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五十)


「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這個實相本不可念,有心來攀、來緣即乖法體,就與真如實際相違背。這裡所說的念實相,是與其契合,與其相應,故名為念。我們眾生天天都背覺合塵,跟真心本性相違背,墮在能所當中,雜亂顛倒,胡思亂想,一下想東想西,一下又覺得很煩躁,就像很多人念佛,念久了就覺得很煩躁,可是動久了,又覺得自己應該靜一靜,靜久了想動,動久了想靜,這都是顛倒。所以都與真心本性相違背,沒有辦法契入,那這是在個人的念頭上;展現出來的就在家庭上、日常生活中你所擔心、所罣礙的事情。你在意、放不下,這些都跟真如實際相違背。所以我們靠這句佛號來回頭,因為眾生的心很執著,非常的在意,無論遇到什麼境緣,馬上就起心動念,馬上執著。淨宗修行的方式相當善巧,不改變你現前在執的這一念心,就把這一念執著的心拿來念佛,緣念如來的境界,念得功夫純熟,萬緣自然就放下。講到萬緣,很多人都會想到是我身外的緣,身外的緣是誰在緣?大家可以想一下,是自己的攀緣心在緣,能緣萬緣的那個心要放下。所以念佛是把你攀緣外境的心放下,把它轉過來。放下,要放去哪裡呢?實際上也沒地方可放,只是變成平靜了。這平靜正是起波之因,因為動、靜相對,所以真正瞭解,真正念佛功夫透徹的人,他不求靜,在動,他也不亂,這叫動靜一如,這是真正跟心性相應。所以你到了功夫純熟,自然萬緣就放下,這樣念佛才有念到心裡去。心裡有佛,能所頓空,能就是能緣的心,所就是所緣的境,本來是空的,但是因為有一念我執,造成有能所相,有一念無明!所以能所熾然成立,當你念佛念到功夫純熟的時候,心境一如,打成一片,自然這個能緣外境的心,即是佛心。所緣的境界呢,即是法相。我們本來的樣子就現前了,這叫能所頓空,不是沒有能所,能所是名字而已,因為你分成兩邊,所以就告訴你,給你做個分析,什麼是能攀緣的心及所攀緣的境界。在《信心銘》裡面說到:「境由能境,能由境能」。能所是相互對待成立的,為什麼會有境界?因為你有能攀緣的心,境由能境。為什麼會有能攀緣的心?因為有境界,能由境能。僧燦大師講:「欲知兩段,元是一空」,能攀緣跟所攀緣這兩邊,同一空性,同一真性,真性有沒有離開能所?沒有。一空同兩,齊含萬象,這才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跟我們講出來,他是真正證入這樣的境界。這是能所頓空!這就是無住!無住跟生心是同時,因為心體本來無住,你現在在用的這念攀緣心,說老實話,還是無住。因為念念生滅,怎麼會有住呢﹖前念後念,從來沒有停止,無住啊。你這個妄想當下本來是空,所以無所住著,稱為妄想。那真心體空,不著一物,所以說也無住。真心跟妄心是同一個心,就像大海的波跟水,我們明白了真心,就不再起無明風,那這個水自然平靜,平靜的時候跟起的波浪,是同一濕性、同一水性,完全相同,所以講真妄不二,煩惱就是菩提。煩惱的性跟真如本性是完全相同的,煩惱的用呢?當然也是自性之用,但是叫做迷用,為什麼加個迷呢?也是方便說。因為眾生不覺真性,所以說為迷,你要是哪一天悟得本心,就沒有什麼覺跟迷的問題。就如同木人看花鳥,木人是木頭人,所以龐蘊居士說:「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其實現在大家都是萬物常圍繞,就是有心,有心有住著,我們就稱為妄,就稱為能所。要是悟得了真心,能所還是能所,但是你不再迷了。後面講:「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這首偈子相當有意思。木人看花鳥,木人無心,鐵牛無情,鐵牛就是鐵鑄的牛,鐵牛不會怕獅子吼,獅子怎麼吼對牠都無所謂,獅子是比喻作很強大的境界、境緣。有沒有聽過用火可以把虛空燒盡﹖世間沒有一物可以損壞虛空,真性就是如此。無心而能廣容,這是真心本性,這是佛性、這是無住,無所住著。