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6日 星期一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三) -電子書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三)

目 錄

修行的要領  

世尊是怎麼成道的  

門門皆可生淨土  

吃素不需要理由  

人身難得趕緊用功  

佛法與世法不同  

求生淨土的正確心態  

不動干戈致太平

菩薩戒與五戒的差別  

不自讚毀他戒怎麼持

大乘佛法中所說的因果  

斬草不除根 春風吹又生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

悟顯法師講述 

修行的要領

這近百年來,我們中國的佛教經過了戰亂,再加上又是末法時期,眾生根器確是陋劣。這陋劣就是非常不好的意思。對於修行明心見性,感到非常地害怕,甚至只要談到「明心見性」這四個字,每一個人都覺得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實際上,佛法就是要教我們這一樁事,而且是每一個人都做得到,因為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但是妄性本空,當體即真。所以無明一定可以破,煩惱一定可以斷,尤其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講的修學次第,是先破無明。

這個無明,你們不要用通途經教來看,因為近代的天台宗一些學經教的,他用的解釋方式是次第三觀,先空後假,再入中。這次第三觀屬於大乘的別教觀門,別教不是圓教。你修淨土就是圓教,它屬於一心三觀。大乘佛法的修學次第,先破無明,才來斷除你的俱生我執、俱生法執,才來次第斷。

無明,什麼叫無明?簡單來說,就是你對於心性不明了,不知道一切法從心所生,因為你迷失了這一點,所以稱之為「無明」。相反地,如果你藉由經教、藉由念佛、修行,從此開悟,名為始覺,這個無明算是打破。打破無明,你就會見到真如佛性,依真起修,我們常講的「稱性起修」,從這裡開始,先入見道位,見到什麼是「真性」,再入修道位,最後成就圓滿佛道。所以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先開圓解,開圓解就是先破無明。破無明,禪宗用直指人心,後世的禪宗用參究的方式;淨土宗用持名念佛,其他的使用經教,或是互相配合,都可以,都能夠打破無明,所以沒有這麼困難。無明就是你的見解,你不知道一切法即心自性,如果你曉得,這個無明就算是打破了,打破以後再來除習氣。所以為什麼「五利使」就是錯誤的見解、邪知邪見。錯誤的知見最容易破,只要你熏習經教、聽經,時間夠,你這個邪知邪見自然可以轉過來。所以學習大乘佛法,你要知道次第,知道先破無明,不要再聽到說要明心見性,自己又害怕了,沒有這麼困難啊。

你見得真性以後,我們中國人有一句俚語講得很好:「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真心本性不是你造作修行而來的,你自己就是一尊天真的大佛。踏破鐵鞋無覓處,當體即是,不必心外求法,不必頭上安頭;也無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為什麼?能念之心,全體是佛。你體會到這一點並不困難,可以用修行的方式悟道,也可以用很強的智慧力打開,讓你能夠見道。所以我們常講的,要先明心見性,這是歷代祖師大德,只要是大乘,他都是這麼教學人的。

你看為什麼佛法這麼興盛,就是教導你明心見性。佛法會在中國利益眾生,也是因為大乘的關係,它先教你見性,見性以後才算起修。所以你不要把見性斷無明看得很困難,好像高不可攀,實際上沒有這麼困難。那是因為近代天台宗這些學教的,所謂宗門教下這些學教的,家門不幸、子孫不孝,所以把大好的圓教觀門說為次第三觀,一切從此變質。不然你看智者大師,教導他的徒弟使用一心三觀。各宗各派的祖師,都是先教你明心見性,淨土宗也不例外。你去看看蓮池大師,他在《彌陀疏鈔》裡面,也是先這樣講。不光如上所舉的幾位祖師,你打開大藏經,從西天到東土,任何一個祖師註解經典,撰寫論典,一開頭玄義的部分,一定是跟你講真心本性。從這裡你就可以看得到,先「明心見性」,其他的都是枝葉、都是枝末,所以我們要清楚。

現代有很多人,講出來真的是貽笑大方,今天是二零一四年第一天,不妨講出來讓大家笑一笑。現代的學人,出家、在家標榜著自己,不談玄不說妙。我們看了,覺得他這個說法非常可笑,為什麼呢?他這是自抬身價。從前的祖師,他在講經說法、講述經教,一定要通《中論》跟《百論》二論,沒有了解《中論》跟《百論》,沒有資格談玄說妙,沒有資格講經,也就是說你對於大乘不懂。那這些人他通達了《中論》了嗎?通達了《百論》了嗎?既然沒有,又如何能夠標榜自己不談玄不談妙,他又有什麼資格呢?根本來說,沒有資格。如果說今天是永明延壽大師,他說他不談玄也不說妙,那可以,因為他有資格,他都懂都了解。如果是現代的人,什麼是玄?什麼是妙?茫然無知;出來講經,標榜自己不談玄不說妙、不看經典,以為老實念一句佛,這樣就算是有在用功,這樣就叫老實。藉此招來信眾,貪圖名聞利養,把自己凡夫位抬得跟祖師一樣高,這個叫做好求利養,根本就沒有這樣的程度。所以為什麼勸大家要學經教,講經的要講大乘經典,要了解大乘,要深信大乘。你說你不談玄、你不說妙,你要想想你自己有沒有資格,如果你沒有資格,你出來標榜,那確實貽笑大方啊!不光自誤而且誤人。我們祖祖相傳,祖師大德、諸佛如來,每一個都談玄說妙;講的都是眾生本具的真如佛性,不從外求。

如果佛教不講大乘,不講真心本性,那佛教沒有什麼意義,你學佛也沒什麼好學的。所以五祖弘忍大師說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對於心性不了解,你學什麼法都沒有用,沒有益處,都是門外打轉。那麼這些門外漢站在門外,向佛門裡探頭探腦的,不小心看了一些影子,他就以為他登堂入室;把門窗當作是殿堂,所以起偏執之見,生錯倒之心,盲修瞎練。

佛法要興盛,眾生學佛要能成就,一定是先明心見性,先把無明給打破,這叫從根本修。根本,這個煩惱的根本是無明,把無明給破掉,你知見正了,其他的這些煩惱習氣任運斷滅。你依性起修,必然能斷,不然你是從枝葉下手,你從枝葉下手,沒有辦法斷,斷了它又起來。所以為什麼阿難在《楞嚴經》上說的「猶隔日瘧。」就好像瘧疾一樣,每天都在發作,今天好了,明天又起來,就是因為阿難沒有見性啊!雖然多聞,懂很多,仍舊斷不了煩惱,何況不聞,何況你不願意看、看不懂、不想看。所以這一點在今天提出來,讓你們大家知道,佛法修學斷無明為先、見性為先。無明斷了,自然就能見性。無明不是最後才斷,那是次第修,屬功勛位。縱然讓你修到等覺,你也不見佛性。你現在凡夫修行,你見性了,跟諸佛如來,跟等覺菩薩,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把手同行。你所見到的,跟他證到的完全一模一樣。不然,縱然你修到了等覺,你也不見佛性,正是如此。希望大家能夠抓住修行的要領。

世尊是怎麼成道的

今天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日子。按照佛門的習俗,應該說慣例,今天都會喝臘八粥,為什麼要喝這碗粥啊?這是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

釋迦牟尼佛在還沒有成佛以前,總是心外求法,做無益苦行,這是他示現在這個世間給我們看到的。六年雪山苦修,總是沒有成果,都是因為不見性的緣故。不明心性又做無益苦行,所以身勞心苦,修行修到後來,骨瘦如柴,甚至差一點喪失了生命。幸好這個時候有這麼樣的一碗粥,釋迦牟尼佛喝了精神百倍,從此不再向外攀求,但反觀自性而已。這個就是他為我們做的示現。

如果一個學佛人不明心、不見性,所有的這些言語、造作都是無益苦行,沒有益處的,對你修行沒有好處。所以我們學佛人要知道,修學佛法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要修大乘,只有大乘才有辦法。很多人都感嘆自己業障重,沒有辦法成佛,當然這是末法時期眾生的現象,而你們所感嘆的並不是真的,因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沒有一個眾生少的。

這個如來智慧德相不用向外攀求,也不用透過修行,是每一個眾生本自天成,學佛要先識得這一點。你沒有辦法直下見性,所以藉由經教熏習,藉由念佛、持咒、種種禮懺,懺除業障、打除妄念,讓你能夠反觀,能夠見到佛性,這一些都是要仰賴大乘佛法。所以對於大乘佛法你要有信心,越是業障重越是要學,捨離大乘佛法,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成佛。越是習氣重越要熏習,你要把習氣除掉,也唯有使用大乘佛法,它才除得乾淨、才除得徹底。這都是我們在釋迦牟尼佛成道日,喝臘八粥的原因。除了告訴我們不要做無意義的苦行,還有一個就是要你心不向外求,要以法乳滋養法身,用佛法來養法身,也只有這樣子,你修行才會成就,學佛才能夠斷煩惱。

現在有很多人背大向小,背棄大乘佛法,不務正業,盡落在身體的覺受上。以為成道跟發神通是有關係的,跟這個色身、八觸在那裡打轉,都是落在覺受當中出不來。或是調呼吸,住著於呼吸之上,你以為你自己的心定了,你以為你的心安住了,結果呢?住在色身上,分析色身,越分析越貪愛。不知道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不知道這四大無性無生,本如來藏。所以妄生取捨之心,總是心外求法。

凡夫迷失本性,取著四大以為色身,所以你們常講的,要好好保養、好好照顧,借假修真,還不忘替自己貪愛之心再做一點裝飾。二乘人迷失自性,所以不曉得四大本如來藏,生厭離之心,總是墮在愛憎分別,都不能成道。這一些都是我們應當在這一天要做警惕的,所以為什麼各個道場煮這個臘八粥,就是要讓大家能夠迴光返照,修學大乘。不是讓你貪口腹之欲的,不是讓你在那裡打妄想的,這一個表法我們要清楚它的用意。你自己要深信大乘,心不退轉。越是覺得自己習氣重,越要修、越要相信大乘佛法。

有一些人學了幾年,也沒有真正學到,就是站在門口往裡面看,看到了桌子、椅子、板凳,他就以為他自己登堂入室,以為自己已經學好了。結果習氣一來,他自己頂不住,反過來毀謗大乘。他就告訴你他以前也是研究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他是用研究的嘛,佛法是用修的,不是用研究的。他也學過一些大乘經,他總覺得就是沒有用,這是他用功的方式錯誤,不是佛法沒用啊!

