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梵網經菩薩戒增益 二



請掀開《梵網經菩薩戒本》看第三十七頁,
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是第三條戒,第三條戒:淫戒,那麼《梵網經》跟其他的戒本,所講的這個淫戒,其實名字上雖然不同,但是在菩薩戒的精神上是完全一樣的,這裡很明確告訴你不淫欲,其他的像你們受的六重二十八輕戒,裡面講的不邪淫這個道理是完全相同的,因為淫者是邪,他就不正了,沒有所謂的正淫,你看這些大菩薩他沒有在造淫欲業的,所以你受了戒夫妻就不能淫欲,這是大家都要知道的道理,戒律就是這樣規定,這個才能幫助你出三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楞嚴經》教我們應當要斷除淫心,「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你想要成佛這個淫一定要斷,不光心裡不可有,事相上也不可有,這個很重要,男女眾的淫,他著重的觀點不一樣,歸其根本都是心取相分別,都是從愛欲心出發,所以在這個三界當中輪轉不能解脫,我們學菩薩戒、受菩薩戒要有道心,要有決定力,要觀諸法皆空,對一切境界不貪著,所以拓展開來,不是只有女人不得故淫,如果你是女子你要解成與男人不得故淫,拓展開來,在一切境界當中不得故淫,人事的境界、物質的境界不可以貪著,即使你現在好的受用也不執著,你要能夠放得下,所以你不要看到這裡講女人或是女子,你就認為是人道的或是男女之間的行淫而以,凡是心向外攀緣,耽著於境界,都名為行淫,所以這個道理你要懂,我們講的菩薩戒,給你講的是一乘的戒法,所以不會只著重在事相上,我們講的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世間人取著物質、取著男女,這是一種淫,修道人取著境界,禪定的境界、涅槃的境界都算是行淫,菩薩捨兩邊住中道,這些都算是犯淫,所以解經要能解的深,包括你在用功的時候,你不能夠去貪著這些境界,去好樂用功的這些覺受,不然都是犯到了這裡所說的在一切境界當中行淫,那麼現在的學人,他很人情,常常為了人情在破戒在犯戒,在六親眷屬當中毀犯菩薩戒,這就是在六親中行淫,學佛你要知道,你貪著世間、貪著出世間,這個都算是我們菩薩戒裡面講的,你犯了淫欲的戒,我們學佛你要知道,它這個範圍非常的廣大,不光是男女之間的,所以你看這個戒文,「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亦不可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一切男子女人,一切境界當中都不貪著,要能返照自心,要能夠有正念,你常這樣做,你不用管這個淫斷不斷,它不斷它自斷,自然就沒有了,因為這個煩惱也是性空,也是虛妄的,並不是實有,並不可得,最怕的就是你在於佛法跟世間法當中,你沒有決斷力,你沒有這個智慧去抉擇,隨順著世情而行淫,隨順世間的人情、隨順世間的欲望,所以忘失了菩薩的無作戒體,忘失了光明金剛寶戒,甚至後面的六親當中行淫,畜生當中行淫,諸天鬼神女當中行淫,這就是六道受身,因為六道眾生都是你過去的父母,你不持戒不修行來生就是六道輪迴,輪迴的眾生因淫欲而有生命,所以這裡說不持戒,不明心,不修行,來世墮落六道輪迴,就是在六親當中行淫,與諸天鬼神女行淫。
再者如果你心不在道上叫做非道,非道行淫。我不跟你講這些世間的話,很多人講到這一條戒,我真的懷疑他是不是出家人啊?講戒你要避免一些汙穢的用詞,要能夠令大眾明白光明金剛寶戒,這個是最重要的了。所以跟你講非道行淫,非道就心不在道上。心不在道上就落於世間,落於世間你就著於世間上,你就會在六親當中、在畜生、在鬼道當中而行淫欲之法、而行放逸之法,那你就會墮落。所以這一戒為什麼在佛門裡面它是相當地重要,因為你如果沒有道心、沒有修道的決心,你隨順你的世間習氣,隨順你世間的欲望,隨順你的貪著,你就在六道當中行淫,就在六道當中輪迴,或是男女、或是男男、或是女女,隨著自己的情欲去造業。這都是因為你忘失光明金剛寶戒,心不在道上,隨順著虛妄的凡情迷惑顛倒。這個時候你要懂得要回頭,要知道你受了菩薩戒了,不可以再像世間人一樣人情,不可以再隨順世間種種的情欲妄想。要鼓勵眾生出三界六道輪迴,鼓勵你的子女能夠發心修道、能夠出家;不要去障別人的道,不要去叫人家結婚,不要去叫人家生小孩。廣欽老和尚講:如果你想害一個人,你就去叫他結婚。廣欽老和尚講的很有道理。你叫他結婚,他就在世間貪著了,他就在這個世間受苦受難,就在這個世間當中輪迴。相反地,你要幫助一個人,你就叫他修行,就是叫他修道,叫他要捨離他的家庭、捨離他的愛欲,要學釋迦牟尼佛一樣。縱然事相上不能捨,心裡也要放下。勸導一切眾生放下,放下對世間的貪著。你的言語、行為、造作,不可令眾生墮於世俗當中、墮在情欲當中,否則就是自淫又教人淫,乃至於一切境界當中放逸、一切境界當中行淫。後面的因緣法業就是淫欲的過程,起心造作成就淫心。