無住才能夠生心,就像水沒有固定的形相,它才能夠遇圓則圓,遇方則方,這就是生心,生心的當下就是無住,你說水變為圓形的時候,它是不是圓形?不可說它是,也不可說它不是。若說它一定是圓的,那它遇方就不能成方,碰到方形的器皿,它就沒有辦法變成方形。真心本性也是如此,你現前的心也是遇圓則圓,遇方則方,還是無住。縱然在迷它還是無住、還是生心。生心有沒有真妄?也沒有。為什麼說個妄呢?就是你迷失而已。所以才告訴你這個叫妄、那個叫真,說真說妄,只是接引方便。所以雍正皇帝說:「大小乘佛法,只是如來接引邊事」,為了接引眾生,根本沒有什麼大乘小乘的分別。那是就眾生迷分上去作分別,要是真的覺悟了,就沒有所謂大乘佛法,也沒有所謂了義之說,了義與不了義都是戲論。所以文殊菩薩問維摩詰居士:「什麼叫不二法門?」維摩詰默而不答。文殊讚歎是真入不二法門也,沒辦法講,這是真心本性。所以正是無住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這佛號是什麼?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佛號就是佛念,就是覺悟的念。那覺悟沒有念頭,就是你一念覺啊!清楚明白,所以叫朗然,心再也不昏昧了。永明大師講:「與三世佛一時成道,共十類生同日涅槃」,這是真正見性的境界,所以念佛可以達得到。不是見性以後佛號還不斷,那個充其量是功夫成片,遇境界會不會亂,那還說不準,只能說他佛號念得熟、念得穩,如此而已。功夫成片不是真正的上乘功夫,而是要念到能所脫落,無念自念。大家學淨土都認為見性以後,念佛得理一心不亂,佛號會自己念,不是的。是你的心清淨,是覺啊!不再掉到有生、無生裡面去了,有生、無生對你來說都如同夢一場!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有生無生都不相干了,這個功夫是到家,是所謂的悟了同未悟。這裡的相續不斷,不是我們剛說的「一念接著一念,相續不斷」,那個相續還有斷續、接續。這相續是什麼?常現前。就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淨念相繼,很多修學淨土的認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叫淨念相繼,那只是佛號相續。如果你嘴上念佛,心裡面又想著別的事情,這個念就不淨。你從頭念到尾,佛七從第一天念到第七天,一天念十二個小時、十六個小時,邊念心裡面邊罣礙著,打著妄想,第一天,到念佛堂開始想家裡的事情,還有什麼事沒有處理好,第一天就這麼過了。第二天呢,又開始覺得約束不習慣,看看有沒有認識的人,去攀緣講一下話,第三天、第四天稍微好一點。第五天就開始打妄想安排回家的事。第六天那就動得更厲害。第七天就放野馬了,馬上要出獄了。眾生以為這樣叫淨念相繼,念頭從來沒有斷過,心從來沒有空過,只是稍微平靜一下,我們現在講麻醉一下,暫時讓它平靜,石頭壓草那不是功夫,石頭一拿掉草又長出來了,還長得更茂盛。所以學淨土,不是叫你石頭壓草,石頭拿掉了,你就起煩惱,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春風就是境界風、人事風,所以這種功夫靠不住。大勢至菩薩要是這等功夫,那怎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啊!這三摩地大概是假的吧。所以大勢至塗薩的淨念相繼,不是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那就跟凡夫沒什麼兩樣,他是念佛念到能所頓空,清淨本心豁然現前,他是這樣的境界,用一句佛號都攝六根。心不外緣,二六時中唯此一念,念到能所雙忘,佛號也不用再提了,這叫不念自念,不用刻意念佛,你的正念就現前了,這是我們要去努力的方向及目標,這種念佛才是真正的淨宗法門。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淨念相繼從來都被誤會、誤解,大勢至是等覺菩薩,是候補佛啊!