如果離開了大乘佛法,所有的行持都是無益的苦行,包括你修小乘「四念處觀」,也是無益苦行啊,小乘種種的行法都是無益苦行,為什麼?不能見性。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他修了很多法、修了外道法,為什麼越修這色身越差;這色身就比喻作我們的法身,法身越來越瘦,越來越沒營養。後來得到了大乘的法乳,才真正地滋養了法身,今天喝粥是這個意義,是這樣的表法。所以他才能夠夜睹明星,見性成佛,知道能見之性,是心非眼。他六根接觸六塵,真正在見的是佛性,起作用的是佛性,乃至盡大地山河國土皆是自性的顯現。所以六祖講:「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何其自性本不生滅。」這個都是真正見性的人說的話。而且不光他見到真如佛性,也同時見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每一個人都可以圓滿成佛。所以你要相信釋迦牟尼佛說的話,相信他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的,絕對不會錯。

我們之前講過《朱子治家格言》,我們要把它改一下,我們講:「眾生在迷,大乘不可不學。」你就是越迷惑越要學,你不學那就加倍迷惑、加倍顛倒。你不要想說你煩惱伏不住,因為你還不識得它空,所以你伏不住。它就跟這個泥鰍一樣,一直在那裡竄動,你想抓牠,牠就跑掉。你識得它,原來這個泥鰍只是幻影而已,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有。你不要起心去破它,也不要隨著它而起舞,它只是影子而已,不是真實。所以說《金剛經》講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世間的相如此,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也是如此。你能識得這一點,見性就有希望,你就不枉費這一生遇到大乘佛教。

現在還有很多修淨土的,把淨土學成了小乘。淨土教你「執持名號」,沒有教你「執著名號」。淨土講的欣厭取捨心跟你的愛憎心是不同的。所以《華嚴經》講,如果你認為「此土此最勝,顛倒非實義,不能見自性。」認為娑婆是染,極樂是淨,你心中生染淨、生愛憎,總是落在意識當中,不能見性。淨土宗不是這樣教的,那是你愛憎心、取捨心、分別心。

你知道這個世間是染,生出離心,不起憎心、瞋恨心。知道極樂世界,這個欣求心所欣求的淨土,是你自性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禪宗祖師講的本地風光。賢首國師說的:「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你要了達這個道理。不要想說我做一點五戒,修一點十善,再加上念一點佛,這麼乘除加減,在那裡分別、卜度,做如是種種世間的思量、算計,臨終就想往生淨土。你要往生淨土,你對這個世間要目空一切,對於世間你要放下,完全不在意;目空一切,見到的一切都放下,聽到的一切都放下,無論善惡、染淨統統放下。不是放下境界,放下你這一念分別的心,這個才叫淨土。

《維摩詰經》說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若淨了,佛土就清淨。所以不離當處而生淨土,永嘉大師說的:「不離當處常湛然」,讓你反觀,你才能見到。想要向外求覓,你見不到,所以說:「覓即知君不可見」。反觀,心不取法這才能見到,這個才叫淨土宗。不是你生愛憎心、取捨心、瞋恨心,認為娑婆世界很汙染,極樂世界很清淨。對於這個人世,你生起討厭的心、憎恨的心,甚至耍臭脾氣。你以為你很放得下,實際上都是我執我見的展現,《金剛經》講四相具足。所以你天天念佛都是無益苦行,為什麼?學淨土的學人都很清楚,你要認為娑婆實是苦,這天天都很苦,一天到頭,一年到頭,都是愁眉苦臉的。所以為什麼佛教會衰敗?就是在你們的臉上看不出法喜,看不出自在。什麼原因呢?你不了解今天臘月八日為什麼喝臘八粥的原因。你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怎麼見性的,你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怎麼成道的,總是盲修瞎練,亂搞一通;拿著太阿劍亂砍,這阿彌陀佛名號就跟太阿劍,亂揮啊,結果揮到自己,把自己傷得頭破血流,沒有斬掉煩惱反而自傷。所以今天要跟大家講,讓大家明白,佛教修學要修學大乘,以大乘為主。要愛樂大乘、守護大乘、修習大乘,這個才行。

大乘有八個宗派,隨眾生的根,隨你過去的因緣,方便修行。你喜歡學密的,歡迎你學密;喜歡學淨土的,歡迎你學淨土,這個才叫做大開方便之門。實際上無論多少個方便總歸一竅,所以《信心銘》說的:「百千方便總歸一竅」,你這一竅要是通了,那真的是「一理通,萬理徹。」你就得大自在。你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時成道,與三世佛一時成道,共十類生同日涅槃。這「同」跟「一時」就是見性之時,沒有別時、沒有異時,也沒有異處,也沒有別處,同時同處成道,所以叫「同圓種智,同成佛道。」跟一切眾生同入佛道、同入毗盧性海、共入彌陀願海,這個道理都一樣的。   

今天利用這一點時間跟大家講,希望你們能夠知道為什麼要喝「臘八粥」,不是讓你搞熱鬧。相信今天很多道場都很熱鬧,吵吵鬧鬧,這個沒有用啊。希望你們能夠知道修學的方向在哪裡,應該往哪裡去走,往哪裡去修,真正把習氣除掉,把煩惱除掉。說到底也無習氣可除、也無煩惱可斷,這個才是事實真相。學大乘的人應當要清楚、應當要了解。對於大乘佛法一定要有信心,越是迷惑越要修學,這才有出離迷惑、出離三界六道輪迴的一天。

門門皆可生淨土

我們剛唱迴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修行淨土法門,就是要求生淨土。所以我們心心念念都是迴向「願生西方」。

有一些人可能會有疑問,往生淨土一定只要念阿彌陀佛嗎?念其他的不行嗎?其實淨土法門,它的攝受非常地廣大,除了外道法、二乘法,你修學不能往生以外。這個二乘,我說的二乘是指你沒有發大乘心,要聽清楚;沒發大乘心,你根本不相信有極樂世界,所以不能往生。你要修「四念處」、「三十七道品」求生淨土可不可以?可以,這個是沒有問題的。所以《無量壽經》講四十八願,裡面第十九願跟第二十願,「聞名發心」跟「臨終接引」,願文裡面說到:「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重點是「發菩提心」,求生淨土就是菩提心,發心求生淨土這一念,它就算是菩提。因為你開始想覺悟了,發心「修諸功德」,這個修諸功德,它的範圍就太廣太廣了,但是要記住是功德。這「功」要與心性相應;「德」要與自性的德能相應,這個才叫功德,所以叫「修諸功德」。也就是說要與出離法相應,奉行六波羅蜜。這個就是大乘佛法,特別強調大乘。所以你說除了持名以外,能不能往生?可以往生。你從這裡看,你就很清楚,「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只要你堅固不退,一心念我,願生我國,臨命終時,必生極樂。不光你絕對往生,而且阿彌陀佛親自過來接引你往生淨土。

你看劉遺民居士,他就是誦持《法華經》;窺基大師、玄奘大師他們學的是唯識,連唯識宗的祖師彌勒菩薩都發願弘揚淨土,也都在西方極樂世界;天台宗智者大師、章安灌頂大師這些祖師大德;禪宗的永明延壽大師,有太多的禪師,統統都是學禪而後求生淨土。所以你說修學其他的法門,能不能往生?是肯定的,可以往生。

你看《淨土聖賢錄》裡面,有念阿彌陀佛往生的,有念觀世音菩薩往生的,有讀《無量壽經》往生的,也有讀其他經典往生的,所以都可以往生。也有人持往生咒求生淨土,近代黃念祖老居士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蓮華龍尊上師,他也是學密導歸淨土。所以我們學佛人要依經典,經典上它的意思我們要懂得,不可以用自己狹小的心量,來否定其他的修行方式。如果你是用這個凡夫心,在否定其他的法門,包括持咒、持大悲咒、持其他的咒,你去否定它,你是毀謗正法。毀謗正法的,《無量壽經》講不能往生。「唯除五逆。毀謗正法。」你臨終十念都沒有用,因為你的業障太重。我們要清楚,特別是修學淨土的。

