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四十)


四、明趣:第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所歸,在於往生極樂淨土,證三不退。故本經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這是本經的宗趣。《無量壽經》的宗旨在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麼「歸趣」在於往生極樂淨土證得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在後面經文會說到這三種不退。所以求生淨土,得到的利益就是不退轉,這個不退轉相當不容易,修行要放下煩惱習氣,這是需要長時期熏修佛法,讓佛法深植在心裡面。用至誠恭敬的心來熏習正法,那它起的效用就會很大,所以能斷除煩惱習氣,那要是真的斷了,就可以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如果只有伏住煩惱,它遇緣就還會再起現行。所以念佛這個法門,也可以稱為不退轉的法門。一般通途修行都有進退,像阿羅漢也會有退轉,只是他不會再退成凡夫;菩薩也會退轉,他不會退成二乘;唯有圓教八地菩薩,也就是《無量壽經》講的阿惟越致菩薩,證到了這樣的位次,那才真正永遠不會退轉,所以可見淨土法門它的殊勝、希有。每個人都能夠修學淨宗,甚至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眾生都能修學淨宗,所得的果報都是不退轉。我們看《無量壽經》上面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說人道去的才是阿惟越致,連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這些三惡道的眾生,往生淨土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做到究竟圓滿的平等,所以這部經叫《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什麼是「無量」?佛的悲心無量。什麼是「清淨」?就是一句彌陀名號徹底的清淨。「平等」呢?就是平等令一切眾生皆證得三種不退,所以稱為「無量清淨平等覺」。我們要慶幸這一生能夠遇到這樣希有難逢的法門,在這世間修行,動不動就退轉,更不要說進步了,《地藏經》上講的:「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眾生起心動念,都是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都是從自私自利這個根本煩惱生出來的。有些人不了解自己的業障有多重,說實話這業障遍滿你的身口意,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舉手投足揚眉瞬目,都是透露著自私自利,透露著我執我見,這麼重的業你要怎麼消?所以我們在講座裡常常提到,業要消,那就要違背自己的喜好,違背自己的欲望。以吃東西為例,現代的人很挑食,在從前有得吃就不錯了,怎麼會挑嘴,現代物質發達,眾生的貪欲熾盛,吃東西講求精緻美味,為了口腹之欲甚至不惜殺生害命,造嚴重的殺業。所以學佛人,要從違逆自己的口腹之欲上面檢點起,為什麼?因為你天天都要吃飯,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佛法重的是實質,不是重形式,形式上念阿彌陀佛,佛號念得再多也沒有用,憨山大師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雖然念佛,但是習氣沒有轉過來,想睡的時候,貪睡就多睡。佛在世的時候,中夜睡眠,一天只睡四個小時,其他的時間都拿來修行用功,所以會有大成就。現代的人假日都要睡到中午,作息完全的顛倒。晚上也不用功,都在做世間事,也不休息,作息反常。那麼學佛人,能不能因為身體有一點累,有一點疲勞,就生起懈怠?要是這樣的話,那臨終要怎麼了生死?臨終不光是累而已,還有病苦。所以現前辛苦一點沒有關係,疲勞一點無所謂,這身體能用,我們就把它拿來修行,絕對不要貪睡。我看很多同修,在念佛的時候打瞌睡,這就是昏沉蓋,昏沉就是業障重,心暗鈍、昏昧,所以念佛提不起勁沒有精神,要是改做世間事情,馬上精神就來了,也不想睡了,所以很明顯的就是業障。在這個世間修行,不要說進步了,根本就沒有一絲毫的道力,沒有一絲毫的精進力,所以現代的眾生很難成就。去參加佛七,第一個念頭是想,去那裡吃的如何?穿的如何?嚴不嚴格?現代人打佛七是這樣。所以現在的佛七,只有形式,沒有實質。這打佛七念佛,是萬緣放下,通身放下,從第一天到第七天,心裡面只有一句名號,其他的什麼都沒有。現代的人要修行相當困難,也不能說也不能罵,說了就不來學了,罵了那就結惡緣了,這就是末法眾生。所以我們要警惕,要真正學佛,要把「我見」放下,我的看法放下,我想說的、想做的、我的觀念,這些統統都要放空,不能一直抓著,你要是這樣用功、這樣存心,才叫真正念佛。所以現代人念佛,多半都是只有形式而已,沒有實質,就是因為嘴上念佛,心裡還存著貪瞋癡慢。所以《地藏經》講的一點都不錯,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全身的毛孔就透著我執我見,透出來的氣氛是貪瞋癡慢,現代人講的磁場,身上的磁場就是貪瞋癡慢。