觀世音菩薩作佛以後,他就變成候補佛,候補觀世音。所以他的功夫,絕不是凡夫可以想像的,如果就這麼佛號一句接一句,相續不斷,這個很容易做到,那每個人都是大勢至了,重點是在於淨念相繼。什麼叫淨?心對境及對一切人事物,不起心、不隨、不起妄念,應用如如,這叫做淨,接觸一切境緣,心不著在上面,這叫淨念。功夫用熟了,不會再起妄念,不會再被境界拉著跑,這叫相繼。這是真正的念佛三昧,叫做理一心不亂,這才叫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大家念佛有放般若光嗎?如果只是佛號一句接著一句,那是佛號不斷,念佛得點福報,要談功德還說不上。所以淨土法門雖然說為易行道,但是也不能夠散散漫漫的修行。你懂得這一層道理,懂得如何用佛號來降伏煩惱,這句佛號才放般若光。般若是智慧,「智能覺照,慧能頓除」,慧是有除滅、除斷的意思;智就是能覺察、能覺照、能夠覺斷,你有智慧。教下又叫作觀照,起般若觀照。所以這樣念佛即是念實相,這才與實相相應。你剛開始念佛,那是剛開始回頭,愈念愈熟,愈念功夫愈純,才從功夫成片,事一心,到能所不入。事一心,我們講的算是阿羅漢果。理一心,是菩薩破一分無明,這個叫作「理一心不亂」,所以要明白,不是佛號一句接著一句,就叫作淨念相繼。念佛不是拿石頭壓草,是你心裡面要真正轉過來。如果你沒有轉過來,那佛號念了幾十年,對你身心都不起作用,那就白念了。要在你起煩惱的時候,把佛號提起來,這才真正有用處。「小本有『一心不亂』之文,今本不云『一心不亂』,而專主『一向專念』。是所宗更為明確,更契眾生根機,彌顯慈尊恩德。」小本《阿彌陀經》,在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裡面,說到一心不亂,在玄奘大師的譯本裡面,是講一心繫念,《無量壽經》是講一向專念,打個妄想那就是二向不是一向,再讓妄想相續,那就是三向就不叫專,所以這個宗旨非常的明確。近代的淨宗,很少提倡要聽經、研究學習大乘佛法,因此淨土宗才變成今天的衰相,大家以為念佛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放下的人很少,就是因為沒有人學經教,沒有人講經,再者學經教的人,沒有真正念佛,只是拿著稿子、拿著經本上台念,沒有真正用功,只是在文字上做研究,這叫文字學人,這就導致淨土宗變成今天這種落魄的樣子。今天是彌陀聖誕,淨土宗古德讚歎:「圓超圓攝無量法門。」可是為什麼用在我們身上處處不圓?我們只會嘴巴講,圓超圓攝無量法門,到底怎麼超?怎麼攝?明明念佛是有念,其他講的是無念,有念跟無念如何相攝?念佛叫你借假修真,假本來空寂,真是恆常不變。身體是假的,生生滅滅,真心本性,是恆常不變。那怎麼能證真呢?在身體上做功夫,這都是現今學人的通病。所以我們印了一本書,叫做《唯心訣》,這是淨宗六祖,也就是阿彌陀佛親自告訴我們,六祖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今天彌陀聖誕就是永明大師的生日。這本書裡面把學佛人,無論是學教、學禪、學淨土的問題全部講出來,不要去翻成白話,不然一百二十種邪見會變兩百四十種,永明大師辯才無礙,他是得觀世音菩薩灌頂,灌頂之後再講經寫書則義如湧泉,他是真正有功夫的。他是兩宗的祖師(禪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師、淨土宗第六代祖師),甚至連閻羅王都崇拜他,把他當偶像,他往生以後,有一位出家人下到地獄,他看到閻羅王供著一位出家人的像,很好奇地問:「那個像是誰?」閻羅王上殿審案前,要先向永明大師作禮,閻羅王告訴他,是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所以連閻羅王都崇拜他。現今學淨土的人,只在事相上要求規矩,卻不在心態上要求,所以為什麼大乘佛法會衰落,這就是主要原因。學佛人到處搞迷信,求神問卜,看看能不能碰到哪一個大善知識,給他講兩句話,他就成道了。