所以我們學佛要淨法與人,要懂得生佛性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你要真的救度一切眾生,教他要永斷愛欲。《涅槃經》講的:「因愛生憂。因愛生怖。」你的憂怖從哪裡來?從愛欲而來。「若離於愛。何憂何怖。」如果離開了你對於世間的貪著,貪錢、貪名的,有的他不貪自己的名,他貪著希望小孩有功名,這也是貪名。如果你都能離開這些愛欲,那你在這個世間就是大自在人。不光自己要離,要勸一切眾生都能離,這個就是生佛性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給人家淨法、給人家佛法,幫助眾生出離三界六道輪迴。這個才是具有正知正見。你才是行菩薩道。不像現在有的佛門裡面的,他不救度眾生,他還幫眾生證婚,這就是染法與人,這犯菩薩波羅夷罪!拿著慈悲、拿著方便,為所欲為,破壞戒律、破壞佛教。出家人去給人家證婚,合會淫欲,這是教他人淫,都是破戒的行為,這種不是出家人。甚至他講戒給你胡說八道,他不鼓勵你離欲,還告訴你在世間夫妻正淫,這個就不是出家人的樣子。所以,你要出三界、要出六道輪迴,要永離愛欲。出家人要淨法與人,教導一切眾生永脫輪迴,給予無上的大乘佛法,這個才是淨法。你如果在你的道場講一些世俗話,還叫一些世間人來開一些什麼家庭的講座,幸福人生講座,教夫妻怎麼恩愛,這個都是染法。你是在造作惡業,你是破菩薩戒;沒有慈悲心、沒有孝順心。這些眾生都是你的六親,你教眾生在六親當中行淫。這些眾生過去都互為六親,不是只有這一生的六親,眾生都是你的六親眷屬、都是你的父母,都是你過去生的這些家親眷屬。這一生改形易道,身相變了,好像沒有血緣關係,但是過去生都有啊。所以這菩薩戒我們講的,這戒它是通三世。你還教人家結婚,給人家證婚,還教人家搞這些世間的情欲,都是在六親當中行淫。自己三界絕對出不去。所以他才說我要弄個人間佛教,再來度眾生。我告訴你那是癡心妄想。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法就是教你出三界、出生死,沒有什麼人間佛教的。人間佛教就是輪迴,就是邪教。這不是我們自己的看法,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戒經上告訴我們的,你學的佛教裡面只在人間那就還是在搞輪迴,而且一輪迴到底是能不能做人,那個都是個不定數。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所以你要能夠遇到佛法,不容易啊。出家人這一生能出家了,你就不要再搞這些輪迴的事;勸導你的信眾,勸導這些佛門的四眾弟子,要能夠放下世間的愛欲,永脫輪迴。這些不學佛的人常常在毀謗,說:法師,那你這樣講,家庭豈不是破碎了嗎?那不是給家庭製造問題嗎?其實不會。因為你不照我這麼做,你家庭還是有其他的問題。
人就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你學了佛,就離開這四種緣。你不要想說沒關係,你欠你先生的、你欠你太太的,你要去還。我跟你講你還不起,他要討到你直墮地獄為止。這些都是冤親債主,而且還是活冤親。你如果說是這些無形的冤親債主來擾亂你,你寫個牌位、做個超度,佛菩薩力量加持,大家好說話,很好解決。活的冤親最難解決,而且你根本不把他當冤親,你認賊為子,你把他當寶貝。你把冤親債主當成寶貝的話,難怪你要受他的影響、受他的汙染。那還有一種,假裝學佛,想說太太學佛,他也跟著來學,或是想說先生學佛,她也跟著來佛門裡面學佛。有這種假裝學佛的,我們碰到很多,假學佛的。目的呢,還是要掌控,還是放不下,只是做個表面而已,鬆懈你的心防。等到你真的要出家、要離欲了,他就開始障道了,就尋死覓活了,就要給你開記者會了。所以這一些你自己都要能夠知道、要能夠防範。佛教我們要淨法與人,自己要受持淨法,給人要給予大乘、給予了義。出家人不能搞世間事,不能去給人家證婚。出了家就是要出三界,不能學什麼人間佛教,那個三界出不去,還是在輪迴。嘴巴很硬說要度眾生,說要乘願再來,你是乘業再來。再來哪裡呢?再來就下三惡道,因為你現在是出家,你虛貪信施、濫膺恭敬,沒有做好出家人該做的榜樣、該做的這些事情,再來就是下三惡道。我們有正知正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跟你講能乘願再來。人間佛教的不行,沒那個本事,死的時候都是糊裡糊塗、迷惑顛倒地走,死的很淒慘、死的很可憐。你看我們歷代的這些祖師大德,坐化的坐化,自己三昧真火的,自己火化的,出三昧真火自己火化的,死後全身不壞的,這些人都是出三界的。你看這些教人家淫欲的這些出家人、給人家證婚的這些出家人,哪一個出三界了、哪一個成佛了?裝的很慈悲的樣子,信眾沒有智慧、徒眾沒智慧,就以為他是佛再來。佛是教人出三界,無始以來沒有愛欲佛,沒有輪迴佛,也沒有著相佛。