《維摩詰經》上說:「心淨則國土淨,菩薩欲淨其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一個人的心如果清淨,遠離分別、遠離顛倒夢想,那你就往生極樂,你就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重點在於什麼?在於你心清不清淨。《觀經》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什麼在作佛呢?心在作佛。如果心汙染,那就作凡夫、作眾生。如果心清淨,與佛性相應;標準在於與佛性相應,跟真如本性你能契合,你能見道,那絕對往生,絕對沒有問題。

在淨宗,又有特別的願力加持,屬自他二力並用法門。你自己發願,又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你,即使沒有修到明心見性,也能往生淨土,何況是真正有修有證的。所以我們要曉得,你不要沒有信心,你不要想說那是佛菩薩、祖師大德的境界,這個就叫做「下劣心」。不光我們中國的祖師大德求生淨土,各宗各派的祖師都有求生淨土的,也都成功了。

我們再看觀世音菩薩,他可不是念阿彌陀佛的,他是修「耳門圓照三昧」。就是你們現在學淨土的人,認為是夾雜的、認為是不了義的、認為沒有一句接著一句、這麼一念接著一念,這樣子來修。所以你看觀世音菩薩「耳門圓照三昧」,他就不是用持名的方法,他也成功,他在西方極樂世界,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是補處佛,未來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各個求生;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文殊菩薩「十二大願」,求生淨土。所以門門皆可入,門門都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你自己心裡面,對於法、對於佛法沒有搞清楚,你在這上面生起了法執,生起了叫做「所知障」,你有所知障,所以你在這上面解不開,你沒有辦法把心量打開。給你講持名念佛,你就變成暗鈍,你就執著,反而是因藥得病。這念佛是破你的執著的,可是你不曉得,你反而執著給你的藥,因藥得病,沒有真正發揮它的藥效,沒有真正發揮念佛的力量,把你的我執、把你的法執去掉,所以才造成有現在的這些狀況。

我今天要講的就是大家心量要打開,眼界要擴大,淨土法門接引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能往生。凡具信心者,都能往生。這信就包括願、包括行;有信一定要有願、要有行,這才能夠百分之百往生到西方淨土。如果你學的是外道法,學的是世間法,乃至帶世間心學佛法;這個很重要,帶世間心學佛法,你世間心不死、偷心不死、因循苟且,想說這個世間你再沾染一點,你再慢一點再放下,等你兒女大了再放下、等你老了再來放下,如果你是存這種心,用世間心在學佛法,那這個絕對不能往生淨土,念阿彌陀佛也不能往生。為什麼?你沒有做到心心迴向,所有善根要心心迴向,心心念念求生淨土,你這世間心沒有放下,雖然學佛法,只是得一點人天福報。所以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做。

很多學佛人到後來沒有成功,就是因為世間心沒有放下。學外道典籍的,那自然肯定不能往生,因為根本不相應,在外道典籍裡面沒有講西方極樂世界,他也不相信。所以這個一定要清楚,怎麼樣子才能夠往生西方?

淨土法門確實大開方便之門,接引眾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修諸功德,都能往生。只要你心心迴向,願生淨土,臨終一定可以達到西方極樂世界。希望大家要能夠打開你的心眼,放寬你的眼界,要能夠包容一切法門、包容一切眾生。這個法門當然限定在佛教之內,離開了佛法,那就不算是方便法,所有的方便都是虛設的,就是邪方便。希望大家能夠謹記。

吃素不需要理由

過年過節一定不可以殺生吃肉,這是佛弟子一定要做到的。還有,不要煮葷腥給家人吃。一年剛開始,要有個好兆頭,絕對不煮葷腥。在過年的時候,你煮葷腥,你殺人全家,你家就會有災殃。所以,絕對要求學佛人要吃素,因為特別有一些人在過年過節時,會隨順人情,會自己亂開緣。

你的開緣不是要幫助眾生,而是要殺生,殺生就不叫開緣,而是造業了,因為你是在損害眾生。所以,不光是過年過節,包括平常的時候都不可以煮葷腥給人家吃、幫人家買,一切皆不可。也許你覺得這樣好像很不通人情,但是你要曉得,你這人情是會換來命債的,你可以仔細去計算一下,這樣子做真不划算。

佛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講的那位仙人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彌勒菩薩將來成佛的時候,他會制一條重戒,就是「不可吃肉」。吃肉就是犯重戒,犯了佛陀的戒律。所以彌勒菩薩稱為「慈氏」。他提倡素食,提倡不殺生。從這一部經就可以看得出來,吃肉就等於殺生。不光是經典上有講,在《大智度論》上也有說,「吃肉」就算是殺生,為什麼呢?因為肉不是自然生長而有,一定要奪取眾生的生命後,才能夠吃得到。所以在《大智度論》中龍樹菩薩告訴我們,吃肉就等於殺生。

因為有很多人會投機取巧,他認為:「我沒有殺牠,都是市場殺完後我才買回來的;我有做到只買『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你以為這樣子就可以免除殺生的罪過嗎?實際上仍舊免除不了。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上特別強調,在他滅度以後,要所有的佛弟子全部都要吃素。受三皈依的要吃素,沒有因緣受三皈依的,你也要吃素,反正學佛就是要吃素,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的藉口。你也不要再取巧,過年過節不要自己開緣,你一開緣,你殺這麼多眾生、你煮這麼多的眾生,將來牠們一定會來報復你,來討命債;而且會加倍,因為眾生都有瞋恨心。而且,你殺生就等於殺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因為這些眾生都是你過去生的父母親,佛法也講孝道,但不是只侷限在你家庭,佛教把你的狹隘的愛欲心打破,讓你知道有三世因果,這些眾生統統都曾經是你的家親眷屬,都是你的父母師長。你吃眾生肉等於吃父母肉、等於吃你師長的肉。以通三世之理來說,你等於在造五無間罪─殺父殺母。犯一條五無間罪都會墮阿鼻地獄,何況你常常吃,常常殺,那真所謂是「萬劫不復」。你不要聽我講,過年過節不要殺,你平常的時候就敢殺。所以我們要補充,無論是過年過節,平常的時候、任何時候,乃至夢中,連作夢都不能殺生,這就要從意業上去斷殺心,口腹之欲要放下,這才是真正願意遵守佛陀的教誡,你才能夠說自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是彌陀弟子。

這一點一定要遵守,尤其是過年過節的時候,千萬不要煮葷腥。我這樣講,一定一大堆人又要起煩惱了。沒關係,你起煩惱只是一下子,但是,你若是殺生那將是永劫輪迴,永遠都要還命債。一旦他找到你的時候,他不會放過你,不會饒恕你。所以一定要知道因果的可怕。你學佛了,自己要發慈悲心、要發菩提心,要能令一切眾生覺悟;要幫助他們學佛,幫助他們出離生死,怎麼還忍心吃他們身上的肉?度他們,救他們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吃他們的肉!菩薩戒講要「方便救護一切眾生。」方便救護,就是用你的方法,用你的人脈,用你的關係,用你所有的能力,方便救護一切眾生。這是菩薩行的第一條綱領,第一條原則,這條做不到,你不可能成佛;學道,不會成就。因為佛不殺生,佛救度一切眾生。你要學佛,你要當佛的弟子,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上規定我們一定要素食。這一點非常地重要。希望大家不要人情,要有智慧去面對這些問題,要能夠確實做到不殺生,也不要煮葷腥,也不要買葷腥食物給人家吃。這樣你修行才有一點點進步。

人身難得趕緊用功

古德講:「受盡三塗血火刀,百千萬劫暫時饒,今生不把彌陀念,空在人間走一遭。」這首偈頌是警醒我們學佛人,每一位眾生在三塗受盡苦報,曾無休息。經典上比喻頭出頭沒,頭沒的時間非常地長,出頭的時間非常地短,所以說受盡三塗血火刀,這是講在三塗惡道當中受盡苦難。

這一生有因緣得人身,佛在經典上講這「人身難得,猶如須彌穿針,猶如盲龜浮木。」在《菩薩處胎經》裡面講的「盲龜浮木」,這是講得人身的機會非常稀少,比盲龜浮木的機率還要少,比須彌穿針還要困難。須彌就是妙高山,從妙高山上放條線下來,在山底下有一根繡花針,中間有毗嵐猛風在那裡障礙,風吹著線,從山頂上落下來,這條線要剛好穿過這根繡花針。你要得人身比須彌穿針還要困難,所以得到人身要好好利用,不要拿來造業,要好好學佛,要勤斷惡業,要能打破無明,用這一生虛幻的人身,來成就真實的功德。

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聽聞佛法,那又是難上加難,在末法又能遇到正法,那無過此難。《楞嚴經》講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有種種不同的邪知邪見,你一不小心馬上被汙染了,馬上受到這個邪見的損害,即使得人身,也不一定能遇到佛法,遇佛法還要認真修行。所以說第二句講「百千萬劫暫時饒」,你在三塗的時間非常地長,現在好不容易出來了,得人身了,暫時饒恕你一下子;你遇到佛法,要趕緊藉著修行來求出離,不然只要一口氣喘不上來,馬上又墮三惡道,所以說百千萬劫暫時饒。你現在受的苦是暫時停止而已,不是真的停止。

