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3日 星期二

菩薩戒與五戒的差別 │念佛開示13-9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三)

菩薩戒與五戒的差別

悟顯法師講述

「菩薩戒」跟「五戒」到底差在哪裡?

菩薩戒大家都很清楚,依自性而起,以心為體,所謂「光明金剛寶戒」,這是菩薩戒的戒體;五戒是隨眾生這邊的業緣而制,它是依眾生的妄心妄識,就體上來說的話,發起的作用就不一樣,所以五戒不能見性。

菩薩戒可以,為什麼呢?這是盧舍那佛說的、是一切眾生本源、是一切菩薩的根源、是一切眾生的佛性種子。五戒是志在人天,而且為什麼說它不稱性呢?凡是講到「稱性」,就要從起心動念上開始要求,從起心動念上要求,能不能算稱性之法呢?其實也不算是。就像中峰國師講的,我們有一本《中峰禪師語錄》你去看,他告訴我們修學,你要是能覺察你的起心動念,知道念頭生念頭滅,這是生死,這些開示仍舊不是究竟的,仍舊是枝葉。眾生生死怎麼來?中峰禪師告訴我們,從你不見性而來,從你迷失本性而來,但一念迴光返照心源方能究竟,不是覺察你的起心動念。

現在有很多人能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個沒什麼稀奇,就好像你上戰場打仗,你看到敵人衝過來了,始終你就是看到敵人向你衝過來,而且你一直看著一直看著,沒有辦法把他除滅。你看著你的妄想,看到你的煩惱亦復如是。所以你能夠看到煩惱妄想,這些不足為奇,只是證明說你心有一點點靜下來。

五戒,它不論你的起心動念,它只論事相上。你事相上有沒有殺生?甚至有沒有透過這個殺的動作、這些殺的方法,把他的命給斷掉?如果沒有,那就都不算。盜、淫、妄、飲酒亦復如是。

菩薩戒,它是講不酤酒,連酒都不可以買,何況自飲,後面的四十八輕戒,有一條不得飲酒,所以比五戒來得廣的很多,而且菩薩戒從起心動念上,它就開始算是違犯。若講之究竟,就像我們昨天說的,你要是起一念計度分別心,在那裡思量算計世間之事,都是酤酒,因為酒能起罪因緣;世間之事能起罪因緣,就如同酒一樣。是好,你生貪,墮餓鬼道;是壞,生瞋,墮地獄道。不了實相,不知唯心所現,妄計遍計所執,以為實有,不知依他圓成。不知一切法因緣所生,就是不知依他;不知即心自性,就是不知圓成,圓成實性。所以墮畜生道,所以總是酤酒,在這裡沒有辦法出離,所以菩薩戒廣,五戒狹。

菩薩戒殊勝,能夠從初發心,你看盧舍那佛,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常誦一戒,為「光明金剛寶戒」。五戒,能幫助惡道的眾生到人道,幫助人道的眾生頂多生天,甚至連天道都未必,能不能出三界呢?不能出三界。出三界,最起碼你要修「四念處觀」,持比丘戒。所以五戒實在是太淺了,菩薩戒深廣無盡啊!所以稱為「十無盡藏戒」,十無盡戒,又是佛性種子,又是一切戒的根本,所以你持了菩薩戒,就是學大乘;持了菩薩戒,當然具足五戒。學五戒不具菩薩戒,為什麼?剛才分析的你就很清楚。所以我勸大眾要持菩薩戒,菩薩戒從心開始持,心與道合,才叫持;不忘失本性,不起造作分別,才是持菩薩戒。否則縱然事相上你不犯,仍舊是破戒,仍舊是波羅夷罪。五戒沒有講到這麼究竟,頂多在人天。

為什麼現在的人會只想持五戒呢?說實話,因為不想受約束,這第一個,這是最切近眾生的,不想受約束,菩薩戒廣,五戒戒狹,非常地少。再來呢,再講清楚一點,他不想成佛,為什麼呢?因為他好樂這個世界,他想說我還可以保個人身,萬一沒有往生淨土,還可以得個人身。

求生淨土實際上比做人容易啊!但信願持名即可,所謂萬修萬人去,你就一心願往,老實念佛,那你絕對往生。如果你起一念,我還有可能做人,我還想做人,還想在這裡保個人身這一念,那你就去不了。所以我說,講得更清楚一點,就是說這世間的人不想作佛,不想成佛啊!他不知道成佛是幹什麼,成佛他覺得太痛苦了,要離開他的家人、要離開他的錢財、離開他的房地產、離開他的這些有價證券,他太痛苦了,他受不了,甚至他認為成佛不知道是要去哪裡成,這些都是不解大乘,才會有的疑惑。總是怕落空,總是不敢前進。

龐蘊居士告訴我們:「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這世間本來是虛妄的,你不要作為實有,不要實諸所無;要空諸所有,一切有相你要能放下、要能看破,這是龐蘊居士告訴我們的。這個是中國佛教歷史上有名的大居士,有大成就,全家人都明心見性、都坐脫立亡,他坐化前跟我們講:「要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所以說「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要認佛性是有,你才能成佛,要知道眾生皆有佛性。不要把虛妄的這些幻化的境界,認為是實的,不可著空如芥子許;不可把空當作是有,即使如芥子許這麼一念、這麼一丁點都不可以。不可著空如芥子許,這就是所謂「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它的意思。

我們以上揀別了菩薩戒跟五戒。五戒它只在事相上,甚至你有一絲毫毀犯,你都會墮落,而且五戒約束得不夠,要想成佛這個沒有辦法。雖然有不殺、不盜、不邪淫這些名相、這些戒相,好像跟菩薩戒相同,但是這是外行人的看法,不了解菩薩戒的人的看法。你要是真正了解,你就知道名雖同,意義大不同,名同而義別。

如果佛教只有五戒,那佛教就跟其他宗教沒什麼兩樣,佛教最殊勝的地方,就是講四個字「明心見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人人本有,各個不無,這是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其他宗教著相,著相持五戒、著相修善;佛講離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所以不可以把五戒當菩薩戒,不可以把菩薩戒當五戒,只在事相上看,不從心性上去體解。如果從心性上體解的話,你這一生才是真正學大乘佛法,你就不會好樂世間,你就不會認為菩薩戒跟五戒相同。

以上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揀別,特別跟大家再做一次說明,希望你們能夠發無上菩提心,都能具光明金剛寶戒,以此戒能斷一切堅固煩惱,永斷無明,成就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