所以學佛人要有正知正見,這淫欲不光只是男女行欲的這個念頭,還有這些事情,包括你在世間生活當中,你都可以檢點地出來,你要去仔細省察你是不是人情,情欲心現前,這個情欲心一現前,想說他是你的誰,他是你的親人什麼的,你就破戒,你就犯戒了,你就隨順愛欲了,這個都算行淫,在六親當中行淫。還有喜歡講是非的、喜歡攀緣的,這個都算六親行淫,都算非道行淫。所以讀經要能廣解義趣。就像很多家庭主婦,我舉一個,你如果在家裡你煮葷的,我們常講最起碼你破三條戒,殺戒一定破,盜戒一定破,再來就是淫戒,為什麼?心裡愛欲心放不下,你一定犯淫。你覺得說他是你先生、他是你的小孩,如果沒有殺別人給他吃,殺眾生給他滋養,你這個愛欲心過意不去。我加愛欲心,你的過意不去是愛欲的,以愛欲做出發點。你就覺得你這個愛欲心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你的家人,這個就是愛欲。學佛人只有一種立場,就是出三界,就是方便救護一切眾生。可是你沒有智慧,你不願意這麼做。你沒有神通,你不知道你殺的這些眾生過去生就是你兒子,過去生就是你的父母、就是你的師長。所以眾生在這個當中相生相殺。《楞嚴經》講:「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縱然經歷百千劫還是在那裡酬償殺業。又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之故。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這殺、盜、淫三個是輪迴的根本,犯一條就要輪迴,何況犯了三條,所以不能煮葷食。大家受了菩薩戒,不能犯殺,不能犯盜,不能犯淫。這個淫欲非常地微細,你不要以為只有盜戒很微細,淫欲更微細,因為它就是你受身的根本。一般人在做夢當中都還不一定會犯盜,但是很多人在做夢中都會犯淫。所以它很微細,因為你這個色身,受身就從它來。你在世間的應對都是因它而應對,都是由這個愛而產生的。所以叫「情見」,我們常講的情見、愛見,都是這個淫欲。眾生日用平常當中都是情見、都是愛見分別,我愛的、我喜歡的,我不愛的、我討厭的,所以《圓覺經》講:「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所以眾生根本的問題,你要能夠解決,講到男女行淫那個都太粗,淫欲就是從你日常生活當中,你的人情、你的情見,你要放下,這個才是真正能夠得解脫。所以菩薩戒它的戒非常的廣大,你不能只把它當作男女行淫。盧舍那佛對這些大菩薩所講的不是只有世間的五戒十善而已,這些大菩薩早就遠離了世間的這些愛欲、情欲,世間男女的這些欲望,早就遠離了,《無量義經》說的:「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淡泊。無為無欲。」都沒有欲望,「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這是大菩薩的境界,釋迦牟尼佛講菩薩戒的時候就是這些大菩薩來聽,所以他這個戒非常的微細;微細的戒不是小戒,是講根本,密而難知,故名微細,一般人認為的微細戒相,就是一些小細節,你比如說盜戒,你把這個東西轉個方向了,有些人要吹毛求疵的,他說這個也叫盜,實際上我們講的盜戒,你昨天就聽過了,盜自性三寶物,偷自性三寶,這個才是微細的戒,密而難知,一般人不看懂,這才叫做微細;這裡講淫戒,最難知的就是這個淫根本就是你在六根當中,日用平常當中應緣接物,它就潛藏在你六根裡面,你吃到好吃的,貪著,犯淫;吃到難吃的,瞋恨,犯淫。都是從愛欲心作出發點,眼見色貪好色,耳聞聲貪好音聲,鼻嗅香貪好香,好香不光只是沉香,好的香水,好的香氣,身─感觸,要穿好的質料,要穿名牌的,不光只是身體舒服,出去還有面子,你看都是我相,這些都是淫欲,就在你生活當中,你天天都在犯淫,你自己不知道,妳以為妳沒跟妳先生行淫,你以為沒跟你太太行淫,你以為你只有正淫,你想的這些都太膚淺了,所以我們講菩薩戒,你要能夠知道,這一條淫戒它的含攝的範圍非常的廣大。眾生為什麼會輪迴?就是從這裡來,我才不像其他的戒師給你分析,什麼男女二根入毛頭許,就算行淫,這個都太膚淺,我跟你說這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你要會持,能夠降低自己對於境界的貪著,自己對於境界的愛染,那你就是持這一條不淫戒,這一戒你就持得好,重點是你要能夠懂得這光明金剛寶戒的道理,你才能夠懂得裡面十重戒要講的義趣。後面一樣的,「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你不淨法與人,你反而把你的情見、把你的情欲帶給人家,包括寫一些小說的,講一些世俗話的,統統都算是六親當中行淫,不擇畜生,不擇男女,所以這淫的範圍非常的廣大,你不要想說你沒有碰到人家的身體,就算不淫;你不要想說你夫妻,叫作正淫,誰說夫妻是正淫的,這個說法不對,是淫者俱邪,沒有正的,世間人很會鑽漏洞,你跟他講夫妻是正淫,他今天喜歡你,他跟你結婚,明天他喜歡別人,他又跟別人結婚,跟你離婚了,他們也算夫妻,難道這樣算正淫嗎?