所以佛在經上講「樂是壞苦」,終究會變壞,在壞苦之外還有苦苦,人世間說不完的苦,可是你們都把它當作是樂,以苦為樂,苦中作樂,這苦不是身心皮肉的。這無常大鬼,你的煩惱習氣在惱害你,不是只有身體,不是只有你現在暫時的感受、心裡的感受。是根本無明、見思、塵沙纏縛住你。你現在有一點喘息的機會,你不要造業,因為「百千萬劫暫時饒」,你只是暫時不受苦,並不是真正離苦得樂。

「今生不把彌陀念」這一句是勸我們要好好地念佛,求生淨土。你不好好念,那真的是「空在人間走一遭」。你這一生是空過了、是白費了,你這一生的人身沒有意義。從小念書,長大工作,結婚賺錢生小孩,老了等死,這個是每一個人的循環。不管你事業做得再大、再有名都一樣,免不了這四個字「生老病死」;在生活上有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這是每個人都有。你如果不好好念佛、不好好修行、不好好用功努力,一口氣不來,馬上下三惡道。所以三惡道離我們有多遠呢?一口氣而已啊!實際上離得很近,尤其是末法時期,尤其是現代,眾生的貪瞋癡特別重,調伏不了,所以你一定要老實念。老實念就是提起一句佛號,一切不管萬緣放下,不要懈怠、不要懶散、不要放逸、不要失正念,就這麼一直念下去。也不求一心、不斷妄想、也不求開悟、也不求證果、也不求見佛、見菩薩,統統都不求,這叫「行起解絕」。修行修到這樣子,才有成就的希望,還不是真正成就,要這麼用功、這樣精進,不然你人生是空過,你空在人間走一遭。

實際上說這個空,也不是真的空,為什麼呢?你又帶了一堆業走了,只是對沒有成就的來說,是撲了個空,但是對你下三塗那可是加了許多業。你造了很多的業,而且你不覺得這個叫業,等到你要面對果報的時候,那你就知道完蛋了,無人能救啊!地藏菩薩也不可能幫你,他沒有辦法幫你受果報。所以《地藏經》講:「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這地獄的苦是苦到這樣子啊!

過年要跟你們講一講地獄,讓你們醒一醒,不要整天大紅大紫,馬上就臘月三十,最後一天啊!也許有些人今年就是最後一天,也許活不過這最後一天,不要想說很高興過了一年,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有什麼好高興的?你道業成了嗎?習氣斷了嗎?如果沒有,那馬上就要面對死亡啊,有什麼好高興的。如果你今天了生死了、生死了了,那可以,這叫「法喜充滿」,不是世間人的開心,這叫法喜。所以用這一首偈,在今天我們最後一天共修,給大家提個醒,希望大家能夠覺悟,這是真正的好話。不然跟你講恭喜發財、跟你講新年快樂,這些都是空洞的話,沒有意義。講這些祝福的話,不能了脫生死、不能成就道業,對你一點幫助都沒有;你聽了高興一下結個好緣,來生受苦的時候誰受苦?是你受苦啊!

所以在最後一天臘月三十,最後一天你要想到你道業成了沒有?佛號念好了沒有?一心了沒有?得三昧了沒有?要檢點一下,對這個世間放不放得下?看不看得破?事來罣不罣礙啊?事去留不留心?兩頭勘驗,順逆境界當中要能夠提起覺照,一切時中要能綿密不斷,能夠老實念佛。那麼你才能夠平安地度過下一年,才能夠證得無量壽。所以這首偈大家要記得,「受盡三塗血火刀,百千萬劫暫時饒。」你今生如果不好好念佛,那真的是空在人間走一遭。有再多的錢、再有名都沒有用,因為免不了生死、免不了輪迴。而且現代的人輪迴不是到三善道去,多半都是墮三惡道,因為從小就造業;年紀大了福報到了,業造得越重,殺生殺得越多,你有還不完的命債,受不完的湯塗、火塗、刀塗,這叫「三塗」。所以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清楚,希望你們能夠更精進、更勇猛,不要懈怠、不要偷懶。不要過了年,家親眷屬聚在一起,就開始講是非、造口業統統都來了。想說放假,你就跟著放逸,那就不是修道人,不是真正的學佛人,學佛人二六時中老實念佛綿密不斷。

佛法與世法不同

我們修行要很明確地知道,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只會讓你輪迴,世間法做得再好,也都出不了三界。不管你多麼地盡責、多麼地負責任,就世間人講的,你是個好先生、好太太、好爸爸、好媽媽,但是這些都是虛妄的,到頭來是一場空,沒有一法可得。就好像「汲焰水而欲滿漏卮,折空花而擬栽頑石。」什麼叫汲焰水?取陽焰,這陽焰夏天很熱看起來像是一灘水,你取陽焰而欲滿漏卮,漏卮是破的酒器,現代人講破的杯子、破的酒杯。你把陽焰要灌到破的酒杯裡面,你能不能做到?陽焰本來沒有啊,漏卮─破的瓶子、破的酒器,那也不可能裝滿。所以說祖師講的「汲焰水而欲滿漏卮,折空花而擬栽頑石。」虛空沒有花,你想把它折下來,還想要栽在頑石之上,種植在石頭之上。把花種在石頭上,那它根本活不下去,也根本沒有花,縱然有也沒有辦法活,何況沒有。所以這個世間確實如《金剛經》講的「如夢幻泡影」,世間之事應當遠離,不要那麼在意,不要那麼執著。對於佛法要能夠深信,因為有太多的相似法混在佛門裡面,你要能夠揀別出來。

世間人講孝道,佛法也講孝道,可是佛法講的孝道,是教你孝順至道之法。世間人講的孝道,是孝順你愛欲的對象。如果你貪著父母,你就會孝順你父母,什麼都順著他,他愛吃肉,你就買肉給他吃,這個都是幫助他造業,讓他輪迴得更苦。佛法教你的孝順,除了滿足父母親世間的這些基本需求以外,還要能夠勸他學佛,勸他出離三界,不然你縱然世間做得再好,家庭照顧得再好,對你父母再孝順,釋迦牟尼佛講仍舊不能報答你父母的恩德。為什麼?因為他還在三界六道裡輪迴。

現在有一些人特別地愚癡,以為講孝順,它就是佛法;講世間的孝道,他就是能夠成佛。佛門也提倡孝道,但是跟你想的不一樣,外道就用這個相似法,要來混佛門的經典,讓你誤以為佛教只有做世間的善事、只有做世間的好事,孝順而已,甚至認為《弟子規》就是佛經,搞得大家不能明辨,以為把《弟子規》做好,他就能成佛了。還有更離譜的,有的道場早晚課都誦《弟子規》,這個就不叫道場了。佛門的早晚課就是《禪門日誦》,你個人的早晚課,你可以自己訂,但是絕對不會是讀世間典籍。你可以讀大悲咒,你可以讀《金剛經》,可以讀《心經》,你可以念佛百聲千聲,這個都可以當早晚課,但是絕對不看世間這些書。

我跟同修講了一個比喻,這一些愚癡無知的人,就好像他看到摩托車跟腳踏車都有輪子,也有龍頭,也有照後鏡,他就以為我先騎腳踏車,騎久了,它就能變成摩托車。他也告訴你摩托車即使跑得再快,也是從時速一公里慢慢地往上;腳踏車也是一樣,它也是可以到達摩托車的速度,只要時間長,有耐心就可以到達,問題是它畢竟不是,畢竟這個世間法不是佛法,所以學《弟子規》比之於佛法,就像我們剛才舉的例子。這愚癡的人不曉得,好的摩托車時速可以高達二百公里,而且是在短時間內,佛法就是如此。世間的孝道是絕對沒有辦法的。

摩騰、竺法蘭大師告訴我們:「狐非獅子類」,狐狼不是獅子;「燈非日月明」,燈光再亮,也沒有辦法跟日月相比;「池無巨海納」,這個水池怎麼能跟大海相比;「丘無嵩嶽榮」,一個小山丘怎麼能跟我們的五嶽相比、跟嵩嶽相比。所以世間法沒有辦法達到佛法的境界,就好像我們剛才舉的這個腳踏車跟摩托車的比喻。但是這些無知的人,以為世間法只要認真做,這個腳踏車就會變成摩托車,甚至會變成汽車、變成飛機,這個叫打妄想。

我們剛才講的「汲焰水而欲滿漏卮」,世間是虛妄的,他想要把它做到圓滿,那是做不到的。「折空花而擬栽頑石」,空中根本沒有花,他誤以為有,認世間為實有,一切佛事皆猶如虛空花,都是一樣的。那他以為真的有這個世間,把虛空花當真,還想把它折下來、摘下來,種在頑石之上。所以我們舉了種種的例子,大家要清楚世間你做得再好,終究不會成佛,《弟子規》再怎麼學,你也不會有成就,這是肯定的。

我們舉了這麼多的例子,相信大家就應當清楚,如果你還是邪思不斷,那我只能說你善根福德因緣不夠,你這一生要成佛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們佛弟子要有正知正見,你不要把空花要栽在頑石之上,不要取陽焰而欲滿漏卮。要知道佛法如同獅子,跟群獸不相同,而且獅子一吼百獸腦裂;佛法如同大海不是池水,佛法如同嵩嶽,佛法如同日月,不是一般的燈、一般的山丘所能比的。這一點大家要清楚,你能相信這一點,你就真正地相信佛教。