要是念佛人,身上的氣質看起來就是在修行,就是在用功。所以念佛真正修行,人家看得出來,你要真正精進,要這樣存心,這樣去用功,這樣念佛才能保證三種不退。底下說:「故本經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圓生四土,圓是圓滿,生是往生,四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淨土。這四土,一生一切生,生凡聖同居土等於生後面的三土,這也是相當不可思議的境界,明明是帶著深重業障的凡夫,但是一往生淨土,就位齊一處,你跟觀音、勢至是同學,可是在娑婆世界,我們想要見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真的是可遇不可求,可以有這樣的希求、這樣的想法,但是能不能實現?那要相當大的因緣,這就是為什麼要求生淨土。「略明四土往生之相」:一、凡聖同居土-要解云:「此土凡聖之同居,遜於極樂者有四:(一)暫同,二乘證果便入滅,大權菩薩機盡則不示現。彼土同居,則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直至成佛。」這是簡略的說明這四個報土。《彌陀要解》裡面說到,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有凡夫跟聖人居住在一起,所以叫凡聖同居,這裡的凡夫知道有聖人,可是不一定看得到,所以遜於極樂者有四個,第一個是暫同,暫時同居。二乘證果便入滅,這是阿羅漢,二乘人證了阿羅漢果他就入滅,他就不教化眾生了,就算是大權菩薩,有大菩薩來示現,那麼機盡他也入滅,沒有緣就到他方國土去了,所以不容易遇到,只能說是暫時同居,甚至你根本不曉得他是菩薩。像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沒有人知道,身分一暴露他就往生了。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是文殊菩薩,他的徒弟也不知道,一直到他往生才曉得。杜順和尚的徒弟,有一次要去朝五台山文殊菩薩,杜順和尚叫他不必去,結果徒弟不聽,到了五台山,人家告訴他,文殊菩薩不在,下山去教化了,他說是哪一位,就是杜順和尚,他嚇了一跳,杜順和尚就是我師父﹖所以就算遇到了你也不認識,甚至會把他當成凡夫,因為凡夫的眼裡看一切佛菩薩都是凡夫,所以在這個世間,就算你遇到了,也沒有辦法接受他的教化,甚至還批評他、毀謗他。極樂世界跟娑婆不一樣,它說:「彼土同居,則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俱會一處,多久呢?直至成佛,這直至成佛真的是相當殊勝,在這個世間你就算碰到六祖惠能大師,他也是七十幾歲就往生了,那你不一定會有成就。可是往生淨土就不一樣了,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都是菩薩、都是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好人、真正的善人,而且他的善不是世間善,是上善,上善就是出世間,跟菩薩在一起,直至成佛,一直到成佛為止,所以極樂世界相當的殊勝,我們看到了應當要發願求生。在娑婆世界,不要說遇到佛菩薩,天天都是遇到冤家債主,遇到找你麻煩的人、遇到讓你起煩惱的家親眷屬,所以為什麼要求生淨土?好修行。可是現代的人,認為求生淨土是遙不可及的事,甚至有法師說極樂世界太遠了,彌勒菩薩那裡比較近。《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是少善根呢?會說出這種話的人就是少善根,福報不夠,就算到了彌勒內院,彌勒菩薩還是教你求生淨土,《無量壽經》末後,釋迦牟尼佛囑咐彌勒菩薩流布此經。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彌勒菩薩是第五尊佛,所以他成佛必然也宣說《無量壽經》,而且彌勒淨土不容易往生,你沒有打破無明,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歷史上往生彌勒內院的屈指可數,夏老居士講:「唯識何嘗輕淨土」,連唯識宗的祖師也沒有人敢輕視彌陀淨土。在無量的諸佛剎土當中,求生彌陀淨土,那是再正確也不過了,在這世間即使你有再大的願力,菩薩都已經斷了煩惱,他來這裡入胎受生還有隔陰之迷,阿羅漢還有隔陰之迷,何況是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的凡夫,生死現前做不了主,做再多的善事,五祖忍和尚告訴六祖惠能大師,生死大事福不能救,修再多的福,做再多的好事,也不能夠超脫輪迴。所以有一些人誤會了,不知道自己帶著滿身的業障,滿身的貪瞋癡,以為來生還能得人身,還能再來幫助眾生,自己現在就是眾生,來生那當然還是眾生,自顧尚且不暇,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所以我們要相當的清楚,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根器,現代是什麼樣的環境,然後自己遇到是什麼樣的法門,遇到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要發心求生。 (二)難遇,雖有聖者,現居此土,不易見聞親近。彼土則皆如師友,朝夕同聚。