他的心是飄過來飄過去,一下喜歡這個,一下喜歡那個,你要按事相上來看,他都算是不邪淫!為什麼?他們有結婚,但是現代的人有的一輩子不是只結一次,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還不含出軌的,所以菩薩戒你要從心地上下手,不光只是男女二根不得觸碰,在佛陀的時代就有一個人,經典上講「淫人」,就現在人講「好色」,他很喜歡一個女眾,只看過一次面,相隔很遠,他天天想天天想,想到後來在夢中夢見與她行淫,可是這兩個人從來沒有在一起過,但是這個女的懷孕了。所以持戒不是只有在事相上持,要從心地上下手,要讓你的愛欲心能夠放得下。實際上你要怎麼放下,隨順佛法它自然就放下了,不要把它想得這麼難,這麼恐怖,只是它在展現的時候很多人自己不曉得,那你只要能夠迴光返照,為什麼教你佛號要天天念、時時念、在在處處念,不要人情,不要做這些世間事,這樣你就不會犯淫了,這是講的淫戒。再來我們看:
第四、妄語戒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個我們之前也有講過,凡是說話要不妄語,現在的人很會打妄語,很會欺騙,面是背非,陽奉陰違,你覺得沒關係,這個都是犯妄語戒。講世間話,講一些無義語,都是妄語,不光只是騙人,講一些戲論,什麼是戲論呢?講世間法是戲論,你在佛門道場裡面,你談論這些世間法,都是戲論,都是妄語,不能令眾生起正語正見正業,這個都算是妄語,所以為什麼我們講弟子規這些世間的書,現在講的群書治要這些東西,這個都是大妄語,你在佛門講這些,你在佛門提倡這些,都是犯妄語這一條戒,為什麼?與人沒有幫助,我說的幫助不是世間法,是出三界,學佛人、出家人不可以去搞這些東西,不可以去講這些東西,凡是說法的都會歸自性,所說之法必然攝歸一乘,縱有講這些五戒十善,方便權巧也應當導入一乘了義,如果能直接說一乘,那就是最好,所以這一條妄語,大家一定要知道,不可以自己妄語,亦不得教別人妄語,乃至方便妄語。什麼叫方便妄語?講話故意讓人錯亂、模糊不清,方便妄語,這個「語」不光只是說話,還包括文字,你寫這些文字,寫這些無益語,做這些無意義的事情,或是你在文字當中導欲增悲,令人家起種種的愛見,不光犯了妄語,還犯了前面的邪淫;如果你寫文字毀謗三寶,那就犯了後面的三寶─毀謗三寶。你寫文字教人家怎麼買酒,犯了酤酒;寫文字教人家怎麼鬥爭,那後面的瞋心不受悔,你都可以這樣學習理解,寫文字、寫食譜,教人家怎麼煮飯、殺生,教人怎麼偷盜……,這些都是犯戒。你偷盜你就貧窮,偷盜你不要只想說去偷東西,規定你不能做的,你背後偷偷做,這個就偷盜,你一定貧窮,沒有福、沒有慧,這個都算是屬於偷盜的範圍裡面,菩薩戒很廣,它就是在我們生活當中,你都能夠用得上,所以不光只是語言,還有文字,所以講話寫文字,要能夠令眾生起正語正見,你如果令眾生起邪語、邪見、邪業者,讓眾生去造作這些惡業,那是菩薩波羅夷罪。所以不光只是說謊話騙人,包括惡口,包括不正語、不正見,像有些人他覺得他學佛學得很圓融,什麼邪見他都可以接受,好像釋迦牟尼佛都不如他,釋迦牟尼佛揀別大小乘,告訴你何者可學,何者不可學,他覺得佛沒有他圓融,專講一些邪見,這個都是打妄語。所以這個妄語戒也非常的微細,包括你隨便敷衍,應答不答,見言不見,不見言見,都算是妄語的範圍,真如佛性就在眼前,見言不見,有看到等於沒看到,起種種造作,世間虛妄之法、生滅之法當體虛妄,可是你認為實有,不見言見,虛妄之法不是實有的,本是自性沒有的東西,但是你認為實有,叫做不見,不見……本來就是空的東西,你當作是有的,所以叫做不見言見,認法為實有,認境界為實有,起名相計度分別,起計名字相,計著於名字上,執取名字,相續執取,都算是妄語,所謂講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一念無明妄動以後,有能見相、所見相,在這當中再起六粗相,六粗相裡面就有計名字相,因為你先分別,再來執取分別,然後相續執取,於執取中計著名字,而後起業,最後業繫苦,都算是妄語,所以妄語一戒就含攝整個佛門的戒律。所以為什麼說《梵網經》叫做梵網,釋迦牟尼佛講,他看這個大梵天王的網羅幢,就想到一一世界猶如網孔,別異無量,一切法亦復如是,所以一戒可以攝一切戒,都有相關,所以才為我們講這個《梵網經》。不是你單看這個名字,單看這個戒條,執相循名,你能夠了解,所以你要懂得什麼叫光明金剛寶戒,非常的重要,不可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把法當作是實有的,把虛妄當作是真的,那你就身心墮在自己的名相分別當中,就是身心妄語,所謂「真空滯於心首,恆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身心墮在虛妄當中。不光所說的是妄語,所想的是妄想,所覺受的是妄覺,所以都涵蓋在這個妄語裡面。所以菩薩戒一戒持好了,一切戒都具足,這就是《華嚴經》上十玄門裡面,諸藏純雜具德門,一一皆純,一一皆雜,所以妄語戒當中含攝一切戒,一切戒當中含攝妄語戒,純雜同時,這就是諸藏純雜具德門,你學戒律你要這樣看,一門通了,包括同時具足相應門,因陀羅網境界門……等等的托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你都能夠通達,那真的是入華嚴境界。