以上是跟大家作說明,希望你們能提起正知正見,這些是祖師大德在經典上、在開示當中,跟我們講的比喻,你一定要記得。這世間是虛妄的,你不要認為實有;你做得再好,你有再多的錢、再有名,終究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有一樣你帶得走,所以你只是徒自辛勞而已啊!佛在《楞嚴經》上說,這個世間的眾生只是「虛受輪轉。妄受苦報。」他在這個虛幻的世界當中,生起種種的造作,所以導致了輪迴也是虛妄的,可是他偏偏把虛妄當作是真實,所以說為可憐憫者,非常地可憐。我們一定要覺醒,一定要來修行,只有這樣子,你才能夠在這一生當中,用這個虛幻不實的人身,把它轉化成無上的菩提。

求生淨土的正確心態

我們在這個世間,你要做一個人,那要遵守五戒十善。「五戒」大家都很清楚,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身三、口四、意三這十條。那麼,求生淨土的一個關鍵,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講過很多次,祖師大德的著作開示裡面也都有說到,你往生淨土在於「信願持名」,這三個資糧不可以缺少,尤其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要一心嚮往,不要貪戀娑婆,又欣求極樂,這個就如同「抱樁搖櫓」沒有辦法前進。

有一些人學淨土他想說,他也害怕這一生沒有往生淨土的把握,也就是說他來生不一定生西方,所以心裡面總是擔心著、害怕著。那麼他就想說我來修個五戒、修個十善,要來保人身。實際上存著這種心,能不能往生淨土呢?這是沒有辦法的。因為你的心不是真心、不是切願,你還有擔心害怕。你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你有懷疑,所以你才會生如是想念,才會起這一種不正見,又想求生淨土,又想保個人身,你們想想這種心態是非常矛盾的。祖師講你求生淨土,你就一心願往,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會辜負眾生的,阿彌陀佛不會打妄語,他講:「汝一心正念直來,吾能護汝。」也就是說你一心念佛,他一定可以接引你;四十八願裡面有一願叫「臨終接引願」,你要臨終得阿彌陀佛接引,你就要心心迴向,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淨土,絕對不會有,起一念我要再來保個人身,得個人身這一種世間意。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講的:「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你做世間事那是沒有辦法,在這當中不能有世間意。你還想要保個人身,這個就是世間的意念,世間的貪愛之心,你沒有肯把它放下,還冠冕堂皇地說:「人也要五戒,也要十善。」修五戒十善也是要迴向求生淨土,不是要讓你來保個人身。如果你起了這種世間意,你沒有辦法覺察,那你叫做信心不具足。

所以回去你要跟自己講:「我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我沒有別條路可以走,縱然有我也不想去,我也不願意去走另外一條路,我就是修行淨土法門,我就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願望絕對不會改變,這個心念絕對不會退轉,也不會想說我要來保個人身。所以你對於極樂世界的信心,從這裡你可以勘驗得出來。如果你沒有至心信樂,你沒有心心迴向,你就還會想說,我可能再來做一點善、做一點好事,我來保個人身。實際上你的人身保不保得住呢?說實話,保住了那又如何呢,來生得人身,不一定遇佛法,一得人身有隔陰之迷,你這一生修學的全部從零開始,你全部忘光。那麼碰到不好的緣,尤其是末法,這人事的環境、物質的環境這些緣一年比一年還要更為惡劣,你想說你來生還要得個人身,你成佛有希望嗎?縱然讓你得到;那何況是沒辦法得人身,為什麼?因為你心裡面愛欲太重、貪瞋癡太重,念佛沒有得利益,伏不了貪瞋癡、伏不了你的煩惱習氣、你的貢高我慢等等的這些問題,你來生就只能到三惡道去了,到三惡道想要再出來,沒有這麼簡單。再出來,你不一定遇到佛法,又是後生之事啊。

往生淨土,你就要有一個堅決的願心,絕對不改,不要一絲毫苟且、一絲毫因循,想說我再來做個什麼,萬一極樂世界沒有去。沒有萬一,只有一定,一定求生,沒有萬一去不了的。你這個「萬一」就是你的疑心,這個「疑」是菩薩,乃至修行人最大的障礙;你自己在「疑」,你都還不曉得,你在懷疑淨土法門,你在懷疑自己的善根,甚至你懷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無量壽經》。你依人不依法,而且這個人是個凡夫,我們不講誰,這個人就是你自己。依著自己的猜想,依著自己的推算,所以導致往生沒有把握,甚至臨終不能往生。

我今天講的這個很關鍵,你一定要清楚。念佛你就老實念,「信願行」要具足,不要再存有一絲毫「我來保個人身,來得點人天福報」這種念頭。人天福報是有漏的,享福的時候一定造業,一定會造很多的業。所以為什麼我們所做的這些善根,全部求生淨土,全部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求世間名利,不求世間種種的享受。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大家回去好好從頭到尾仔細地看過、仔細地反省、仔細地檢點一下,你是不是跟佛的願,願願相應。你的心、你的願望是不是心心求生淨土,不能有一絲毫苟且,不能有一絲毫懈怠散慢。希望你們能夠覺察,能夠發現自己的問題,並且把它改正過來。

不動干戈致太平

古人講:「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這是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你都要知道的。以我們淨宗來說,學道就如同在城牆上守衛一樣,保護你的心城,不讓你的心向外攀緣,向外放逸,也不讓外賊來入侵,所以說:「學道猶如守禁城。」怎麼守呢?「晝防六賊夜惺惺」,白天的時候要防止你的六根攀緣。這六根又叫做「六賊」,它會攀緣,它會敗壞你的功德,會偷取你的家寶,所以說「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祖師講的「晝防六賊夜惺惺」,白天的時候你自己要攝心,這個白天也就是你醒著的時候,要能夠攝心念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切不管;做什麼事情,什麼樣的人事現前,隨緣應之。這個隨緣應之,一般人不好體會,總是隨「業」應之。這業就是自己心裡面的業習,一碰到境界,你的業習馬上被勾引出來,馬上就發動,那就不叫隨緣。

隨緣就是什麼?無住生心,心無所住,不住於世間法上。而生其心是什麼?就是提起正念,這是講修行上。如果你功夫純熟,無住就是生心;心無所住,真心本性朗然顯現,所以無住即是生心。還在修行位的時候、修道位的時候,那要先學無住,對於世間你要放得下,這是無所住。這放下不是口頭放下,不是因為得不到,所以你不管他,這個都不叫放下。有的叫放棄,有的叫放逸,不是真正放下;有的是出於無奈、絕望,所以他放下。這些都不是真正從心裡面放下世間,所以說的無住生心,就要你隨緣而不攀緣。

這攀緣不是你跟人家講話,你跟人家談事情叫攀緣,是你心染到境界上,認境為實有了,這個念頭就叫攀緣。所以為什麼祖師教我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雖然用,但是心裡確實不在意。你念佛人的心願就是要求生淨土,就是要降伏煩惱,除了這個以外,其他的一切放下。再好的人,跟你再好、感情再好、親情再好,這些也都是夢幻泡影。所以祖師講:「夢幻空花,何勞把捉。」一切是虛幻的,你不要想說他要能夠永遠,能夠長久,如夢幻泡影啊。這叫「晝防六賊」,白天的時候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要是離相,這個六賊當場消滅;如果著相,本是無上妙明淨圓真心,就妄為色空及與聞見,那就變凡夫。那晚上呢?「夜惺惺」,尤其是人在休息的時候,現在的人睡很多,白天要睡,晚上也要睡;沒事退休了在家,混吃等死也要睡。講這個話不好聽,但這是事實。所以總是昏昏沉沉、總是提不起正念來,更不要說要他晚上能夠保持清醒。那麼你心昏昧,你就愚癡,你就沒有智慧,你怎麼能夠降伏煩惱?所以古德講的「晝防六賊夜惺惺」,就是要你晚上也要提得起正念。白天提得起,晚上也提得起,一切時處都提得起,就好像在作戰一樣,就好像在站崗一樣。「晝防六賊夜惺惺」,就是怕敵人來攻,敵人來搗亂,這個敵人不是別人,就是你的煩惱、習氣。

那麼「中軍主帥能行令」,最重要的在於你的心這中軍主帥,它能夠號令你的六根,能夠控制住它,能夠把心安住在道上,這叫「能行令」。能夠不隨世間意,能夠起佛知佛見,能夠消亡能所,這叫能行主帥之令。那麼妄想本空,五陰非有,佛法與世間法俱是戲論,都不可得。但是你生病的時候,用佛法當藥來對治,一旦病好了,所謂「藥到病除,藥病俱亡。」就是最後的「不動干戈致太平」,所謂上兵伐謀。上兵伐謀,你就能夠知道從你的思想上、從你的觀念上下手,把心念轉過來,自然不會隨著境界流轉,不會隨著境界流浪,所以最後你能「不動干戈致太平」。

古人問祖師云何是道?祖師前面擺著一個瓶子,告訴他「雲在青天水在瓶」。這就是道,還是本來如此啊,沒有一絲毫有特異之處,這才是真正心空無住,這個就是我們佛門講的「道」。所以要不要打仗呢?要不要起對治心消落煩惱?所謂「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那你要先識得生死涅槃有如虛空花,你才有這樣的境界,才有這樣的心境。所以我們念佛從淺到深,從入門到出纏,這出纏不是禪定;出離煩惱,煩惱又叫纏縛所以叫「出纏」。從入門到你斷證,到你出離煩惱,到你有修證都可以使用。