往生極樂世界,每天早上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十萬億不是指數量,而是形容多數,佛無量無邊你都能去親近,以衣裓盛眾妙華,盛眾妙華代表你發菩提心,華是代表菩提之因,能遍至他方諸佛國土,親近供養,發菩提心真正去向如來學習,不是只跟一尊如來學習,跟無量無邊的諸佛學習,所以叫供養十萬億佛,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當中,如說修行供養為最,所以才說是供養十萬億佛。那在這個世間雖然有聖者不易見,根本沒有看過,剛才講的就算你看到了,你也不認識,所以可見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那麼彼土則皆如師友朝夕同聚,天天在一起學習,天天在一起研討佛法,到極樂世界不用工作、不用賺錢、不用為了三餐。像在這裡道場辦個活動,齋堂的菩薩就要從早忙到晚,早上三四點就要起床,晚上九點十點還沒有辦法休息,忙的都是三餐,所以還是求生淨土的殊勝。(三)希少,聖者如珍如瑞,希有難逢。彼土則「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在這世間你要看到一位菩薩,是相當困難,聖者如珍如瑞,比這世間的珍寶還要珍貴,希有難逢,那麼在極樂世界則其中多有一生補處,放眼望去每個人都是一生補處,什麼叫一生補處?就是候補佛,像觀世音、大勢至這樣的等覺菩薩,像彌勒菩薩,都是候補佛,那數量有多少呢?其數甚多非常的多,多到非是算數所能知之,沒有辦法用譬喻來形容,沒有辦法用世間的數學來計算數量有多少,言語沒有辦法說得出,只能勉強的說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這是方便說,方便說個無量無邊阿僧祇,阿僧祇翻作中文叫作無央數,無量,這是數量,邊就是邊際,多到難以形容,只能這麼說,放眼望去都是一生補處,在這個世間要看到天人都不容易,何況是一生補處,這在《無量壽經》讚歎諸大菩薩,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對於一切諸法他都通達、都明瞭,而且沒有絲毫的煩惱,這麼殊勝的道友,在極樂世界等著我們,而且求生淨土又這麼容易。(四)所作不同,此土眾生輪轉六道,升沉無定。彼土則同盡無明,同登妙覺。在這裡的眾生命終之後,就生死輪迴;極樂世界,同盡無明,同登妙覺,這等覺就是一生補處,以上四點皆遜於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比這裡殊勝,非常的明顯。「尤勝者,不待斷惑,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便蒙佛願冥加,決得往生淨土。其事甚易,如是方便直截,殊勝希有,乃十方世界所無。又帶業往生,仍屬凡夫,但無退轉,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圓生四土也。」尤勝者就是更為殊勝的地方,其實極樂世界最殊勝的就是凡聖同居土,這一段就為我們說明出來,這裡的眾生不用斷煩惱,大家聽到這一句,都鬆了一口氣,不用斷,不用斷就懈怠一點,以這種取巧的心來修學,那不能往生,不用斷但是要伏得住,只帶舊業不帶現行,所以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雖然見思煩惱沒有斷,你能一向專念,念茲在茲,沒有其他的妄想,那便蒙佛願冥加,蒙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決定往生淨土,這件事情非常的容易,所以如是方便直截,殊勝希有,乃十方世界所無。韋提希跟釋迦牟尼佛講,這個世間五濁惡世,濁惡充滿,多不善聚,因為他遭逢家庭的變故,深切的感受到,所以希望釋迦牟尼佛為他宣說無憂惱處,請佛示現,看看這十方剎土裡面,哪一個地方是真正沒有憂惱的地方,沒有這些惡人的地方,所以釋迦牟尼佛眉間放光,照十方無量的世界,把十方的國土都顯現在韋提希的面前,讓他一個一個挑,讓他選。那麼韋提希夫人,智慧相當的高,這些國土他看完了跟世尊講,十方國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諸佛剎土雖然清淨,也都光明熾盛,非常的莊嚴,但是我今樂生,今天願意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希望世尊教他觀無量壽佛,所以《觀經》證明了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是十方世界之所無,十方的剎土裡面,最精華的都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精華區,最殊勝的。又帶業往生仍屬凡夫,但無退轉一生成佛,我們念佛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雖然是凡夫,絕對不會退轉,甚至你現在發心念佛,《彌陀經》講:「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在就不退轉了,不必等到去極樂世界,不用等將來,你現在發心,十方諸佛護念,十方諸佛加持你,用世間話講,保佑你現前就不退轉,而且不會走錯路。要是學其他的宗派,永明大師講:「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境界一現前,心把持不住了,那就隨它流轉。