所以你不要想說戒只是戒條上這樣的規定,那你就太著相了,所以說持戒要持光明金剛寶戒,就是讓你知道學戒律的重點,不能把戒跟經教分開。要知道戒即是法,法即是戒,法就是指經教。要知道戒體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就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沒有任何的差別,眾生本具,只是你迷惑顛倒了,所以透過這些戒律來開發,但是現在的人接觸到戒律非但開發不了,反而徒增迷悶,那只能說是邪師過謬,非眾生咎。什麼叫邪師,這些破壞戒律的,他算是一種邪師,可是不算是厲害的,厲害的就是他持戒持得很嚴,可是著相不明心性,這個是大邪師,大到你看不出來,所以你要會看,有些破壞戒律的,毀謗佛戒的,那個算是小妖小魔,真正的大魔他是持戒,大魔王他持戒,他持菩薩戒,跟你講菩薩戒,比丘戒他也會,都按照文字上講,對於心性之理他完全搞不懂,為什麼呢,因為佛在經典上講,心性之法魔不能說,所以你不要看他表面持戒,所謂外道相善亂菩薩法,菩薩法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就是真如佛性,就是一乘了義。一乘了義釋迦牟尼佛講的,魔不能說,你說叫這個魔王持個不殺戒、不淫戒,他表面他都很能做得好,該什麼時候做什麼,他都做得好。可是一講到心性之理,他絕對說不出來,縱然講也只講個名相而己,講不出真實的義趣,所以說魔不能說,我勸大家去看祖師大德的,看寂光律師的,這些都是大菩薩再來,看真正祖師大德的註解,這些都是得戒,依他們的註解來學,以他做得戒和尚,那絕對沒有問題。祖師大德講戒都是銷歸自性,不會教你著相,學佛的你要聽清楚,真正的這個光明金剛寶戒魔不能說,佛性之理魔不能說。所以大魔王大邪師都示現表面持戒的樣子,但是只是執著在相上,完全不明心性,所以你碰到他你以為你跟他學了,只學了表面,就像你買到了這個山寨產品一樣,只有表面,裡面都不是,表面做得很像,賣到一些仿冒品,他可以仿的很像,但是沒有真實的,對於真實的義趣他不懂,所以你不要看那些毀謗戒律、外道或是小乘,小乘有些毀謗大乘戒,那個都還不算是真正的邪師,真正的邪師就是表面持戒,裡面對於戒體完全不懂,這個就是大邪師,一般人看不出來。我們學了佛,你就清楚了,看了大乘的戒律看了大乘的經典你就曉得。達摩祖師告訴我們這些人都是波旬眷屬,對於心性不明白那是波旬子孫非佛弟子,達摩大師有慧眼,教我們怎麼識別善知識,你要能夠不受這些外道邪師不受他們的害,那你一定要學大乘,對於心性一定要能夠明了。好。我們看:
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五條酤酒戒,酤酒戒我們之前也有講過就是計較、分別、估算。分別這個酒是好酒,那個酒是不好的酒,你在世間起計度分別,在那裡思前慮後,都是酤酒,都是迷惑顛倒,都不能產生明達之慧,所以,你不要教人思前慮後,你也不要自己在那裡打妄想。不要起罪因緣,你想著這個世間,就是起罪因緣。酒即是讓你造罪的因緣,所以你在那裡想來想去,思前慮後這個問題就來了,眾生他止不住自己的妄想,想不開,碰到事情他就黏住了,住在這個事情上面,怎麼想都想不通,佛教我們無念。念佛也是如此,念到心空。所以你在起世間妄想的時候,你就要知道,你己經在犯酤酒戒了,酤酒戒不光是買酒,當然也是包括買酒,或教人家買,重點就是在於你對於這世間在那裡思量、計度、分別。這思量、計度、分別很廣,你們可以去反照,你自己什麼時候在起思量、計度、分別,從早到晚,都在這裡打妄想。想著以後要做什麼,想著之後要做什麼,不知無常將至、不知老病將至,所以整天在那裡打妄想,不能當下無念,不能提起正念,所以這些都算是犯了酤酒戒。酒讓人迷惑顛倒,世間的事情讓人更迷惑,所以教你念佛、教你起觀、教你拜懺、教你持咒,就是不讓你在這個世間在那裡起思量計度,因為你在這裡思量,在這裡打妄想,你又去造作世間事,又去搞輪迴事,所以受了菩薩戒要懂得調伏其心。《金剛經》講的「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你要懂得怎麼來伏心,怎麼讓自己這個妄想降伏,雖然說心性本自清淨,但是你現在不明,不明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妄想太多,你要使用方法,使用佛陀給你的方式,你不要自己打妄想創一套修學的方式,那個不保證成就。現在的人很會打妄想,連修行都自己想,經典看不懂他也在那裡想、猜側、分析。你想不出來,想出來的還是名相,還是文字而已,又掉到六粗相裡面,所以為什麼禪宗教人家離心意識─參。離心意識,這個話頭不是叫你去想那個話頭是什麼意思,話頭是拿來把你的妄想打掉的,話頭沒有意思。