念佛法門不是你想像的這麼淺,不是你搞個五戒十善,你就能夠得念佛三昧,不是靠你五戒十善可以得念佛三昧的。你看天人他也有五戒,也有十善,而且是上品,還加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還有禪定,他能得三昧嗎?那個不叫三昧,他那個叫「未到定」,也就是功夫不到家,不是般若波羅蜜。你真能念佛,心不著一切,即是大布施;真能念佛,能夠體察無生,即是大般若。所以說一句佛號總攝六度萬行。不是凡夫、人天、二乘這些小法所能比的,絕對不是,也沒辦法比,根本不能放在同一個平台上來做比較,因為人天乘是世間法,不是佛法。

清涼國師告訴我們,佛在世的時候說的法的內容有五種,稱為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是五乘。但是人天二乘不是佛法,不是出世間法,它是屬於世間法,人天二乘是屬於世法,不是出世間法。所以你不能想說我用人天乘來作念佛的基礎,這個就是非因計因,本末倒置。那念佛要以信、願、行為資糧,以菩提心作基礎,所謂「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才是正確的。你用世間法這個沒辦法,最後還是輪迴,而且世間法是可壞之法,可壞之法作你菩提的根基,那這菩提必然可壞。你所證的連偏真涅槃都不是,偏真是非真,還偏於真,雖然不究竟,但是趣向真如了。你用人天作修行的基礎,那你偏真涅槃都達不到,最後就是黃龍禪師說的「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祖師講的「假饒修到非非想」,仍舊有頂墮之災啊,所以給你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只是人天乘最頂了,最後還是墮落,因為統統都是外道。

《大智度論》裡面說的什麼叫做法供養?修實相法,說實相法,這個才叫做法布施、法供養。不然其他的都是外道。達摩祖師說若不見性,一切法、因果等法、人天等法統統都是外道。所以你要清楚,凡是大乘都是這麼說,尤其是淨宗。淨土宗不歷次第,他可以從凡夫位直接超升,直證阿鞞跋致,圓滿無上菩提。它不歷次第,沒有經歷次第,所以這是不可思議啊!超情離見。無奈你不能了解,不能信受,所以沒有辦法,你不能好好用。你要真的好好用,你就會像祖師講的一樣,「晝防六賊夜惺惺」。最後你功夫純熟了,那確實「不動干戈致太平」。

菩薩戒與五戒的差別

「菩薩戒」跟「五戒」到底差在哪裡?

菩薩戒大家都很清楚,依自性而起,以心為體,所謂「光明金剛寶戒」,這是菩薩戒的戒體;五戒是隨眾生這邊的業緣而制,它是依眾生的妄心妄識,就體上來說的話,發起的作用就不一樣,所以五戒不能見性。

菩薩戒可以,為什麼呢?這是盧舍那佛說的、是一切眾生本源、是一切菩薩的根源、是一切眾生的佛性種子。五戒是志在人天,而且為什麼說它不稱性呢?凡是講到「稱性」,就要從起心動念上開始要求,從起心動念上要求,能不能算稱性之法呢?其實也不算是。就像中峰國師講的,我們有一本《中峰禪師語錄》你去看,他告訴我們修學,你要是能覺察你的起心動念,知道念頭生念頭滅,這是生死,這些開示仍舊不是究竟的,仍舊是枝葉。眾生生死怎麼來?中峰禪師告訴我們,從你不見性而來,從你迷失本性而來,但一念迴光返照心源方能究竟,不是覺察你的起心動念。

現在有很多人能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個沒什麼稀奇,就好像你上戰場打仗,你看到敵人衝過來了,始終你就是看到敵人向你衝過來,而且你一直看著一直看著,沒有辦法把他除滅。你看著你的妄想,看到你的煩惱亦復如是。所以你能夠看到煩惱妄想,這些不足為奇,只是證明說你心有一點點靜下來。

五戒,它不論你的起心動念,它只論事相上。你事相上有沒有殺生?甚至有沒有透過這個殺的動作、這些殺的方法,把他的命給斷掉?如果沒有,那就都不算。盜、淫、妄、飲酒亦復如是。

菩薩戒,它是講不酤酒,連酒都不可以買,何況自飲,後面的四十八輕戒,有一條不得飲酒,所以比五戒來得廣的很多,而且菩薩戒從起心動念上,它就開始算是違犯。若講之究竟,就像我們昨天說的,你要是起一念計度分別心,在那裡思量算計世間之事,都是酤酒,因為酒能起罪因緣;世間之事能起罪因緣,就如同酒一樣。是好,你生貪,墮餓鬼道;是壞,生瞋,墮地獄道。不了實相,不知唯心所現,妄計遍計所執,以為實有,不知依他圓成。不知一切法因緣所生,就是不知依他;不知即心自性,就是不知圓成,圓成實性。所以墮畜生道,所以總是酤酒,在這裡沒有辦法出離,所以菩薩戒廣,五戒狹。

菩薩戒殊勝,能夠從初發心,你看盧舍那佛,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常誦一戒,為「光明金剛寶戒」。五戒,能幫助惡道的眾生到人道,幫助人道的眾生頂多生天,甚至連天道都未必,能不能出三界呢?不能出三界。出三界,最起碼你要修「四念處觀」,持比丘戒。所以五戒實在是太淺了,菩薩戒深廣無盡啊!所以稱為「十無盡藏戒」,十無盡戒,又是佛性種子,又是一切戒的根本,所以你持了菩薩戒,就是學大乘;持了菩薩戒,當然具足五戒。學五戒不具菩薩戒,為什麼?剛才分析的你就很清楚。所以我勸大眾要持菩薩戒,菩薩戒從心開始持,心與道合,才叫持;不忘失本性,不起造作分別,才是持菩薩戒。否則縱然事相上你不犯,仍舊是破戒,仍舊是波羅夷罪。五戒沒有講到這麼究竟,頂多在人天。

為什麼現在的人會只想持五戒呢?說實話,因為不想受約束,這第一個,這是最切近眾生的,不想受約束,菩薩戒廣,五戒戒狹,非常地少。再來呢,再講清楚一點,他不想成佛,為什麼呢?因為他好樂這個世界,他想說我還可以保個人身,萬一沒有往生淨土,還可以得個人身。

求生淨土實際上比做人容易啊!但信願持名即可,所謂萬修萬人去,你就一心願往,老實念佛,那你絕對往生。如果你起一念,我還有可能做人,我還想做人,還想在這裡保個人身這一念,那你就去不了。所以我說,講得更清楚一點,就是說這世間的人不想作佛,不想成佛啊!他不知道成佛是幹什麼,成佛他覺得太痛苦了,要離開他的家人、要離開他的錢財、離開他的房地產、離開他的這些有價證券,他太痛苦了,他受不了,甚至他認為成佛不知道是要去哪裡成,這些都是不解大乘,才會有的疑惑。總是怕落空,總是不敢前進。

龐蘊居士告訴我們:「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這世間本來是虛妄的,你不要作為實有,不要實諸所無;要空諸所有,一切有相你要能放下、要能看破,這是龐蘊居士告訴我們的。這個是中國佛教歷史上有名的大居士,有大成就,全家人都明心見性、都坐脫立亡,他坐化前跟我們講:「要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所以說「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要認佛性是有,你才能成佛,要知道眾生皆有佛性。不要把虛妄的這些幻化的境界,認為是實的,不可著空如芥子許;不可把空當作是有,即使如芥子許這麼一念、這麼一丁點都不可以。不可著空如芥子許,這就是所謂「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它的意思。

我們以上揀別了菩薩戒跟五戒。五戒它只在事相上,甚至你有一絲毫毀犯,你都會墮落,而且五戒約束得不夠,要想成佛這個沒有辦法。雖然有不殺、不盜、不邪淫這些名相、這些戒相,好像跟菩薩戒相同,但是這是外行人的看法,不了解菩薩戒的人的看法。你要是真正了解,你就知道名雖同,意義大不同,名同而義別。

如果佛教只有五戒,那佛教就跟其他宗教沒什麼兩樣,佛教最殊勝的地方,就是講四個字「明心見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人人本有,各個不無,這是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其他宗教著相,著相持五戒、著相修善;佛講離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所以不可以把五戒當菩薩戒,不可以把菩薩戒當五戒,只在事相上看,不從心性上去體解。如果從心性上體解的話,你這一生才是真正學大乘佛法,你就不會好樂世間,你就不會認為菩薩戒跟五戒相同。

以上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揀別,特別跟大家再做一次說明,希望你們能夠發無上菩提心,都能具光明金剛寶戒,以此戒能斷一切堅固煩惱,永斷無明,成就佛道。

不自讚毀他戒怎麼持

我們在講菩薩戒的時候,有提到這十重戒裡面有一條叫「自讚毀他戒」。那麼我們學習佛法,絕對不可以自讚毀他。如果你為了顯示自己的好處,顯示自己有德,隱他人好處,令他人受毀,這是菩薩波羅夷罪。

