號就是眾生本覺的理性,就是我們自己。所以叫「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的心性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樣,這是「是心是佛」,那麼眾生迷失了本心,所以佛依本性而起作用,現彌陀的名號、現彌陀的身土,給我們眾生來緣念、來念佛、來修行,所以是心作佛,佛誰作呢?心在作,那要是迷惑呢?是心作眾生,是心作地獄、作餓鬼、作畜生,造作出來的境界,你迷失了本性叫造作,悟了本性那就不叫造作。那大家就會想,我現在沒悟,念佛有沒有效呢?還是有效,舉個比喻,就好像一台收錄音機,你只會按播放、暫停、前進、後退,眾生會的,那這是收錄音機基本的功能,基本的能力,它還具有其他的能力,會不會因為你不了解,它的能力就喪失了?它還可以收聽廣播,甚至還可以上網,這些特殊的功能,它都具有。我們眾生呢?佛性本自清淨,現在迷失了只透出一點功能,我們自己在受用,但是會不會因為我們迷惑了、不了解它,其他的功能就喪失了?不會啊,所以諸佛的果德、諸佛的妙用,眾生本自具足,沒有一絲毫的缺減。所以這裡講:「彌陀名號,即是眾生本覺理性。」你執持名號就是發心開始要覺悟,所以叫始覺,合本覺就是合於本覺,始覺合本覺,本覺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覺性、本具的佛性,雖然本具但是被妄想無明蓋覆住,所以要念佛、要修行,把妄想無明除斷真性就顯現了,妄想無明除斷是什麼樣子呢?就是下面說的,始本不二,始覺跟本覺是一樣的,我們現在發心要覺悟、要修行,跟你覺悟了、成佛了這個智慧是完全相同的,這始覺智是什麼?就是般若,所以叫如如智照如如理,如如理就是本覺,如如智就是始覺,智是什麼?般若智慧,是能看破諸法皆空的智慧、能照見五蘊皆空的智慧。那這個智慧,要向經典裡面去學習,所謂「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你要有這個般若智慧,就要看經典、要看祖師大德的註解,不能自己想,現代人聽經、流通正法都是用的情見,這個人講的話很合我的意,所以我幫他流通、幫他出書,以自己做中心,用這樣的心態來流通正法是不對的。所以要流通正法,你要看他所說的是不是正知正見?跟祖師大德所說的相不相應?不是跟自己的想法相應,自己的想法是妄想、是顛倒、是我執、是我見,展現出來是我慢、我癡、我愛,不能隨順自己的想法。《四十二章經》講:「未證阿羅漢不可信汝意。」為什麼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呢?沒有證阿羅漢都是用我執,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我見,我見是顛倒、邪見,以我為中心,所以阿羅漢知道諸法無我,他用的就是正見,我們不曉得諸法無我,在無我當中認為有我,所以是邪見,那阿羅漢比起如來還是邪見,有法性真我他不認識,他以為無我,他入斷滅,所以他的無我還是邪見,法性真我這是正見,凡夫是無我認為有我,本來無我,卻認為有我,那阿羅漢不肯認取法性真我,以為無我,入斷滅空,在諸法當中沒有一個主宰的,實際上是有,誰主宰呢?就是真如佛性在主宰,真如佛性就像牽線木偶的那個牽線人,我們現在一舉手一投足都是自性的妙用,可是我們就不識得,起作用之後就生顛倒想,那就是凡夫,用的是第二念、第三念,如來用第一念。所以,「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什麼相應?始覺與本覺相應,所以佛性顯現,念念相應,佛性時時顯現,所以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起心念佛,是為始覺;所念之佛,正我本覺。這顯示持名的功德能夠超拔一切眾生,就是依心性的道理,所以這玄義不講,我們永遠都不會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