你看像這個龐居士講的「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是心境一如,妄想完全不起的境界。超出你的思惟,空手怎麼把鋤頭,人又步行又騎著水牛,步行騎著水牛,橋會流動水不流,這個就是形容他自己離開心意識的境界,參禪這麼參,念佛也是一樣,念到心空,參到心空為止,你就能打開本來,沒有別的竅門。你從文字上解,那是文字上解得,好像懂得這些道理,沒有用,真的境界來的時候,你又迷惑顛倒了。所以達摩祖師講:「從文字解得者道力弱,從境界上會得者道力壯」。修行有力量,你才能轉得過來。修行不是在那裡分別名相。永嘉大師講,他曾經說:「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分別名相數他家寶,「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所做的這些工夫都只是虛設而已,「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後面更糟糕,如果你尋枝摘葉,祖師還講:「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所以不能尋枝摘葉,不能專記名言專記名相,要真實的用功。在一切境界當中要提的起正念,能夠念佛。心不隨妄,你就不會落在計度、分別。念佛的時候你也不要想,什麼時候能見性,參禪的時候,你也不要想,想什麼個道理。看現在的參禪參完禪七打完寫了一篇心得,那這七天都白費工夫,念佛念完了,寫了一篇心得,這七天全部都是枉然,還在佛七裡面比較誰念佛念的比較多,誰拜佛拜的比較多。佛門可以計數,但是不要比較,但看你用功能不能無心而已。如果能直下無心,一句佛號都不念一樣成就。十句得無心,百句得無心,不在句數多少,重點在於無心。你起心分別在那裡打妄想,想這個話頭的落處想這個意思,這個都不對,把你從前的這些枝枝葉葉,這些邪知見全部都放下,這個就不起計度、分別。這才算是不犯酤酒戒。所以說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一切世間的這些妄想都不要起,所以妄想起罪因緣。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有慧就能斷煩惱,就能證菩提,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自己也應當生慧,也應當令眾生生慧,那就不會起世間計度、分別。那麼慧怎麼生?要聽經,天天聽。走路、開車都要聽。要給自己時間聽經,給自己時間念佛,不光自己聽,勸一切眾生聽,沒時間聽經,趕快拿書起來看,這個才能生明達之慧。明達什麼,不是明白這些世間人情世故,那個不算明達,反而是另外一種暗鈍。明了諸法無生無自性叫明達。明了通達,諸法無生無自性的智慧就是般若智慧,所以學佛的人,受菩薩戒的自己要得般若智慧,也要令眾生得般若智慧。如果你不能得也叫眾生不能得,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妄想者,是菩薩波羅夷罪。你的所做所為,不能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反而讓眾生迷惑顛倒不懂得因果,不懂得大乘佛法的義趣,對這世間起貪著心,這個都是犯了酤酒戒,所以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佛門裡面不能提倡世間書,因為這些世間書裡面沒有明達之慧,沒有般若智慧。《華嚴經》上說的:「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也消不了你的罪障。你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就天天都在造業,他做好事都是有所得,所以三界出不去,文字上好像寫的他無所得不執著,講的三輪體空的名相,實際上他沒有做到,還是有求,他的無求是為了求更多,不是真的無求,佛門講無求是無念,若能無念即真求,若更有求還不識,這是講見性,無念才能見性,有念要求證得佛性,見到佛性是不可能,若更有求還不識,這個不識說得好,就把你向外求的這個妄想給止住了,有求之心佛性就在目前,你卻不能識得,那豈不冤枉,所以境界之高,不是凡夫所能測度。在了凡四訓裡面講的都是他在世間打妄想,徹底的凡夫,沒有志向,所以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了凡,就想當個凡夫,也什麼事不想做,沒有出離的心,倒不如學憨山大師,憨山大師他自己號澄印,他很仰慕華嚴第四代祖師,清涼國師,清涼國師他的名字是澄觀大師,所以跟凡夫不一樣,憨山大師一生明心見性,留下了全身舍利金身,他不起世間種種的計度、分別,留下了這些著作,《憨山大師夢遊集》、法華經通義、楞嚴玄鏡、性相通說、大乘起信論直解、圓覺經直解、華嚴經綱要等等,都能生眾生明達之慧。