我們受持大乘菩薩戒,要讓佛法可以興盛,要讓正法可以久住,所以不可以毀謗大乘,要讓眾生能生起大乘正信。所以這一條戒牽涉到三個重點,就是你的身、口、意,不光是口不自讚毀他,身亦不自讚毀他,乃至意業也不自讚毀他。這三業都在弘揚大乘,守護大乘,而且愛樂大乘。口呢要讚歎大乘;身呢要行大乘之道;意呢要與佛行相應,也就是與真如本性相應。了知一切法從心所現,心現之法當體即空,這就是從意業來守護大乘,愛樂大乘。也就是我們剛講的這個三業,你都能夠守護大乘佛法,那就是做到了不自讚毀他,也是能夠令眾生生起大乘正信。

相反地,如果這個人知見不正,為了自己的德行,為了自己的功德,你如果不為大眾說明,不為你的同參道友說明,只是要博得好名聲,讓人家覺得你很有修,那同時你也是犯了自讚毀他戒。為什麼呢?自讚,不光是讚歎自己,所謂自讚就是讓人家覺得自己好。毀他,你如果看到大乘佛法受毀謗、受傷害,你不加以為其澄清,為它說明,那你是令眾生毀它,甚至亦自毀大乘正信,也是毀掉了你自己對於大乘佛法的這個正信、正念。所以這「自讚毀他」,它是語帶雙關的。

還有身、口、意,你的身、口、意三業要令眾生起大乘正信,你這一條戒才持得好,所以不能夠只像俗人一樣,好樂自己的名聲、好樂自己的面子。當看到有人用世俗法,或是二乘法、外道法破壞佛教的時候,你就要用你的身、口、意三業盡全力地護持佛法,讓這些想要毀壞正法的人,對於佛法的傷害減到最低,甚至讓它完全消失,讓這些邪說完全消失。不然你縱然口不毀他,你的意、你的身也是毀他的;雖然口不出惡言,都說一些好話,這一條戒你也持得不好,為什麼?因為你帶有我相在裡面。菩薩要無我利他,想到能起眾生的大乘正信,所以這一點很重要。

這一條戒你要做得好,除了要愛樂大乘、守護大乘,自己對於大乘佛法要能夠深信。你的意業要能深信;你的口業要能稱誦,所以天天要讀經;你的身業要能禮拜、要能行道。行道不是只有在佛堂裡面經行、繞佛,是在於你六根對六塵境界的時候,都要能夠讚歎大乘。什麼叫讚歎大乘呢?就是要行大乘法,這個才叫究竟圓滿的讚歎。對於這個身你要能夠不執著,最起碼你早上不能貪睡、不能貪吃,這個都是讚歎大乘,都是愛樂大乘、守護大乘。身體感觸不要執著,你的口不貪好味、鼻不貪好香、眼不貪好色、耳不隨聲轉,這個統統都是讚歎大乘、都是守護大乘。

對於大乘佛法,你要能夠讚歎;對於外道法、邪見法,你要讓它消失,你持自讚毀他戒才持得好。所以不能只有想到我嘴巴不說別人過失、不說他人過失,這一條戒,如果你只這樣理解的話,那這個佛法會消滅。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經,他底下的徒眾、他的弟子有過失,他都直接喝斥。如果按照世俗人的觀念來看,那釋迦牟尼佛天天都在自讚毀他。但是佛陀的弟子經過釋迦牟尼佛的教訓,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各個他都開悟,各個都有大成就。

就像你家的小孩,如果他犯嚴重的過失,你當然要嚴厲地喝斥他,讓他知道你這麼做是會傷害眾生的。如果你只想修你自己的口業,譬如說小孩玩火了,玩火不光會燒身,還會害到鄰居。如果你只想修你的口業,說我不要自讚毀他,我不要罵小孩,我不要罵他,他會以為他的行為是正確的,他會以為他的觀念是可以的。以致後來犯下大錯,犯下不可原諒的錯誤,那就是你的過失,所以不能只想自己的口業,不能只想自己的身業、意業。

菩薩最重要的要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怎麼樣能利益眾生,你就要怎麼樣去做,不能用世俗五戒的這種觀念,或是小乘戒的這種觀念來看大乘菩薩戒。如果你用這種世俗的觀念來看,你用小乘的觀念來看,那確實你在生活上是處處遇難,你就墮於八難當中。這些八難就是不遇正法,你遇到了不能做等於沒有遇,學了大乘,受了大乘的菩薩戒,但是不知道怎麼行,依舊是小乘心,所以你就墮於八難當中。這八難你不要就事相上來看,總的來看,它就是不遇佛法,尤其是不遇大乘佛法。所以看看你自己是不是墮在八難當中,是不是墮在災難裡面。遇到佛法你還不能做,你還要懷疑、你還要猶豫、還要再等等,等你有空、等你有時間,那你就墮在八難當中了。

這一條大乘菩薩戒裡面的「自讚毀他戒」,今天提出來再跟你們大家做一個強調,讓你們知道要怎麼來修、怎麼來行。你懂得怎麼做了,你就與光明金剛寶戒,也就是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你就完全相應。所以菩薩戒你持一條,其他的條都具足,尤其是《梵網經》;《梵網經》這是盧舍那佛他所制定的大乘十無盡藏戒,你學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光大乘戒你具足了,小乘戒你也具足,人天善法你也具足。所以它的境界有這麼高,利益有這麼殊勝,你只要流通,你只要讚詠、講說、讚歎大乘菩薩戒,生生世世不墮惡道,這功德非常地大,不會墮惡道。而且你沒有往生淨土,你即使再來也都是大富大貴,常常得遇正法。所以一定要流通大乘梵網菩薩戒,要流通大乘戒律,使佛法可以興盛。

你不光自己要能受持,還要為人演說,如果你不能為人演說,你就做給他看。演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表演,真正你把它做出來。當然這當中不帶利養心,也不帶我相,只是就四個字,就希望「正法久住」,就這個心念,你就這麼去行,一定可以做得好。你做好了,你也契入,別人也受益,都是令眾生生大乘正信;同時你也護了眾生的慧命,你也離開了攀緣心,你也離開了貪取之心。所以十條戒都具足,又是紹隆三寶,又是不說他過。這一條你做好,全部都具足,隨舉一條都是一樣的,所謂「如人食蜜,中邊皆甜。」你吃這個蜂蜜,無論從中間開始吃,從旁邊開始吃,它都是甜的。

還有一個比喻,就好像這個蜂蜜,無論你是帶到北方、帶到南方,它都是甜的。到哪裡它都是究竟圓滿,所以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心行當中,皆有菩薩十無盡藏戒,這是你本來就具有的如是德相,不從外得,今者但是你的本性光明顯發,你的本性透露出來而已,並不是另外你又具足了一條戒,又把一條戒做到了,不是的,只是復本心源,究竟清淨而已。

所以這一條「自讚毀他戒」,你要按照我這裡跟你講的,你要這樣持守,除了你不帶利養心來毀謗他人以外,還要做到身、口、意三業你都要能夠受持。從身、口、意三業受持光明金剛寶戒,受持大乘戒法,而後讚歎大乘、愛樂大乘、守護大乘,使這些邪見、惡業都能夠消除,你這一條戒就能夠持得圓滿,而且還能令眾生起大乘正信。希望你們能夠聽得懂我今天要講的意思,莫生邪見、邪語,莫起邪業。

大乘佛法中所說的因果

我們跟大家在講經台上,講解了什麼是大乘佛法。大乘以一實相印,講不生不滅,緣起性空;小乘講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佛告訴我們要修學大乘,要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心不住著世間法,也不住著出世間法,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八大人覺經》上講,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諸行無常,它是生滅的,所以教我們要觀察,不能迷在生滅法當中。跟你說生滅,實際上也不是真有生滅,是你迷失本性以後,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所接觸的緣轉變了,又因為你執取的關係,所以妄見有生滅相。可是一般人總是把生滅法當作是實有,所以釋迦牟尼佛對這一類的眾生就告訴他,要能善於觀察這諸法是生滅的、是變化的、是無常的,這一點學大乘的人也應當知道。因為現在在佛門很多人都不曉得,總是認為這世間是有的、是實在的,所以才會以為因果是不空的,甚至認為它是相續不空、轉變不空,但是這個說法跟佛經相違背。

佛告訴我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你要善於觀察;這個是我們用小乘來看,用三法印來看,它就違背了小乘的三法印,何況是大乘的一實相印。大乘講體空,根本沒有相續轉變這回事。所以你不要認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個觀念是不對的。若因果不空,那因果是萬法嗎?如果是,那它應當是空;如果不是,那更有一法出於萬法之外,那你就心外取法了,你是外道。如果認為萬法不空,因果是相續的、是轉變的,所以它是有的,那就違背了佛陀教我們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所以一個出家人講經說法,你要用大乘一實相印來看;如果他講的是小乘,你要用三法印來勘驗,這樣子你就不會被迷惑了,你就不會認法為實有。如果你把法當作是實有的,那你就會心隨境轉,整天落在善惡當中、對待當中、能所當中,不能出離。我們淨土宗雖然教你求生淨土,但是不是教你在這當中生分別心、生取捨心、生能所心、對待心,只教你知道娑婆汙染,極樂清淨,但是不是教你起對待,生厭惡心。《華嚴經》講:「若生如是想。此佛此最勝。顛倒非實義。不能見正覺。」如果你認為這裡染那裡淨,或那裡染這裡淨,總是落在染淨對待、落在善惡分別當中。如果你還把這些分別當作是實法,認為因果轉變它是有的,認為因果它是實法,那你這是邪知邪見。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就是因為它會轉變,所以說它空,說它生滅;就是因為相續,所以說它不實。你在外面聽到所謂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觀念是錯誤的,這知見是不對的。我們用三法印,不用大乘一實相印,用三法印來看就知道,他完全違背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小乘來看就已破盡無餘,何況是大乘。