佛講了這麼多法,他是最大的善知識,你讀了看了都沒有成道,要找誰給你指點?那都是向外求,不向心裡看,不能覺察自己的煩惱習氣、起心動念,只注意到事相上,我這樣做有沒有犯戒?犯了戒以後,趕快再用什麼方法來懺悔,懺完之後再犯,犯完再懺,一輩子都在搞這種事情,這就是現今學佛人。為什麼說學佛的人多,真正有成就的人少,就是專注在事相、表面上。解經典只看文字,不入義趣,不懂得言外之意,所以互相不融通,分不清楚大小乘,說大乘、小乘都一樣,說大乘的基礎在於小乘,那是顛倒說。《華嚴經》講:「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大小乘你分不出來,以為事相上有做就叫小乘,小乘不是只在事相上,小乘也有心法。大乘它要求的就更嚴格了,在事相上它教你用智慧去開緣、去學習;心態上它告訴你,你對世間錯誤的觀念在哪裡?教你從心地上去轉變,這是大乘佛法。所以現代的淨宗衰敗,有人主張念佛只要第十八願,其他的都不要了,煩惱習氣也不願意改,說我信願持名就可以,其實真正信願持名的人,煩惱習氣一定改得掉,一定願意轉。我就碰過很多這種人,只是不好意思講罷了。所以對於佛法要發願去了解、去認識它。常聽到有人說,只要一句佛號就好,其他的統統不用學,因為沒有耐心看經典,就用這句話來搪塞,煩惱習氣轉不過來,說要隨緣,那叫隨業流轉,不是隨緣。隨緣跟隨業不一樣,隨緣是你的心沒有貪、瞋、癡;隨業是自己作不了主,貪、瞋、癡拚命起轉不過來,不趕快懺悔,還拿經典引祖師大德的話,來增長一切惡,這就叫顛倒慧。學到後來退心了,沒有動力了、搞不下去了,就說學佛的基礎在人天乘;越退越多,人天乘搞不下去了,難道還要退到地獄、餓鬼、畜生裡面去嗎?自己不肯轉,是個人的問題,這是學佛人應當要清楚的。居然還要反過來毀謗說,你們這些學經教的都是夾雜,都不老實。像他只有一句佛號,早課看報紙,晚課看電視,天天想念著娑婆,臨終想要求生淨土,有這個這麼好的事情?祖師大德講:「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永明大師講這一種人要求生淨土,他說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皈依誰都沒有用,這是阿彌陀佛講的話,永明大師說的就是佛親口說的,這是現代淨宗非常衰敗的一個現象。你們要是能夠回頭,知道自己的問題,反過來,那淨宗就興盛了。尤其能夠發願弘揚正法,弘揚正法不一定要升座,懂得一句就跟人家講一句,不要講閒話;會一段文就跟他講這一段,依經典而說,你自己用功修行,每一個人都能弘法。你要是不會講,那就轉貼講經或是祖師大德的正法。現代利用網路相當的方便,你的兩根手指頭這麼一動,幾百人、幾千人、甚至幾萬人就看到佛法了。真的像經典講的:「不動本處。而行佛事」啊!利用現代的科技,在凡夫位上就可以做得到。所以學佛的人要有智慧,利用現代的高科技來弘揚佛法。像早年是印書,印送經典,那現代要做的是電子書,普及率廣又環保、資訊又完整,也不會有流通庫存的問題。像現在我們光碟做的很少,很多人都在網路上看,而且光碟的畫質不好,甚至現在有的電腦裡面沒有光碟機了。所以要知道時代的趨勢是往哪裡走?將來小學生、中學生上課都是電腦,一台平板電腦,裡面用的都是電子書。現代要流通正法,就要製作現代化的東西-電子書,光碟也不環保,含有劇毒汙染環境;那麼印製書要砍伐樹林,雖然印刷精美,流通量還是不夠廣,所以只有用電子書本,電子書裡不僅有文字,還有音樂、影像,全部整合在一起。這是現代道場要做的,可以幫助佛法來流通。如果你不會講經沒有關係,每一個人願力不相同,但是目標要一樣,就是要能令「正法久住」。大家雖然在各個不同的行業裡面,不同的工作環境裡,但是要有相同的心,都是想要令眾生學佛,都是想要「修行」,那你就是菩薩,你就是護持正法的人。也許有些同修福報很大不用工作,可以在家裡用功,用功的時間以外,幫忙轉貼正法,或是幫忙打字上字幕,跟全世界的眾生結緣,你的行為一時周遍,就等於你講經。所以有智慧的人,一個小動作就可以成就無量功德,修無量的福報,這要是在古代做不到,即使十年、二十年前都做不到,現在可以。