了凡四訓這種東西不可以在佛門提倡,那是印光大師教世間人看的,不是教學佛人看的,印光大師自己念佛,用佛號來對治煩惱,用佛號來了生死。而你用生滅法來做學佛的基礎,你還是生滅,雖然講有因果這兩個字,實際上佛法講的因果跟世俗講的因果不相同。譬如江水、河水、海水雖然都叫做水,但是畢竟海水非是江水,江水非是河水,三個水都不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在這四十九年當中,雖然也講非有非無,也講這些菩提涅槃,但是大乘跟二乘不同,大乘裡面講的因果跟二乘講的因果也不同,跟人天的因果更不同。二乘的因果是生滅,大乘的因果講不生不滅,所以告訴你大乘佛法以不生不滅八識為體。不生滅八識講我們的心不生滅,這八識就是心王,就告訴我們真心本性本來不生不滅,這講到究竟,這個是大乘。所以應當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如果你不能生者,還令眾生生顛倒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再來看:
第六、說四眾過戒
這是令眾生不能生大乘善信。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如果有人告訴你:哎呀!你沒有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不行。這就犯了說四眾過罪。你不要引《佛藏經》,我告訴你《佛藏經》裡面講的,釋迦牟尼佛已經解釋過了。佛目的,是要令這些小乘的人,能捨之前外道的邪見會歸大乘,所以才用小乘法破他的外道邪見,並不是教他學小乘,並不是叫已發大乘心的人退回去學小乘,那個不叫基礎,那個叫退轉,教你背大向小,這個都不對。所以「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什麼叫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出家菩薩你看像地藏王菩薩、像釋迦牟尼佛,他就是出家的大菩薩。在家菩薩像文殊、普賢。你不要只想到說,就是你旁邊坐的那個有受菩薩戒的菩薩,那個還是凡夫,名字位菩薩,我們這裡講的是大乘的菩薩,大乘的法師、比丘、比丘尼。像蓮花色比丘尼、大愛道比丘尼,還有大比丘舍利弗、目犍連這些人都是學大乘的,如果你毀謗他們,或是教人說罪過,說你看沒有學小乘不行,沒有學人天乘不行,你說佛法中非法非律,認為佛門大乘的戒律不行,認為佛門這個淨土宗不行,沒有先按照你的妄想去學這些世間法,那你就是犯了這個說四眾過戒。不光口說、文字乃至於自己言語造作,造作就是身體的行為。讓眾生不能對大乘生正信,都是犯了這一條說四眾過。所以你不要只想到說世間的出家人,不是,你要把他往聖賢僧上去看,這些聖賢僧都是學大乘的,都是學了義經典的。你看舍利弗都回小向大,文殊、普賢,還有龍樹菩薩這些都是大乘的菩薩,你如果毀謗他們,說學大乘法不行,要學這些外道典籍,世間的這些雜論,或是毀謗馬鳴以及龍樹兩位菩薩,令學佛人對這兩位大菩薩不能生起恭敬心,對他們所說的佛法生疑惑心,都是犯了這裡講的說四眾過罪。所以我們學佛應常生慈悲心,教化是惡人輩,不能讓這些人毀謗佛教、毀謗大乘。你看到人家在毀謗大乘,你要趕快制止他、勸勉他。因為他的錯誤的言論,他錯誤的這些說法,乃至於他個人的偏見,會危害許多的眾生,斷眾生的法身慧命,而他自己本身會受到嚴重的惡報。你不要看現在有些人掛著這個博士、碩士、佛學博士,他的這個學歷在佛門沒有用,如果你是有修有證的,那這個我們承認。世間的學歷我們佛門不承認,那個沒有用,你在世間混一口飯吃可以,到佛門要來混袈裟飯不可能,混了你就有罪過。這些人心裡面排斥大乘,給你假裝他很客觀,他的客觀實際上是要遮掩他的主觀,主觀的偏見。在那裡給你考據啊,分析啊,裝得很客觀的樣子,他也不罵髒話,也不說汙穢的言辭,還跟你坐下來,很理性的跟你分析,他是假裝的,裡面是很主觀的排斥大乘,只要碰到大乘經他就覺得不對,他就覺得是假的,他就一定要找出它哪邊假,非得找到它假的為止,找不出來就說因為找不出來所以是假,他找不到嘛。所以,他們有人毀謗這個《梵網經》菩薩戒是假的,我說對啊,只要不合他的意都是假的,就好像他賺不到錢他就認為那個人拿的鈔票一定是假鈔。你們得到大乘法財了,他就覺得不甘心了,他認為你拿的這個大乘法財是假鈔,他就像一個貧窮沒有福慧的人一樣,認為有錢人身上的美金都是假鈔,只有他那個一塊、兩塊錢是真鈔,結果最後發現自己學的也是假的,連小乘都不是。所以他們的客觀你不要相信,客觀只是他的表面,他裡面是主觀,只是用客觀來掩飾而已,他們常常在毀謗大乘,毀謗大乘的出家人、大乘的法師。我們剛才講這些出家菩薩、在家菩薩,舉的是這些文殊、普賢。我們中國也有很多這些出家菩薩、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都是學大乘的法師。你要毀謗他,你說這些人的罪過,毀謗大乘,說大乘不行,那你絕對破戒,所以這一戒你要會看。用在世間上來看,常有一些學佛人認為,哎呀!