大乘講當體即空,比小乘更為殊勝,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夢幻泡影。所以你在這個世間碰到的,無論是順心的因果、違心的因果,順你的意的、違你的意的,不管是相續多久,或是一小時也好,或是一百年也好,佛告訴我們「如夢幻泡影」不可執取,就好像在作夢一樣;不管夢中你是夢見自己長命百歲,或一百年、一千年,或是只有一剎那,但畢竟是夢啊;或是你夢見自己遠到他方,或是下了地獄,畢竟你都只在床上而已啊,所以佛教我們應作如是觀,這是大乘。

大乘不是給你講這種世間生滅相續之法,佛法跟你講無生。世間的這因果有沒有呢?不壞於因果,有因果之相,但是相上虛妄,體性空寂,根本沒有所謂相續之實啊。甚至龍樹菩薩在《中觀論》,把因、緣、果這三個為我們分析,把世間人認為因果相續、實有因果的概念把它給破解了,教你在因果生滅的當下,直接體察無生無自性。所以我們學佛人要曉得,自己的心是不是認為法是實有的,如果你認法為實有,你就會被這兩句話給迷惑了,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是認法為實有,是大邪見,這知見是不對的,連小乘尚且不作如是念。小乘是墮斷滅空,不是真正的涅槃,但是它也已經超出三界,雖然未達究竟,但是畢竟證阿羅漢。

大乘更為殊勝,一念頓超不歷次第,所以不是被這些生滅相、相續相給障礙,也不屬於大乘佛法,不屬於世間的這些因果。為什麼?世間人認為的因果是天在主宰;佛法講的因果是唯心所現。世間人總認為有一個人在審判,有一個人在那裡記錄著你的善、你的惡,但是大乘佛法講神明記識,什麼神明?就是你的神識,是你神識造作留下來的業習種子,所以講唯心所現。這唯心所現,這大乘講的。你造作什麼種子,它就變成這個業因;那現在在造作的它又變成果,所以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的當下就具有因果,所以跟你講因果同時,這是唯識宗《瑜伽師地論》講的,正在造作的當下,即因即果,為什麼?你為什麼會造作呢?就是因為過去有種這個業習種子,現在起現行,現在起現行變成未來之因,但是它又是過去之果,所以因果同時。

所以你念阿彌陀佛,你當下就成佛,一定成佛啊,所以說極樂世界即唯識故,這就是唯識,不是小乘,不是人天所說的因果,他講的因果是認為有一個玉皇大帝在那裡管著,他不知道唯心現量,不知道唯心所現。所以大乘講的因果是講唯心所現,種子即是俱因即是俱果,它是過去行為所造作下來,一造作以後遺留下來的,所以能夠起今天的現行,今天的現行又是未來之因,它因果唯心,因果同時。所以眾生念阿彌陀佛一定會成佛,這是肯定的,絕對沒有錯。你造惡業一定會下三惡道,唯心所現啊,但是相續轉變它是空的,為什麼呢?因為當下俱因俱果,因是本位,果亦是本位,所以說它相續轉變統統都不可得,當體即空。那麼這個講比較深,有機會我們講經再來跟你們分析。

所以跟你講萬法皆空,跟你講因果不空,這個人有問題,這個知見大有問題,這是墮在世俗知見當中。好像有「萬法皆空」,這是佛教的用詞,但是「因果不空」這句話,就把你拉回來了世間,讓你在三界六道輪迴當中出不去。所以為什麼講無上醍醐給你加毒藥,給你摻毒啊!一般人對心性不懂,對實相不了解,我們剛才講因果同時,講大乘唯心因果,一般人沒有辦法了解,所以會被迷惑,導致知見不正,落在世間法上,落在善惡業果造作之上,不知法法唯心。

你要老實念佛,你要如法起觀、如法持咒,才能夠永出三界,不落世間,這個才是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因果,而且因果唯心的關係,所以周遍法界,《華嚴經》講:「五周因果。」這五周不是指世間善惡。印光大師講:「凡明心性者,必能深信因果。」就是這個唯心因果,不是世間人認為的善惡、因果等法。達摩祖師講:「若不明心,世間的善惡、因果等法是外道法。」這個道理就非常清楚。所以淨土宗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為什麼你念佛就是在造作現行,現行念佛,那這個念佛的種子就是將來成佛的種子,所以眾生一定能夠成就無上佛道,念佛一定能超出三界六道輪迴。希望大家在這裡能夠留心,能夠提起正知正見,不為外道、邪見、惡人所迷惑。

斬草不除根 春風吹又生

《無量壽經》,我們把四十八願跟你們講解完畢,這四十八個願,願願都是「稱性」的。我們怎麼跟佛的心相應呢?在現在就是依靠念佛的方式,除念「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因為淨土宗是易行道,只要你肯念,深信、切願、按定六字洪名,你的心完全地專注在「彌陀名號」上,自然你就跟四十八願相應,你也跟「真心本性」相應。一旦相應,自性的功德就會任運起用,能夠消除業障,能夠打破無明。所以念佛這一法,大家要諦信不疑,深信釋迦牟尼佛所言決定不虛,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接引眾生。無論你是上根,無論你是下根,都能夠得「普等三昧」,都能夠消除業障。不是說下根的沒辦法,上根的比較快,不要作這樣的下劣想。這都是眾生無始來的習氣太過於嚴重,覺得自己業障深重,覺得煩惱沒辦法斷。給你「念佛法門」你也要懷疑,你也要猶豫,甚至還要覺得自己根器很差,這些妄想是沒有必要的。

《彌陀要解》裡面告訴我們,凡是講到「信、願、行」,第一個要信自心是佛,第二個要相信自己絕對可以成佛,這「六信」;相信「自心是佛」,而且還要相信自己決定可以成佛,這個信才叫做「真信」。你這個信有基礎,提起佛號來就有力量,你面對妄想、面對境界的時候,你不會害怕,你可以很肯定地老實念,越念越沒有味道。為什麼越念越沒味道呢?「味如嚼蠟」。不是越念心越浮躁,又看到佛、又看到光,這個在淨土宗好像是瑞相,但是你一生「貪著心」,那就不好。所以真正念佛念得好,他沒有什麼境界,念到後來確實「味如嚼蠟」,可以把你的妄想伏住。

我一講沒有味道,你們一定嚇一跳!為什麼會沒有味道?因為不起念,心不落色、受、想、行、識,這個時候才真正有好消息。所以念佛要真的具有信、願、行,不是要搞一些特異,做一些奇怪的事情,也不是要你在念佛當中去想要見到佛像、佛光,這些沒有必要想,你只要單提這一句佛號。你也不管妄想如何紛飛,也不管無明破了沒,就這麼老實念下去。那麼在這個佛號當中就帶有「信願行」,因為你心裡面只有佛,沒有其他的想念,時節因緣到來,確實可以打開本來,可以親見「自性彌陀」,可以往生「唯心淨土」。

所以說西方極樂世界只在目前,十萬億程不隔毫端,從來沒有障礙。現在有障礙,就是你的心亂了,即使念佛,妄想伏不住。縱然伏住妄想,你又生起聖解的妄想。什麼叫「聖解」?殊勝、瑞相、輕安,這些統統都不是好的現象,所以你要真正踏踏實實地念。不要求神通,不要求這些瑞相,只管念下去把妄想伏住,用佛號把妄想伏住,自得心開,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心裡還想要再假其他方便,還想要見佛,還想要見光,那這一念心就叫做「攀緣心」,這一念心就叫做「偷心不死」,世間心沒有捨離,沒有放下。你還有一念想要伏住煩惱、伏住妄想,這一念也是「貪瞋癡」。

所以念佛,祖師講的:「老實念,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所以要你從朝至暮,綿綿密密,字字句句,深信切願,靠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這個佛號自然能夠把你無始劫來的「貪瞋癡」清除乾淨,猶如水清珠一樣。為什麼呢?因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的心本來是佛,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眾生的本地風光,不是從心外求得的,阿彌陀佛具足,我們也如是具足,沒有絲毫分別,所以「是心是佛」。

你現在起心念佛,這個「起心」就是開始覺悟,起「始覺」,始覺合本,那就是「究竟覺」,所以起心念佛就叫「是心作佛」。這個就是我們淨宗用功的理論依據,你要能懂,你佛號可以念得很好。妄想來了你都不會害怕,你也不會跟著它走,也不會「強想一心」,也不會想要「壓念不起」,用佛號來克制妄念沒有必要。有人說念佛用石頭壓草,就像石頭壓草一樣,但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這煩惱就如同草,你只用石頭把它壓住,草根還是在,它就從旁邊再冒出來,越念妄想越多,越念煩惱還越重,掛一漏萬。你以為你把一句佛號念好了,不知道妄想從你心裡面偷偷地出現,甚至自己掉到貪瞋癡當中,你都沒有辦法覺察。所以不求一心、不斷妄想,也不要以念制念,不要石頭壓草,知道「妄想本空,無明非有,老實念去。」這樣就可以了。這是歷代祖師教導學人的方式,所以你能這樣做就叫「老實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