把正知正見、正法送到每一個人手上,以前是送到家裡面,現在是送到手上,我們透過網路,我們的頻道就直接內建在你手機裡面,現在的電視就可以上網了。錄放影機、光碟機也可以上網,都能收看到網路的講經。現在電子書很少人做,幾乎沒有人做,尤其在佛教裡面做的人相當少,他們所說的電子檔,就是一份文件檔,那個稱不上電子書。所以有心的同修,可以自己發心流通古大德的正法。為什麼提倡流通古人的呢?古人有修證,古人有智慧,你把他的智慧流通出去了,相對於增長你的智慧,讓人家越容易得到正法,自己就不受邪見。正法講的都是安眾生身心的法,你自己身心健康安樂,這樣做就叫功德無量。瞭解了大乘佛法,就要用心來弘揚,幫助佛法流通,每個人都是講經的大法師,不必披袈裟,個個都是,人人本具,那就要看你做不做了。你要真的做,嘴巴不用講,行為做出來,那就是真正的法師,不須要到學校來培訓,直接把祖師大德現成的,把它流通出去,你就是法師了,法師就是要流通正法,不流通正法、不修習正法,那不是法師。法師是一個尊稱,就像我們稱某某博士、某某學士,那是一個尊稱,所以不是只有指出家人,只要流通正法、修習正法、受持正法,都是法師。那為什麼稱你作大法師呢?你心量廣大,不但自己學,還願意幫助眾生,那你就是大法師-凡夫位的大法師。一般大法師是稱圓教十地菩薩,他入受職位,有能力教化一切眾生,我們藉佛菩薩的智慧來幫助眾生,那你跟他是同一心,佛法名詞講叫「同生性」。你這樣做,才像是一個皈依佛門的弟子,佛弟子有流通正法的義務,有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願力。《無量壽經》所說的一向專念,讓大家更容易瞭解、更容易懂,更契眾生的根器,特別顯示出祖師大德以及釋迦如來的高度智慧,還有這些祖師翻譯經典用詞的善巧。「彌陀無盡大悲勝願,方便至極,力用難思,凡聖齊收,利鈍俱被,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所以阿彌陀佛大悲勝願,大悲是讚歎他悲憫眾生,這個悲不是一般人的小情小愛,想的都是我的家庭,有些人毀謗學佛的人:你整天只想到自己要出離生死,整個家庭都不顧,多自私啊,只想到自己修行、自己安樂。這是不學佛的人說的。你愛一個家庭才是小情小愛,你一家頂多就四口,現在更少了,一家三口,甚至一家兩口,你把你一輩子的精力都花在這幾個人身上,這是小情小愛。修行是把你的精神體力,發揮在利益一切眾生上面,為什麼?修行本來就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所以叫大悲。這個悲是悲憫的意思,「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法裡面不用愛,用愛這個字,那是情見深重。佛在經典講:「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所以佛門講的大悲不是愛,愛是有我、有人,四相具足,都是對待,這不清淨。不是本性清淨的作用,那是迷失本性的作用,染用、迷用啊。所以阿彌陀佛發大悲勝願,開念佛法門,方便至極,力用難思,方便到了極處!力用就是講他超拔的力量,一般人想像不到,能夠同時接引凡聖,所以叫凡聖齊收。根器利的、根器鈍的,都能夠得利益,叫利鈍俱被。所以念佛法門又叫普等三昧,普等就是普遍、平等,能夠令一切眾生皆得念佛三昧。所有眾生受持了都能夠成就,這叫普等三昧。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方便裡面要是不究竟那不行,現代很多方便,太方便了,方便到連佛法都變質了。不能用學世間法的方法來學佛法,那不是究竟,世間法都是執著、有相、對待。如來在經典上講:「用世語言入佛知見。無有是處。」所以這個方便裡面要有究竟,才是真實方便。如果方便達不到究竟,那這個方便叫邪方便,不是正方便。沒有辦法讓你成佛,或叫不了義法,這個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