學佛不過是個理論,還是得填飽肚子,還是得賺錢,佛法還是稍微放一下,這個就不正見起來了,心裡動這個念頭了,說佛法中罪過。你再把你這個觀念再教給你的小孩,教人說罪過,對別人說佛法中罪過。你認為學佛不行,跟世間脫節,你都是毀謗大乘,毀謗佛教的經典,毀謗佛陀所傳的教法,你這個說法能令四眾生無量的過失,所以叫做說四眾過罪。這四眾你不要想說是凡夫眾,其實是聖賢眾!聖賢僧這四眾。一般人聽到這一段話,他看到這些不正見的,他就不敢說了。實際上不是,你說有功德,你破斥這些邪見你有功德,不算說四眾過罪,反而成就無量的功德。你不說你有果報。你看世間人,他有道德勇氣,殺身成仁。像這個晉朝的董狐,你們讀正氣歌就知道,「在晉董狐筆」他記錄這些歷史,完完全全的記錄,老老實實地記錄。世間人為了保障歷史的純正,事件的純正,尚且可以把這個身捨掉,學佛人為了護持正法,出來破斥外道,那又有何過?所以,學佛人要有道德勇氣,看到人家在那裡毀謗正法、破壞佛法,你要制止他,你要把佛法講清楚,不可以畏首畏尾,不當回事。不然都算是犯了這條:說四眾過。令眾生不能夠生起大乘的善信。所以這裡講的四眾,包括的這個是有修有德的人,不是說無修無德的,因為這些無修無德的人,你指正他,他就趕快拿這條戒來保護他自己的邪見。說你看,你不能說四眾過,六祖能大師不是說嗎,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嗎?他就趕快用這句話來保護他自己的邪見。你不要害怕,你儘管說,你痛快的說,把他的這些錯誤的觀念都把它講出來,把它破掉,依經典說,這個就沒有問題。如果你不說,那你就跟他一樣,你不把佛教義理講清楚,你跟他同罪。菩薩聞外道惡人、邪見人毀謗三寶如三百鉾刺心。如果你沒有這種感受,那你不是菩薩,你沒有正義感,連世間人都不如,你怎麼做菩薩。我不是叫你做世間人,只是對比之下連世間人尚且可以殺身成仁,你學佛的人你怎麼能夠不護持正法,所以這一條大家一定要清楚。「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什麼叫反更呢?你聽了這些邪見沒有洗掉,邪見在裡面,在你的腦袋裡面,眾生惡心所多,善心所少,日久會發酵,碰到一些事情、一些因緣,產生了發酵的效果,跟你這個肚子裡面的這個餿水就結合在一起,你就開始嫌棄佛法,開始毀謗佛教,認為學佛不靈,學大乘不靈,認為悟顯法師講經不靈,你就開始毀謗了。怎麼沒有得到我想要的東西,怎麼沒有能夠讓我的愛欲心可以完全的展現,這是你不善學,學佛不是讓你滿足世間欲望的,不是大乘佛法的問題。所以你要知道,這些邪見你如果不破除,你還留在自己的心裡面,哪一天它就對你產生作用,把你修行給毀壞掉。有時候是你自己,有時候是冤親債主。這冤親債主他有他心通,他是鬼,他會讓你起邪見邪念,會製造一些緣讓你產生不正見,讓你退心、讓你退轉。還有一些就是活冤親,常常有人跟你們講:哎呀!要先把家庭顧好,不要只是學佛。這世俗人常常這樣毀謗佛教,你這種話要是聽多了,你就會跟著他一樣,你要趕快制止他,告訴他你不要胡說八道,你所說的話是不對的,告訴他同時也是告訴自己,制止他的邪見,那如果制止不住呢?那你就不要聽,趕快離開,換個話題。你不能聽他講,聽他講久了,你的業障就要起現行,你就會毀謗佛教,你就會退菩薩行、退菩薩戒。退菩薩戒就是破戒,退失菩薩願就是破戒。所以要知道,佛講這些都是在幫助我們能夠往菩提道上走,往成佛的方向去。所以看到人家在那裡毀謗正法,看到人家在影響你學佛,你自己都要制止他,採取主動,不是採被動。尤其是這些世間人,你的家親眷屬,他特別喜歡跟你講這些不正見,你不能跟著他一起起鬨,不能跟著他搭腔,你要趕快制止他,因為他也犯了說四眾過罪,他毀謗佛法,毀謗佛門的這些出家人,特別是這些都是聖賢僧。我們給你講的法都是依照佛陀傳下來的,這些都是聖賢的話,他毀謗他都是毀謗這些聖賢。佛教這些經教、經法,教你修行的方法,教你處世的方法,都是諸佛如來教導的,只要你毀謗你都是犯了說四眾過,所以我們學佛要有正知正見,很重要。不然你如果受他影響那就迷失本性,迷失真如本性,你不能生大乘善信,那就是迷失了。一念迷就導致你墮落,導致你退轉。所以如果碰到這些退緣,你自己就要注意、就要小心。現在的世間人很會講這些邪見,他都會說:你看你都沒把家裡照顧好。給你講這些風涼話,他目的就是叫你不要學佛。我還聽過的人家毀謗佛教說:學佛學到後來夫妻會離婚,這個說法是胡說八道,你去問問戶政的,那些離婚的他們都學佛嗎?所以要有正知正見,你就知道人家在毀謗佛法,他主要不是要毀謗佛法,他是要障你的道。在障道的過程當中,連著佛法一起毀謗,哪有人家說學佛就會離婚,這話不正見。學佛根本就不結婚,你要聽得懂,學佛根本就不結婚,他看得很清楚,他有正知正見。你看釋迦牟尼佛他沒有結婚的心,他知道生老病死,所以他選擇出家,這是真學佛。那如果你已經結了婚才學佛的,那你就自己看著辦吧,該受什麼業報你就去受吧,甘願結,歡喜受。所說的這個歡喜,是要帶有出離的,想說我受完這個報了,業障就消了。如果能學大乘,能不受就不受,能捨棄就捨棄,先欠著,之後有工夫再來還。所以叫你們持楞嚴咒,楞嚴咒可以把你欠的這些債都先延緩,這在《楞嚴經》上就有講到。