但是淨土法門有十方如來的保證,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攝受,所以不管什麼樣的妖魔鬼怪,不敢來侵犯,在《十往生經》裡面說的,若有眾生發心念阿彌陀佛,願往生淨土者,彼佛,這阿彌陀佛,就遣二十五位大菩薩,大菩薩就是一生補處,就是我們這裡講的大菩薩,這才是真正的大菩薩,日夜擁護行者,白天晚上他都保護你,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這些惡鬼惡神沒有辦法侵犯你,不敢靠近你,所以現前不用請保鑣,只要你發菩提心願生淨土,佛菩薩給你當保鑣,佛菩薩當你的隨扈,真正的護持,不但護持你的身,護持你的道業,還護持你的善根。那麼往生淨土,剛開始還是凡夫,因為一品煩惱沒有斷,但是極樂世界沒有退轉的因緣,一生成佛,直至成佛,永不退轉,所以往生同居土,也等於圓生四土。在這個世間要生方便有餘土,那要破見思煩惱,證了阿羅漢才有辦法達到。那要入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兩個土是一土,一個是「理」,一個是「事」,那要打破無明。可是到了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眾生,是念阿彌陀佛;方便有餘土的眾生,也是念阿彌陀佛;實報莊嚴土的眾生,還是念阿彌陀佛。所以叫三輩往生,皆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的因是相同的。所以這四土,在個人的修證上好像有四個,但實際的生活狀況,四土是完全融合在一起,極樂世界圓生四土,這是相當不可思議的。一般在通途經教當中,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凡夫就是凡夫,羅漢就是羅漢,菩薩就是菩薩,怎麼會在一起?斷證不同。只有真正除斷了煩惱,才能夠生方便有餘土;沒有破除無明,就沒有辦法入實報莊嚴土。所以為什麼說圓生四土,這是超乎我們的想像,不是一般凡情所能解的。《無量壽經》末後講:很多菩薩懷疑淨土,甚至不聞《無量壽經》,沒有聽過,或聽聞不信,或是雖然相信,願不切,這些都是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所以我們今天遇到了,一定要好好把握,看到極樂世界這麼殊勝,李炳南老居士講:這樣殊勝莊嚴的地方,你要是不求生淨土,不是愚癡,就是狂妄。狂妄就是神經病,就是腦筋有問題。往生極樂世界,真是佔了大便宜,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接引眾生,只是眾生不願意求生。所以在《念佛圓通章》講:「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佛天天接引眾生,眾生不願意求生,不願意放下,或是放下的方法錯誤,放下的心態錯誤,以為只念阿彌陀佛就好,煩惱習氣一絲毫都不轉,我執我見依然故我,這種都是形式上的念佛,不是實質,念佛要看你的業障有沒有消掉,業障在哪裡呢?就是在於你的舉手投足、起心動念是不是還存著我執我見、世間的知見、世間的看法。一件事情現前了,你是用什麼觀念對待這件事情,是用世間人的觀念,還是用學佛人的觀念,是用放下的觀念,還是用執取的觀念。所以要考驗自己用功修行有沒有功夫,不用問別人,就問自己。從前在意的事情,現在還在不在意?以前碰到這樣的狀況會生氣,會起心動念,現在還是不是一樣?如果還一樣,功夫沒有進步。念佛功夫好的,從前在意的事情,現在就不在意了,從前罣礙的事情,現在就放下了。所以念佛要會念,你的心念要佛,佛是什麼?是覺悟,心念如果不佛,如果不覺,念再多的阿彌陀佛,都只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即使字句分明耳應口,凡情也未必消得了。你的凡夫觀念,凡夫邪見,沒有辦法除掉,為什麼?因為你念佛的時候,都是在你煩惱沒有起現行的時候,煩惱起現行,如果還是隨著煩惱,還是隨著貪瞋癡慢,還是隨著自私自利,那麼就不算是真正在念佛。一天念十萬也沒有用,修一點福報,口善而已。所以為什麼說信願行這三個,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真正念佛,對這世間是放得下的,對自己的習氣、煩惱,是願意捨卻的,這是真正的念佛,我們要這樣做,要這樣學,這樣修,才不辜負阿彌陀佛無量劫來,精進勤苦發四十八願,攝受一切眾生。雖然求生淨土非常容易,但是絕對不能輕忽,廣欽老和尚講:「你要是執著這世間,哪怕是一根草,都還是輪迴。」何況執著自己的成見,執著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執著這麼多,那就輪迴不休啊。所以平常要違逆自己的喜好,違逆自己的想法,碰到不順心的,當做修行;碰到不如意的,那趕快跟自己講,這是我修行的大好時機,趕緊放下,千萬不能再用世間的做法去爭取,去跟人家鬥。就像祖師大德講的,世間萬事甘讓人先。世間所有的事情,讓給世間人去做,他們排第一。我們要做到信願持名絕不落後。一心一意念佛,這件事情不落人後,他們進步,他們哪裡進步?貪瞋癡進步。我們貪瞋癡要落後、要減少,信願持名要增長,要真正能夠覺察,真正發心,要轉過來,這是修學淨土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